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渐进决策模型在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应用

渐进决策模型在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摘要:户籍制度改革体现了渐进决策理论模型的特征,通过调整户籍政策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进行合理调整与再分配,从而达到特定时期内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均衡。
关键词:渐进模型户籍制度利益均衡渐进决策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之一,由林德布洛姆提出。
该模型把公共政策看作是一个自利的决策者和广泛的参与群体基于各自的利益和偏好,通过妥协调适,使最终的决策具有实践的可行性,并使政策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渐进决策模型包含两组基本命题:(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以往政策的持续,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更多地关注于弥补缺陷而不是追求激进或革命性的宏大目标;(2)决策者并不把作出一项决策或出台一项政策看作一个公共问题的终结,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对利益的调配。
就某一项具体的公共政策而言,在渐进决策模型的视野中,其实质是政府通过调整,把附着在原有政策(制度)上的利益转移或分流到新的政策(制度)上,由此校正原有政策(制度)所附着的利益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配置不均衡状况,进而谋求实现这些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平衡。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加以观察。
1 城市政府:户籍政策制定主体一项公共政策可能存在广泛的参与群体,但其决策的主体只能有一个——政府。
1.1 被动的政府所谓“被动的政府”,是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往往不是一种主动行为,而是在某些力量的刺激和推动下,做出的“被动”反应。
这些刺激和推动政府制定户籍制度的力量主要有两个方面: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近三十年来,中国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政府制定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在计划经济不断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三十年中,户籍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原有户籍政策与当下社会在经济、民生等方面均产生了困境与矛盾。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也相应有所提高,公众利益的表达、公民意识的提高、公共参与的增多,均体现了这种趋势。
渐进决策模式在中国改革中的运用

渐进决策模式在中国改革中的运用标题1:渐进决策模式的概念及意义渐进决策模式(incremental decision making)是指以迭代方式逐渐合理化决策的一种决策模式。
相较于一次性决策能立即得到最优解的模式,渐进决策模式的实施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资源和更多的评价过程。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渐进决策模式却有许多优点。
首先,采用渐进决策模式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逐渐改善政策收效,促进合理决策的长期实效和效率。
其次,采用渐进决策模式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实施的讨论和评价,增加收到的反馈,使决策更公正和准确。
此外,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资源分散,以更加精确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获取一个成功的渐进决策模式的概念和意义,可以为领导者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中国改革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标题2:中国改革中改革与渐进决策模式的关系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渐进决策模式被广泛地采用。
通过将改革分解为几个系统的步骤,每个步骤中都有一个渐进决策过程。
这样,改革可分阶段,每阶段分配完成具体任务的小组的责任和任务。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渐进决策模式的每一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评价和调整,并且可以在下一步中得出一个更好的策略。
略微调整优化后再次开始循环。
这种较为温和的实验性逐步改革方法,已成为中国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制定改革的机制和方法。
中国改革的实施一直在使用渐进决策模式,且在过去四十年中,渐进决策模式是中国改革的基础——逐步推进改革,在推动改革的同时控制其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中国改革过程中,提升渐进决策模型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一定程度上确立中国改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标题3:渐进决策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在采用渐进决策模式时,相关利益方需要贯穿整个阶段的过程,以强调政策制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渐进决策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利益方的有效参与。
每个利益相关方都应对政策实施的成本、效果和风险做出贡献,以确保制定的决策得以实施。
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2013年11月14日研究报告·政策点评三中全会公报点评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美尔雅期货研究服务中心李萌***********.cn ************陈敏*************.cn************事件:11 月12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并在会后发布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根据《公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点评: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这意味着领导层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不应指望改革在短期内就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一定位提升了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这表明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要素价格改革得以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财税改革会改变中央和地方行为,对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商业银行等领域的风险演化形势产生重要影响。
预计后续将改革《预算法》、推动地方政府发债、推进营改增,但步伐较慢。
完善土地市场制度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超预期,土地流转进程或加快,但没有明确提到户籍制度改革。
金融领域改革对于金融领域,仅提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没有更多论述。
虽然我们预计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等价格改革是未来的方向,但公报对金融领域的吝啬笔墨可能使市场感到失望。
论渐进模式在决策中的适用性

论渐进模式在决策中的适用性论文摘要:优化决策模型是优化政策制定的指南。
而优化决策模式的基本途径是分析决策模式的适用性。
在分析危机决策和渐进决策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批判了渐进决策模式不适用于危机决策的普遥观点,并提出渐进决策模式将是危机决策主流模式的理论预设。
同时主张通过扩大危机事前决策的民主参与和提高危机事中决策的满意度完善危机决策。
全球化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
