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程设计用图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及实施步骤图

课程设计及实施步骤图

课程设计及实施步骤图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相关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如XXX(具体知识点),并能够准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如YYY(概念名称),并能够解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总结并描述ZZZ(学科主题)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探究、讨论等方式,分析并解决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具体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或项目,展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通过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尊重事实,遵循科学精神,培养严谨、踏实的学术品质。

课程性质: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充分考虑其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实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讲解:依据课程目标,对教材中第一章“XXX”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涵盖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如AAA、BBB、CCC。

2. 案例分析:选取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项目实践,结合教材第二章“YYY”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 知识拓展:针对课程目标,拓展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如ZZZ、DDD等,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

关于思维导图课程设计

关于思维导图课程设计

关于思维导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技巧。

2. 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

3. 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或工具进行知识整理和创意表达。

2. 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策略和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思维导图学习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

2.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和系统性。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技能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应用技巧,提高学习效果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和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思维导图基本概念: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起源、作用及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思维导图》第一章2. 思维导图构建方法:讲解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包括中心主题、分支、关键词等要素的运用。

教材章节:《思维导图》第二章3. 思维导图应用技巧:介绍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创意表达等。

教材章节:《思维导图》第三章4. 思维导图软件及工具的使用:指导学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软件或工具,如MindManager、Xmind等。

教材章节:《思维导图》第四章5. 思维导图在团队合作中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教材章节:《思维导图》第五章6. 思维导图在个人学习中的应用:讲解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策略和效率。

学习路径图课程设计

学习路径图课程设计

学习路径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学习路径图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

2. 学生能够运用学习路径图,系统梳理本学期所学的学科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

3. 学生能通过学习路径图,对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学习路径图工具,进行有效信息筛选、整合和表达。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学习路径图的制作,提高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兴趣。

2. 学生通过学习路径图的制作,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整合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和整合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路径图工具,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以下教学安排:1. 引入学习路径图的概念与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路径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学习与认知》第一章内容:学习路径图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在学习中的应用。

2. 系统梳理本学期学科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教材章节:《学科知识整合》第二章内容:学科知识框架的构建,重点知识点的梳理与整合。

3. 小组合作,运用学习路径图进行特定主题的深入探究。

教材章节:《问题解决与合作学习》第三章内容: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制作学习路径图,对特定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4. 结合学习路径图,进行知识巩固与应用。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含CAD图)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含CAD图)

学号:08929024****内蒙古民族大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题目:二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08农机(二)班年级:08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姓名:***指导教师:王利华完成日期:2010年**月**日目录设计任务书 (3)传动系统方案的分析 (3)电动机的选择与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 (4)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6)轴的设计计算 (15)滚动轴承的选择及计算 (28)键联接的选择及校核计算 (31)连轴器的选择 (32)减速器附件的选择 (33)润滑与密封 (33)设计小结 (33)参考资料目录 (34)设计计算及说明结果一、设计任务书 1.1传动方案示意图图一、传动方案简图1.2原始数据传送带拉力F(N)传送带速度V(m/s)滚筒直径D (mm )36001.02801.3工作条件二班制,使用年限为10年,连续单向于运转,载荷平稳,小批量生产,运输链速度允许误差为链速度的%5 。

1.4工作量1、传动系统方案的分析;2、电动机的选择与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3、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4、轴的设计计算;5、轴承及其组合部件选择和轴承寿命校核;6、键联接和联轴器的选择及校核;7、减速器箱体,润滑及附件的设计;8、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设计;9、设计小结; 10、参考文献;二、传动系统方案的分析传动方案见图一,其拟定的依据是结构紧凑且宽度尺寸较小,传动效率高,适用在恶劣环境下长期工作,虽然所用的锥齿轮比较贵,但此方案是最合理的。

其减速器的传动比为8-15,用于输入轴于输出轴相交而传动比较大的传动。

设计计算及说明结果(第八版)》表15-3,取0112A =,得569.2072046.4112n P A d 33I I 0min ===mm 输入轴的最小直径为安装联轴器的直径12d ,为了使所选的轴直径12d 与联轴器的孔径相适应,故需同时选取联轴器型号。

