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方法
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分级血BNP含量相关性研究
急性冠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分级与血BNP含量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冠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ccc)形成分级与血bnp含量的相关性。
方法:对38名拟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冠脉闭塞患者,抽血检测bnp含量;行冠脉造影术,按rentrop法对ccc形成状况进行分级。
结果:对各患者术前血bnp含量与冠脉造影评价的ccc分级,做spearman秩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r=0.875、p0.05)。
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冠脉闭塞病变持续3个月以上者;(2)acs以外的心脏病(如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肺栓塞、慢性肾功能不全;(3)既往有心衰者。
2 方法2.1治疗方法对38名冠脉闭塞患者,抽血后采用elisa法检测bnp含量;并均行冠脉造影术,按rentrop法对ccc形成状况进行分级。
2.2检测方法 bnp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制造商:杭州浙在迪迅生物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批号:yzb/浙1780-2009)。
操作方法参见说明书。
2.3指标评价行血管造影,按rentrop分级方法对ccc建立状况进行分级(2级以上判定为侧支循环良好):0级:不能观察到任何侧支循环通道的充盈;1级:可见侧支循环充盈病变血管的分支,但不能充盈心外膜下血管段;2级:侧支循环充盈部分心外膜下血管段;3级:侧支循环充盈整个心外膜下血管段。
其中,0级为无ccc形成组,1~3级为ccc形成组。
2.4统计分析:对纳入病人的不同性别的年龄分段构成(%)做两样本构成比的fisher卡方检验,对ccc形成状况分级及bnp变化值进行双变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3.2ccc分级与血bnp的相关性:由各患者ccc分级与血bnp的对应关系可见,38例acs病人中ccc形成为3级的共有9人,ccc2级共13人,ccc1级的共13人,且acs冠脉闭塞患者血管造影前血bnp含量较正常值升高,且ccc形成状况越好,血bnp含量越高;由于ccc形成状况分级与bnp含量不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故对ccc 分级与bnp值做双变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r=0.875、p<0.001,即冠脉闭塞患者血bnp含量与ccc形成状况成正相关(0<r<1,p<0.05)。
64层CTA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能力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 rnal of Medical Radiology2013July;36(4):307—310论著64层CTA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能力: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陆芳齐琳毛定飚陈阳李铭滑炎卿【摘要l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显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敏感度、特异度.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2年5月到我院行CTA检查,并经随后的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1支或以上冠状动脉完全闭塞(100%狭窄)和次全闭塞(95%~99%狭窄)病人。
判断CTA 检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准确性,并以Ren trop分级法为标准评价CT A的误漏诊情况。
结果冠状动脉闭塞或次全闭塞病人共58例,24例病人CTA发现有1支或以上CCC建立.27例病人CAG发现有1支或以上CCC建立.以CAG为金标准,64层CT A发现CCC的敏感度为85.16%(23/27),特异度为96.77%(30/31)。
CTA漏诊的14处均为CAGl级,CTA误诊的6处包括CAGl级1处、CAG2级4处。
CAG3级1处。
CAG和CTA对CCC的分级标准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K=0.844,P<0.05)。
结论64层CTA可粗略地评价冠状动脉闭塞病变和侧支循环。
【关键词】侧支循环;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DOh l0.3874/j.i ssn.1674—1897.2013.04.L0401A bi l i ty o f 64CTA i n demo ns tra ti ng coro na r y c o ll at e ra l circulation:comparing with c o ro na r y an gi o gr a ph y L UFang,QI L i n,M A O Di n gb ia o,C HE N Yang,LI Min g,HUA Yan qin g.Dep artm ent of R adi olo gy,Hu ado ng Hospi tal,FudanUn i ve rs i ty Sha nghai,20004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aking tradi tion al c or o n a ry angiography(CAG)as the re fe r e nc e s ta n da rd,t o e va lu a te th e sensitivity an d sp ecifi city o fc o mp ut e d t omo grap hy angiog rap hy(CT A)in de m o n s t r a ti n g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Materials and Methods Retr o sp e ct i ve l y s el e ct e d 58p at ie nt s w i th co mplete o r sub-total o c cl u s io n at least o n e majorcoronary a r t er y o n CTA.Ta kin g traditi onal CAG a s th e r e fe r e nc e s ta n d ar d,w e e v a lu a t e d t he accuracy of t he CT A to dete ct th e CCCs and analyzed t he m i s d i a g no s i s a nd misse d di a g no s is of C TA according to the Rentrop g r ad i n g.R e s ul t s Am ong t he 58 pati ent s,at le ast o n e CCC w a s det e c te d by C T A in 24p at ie nt s,a nd in 27p at ie nt s b y C A G.T ak e n the CAG result s a s th e re f e re n ce st an da rd,th e sensitivi ty an d spe cific ity ofthe64C T A in de te ct in g p at ie nt s w it h t he C CCs w e r e85.16%(23/27)and 96.77%(30/31)respectively.The14 misdiagnosi s w e r e all C AG一1in Rentrop g r ad i n g,a n d the6m is d i a g n o si s i n c lu d e d1 C AG-1,4CAG-2,and1CAG一3.The c o ns i st e n cy of th e t w o gra d i n g criteria w a s relatively h ig h k=0。
冠心病常用分级、风险评分表格
冠心病常用分级、风险评分表格1、心绞痛CCS分级CCS分级是加拿大心脏病协会根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对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进行的分级。
CCS分级2、Killip分级Killip分级适用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Killip分级3、GRACE风险评分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GRACE)是第一个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的危险分层研究,基于整个ACS疾病谱的临床病例中总结出危险因素进行评分,其评估内容包含生命体征、化验及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特征等。
临床医生常通过该评分对ACS患者入院时进行危险分层,通过总分判断患者的缺血危险等级。
GRACE风险评分因计算方法繁琐,目前常使用计算机或辅助软件进行计算。
GRACE风险评分计算方法4、CAMI-STEMI评分201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Yang等公布了中国心肌梗死注册(CAMI)登记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CAMI-STEMI)评分,其具有简单实用、不需要抽血检测等特点,且中国CAMI-STEMI 评分对于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精度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IMI)评分、GRACE评分可以类比。
CAMI-STEMI评分5、CAMI-NSTEMI评分CAMI-NSTEMI评分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窦克非团队的伏蕊医生在2017 ESC上公布的基于真实世界的患者资料建立的适用于当代中国N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CAMI-NSTEMI 评分系统。
共包括年龄、BMI、收缩压、Killip分级、心跳骤停、ST 段压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血清肌酐水平、白细胞水平、吸烟、心肌梗死病史、PCI史12个变量。
CAMI-NSTEMI评分其中低危组患者评分为0~10分,中危组患者评分为11~14分,高危组患者评分为≥14分,分值越高,住院期间死亡率递增(见下图)。
该评分能准确地预测亚洲NSTEMI患者的住院死亡风险,其预测能力强于GRACE评分。
心内科医师必备:冠心病危险评分方法与决策总结
心内科医师必备:冠心病危险评分方法与决策总结作者 | 金迪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冠心病发病率占据心血管疾病首位,冠心病诊疗进展仍为心血管领域热点话题,而冠心病危险评分是诊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心内科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解剖特点,合理运用各种冠心病危险分层方法可制定较清晰的临床决策。
本文主要介绍三种评分方法,SYNTAX评分是采用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评估冠脉病变程度;GRACE评分内容涉及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电图;ACUITY-PCI评分系统整合临床资料、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心电图。
1SYNTAX评分欧美84家医院实施一项纳入来自欧洲和美国的3075例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患者的研究,即SYNTAX研究,是第一个研究对比PCI、CABG治疗左主干和三支病变的随机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跨国界、随机的临床研究。
SYNTAX评分系统是基于SYNTAX研究,于2008年ESC年会上首次被提出并掀起了学术界的讨论热潮。
SYNTAX评分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特点进行危险分层,依据冠状动脉各区段供应范围及重要性的不同予以不同的权值,而且充分考虑病变的各个方面,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分叉病变情况均对评分有不同程度的加成。
SYNTAX评分相对于同样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的Gensini评分来说,计算过程更加复杂,临床操作性较差。
但SYNTAX评分方法仍是冠脉造影评分方法中最全面、充分的考虑到冠脉病变数目、部位及病变特征等,可以辅助指导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患者选择合理的血运重建策略。
SYNTAX评分软件的诞生使该评分系统的使用更加便捷,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及科研。