人类在广泛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国际关系不稳定因素,对政府管理构成严峻挑战。
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决策直接影响着危机管理的绩效。
为此,本文从分析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式在我国危机决策实践中的适用性入手,探寻实现危机决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一、渐进决策模式的内涵途释渐进决策模式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林德布洛姆在对理性决策模式产生质疑的情况下提出的。
理性决策模式以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通过确定目标、制定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科学计算完成旨在获取最大社会效益的决策活动。
林德布洛姆在《决策过程》一书中将理性决策模式的要点概括为:(1)面对一个存在的问题;(2)一个理性的人首先澄清他的目的、价值和目标,然后在头脑中将这些东西进行排列或用其它方法加以组织;(3)然后列出所有可能达到他目的的重要政策手段;(4)审查每项可供选择的政策会产生的所有重要后果;(5)这时他就能将每项政策的后果与目的进行比较;(6)因而选出其后果与目的最为相称的政策。
然而,决策问题的难以准确界定、决策信息的复杂性与不充分、决策目标和价值观的不一致阻碍了理性决策模式在决策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为此,在对社会政治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即价格体系、层级体系、多元体制、议价分析的基础上,林德布洛姆指出:政策制定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理性的过程,而是党派之间利益调适、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
具体而言,决策者为了协调各种政治力量的矛盾冲突,在决策过程中只能采取对现实中既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小小修改的方式,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决策目标。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与反思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与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
30年的强劲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和当代世界注意的焦点,无疑,中国的改革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典范。
对于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已经引起国内外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兴趣,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解释,不乏真知灼见。
其中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认为中国实行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并且人们常常把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同苏联实行的激进“休克疗法”相比较,由于改革后果的巨大反差,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往往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和称赞。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问题。
由此,人们对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认识和反思也越来越深刻。
一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艰难曲折的“新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形成和成熟四个阶段。
1.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起点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自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就成为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起点。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它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的序幕。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21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开始偷偷地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
党中央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
农村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1983年以后,私营企业也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渐进模式

浅谈渐进决策模式实践02110421 张曼婕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的,它是公共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称为科学决策模型。
所谓渐进模式,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的制定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逐渐修补的渐进过程来实现的。
渐进主义者具有勇敢、应变和足智多谋的特征。
他还认为渐进决策看上去似乎行动缓慢,但它实质是决策效果累积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其实际变化的速度往往要大于一次重大的变革。
也就是说,渐进决策并不是不要变革,而是要求这种变革必须从现状出发,通过变化的逐层累积,最终达到根本变革的目的。
另外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步子虽小,但却可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达到稳中求变的效果。
决策上的巨大变革是不足取的,因为往往欲速则不达,会带来诸多不适甚至是抵制,从而危及社会稳定。
渐进的方式则比较容易获得支持,可以达到稳中求变的目的。
从渐进决策模式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是在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理论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由于人的知识能力不足、政治问题、人性弱点、社会价值、决策技术以及时间变迁、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传统决策模式成为不可能,传统模式的各项基本内容均可反驳。
渐进决策模式作为一种决策思想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的价值。
从认识论上说,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事物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的过程,即无论哪种新的决策,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这些条件包括历史和现实的特点,包括决策主体的本身条件,以及整个社会、组织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心理结构。
在方法上,渐进决策模式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它强调在进行改变是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改,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逐步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
简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式决策理论及其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体现

