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整理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轨迹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以及地理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以西向东的方向旋转。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交替以及地球的东西方向等一系列现象。
1. 自转轴与地球赤道: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两个极点的轴线,地球的赤道则是垂直于自转轴的面与地球表面相交所形成的大圆。
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度约为23.5度,这一倾斜度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一夜的时间。
我们通常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昼夜。
3. 勃兰特兹圈:地球自转导致赤道的扩张,使得赤道附近出现了一个最大纬度为23.5度的椭圆形带状区域,被称为勃兰特兹圈。
在这个区域内,昼夜长短基本相等,季节变化不明显。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以及不同时区的存在。
1. 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轴与公转平面呈一定的倾角,这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2.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一年,通常精确地定义为365.24天。
我们一般将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年。
3. 地球季节的产生: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性质使得地球与太阳距离有所变化,这导致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称为地球远日点,此时距离太阳的距离最大,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弱,所处的季节为冬季。
相反,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称为地球近日点,此时距离太阳的距离最小,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较强,所处的季节为夏季。
三、地球运动的影响地球运动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造成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了解宇宙和天体运动的重要对象。
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地球自转等等。
要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分析。
以下是地球运动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它的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与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有关。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是23.5度,这导致了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还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风向的变化。
地球自转还与地球上的地理时区的设立有关。
地球自转的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慢,这是由于地球上的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的作用所导致的。
2.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倾角,使得地球看起来像是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椭圆。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这决定了我们的一年有365天,隔一年有一个闰年。
地球的公转还决定了地球在黄道面上的位置,这影响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3. 四季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变化。
当地球某一地区离太阳更近时(近日点),就会有春夏两季,当地球某一地区离太阳更远时(远日点),就会有秋冬两季。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春夏秋冬。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它的自转轴的倾角导致了这种季节变化。
4.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两个重要的天文现象,它们发生在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倾角和地球的自转轴的倾角决定的情况下。
春分和秋分发生的时间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重合的时候。
这时,地球上的昼夜长度相等,同时也是春季和秋季的开始。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地球上的阳光会垂直射到赤道上,使得全球范围内都会出现昼夜时间相等的现象。
5. 黄道和赤纬黄道和赤纬是地球上重要的天文角度概念。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轨迹,它是地球上的公转轨道与天球之间的交叉。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以各种方式运动着。
地球的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以及潮汐等现象。
本文将总结地球运动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轨迹。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种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通过南北两极,且相对于地球其他部分保持稳定。
地球自转的速度非常快,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会经历一天的白天和一天的黑夜。
而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夜晚与白天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由地球自转和倾斜轴所决定的。
二、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这种运动导致了季节的更替。
地球公转的轨道被称为公转椭圆轨道,离心率约为0.0167。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大约365.25天,即一年的长度。
为了弥补这个0.25天,我们会在4年中的2月份多加一天,这就是闰年的原因。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和两个回归线之间移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季节不同。
三、倾斜轴和季节的关系地球的倾斜轴是指地轴相对于地球公转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轴倾斜的存在影响了地球各地的季节。
当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太阳光照会在不同季节集中在不同地区。
当北半球冬至时,地轴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远,阳光直射点集中在南半球,北半球处于寒冷的冬季。
而当北半球夏至时,阳光直射点集中在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则处于温暖的夏季。
与此同时,地球的自转也导致了昼夜时间的差异。
当地球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即连续数周不见夜晚。
而冬至时则会出现极夜,即连续数周不见白昼。
四、潮汐现象地球的运动还会产生潮汐现象。
潮汐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和月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下,产生海水的周期性升降。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海洋会朝着引力强的方向靠拢,形成两个涨潮。
而在月球引力作用相对较弱的地方则形成两个落潮。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地球运动知识点
地球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
1. 自转的方向。
-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地球仪演示来直观理解。
2. 自转的周期。
- 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360°,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地球自转360°59′,时间为24小时。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天的时间长度,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3. 自转的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各点的角速度均为15°/小时。
这意味着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相同的。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点线速度为0。
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纬度的圆周长度不同,在相同的时间内转过的弧长不同。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且地球自转。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交替。
-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 地方时。
-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 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向西各划分12个时区。
-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120°E,东八区的区时就是120°E的地方时。
-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地球的运动(高三第一轮总复习)
(6)确定昼夜长短 (7)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8)确定极昼极夜范围
一、地方时和区时:
概念: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1、特征: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 4分钟。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 相同 地
方 时
①、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经度差 (求东 “+”,求西 “- 计 ”) 算 ②、已知某地经度,求另一地经度 : 某地经度=已知经度+两地地方时差×15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高度变化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的 变 化
活动:
任一纬度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有什么 关系?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何?
