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与构造地貌
地理学中的地质和地貌
地理学中的地质和地貌地球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行星,由许多不同层次的构成物质组成。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内部的学科,其中地质学和地貌学是探索地球结构和形态变化的重要分支。
地质学主要关注地球的构造、岩石和地球内部的运动;而地貌学则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形的形成。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理学中的地质和地貌,介绍其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实际应用。
一、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岩石和地球内部的学科。
它涉及了许多关键概念,如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皮壳,由岩石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地质学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岩石形成和地壳运动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它探索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如地震带、构造断裂和各种地层。
地质学还研究了岩石的成因和分类,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如何形成和分布。
此外,地质学还研究了地球上重要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等。
二、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和地形形成的学科。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如山脉、高原、河流和湖泊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地貌学通过研究地表的地形和地貌过程,揭示了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规律。
它研究了各种地貌类型,如山地、高原、河谷和沙漠等。
地貌学还研究了河流、风、冰川和海浪等地貌作用的力量,以及它们在地形形成中的作用。
三、地质和地貌的关系地质和地貌密切相关,地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
不同的地质条件将导致不同类型的地貌形成。
例如,岩石的硬度和耐风蚀性将决定山脉的形成和侵蚀速率。
地震活动和地层抬升也会导致地形的变化和地貌的形成。
地貌学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地质学的发展。
通过研究地貌,我们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提供线索。
地貌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下资源的潜力,如矿藏、石油和水资源等。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断层) PPT
思考: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 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 的强度(或承受能力),岩层会怎样?
断 裂!
4、断层与地貌
断层:岩层受力断 裂并沿断裂面有明 显相对位移的现象, 叫做断层。
A.断裂构造 B.有明显相对位移
褶皱 断裂 断层
5、断层形成的地质构造
地垒 :相对上升的岩块,多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 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5、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巩固练习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缝多,物质 相对松软,容易被侵蚀。
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 块状 (1)图中① ② ③ ④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 斜的是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 成谷现象,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山地。
• 褶皱形成初期(内力作用)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山岭,向斜一般形成谷地,想一想, 背斜谷和向斜山形成的原因?
外 力
背斜特殊地形: 谷地 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疏松,容易被侵蚀。
作 向斜特殊地形: 山岭
用 原因: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后期:外力作用向斜成山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 、找水
背斜:储油、气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水 库坝址选择点,煤、 铁矿等分布地。
3、读图回答:
C A
北
B
c处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C处有断层,在此处建水库易诱发断层活 动,产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另外断层破碎带 还会造成水库漏水。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地质构造与地貌
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等)、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基本原理]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类型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早期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类型: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
(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高地。
②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
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思考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答案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仅为断裂,不能算作断层。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方法及图示判读事例看新老关系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看岩层弯曲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
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相关数据地点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地球的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地貌
地球的构造地质学与构造地貌地球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奇迹的行星,它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貌和构造。
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质学以及构造地貌是了解地球本身和地球演化过程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构造地质学和构造地貌,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地球的构造地质学地球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
它可以分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岩石圈的构成。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
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0-70千米;海洋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5-10千米。
地幔: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
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的温度较低,下地幔的温度较高。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核的温度约为5000-6000摄氏度,非常高。
2. 岩石圈的构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地幔的组合,是地球上固态岩石的层。
地壳和上地幔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圈板块系统,这些板块以不断移动、相互碰撞和分离的方式塑造着地球的地貌和构造。
二、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是由构造活动造成的。
它可以分为山地、高原、盆地、河谷和平原等不同类型。
1. 山地山地是由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构造隆起和抬升形成的。
山地通常具有较陡峭的山脚、陡峭的山坡和尖峰。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都是由板块碰撞和挤压形成的。
2. 高原高原是由地壳板块的持续隆起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高原通常位于山地之上,表面相对平坦,海拔较高。
例如,西藏高原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
3. 盆地盆地是由地壳板块的相对下沉形成的,通常被周围的山地或高原所环绕。
盆地通常呈现出平坦或低洼的地形。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1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 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2021/1/16
§2 大地构造地貌
• 一、大陆区 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地貌形态,如板块边界是
构造活动区,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当板块内部为构造活动区 时,产生的主要是褶皱-断块山和大高原。当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区时,产生的主 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
➢干湿变化
由于干湿变化,使斜坡颗粒湿胀干缩,在本身重力的影响下,向 坡下移动的距离大于向坡上移动的距离 。
➢具有易软化的岩性
