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线上课程质量如何保证?

线上课程质量如何保证?

线上课程质量如何保证?线上课程质量保证:教育专家视角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线上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如何保障线上课程质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教育专家,我认为线上课程质量保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课程内容的质量保障1. 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课程内容应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经过严谨的论证和验证。

课程设计者应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2. 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应针对特定人群的学习需求,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升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3. 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线上课程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视频讲解、互动练习、案例分析等,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的质量保障1. 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线上课程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课程结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评估。

2. 师生互动机制:线上课程应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如线上答疑解惑、论坛讨论、小组作业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彼此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3. 技术支撑保障:线上教学平台应稳定可靠,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课程顺利进行。

三、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1. 多元化评估:线上课程评估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阶段测试、作业提交、项目实践、参与度评估等,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及时的反馈: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

3. 数据分析与改进:平台应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为课程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撑,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四、师资力量的保障1. 专业师资队伍:线上课程应聘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专业素养高、擅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质量。

2. 教师培训机制: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对教师进行线上教学技能、课程设计、平台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

uml教务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

uml教务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

UML教务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一、引言在现代教育环境中,高效的教务管理系统是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务管理系统能够帮助学校管理课程、学生、教师等信息,提供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教师排课等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UML的教务管理系统。

二、需求分析2.1 功能需求教务管理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 1. 学生管理: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学生选课、学生成绩查询等功能。

2. 教师管理:包括教师信息管理、课程安排、成绩录入等功能。

3. 课程管理:包括课程信息管理、课程安排、课程评价等功能。

4. 系统管理:包括用户权限管理、系统配置、日志管理等功能。

2.2 非功能需求教务管理系统还需要满足以下非功能需求: 1. 可靠性: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安全性:系统应提供安全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3. 可扩展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地扩展新的功能和模块。

4. 用户友好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用户交互界面,易于使用。

三、系统设计3.1 概要设计教务管理系统的概要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整体架构和模块划分。

在整体架构上,可以采用三层架构,即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在模块划分上,可以包括学生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3.2 详细设计3.2.1 学生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 学生信息管理: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和查询等功能。

- 学生选课:包括学生选课的操作和选课结果的查询功能。

- 学生成绩查询:包括学生查询已修课程成绩的功能。

3.2.2 教师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 教师信息管理: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和查询等功能。

- 课程安排:包括教师课程的安排和修改等功能。

- 成绩录入:包括教师录入学生成绩等功能。

3.2.3 课程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 课程信息管理:包括课程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和查询等功能。

第10章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第10章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第10章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概率,是一个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

在设计和分析中,可靠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系统的可用性、维护成本以及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

可靠性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和优化可靠性的方法和技术。

在可靠性设计中,需要确定系统的关键部件和功能,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故障点,并采取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的目标是通过降低系统故障的概率、增加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故障恢复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可靠性分析是指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在可靠性分析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可靠性块图、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等。

通过可靠性分析,可以识别系统的脆弱点和风险,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进行可靠性设计和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结构:系统的结构对可靠性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系统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使得系统更容易发现和隔离故障,减少故障传播的可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系统的要求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系统结构。

2.故障模式与效应:了解系统的故障模式与效应对可靠性设计和分析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系统的故障模式,可以预测系统的故障概率和效应,选择合适的设计策略和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可用性评估:可用性是指系统在给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概率。

在可靠性设计和分析中,需要对系统的可用性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系统的可用性,可以确定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并找到影响系统可用性的关键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4.故障模拟与测试:故障模拟与测试是可靠性设计和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模拟和测试系统的故障,可以了解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关键故障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5.可靠性预测与优化:可靠性预测是根据系统的设计和性能参数,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预测和评估。

通过可靠性预测,可以了解系统的可靠性水平,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和措施,优化系统的可靠性。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概述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概述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概述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工业工程班级:一班学号:**********:******:***设计日期:2017年6月28日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1)1、目的 (1)2、要求 (1)二、设计题目 (2)1.质量操纵设计题目 (2)2.实验设计题目 (4)三、设计结果 (5)题目一、 (5)1、寻找原因 (5)2.寻找影响精铣机梁两外角尺平面工序出现不合格品的要紧原因 (7)3 . 工序稳固性分析及能力分析 (8)5.效果检查 (13)题目二 (15)1.寻找原因 (15)2.工序的稳固性分析与工序能力分析 (15)3.因果分析 (17)4、制定计策计划表 (19)题目三 (19)1.在Minitab的工作界面创建正交表 (19)2.结果分析 (20)题目四 (27)1.用正交用正交实验表L8(24) (27)2.结果分析 (29)四总结体会 (31)五参考文献 (32)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1、目的1)加深对质量管理课程及统计学课程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懂得。