联轴器的计算转矩2ca A T K T =,查《机械设计(第八版)》表14-1,由于转矩变化很小,故取 1.3A K =,则 2ca A T K T ==1.3X59.16=76908N.Mm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表13-7,选HL3型弹性柱销联轴器其工称转矩为2000N.m ,而电动机轴的直径为38mm 所以联轴器的孔径不能太小。

[2016最新精品]流程图用例图E-R图

[2016最新精品]流程图用例图E-R图

2用例图用例图由参与者(Actor)、用例(Use Case)、系统边界、箭头组成参与者在画图中用简笔人物画来表示,人物下面附上参与者的名称。

用例是参与者想要系统做的事情。

在画图中用椭圆来表示,椭圆下面附上用例的名称。

系统边界就是用一个虚线框将所有用例和箭头圈起来箭头尾部用来表示启动交互的一方,箭头头部用来表示被启动的一方,其中用例总是要由参与者来启动。

用例间的关系见下图:我画的用例图:3、E-R图在ER图中有如下四个成分:矩形框:表示实体,在框中记入实体名。

菱形框:表示联系,在框中记入联系名。

椭圆形框:表示实体或联系的属性,将属性名记入框中。

对于主属性名,则在其名称下划一下划线。

连线:实体与属性之间;实体与联系之间;联系与属性之间用直线相连,并在直线上标注联系的类型。

(对于一对一联系,要在两个实体连线方向各写1;对于一对多联系,要在一的一方写1,多的一方写N;对于多对多关系,则要在两个实体连线方向各写N,M。

)电气专业工作总结[电气专业工作总结]时间总是脚步匆匆,一年时间有多长?三百六十五个日出、三百六十五个日落而已,XX年就在日出日落的交替中过去了,回首这一年的工作和生活充实与茫然各占一半,电气专业工作总结。

今年我仍然在北戴河疗养院整体改造项目上负责电气方面的工作。

上半年主要是结构施工,电气方面配合土建做管路预埋以及接地防雷工作,电气项目的施工队伍是秦皇岛本地的建筑公司,施工质量与北京施工队伍的质量相差不是一星半点的,当地质检部门的要求也过于低,所以上半年我的另一个身份是专业质检员,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也给自己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要想说服别人当然要有充分的理由,专业方面就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这个项目的情况有此特殊,紧临海边,地下是坚硬的岩石,由此遇到两个情况,一、海边的腐蚀特别重,原设计中全部用的是镀锌钢管和焊接钢管,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管算是最耐用的,但在海边却不适用,不管是镀锌管还是焊接钢管祼露在空气中不出半个月上面便是薄薄的一层锈蚀层,轻轻一碰便剥落了。

课程设计框架搭建图

课程设计框架搭建图

课程设计框架搭建图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XXX(此处填写具体概念),理解其定义及运用场景。

2. 学生能了解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理论,如YYY(此处填写具体理论),并能够列举相关实例进行分析。

3. 学生能掌握课程所涉及的学科方法,如ZZZ(此处填写具体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等工具,收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对学科知识产生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合作、尊重他人等。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学习中取得进步。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有助于教学设计和评估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

具体内容包括:1. 教材第一章:引言与基本概念- 知识点:XXX(基本概念)、YYY(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理论,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教材第二章:方法与技能- 知识点:ZZZ(学科方法)、AAA(实际应用)-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材第三章:案例分析与实践- 知识点:BBB(案例分析)、CCC(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课程设计封面排版模板图

课程设计封面排版模板图

课程设计封面排版模板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三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包括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识别和绘制常见几何图形、解决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

1.掌握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等常见几何图形的性质。

2.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绘制常见几何图形。

3.了解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角度测量和弧长计算。

4.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几何图形。

5.能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能够独立完成几何图形的绘制和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1.圆的性质、直径、半径、弧长计算。

2.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性质。

3.矩形的性质、对角线、面积计算。

4.正方形的性质、对角线、面积计算。

5.几何图形的对称性、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和测量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数学课本》第三章“几何图形”相关内容。

