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突破 同步素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确定依据

本节课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有两条规定:“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是要求学生养成观察自然的习惯,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说明”则是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勤于观察自然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四季的轮回变化等地理现象,更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探索,用地理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简单的方法”是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简单的、直观的教具,或者学生感兴趣的模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运动规律;“演示”这一行为动词告诉我们,本节课的教学应围绕学生展开,让学生在自我操作演示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体验,达到最终领悟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学生演示思考的基础上,老师的演示就会起到点拨提升的作用和效果了。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基础和刚才分析的新课标要求,确定本专题的重点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难点为: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对初一学生而言,学习地球运动这样的重难点知识,应该把通过实验演示发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应的目标要求确定成教学重点,把通过演示达成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的理解确定成教学难点。

“地球的运动”一节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凸显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特别是公转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太阳辐射的分布差异,决定了地球上不同热量带的形成和四季的更替。教材在相关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到昼夜更替变化是一般学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用它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此对昼夜更替现象一笔带过,对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时间差异描述也极少,只提到了东早西晚以及时间差异与经度的联系,当然为了达成对知识的感悟,配以活动探究题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体验和感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是初一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因此教材对这些教学内容做出相对详细的描述,通过正文、示意图、活动和阅读材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影响着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分布。这些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也应该成为我们确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依据。

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情景感受法──用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开启知识的探索之旅

1.以身边的地理导入新课的生活图片

2.以北京为中心思考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

3.用日影变化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知识的生活图片

4.用放学时分的不同体现四季变化的生活图片

二、演示实验法

1.小组合作探究──演示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现象

2.老师的点拨提升演示和画图提升──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图示归纳法──重视地图教学和知识的归纳提升,老师的作用就是结合相关图示,用地理语言帮助学生达成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总结和感悟提升

1.自转的特点图示

2.时间的差异图示

3.公转的特点图示

4.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图示

5.五带的划分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