(Tips:SYNTAX评分软件下载网址:/)2GRACE评分2007年ACC/AHA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07修订版)建议对高危不稳定患者应尽早侵入性治疗,对低危稳定的患者保守治疗的同时进行危险评分,建议TIMI评分、PRSUIT、GRACE三种评分方法。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估价值
闭塞时,它们得以开放并发展,以维持对心脏的供 11.38)岁,CTA 和CAG 检查间隔时间(5.98 ±4. 90)d。
血,这些通过侧支或吻合支重新建立起来的循环称 入选标准:冠状动脉CTA 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在
为侧支循环[1]。开放的侧支循环通过供应病变血 CTA 检查后1 个月内行CAG 检查;CAG 证实至少有一
: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266X. 2019. 05. 014
: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R445. 3
A
1002266X 2019 05005003
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除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 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应用价值。
心电编辑方法选取最佳期相进行图像处理。窗宽设置 Whitney 检验)。以侧支循环形成(Y)为因变量,以
为800 HU,窗位设置为300 HU。后处理模式包括:容 年龄、性别及闭塞病变影像学特征为自变量进行
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强度投影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
( , OR = 0. 974 95% CI 为0. 955 , ~ 0. 994 P < 0. 05)是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重要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CTA 对判断
冠状动脉血管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闭塞病变长度、闭塞病变近端CT 值是评估冠状动脉侧
支循环形成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冠心病
山东医药2019 年第59 卷第5 期
冠侧状支动循脉环形CT成血的管评成估像价对值冠状动脉闭塞患者
谢丽响,徐凯,刘忠啸,许旭光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徐州221000)
血清Angptl 2及Angptl 3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价值
血清Angptl 2及Angptl 3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价值兰泽生;彭军;刘波【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iopoietin-like protein,Angptl)2和Angptl 3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的价值.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至少存在一个分支冠状动脉狭窄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CC分级情况将其分为CCC不良组(72例)和CCC良好组(84例)两组.观察比较CCC不良组和CCC良好组一般资料及血清Angptl 2、Angptl 3水平,分析血清Angptl 2、Angptl 3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法积分相关性,并探讨CCC分级影响因素和血清Angptl 2、Angptl 3水平对CCC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白细胞、血红细胞、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闭塞血管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不良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Gensini积分法积分低于CCC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不良组血清Angptl 2及Angptl 3水平均高于CCC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ptl 2及Angptl 3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法积分呈正相关.血清Angptl 2水平对CCC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14,临界值为6.30,敏感度72.67%,特异度86.34%;血清Angptl 3水平对CCC预测的AUC值为0.810,临界值为3.22,敏感度75.00%,特异度85.71%.结论血清Angplt 2及Angplt 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CCC有关,为CCC的危险因素,且对CCC有一定预测价值.【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9(032)008【总页数】6页(P60-65)【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侧支循环;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作者】兰泽生;彭军;刘波【作者单位】638600 四川广安,广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638600 四川广安,广安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621054 四川绵阳,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冠心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且逐渐向年轻化发展[1-2]。
定量CT-MPI检查在冠状动脉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定量CT -MPI 检查在冠状动脉CTO 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林淑梅,尹伊君,周 戈,陈妙虹摘要 目的:探讨定量CT -心肌灌注成像(MPI )检查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 )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㊂方法:选取2019年1月 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定量CT -MPI 检查的冠状动脉CTO 病人4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者均行定量CT -MPI 检查,根据有无灌注异常和缺血程度分组,记录一般资料和CT -MPI 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评价定量CT -MPI 检查用于冠状动脉CTO 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T -MPI 定量指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 分级间的相关性㊂结果: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流量比值㊁心肌血容量㊁流量提取乘积㊁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低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 <0.05);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开始时间和达峰时间均高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 <0.05)㊂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血流量用于冠状动脉CTO 心肌灌注异常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 )高于其他指标,最佳截断值为73.56mL/(100mL ㊃min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87%㊂不同缺血程度分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病人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下降(r =-0.420,P <0.05)㊂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均可用于冠状动脉CTO 心肌梗死诊断,其中心肌血流量比值诊断效能AUC 高于心肌血流量㊂侧支循环良好组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容量㊁流量提取乘积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 <0.05)㊂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容量㊁流量提取乘积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 分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定量CT -MPI 检查用于冠状动脉CTO 病人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能,但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无相关性㊂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侧支循环;定量CT -心肌灌注成像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4.027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 )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中较严重的病变亚型之一,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CTO 检出率为15%~30%[1]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CTO 病人的治疗,但是否较单纯药物治疗长期预后效果更佳尚未明确[2]㊂欧洲相关指南推荐冠状动脉CTO 病人应在PCI 术前接受无创影像学检查以准确评估心脏室壁活动㊁心肌灌注及功能情况,以协助临床医师更为客观地评估介入术后获益情况[3]㊂既往研究显示,CTO病变区域如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供血丰富可有效减轻心肌损伤,保护心肌功能,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分级在心肌缺血程度及存活情况预测方面的价值仍存在争议[4]㊂近年来,以定量CT -心肌灌注成像(MPI )为代表心脏血流定量技术开始被逐渐用于左心室各壁心肌灌注评估,并已有冠心病临界病变诊断方面的初步探索,但有关CT -MPI 检查在冠状动脉CTO 病人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价值方面的报道仍较为少见[5]㊂本研究探讨定量CT -MPI 检查在冠状动脉CTO 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㊂现报道如下㊂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ʻ九医院(福建漳州363000)通讯作者 陈妙虹,E -mail :*****************引用信息 林淑梅,尹伊君,周戈,等.定量CT -MPI 检查在冠状动脉CTO 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4):715-719.