夏 至 日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 阳高度角越大
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的180度经线)
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
1. 偏移规律
南半球向左偏
A
B
C
D
2. 对环境的影响: 主要改变气流和水流的方向
北半球河流一般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
实际观察:漓江解放桥、雉山桥、虞山桥附近河段的情况?
N
60 30 0
晨线
晨线
Hale Waihona Puke 晨昏线图类型面面观极点俯视图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东转西。
自转是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具有的基本运动状态。
2. 自转的轴倾角地球的自转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
3. 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变化,不同地区因为自转的不同阴影变化也不同,同时也带来了地球上的风与云的形成,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的定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个椭圆轨道的长轴可以看做近似圆形,这条椭圆轨迹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2. 公转的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6天,也就是一年。
但由于每4年多出一天,所以每隔4年就会多出一天,作为闰年来安排。
3. 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使得四季变化形成,同时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公转还导致了日照时间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活动规律。
三、地球的倾斜与季节变化1. 倾斜与季节地球自转轴倾角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照不一样。
倾斜导致了当地面对太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
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2. 季节的变化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四个重要的节气。
春分时,地球正好处于公转轨道椭圆的长轴上,白昼与黑夜持平。
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最长白天,北半球最短黑夜。
接下来是秋分,北半球白昼与黑夜持平,南半球开始变长。
最后是冬至,太阳直射点来到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白天最短,北半球黑夜最长。
四、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1. 椭圆轨道的特点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有一个长轴和一个短轴。
椭圆轨道的长轴称为长半轴,短轴称为短半轴,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在椭圆轨道的中心平分线上,这个中心平分线称为椭圆轨道的主轴,每个焦点到椭圆轨道的距离之和等于一个常数。
2. 椭圆轨道的优点地球的椭圆公转轨道为地球带来了季节变化,同时也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基本形式。
这两种运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现象。
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1. 自转产生的现象(1) 日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地球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从而形成了地方时差。
(3)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它影响着大气和海洋的流动,形成了地球上的风向和洋流。
2. 自转的影响(1) 生物节律:昼夜交替影响了生物的生活节律,如人类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活动时间等。
(2) 气候分布:地球自转与地球倾斜的角度共同作用,影响了气候类型的分布,如赤道地区常年炎热,而极地地区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保持约66.5度的倾斜,这个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1. 公转产生的现象(1)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或以南移动,导致季节的变化。
(2) 昼夜长短变化: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昼夜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在两极地区,甚至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 太阳高度角变化:地球公转导致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变化,影响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2. 公转的影响(1) 农业生产: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不同季节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
(2) 气候类型: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3) 生态系统:季节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许多物种的生活习性和迁徙模式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不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而是与之倾斜23°27',这个倾斜称为地球的自转轴倾斜。
这个自转轴倾斜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例如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会有所不同。
2. 自转方向地球绕自转轴以西向东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然日为一次自转周期。
由于地球的自转速度较快,导致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3.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周期为24小时。
4. 自转不均匀性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是匀速的,其自转速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例如地球椭球形状、地球内部结构等,这就是自转不均匀性。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实际上是一个椭圆。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
2. 公转速度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上,地球有分布着春分点、秋分点、夏至点、冬至点等重要位置。
3.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4. 公转不均匀性地球的公转不是匀速的,其公转速度会因受地球椭球形状、其他星球和月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微小的变化,这就是地球的公转不均匀性。
三、地球的季节变化1. 季节变化原因地球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形状和地球自转轴倾斜所引起的。
在地球公转轨道上,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致的,因此不同季节的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也会有所不同。
2. 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分别为春、夏、秋、冬,这些季节的变化是因为地球的轨道上不同时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所致。
3. 不同地区季节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季节与其所在的纬度有关。
距赤道越近的地方,所受到的日照时间越长,因此气候更加炎热;而靠近极地的地方,则会有更长的白夜和黑夜的交替。
四、地球的日照现象1. 白昼与黑夜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每天地球上都会有大约12小时的白天和12小时的黑夜。
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
