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eb850439580216fc700afd0d.png)
狮子
1
斑马
40 1
草
10t
一匹马1年生3.5匹,生 产1t草需要1公顷草地 20平方公里养头狮子
五、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循环与物质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循环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 生态系统能量的基本形态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有日光能、生物化学能和热能
日光能大部分转 化为热能,温暖 了地球环境,其 中只有极少一部 分被绿色植物所 截获,参与到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 生物化学能是储 存在有机化合物 中的一种潜在能 量。 热能:太阳辐射 能转化为热能, 生物化学潜能在 生物生命活动时 做功转化为热能
2.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路径
第一条路径(主路径):能量----植物有机体----动 物体----死亡----分解----非生物环境
第二条路径:排泄物或残留体----分解者(微 生物)----无机物质----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 生物环境。
第三条路径: 生物有机体在其生 命代谢过程中都要 进行呼吸作用,释 放热能,散发于非 生物环境中。在这 个过程中生物有机 体中存储的化学潜 能做功,维持了生 命的代谢,并驱动 了生态系统中物质 流动和信息传递。
• 耐性定律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 A: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 • B: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 : 耐性间的相互作用,在某个生态 : 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 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D: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宽的物种,其分 : 布范围广。 • E: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 : 同的生态条件下,会形成多种生态因子的不同 耐性范围,从而形成生态型的分化。
甲烷
食物网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构成了 食物网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080c5c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b.png)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农业活动。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指其内在组成和运作机制。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合理地开展农业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要素。
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家畜、微生物等,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农田的生物群落。
非生物要素包括土壤、水、空气等,这些要素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生长的物质基础。
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则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首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物和家畜对土壤的养分和水分需要具有影响,土壤的质量和肥力又会影响作物和家畜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因此,我们应当综合考虑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环节。
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影响,而土壤和水体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合理处理和利用农业废弃物,促进农田的有机循环和资源利用是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此外,农田中各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植物所需的养分,而作物的残体和动物的粪便又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
这些过程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维持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太阳能作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源,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所转化,并在食物链中不断向上传递。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提供了生物的能量来源;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则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能量流动网络。
因此,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合理解决能量供给和转换问题,促进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平衡。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5847085ef7ba0d4b733bb7.png)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8a855c69eae009581beca4.png)
山东 157.2
河北 山西 陕西 甘肃 青海 133.6 108.2 136.5 102.9 93
新疆 95.5
干旱界限
2、地貌类型差异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南方的低湖平原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滩
涂湿地,可充分利用其自然特点合理进行湖泊和 湿地的开发利用。
例如,湖北省洪湖市针对江湖的自然特点,制
定了全市以江湖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的8个带(层次) 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2、种植业与林业相结的组分结构
如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一般林木包括泡 桐、枣树、杨树、果树等,农作物包括小麦、 水稻、玉米、棉花、花生、油菜、大豆等。 农林间作在我国有许多成功模式,如河北的 枣农间作,热带地区的胶茶间作。
4、养殖业与渔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在养殖
业与渔业 相结合方 面,如鱼 塘养鸭技 术,塘边 养猪技术 等。
(2)、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地带,由于生态环境的 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 繁,生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增加,生产力较 高,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持
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利用边缘效应,可充分开发利用边缘地带:
城郊农业 基塘系统和滩涂养殖
从物种的形成特征、生育 2、农业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物种选择除考虑生长 期、营养及代谢产物等各 绿色植物是农业生态系
(4)注意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1、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如饲料作物(玉米、大豆、苜蓿、黑麦草、 三叶草等)种植与养牛、养猪、养鸡的相结 合,作物秸秆饲喂动物,动物粪便肥田。再 如,在同一土地单元里的种植与养殖的结合 中:农田农作物种植与食用菌培养。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5f5a822453610661ed9f4e1.png)
二、空间结构
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 1、不同自然环境条件 2、农业区位 (1)自然区位 (2)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 (3)生态经济区位 3、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密度梯度 (2)城乡经济梯度
二、空间结构
(二)垂直结构 1、自然地理位置 (1)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 (2)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 2、农田立体模式 (1)农作物间作 (2)稻田养鱼 (3)稻萍鱼 (4)农田种菇
二、空间结构
(一)、水平结构 1、景观多样性 农业景观是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