2.参考书:《数学辅导书》第三章“几何图形”相关内容。

3.多媒体资料:几何图形的图片、视频讲解等。

4.实验设备:直尺、圆规、测量工具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结合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机械CADCAM课程设计-喷雾器模型的创建(全套图纸)

机械CADCAM课程设计-喷雾器模型的创建(全套图纸)

课程设计说明书全套三维图,加153893706 课程名称:CAD/CAM技术及应用题目名称:喷雾器模型的创建班级:20 08级机制专业 1 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教师评语:指导老师签名:20 年月日湖南农业大学生机械CADCAM课程设计任务书学院专业级班学生姓名指导老师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通过设计实践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机械制造生产情况相符合,使设计尽可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可行、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通过本次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机械设计设计方法与手段,并巩固、深化已学得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PROE三维实体建模和运用有关图册、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识图、制图、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设计的题目不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取合适的题目,但是必需满足以下要求:1.用Pro/E绘制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

2.把各个零件装配成一个装配体,零件总和不得少于5个。

3.选取装配体中的一个关键零件,绘制其工程图,按国家标准进行要求。

可以用A4 图纸打印。

4.写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内容应该包含各个零件建立的步骤,并要求一定的过辅助图说明。

装配体的总成图、爆炸图、各个零件的图应包含在说明书中。

三、《课程设计说明书》格式规范1、封面要求学生提交的正稿封面样式附后。

2、正文规范2.1、字体字号要求设计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居中,英文标题对应用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居中,“摘要”用5号黑体,中文摘要内容用5号宋体,“Abstract”用5号黑体,英文摘要内容用5号Times New Roman。

2.2、课程设计正文内容1.第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靠左;第二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靠左;正文全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122.页码用小五号居中,页码两边不加修饰符,页码编号从正文开始。

课程设计用例图和类图

课程设计用例图和类图

课程设计用例图和类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用例图和类图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中两种重要的建模方法。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用例图和类图的基本概念、组成元素及其表示方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用例图和类图进行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培养学生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兴趣,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用例图和类图两大模块。

用例图模块将介绍用例图的基本概念、组成元素及其表示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用例图的应用;类图模块将介绍类图的基本概念、组成元素及其表示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类图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案例分析法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和应用知识;实验法用于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软件工程导论》、参考书《软件工程实践》、多媒体资料(包括PPT、视频教程等)、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这些教学资源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用例图和类图的知识,提高其软件工程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作业主要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考试则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估,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将客观、公正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每个章节将安排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活动。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进行软件工程教学的环境,如计算机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

同时,教学安排还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如作息时间和兴趣爱好等。

机械课程设计图

机械课程设计图

机械课程设计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机械元件、机械结构、机械动力等。

(2)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

(3)熟悉机械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实际工程案例。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进行机械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机械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和合作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本原理。

2.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如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

3.机械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实际工程案例。

4.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能。

5.机械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的方法。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章: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本原理1.1 机械元件1.2 机械结构1.3 机械动力第二章: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2 材料力学2.3 机械设计第三章:机械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实际工程案例3.1 机械系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3.2 机械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3.3 机械系统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第四章: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能4.1 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4.2 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4.3 机械装配和调试的基本方法第五章:机械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的方法5.1 机械系统性能评价指标5.2 机械系统性能分析的方法5.3 机械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课程设计示意图

课程设计示意图

课程设计示意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学科名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具体内容)等。

2.第二部分:(学科名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具体内容)等。

3.第三部分:(学科名称)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具体内容)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学科名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择一本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批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一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4.实验设备:配置一定的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教师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UML建模课程设计(大学生社团管理系统)

UML建模课程设计(大学生社团管理系统)