2)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正确应用质量管理方法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与操纵。

3)熟练应用常用的统计工具,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相应的软件使用技能。

2、要求1)要求学生能利用排列图寻找要紧问题或者影响质量的要紧因素,学生能用Minitab软件绘制排列图。

2)要求学生能利用因果图表示要紧问题与影响该问题的原因,通过层层深入的研究找出影响质量的原因,把影响质量的要紧、关键、具体原因找出来,从而明确所要采取的措施,并能用Minitab 软件绘制因果图。

3)要求学生能利用直方图来显示质量数据的分布规律,通过观测直方图的形状,推断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与分散程度,推断工序是否正常,工序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并能用Minitab软件绘制直方图。

4)要求学生能利用操纵图推断工序是否处于统计在控的状态,能用Minitab软件绘制操纵图。

《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质量管理学一、概述1.课程性质:主要立足培养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和管理能力,特别是汽车维修质量和内部的质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课程基本理念:质量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质量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质量管理,它的理论、概念、方法的介绍。

3.课程设计思路:我国已经加入“WTO”,正处于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特别是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必须实行质量振兴的基本国策,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质量理念,了解质量竞争的特点和方式,并且,根据不同需要,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认识和熟悉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追求产品质量与经济性的和谐统一,满足个性化需求。

2.具体目标:要求掌握和了解质量的概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审核的程序、质量监督和检验质量成本管理、顾客满意程度、工序质量控制等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满足需求的多样化和产品高质量、低成本的能力和对有形资源统一和谐调配的素质。

第一章:概论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活动安排:上网查阅质量的发展史,讲述一遍考核评价:质量的内涵,质量管理与社会生产力进步之间的关系知识要点:质量、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能要点:质量管理基础性工作第二章:六西格玛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六西格玛的产生和基本概念、六西格玛的组织结构和项目选择活动安排:六西格玛实施流程的培训考核评价:六西格玛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六西格玛组织管理和项目、六西格玛的概念和质量文化技能要点:六西格玛实施流程与改进方法第三章: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质量控制和质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活动安排:因果分析法(因果图)来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的关系考核评价:对各类图表分析和应用以及举例说明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质量控制和质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技能要点:绘制和分析各类图表第四章:工序控制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工序质量、工序能力、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控制图的用途、基本格式和理论活动安排:工序能力调查考核评价:常用和通用控制图的设计与应用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控制图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技能要点: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第五章:质量检验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质量检验的概念、必要性、方法、管理制度。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ppt课件

质量管理体系培训ppt课件

持续改进和监督审核
持续改进:对质量管理 体系进行持续改进,提 高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 效率。
监督审核:对质量管理 体系进行定期的监督审 核,确保管理体系符合 相关标准和要求。
审核员要求:监督审核 的审核员需要具备相应 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 够对管理体系进行深入 的评估和检查。
纠正措施:在监督审核 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 采取纠正措施,对管理 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生产效率:质量管理体系的 建立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生 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质量管理 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 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 信誉。
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程序文件:规定各项工作的流程、方法和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
过程控制:对各个过程进行监视、测量和改进,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资源管理:提供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 顺利实施。
质量方针和目标: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指导质量管理体系的运 行。
持续改进:通过数据分析、纠正措施等方法,不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03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经验分享
对未来质量管理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持续改进:不断 完善质量管理体 系,提高质量管 理水平
引入新技术: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质量检测和 监控能力
增强员工意识: 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的质量 意识和技能水平
加强沟通协作: 加强部门之间的 沟通和协作,实 现质量管理的全 面提升
04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 Quality Management课程编号: 020020220总学时及其分配:总学时: 32,授课: 24;实验: 8;课程设计: 2周学分数: 2合用专业:工业工程任课学院、系部:能源学院工业工程系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科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工具、质量检验、质量改进、质量功能展开的基本知识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该课程内容是工业工程领域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

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本课程主要讲授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工具、质量检验、质量改进、质量功能展开等基本内容。