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地球运动是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倾斜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点经常会被考察,因此掌握地球运动知识点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地球运动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帮助考生全面理解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并不完全垂直,而是倾斜23.5度。
这一倾斜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钟4秒。
这个时间被定义为一日的长度。
二、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公转轨道: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轨道被称为地球的公转轨道。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5天。
为了弥补四年多出来的0.25天,我们设立了闰年,每四年闰一次。
三、地球倾斜地球的倾斜对于季节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倾斜角度: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倾斜23.5度。
这种倾斜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的光照量以及气温的变化。
2.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的倾斜,当北半球离太阳更近时,北半球会迎来夏季;当南半球离太阳更近时,南半球会迎来夏季。
这种季节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四、地球的影子与地理坐标地球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子效应,这对于地理坐标的计算以及时间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与地面之间的倾斜度。
在不同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是不同的,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点也是不同的。
2. 各个极昼极夜: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北极和南极地区在一年中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极昼指的是连续24小时的白天,极夜指的是连续24小时的黑夜。
综上所述,地球运动是我们高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知识点。
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倾斜等相关特征都对地球季节的变化,影子效应以及地理坐标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地球自转1.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坐地日行八万里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高度越高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日;●因参照物不同,其一日的时间也不同:●以太阳为参照物,为24h,称太阳日;●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为23时56分4秒,称恒星日。
(真正周期)4.自转速度:角速度and线速度●角速度为15°/时(区时、地方时、时差运算)●地球表面出两级点外,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不同纬度地区的自转线速度不同(V = ωr)2.地球的公转1.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作地球的公转。
(季节变化)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以太阳为参照物,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回归年●以恒星为参照物,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恒星年(真正周期)4.公转轨道:地球公转的轨迹,近似椭圆的形状●近日点:每年的1月初,地球距离离太阳最近,速度最快●远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离太阳最远,速度最慢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3.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目前为23°26′太阳直射点范围:最北达到北纬23°26′,最南达到南纬23°26′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与时差昼夜交替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昼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为白昼夜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时差1.时差: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h。
(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时差的早晚与现实中的早晚是不同的,时差中的早晚是指某地先经过某一时刻的早晚。
比如北京地方时为8点,新疆地方时为6点。
北京已经经历过了6点,因此北京要比新疆早。
第一章地球上的运动-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识点1: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约为15°/h ,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知识点2: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 时间 速度A 点 近日点 1月初 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B 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知识点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规律(北半球)Chapter 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三、我国航天发射基地区位条件评价(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同理,看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是在南极上空。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清单
地球运动知识清单一、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1.晨昏线的特点(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即图2中∠α=∠β。
(5)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以上三种方法适合所有晨昏线的判读,但在判读俯视图时必须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然后再根据自转法来判断晨昏线。
根据上述方法可知图1中为晨线,为昏线,图2中为晨线。
3.晨昏线的应用(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2)确定地方时(3)确定日期和节气①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与经线圈重合)时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或秋分。
②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极昼极夜分布情况日期节气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6月22日前后夏至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12月22日前后冬至(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②确定经度: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90°且大部分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5)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昼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夜长=夜弧所跨经度除以15°的商。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间=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
