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 共工与颛顼 第十章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赏析: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翻译及赏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未知:佚名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历史真相实际上剥开神话的外衣,我们发现共工和祝融都说是两个部落,共工氏部落负责水文地理和治理水利,而祝融氏负责火事管理。
由于炎皇神农时期地球处于冰河时期,那时水灾不明显。
到了颛顼大禹期间,冰河期已经过去,气候变热,冰川消融,大地开始不断发大水,而有经常暴雨不断。
作为负责水事管理的共工氏,首领颛顼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因此把滔天不断的洪水怪于共工氏,便下令诛杀共工氏,这边有战争的可能。
然而杀了共工,水患依然不断,到了尧帝继位,水患依然不断,大雨依旧经常下个不停,于是乎尧帝也下令继续追杀共工氏族之人,而祝融氏正是追杀共工氏的执行者。
杀戮再继续,暴雨和洪水依旧不停止。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帝派去治理水患,修堤堵水九年未果,被杀。
公元前4128年舜帝即位,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并彻底诛杀共工氏族之人。
禹改变了治水方法,运用准绳和规矩,带领族人凿开了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颛顼共工争帝的神话故事
颛顼共工争帝的神话故事在圣湖故事中关于颛顼的神话故事听过很多,关于共工的神话故事也听过很多。
但是关于颛顼和共工两人一起的神话故事你听过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颛顼共工争帝的神话故事吧!颛顼共工争帝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天神,一个叫颛顼,是黄帝的后代;一个叫共工,是炎帝的后代。
这两个天神,争做天帝,也就是争着当天上的元首,谁也不肯相让,于是大动干戈,打了起来。
结果共工被打败了,他一怒之下,就用全身的力气去撞那昆仑山西北的不周山,一头把擎天的柱子撞折了,把连结大地的绳索也给弄断了。
天便朝着西北塌了下去,所以日月星辰都往西北走;地在东南边陷下去了,所以大江大河的水都往东南流。
由盘古开辟出来的美好世界被毁坏了,这可怎么办呢?只好由神圣的女娲来收拾残局了。
她在昆仑山上熔炼了五彩石把苍天补好,砍下大乌龟的脚立在天地的四方,又积些芦灰止住了洪水,……经过她一番辛辛苦苦的工作,世界又变得跟从前一样美丽了。
人物介绍颛顼颛顼(生卒年月不详),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河南濮阳)。
《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
后来的虞(舜)、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
共工共工又作龚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洪水之神。
氏为氏族名,又称共工氏。
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传说中共工形象凶恶,人面蛇身而红发,性情愚蠢而凶暴,野心勃勃,是黄帝系部族长期的对手。
在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神话故事篇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等6则神话故事六则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女娲补天》【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译文: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
火势凶猛,扑不灭,水势浩大,流不尽,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
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角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能过继续生存。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精卫填海》【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公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阅读理解:为什么江河都向西南流淌:“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感受到了震天动地的力量和气概。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2篇第一章:共工怒触不周山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名叫共工的巨人,在人类祖先伏羲氏治理天地的时候,因为不满伏羲氏的治理方式,起而造反。
共工身躯高大强壮,拥有可怕的力量,他愤怒地撞击着大地,引发了一场震颤天地的大地震。
为了阻止共工的破坏,伏羲氏采取了让共工冲击不周山的策略。
第二章: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愤怒地冲击着大地,一触即震,山崩地裂,河水倒流,四处都成为一片狼藉。
面对这场巨大的灾难,人们感到无力和恐惧。
伏羲氏作为众神之首,需要采取行动来制止共工的暴行。
第三章:共工怒触不周山伏羲氏决定让共工冲击不周山,因为相传不周山峰势雄伟,又有强大的灵力阻挡。
只有这样,才能阻止共工的破坏力。
于是,伏羲氏亲自带领众神来到不周山。
第四章:共工怒触不周山伏羲氏聚集了许多众神,准备共同制止共工的破坏。
他们用神力集中,布置了一个强大的结界,将不周山包围起来。
这样,共工就无法冲击到山脚下,从而将他的力量削弱下来。
第五章: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冲击着不周山的结界,他愤怒地撞击,但面对众神的联手,他的力量逐渐衰减。
不周山顶峰陡峭,布满尖锐的岩石,共工每一次的冲击都会让他鲜血直流。
他愈加暴怒,不顾一切地冲击着不周山。