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 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定量CT -MPI 检查的冠状动脉CTO 病人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52~73(62.07ʃ9.55)岁;有吸烟史22例,饮酒史20例,高血压史33例,糖尿病史18例,血脂异常史7例㊂共完成42例病人的714个心肌节段检查,对所有的心肌节段进行分组㊂依据心肌节段是否出现灌注异常分为非灌注异常组(470个)和灌注异常组(244个)㊂依据心肌节段的缺血程度分为无缺血组(366个)㊁轻度缺血组(104个)㊁中度缺血组(144个)㊁重度缺血组(58个)和梗死组(42个)㊂缺血程度评价标准:由2名高年资核医学科医生独立完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结果半定量分析,其中,无缺血㊁轻度缺血㊁中度缺血㊁重度缺血及梗死分别计0㊁1㊁2㊁3㊁4分,2~4分判定为灌注异常[6];如出现不同意见由2人协商达成一致作出诊断㊂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㊂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 ;ȡ1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3个月;行定量CT -MPI 及SPECT -MPI 检查,且检查间隔时间<24h ;年龄ȡ18岁㊂排除标准:PCI 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史;严重心律失常者;起搏器植入者;心功能不佳无法采集完整灌注图像者;无法完成外周血管穿刺者;肾功能不全;碘对比剂过敏者㊂1.3 方法1.3.1 CT -MPI 扫描重建及图像后处理 采用西门子Somatom Force 双源CT 扫描仪完成检查,依次完成定位像㊁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动态CT -MPI 扫描㊂CT -MPI 扫描范围覆盖整个左心室,扫描模式选择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穿梭扫描,R 波后250ms 开始灌注扫描,注入对比剂后延迟5s 启动扫描,持续36s ㊂扫描管电压为70kV ㊁管电流300mAs ㊁准直192.0mm ˑ0.6mm ㊁旋转时间每圈0.25ms ㊁矩阵512ˑ512㊁重建层厚3mm ㊁层间隔2mm ㊁卷积核Qr36㊂经肘前静脉注射碘普罗胺注射液(含碘370mg/mL ),注射速率5.5mL/s ,总剂量44mL ,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㊂重建图像后传经后处理工作站及对应软件包完成后处理,基于去卷积模型耦合心肌时间-密度曲线(TDC )与动脉输入函数(AIF )获得具体参数,包括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流量比值㊁心肌血容量㊁血管外细胞外容积㊁流量提取乘积㊁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㊁开始时间及达峰时间㊂由2名高年资心血管放射科医师独立计算CT -MPI 检查结果,如意见不同,则由2人协商达成一致作出诊断㊂1.3.2 SPECT 扫描重建及图像后处理采用通用电气Discovery NM 530c 心脏专用SPECT 扫描仪完成心肌灌注扫描㊂经静脉团注20mCi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 )90min 后进行;固态半导体探测器完整覆盖心脏,像素为32ˑ32,层厚为5mm ;原始图像经后处理工作站行Osem 迭代算法完成重建,获得垂直/水平长轴㊁短轴图像以及17个心肌节段 牛眼图㊂ 1.3.3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 分级由2名高年资心血管内科介入医生独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 分级,其中0级或1级判定为侧支循环不良,2级或3级判定为侧支循环良好[7],如意见不同,则由两人协商达成一致作出诊断㊂本研究冠状动脉中存在闭塞血管供血区相关心肌节段共282个,其中,正常节段130个,轻度缺血节段44个,中度缺血节段66个,重度缺血节段30个,梗死节段12个㊂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170个)和侧支循环不良组(112个)㊂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采用Kolmogorov -Smirnov 检验进行正态性评估,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㊂定性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评价CT -MPI 定量参数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法完成相关性分析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灌注异常组和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CT -MPI 定量参数比较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流量比值㊁心肌血容量㊁流量提取乘积㊁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低于非灌注异常组(P <0.05);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开始时间和达峰时间均高于非灌注异常组(P <0.05)㊂详见表1㊂表1 灌注异常组和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CT -MPI 定量参数比较(x ʃs ) 组别心肌节段(个)心肌血流量[mL/(100mL ㊃min )]心肌血流量比值(%)心肌血容量(mL/100mL )流量提取乘积(mL/100mL )非灌注异常组47083.35ʃ12.17101.06ʃ23.4611.10ʃ1.4372.47ʃ11.09灌注异常组24467.80ʃ10.4083.95ʃ16.879.45ʃ1.1960.37ʃ8.33t 值16.96310.11415.45714.987P <0.001<0.001<0.001<0.001组别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mL/100mL )血管外细胞外容积(mL/100mL )开始时间(s )达峰时间(s )非灌注异常组 4.07ʃ0.6910.61ʃ2.45 1.04ʃ0.3010.88ʃ0.83灌注异常组3.58ʃ0.409.08ʃ1.90 2.11ʃ0.4412.91ʃ1.16t 值10.234 9.103-38.300-26.925P<0.001<0.001<0.001<0.0012.2 定量CT -MPI 检查诊断冠状动脉CTO 心肌灌注异常的临床效能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血流量用于冠状动脉CTO 心肌灌注异常诊断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 )高于其他指标,最佳截断值为73.56mL/(100mL ㊃min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87%㊂详见表2㊂表2 定量CT -MPI 检查诊断冠状动脉CTO 心肌灌注异常的临床效能 指标 最佳截断值AUC 敏感度(%)特异度(%)心肌血流量73.56mL/(100mL ㊃min )0.857587心肌血流量比值88.10%0.786081心肌血容量10.47mL/100mL 0.755783流量提取乘积76.33mL/100mL 0.714584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 4.86mL/100mL 0.695675血管外细胞外容积 2.02mL/100mL 0.645179开始时间9.91s 0.655372达峰时间13.25s0.6750712.3 不同缺血程度分组心肌节段的CT -MPI 定量参数比较不同缺血程度分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病人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下降(r =-0.420,P <0.05)㊂详见表3㊂2.4 定量CT -MPI 检查诊断冠状动脉CTO 心肌梗死的临床效能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均可用于冠状动脉CTO 心肌梗死的诊断,其中心肌血流量比值AUC 高于心肌血流量㊂详见表4㊂表3 不同缺血程度组CT -MPI 定量参数比较(x ʃs ) 组别心肌节段(个)心肌血流量[mL/(100mL ㊃min )]心肌血流量比值(%)无缺血组36681.35ʃ13.17102.08ʃ9.06轻度缺血组10473.80ʃ11.4091.67ʃ16.45中度缺血组14468.35ʃ10.5783.40ʃ11.67重度缺血组5864.50ʃ9.6385.44ʃ13.61梗死组4255.33ʃ7.4062.85ʃ7.26F 值38.69140.069P<0.001<0.001表4 定量CT -MPI 检查诊断冠状动脉CTO 心肌梗死的临床效能 指标最佳截断值AUC 敏感度(%)特异度(%)心肌血流量68.17mL/(100mL ㊃min )0.858577心肌血流量比值70.63%0.9178932.5 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CT -MPI 定量参数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容量㊁流量提取乘积均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 <0.05)㊂详见表5㊂表5 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不良组CT -MPI 定量参数比较(x ʃs ) 组别心肌节段(个)心肌血流量[mL/(100mL ㊃min )]心肌血流量比值(%)心肌血容量(mL/100mL )流量提取乘积(mL/100mL )侧支循环良好组17073.75ʃ13.3290.38ʃ15.0210.53ʃ1.3768.27ʃ14.79侧支循环不良组11268.17ʃ10.8087.74ʃ13.668.28ʃ1.1060.75ʃ12.86t 值 3.703 1.49614.559 4.396P <0.0010.136<0.001<0.001组别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mL/100mL )血管外细胞外容积(mL/100mL )开始时间(s )达峰时间(s )侧支循环良好组10.15ʃ1.12 4.33ʃ0.70 1.17ʃ0.2912.54ʃ1.60侧支循环不良组9.98ʃ1.04 4.26ʃ0.65 1.13ʃ0.2612.25ʃ1.41t 值 1.2830.845 1.180 1.560P0.2010.3990.2390.1202.6 CT -MPI 定量指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 分级间的相关性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容量㊁流量提取乘积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 分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 值分别为0.27,0.21,0.20,0.25,P >0.05)㊂3讨论CTO的医学定义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局部管腔闭塞导致前向血流消失,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0级且持续时间>3个月[8]㊂CTO多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占总数的40%~65%,其次为左前降支㊁左回旋支,而左主干病变占比<1%[9]㊂动态CT-MPI是临床常用心肌灌注定量评估技术,已有诸多研究分析其在心肌缺血评估方面的价值,而相关定量参数心肌血流量具有良好心肌缺血诊断效能[10-11]㊂本研究纳入的CTO病人因存在明确冠状动脉闭塞,基于安全性考虑接受静息定量CT-MPI检查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血流量用于冠状动脉CTO心肌灌注异常诊断AUC高于其他指标,最佳截断值为73.56 mL/(100mL㊃min),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87%,这主要与心肌血流量可直接反映相关区域心肌血流量改变有关,而其他的参数指标仅能间接反映心肌的血流情况,故在定量评价缺血心肌及正常心肌差异方面更具优势[12-13]㊂同时,本研究所确定心肌血流量诊断心肌灌注异常最佳截断值较以往报道更低,可能与研究中将轻度缺血归于非灌注正常组有关;而后续结果亦提示轻度缺血心肌血流量值较正常人群下降㊂另有研究认为,侧支循环良好CTO病人如侧支血管供血范围较大,可引起冠状动脉盗血等问题,这亦被认为与正常心肌血流量指相对偏低有关[14-15]㊂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缺血程度组心肌节段的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病人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下降,提示定量CT-MPI用于评估冠状动脉CTO 病人心肌缺血程度亦具有一定价值㊂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血流量值较正常人群心肌显著下降,同时相较于其他定量参数,心肌血流量值在心肌梗死诊断中具有更高效能,最佳截断值为67 mL/(100mL㊃min)[16]㊂本研究的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均可用于冠状动脉CTO心肌梗死诊断,其中心肌血流量比值诊断AUC高于心肌血流量,心肌血流量诊断最佳截断值为68.17mL/(100mL㊃min),进一步支持上述研究观点,即定量CT-MPI计数可为冠状动脉CTO病人的心肌缺血程度及心肌梗死鉴别提供更多信息㊂冠状动脉造影可用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及Rentrop分级,存在良好侧支循环的CTO病人可有效预防心肌缺血,但Rentrop分级与CTO病人心肌缺血及心肌灌注损伤程度相关性较低[17]㊂本研究结果中,侧支循环良好组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容量㊁流量提取乘积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但心肌血流量㊁心肌血容量㊁流量提取乘积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无关(P>0.05)㊂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为:1)冠状动脉造影对于直径ɤ0.4 mm血管显影清晰度不高,而相当比例侧支血管管径较小导致无法清晰显示;2)冠状动脉CTO病人闭塞血管供血区心肌功能及灌注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是单纯由侧支循环决定,还可能与闭塞时间㊁病变长度及微循环灌注状态有关[18-19]㊂本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因CTO病人不适合接受负荷试验,故仅能行静息动态CT-MPI扫描;样本量较少,有待后续扩大样本进一步确证㊂综上所述,定量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CTO 病人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诊断具有良好临床效能,但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ABUNASSAR J,DAVE P,ALTURKI M,et al.Preprocedur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differentiating chronic totalfrom subtotal coronary occlusions[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Medicine,2021,22(5):371-377.