松散层中,黏土含量越多,越易发生蠕动;基岩中多发生在千枚 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片岩等柔性岩层中。
2021/1/16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由地表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如原来的高原或 高山,随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一般由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所 需时间较短,如一条沟谷只需数年或数十年即可生成;但由内力形成的地貌大多数需 要很长的时间,少则百万年,多则超过千万年,如喜马拉雅山的生成,至少也有3000 多万年的历史。
地貌
绪论 第一章 构造地貌 第二章 坡地重力地貌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五章 风成地貌 与黄土地貌 第六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2021/1/16
绪论
• 一、何谓地貌 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如突起的山地和高原,平坦的平原,凹陷的盆
地和海盆等等。
2021/1/16
•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2021/1/16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地球科学中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的学科,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等。
其中,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是地球科学中两个重要的部分,对了解地球的现状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层结构、地殻运动和相对位置变化的学科。
地球表面的地层可以分为岩石圈和上层地幔。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和海底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壳和海壳。
岩石圈的厚度在大陆上为30-50千米,海底上平均为5千米左右。
上层地幔在岩石圈之下,厚度约为300千米。
地质构造和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的地壳由20多个板块组成,在板块之间存在各种构造关系和作用,并决定着地球表面地貌、地震、火山喷发和岩浆运动等自然现象。
地球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海底扩张、大陆向内缩和板块碰撞。
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指地球地表的形态和地貌图案,包括山脉、河流、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峡谷、沙漠等各种自然地形。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它们主要是由地质构造和自然力量(如水、风、冰、火等)作用的结果。
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变化非常丰富,其中山脉是最引人注目的地形之一。
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或隆起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界或内部。
山脉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构造性山脉、火山性山脉和侵蚀性山脉。
构造性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火山性山脉也称火山链,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冰岛火山带等;侵蚀性山脉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如美国大峡谷、中国张家界等。
除山脉外,河流也是地球地形地貌中重要的一部分。
河流是受降雨和融雪引起的地表径流形成的,它们切割并侵蚀地表,形成山谷、河谷等地形。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分别位于非洲、南美和亚洲。
平原是地球地貌中的大部分。
平原是指地球表面平坦的、高度低于周围环境的区域,通常在海拔100米以内。
平原是由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如水流、细粒物质的沉积等。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教案
一、教案概述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2. 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主要特征;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2.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3. 主要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实例;4.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我国的分布规律;5.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2. 结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3. 开展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2. 地质构造的分类和特点;3.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2.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识别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相关知识;2. 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3. 实地考察地点和案例资料;4. 教学设备和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点;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 参与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质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2. 讲解:讲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和分布规律;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识别和分析方法,分享研究成果;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在工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形成机制的理解程度;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 实地考察:评价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能力;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享研究成果和沟通表达能力;5.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成机制
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成机制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的构成和排列方式,包括地壳板块的运动以及构造形变等。
地貌则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质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结果。
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成机制密不可分,下面将详细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基础。
地球表面被分为几块大的构造板块,包括洲际板块和海洋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不断发生碰撞、分离和滑动,这种运动造成地壳的应力变化,进而引起断裂、褶皱和地震等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活动可导致地表地貌的改变。
其次,构造形变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构造形变是指由于地壳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伸展、挤压、折叠和扭曲等变形过程。
这些形变可以影响地质体中物质的运动和分布,进而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
例如,在逆冲构造过程中,地质体的抬升可以形成山脉,而离子构造则可形成高原或山地。
而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之间的关系,也是地貌形成机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另外,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还会引起地质体中的断裂和位移,进而形成河流和湖泊等水体地貌。
例如,在地壳板块碰撞的地区,会形成大规模的断层,这些断层会使地壳重叠或错位,进而成为河流的阻碍和转向点,形成弯曲或飞瀑景观。
类似地,断层活动还会导致地下水在地表形成喷泉或温泉的地方。
因此,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对于水体地貌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成也与地质过程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有关。
在地质过程中,风化、侵蚀和沉积等地表作用不仅可以加速地质构造的发展,也对地貌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可以形成峡谷和河床,而风化作用则可形成喀斯特地貌。
而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和生态环境,也会对地貌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气候条件会形成冰川和雪山,而海洋环境则会形成海岸地貌和海底山脉。
总之,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成机制密切相关,地质构造的运动和形变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而地貌形成则帮助我们了解地质构造与地球演变的关系。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
背斜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地下水储藏区, 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地下水,承受静 水压力
寻找固态矿产 向斜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紧密,不 容易被侵蚀,煤、铁等矿产往往保 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一)褶皱
【思考题】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在甲地还是 乙地、为什么?