地理必备知识点之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1)地轴指向: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3)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生活周期)(4)速度:角速度两极为0,其余为150/h;线速度由赤道(1667千米/时)向两极(0千米/时)递增(1)昼夜更替(天体东升西落)(2)地方时(区时)(3)水平地转偏向力2.地球太阳(1)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同向),北逆南顺(2)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后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天5时48分后46秒(3)轨道:近正圆的椭圆(4)速度: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慢,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快。
平均值每天10,30万千米∕秒(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4)四季的更迭(构成)(5)五带的划分进动和太阳关系:黄道平面(公转轨道面)和赤道平面(自转平面)夹角:230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034'。
3.太阳照射点移动规律技巧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差(当地与太阳照射点的纬度高)=纬差(晨昏线与纬线切点的纬度差)技巧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原产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技巧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热带区域:直射时达到最大值。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技巧4:相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最小差值规律热带地区:23°26’+当地纬度温带地区:23°26’×2寒带地区:90°+23°26’-当地纬度技巧5:正午太阳方位与影子方位、长短变化推论(1)在直射点以北:影子朝正北,正午太阳在正南。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
根据天文学的观点,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下面是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总结: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心旋转一周的运动。
自转的速度相对较快,每天约转动一圈。
自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变化,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时间。
自转轴和赤道是相交的,形成了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差异。
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轨道的运动。
一年的时间被定义为地球绕一圈的时间,约为365.25天。
由于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这也导致了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3. 倾斜轴: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被称为倾斜轴。
地球的倾斜轴约为23.5度,这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
当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北半球将会进入夏季;而南半球则会进入冬季。
当南半球倾斜向太阳时,情况正好相反。
4. 太阳日:太阳日是指太阳在地球自转下从同一个地点经过两次的时间间隔。
太阳日的长度约为24小时。
太阳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的长度。
5. 恒星日:恒星日是指恒星在地球自转下从同一个地点经过两次的时间间隔。
由于地球公转的影响,恒星日的长度约为23小时56分钟。
6. 黄道:黄道是指太阳在一年中在天球上看起来所经过的路径。
黄道平面和地球的赤道平面相交,被分成了十二个星座。
7. 黄道带:黄道带是指黄道平面附近的一带区域。
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在黄道带上的位置也会有所变化。
8. 霍金预言:霍金预测了将来地球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开发资源、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他提倡人类应该寻找其他星球居住,以避免地球未来可能的灾难。
9. 球心冷却: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会导致地球中心部分的物质不断下沉,形成了地球的准球状结构。
这种结构会导致地球的内部热量逐渐散失,从而冷却。
10.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不是完美的球形,而是类似于扁球。
地球赤道处的半径要稍微比极地处的半径长。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基础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基础知识点基础知识点永远是考试的常考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概念:地球自转运动———地球表面各质点围绕自身的旋转轴—地轴的圆周运动。
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围绕太阳的周年运动。
2·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地球自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赤道平面与地轴是垂直的关系。
地球自转运动是正着身子的。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黄道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为66°34′地球公转运动是倾斜着身子的,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地轴的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
3·运动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周期,地球表面各质点绕旋转轴转动360度,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一个恒星日时间等于23小时56分4秒。
恒星年———地球公转的真周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长短,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360度,所需时间长短。
一个恒星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太阳日———地球以太阳为参照物,围绕地轴旋转360度59分,时间为24小时,太阳日实质为正午太阳高度日变化周期,也是昼夜更替的周期。
回归年———太阳直*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4·运动角速度自转角速度———除了南北极点不存在角速度外,其他各地的角速度均为每小时15度。
即: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地理纬度无关。
地球的自转运动为匀速运动。
公转角速度———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所在的轨道位置有关,距近日点越近,角速度越大,距远日点越近,角速度越小,平均公转角速度为每日1度。
地球的公转运动为变速运动。
5·运动线速度自转线速度———除了南北极点不存在线速度外,其他各地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为:赤道的线速度最大(每小时为1670千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自赤道向高纬度递减,且以赤道为轴心南北对称分布。
公转线速度———地球公转线速度与公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相似:距近日点越近,线速度越大,距远日点越近,线速度越小,平均公转线速度为每秒30千米。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端,地球位于椭圆的焦点处。
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地球公转的轨道上有四个关键时刻: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冬至点。
这些时刻分别对应着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气候现象的发生。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轨道的一半是近地点,一半是远地点。