[2]RHA S W,CHOI B G,CHOI S Y,et al.Multicenter experience with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inKorean population:analysis of the Korean nationwide multicenterchronic total occlusion registry[J].Coronary Artery Disease,2020,31(4):319-326.[3]KOELBL C O,NEDELJKOVIC Z S,JACOBS A K.Coronary 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a review[J].Reviews in CardiovascularMedicine,2018,19(1):33-39.[4]KOOK H,CHOI J H,LEE H J,et al.Unnecessary PCI attempt forpresumed CTO which was revealed to be anomalous coronaryarteries-role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J].The Heart SurgeryForum,2020,23(5):E665-E667.[5]LEE J Y,OH Y W,LIM D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oronaryiodine concentration determined using spectral CT and theoutcom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chronic total occlusion[J].Radiology Cardiothoracic Imaging,2020,2(4):e190203.[6]WERNER G S,MARTIN-YUSTE V,HILDICK-SMITH D,et al.Arandomized multicentre trial to compare revascularization withoptimal medical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totalcoronary occlusions[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8,39(26):2484-2493.[7]NEUMANN F J,SOUSA-UV A M,AHLSSON A,et al.2018ESC/EACTS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J].European HeartJournal,2019,40(2):87-165.[8]MA H Y,DAI X,YANG X J,et al.Clinical and imaging predictors ofimpair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after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insights from dynamic CT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J].Quantitative Imaging inMedicine and Surgery,2021,11(7):3327-3337.[9]NOUS F,GEISLER T,KRUK M,et al.Dynamic myocardialperfusion CT for the detection of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ACC Cardiovasc Imaging,2021.DOI:10.1016/j.jcmg.2021.07.021.[10]YU L H,LU Z G,DAI X,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CT-derivedmyocardial blood flow,CT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and high -risk plaque features for predicting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J ].Cardiovascular Diagnosis and Therapy,2021,11(4):956-966.[11] OKONOGI T,KAWASAKI T,KOGA H,et parison of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derived from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versus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myocardial perfusionimaging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21,159(112):36-43.[12] LIU J,JIN S,LI Q,et al.Motion compensation combining with locallow rank regularization for low dose dynamic CT myocardial perfusion reconstruction [J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2021,66(14):1132-1139.[13] LI Y H,YU M M,DAI X,et al.Detection of hemodynamicallysignificant coronary Stenosis:CT myocardial perfusion versus machine learning CT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J ].Radiology,2019,293(2):305-314.[14] WINTHER S,ANDERSEN I T,GORMSEN L C,et al.Prognosticvalue of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after first -line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a multi -center cohort study [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2022,16(1):34-40.[15] YU M M,CHEN X Y,DAI X,et al.The value of low -dose dynamic myocardial perfusion CT for accurate evaluation of microvascularobstru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JR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19,213(4):798-806.[16] LIU K L,DIAO K Y,HU S X,et al.Achieving low radiation dose inone -stop myocardial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sing 16-cm wide detector CT [J ].Academic Radiology,2020,27(11):1531-1539.[17] RUBINSHTEIN R,DANENBERG H.Preprocedural coronary CTangiography effect on the likelihood to restore flow in chronictotal occlusion [J ].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21,14(10):2005-2007.[18] DIEMEN P A,SCHUMACHER S P,DRIESSEN R S,et al.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d [^15O ]H 2O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Netherlands Heart Journal,2020,28(1):57-65.[19] RUBINSHTEIN R,BLANKSTEIN R.Coronary iodine concentrationby using spectral CT and success of flow restoration in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J ].Radiology Cardiothoracic Imaging,2020,2(4):e200296.(收稿日期:2021-11-04)(本文编辑邹丽)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特征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的关系张 媛,唐笑先,原 杰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 )密度特征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的关系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 2023年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CTA )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收集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㊂记录斑块性质(钙化斑块㊁非钙化斑块㊁混合斑块)及狭窄程度㊂测量右冠状动脉近端10~50mm 脂肪组织的平均CT 值作为病人PCAT 的密度㊂分析PCAT 密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参数的关系,筛选出影响右冠状动脉PCAT 密度的因素㊂结果:共纳入64例病人,右冠状动脉PCAT 的平均密度值为(-82.13ʃ-8.16)HU 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㊁斑块性质㊁狭窄程度是右冠状动脉PCAT 密度的影响因素㊂男性的PCAT 密度高于女性,右冠状动脉内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的PCAT 密度高于钙化斑块的PCAT 密度,狭窄程度ȡ50%的PCAT 密度高于狭窄程度<50%的PCAT 密度㊂结论:右冠状动脉的PCAT 密度与性别㊁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有关,在使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周围炎症时,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㊂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冠状动脉血管CT 成像;危险因素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4.04.028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ericoronary adipose tissue ,PCAT )是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EAT )的组成部分,包绕在冠状动脉周围,可通过内分泌及旁分泌两种方式影响冠状动脉,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㊂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周围脂肪是一种新的用于量化血作者单位 山西省人民医院(太原030012)通讯作者 唐笑先,E -mail :****************引用信息 张媛,唐笑先,原杰.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特征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的关系[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4):719-722.管炎症风险的指标㊂一项心血管风险预测研究显示,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近端和左前降支(left coronary artery ,LAD )周围高PCAT 密度可以预测全因死亡率和心脏死亡率,是心脏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2]㊂此外,PCAT 密度评估与单独使用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plasty ,CCTA )评估斑块的特征相比,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的效能更高[2-3]㊂但是目前影响PCAT 密度混杂的因素尚未明确㊂本研究探讨PCAT 密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斑块的关系㊂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临床研究进展