《软件系统建模》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大学生社团管理系统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姓名(学号):同组人员(学号):同组人员(学号):指导老师:设计时间:2013-12-7 至2013-12-29目录1. 课程设计计划 02. 前言 03. 需求分析 (1)4. 系统行为模型 (2)5. 系统结构模型 (16)6. 类图的框架代码 (16)7. 心得体会 (19)8. 致谢 (19)9. 参考文献 (19)4. 系统行为模型(1)用例图(2)用例场景描述元素描述用例名称增加社团用例编号UC0101用例说明在系统中增加增加新的社团信息参与者社联负责人前置条件社联负责人成功登录系统事件流1、单击增加社团2、将社团的信息如社团编号、社团名、社团负责人等信息录入到系统中3、单击“确定”增加社团信息后置条件增加社团成功后,在社团管理系统中就可以查询到该社团的信息元素描述用例名称解散社团用例编号UC0102用例说明在系统中删除社团信息参与者社联负责人前置条件社联负责人成功登录社团管理系统事件流1、单击解散社团2、查询需要解散的社团信息3、确认解散如果单击“确定”,解散社团如果单击“取消”,返回社团信息后置条件解散成功后,在社团管理系统中将不能查询到该社团的信息增加社团顺序图社员提交消息顺序图(4)状态图社社团状态图社员状态图(5)活动图社团发布资讯活地图社联发布通知活动图5. 系统结构模型(1)类图6. 类图的框架代码Java代码实现public abstract class Persons {public String loginName;private String loginPassword;public abstract void loginSystem();public abstract void exitSystem();public abstract void updateInfo();public abstract void glanceNews(); }public class ShelianCh extends Persons{ public void loginSystem() {}。

UML建模学生选课系统(类图+对象图+用例图+部署图)-课程设计

UML建模学生选课系统(类图+对象图+用例图+部署图)-课程设计

UML建模学生选课系统(类图+对象图+用例图+部署图)-课程设计UML建模学生选课系统(类图+对象图+组件图+部署图)录1.项目简介 31.1. 学生选课系统 31.2. 项目主题 31.3. 设计思路 31.4. 项目目的 32. 小组成员 42.1. 小组成员简介 43. 需求分析和设计过程 53.1. 需求分析 53.2. 技术支持 53.3. 设计过程 64. 本次课程设计小结 85.附录 95.1 用例图 95.2 活动图 105.3 状态图 135.4 顺序图 145.5 协作图 195.6 类图 225.7 对象图 235.8 组件图 245.9 部署图 245.10 产考资料 251.项目简介1.1. 学生选课系统随着学校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为了简化在校学生选课的复杂程序,为了便捷的管理教学教务,学生选课系统成为了现在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由于,目前高校多采用学分制,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和学需要的学科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得高校更好的进行学生的个性教育,同时这也加重了教学教务中工作负担。

此外,我国高校进行扩招,在校学生越来越多,使学校的教学资源紧张,管理教职人员和课程安排更加复杂。

所以,学校推行学生选课系统势在必行。

1.2. 项目主题为了满足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从而对教务系统的数据量的需要。

本系统包括了学生上网选课和教师发布课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基本实现了学生的信息查询、选课功能,教师发布课程的功能,另外也解决了管理员的管理权限问题。

1.3. 设计思路1. 利用UML和Rational Rose工具对系统进行建模 ;2. 进行需求分析,从而绘制系统的用例图、活动图和时序图 ;3. 根据用例模型,进行架构建模,绘制系统的状态图,类图和交互图 ;4. 绘制系统中重要功能的对象图 ;5. 绘制系统的组件图和部署图 ;6. 对所完成的模型进行正向工程,创建系统的主要程序框架;1.4. 项目目的1. 理解UML语言的概念、结构、语义、表示方法以及UML的便捷;2. 掌握UML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的使用方法;3. 通过学生选课系统,熟练地使用Rose工具;2. 小组成员2.1. 小组成员简介李诺进行需求分析,从而绘制系统的用例图、活动图和时序图。

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图

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图

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图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XXX(具体概念)和XXX(具体理论),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XXX(具体应用场景)和XXX(具体应用案例)。

3.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对学科知识的系统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XXX(具体问题解决方法)和XXX(具体技能)。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所学知识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如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3.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课程性质: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难度适中,以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具体如下:1. 教材第一章:课程导论- 课程背景与意义- 课程目标与要求2. 教材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 概念1:定义、性质与分类- 理论1:原理、方法与应用3. 教材第三章: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背景、问题与解决方法- 案例二:原理、操作与效果评价4. 教材第四章:实践操作与技能培养- 技能一:操作步骤、技巧与方法- 技能二:实践任务、成果展示与评价5. 教材第五章: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问题分析、方案设计与实施- 创新能力:思维方法、训练与实践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课程导论、基本概念与理论- 第二周: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与技能培养- 第三周: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总结与评价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教务管理系统uml课程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uml课程设计