甲地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乙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二)断层
(二)断层
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 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如何判断岩层是否出现断层呢? 看岩层之间是否出现不连续面
褶皱
断裂
顶部受张力变得疏松, 易被侵蚀而成谷 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 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一)褶皱
4.向斜和背斜的判别方法 ②岩石新老判断法(判别向斜和背斜最科学的方法)
背斜
向斜
注意:一定不能按照外部地形轮廓来判别背斜、向斜
(一)褶皱
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 老 新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
断依据。 背斜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如图所示; 断层西侧岩体向上运动,东侧岩体向下运动。
活
3.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
动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
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课 后 评 价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名篇《望岳》,诗句不仅写出 了泰山的雄伟、诗人的心胸气魄,更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河山深深的热 爱之情。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泰山成因的是( D ) 2.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B )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地貌观测与调查的应用价值
添加标题
资源调查:地貌观测与调查是资源调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地貌的观测和调查,可以确 定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添加标题
灾害防治:地貌观测与调查在灾害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地貌的观测和调查, 可以预测和评估自然灾害的风险,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
地貌发育的阶段与特征
幼年期:地表起 伏平缓,流水侵 蚀作用微弱
壮年期:河流侵 蚀作用加强,出 现峡谷、瀑布等 景观
老年期:侵蚀作 用减弱,地表趋 于平坦,河流改 道或消失
终年期:地表完 全平坦,河流消 失,形成平原或 高原
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对地貌发育有重要 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过程。
地质学基础课件: 地貌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地貌概述 03 主要地貌类型 04 地貌的发育过程 05 地貌的观测与调查
06 地貌的资源利用与保护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地貌概述
第二章
展望地貌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深化对地貌演化的理解: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地貌演化的规律和机 制,为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如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 态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创新技术应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提高 地貌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山地的形成原 因和分类
山地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课件(共34张ppt)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课件(共34张ppt)(共34张PPT)2.2 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习目标:1.通过太空泥模拟实验和图片观察,能辨别褶皱和断层,说出其形成过程、特征及形成的地貌;2.以鄂尔多斯市页岩气开发为例,说出褶皱和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1:地质构造裸露地表的岩层倾斜弯曲断裂错开岩层的变形和变位褶皱断层概念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活动1:利用手中的太空泥,压成片,按顺序叠放,模拟水平岩层,思考水平岩层的新老关系?活动2:观察课本26页图2.13希腊克里特岛变形的岩层照片,模拟褶皱的形成过程,画出示意图,标注受力方向?指出背斜、向斜?说出褶皱的形成过程?活动3: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思考在同一水平面上,背斜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有何不同?活动4:观察制作的褶皱模拟图,说出不受外力影响下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及原因?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又会如何演变?任务一:褶皱和断层的判读褶皱定义: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形变”,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内力作用永久性什么是褶皱?褶皱是如何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向斜背斜(从形态上划分)向斜背斜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岩层向下弯曲部分背斜山、向斜谷长江巫峡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四川省四姑娘山为什么会发生地形倒置?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外力长期作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向斜山、背斜谷→ 地形倒置那么如何准确地判断背斜和向斜呢?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准确判断(中间较新,两翼较老)(中间较老,两翼较新)背斜向斜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总结:1、褶皱的判读(1)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水平方向上,中间老两翼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翼老的是向斜。
2、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内力作用:背斜成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成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