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临床研究进展王舒【摘要】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e significanc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aving well developed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linical research about the formation of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factors that impact it, and methods of 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human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现概述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方式、临床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干预措施方面的临床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3页(P691-693)【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侧支循环;临床研究【作者】王舒【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是指沟通相互关联的不同冠状动脉或同一动脉的不同部分的微小血管。
它的形成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继发的一种代偿机制。
早在200多年前,Heberden报道了一个通过每天锯木头进而几乎治愈心绞痛的病例,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预热”,并将其归因于冠状动脉血管的扩张及侧支血管的开放,从而改善心肌缺血。
评估前循环侧枝的方法
评估前循环侧枝的方法循环侧支是指在心脏血管系统中,血流受到一定阻力之后,通过侧支血管重新进入心脏的现象。
评估前循环侧枝的方法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或技术来判断循环侧支对血液供应的影响程度,以便进行临床治疗的决策。
本文将针对评估前循环侧枝的方法进行探讨,介绍几种常见的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
一、冠状动脉造影法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在评估前循环侧枝时,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观察及测量循环侧枝血管的直径、长度、血管内狭窄程度等指标,以判断侧支血管对心脏供血的贡献。
优点: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准确可靠,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冠状动脉血管的情况,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评估。
缺点: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将导管插入患者的动脉或静脉,存在出血、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该检查成本较高,适应症非常有限,只适用于一些需要介入治疗的患者。
二、心肌灌注显像法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评估心肌血流灌注情况的方法。
在评估前循环侧枝时,可以通过心肌灌注显像来观察侧枝循环对心肌血流的影响,从而判断侧枝血管的功能性程度。
优点: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不存在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该检查可以全面、直观地评估心肌血流情况,对于检测冠心病早期病变、评估心脏供血状况尤为重要。
缺点:心肌灌注显像的辐射剂量较大,不适用于孕妇及儿童。
此外,该检查可能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综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三、心电图法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
在评估前循环侧枝时,可以通过心电图来观察ST段变化,如ST段抬高等,以判断循环侧支是否存在以及对心肌供血的影响程度。
优点:心电图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查方法,无创伤性且无辐射,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缺点:心电图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对于侧枝循环检测的准确性不高。
由于心电图结果易受干扰,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此外,心电图无法提供有关冠状动脉血管的直接信息。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及评估方法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及评估方法王颖东 黄榕翀【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先天存在于冠状动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血管网络,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缺血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进展,抑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但是通过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减轻患者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或者在制定治疗方案前准确、全面评估侧支循环进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近年来日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就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及评估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图分类号】 R541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WANG Ying-dong,HUANG Rong-cho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HUANG Rong-chong, Email:rchuang@DOI: 10. 3969/j. issn. 1004-8812. 2021. 04. 010基金项目:北京市第三批“登峰”人才培养计划(DFL20190101);北京友谊医院导师专项基金(yydszx201902)作者单位:116044 辽宁大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王颖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黄榕翀)通信作者:黄榕翀, Email:rchuang@ ·综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
冠心病预后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摘 要 : 目 的 :研 究 冠 心 病 ( HD) 预后 与冠 状 动 脉侧 支循 环 的 关 系 。方 法 :依 据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结 果 9 C 8例 患者 被 分 为 CHD无 侧 支 循 环 组 ( 2 ) HD有 侧 支 循 环 组 ( O例 ) 6 例 、C 2 、正 常 对 照 组 (6例 ) 1 ,分 析 各 组 患 者 的 临 床 资 料 。 结 果 :C HD 组 ( 论 有无 侧 支 循 环 ) 与 正 常 对 照 组 相 比 , 除 糖 尿 病 发 病 率 较 高 外 ( 无 P< 0 0 ) . 1 ,其 他 C HD 易 患 因
素差异均无显著性 ( >O0) P . 5 ;有 侧 支 循 环 与无 侧 支 循 环 C HD 患 者 相 比 ,主 要 CHD易 患 因 素 、不 稳 定 型 心 绞 痛
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 >O0) P . 5 ;但 无 侧 支 循 环 患者 左 室 射 血 分 数 < 5 %患 者 比率 ( 9 0 比 1 . % ) O 2 . A 0 0 0 ,心 肌 梗 死 (1 3 比 3. ) 6. 0 0 、室 壁 瘤 (2 6 比 O 的发 生率 较 有 侧 支循 环 患 者 显 著 增 加 ( O 0 ) 结 论 :侧 支 循 2 . ) P< . 1 。 环存 在 与 否 与 冠 心 病 患 者 预 后 有 关 。 关 键 词 :冠 状 动脉 疾 病 ;侧 支 循 环 ;冠 状 血 管 造影 术
d vd d i t i i e n o CHD t o tc l t r l ic lt n g o p ( 一 6 ) wi u o l e a r u a i r u h a c o n 2 ,CH D wih c l t r lcr u a i n g o p ( : 2 )a d 1 t o l e a i lto r u a c n 0 n 6
常用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量表_解释说明
常用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量表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脑血管侧支循环是在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
当主要供血动脉发生阻塞或狭窄时,侧支循环可通过旁路通路为脑部提供充足的血流,并减少神经功能缺陷和组织损伤。
因此,评估和了解脑血管侧支循环的程度对于制定治疗策略、预测疾病预后以及观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和量表,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方法,以及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Flow Grading Scale(LCFGS)、Moyamoya Disease Radiographic Grading Scale(MD-RGS)和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 grading scale for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等量表。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常用的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随后,将详细介绍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量表,包括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Flow Grading Scale(LCFGS)、Moyamoya Disease Radiographic Grading Scale (MD-RGS)和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 grading scale for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仅解决心外膜冠脉血管的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CHD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随之冠脉微循环障碍(CMD) 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但CMD目前尚缺乏完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因而对其检查方法的重视与完善便显得尤为紧迫。
下面笔者便就CMD现有的检查手段作一综述。
1 CMD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CMD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微小动脉等共同组成的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
前小动脉直径为100~500 μm,微小动脉直径<100 μm,其在冠脉造影时均不能显示。