教务管理系统 uml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教务管理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UML的基本元素及其应用。

2. 学生能运用UML图表描述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

3. 学生了解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关系,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UML工具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教务管理系统的部分模块UML图绘制。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UML图表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教务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与优化。

3. 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操作,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提高对系统分析与设计工作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

3.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认识到教务管理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关注教育信息化发展。

本课程结合教务管理系统实际案例,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运用UML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

课程目标明确,分解为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教务管理系统概述:介绍教务管理系统的发展背景、功能模块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教务管理系统简介- 内容列举:教务管理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功能模块。

2. UML基本概念与元素:讲解UML的基本概念、图形表示方法及其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UML基本知识与图形表示- 内容列举:UML的起源、基本元素(类、对象、关系、操作、状态等)、UML图(用例图、类图、序列图等)。

3. 教务管理系统UML图绘制: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绘制教务管理系统的UML图。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教务管理系统UML分析与设计- 内容列举:教务管理系统模块划分、用例分析、类图设计、序列图设计等。

4. 数据库设计原则与操作: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与操作。

大学生课程设计图是什么

大学生课程设计图是什么

大学生课程设计图是什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设计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课程设计图分析和解决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课程设计图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课程设计图的基本元素、符号和表示方法;理解课程设计图的绘制步骤和技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绘制课程设计图;具备分析问题、运用课程设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图的绘制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图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知和尊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程设计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课程设计图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课程设计图的基本元素和符号:介绍课程设计图中所涉及的基本元素、符号及其含义。

3.课程设计图的绘制方法:讲解课程设计图的绘制步骤、技巧以及相关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4.课程设计图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课程设计图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5.课程设计图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课程设计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程设计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绘制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课程设计图在工程中的应用。

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绘制课程设计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程设计用例图

课程设计用例图

课程设计用例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理解其内在联系。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态度,增强对科学知识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讲解,使学生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应用: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大学生课程设计图是什么

大学生课程设计图是什么

大学生课程设计图是什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大学生课程设计图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课程设计图。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大学生课程设计图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和常用符号,掌握课程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般性课程设计图的绘制,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课程设计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大学生课程设计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设计图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设计图的组成部分,包括图形、文字、符号和尺寸等。

3.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包括草图、正图、细节图和装配图等。

4.设计图的绘制技巧,包括线条、比例、标注和美化等。

5.设计图的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中的设计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构设计图。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设计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绘制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中的设计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构设计图。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设计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设计图的绘制过程和案例分析。

4.实验设备:提供一定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设计图的最新发展动态。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内容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
1、画1号装配图一张;所有的重要配合尺寸均要标注,夹具的总体尺寸要标注;重要的形位尺寸及要求要标注;零件的要求不得在装配图中出现。

2、画夹具中零件图一张(2号)(①根据制图的要求将所有的尺寸均全部标注,所有的加工符号要标注,铸件要有实效处理的技术要求;②螺纹孔要用M表示,孔用φ表示;(孔的位置;尺寸,公差,表面要求)③铸件要有实效处理的技术要求;④在图中要有不加工符号;零件的材料(不能写铸铁等相似表示)HT200)
3、设计说明书:
①说明书中的内容要与本设计有关的内容,如夹具体的尺寸的标注A×B(设计手册用有模式,但要把自己设计的具体内容填入。

②每一章节要重新换页,同时要保证目录的页号与内容相符。

图 9-62 固定式钻模板
图 9-63 铰链式钻模板
1—铰链销 2—夹具体 3—铰链座 4—支承

5—钻模板 6-菱形螺母
图 9-65 镗削车床尾座镗模
1—支架 2—镗套 3 、4—定位板 5 、8—压板 6—夹紧螺钉 7—可调支承钉
9—镗杆 10—浮动卡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