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耕地、人工草地、水库) 2、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1)城乡交错带 (2)干湿交错带 (3)农牧交错带 (4)水陆交错带 (5)群落交错带
二、空间结构
二空间结构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1不同自然环境条件2农业区位1自然区位2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3生态经济区位3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密度梯度2城乡经济梯度二空间结构二垂直结构1自然地理位置1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2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2农田立体模式1农作物间作2稻田养鱼4农田种菇二空间结构3水体立体模式1鱼的分层放养2鱼牧结构4养殖业立体模式1分层立体养殖2林鱼鸭立体种养5农林立体模式1农林业系统的概念2农林业模式举例三时间结构一概念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
三、时间结构
(一)作物套作
1、小麦套玉米
2、麦---棉---绿肥间套作 3、作物与蔬菜套种
4、果农套作,以短养长
(二)轮作、轮养 1、作物的轮作 2、ຫໍສະໝຸດ 鱼轮作 3、动物的轮养、套养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一)食物链的定义 食物链:是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 传递的主要渠道。 (二)食物链的类型 一类是捕食性食物链,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 可以捕食前者: 蝉 螳螂 黄雀,就属于这种类型。 二是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由小动物寄生在大动物身上:鸟类→ 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真菌 及某些土壤动物开始: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就属于这种 类型。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营养级。 任何一种生物都属于一定的营养级。任何食物链上,后一种动物只能吃 食、同化前一种动物所能提供能量的一部分,并通过新陈代谢等又消耗 一部分能量。后一种生物最终只能贮藏从前一种生物中摄取能量的520%。这就是说,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逐级流动,不断减少。一般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会多于五个。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5ddf30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e.png)
生态农业知识: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土壤、作物、农业机械、水源、动物、微生物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物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所有生态系统中最受欢迎的之一,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人类的食品需求。
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等。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由土壤、作物、农业机械、水源、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这种结构有助于为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组成部分的作用。
土壤土壤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植物生长的场所,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土壤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组成的。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对植物、动物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不同的微生物在土壤中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改进土壤肥力,储存和释放水分和养分,调节土壤酸碱度等作用,从而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物植物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物包括了大量的水果、蔬菜、谷物、树木等,它们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和适应能力,同时,植物也需要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才能得以保持生长和发展。
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包括了用于种植、收获和加工农产品的设备和机器。
这些设备和机器通常是由燃油、电力或其他能源提供能量,它们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设备和机器的使用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源水源是生命之源,对农业生态系统同样非常关键。
水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展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自然界的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因此农业活动需要更高效和更可持续的管理方式来节约水资源的消耗。
动物动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动物是人类食品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动物排放的尿液和排泄物在土壤成分和循环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系统结构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系统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2171bb4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1.png)
第一节 概述
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 1. 生物适应环境 2.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 3. 各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 4.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一、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biodiversity) 2.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1) 城郊农业 (2) 基塘系统与滩涂养殖 (3) 农户庭院经济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第一节 概述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物种结构(species structure, 组分结构) 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 空间结构: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 营养结构(nutritious structure , 食物链结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二、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 1. 种植业与温度的关系。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和耕 作制度。 2. 耕地复种指数与温湿度的关系。如从东到西的变化。 动物种类与气候的关系。干旱、寒冷(骆驼、牦牛、藏 绵羊、黄牛)与湿润地区(水牛、大象等)的动物种类不 同。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2. 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 (1) 大尺度地形变化: 如四川、云南高原:从低热层(甘蔗、冬春季蔬菜、热带性果树、药 材等) 中暖层:发展粮、油、生猪、蚕桑、烤烟等);高寒层:细毛羊、冷杉、 铁杉等。 (2) 小尺度地形变化: 如四川江津县大桥乡:山顶松杉带帽;半山果棕缠腰;沟坝田土间套; 低洼地养四大家鱼。又如广东潮州市官塘区秋溪乡的农业生产布局, 坡顶用材林,坡腰经济林、果树,坡脚果树,旱地蔬菜、旱粮,水 田水稻,低洼地养鱼等。
【农学课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学课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8a7261fa300a6c30c229fd7.png)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6-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联结的食物链、食物网结构,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联结的食物链、食物网结构, 又称食物链结构。 又称食物链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6-1 概述 §6-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6-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6-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 6-1 概