按其发生的临床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心肌疾病和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心肌疾病的CMD;医源性CMD,包括PCI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及心脏移植术后等[1]。
2017年我国学者在CMD专家共识中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 及其他类型CMD[3]。
目前,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观察小冠脉,但因其有高度侵入性,且对微循环不能进行功能评估而难以在临床应用,所以现多以测量冠脉血流量( CBF) 和冠脉血流储备(CFR)来评估冠脉微循环。
对于CHD患者,心外膜动脉阻塞性疾病常常与CMD共存[4]。
而CFR 降低在没有心外膜阻塞性狭窄的情况下,作为CMD的标志才比较可靠。
这是因为CFR是通过静脉注射半衰期短的腺苷、双嘧达莫、乙酰胆碱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5],对心外膜大动脉和冠脉微循环实现最大血管舒张时,对其流量进行综合测量而获得的CBF 或心肌血流量(MBF)与基线时相应指标的比值。
但临床中,很难区别这两种情况对心肌灌注的影响。
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研究进展
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研究进展张兴 申强 【摘要】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心肌缺血后心肌供血的一种方式,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该文介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生理机制、评估方式,重点介绍通过药物、康复、手术等方法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增强体外反搏;伊伐布雷定;乳内动脉doi:10.3969/j.issn.1673 6583.2021.02.003 作者单位:418000 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心脏中心,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通信作者:申强,E mail:337825375@qq.com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在生理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直径约为10~200μm,当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CCC在各种生长因子、炎性因子和血管剪切应力的作用下由关闭变为开放状态,从无功能到有功能,直径也扩大到100~800μm。
这个过程需要10~14d,包括血管新生、动脉生成[1]。
血管新生形成的小血管存在于心内膜无平滑肌细胞,脆性高,无法承受正常灌注压;而动脉生成的小血管存在于心外膜,在平滑肌细胞的作用下构成动脉中膜,可以承受正常灌注压。
2 犆犆犆的评估方法CCC评估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有Rentrop分级和WernerCC分级,可以直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有一定局限性,受血压、造影注射力等因素的影响。
Rentrop分级有较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获取方便,是应用最广泛的CCC评估方式。
定量方法主要有冠状动脉内血流指数(CFI)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虽然CFI为CCC评估的金标准,但仅适用于完全闭塞患者,并且需要特定的测量器械,技术要求较高,应用较少。
因微导管获取相对方便,经微导管测得的CFI与经特定器械测得的CFI有很好的相关性,可能成为一种有潜力的CCC评估的新方法[2]。
心肌超声造影评估冠脉CTO病变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
心肌超声造影评估冠脉CTO病变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心肌超声造影评估冠脉CTO病变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冠心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心脑血管疾病之首。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形式之一,其发生率逐年上升。
冠脉CTO病变患者由于血管内腔完全被纤维化组织闭塞,血流无法通过,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因此,了解冠脉CTO病变患者存活心肌的情况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肌超声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MCE)是一种利用超声技术对心肌供血情况进行评估的方法,可以直观反映心肌的血流情况和存活状态。
通过注射微泡造影剂,可以观察心肌灌注情况,了解冠脉CTO病变患者存活心肌的血供状况。
心肌超声造影在评估冠脉CTO病变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肌超声造影可以直观地显示冠脉CTO病变患者的存活心肌区域。
在治疗冠脉CTO病变患者时,了解存活心肌的分布和程度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心肌超声造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存活心肌的血流情况,从而帮助医生确定冠脉CTO病变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减少治疗的风险。
其次,心肌超声造影可以评估冠脉CTO病变患者的冠脉侧枝循环情况。
冠脉CTO病变患者的闭塞血管旁存在着侧枝血管,有些侧枝血管可以提供心肌灌注,维持存活心肌的功能。
通过心肌超声造影,可以观察到自体侧支循环的情况,了解侧支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且可以判断其对存活心肌的供血情况。
这对于评估冠脉CTO病变患者的血供情况、制定治疗策略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超声造影还可以评估冠脉CTO病变患者的左室功能和心脏壁运动情况。
心肌超声造影可以通过观察心脏壁运动异常和心室功能的变化,早期发现冠脉CTO病变患者的心室功能不全或心肌缺血的情况。
同时,心肌超声造影还可以评估冠脉CTO病变患者的心室重构情况,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指标。
冠心病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评估
冠心病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评估前辈们总要求我们把对病人的检查做得越详细越好。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可做的检查无穷无尽。
而医疗改革下的病人、医院甚至保险公司并不希望在检查上支出太多。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年代里,也同样不容许浪费太多的时间。
那么在被选的若干检查项目中,哪些是有价值的检查,它们又有何意义便成为我们的关心之重。
劝说病人接受一个不该做的手术其实是有罪的!而放弃一个该做的手术同样会让一个有良心的医生内疚一辈子。
适应证从来就是疾病的严重性及复杂性同医生医术及条件设备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当然,更好的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案的设计会给患者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
冠心病病人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或出现了心肌梗死并不能使我们作出最正确的处理。
合理的治疗还有赖于若干检查。
在此,我们仅仅讨论同外科处理相关的检查及其意义`。
(一)心绞痛类型及其意义典型的心绞痛为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根据缺血部位和神经分布不同,可向身体的其它部位放射。
疼痛多由运动或情绪激动所诱发,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
稳定性心绞痛是一个月内心绞痛症状的严重性及其诱发因素无显著变化,其提示冠脉的狭窄程度也无明显变化。
不稳定心绞痛表现为症状无原因地突然加重并且次数增多,其诱发阈值下降,甚至可以在静息状态下发生心绞痛。
这强烈提示冠脉内的粥样斑块有破溃,继而形成血栓。
局部斑块刺激冠脉所造成的冠脉频繁痉挛,也可使患者表现出不稳定心绞痛。
不稳定心绞痛的出现往往也是发生心肌梗死的前奏。
而变异性心绞痛往往由冠脉的持续痉挛所造成,其表现为在出现心绞痛的同时,有心电图ST段的抬高。
持续冠脉痉挛同样可以产生心肌梗死。
(二)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的必查项目。
但是,对于无心梗史并且没有正在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心电图检查对于确定是否有冠心病的帮助非常有限。
同心肌缺血、坏死有关的心电图改变主要有T波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及出现病理性Q波。
T波改变可以反应出心肌缺血。
如果是T波倒置,说明该导联相对应的心外膜下或对侧心内膜下心肌有缺血;而升降肢对称并且高大的“冠状T波”出现,说明该导联相对应的心内膜下心肌有缺血。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及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及临床意义李雪奇;曹蘅【摘要】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是先天存在于冠状动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血管网络.精确的侧支循环评估需要采用侵入性方法,目前压力性侧支血流指数检测是金标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功能良好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减小梗死面积、减轻左室功能障碍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等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独立相关.【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43)005【总页数】5页(P261-264,268)【关键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侧支血流指数【作者】李雪奇;曹蘅【作者单位】241000 芜湖,皖南医学院研究生院;241000 芜湖,皖南医学院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CC)是冠状动脉之间交叉连接形成的吻合通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也存在CCC[1]。
良好的CCC可以保护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死亡率[2]。
准确评估CCC需要区分正常前向血流和侧支血流。
在没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除了后天形成的侧支血流,通过先天侧支血管的血流基本上无法测出;在非闭塞性病变中,无法区分正常前向血流与侧支血管血流。
因此,(短暂的)冠状动脉闭塞是必需的。
侵入性技术即导管插入术,可评估先天性和重构的侧支循环。
对CCC缓解心肌缺血的功能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估。
心肌血流分布和数量异常是心肌缺血最早的病理生理改变[3] 。
足够的侧支循环可在缺血反应后期预防应激性异常事件发生[4]。
灌注的轻度减少(临界值)即可首先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减弱,收缩功能下降,出现心电图改变,导致心绞痛症状。
常用的描述冠状动脉解剖的成像技术对于侧支循环只能进行非常有限的结构评估,大多数的侧支血管低于其空间分辨率而不能被检测到。
近年来,混合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不断提高,使非侵入性诊断成为可能。
教你一种方法,让严重狭窄的血管建立侧枝循环!
教你⼀种⽅法,让严重狭窄的⾎管建⽴侧枝循环!
冠⼼病⼜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脏病,主要是由于供应⼼脏⾎液的⾎管出现了不同程度狭窄,导致⼼肌缺⾎,发⽣⼼绞痛症状,严重者⾎管完全堵塞演变成⼼肌梗死危及⽣命。
对于冠⼼病严重狭窄特别是急性⼼肌梗死患者,及时植⼊⽀架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办法。
但是临床上常常有⼀些患者因为个⼈原因,或者狭窄的⾎管较细,不能植⼊⽀架,因此⼼绞痛症状频发且药物缓解不明显,这样的患者该怎么办?⼀个重要的缓解办法就是让⼼脏⾎管建⽴侧枝循环。
什么是侧⽀循环?
⼼脏侧枝循环是指⼼脏主要⾎管发⽣了狭窄,⾎流受阻,该部位原有吻合⽀⾎管扩张,形成旁路,恢复该⾎管远端供⾎。
通俗来讲,做⼀个⽐喻,把⼈体的⾎管⽐作河流的主⼲道,当主⼲道堵塞后,河⽔不能流向远⽅,但是如果建⽴很多分⽀河流,⽔就可以从⼩河的分⽀流向远⽅了。
实际上侧枝循环的建⽴是⼈体正常代偿反应,只不过⽐较缓慢,如果有⽅法可以促进侧枝循环建⽴,⽆疑可以改善患者⼼肌缺⾎症状,缓解⼼绞痛发⽣。
如何有效建⽴侧枝循环?