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技术及质量管理软件。

本课程的重点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

1. 质量管理概论(2 学时)知识要点:质量的定义、与质量相关的术语、质量管理的定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术语、质量管理的沿革;质量方针目标管理;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构成、质量成本管理、质量与标准化。

目标要求: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理解并掌握质量的定义、与质量相关的术语、质量管理的定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术语。

理解质量方针目标管理;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构成、质量成本管理、质量与标准化。

采用课堂教学, 2 学时。

2. 质量管理体系(2 学时)知识要点: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目标要求: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理解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软件质量和可靠性。

本报告旨在介绍我们团队在软件测试课程设计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二、课程设计概述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题:我们选择了一个开源项目作为测试对象,该项目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

2. 测试计划:制定了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范围、测试目标、测试方法和测试人员等。

3. 测试用例设计:根据需求文档和功能需求,编写了详细的测试用例,并进行了分类。

4. 测试执行:按照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进行了系统化的测试执行,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5. 缺陷管理:对于发现的缺陷进行记录、分类和跟踪,并及时与开发人员沟通解决。

三、选题分析1. 选题背景: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学习。

因此,我们选择了一个在线教育平台作为测试对象。

2. 选题意义:通过对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测试,可以提高其质量和可靠性,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测试计划1. 测试范围:对在线教育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全面测试,包括用户注册、课程管理、在线学习等。

2. 测试目标:发现并解决平台存在的缺陷,提高其质量和可靠性。

3. 测试方法:采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4. 测试人员: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每个成员负责不同模块的测试工作。

五、测试用例设计1. 测试用例编写规范:每个测试用例应包含用例编号、用例名称、前置条件、操作步骤和预期结果等内容。

2. 测试用例分类:按照功能模块进行分类,包括用户注册模块、课程管理模块等。

3. 测试用例覆盖率分析:通过对需求文档进行分析,确定了重点测试场景,并编写了相应的测试用例。

六、测试执行1. 环境准备:搭建了适合在线教育平台的环境,并安装了相关软件和工具。

2. 测试执行流程:按照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进行系统化的测试执行,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3. 测试结果分析: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并记录了存在的缺陷。

电子可靠性培训课程设计

电子可靠性培训课程设计

电子可靠性培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子产品的可靠性概念,掌握影响电子元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元件失效分析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电子元件失效模式;3. 帮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的策略。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电子元件进行失效分析的能力;2. 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方案,并能够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3. 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可靠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电子产品可靠性的意识,认识到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在团队中积极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电子工程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投身于科技事业的理想。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工程领域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电子技术相关课程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电子元件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设的课程目标,为后续深入学习电子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可靠性基本概念:介绍可靠性定义、电子元件失效类型及失效原因;2. 影响电子元件可靠性的因素:分析温度、湿度、电压等环境因素对电子元件可靠性的影响;3. 电子元件失效分析方法:讲解外观检查、电学性能测试、材料分析等失效分析方法;4. 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方法:介绍测试标准、测试流程及常用测试设备;5. 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的策略:探讨设计优化、工艺改进、质量保证等方面;6.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电子产品失效案例,总结经验教训;7. 实践操作:设计简单的电子产品可靠性测试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机电产品可靠性设计》教案

《机电产品可靠性设计》教案

教师教案(2012—2013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机电产品可靠性设计授课学时:32授课班级:2010级任课教师:朱顺鹏教师职称:讲师教师所在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第一章可靠性设计概论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共4学时可靠性基本概念2学时(1)可靠性的内涵(2)可靠性工程发展现状(3)可靠性特征量可靠性数学基础2学时(1)数理统计基本概念(2)可靠性常用概率分布(3)随机变量均值与方差的近似计算教学要求(1)了解可靠性学科发展历程(2)掌握可靠性学科研究的内容(3)了解我国可靠性研究的发展现状(4)了解可靠性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面临的主要挑战(5)掌握可靠性的定义(6)掌握可靠度、不可靠度、失效率的定义(7)掌握常用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威布尔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在可靠性设计工作中的应用(8)掌握随机变量均值与方差的近似计算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可靠性的定义可靠性特征量定义及相互关系常用概率分布的统计特征量教学难点失效率的定义威布尔分布的相关概念及应用三、教学设计列举航空航天产品(如卫星天线、卫星指向机构、太阳翼展开机构)、民用产品(如汽车)、制造装备(如数控机床)的实例,突出开展可靠性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机变量及数理统计的知识系学生在先修课程中所学内容的复习,可以简要介绍,并要求学生查阅以前的书籍。