第六章:共工怒触不周山伏羲氏见共工愈发狂暴,他明白只有冲击不周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不断强化结界,让不周山变得愈发坚固。
共工的力量在不断削减,他的怒火开始逐渐燃烧殆尽。
第七章:共工怒触不周山最终,当共工的愤怒和力量消失殆尽时,他疲惫不堪地倒在地上。
伏羲氏趁机制服了共工,并对他进行了惩罚。
共工被流放到南海,成为了九头蛇的形象,永远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
第八章: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愤怒冲击不周山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的愤怒暴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是不明智的做法。
其次,伏羲氏以及其他众神的团结和智慧制止了共工的破坏,展现了集体的力量。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团结合作和冷静智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神话故事怒触不周山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
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
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
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
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
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
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
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共工触山之小古文
共工触山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
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为帝,失败了,于是(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来解释“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的现象。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关于共工的神话故事
关于共工的神话故事
今天给你讲个共工的神话故事。
共工啊,那可是个超级有个性的大神。
传说共工长得就很威猛,力气大得像能把山都给举起来似的。
这共工呢,和颛顼帝有很大的矛盾。
颛顼帝是那种很讲规矩秩序的天帝,可共工就觉得颛顼帝管得太宽啦。
共工心里想:“哼,凭啥啥都得听你的,我就不服!”于是呢,共工就带着他的那些小弟,和颛顼帝的人马打起来了。
这一打可不得了,那场面就像两个超级大的龙卷风撞到了一块儿。
但是呢,共工最后没打过颛顼帝。
共工心里那个气啊,就像气球被吹到最大然后突然被扎破了一样。
他一生气就做出了一个超级疯狂的举动。
他跑到了不周山那儿,一头就撞向了不周山。
这不周山可不得了,它是支撑天地的柱子呢。
共工这一撞,就像一个大力士把房子的柱子给撞倒了一样。
天一下子就倾斜了,地也开始摇晃起来。
这一撞啊,可把整个世界都给搅乱了。
天破了个大口子,天河里的水就像瀑布一样从天上倾泻下来,地上到处都是洪水,老百姓可就遭了殃啦。
不过呢,也因为天倾斜了,地也斜了,所以太阳月亮星星啥的就开始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有了固定的运行轨迹。
还有一种说法是共工和火神祝融打架。
这俩大神啊,一个玩水一个玩火。
共工和祝融打起来的时候,那简直就是水火不容的极致体现。
共工本来就脾气大,可祝融也不是好惹的。
他们俩打得昏天黑地的,最后共工又输了。
输了之后他还是气就又去撞了不周山,然后就又引发了天翻地覆的大灾难。
反正共工就是这么一个脾气暴躁,但是又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大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短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短文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神话故事:怒触不周山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
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
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
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
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
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
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
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1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阅读理解(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关于神话故事的文言文
关于神话故事的文言文
以下是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文言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是《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共工触山的故事。
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愤
怒之下触碰了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地维绝断。
天因此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移向那里;地因此向东南倾斜,所以水流和尘埃归向那里。