简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式决策理论及其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体现一、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式决策理论(一)定义: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1、渐进主义的优点有:(1)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2)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的结果;(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2、渐进决策的原则有:(1)按部就班原则。
“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看来不像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在同他清醒地认识到对他来说是硕大无朋的宇宙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
”林德布洛姆注意到了决策过程的连续性。
(2)积小变为大变的原则。
渐进决策要求变革现实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变化,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
(3)稳中求变原则。
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那样势必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就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
二、采用渐进决策的原因: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与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一致的,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
2、渐进决策模式基本上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
如果每年通过新政策,会引起社会上一部分人之间严重的政治紧张,因此除非要进行重大的政治改组之外,过去成功的政策在若干年内要维持下去。
3、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惟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
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备选方案不能在满足需要时,才会冒险寻求较为根本的政策改革。
渐进决策模式

渐进决策模式摘要:渐进决策模式在产生后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决策的基本模式。
它自产生之初就饱受批评与非议,但就当下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而言,该理论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的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运用的便是渐进决策的模式。
其次,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决策模式,渐进决策理论所提倡的多元决策模式的理论及实践为中国当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反思范式。
当然,作为一种理论,渐进决策理论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在运用该理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这些不足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渐进决策渐进决策(incrementallsm)这个概念,最早见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络姆(lin dlom)1959年发表的《应付局面的科学》一文,他认为,公共行政环境中的决策并非遵循:“确定目标——制订多种各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实施”的程序,行政部门决策的实际状况大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策开始实施时目标并不很清晰,通过一系列递进的小的决策趋于一个大致的方向,从而逐渐把握目标,并根据不断出现的限制条件修正目标。
最后达到的目标,与最初的设想可能有相当大的偏移度。
林德洛姆把这一过程称为“渐进决策。
特点:(1)它集中于现有政策稍有不同或有限方法上不同的政策,而不是完全重新评价决策。
(2)限定于比较的选择和推断,从而简化决策过程。
(3)不坚持问题的解决必须“正确”或“合乎道德”,只要求管用、可行,是各利益集团一致的结果就行。
(4)处理正要解决的现有问题,而不是制造可能“范围广大的社会政策幻影”。
渐进决策模式对我国行政决策的影响一般地,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受“战略性决策”模式的推动,在“多元决策结构”的彼此制衡过程中,通过“连续有限比较决策方法”推进决策的渐进调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是一条可供选择的理性思路,尤其是对于“政策应该如何制订”以改善决策过程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渐进决策模式是我国常用的一种决策方式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决策方式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弊病,例如长官意志、急躁冒进、以激情代替理性,以及极左思想的影响等等,笔者主张以渐进的方式推进决策以减少风险。
渐进决策模型课件

优化改革方案
在推进改革时,应制定科学、 合理的改革方案,降低改革成
本,提高改革效果。
加强监督和评估
对渐进决策模型的实践过程进 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和不足,进行调整和改进。
05
渐进决策模型的实际应用 案例
企业战略规划
总结词
渐进决策模型在企业战略规划中,通过逐步调整和优化策略,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详细描述
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可以采用渐进决策模型,逐步调整和优化战略方向。通过对比 不同方案的优劣,选择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微调和改进,以适 应市场变化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这种决策方式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
行性。
城市规划
总结词
渐进决策模型在城市规划中,通过逐步 实施和改进规划方案,实现城市可持续 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环境变化缓慢、 政策影响深远且难以逆转的情况。
它认为决策制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不是一次性的、大规模的变革。
渐进决策模型的重要性
提高决策稳定性
渐进决策模型有助于在现有政策 基础上逐步完善,减少政策摇摆
和反复,提高决策的稳定性。
降低风险
由于渐进决策是在现有政策基础上 进行调整,因此可以降低因大幅度 变革而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改革效果难以预测
由于渐进决策模型是在实践 中逐步推进的,因此改革效 果可能难以预测,具有一定 的不确定性。
如何克服局限性
01
02
03
04
加强理论研究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深入理解 渐进决策模型的本质和规律, 为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指导。
提高改革意识
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 众对改革的认识和意识,减少
渐进决策模型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为例

策, 即“ 积小变为大变 ” 的过程 。
通” 、 “ 目标 ” 和“ 组织关 系” 等概 念 , 并对 它们进 行 了充 分论
渐进 决策模型包 括三个原则 。一是按 部就班原则 。决 策 过程只不过 是决 策者基 于过去 的经验对 现行决策稍 加修 改 而 已。林 氏认 为“ 按部就班 , 修修补 补的渐进主义者 或安
义 。而传统 理性模 型 , 表面是理性 , 但其 实做 不到 , 并且如果
照办 , 不见得理性 。他 自己所主张 的“ 渐进分析” 才是现实 中 真 正 的理 性 。1 9 7 9 年, 林 氏在《 尚未达 成 , 仍需 调适》 一文 , 对 自己的理论进行 系统的辩 护和补充。他 区分了渐进政治 、 渐 进分析 、 党派相互 调适等概念 , 补充 了党派相互 调适和社 会 组织等 内容 , 更 注重解决 问题 。至此 , 渐进决策 理论 系统
( 一) 渐进决策模型的基本 内容