正态分布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解其实际应用;指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威布尔分布是学生先修课程中没有学习过的,应详细讲解。

威布尔分布是难点内容,应重点介绍其发展历史,统计特征,以及威布尔分布在机械可靠性中的特殊作用,列举工程实例。

随机变量函数的均值与方差计算是后续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需要用到的基本方法,讲解三种常用的方法原理即可,公式可以查表。

四、作业通过课程网站发布。

五、参考资料1. 盛骤, 谢式千, 潘承毅.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刘惟信. 机械可靠性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六、教学后记第二章系统可靠性设计8学时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共8学时系统可靠性框图2学时串联系统;并联系统;混联系统;表决系统;旁联系统可靠性分配2学时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和原则可靠性分配方法(等分配法、再分配法、比例分配法、AGREE法)可靠性预计1学时可靠性预计的目的可靠性预计的方法(应力分析法、元器件计数法、相似产品法、上下限法)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 1学时FMECA的定义及分类FMECA的一般过程风险优先数和危害性矩阵故障树分析FTA 2学时故障树的各种符号故障树建树步骤常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介绍教学要求(1)了解系统可靠性设计的任务;(2)掌握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3)了解可靠性分配与预计的目的;(4)掌握可靠性分配与预计的常用方法。

LED台灯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LED台灯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LED 台灯质量特性分析与可靠性设计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摘要引言现在台灯行业的竞争,不单纯是规模与价格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赢得持续的领先优势。

台灯一般用在阅读、书写、设计、批阅等办公或学习照明使用场所.对于做桌面工作的人来说,保证工作区的良好的视觉环境,对提高学习和办公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保护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只有充分地认识照明的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灯具,才能让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变得更加轻松舒适,身体变得更加健康,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工作变得更加愉快.在使用台灯的场所,如果灯光的照度和显色性不够,会使阅读者过度使用视力,导致眼睛疲劳,而灯光光线长期地频闪或有眩光会给人的视觉神经系统带来严重伤害,所以要特别讲究照明的质量.从满足人类照明舒适、健康的角度并考虑到能源的节约,良好的照明应具备五个条件:1、桌面照明要有足够的照度2、显色指数不低于80 3、光线要稳定4、无眩光5、使用绿色照明产品第一章概述1.1国内外台灯发展19世纪末人类制造出电光源开始,是人工照明的高级阶段,国外在照明领域一直处于领跑世界的地位。

电光源的发展可分为白炽灯、荧光灯、气体放电灯、场致发光光源、LED光源五个时期:(1)白炽灯时期白炽灯利用热能辐射发光的原理,使电流通过灯丝发热之后发出可见光。

但是,白炽灯的电能损耗太大,效率太低,而且光色偏黄,因此在某些场合也不宜使用。

(2)荧光灯时期荧光灯是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在放电过程中能辐射紫外线,通过紫外线刺激荧光粉而发光的原理。

因其光色接近日光,且发光过程中散热很少,所以被全世界广泛应用。

(3)气体放电灯时期气体放电灯是根据气体、金属蒸气或几种气体与金属蒸气混合放电而发光的原理所制成的灯,也是通过气体放电把电能转换为光能的一种电光源。

荧光灯、高压汞灯、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都是应用了气体放电灯的原理。

(4)场致发光光源时期场致发光是根据电能激发的原理,使荧光粉在电场作用下发光,属于冷光型光源。

工业工程培养方案(3篇)

工业工程培养方案(3篇)

第1篇一、培养目标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跨学科的应用型工程学科,旨在通过系统的方法对生产、服务等领域的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

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知识面、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业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培养规格1. 知识结构(1)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2)熟悉生产、服务、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了解国内外工业工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2. 能力要求(1)具备较强的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备较强的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

3. 素质要求(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2)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4)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三、培养计划1. 学制与学分(1)学制:本科四年,专科三年;(2)学分:本科学分总数为150-180学分,专科学分总数为120-150学分。

2. 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等;(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业工程基础、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人因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等;(4)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系统仿真、安全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5)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

3. 实践教学(1)课程实验: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实习:在第三、第四学期,安排为期8周的企业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3)毕业设计:在第四学期末,安排为期8周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质量管理学一、概述1.课程性质:主要立足培养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和管理能力,特别是汽车维修质量和内部的质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课程基本理念:质量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质量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质量管理,它的理论、概念、方法的介绍。