这个故事是古代中国神话的一部分,它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宇宙秩序的理解。
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人们对于权力和欲望的追求,以及对于失败和后果的反思。
小古文共工触山
小古文共工触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解: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不触:碰到、撞到。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而:表顺承。
6、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7、为:做。
8、天柱八折,地维绝:提振天的柱子八折了,挂地的绳子割断了。
古人指出天圆地方,存有八根柱子提振、地的四角再有绳系摆。
佩,绳子。
绝,割断。
9、倾:倾斜。
10、西北:名词用做状语,向西北。
11、移:移动。
12、矣:并任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作为“这,这里”。
13、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14、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15、故:所以。
16、归属于:汇聚。
17、绝:断。
十几页: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是一个著名的神话典故。
共工,又称共工氏,相传妻室为桔大爷;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
在中国古书《淮南子》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怒触不周山。
它充分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牵涉至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似乎还无法表述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出色表述就是借助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生硬的手法,去表述“天倾西北”“地反感东南”的现象。
这又是北部人民对于地形及现世界的并未十分美满所起的一种解答。
在开辟神话中,这该是尾声了。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所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相左,他带领虾兵蟹将,向火神发动反攻。
共工触山的文
《共工触山》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记载了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
以下是《共工触山》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地维断裂。
因此,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移动;大地向东南塌陷,所以江河泥沙都向东南流去。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部族之间的斗争,同时也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来解释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的现象。
共工触山的故事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
中国神话故事-颛顼和共工氏的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故事-颛顼和共工氏的神话故事颛顼和共工氏都是上古的神话人物。
那么你听过颛顼和共工氏的神话故事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神话故事-颛顼和共工氏的神话故事吧!颛顼和共工氏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
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
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
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
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
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
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与译文
【原文】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
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神共工,本是炎帝后裔火神祝融的儿子。他的形貌是人的脸,蛇的身子,红头发⑤。当时世界的形势是陆地占十分之三,海洋江河湖泽池沼占十分之七,共工就利用水的优势来控制天下⑥。在黄帝和炎帝的战争中,共工用水帮助炎帝作战发挥了相当作用⑦,在“黄炎篇"中我们还要大略讲到。
共工有两个臣子,一个名叫相柳,又叫相繇(繇yáo繇yóu繇zhòu),也是人脸蛇身,浑身青色,长着九个脑袋,九个脑袋需要同时吃九座山上的食物⑧;另一个名叫浮游,他生前的状貌是怎样,我们已经不知道了,只知道他死后曾经变化做一头红熊,跑到晋平公的屋子里去,躲在屏风后面,探头缩脑地向屋里窥看,结果把晋平公骇出一场大病⑨。共工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儿子,死在冬至这天,死了以后变成厉鬼,在人间作祟。这鬼什么都不怕,却单怕红豆。聪明的人们了解他这种习性,就在每年冬至这天做了红豆粥来禳祓(读音为fú ráng,意思为除凶之祭)他。厉鬼一见红豆粥,就骇得只好远远地逃跑开去⑩。这帮人的形象自然都不太好,只不过古书记载如此,我们只好照样转述。倒是他另外一个名叫脩(xiū)的儿子还好,这位公子秉性恬淡,没有别的嗜好,只是喜欢漫游各地,观览名山胜水,只要是车子、船或步行能够到达的地方,都有他快乐而潇洒的游踪。人们对于这位公子的观感还不错,他死了以后,大家就奉祀他做了祖神。祖神,就是旅行之神的意思⑪。古时候人们每逢出门旅行,定要先祭祖神,称为祖道或祖饯(jiàn)附带设了酒宴,给出门的人送行,取神灵护佑,一路平安之意⑫。至于他还有一个叫后土的儿子,则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神,幽冥世界的统治者,在“黄炎篇”里还要大略讲到他,这里就不多说了。