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地球是整个宇宙中最尤为特殊的一个具有生命的星球。
它的表面覆盖着各种各样特殊的地形和构造,这些不仅让人们得以休闲和度假,更为重要的是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本文将介绍地理中的地貌和地质构造。
一、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形特征的总和,地形地貌是地壳内作用和地表运动的结果,造成了各种特殊的形态和特征,例如:山脉、河流、湖泊、峡谷、洞穴、冰帽、草原、沙漠、海岸等等。
其中最明显和最著名的就是山脉。
山脉是地球表面地质运动的结果,它们通常是由大型板块碰撞,变形,断裂和隆起而形成的。
许多著名的山脉都在海岸线周边,例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等等。
此外,河流和湖泊也是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由水的冲击,侵蚀和堆积形成的。
比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等等都很有名。
最后,海岸也是地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浪的侵蚀和泥沙的积聚,海岸线会出现各种风景异卉,例如白沙滩、礁石、沙丘、峭壁等等。
二、地质地质是指地球下部分的物质构造和运动规律构成,也就是地球的内中外部分,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地壳、花岗岩层和地球的金属核心。
作为地理的组成部分,地质对人类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举个例子,地质成因的地热能被用来发电和提供热水供应;地质原因导致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但是同时也为土地的肥力和天然资源的储藏提供了必备条件。
此外,地质还能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变迁,这些可以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研究提供支持和指导。
总结综上所述,地貌和地质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反应了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和变化,揭示了地球自然环境的丰富多样性。
根据对地貌和地质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人类能够更好地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保障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方法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一开始接触这个的时候,完全是瞎摸索。
就只知道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这两种基本类型,可真到判断的时候就傻眼了。
先说褶皱吧。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我一开始以为背斜就是往上拱的,向斜就是往下凹的,就这么简单地按照形状来判断。
结果发现大错特错。
后来通过很多次的对比书本知识和实际的案例,才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最靠谱的方法是看岩石的新老关系。
就好比一群人排队,老的在中间新的在两边那就是背斜,反过来老的在两边新的在中间那就是向斜。
比如说我去野外看到一个山体,看到岩石层一层一层的,有些是页岩,有些是砂岩,我就仔细去看哪层的岩石更老,哪层更新。
这里我犯过挺多错的,有时会误把一些由于风化或者侵蚀看起来像是新岩层的当成真的新岩层,这就导致判断失误。
再来说断层。
断层比褶皱要难判断一点。
断层就是岩层发生断裂并且有位移。
我以前看到有断开的岩层就说是断层,但是很多时候那可能就是正常的岩石分层或者是其他的地质作用造成短暂的看起来断开的现象。
后来我就知道要从多个方面整体判断。
要看看相邻的岩层是不是可以完好地拼接起来,如果能,那就可能不是断层。
而且在一些地形上,如果出现悬崖峭壁然后两边的地层对不对称或者突然有很明显的不相匹配的情况,那很可能就是断层造成的。
比如说有一次见到一个山谷,一边的山和另一边的山看起来地层好像错开了,那从这个表象来看就很有可能是断层构造。
还有就是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呢,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它和地质构造的联系。
比如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正常情况下。
但是如果背斜的顶部被侵蚀得很厉害可能就成谷了,向斜因为岩石层比较紧密不容易被侵蚀就可能成山了,这就很容易搞混。
我在分析的时候就得连带着考虑周围的环境,像降水呀风蚀呀这些外力作用。
实际在判断中,一定要反复对比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周围地貌的形态特征。
看这个地貌是不是符合这种地质构造正常发展下的形态,或者有没有受到外力干预而完全转变为其他结果了。
地貌与地质构造
地貌与地质构造第一节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中国地貌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的地貌单元常构成中国自然地域的分界线。
地形对水热状况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从而影响到自然景观在水平地域上的差异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地貌在自然区划低级单元划分,常成为主导因素。
分析起来,中国地貌轮廓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减燕山运动以来,中国地貌发育的趋势是西部隆起,东部沉降。
特别是新生代喜山运动第二幕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形成了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藏北高原为核心的大山原,使中国位于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的东斜面上。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减,并通过宽广的大陆架,把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大洋盆地连接起来。
早在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教授曾指出:中国地貌的显著特点是分成了几个巨大的台阶。
中国自西向东倾斜的地形面,由东、西两列山岭所分隔,形成三级阶梯,并具有明显的地势优越性(见表1~1)。
中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以东,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和岛屿带,水深大多在200米以内。
这里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海洋鱼类种类繁多,是中国主要的海洋水产和海洋矿藏资源集中分布地区。
二、地貌复杂多样,类型齐全中国地貌具有形态各异、成因不同、类型齐全的特点。
形态地貌类型,全国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其面积构成如表1~2。
上述五种地貌类型,是按地表起伏的形态分类的。
如果侧重于外营因力的成因方面,那么就有:由于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流水地貌;由于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川地貌;由于风对地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风成地貌;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地貌,以及湿热条件下形成的红层地貌等。