渐 进决策模型 正是针对传 统理性模 型的缺陷进行 批驳 而产生 的。渐进 决策 理论认 为 , 决策 的实际过程并非是一个 理 性过程 , 而是对 以往 决策行为不 断修正和补充 的过程 , 只 能根据经验 , 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渐进变迁 。决策者要依据 现有方案 , 通过以往政策的 比较 , 考 虑环境 的不 断变化 , 对以 往政 策进行局部 的 、 小 范围的调适 , 逐 渐把旧政策变成新 政
第2 6 卷第 6 期 2 0 1 3 年6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浅析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与我国的改革开放

浅析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作者:宋子力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11期【摘要】渐进决策产生干改进“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的内容之上,并与二者一同成为影响现代政治决策的三大模式。
其基本原则是按部就班、质变到量变和稳中求变。
我国特殊的国情、历史文化导致我国的改革开放选择的就是“渐进决策模式”,我国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已面临“深水区”的困境,这就要求决策者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稳中求进,避免失误。
【关键词】渐进决策理论;林德布洛拇;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决策作为重要的政治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全面理性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然而,全面理性决策理论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在现实运用中存在着种种困难。
而1953年后的几十年间,林德布洛姆在仔细研究了理性决策模式的框架与其中的不足后,创新地从另一个思维角度出发提出了后来享誉世界政治界的渐进决策理论。
我国特殊的形势与国情等决定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就采取渐进式决策法,由点到面,平稳推行,其主要表现是:在改革开放步骤的选择方面,是分步到位,逐步推进;对于推进改革的认识和实践有一个发展过程,是逐步探索、不断深化的;改革采取整体推行渐进式改革、局部采取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互协调。
事实雄辩地证明,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法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不谋而合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毋庸置疑,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然而在取得华丽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阶层流动固化;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等。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在中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这就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在结合当前国情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行改革进程,同时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更加合适的改革路径,在巩固三十多年来的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改革。
渐进决策

理论发展
理论发展
1.1953年,林德布洛姆在其与R·A·达尔(Robert A. Dahl)合著的《政治、经济和福利》(Politics, Economics and Welfare)一书中提到"渐进主义"(incrementalism)来补充理性计算的不足;
2.1958年,林德布洛姆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以及1959年在美国《公共行 政评论》杂志发表的《"渐进调适"的科学》(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对传统的"广博理性"决策模型 (第一种)的批评,开始较有系统地建立自己的分析模型,即第二种模式:"连续有限比较"模型;
谢谢观看
优缺点
优缺点
优点: 1.渐进的方式则比较容易获得支持,注重量的积累,量变带动质变,可以达到稳中求变的目的,避免引起动 荡的变革; 2.渐进决策方式现实可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3.该模式下的决策结果是次优决策结果,实现各方基本满意的状态。 缺点: 1.渐进模式决策时间长,结果存在很大的滞后性; 2.保守性。渐进决策比较适宜于安稳和变动不大的环境,在根本性的变革中很难发挥作用; 3.片面性。渐进决策模式强调唯一性,过分排斥其他模式的决策模式; 4.在渐进模式的谈判妥协中可能带来各方都不满意的决策结果。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 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过分强 调“渐进式改革”, 会陷入“转型陷 阱”?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纷纷启 动经济改革。当时主要有两种改革思路: 以迅速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特征的 “激进式改革”,和在时间、速度和次序 上有选择的、分步走的“渐进式改革”。 前者以俄罗斯“休克疗法”为典型代表, 后者则主要指中国的经济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区别
两种改革方式的主要区别是:
1.在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上,激进式改革往往是先搞改革、 后求发展。而渐进式改革则是既搞改革、又求发展,把改 革与发展结合起来。 2.从“破”与“立”的关系上看,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 字当头、先破后立,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 度,然后进行新体制建设,而渐进式改革往往“立”字当 头、先立后破,在改革过程中于不断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 制的同时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在坚持和完善宏观调控的 情况下不断减少指令性计划。 3.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力求速决,而渐进式改革则往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三、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及历程
2、先试点后推广
中国的改革大都经过试点、扩大试点、全面推广 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从安徽、四川 的包产到户开始,成功后向全国推进 。 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安徽进行全省范围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28省市取消农业 税,2006年全国免除农业税。 对外开放先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启动, 然后分阶段地向内陆和边远地区推进。
一、渐进式改革的背景
2、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获得腾飞 市场化导向的中国改革,不是对国有企业 进行私有化的“改造”,不是否定、抛弃 社会主义的“改向”,而是对计划经济体 制进行“创造性破坏”——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起一块“新体制 经济”,推行“渐进式增量改革”,然后, 再以“改革的增量”激活“存量”,从而 实现整个体制的转轨。
渐进决策模型课件

详细描述
渐进决策模型在组织结构调整中,能够根据组织目标和 发展需求,逐步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这种模型能 够降低组织变革的风险,提高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和稳定 性。
人才培养计划
总结词
以人才发展为导向,逐步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详细描述