人们为了纪念共工,曾在大荒北野和北方海外各修建了一座台,叫做共工台。大荒北野的共工台,是系在昆山上,黄帝女魃(bá)曾经在这里住过⑰。北方海外的共工台,是在禹所杀相柳的东边,深目国的西边,台是四方形的,台的每个角落都有一条蛇守卫在那里,老虎的颜色,蛇头冲向南方。两座台都位居北方,凡是射箭的人都不敢朝着北方射,为的是害怕共工的威灵⑲。从这里我们便可见到共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样了。
⑪<风俗通义 ●祀典第八>:“共工之子日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祖者,徂也。”
⑫<左传.昭公七年):“梦襄公祖。”注:“祖,祭道神。”<汉书●刘屈氅传>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注:“祖者,送行之祭,因设宴饮焉。”
⑬《国语●周语下>:“星与日 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
①见《史记.补三皇本纪>(唐司马贞补)。
②见<碉玉集.壮力篇>。
③见<淮南子.原道篇>。
④见<淮南子.天文篇》。
⑤<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⑥<管子●揆度篇>:‘‘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
⑦《吕氏春秋.荡兵篇>:“兵所自来者久矣, 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难矣。”
共工一时不能取胜,陡然怒气发作,火冒三丈,猛地一头向不周山碰去。这位天将在神国素来以身长力大闻名,不周山经他这么一碰,只听得轰隆哗喇一声巨响,刹时间便把这根撑天柱子拦腰碰断,横坍下来。
天柱既经碰断,整个宇宙又发生了一场大变动。西北的天空失去撑持,倾斜下来,使本来被拴系而固定在北方天空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再也不能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站住脚,都不由自主地纷纷挫断系缚,朝着倾斜的西天跑,这样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天永远是白天,黑夜永远是黑夜的苦难。另外一方面,东南的大地受了山崩的剧烈震动,也陷下一个其大无比的深坑,从此大川小河的水,也都不由自主地要急急忙忙朝那儿奔流去,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海洋。
神国的这-一场战争自然是很猛烈的,详细经过的情况现在已经不大清楚了,想来共工的臣子相柳、浮游,以及颛顼的几个鬼儿子和他的属神禺(y叫做“不周山”的山脚下,双方的军队还在那里鏖(áo)战不息。
这不周山,山形最是奇崛突兀,它恰像一根巨大的柱子,直.上云霄,何止万丈,也不生什么苍松翠柏,尽是一层层堆垒上去的赭(zhě)黄色的峥嵘的岩石。说它像柱,一点也不错,它原本就是一根撑天的柱子,是身为上帝的颛顼维持他宇宙统治的主要的凭借之一,说不定也就是女娲时代用以撑天的四只大乌龟足中的一只所变化的呢。总之,双方的军队打到这根天柱下面来了,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胜负。
⑰《山海经. 海外北经>:“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⑧《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台在其(相柳)东, 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⑱<山海经.大荒 南经>:“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海外北经>:“(射者)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
第十章
自从女娲把天地修补好,世界上长时期又安宁无事。可是.这个局面,后来却被神国的一场大战争打破了。交战的双方,自然都是高级的天神。根据古书的记叙,--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水神共工。至于另外一方呢,则是众说纷纭,很不--致。或说是颛顼(zhūanxū)女娲时代的祝融①,或说是神农②,或说是高辛国③,或说是颛顼。根据我们的考察,自以为最后一说较为可信。因为此说不但记录的时代最早,记录的本身也最全面详尽,所以我们决定采用这一说法。
颛顼所统治的宇宙,就这么给共工的一怒所摧毁,整个世界顿然为之改观了。它虽然消失了女娲时代的和平宁静,却也打破了颛顼统治时期的死气沉沉。从此以后,残破的天地就没有听说再有神人去修复,直到如今⑭。
不周山的命名,据说,是因为共工和颛顼争神座,一怒之下碰坏了这座山,使山的形体缺坏不周匝,这才取名“不周”的3⑮,并非原来就有此名。这种说法自然言之成理,令人相信。又据古书记载,不周山下,有两头黄颜色的野兽看守在那里;有一条水叫寒暑水,水是半寒半热的,从山上发源下来;水的西边有湿山,水的东边有幕山,还有禹攻共工国山,等等⑯:都是此山附近的景物。
⑧<山海经.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日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
⑨<路史.后纪二>:“(共 工)爰以浮游为卿。”注引<汲冢琐语>:“晋平公梦朱熊窥其屏,恶之而疾,问于子产,对日:‘昔共工之卿曰浮游,败于颛顼,自沉于淮...”.
⑩四<路史.后纪二>注引<荆楚 岁时记>:“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厉,畏赤豆,故作赤豆粥以禳之。”
⑭<淮南子.天文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⑮<山海经.大荒西 经>郭璞注:“<淮南子>日: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匝也。”
⑯<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日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