这些地貌(成因)类型在中国都有大面积分布(见表1~3)。
三、山地面积广,地势高差大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根据约略的统计,全国的山区(包括各级山地,多山的高原和丘陵)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左右。
《地貌的观察》地质构造,地貌基础
《地貌的观察》地质构造,地貌基础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展现出各种各样奇特而壮观的地貌。
从高耸入云的山脉到广袤无垠的平原,从幽深的峡谷到辽阔的海洋,这些地貌不仅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家园,还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
而要深入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就需要对地质构造有清晰的认识,因为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基础。
地质构造,简单来说,就是地球岩石圈中各种岩层和岩体的形态、组合和相互关系。
它就像是地球内部力量留下的“密码”,通过解读这些“密码”,我们能够了解地球漫长历史中的种种变化。
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包括褶皱、断层和节理等。
褶皱,是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的结果。
想象一下,把一张纸轻轻对折,纸就会出现弯曲的褶皱,岩层也是如此。
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就像一个倒扣的碗;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恰似一个正放的碗。
一般来说,背斜顶部由于受到张力,岩石容易破碎,被侵蚀后往往形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实,反而容易接受堆积形成山岭。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实际的地貌形成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断层则是岩层或岩体在受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则相反,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移断层是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水平移动。
断层的出现常常会形成陡峭的断壁、悬崖,也可能导致地层的缺失或重复。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它没有明显的位移。
节理的存在使得岩石更容易被风化和侵蚀,从而影响地貌的形态。
地质构造对于地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脉的形成往往与褶皱和断层密切相关。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大规模的褶皱和逆冲断层,从而造就了这座雄伟的山脉。
而平原地区,通常是在地壳相对稳定、岩层水平分布的地区,经过长期的沉积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峡谷的形成,很多时候是由于河流沿着断层线或者岩层的薄弱地带不断下切侵蚀而成。
地质构造与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质构造与地表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的结果,而地表地貌则是地质构造对地表地壳表现出的形态和特征。
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表地貌的形成机制两个方面来探讨地质构造与地表地貌的关系。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由地幔、地核和地壳组成。
地幔是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较高的部分,主要由岩石及其熔融态组成。
地核则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
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的组织结构是地质构造的基础。
地表地貌的形成取决于地壳的构造和内外力的作用。
地壳中的岩石层被构造运动和地质力学作用推动或抬升,形成山脉、高原等地形,这被称为构造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这种构造活动导致山脉的隆起和抬升。
而构造地貌的形成可以通过隆升、压垮、拉伸、剪切等力学作用来解释。
除了构造地貌外,地球表面还形成了其他地貌类型,如风化地貌、水蚀地貌、冰蚀地貌、海洋地貌等。
这些地貌的形成与外力的作用密切相关。
风化地貌的形成是由于风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例如风蚀造成的沙漠地貌和风积沙地形。
水蚀地貌则是由于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包括河流的冲刷、侵蚀和泥沙的沉积。
冰蚀地貌则是冰川的侵蚀和挤压作用造成的,例如冰川蚀谷和冰碛平原。
海洋地貌则是海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如海岸线、珊瑚礁等。
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形成还受到地质时间的影响。
地球的演化过程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时间,地质构造的活动也是长期的累积结果。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已经持续了数千万年。
同样,地表地貌的形成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例如,长江三峡的形成历时几千年之久。
总之,地质构造与地表地貌是紧密相连的。
地质构造决定了地球内部的物质特性和构造运动,从而影响了地表地貌的形成。
地表地貌则是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与地表地貌的关系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深入研究这一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表面的景观。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教案
一、教案名称: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教案二、课时安排:共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掌握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 使学生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分析不同构造地貌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2. 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3. 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4. 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5. 构造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图像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和教具,直观地演示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3.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特点。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运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1. 导入新课,展示地质构造的图像和视频资料。