渐进决策模型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能够根据企业发展和 人才需求,逐步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这种模型强调 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通过逐步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推动企业整体人才队伍的建设。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产品研发设计
总结词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产品设计和功 能
详细描述
渐进决策模型在产品研发设计中,强调以用 户需求为导向,通过逐步完善产品设计和功 能,实现产品的迭代升级。这种模型能够及 时发现和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提高产品的 质量和竞争力。
组织结构调整
总结词
以组织目标为导向,逐步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责
设计方案
总结词:创新实用
详细描述:根据目标和现状,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需要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 时考虑资源、时间、人员等限制因素。
实施方案
总结词:精细严谨
详细描述:按照设计方案,逐步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 精细严谨,确保每一步都符合预期计划,并及时调整方案,以适 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案例五:某医院的医疗服务提升计划
总结词
该医院通过逐步实施医疗服务提升计划,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医 疗服务质量。
详细描述
该医院开始时面临着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为了解 决这些问题,他们开始实施逐步的医疗服务提升计划。首先,他 们对患者的需求和期望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然后,他们逐 步调整了医疗服务流程和方法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他们成功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医疗服务质 量
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问题

浅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一、引言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承认传统体制的合理性的条件下,以市场化为根本目标而实行的逐步推进、双轨过渡的独特的制度变迁过程。
从1978年迄今,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
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独立的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
在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中国经济改革特征和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单纯的强制性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中国经济持续迅速发展的事实和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以高度社会化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有组织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性推动和自上而下的协调组织,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的适度干预是不可低估,自觉性和自发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三)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化会面临障碍,如企业难破产、政企难分离、社会负担过重等,而从体制外进行市场化则可以暂时绕过这些难题,减少改革的阻力。
8第六节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渐进模式则更多地把公共决策看成是一种政治活动而 不是技术的,在这过程中,与各主体间的议价与谈判 不是技术的,在这过程中, 相比,“科学分析”对结果的影响并不那么重要。 相比, 科学分析”对结果的影响并不那么重要。 (强调决策的过程是各种政治力量,利益团体相互作 强调决策的过程是各种政治力量, 用、相互协调的渐进过程) 相互协调的渐进过程) 理性模式更加倾向于说明决策应该如何做出, 理性模式更加倾向于说明决策应该如何做出,而渐进 模式则更多地关注决策实际上怎样做出。 模式则更多地关注决策实际上怎样做出。
“这样改革开始还可 以,但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但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一定要用法律或制度来规范、 一定要用法律或制度来规范、 引导。”有15.5%的人赞成该 15.5%的人赞成该 引导。 网友的观点,认为改革应该遵 网友的观点, 循渐进模式,不非要有仇和这 循渐进模式, 样个性鲜明的铁腕领导
09年 09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 革方案” 革方案”下发 。事业单位的员 工以后也要按照社会统筹和个人 账户相结合的方式,由企业、 账户相结合的方式,由企业、职 工共同负担。 工共同负担。这就改变了大部分 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享有国家拨 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状况。 款、与机关公务员挂钩的状况。 步子还是太小了, “步子还是太小了,首先驾船 去撞冰山的应该是公务员” 去撞冰山的应该是公务员”。
困惑: 困惑: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有限,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有限,资源 缺乏,所以没有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生长土壤; 缺乏,所以没有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生长土壤;也有人 认为中国现在是新旧体制过渡,破立并行的时局, 认为中国现在是新旧体制过渡,破立并行的时局,新问 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公共政策体系负荷急剧增重, 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公共政策体系负荷急剧增重,原有 政治体制在机构设置、 政治体制在机构设置、政府功能配置及决策运行机制等 诸多方面的弊端日益凸现, 诸多方面的弊端日益凸现,因此我国暂时还不具备保证 渐进模式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渐进模式有效性的基本条件(美国的政治决策从根本上 来说属于渐进的观念被广泛接受)。 )。面对这种两难的境 来说属于渐进的观念被广泛接受)。面对这种两难的境 我们到底作出何种取舍, 地,我们到底作出何种取舍,或者是走出一条超越两者 的道路呢? 的道路呢?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意义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意义怀远县委党校陈开麟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30年来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在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没有谋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会震动过大,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使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经济转轨。
因此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研究就有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渐进式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强国之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决策是在改革初始条件下,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因而有着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
改革之初,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照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循序渐进,在逐步改革的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另外我国经济改革也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渐进决策产生的必然。