3.课程设计思路:我国已经加入“WTO”,正处于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特别是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必须实行质量振兴的基本国策,树立“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质量理念,了解质量竞争的特点和方式,并且,根据不同需要,掌握必要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认识和熟悉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追求产品质量与经济性的和谐统一,满足个性化需求。

2.具体目标:要求掌握和了解质量的概念、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审核的程序、质量监督和检验质量成本管理、顾客满意程度、工序质量控制等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应用新的科技成果满足需求的多样化和产品高质量、低成本的能力和对有形资源统一和谐调配的素质.第一章:概论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活动安排:上网查阅质量的发展史,讲述一遍考核评价:质量的内涵,质量管理与社会生产力进步之间的关系知识要点:质量、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能要点:质量管理基础性工作第二章:六西格玛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六西格玛的产生和基本概念、六西格玛的组织结构和项目选择活动安排:六西格玛实施流程的培训考核评价:六西格玛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六西格玛组织管理和项目、六西格玛的概念和质量文化技能要点:六西格玛实施流程与改进方法第三章: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质量控制和质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活动安排:因果分析法(因果图)来表示质量特性波动与其潜在的关系考核评价:对各类图表分析和应用以及举例说明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质量控制和质量统计的基本概念、常用的统计方法技能要点:绘制和分析各类图表第四章:工序控制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工序质量、工序能力、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控制图的用途、基本格式和理论活动安排:工序能力调查考核评价:常用和通用控制图的设计与应用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控制图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技能要点: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第五章:质量检验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质量检验的概念、必要性、方法、管理制度.活动安排:制定产品检验计划、不合格品的处置、纠正措施的实施考核评价:检验的质量职能活动知识要点:质量检验的方式和基本类型、检验的流程、质量检验的管理制度、抽样检验的原理和分类技能要点:计数型和计量型抽样方案的设计第六章:质量成本管理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科目、核算活动安排:制定质量成本计划考核评价: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对各类图表分析和应用以及举例说明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质量成本的控制和合理构成,质量成本的分析、优化和决策方法技能要点:质量成本体系数据的汇总和分析第七章:服务质量管理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服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以及形成的模式活动安排:确定直接或间接的服务质量活动考核评价:服务设计的职责和内容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服务质量体系的构成,服务过程质量管理,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技能要点:服务质量的差距分析第八章:可靠性基础1.第一层级教学目标:可靠性工程的基本概念、度量可靠性的基本指标、常用分布、可靠性预测的基本方法活动安排:分析可靠性的常用分布考核评价:可靠性指标的计算和预测方法.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可靠性的定义、分类,可靠性的指标和分布类型,可靠性预测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0篇)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0篇)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0篇)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1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

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

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

其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程设计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

课程设计的策略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或称目标模式(即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

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目标的结构性。

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课程设计

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课程设计

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背景
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质量与可靠性已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培养一批懂得质量与可靠性管理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质量与可靠性管理相关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
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了解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能够识别影响质量和可靠性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能够应用质量和可靠性管理工具解决现实问题。

•具备基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团队。

2.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概述
•ISO质量体系标准
•质量统计工具及其应用
1。

测量管理体系课程设计

测量管理体系课程设计

测量管理体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测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组成部分;2. 掌握测量设备的选择、使用、维护和校准方法;3. 学会分析测量数据,评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了解测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测量工作进行有效策划和组织;2. 掌握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测量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3. 学会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4. 具备一定的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持续改进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3. 激发学生对测量管理工作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4. 使学生认识到测量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提高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课程设计紧密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测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测量管理体系概述- 测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与组成- 测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与应用2. 测量设备管理- 测量设备的选用与配置- 测量设备的使用、维护与校准- 测量设备的管理制度与记录3. 测量数据管理- 测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测量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4. 测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与实施- 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评审- 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措施5. 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中的测量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中的测量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的测量管理体系教学内容按照以上五个部分进行组织,每个部分均依据课程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新编质量管理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新编质量管理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新编质量管理学第二版课程设计介绍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涉及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各种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实现持续改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新编质量管理学第二版课程设计,是在基于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更加贴近时代需求和教学实际的质量管理课程。

本设计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质量管理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