答案是持续合理运动,有研究显⽰,冠⼼病患者如果长期有氧运动,可以加速狭窄⾎管侧枝循环建⽴,缓解⼼绞痛症状,这也被称为“运动搭桥”
冠⼼病患者朋友们你们还在等什么,赶紧到医院做运动评估,运动起来吧!。
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方法
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方法: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评估[关键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cad)是全球范围内人类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能够减少和改变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面积[1],大量良好的冠脉侧支循环的存在已成为降低冠心病导致的负面事件(包括致死率)的重要因素[2]。
可以认为,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估是冠心病的诊治中一个重要指标。
鉴此,本文对冠脉侧支循环临床评估作一综述。
1 冠脉侧支循环的组成冠脉侧支循环是指心脏血管吻合网,其关联心脏的不同部位的血供,存在于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的心脏的表层及深层。
浅层主要存在于动脉交界处。
人类表浅的侧支血管的数量和内径相对狭窄(血管内径在20至200um之间),而深层侧支动脉数量及内径较大(血管内径在100 至300um之间,有时甚至更大)。
侧支血管形成有三种形式[3]:(1)扩张和重塑:原有的侧支扩张、开放,使无功能侧支发展到有功能侧支血管,此形式一般需数分钟至数小时[4]。
(2)增粗:血管壁细胞分裂、增殖,血管口径增大。
(3)血管新生:血管壁细胞高度增生,生成新的侧支循环,一般需10到14天[5]。
常见径路有前降支与后降支、前间隔支与后间隔支、对角支与钝缘支、钝缘支与左室支、圆锥支与前降支、锐缘支与前降支、对角支与前降支、对角支之间、钝缘支之间等。
此外,同一支冠脉闭塞近端与远端之间可由微小的血管构成交通支,形成“桥侧支”。
相当于冠脉自身搭桥,提供前向供血。
解剖学还发现侧支循环经室间隔的占44%,心外膜侧支循环占32%,动脉远端的侧支循环占18%,桥侧支循环6%。
影像学不可视的侧支占14%,丝状连接(直径连接的占35%[ 3]。
2 冠脉侧支循环的特点和功能扭曲为侧支循环的特点,但与心外膜侧支循环相比,间隔侧支循环扭曲相对较少且普遍较短,也较易被发现[6]。
正常人或轻度冠脉病变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不易被发现,因为只有在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时它才会开放,是心肌缺血损伤时重要的血供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方法: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评估[关键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cad)是全球范围内人类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侧支循环能够减少和改变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面积[1],大量良好的冠脉侧支循环的存在已成为降低冠心病导致的负面事件(包括致死率)的重要因素[2]。
可以认为,冠脉侧支循环的评估是冠心病的诊治中一个重要指标。
鉴此,本文对冠脉侧支循环临床评估作一综述。
1 冠脉侧支循环的组成冠脉侧支循环是指心脏血管吻合网,其关联心脏的不同部位的血供,存在于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的心脏的表层及深层。
浅层主要存在于动脉交界处。
人类表浅的侧支血管的数量和内径相对狭窄(血管内径在20至200um之间),而深层侧支动脉数量及内径较大(血管内径在100 至300um之间,有时甚至更大)。
侧支血管形成有三种形式[3]:(1)扩张和重塑:原有的侧支扩张、开放,使无功能侧支发展到有功能侧支血管,此形式一般需数分钟至数小时[4]。
(2)增粗:血管壁细胞分裂、增殖,血管口径增大。
(3)血管新生:血管壁细胞高度增生,生成新的侧支循环,一般需10到14天[5]。
常见径路有前降支与后降支、前间隔支与后间隔支、对角支与钝缘支、钝缘支与左室支、圆锥支与前降支、锐缘支与前降支、对角支与前降支、对角支之间、钝缘支之间等。
此外,同一支冠脉闭塞近端与远端之间可由微小的血管构成交通支,形成“桥侧支”。
相当于冠脉自身搭桥,提供前向供血。
解剖学还发现侧支循环经室间隔的占44%,心外膜侧支循环占32%,动脉远端的侧支循环占18%,桥侧支循环6%。
影像学不可视的侧支占14%,丝状连接(直径0.4mm)连接的占35%[ 3]。
2 冠脉侧支循环的特点和功能扭曲为侧支循环的特点,但与心外膜侧支循环相比,间隔侧支循环扭曲相对较少且普遍较短,也较易被发现[6]。
正常人或轻度冠脉病变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不易被发现,因为只有在冠状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时它才会开放,是心肌缺血损伤时重要的血供来源。
而对心肌损伤程度的最显著限制因素取决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时侧支循环的形成程度[7]。
正常冠脉和侧支循环流量受灌注压控制,冠状动脉绝对楔压是冠脉侧支循环血液供应的指标,可以解释个体间局部冠脉横断面管径及流速的生物变异度[8]。
3 临床常用的评估冠脉侧支循环的方法3.1 超声影像学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部分学者采用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测定侧枝循环供应、冠脉侧枝派生,进而评估心肌侧支循环灌注[9]。
x线冠脉造影只能显示内径 100um以上的冠状动脉小血管,对于穿透支及分布于心内膜下心肌的微血管却无法显示,而心肌缺血最先受累的正是心内膜下心肌。
对此,心肌超声造影有明显优势,心肌超声造影的微气泡直径一般在10um以下,可进入心肌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在微循环水平评价心肌灌注。
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可准确显示缺血区心肌的部位和面积。
正常冠脉血流时,心肌灌注回声均匀、密集。
急性闭塞时,由于侧支循环尚未建立,该冠脉所灌注区域的心肌面临坏死,心肌灌注出现异常,表现为充盈稀疏和充盈缺损;随着冠脉闭塞时间的延长,局部侧支循环逐渐建立开放,长时间缺血的心肌一部分由于得到侧支血流的灌注由充盈缺损变为稀疏的低灌注区,始终得不到侧支血流灌注的心肌则坏死。
其优势还表现在操作灵活方便,可反复床旁应用。
因此,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动态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反映冠脉严重病变情况下侧支血流开放、建立的过程。
另一优点是它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心肌内血流信号的分布,还能通过分析其血流频谱了解冠脉血流的速度、方向、时相等血流动力学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侧支的来源。
3.2 冠脉造影评估冠脉侧支循环: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造)可对冠状动脉和侧支循环同时进行评价。
rentrop等第一个完成了冠造自发可视侧支血管临床研究,并且对侧支血流进行了简单分级[10]:0级:不透光的区域(即梗死远端无造影剂填充)。
1级:阻塞的动脉旁有侧支灌注,但心外膜节段不可见。
2级:心外膜下节段部分被侧支所充盈。
3级:心外膜下节段全部被侧支循环所充盈。
并证明了冠脉侧支显影决定于冠脉侧支系统压力阶差。
有学者认为:冠脉造影对于梗死区域的相关的可视侧支循环的预测有灵敏度高,特异性低的特点[11]。
虽然冠脉造影使用广泛,但它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费用也较昂贵,且冠脉造影定量分析无法测量室间隔冠脉侧支的内径[12],只能得到心外膜半定量的结果。
受现有的影像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范围影响,其精度量化侧支动脉的流通能力是有限的,尚需改进。
血管分布密度数字化再处理,形成三维立体图像,计算机读片可以提高其精度量化侧支动脉的能力。
3.3 核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冠脉侧支循环:临床上,mri在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及心肌血流储备测量方面具有对比度高,分辨率高、无骨骼和气体伪影、可以在任意平面实施三维成像评估心肌组织的微循环和心肌血管生成[13]。
血流量的差异会导致显影差异。
侧支循环血流量灌注差异会导致心肌血流量减少,表现为阶段性狭窄段或显影剂延迟。
3.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冠状动脉疾病核素成像诊断的技术,其有两个适应症:(1)通过监测静息和运动压力心肌灌注影像,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心肌灌注。
(2)通过f_18脱氧葡萄糖的利用率评估心肌基础代谢,结合灌注测量心肌收缩力降低的区域心肌活力成像。
pet是最可靠的非侵入测量心肌血流的绝对量化方法[14],可以检测心肌储备微小病变灌注显像,进而监测心外膜阻塞冠脉侧支的数量与能力。
pet定量评估心肌灌注储备能够检测心外膜心肌梗死侧支循环的量及能力。
研究显示:窃血严重程度与静息下冠脉侧支循环流量数目密切相关,可用来评估冠脉侧枝循环的传导和在休息时其功能的重要性。
18f_fdg对心肌存活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再血管化能提供有力的依据。
虽然pet在诊断冠心病方面有较明显的优点,但检查费昂贵尚无法作为常规检查。
3.5 计算机化断层显象(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评估冠脉侧支循环:ct冠状动脉造影特别是64层多螺旋ct出现后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
其几乎没有创伤性,非常安全,所用时间短,而且图像质量与dsa造影差异较少。
其心肌灌注半量化参数同样可以分析冠脉侧支循环功能[15]。
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侧支循环的能力受限于侧支循环的评级,即能够可靠的评定rentrop 2级和3级的侧支循环的存在。
ct可无侵袭地用于提高伴有侧支循环( rentrop 2级和3级)相关的无q波心梗的阳性检测率[16],有利于评估其病情和预后,如心衰、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运动障碍和10年的致死率[17]。
因为侧支循环化的总数是与侧支循环存在的数量和规模相关,多层螺旋ct对患者心底部冠脉侧支循环监测的敏感度高[18],但侧支循环往往潜在性显影延迟也可能导致冠脉侧支循环被低估。