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
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总结和反思摘要:中国经济改革是解决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的必然要求。
渐进式改革是学界关于中国改革特性达成的一个共识,而采取此种改革模式却是取决于以下原因:过宽的“制度鸿沟”、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产”以及“制度记忆”的“缺失”。
由于“渐进式改革”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至很多艰难和结构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遗留下来。
在渐进式改革逻辑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是缺乏效率的。
由于政府具有合法强制力,当自发的市场力量导致利益目标分散时,政府能有效地聚合各种价值取向,平衡利益冲突,减少改革成本,使市场化进程顺利推进。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需要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模式,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障碍。
关键词:中国;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6x (2008)06-0029-06莫翔(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1)收稿日期:2008-10-25作者简介:莫翔(1978-),男,云南保山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分析(一)改革必要性的制度经济学诠释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中国市场化道路的性质是什么?对于上述问题,中国经济学家首先假定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然后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性质及决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不过首先假定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对过渡过程的研究还是不够的,就研究的逻辑起点而言,首先应该回答的是,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不行了?一些经济学家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视阈对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总体上,这些理论上均认为中国传统集权体制是一种交易成本很高的制度安排,而造成这些高交易成本的原因却在于:领导人与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社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权利与责任义务的不对等;个人损益与社会损益的不一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过程专业班级行政管理姓名夏磊准考证号码014212213406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丁恒越(讲师)所属助学单位武汉东湖学院2014年04月 04日目录正文..................................................................1----11 内容摘要 (1)标题 (2)一、渐进决策的含义 (2)二、渐进模型的特点 (2)三、渐进分析的合理性 (3)四、渐进模型的评价 (3)五、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和推行原因 (4)(一)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 (4)(二)渐进决策推行的原因 (4)六、决策层次 (4)1、简单的渐进分析 (4)2、断续渐进分析 (5)3、策略分析 (5)七、渐进决策的理论内涵 (5)八、邓小平式渐进决策探析 (6)(一)渐进决策的原则——实事求是 (6)(二)渐进式决策的核心——稳中求进 (7)(三)渐进式决策的方法——“走一步,看一步” (7)九、渐进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 (8)(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兼容 (8)(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 (8)(三)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配合 (9)(四)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相统一 (9)十、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渐进决策的体现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模式,经济转轨成就显著,较好地处理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本文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做了深入的研究,对渐进决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做了细致分析,指出渐进决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以保持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制、适应生产力发展为特点,深入解析了在中国渐进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
总结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对中国渐进决策的研究,充分了解它的内涵及外延,总结了中国渐进决策在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让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推动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渐进决策;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性;特点;成功因素试论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一、渐进决策的含义在各方互动的基础上,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来作决定,并最终为各方所接受,这种决策方式模式,林德布洛姆称之为“渐进决策”。
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的,它是公共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称为科学决策模型。
说到这,就要简单介绍一下理性决策模型,它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地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
因此,这种模型就会与决策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
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
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从理论看,最有优决策并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人们逐渐发现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解释。
其原因不在于它的逻辑体系,而在于其前提解释有问题。
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
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
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
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现在再回到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决策者能力有限、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沉淀成本、政治上的可行性,所以,公共政策乃过去政策的调整。