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质量管理原则,掌握质量管理的体系架构和关键要素;2.熟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能够了解其应用和实施要求;3.熟悉各种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能够应用于企业的业务过程中;4.能够设计和开展质量管理的内审、外审和评价工作,提高组织质量管理水平;5.能够掌握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不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组织绩效。

课程内容第1章质量管理基础•质量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质量管理原则和体系架构•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及关键过程第2章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标准系列的概述和分类•ISO9001标准的应用和实施要求•ISO9000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关系第3章质量计划和质量控制•质量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第4章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工具•质量保证的定义和实施要求•不良品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可靠性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第5章内审、外审和评价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质量管理体系外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第6章持续改进与质量管理实践•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和方法•PDCA管理循环模式的应用•质量管理实践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述式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实践操作等,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质量管理作业设计方案》

《质量管理作业设计方案》

《质量管理》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质量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质量管理的核心理论和方法;3. 能够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5.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质量管理概述2. 质量管理体系3.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4. 质量管理工具5. 六西格玛管理6. 质量成本管理7. 质量改进与创新四、作业设计方案1. 个人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质量管理相关的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个人论文。

论文内容可以包括质量管理理论、案例分析、实践经验等,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

2. 小组项目学生将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企业或组织进行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小组需要完成一份综合报告,包括企业背景、质量管理问题、解决方案等内容,并进行口头展示。

3. 实地调研学生将组成小组,选择一个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改进实践等,学生需要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并进行汇报。

4. 理论应用学生将根据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选择一个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学生需要撰写一份解决方案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

五、评分标准1. 个人论文:内容完备、观点清晰、逻辑周密,。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软件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

由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已成为保证软件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既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部分,也是独立的一项任务。

它们不仅仅涉及到软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关乎到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能力,我们将开设这门针对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相关知识,掌握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1.理解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掌握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常用技术和工具;3.能够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相关文档;4.能够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并提出改进意见;5.能够协同开发团队进行测试和质量保证工作。

三、课程设计内容1. 软件测试基础1.1 软件测试概述 1.2 软件测试流程 1.3 软件测试类型 1.4 软件测试级别1.5 软件测试方法 1.6 软件测试文档2. 软件测试技术2.1 黑盒测试技术 2.2 白盒测试技术 2.3 灰盒测试技术 2.4 静态测试技术2.5 动态测试技术 2.6 自动化测试技术3. 软件测试管理3.1 测试计划 3.2 测试用例 3.3 测试场景 3.4 测试报告 3.5 缺陷管理4. 质量保证与改进4.1 质量保证概述 4.2 质量保证工具 4.3 质量管理体系 4.4 质量评估和度量 4.5 质量改进方法四、课程设计方式本课程设计采取以下方式:1.课前学生自学课程设计相关内容,包括阅读教材、课件以及相关参考资料;2.课堂上采用授课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辅导学生掌握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课程设计结合实际项目,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测试和质量保证任务,锻炼实际操作能力;4.课后作业包括阅读资料、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目的:通过一学期《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学习,对于质量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但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此次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很高,将组装一盒质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大头针虚拟为工厂车间的生产过程,形象、简单但不失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好机会,增强了动手能力,时间分析能力及实际观察能力;同时要求自选课题进行一次关于质量问题的分析锻炼了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和习惯。

我们身边有很多质量问题,只是我们缺乏一颗发现的眼睛,现在有强制的要求,能够从侧面帮助同学形成善于发现质量问题的好习惯,对于增加书本知识的实用性有较大意义;课程设计以团队合作形式进行,锻炼了大家的团队意识,让同学学会如何更好地进行团队交流与合作来把任务完成的更好,在思想上对队员进行了一次教育。