3.6 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脉楔压(pw)评估冠脉侧支循环:pijls等发现既往无心肌梗死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评定其损伤心肌的侧支循环储备可以直接提供再生侧支循环血流量化的结果,并首次提出ffr的概念[1]。
ffr是指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该冠状动脉所供心肌区域能获得的最大血流与同一区域在正常情况下理论上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之比。
正常冠状动脉血流从近端向远端流动时,应该没有能量的丢失,因此在整个血流传导系统中,压力保持恒定;但当心外膜血管存在狭窄病变时,血流通过病变处,大量能量转化为动能及热能,压力的降低反应了能量的丢失。
心肌阻力储备的降低和跨狭窄的压力阶差成比例,因此压力测定能代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对心肌灌注所造成的生理影响。
由此可得出:心肌ffr(ffrmyo)=(pd-pv)/(pa-pv);冠状动脉ffr(ffrcor)=(pd-pv)/(p a-pw);侧支循环ffr(ffrcoll)=ffrmyo-ffrcor=(pw-pv)/(pa-pv)(pd:冠状动脉狭窄远端冠脉平均压;pa:最大扩张时主动脉平均压;pv:中心静脉压;pw为冠状动脉楔压)。
计算冠脉与侧支循环ffr关键在测量冠脉楔压(pw)。
pw指冠脉完全阻断所测量的冠脉远端的压力,反应了侧支循环对心肌灌注的作用。
因为pd一般远大于pv,在计算ffrmyo时静脉压力通常可忽略不计。
但当测量侧支循环时静脉的压力不能不计,因为pw并不很高。
这些测量只能在冠脉中进行而且必须进行冠脉阻断,各数值均需在冠状动脉达到最大扩张时,置入0.014压力导丝在狭窄两侧行压力测定。
pw直接反映侧支血流的压力,是反映侧支血流量最好的定量指标,但目前对pw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最近研究发现冠脉形态学上的狭窄,如果没有侧支循环,随着狭窄的病变的加重,微血管阻力增加将导致ffr的假性增高,如果侧支循环良好就不会出现以上情况。
因此,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可以有不同血流动力学特征。
当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时,血管严重狭窄的程度与ffr 值呈正性关系。
ffr不仅能反映冠脉本身的狭窄,还可以反映侧支循环的分布[19]。
3.7 c反应蛋白(c_reactive protein,crp)评估侧支循环:c 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炎性标记物,已经被认为是一个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独立的危险指标。
在冠心病患者中,crp/超敏crp(hscrp)值与冠脉侧支循环关系密切,呈负相关,即其值越低,则冠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数量及其rentrop分级增加[20]。
crp的监测简单方便并且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其量化监测侧支循环尚处于研究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冠脉侧支循环临床评估方法已有诸多研究,但由于科技及操作人员技术的限制,如器械设备的精确性和准确度,操作人员技术熟练度和诊断水平等均有待提高,侧支循环临床定量评估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1]c. richard conti, md, macc,editor_in_chief. coronary artery colla terals[j].clininc cardiology j,2010,33(4):188-189.[2]seiler c. the human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j].heart,2003,89:13 52-1357.[3]韩雅玲,吕树铮,土金悦夫,主编.攻克cto_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 [4]meier b, luethy p, finci l, et al. coronary wedgepressure in relation to s pontaneously visible and recruitable collaterals[j].circulation j,1987,75:90 6-913. [5]schwartz h, leiboff rh, bren gb, et al.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human cor 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er coll cardio ,1984,4(6):1088-1093.[6]daniel e. monopoli, luigi politi, fabio sgura, et 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occlusion of all three main epicardial coronary arteries:when m other nature takes care more than physicians[j].heart vessels j,2011,26(2) :222-225.[7]fulton wfm. anastomotic enlargement and ischaemic myocardial damage[j].br it.heart j,1964,26(l):2.[8]macalpin rn, abbasi as, grollman jh, et al. human coronary artery size duri ng life. a cinearteriographic study [j].radio j,1973,108:567-576.[9]rolf vogel, rainer zbinden, andreas indermuohle, et al. collateral_flow me asurements in humans by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validation of coron arypressure_derived collateral_flow assessment[j].euro heart j,2006,27(2):1 57-165.[10]rentrop kp, cohen m, blanke h, et al. changes incolleteral channel fillin g immediately after controlled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by angioplasty balloon in human subjects[j]. j amer coll cardio,1985,5(3):587-592. [11]adel a, mohamed ah. nammas w. would coronary collaterals to the infarct_re lated artery serve as a marker of v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prior myocardial in farction?a study with trimetazidine_99mto_sestamibi imaging[j].cardi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medicine j,2011,12:41-46.[12]surmely jf, katoh o, tsuchikame e, et al. coronary septal collaterals as a n access for the retrograde approach in the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coronary ch ronic total occlusions[j].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j, 2007,69:826-832.[13]m jerosch_herold, r seethamra ju. analysis of myocardial perfusion mri[j ].magne reso imag,2004,19: 758-770.[14]karl h. schuleri md, richard t. george md, andalbert c lardo, et al. coron ary blood flow assessment with ct and mri[j].j nuclear cardio,2009,5:582-587.[15]karl h. schuleri,richard t, george and albert c lardo.applications of ca rdiac multidetector ct beyond coronary angiography[j].nat revi cardi j,2009, 6: 699-710. [16]moshe weinstock, bruce rutkin, amgad n makaryus. ct angiography versus i nvasive angi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total occlusion[j].int j cardio imag, 2010,26:121-122. [17]hansen if.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infl uence on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j].amer heart j, 1989,117(2):290-295.[18]ferencik m, nomura ch, maurovich_horvat p, et al. quantitative parameters of image quality in 64_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f the coronary ar teries [j].euro j radio,2006,57(3):373-379.[19]从洪良,刘寅,主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m].第3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杜,2009:74.[20]arthur kerner, md, luis gruberg, md, alexander goldberg, md, et al. relati on of c_reactive protein to coronary collateral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amer jcardio,2007,99:5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