他认为,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大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是渐进决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渐进模型有其自生的特点: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不是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二、渐进模型的特点(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不是进口语言,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三、渐进分析的合理性(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修改而已。
(2)渐进决策模型基本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
(3)人的智慧与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唯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
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为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只能是渐进的。
四、渐进模型的评价(优点):(1)决策所选择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2)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结果。
(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
(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
(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
(缺点):(1)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时,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这种模式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
(2)缺乏全面规划。
五、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和推行原因(一)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渐进决策模式在产生后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决策的基本模式。
它自产生之初就饱受批评与非议,但就当下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而言,该理论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的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运用的便是渐进决策的模式。
其次,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决策模式,渐进决策理论所提倡的多元决策模式的理论及实践为中国当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反思范式。
当然,作为一种理论,渐进决策理论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在运用该理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这些不足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渐进决策推行的原因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与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一致的,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
2、渐进决策模式基本上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
如果每年通过新政策,会引起社会上一部分人之间严重的政治紧张,因此除非要进行重大的政治改组之外,过去成功的政策在若干年内要维持下去。
3、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惟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
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备选方案不能在满足需要时,才会冒险寻求较为根本的政策改革。
4、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而不同的团体各有其既定的目标。
在现阶段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为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不太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为此,只能做出一些渐进的决策。
六、决策层次1、简单的渐进分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现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三十年的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型的模式。
2、断续渐进分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随后,开放了沿海的经济特区。
接着,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城市中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后来又进一步开放了沿海港口城市,开辟了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城市等……进而形成了一种有点→线→面→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模式。
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
即"南巡讲话"。
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3、策略分析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已形成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随着中国的发展仍然在不断的前进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正是渐进决策模型的体现,而渐进决策模型的理论也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证实。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改革理论与决策模型在此过程中便是渐进决策模型的运用。
七、渐进决策的理论内涵1、它集中于现有政策稍有不同或有限方法上不同的政策,而不是完全重新评价决策。
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
2、限定于比较的选择和推断,从而简化决策过程,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大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是渐进决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3、不坚持问题的解决必须“正确”或“合乎道德”,只要求管用、可行,是各利益集团一致的结果就行。
4、处理正要解决的现有问题,而不是制造可能“范围广大的社会政策幻影”。
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八、邓小平式渐进决策探析邓小平渐进决策模式在我国改革发展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渐进决策的原则——实事求是可以说渐进决策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实事求是原则的深刻体现,也是决策理论在中国的再创造。
从客观实际出发,既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决策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了决策在科学性轨道上的运行,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生机、活力和辉煌成就。
我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决策模式,这是因为;首先,一个成熟的决策往往不能很快形成,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补充的过程,逐步完善起来,这不仅是人们认识的规律,也是决策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