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2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举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例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如绿化用地、交通用地。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
1、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40-60%)。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联系、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工业区联系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还可以是空地、河流,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
新湘教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能力提升第十一章城镇和乡村第51课时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第十一章城镇和乡村第51课时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精讲点拨1.城镇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镇化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镇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增加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迁回市区成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图解联系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2.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思路(1)要从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具体如下图所示:3.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真题感悟[典例] [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B.双核模式发展C.多核模式发展D.金字塔式发展(2)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第(2)题:[答案] (1) (2)[借题发挥] 城镇化坐标图的判读判读步骤分析: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
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
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
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① 参见孙群郎《: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世界历史》2000 年第 2 期。 ② 王旭《: 大都市区化 :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 ③ 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 ,参见王旭《: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世界历史》2001 年第 3
一种新趋向 ,从此 ,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其主要代 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 . L. Berry , ed. ,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伦 敦 1976 年版 ;肯尼思·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 , Metropolitan America :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940 - 1980) ,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所谓 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 ,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 ,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 A. G. 钱皮恩主 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 G. Champion , ed. , Counterurbanization : 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纽约 1989 年版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 价》(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Bureau of the Census , Migr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 : 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80 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 ,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 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周一星在《城市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一书中认为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1998 年第 4 期) 指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 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0 年版) 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 史学理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
城市地理学重点5
城市地理学重点5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1.郊区化: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包括: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2.逆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都市区人口出现向非都市区转移的趋势,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绝对下降。
3.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采取都市更新等举措,非都市区人口再次出现向大都市区转移的趋势,使得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再次上升。
先后顺序: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城市化近域推进: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郊区化疏散了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工业企业的外迁减轻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工厂外迁腾出的一部分土地用于绿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仓库及住宅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等收益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所取代,使土地产出率提高,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率,使得中心区更加繁荣;郊区化带动了郊区的开发,推动了郊区社会经济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
人口郊区化增加了工薪阶层的通勤距离,城市通勤流增大,交通压力增大;郊区化带来了城市交通路网状态的变化,增加了居民的出行范围与出行距离,增加了路网上的交通强度,造成中心区进出困难;由于受经济水平和交通水平的制约,我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与工业外迁的距离有限,人口与工业不愿意也不可能搬迁得很远,大量的近域迁移导致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边缘区土地被蚕食。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A.20%~30% B.30%~40%C.40%~50% D.60%~70%(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
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答案(1)B(2)A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一、知识讲解解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8/ 1.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1)~(2)题。
)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1)( 40%30%~~30% B.A.20% 70%60%~50% D.C.4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2000(2)上图中~B.人口增长率增大A.工业化程度提高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逆城市化现象明显C1965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
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第(1)题,解析该国城镇化比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题,本题考查(2),故选B。
第~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重为6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2010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
2000~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线所代表的中国。
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
物,由于人口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
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为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中
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如图 1) 二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
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 现。据统计,几乎有 4000 万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 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 市郊或外围地带。
二、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 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下转第 110 页)
108 新课程学习
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 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
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
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 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
经验交流
2013 年 5 月 28 日
比较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文/祁玉芳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这两个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区分
2.逆城市化
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弄混,从而影响学生对城市发展阶段、发展水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一
平和发展问题的判断。为了区分这两个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 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
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 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在小学阅读教材中,有些
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对比
发生时间 郊区化 城市化后 期 迁移方向 城市→郊区 迁移结果 城市中心人口减少, 郊区人口增加
逆城市 化
郊区化后 期
城市→乡村、 城市人口减少,乡村 小城镇 人口增加
城市化的生命周期