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被称为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现象,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公转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它是根据轨道上太阳的位置而不断变化的。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速度就越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近,公转速度就越快。
因此,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还带来了四季变化。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当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在春分点附近时,地球南北半球距离太阳相对均匀,此时为春季;当太阳在夏至点附近时,地球北半球靠近太阳,南半球远离太阳,此时为夏季;当太阳在秋分点附近时,地球南北半球距离太阳相对均匀,此时为秋季;当太阳在冬至点附近时,地球北半球远离太阳,南半球靠近太阳,此时为冬季。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长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它是根据地球的构造和形状而不断变化的。
地球自转的速度不仅因地球自身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还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影响而不断变化。
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地球表面的风、云、水流、地质构造等现象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地球的章动和岁差现象。
章动是指地球自转轴的摆动,它使得地球的赤道倾角不断发生变化。
岁差是指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它使得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不断发生变化。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还带来了地球的各种气象现象,如气旋、台风、龙卷风等。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知识点概述地球运动是指地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绕着太阳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而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椭圆轨道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运动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决定了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还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二、知识点详解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
在地球上,我们每天经历昼夜更替,这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结果。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地球表面的经纬度随时间发生微小的变化。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三年。
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会经历四季的变化,这也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黄赤交角的存在,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温度和气候。
3. 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在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或负值时,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
4. 地方时与区时地方时是指以本地为中心,相对于正午时刻的时刻。
区时则是全球通用的时间标准。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如小时、分钟等)进行计算。
5. 昼夜长短与季节昼夜长短是指一天中太阳照射的时间。
在夏至和冬至时,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而在春分和秋分时,昼夜等长。
季节则是由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所引起的。
三、答题技巧1. 读图分析法在解决地球运动相关问题时,读图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巧。
通过观察地图或图表,我们可以了解相关地区的经纬度、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地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2. 公式运用法在解决与日照强度、距离等问题相关的题目时,我们可以运用相关的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根据太阳高度角与日照时间、日照强度的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某地的日照时间或日照强度。
3. 定位思考法在解决与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等问题相关的题目时,我们需要根据地理位置进行思考。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在广袤的宇宙中孤独地转动着。
地球运动是指地球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转和旋转的过程,主要包括公转、自转、章动等运动。
这些运动给我们带来了昼夜和季节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公转运动公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运动的过程。
这个椭圆形轨道叫做地球的公转轨道。
公转轨道成一个黄道平面,它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道面向太阳倾斜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平面不完全重合,造成了这个倾斜角度。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大约为365.2422天。
但人们通常认为1年等于365天,因此每4年时不够1天的0.2422天要累计到一年中,即每四年一次的闰年。
公转运动的影响1. 形成季节的变化由于公转轨道的形状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而且地球公转轨道的气候相对稳定,所以造成了季节交替的规律。
每年,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运行,距离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最多,因此会产生春、夏季的温度相对较高。
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最少,因此会产生秋、冬季的温度相对较低。
这是地球公转轨道对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
2. 对天文气象现象的产生由于公转轨道的倾斜,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会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和直射点在赤道面上的位置。
直射点的位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造成了昼夜的差异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天文气象现象例如昼夜平分点、夏至、冬至、昼长夜短现象等。
3. 形成人造卫星的定位与轨迹分析基础公转运动为卫星定位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卫星追踪和探测技术,可以测算出卫星所处的位置、方向、速度等信息,从而掌握卫星的运动、分析轨道、改变方向等,保证人造卫星的正常运行。
二、自转运动自转运动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匀速旋转,地球每日都会围绕着自己的轴心从西向东旋转一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整理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练习,为高考奋战,下文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地球运动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
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
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
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