2. 讲解地质构造的定义,介绍地壳的划分和构造单元。
3. 讲解地质构造的分类,包括皱褶和断层。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地壳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 讲解地壳的构造,包括地壳的板块划分和板块运动。
3. 讲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包括板块碰撞、挤压和拉伸。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构造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2. 讲解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地壳运动、侵蚀和堆积。
3. 讲解构造地貌的特点,包括山脉、高原、盆地等。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构造地貌的特点。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入不同构造地貌的实例分析。
2. 分析山脉的形成和特点,包括褶皱山和断块山。
3. 分析高原的形成和特点,包括侵蚀高原和堆积高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基础与构造地貌
一、地质构造
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下,引起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会使岩层发生变位或变形。
岩层的变位、变形的空间分布状态即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内力作用类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
其中构造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最终趋势是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等构造;垂直运动表现为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坳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
庐山地处扬子地块与大别山地块交接带的边缘地带,各地质时期都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
构造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东构造,前两者比较发育。
1.褶皱构造
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力,岩层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而连续性未遭到破坏的波状弯曲状态称为褶皱,根据褶曲的外形可将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式。
背斜中部岩层向上弯曲;向斜中部岩层向下弯曲。
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特征。
1)背斜
大月山背斜—大月山为北部的主干,为一构造穹起的背斜,其轴线自东北向西南。
枢纽分别向西南与东北倾伏,趋向两端则背斜窄而低矮,其中西南在
芦林湖附近隐没。
虎背岭—大马颈向斜:东北—西南向延伸
五老峰背斜—东北—西南向。
其东北端被温泉断裂断开。
2)向斜
大月山背斜两侧,各有一向斜。
西北侧的向斜由东谷—莲花谷—王家坡分段组成。
东谷向斜西南处倾伏于石门涧谷地。
莲花谷向东北倾伏至于王家坡谷地,且东北角为亚扭性断裂所切,
而失去其连续性,高悬于王家坡谷地之上。
王家坡向斜起于莲花谷谷口。
东南侧的向斜为青莲寺向斜,起于五老峰山门处,越向东北越低,止于三叠泉。
上面的褶皱共同组成庐山复式褶皱。
2.断裂构造
岩层受内力作用,当应力达到或者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
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者,称为断层。
无位移或位移不明显者称为节理。
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盘。
根据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以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断层沿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庐山是褶皱断块山地。
构成山体的岩石的岩石断裂十分发育。
我们在几天是实习路线中观察了比较多的断层和断裂。
1)断层
在庐山,属张扭性的断层沿纵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的东南麓是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式断层。
山体的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
山体中有大月山正断层。
2)断裂
庐山纵向断裂有:大校场—白沙河、西谷—小天池、莲花洞正断层、五老峰阶梯状正断层和大月山正断层等。
山体内横向段磊使得岭故中断,如汉口峡、剪刀峡、石门涧、七里冲等。
除断层外节理构造也很普遍。
如仙人洞,X节理发育,易风化。
二、构造地貌
庐山山体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
山体构造线为北东—南西方向延伸。
庐山北部由于剪刀峡—汉口峡这一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横向断裂的影响,日照峰和屋脊岭主峰在中部隆起,致使北部地区的岭谷沿这一线分别向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倾斜,向西南和芦林湖、石门涧谷地为界,向东北以王家坡谷地为界。
庐山山体的构造地貌,总体上是次生构造地貌。
1.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能直接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体,如断层崖、断层谷、断块山,也能使夷平面或河流阶地被错断。
断层构造地貌是由断层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地貌。
1)断块山地地貌
断块山地是由断层作用抬升而形成的山地。
断块山平地突起,山地四周以陡峻
的山坡甚至高达的陡崖与周围平地接壤,山地轮廓线清晰,与相邻的平原或盆
地之间,一般没有地形上的过渡带,常是急转直下。
断块山顶部有起伏,分布
不同地质构造控制、不同岩性控制的、不同外力形成一流的山岭、山峰、谷地,
山顶部有夷平面存在。
庐山平地拔起在长江和鄱阳湖之滨,东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
裂,两者构成庐山山体范围的边界,第四纪以来,庐山主要沿这两天边界断裂
大量上升,山体在平面上呈中间宽、两头尖的纺锤形。
两条边界大断裂均表现
为正断层,庐山主体以山体一侧为下盘相对上升,形成地堑式断块山。
庐山整
个山体表现为两侧坡较为陡峭,山体顶部岭谷起伏较平缓的地貌特征。
图为在
五老峰上,东南方向可观察到鄱阳湖以及平原地带,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庐
山是一个断块山。
2)断层崖地貌
断层崖是由于岩体断裂位移造成的陡崖。
断层崖形成后,由于外力剥蚀作用,
形态会逐渐变化。
初期崖面较完整,只有侵蚀形成的横向浅沟谷,断层崖被切
割成梯形(断层梯形陡崖);中期经流水长期侵蚀,横向”V”字形峡谷扩大,断层面呈现是三角形形体,即断层三角形陡崖;后期经长期侵蚀,断层崖形态将完全改变。
庐山北部断块抬升过程中,虎背岭背斜西北翼被大断层错开断落,形成典型高耸的断层崖地貌。
水流沿着垂直于断层崖面的横向断裂或谷地侵蚀切割,使得完整的断层崖面出现破裂,形成断层三角面。
庐山的断层崖,因为遭到长期的剥蚀和山间河流的切割,已经面目全非,下图为五老峰东南面的断层三角面。
下图为石门涧的“石门”,是非常典型的断层三角面.