•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都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并非是城市变为郊区或城市变为乡村。 •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大城市中心城区进行积 极的改造和产业调整,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 业,吸引年轻人回城居住,城市人口有所增长, 这种现象称为再城市化。 •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这 四个连续的过程构成了大城市的生命周期。
1.城市中心人口减少,城市郊区人口增加 2.城市地域向郊区扩展,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上海市行政区划 中心城 核心区 中心城 边缘区 近郊区 远郊区
黄浦、静安、 卢湾、虹口 徐汇、长宁、 普陀、闸北、 杨浦 闵行、嘉定、 宝山、浦东 青浦、松江、 金山、奉贤、 南汇、崇明
郊区化
• 原因:
– 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环境恶化; – 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被商业和公用设施置换
地价攀升 空气污浊
地价低廉 空气清新
中心城区
交通拥挤 设施老化
城市郊区
交通便利 设施优良
逆城市化
• 逆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者 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 逆城市化的条件:
– 城市居民向往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 –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差距缩小。 – 私家车高度普及和交通通讯网络的日益发达。 – 新型家庭办公模式的出现。
城市化(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O/G/O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郊区化
• 郊区的定义:属于城市行政范围、位于中 心城区(建成区)之外并且毗连中心城区 的环状区域,景观上以田园风光为主,功 能上主要是为中心城区提供农副产品为主。 依照郊区与中心城区的位置关系和距离远 近可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孙群郎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大都市区化逆城市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逆城市化”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①。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十五·211”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成果。
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L.berry,ed.,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福克斯:《大都市区化的美国——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一、专题讲解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二、同步训练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 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 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地理疑难问题06│如何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
地理疑难问题06│如何区分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辨·明察秋毫】1.城市郊区化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环境区域恶化,地价房租昂贵,价值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者卫星城迁移。
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在地域空间上的延伸,也是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一种动力机制。
它是城市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以及某些城市职能由大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
2.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揭示的是城市化的一个层面,是城市化在尚未实现阶段所经历的一个主要过程。
它是城市向心增长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本质上讲,郊区城市化是郊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郊区的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也是逐步缩小城郊之间生产、生活条件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拓·触类旁通】1.虚假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拉丁美洲众多城市为虚假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1950年墨西哥的城市化率为42.6%,在1970年这个数字就增长到66.3%。
欧洲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60%经过了50年,而墨西哥用了20年。
在2008年墨西哥城市化率进一步增长到77.2%,超过德国等发达国家。
虚假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2.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就属于这种状况。
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你还在傻傻分不清?
地理概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你还在傻傻分不清?地理概念是指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
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 如果学生缺乏明晰的地理概念, 就会影响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掌握。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理概念教学。
在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和城市化”一章教学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等几个概念形意相似,较易混淆。
下面,笔者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
一、从定义方面进行辨析尽管许多学者对同一概念的定义角度往往不同,但从统一的定义角度看,上述几个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
城市化一般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通常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人口由乡村区域向郊区迁移(或大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二三产业向该地集聚的过程;城市郊区化指当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二三产业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 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指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反迁,二三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过程;再城市化是应对逆城市化中“市中心衰败”的一个过程,即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二、从原因、人口流向等方面进行辨析引发城市化的原因在于灌溉耕作技术发展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从乡村地区迁入城市地区,益处在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包括环境、社会问题,地价上涨,农民弃耕抛荒等。
它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 引发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区的推力和郊区的拉力, 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由内向外离心迁居市郊, 益处在于郊区功能区趋于完善,形成产业优势,问题在于城市过分蔓延,老城市人口流失严重。
其处于城市化中期良性发展阶段;引发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在于市区土地紧张,交通拥挤,居住和自然条件恶化,郊区空间开阔,人口则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益处在于缓解大城市中心压力,改善人地关系,问题包括市内经济衰退,郊区农民失去农田。
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相关概念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城市化相关概念看这篇文章就够了随着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越来越高,我们以往学过的发达国家产生的城镇化现象,在我们身边也发生的越来越明显。
即便如此,很多学生还是由于缺少知识储备,对城镇化一节的不少概念存在迷惑,本文便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梳理。
滞后城镇化及其表现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城镇化模式或表现,典型的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
我们以印度为例,探究其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目前印度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5%左右,这显然与其发展水平不符。
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印度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缓慢,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就业机会较少,而大量农村劳动力恰恰是从最基础的建筑业开始进入城市的,所以也就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本身也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城市贫民窟现象仍然存在,如果环境如此糟糕,进入城市的人口当然也会较少。
种姓制度也是阻碍城镇化的原因,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而种姓制度使得社会结构较为稳定,一个人很难突破原有的生活和工作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城镇化。
此外,统计方式的差别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由于人口急剧膨胀,印度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城镇和人口大量聚集,尽管已经在空间上具有城镇的形态特征,但是在经济、社会制度等多方面还是乡村特点,因此很难进行判断区分。
01工业乡土化由于城镇人口和发展空间有限,因此不少工厂选择布局在小型村镇,这一方面便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另一方面却不便于工业集聚效应的显现,有可能增加生产成本。
02农业副业化由于乡镇上的工业企业增多(工业乡土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工厂做工,而很多工厂带来的收益是大于农业生产收益的,因此农业成为了农民的副业,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也不断增加。
03离农人口两栖化由于部分人口脱离了农业生产(离农),但是又无法在城市落户和居住,因此只能往来于城镇和乡村之间,也就是两栖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一、典题导入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 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A. 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B. 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C. 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D. 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2.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A. 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 核心区房价的回落C. 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 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1. D 2. C【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
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二、归纳总结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三、跟踪训练读我国中部某城市过程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二)
• 1.交通阻塞 • 2.交通事故 • 3.公共交通问题 (①由于对公共交通投资 不足,致使峰值期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 大于供给,造成交通拥挤;②由于对公共 交通的需求波动大,高峰期过于拥挤,而 非高峰期使用又不充分,收入锐减。 ) • 4.步行者问题(包括骑自行车者) • 5.停车问题
上海房价还会涨么?