小组成员:课程设计任务:(一) 过程分析和控制1、设计技术标准,制造足够的产品(1) 每盒大头针加工标准为 45.03±0.15g。

生产基准 45.03g,生产公差 0.15g。

(2) 共生产大头针 400 盒。

(3) 小组四人分工合作,每人生产 100 盒。

两人利用两台天平同时加工,其余两人负责检验和计数。

2、实验数据45.023 45.080 44.93 44.98 45.15 45.01 44.88 45.0445.063 45.020 44.85 44.92 45.09 44.89 45.03 45.0745.021 45.090 45.00 45.05 45.06 45.00 45.06 45.0945.080 44.970 44.90 44.97 45.08 44.98 45.10 45.0645.010 44.980 44.98 45.19 45.06 45.00 45.05 45.0844.990 45.050 44.91 45.15 44.97 45.01 45.11 45.0245.024 45.120 45.08 45.02 44.98 45.02 44.97 45.0445.022 45.010 44.96 45.09 45.06 45.03 45.05 45.0944.980 45.070 44.97 45.11 45.11 45.08 45.08 45.0844.941 45.090 44.92 45.05 44.98 44.96 44.99 45.1244.996 45.000 44.89 45.16 45.13 45.00 45.08 45.0544.983 45.020 44.92 45.13 45.02 45.00 45.08 45.0745.034 45.000 45.07 44.95 45.00 45.01 45.10 44.9045.036 45.070 44.87 45.08 45.05 44.90 45.00 45.1044.970 45.040 44.97 45.02 45.08 44.88 44.95 45.0745.020 45.040 45.00 45.13 45.12 44.97 45.04 45.1045.070 45.030 45.02 45.09 45.09 45.01 45.05 45.0644.960 44.970 45.02 45.13 45.08 45.04 45.06 45.0545.050 44.950 44.99 45.02 45.10 45.11 45.05 45.0844.950 45.010 44.99 45.13 45.02 44.95 45.03 45.0944.950 45.050 44.99 44.96 45.08 44.98 45.04 45.0644.960 45.080 44.98 45.11 45.06 45.03 45.08 45.0444.990 45.060 45.02 45.03 45.07 44.94 45.07 45.1444.950 44.960 45.08 45.07 45.00 45.01 45.07 45.0544.960 45.000 44.96 45.05 44.94 45.06 44.98 44.9645.100 44.950 45.00 45.03 45.08 45.08 45.05 45.0245.090 45.040 45.11 44.97 45.04 45.06 45.05 44.9945.100 45.050 45.04 45.04 44.98 44.94 45.00 45.1145.060 45.070 45.03 45.05 45.02 45.04 45.05 44.9845.000 44.970 45.22 44.92 45.02 45.02 45.08 45.0445.070 45.080 45.20 45.02 45.02 44.96 45.09 45.0145.000 44.940 45.04 45.04 45.08 45.05 45.05 45.0545.030 44.980 45.02 44.96 45.00 45.01 45.02 44.9945.020 44.980 45.07 45.06 45.07 45.02 44.95 45.1344.970 45.090 45.09 45.04 45.02 45.00 45.00 44.9645.060 45.030 45.10 45.04 45.05 44.99 45.00 45.0245.040 45.050 45.00 45.01 45.02 44.98 45.10 45.0244.990 45.110 45.01 45.08 45.01 45.01 45.02 44.9745.050 45.030 45.04 45.02 45.01 45.02 44.99 44.9345.050 45.080 45.01 44.97 45.11 45.05 45.10 45.1545.080 45.080 45.07 45.06 45.06 45.10 45.03 45.0945.050 45.020 45.08 45.03 45.03 44.98 45.07 45.1045.060 45.080 45.01 45.06 44.99 44.98 45.14 44.9845.160 45.010 45.03 45.08 44.96 45.01 45.01 45.0745.040 45.080 45.00 45.05 45.04 45.01 45.11 45.0045.060 45.010 45.80 45.02 45.00 45.09 45.08 45.0345.100 45.990 45.13 45.00 44.95 44.89 45.12 45.0745.040 44.980 44.94 44.99 44.96 45.01 45.03 44.9344.960 45.010 45.17 45.02 44.98 45.01 45.12 45.0045.060 45.030 44.99 44.99 45.06 44.96 45.00 45.02 2、绘制控制图,对数据进行分析(1) Xbar-R 控制图每组数据由不同的操作者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该图发现期初误差较大,距离零线较远,因为操作者初次接触未接受过培训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现象。

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零线靠近,误差固定在一定范围内,虽有部分偏离零线较远,可能是因为长期操作疲劳所致,但是总体仍是趋于集中。

(3)不同人员加工误差平均值比较
通过观察图发现4号操作员平均误差最大,2号操作员操作误差最小。

这与人的性格及态度有很大关系,2号操作员为女生,性格沉稳,做事认真仔细,所以加工出来的产品合格率相对高一点,误差相对小一点。

而4号操作员为男生,容易粗心,所以对加工产品没有很认真的对待,致使误差在4为重最大。

虽然2号操作员比4号操作员合格率高,误差率低,但是4号操作员速度快,2号操作员速度慢,涉及到成本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