在望江亭、三叠泉、石门涧、犁头尖、含鄱岭都可以观察到断层崖以及断层梯形崖面等,但是因为大雾天气,我们没有观察到。
由于两侧的边界断裂分别是由一系列断层组成的,断块山的边坡山体也具有阶梯状发育的特点,表现为横向上从高到低呈现台阶状,纵向上位一层层近于等高的山岭次第有序排列,即形成叠瓦式结构。
下图是在锦绣谷观察到的叠瓦式断层,是由一系列小的正断层组成。
一共五级。
3)断层谷地貌
断层所在的部位是岩体的破碎带,河流沿这种破碎的软弱地带发育,在地貌上
常形成负向地貌断层谷,断层谷一般切割较深,两坡陡峭,谷地狭窄呈峡谷。
在庐山我们观察了石门涧谷地和剪刀峡,剪刀峡是受到剪刀峡断裂控制的。
上
图小山丘与断层三角面之间即为石门涧谷地。
2.褶皱构造地貌
褶曲在地表形成拱起和坳陷,由此形成的地貌形体是原生褶曲构造地貌,褶曲岩层受外力剥蚀后,塑造出来的各种地貌形体仍然受到抵制构造控制,是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庐山山体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地貌以褶曲构造地貌为代表。
以南华系下统莲沱组地层为主,从西北往东南分别形成虎背岭背斜、东谷向斜、大月山背斜、青莲寺谷地和五老峰背斜。
在岭谷之间,发育了果条近于平行展布的次成山岭和次成谷地。
1)背斜山—大月山
2)向斜谷—是东谷—王家坡向斜谷地;青莲寺谷地
3)次生山和次生谷—在大月山背斜两翼,分别形成了大校场和七里冲两个次成谷;
两个次成谷的另一侧分别是女儿城和蚱蜢岭次成山脊,虎背岭与东谷向斜之间,发育了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岭次成山。
莲花谷向斜表现为一个向斜山—船形山,船舱是莲花谷,船舷为草地坡和屋脊
岭,船头向西南。
如下图,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船形山,两侧的谷地是小天池和
白沙河,而莲花谷比小天池和白沙河要高,冰川学认为这是一个悬谷。
王家坡
的冰川来源于莲花谷、白沙河和小天池,侵蚀强,莲花谷冰川少,侵蚀弱。
船
形山是一只地形倒置地貌形体,倾伏向斜中心是由相对平缓的岩层组成,外围
坡度陡峭,向斜构造山高于周围地面而形成的呈船形的高地。
3.单斜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使岩层水平产状发生变动,形成倾斜的岩层,一组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的状态称为单斜构造,常见于被破坏了的背斜和向斜的翼上。
当单斜岩层右软弱岩层交互组成,经侵蚀易形成单面山和猪背岭。
单面山顺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
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坡度受岩层倾角控制,是顺向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段,是逆向坡。
岩层倾角为5°-35°时发育成明显的单面山。
当岩层倾角大于35°,则由构造面控制的倾向坡和由侵蚀造成的反倾向坡,在坡度上差别不明显,形成两坡近似对称的山岭,为猪背岭。
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有五老峰、大马颈、佛手岩单面山,含鄱口、太乙峰、蚱蜢岭、女儿城、牯牛岭等猪背岭。
五老峰背斜受到温泉断裂带抬升山体侵蚀后退的影响,其东南翼被错开断落,断层崖被侵蚀后退,是最典型的单斜山地貌。
4.水平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在地球运动抬升中,岩体内各处受力不均,产生垂直于岩层面的纵横交错、不同规模的断裂。
再经长期流水侵蚀切割,完整的地貌形体发育成为彼此分离的平顶高地,如方山、桌状山,特点是顶平、坡陡、麓缓。
方山地貌是以红色砂岩为顶盖,含铁离子较多,沉积环境是氧化环境。
我们在锦绣谷观察了假方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