反映了什么“症状”,病因?
除了这个就业问题外,还有哪些社会问题
• • • • •
1、就业问题 2、贫困问题 3、老年人问题 4、社会责任感缺乏 5、种族与社会争端
• • • •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噪声污染 4、垃圾污染
任务一
• 如果你是“两会”的人大代表,帮助市 政府开一张解决这些城市问题的“处方”
五、城 市 问 题
城市问题
环境问题
A B
交通问题
居住问题 社会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C
D
议案一
绿灯时间太短 代表提出要考虑行人 好不容易等到绿灯,行人走到一半怎么就又 变成红灯了?针对目前上海一些路口存在红绿 灯时间太短的现象,代表们呼吁,红绿灯时间 的设置应考虑行人。
反映了什么“症状”?病因?
除了这个步行者问题外,还有哪些交通问 题?
“十一五”期间上海每年将完成 40个、400万平方米旧小区综 合改造,老旧楼楼顶实施平改 坡后,在隔热、隔音、防漏、 外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平改坡”工程
居更佳
人均居住面积: 从“一张桌子” ——“一张床” ——“一间房子”。
30年前,上海人均 住房面积不足2平米, 2007年上海人均住房 居住面积16.5平方米。
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和垃圾污染等措施 交通问题中的交通阻塞、交通事故、 停车问题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国家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非农业人口)
①大城市居民对环境要求 高;②发达国家乡村设施 好;③私家车多、高速公 路发达;④弹性工作时间、 家庭办公的兴起
乡村人 口数量
原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郊区化的差异: 对应国家 外迁阶层 烂 心 发达国家 树 烂 皮 树 高收入 阶层 原因分析 1.中心城区环境恶化、治安差; 2.郊区环境优雅、舒适; 3.私家车的普及。 1.中心城区居住成本上升; 2.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3.中心城区改造,原有居住 用地被商业用地或公共设施 用地置换。
郊区化 迁移方向 发生地 城市地域 结 果 城市人 口数量 中心城区 郊区
逆城市化 大城市 乡村
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扩大(郊区农-城) 增加(中心城区-郊区; 郊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减少
①中心城区人口多,环境恶化 ②新建居住小区在郊区; ③市中心区改造,原居住用地 被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置 换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不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三、郊区化
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过程。 1、郊区化:
19世纪,郊区化在欧洲的大城市出现, 20世纪20年代席卷美国,进 2、郊区化产生的原因: 入20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1)城市中心地价上涨 2013北京每平方公里 1289常住人口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降低 2)新建住宅多建于城郊地区 3)轨道交通发展和私家车普及 3、郊区化带来的变化: 1)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城市总人口增加。
四、逆城市化
1、逆城市化: 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 乡村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的英国,70年代开始向美国
发展中 国家
低收入 阶层
蔓延。在1970年到1980年间,美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共下降 2、逆城市化原因: 了16、2%,而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以及众多乡村居民点的人口却上 1)发达国家大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高 升了15、6%,逆城市化现象十分明显。
2)发达国家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乡差距缩小。 3)私家车高度普及和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发达 4)受信息化潮流的影响,弹性工作时间和家庭办 公方式在西方兴起,减少出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