述
一、概念 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性标志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 6-1-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概
念
指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在时间、 指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能 物流顺序关系。 流、物流顺序关系。 包括三个方面, 组分结构、 包括三个方面,即: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 组分结构 :即农业生物的种类和量比关系,也包括环 即农业生物的种类和量比关系, 境组分。 境组分。 用农业生产的术语来说:组分结构就是农、 用农业生产的术语来说:组分结构就是农、林、牧、 渔各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副、渔各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和 量比关系。 量比关系。 ∮时空结构:系统中各生物种群在空间上的配置和时间上的 时空结构: 时空结构 分布,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分布,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二、社会经济条件
∮ 人口密度 ∮ 城乡经济梯度
返回 主目录 主菜单 退出
§6-3 农业生态系统垂直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立体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立体结构):
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 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汇总讲解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汇总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6914f18c84254b35eefd3472.png)
§3.2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物种结构(组分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 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物种可以是植物,如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它们 均属于初级生产者;也可以是动物,如畜、禽、鱼、虫 等,它们都为次级生产者;还可以是微生物,如真菌、 细菌、放线菌等,它们是物质的转化和分解者。选择合 适的物种组合,协调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物种结构 的基础。
景观多样性的作用
只有多样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 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物质的 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 产力达到最高水平;
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障景 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 达到一定水平。
2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生态交错带
指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 类型:城乡交错带、干湿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水陆 交错带、群落交错带。
我国的种植业与环境的温度的关系密切,从北到南,不 同气候类型条件下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存在较大的 差异。
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也与不同地区环境的温度、湿度有明显的 关系,从东到西,降雨逐渐减少,使得复种指数也呈下降趋势。
表3-2 1989年中国部分省(自治区)的复种指数
在非洲游牧和半游牧系统,主要动物种类与环境降雨量 关系十分密切。
从小规模的农林结合的土地利用,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区域 性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实现多 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复合循环生态体系。
农林间作模式,如沿海农田防护林,河南、安徽的桐农 间作,河北的枣农间作,江苏的稻麦与池杉间作,热带地区 的胶茶间作、桉树与菠萝间作等。
3.种植业与渔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二)地貌类型差异形成的水平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91ec74833687e21af45a965.png)
三、农业区位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 水平结构
(一)自然区位 畜自 结然 构条 安件 排差 的异 重为 要农 因作 素物 。与 牲
南方的荔枝分布在北纬18°-30°。
(二)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
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 品必须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然而 不够发达的运输、加工、贮藏、保鲜成为 商品生产的制约条件。这样在原有的自然 区位上,增加了一个以杜能农业经济区位 理论为代表的,受城乡运输制约形成的农 业专业生产区域。(杜能农业圈)
2 农林业模式举例
桐粮间作 枣粮间作 林胶茶复合经营 林药间作
立体种植
林 花 间 作 林 药 间 作
林 农 间 作
林 草 间 作
桑 草 兔 模 式
§3.5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与营养节 食物链的类型 食物网 食物链结构类型
一、食物链与营养级
食物链 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 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营养级 指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 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 (十分之一法则)
假设: (1)在农业自然条件 一致的平原上,农产品 能够实现销售的唯一市 场是中心城市。 (2)农产品农产品的 唯一运输工具是马车。 (3)农产品的运费与 重量及运输距离成正比。 (4)农作物的经营以 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
杜能农业圈
杜能的结论
生产集约理论 赿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 度赿高。(图) 生产结构理论 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藏的单位 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 区域生产,反之亦然。(图)
在杜能平原上运输距离与各项收支的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91ec74833687e21af45a965.png)
3.种植业与渔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将农作物种植业和渔业有机地结合 起来,充分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从而提 高综合效益,如基塘系统模式、稻田养 鱼(虾、蟹)技术等。
4.养殖业与渔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在畜牧业与渔业的连接方面,有鱼 塘养鸭技术、塘边养猪技术等。利用鲜 禽粪作为养鱼的肥料和饲料,直接投喂 养鱼;或者将干禽粪作为鱼配合饲料的 重要组成部分。
2 农林业模式举例
桐粮间作 枣粮间作 林胶茶复合经营 林药间作
立体种植
林 花 间 作 林 药 间 作
林 农 间 作
林 草 间 作
桑 草 兔 模 式
§3.5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与营养节 食物链的类型 食物网 食物链结构类型
一、食物链与营养级
食物链 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 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营养级 指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 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 (十分之一法则)
农作物间套作 稻田养鱼和稻田养鸭 稻萍鱼 农田种菇 基塘系统(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
鱼塘、花基鱼塘、杂基鱼塘)
麦/玉/豆
“麦/玉/豆”模式图
Soybean Wheat (1 (1 m) m)
Maize (1 m)
Soybean Wheat (1m) m) (1
“薯/玉/豆”
二、自然条件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 平结构
(一)温度和湿度引起的水平结构
我国的种植业与环境的温度的关系密切,从北到南,不 同气候类型条件下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存在较大的 差异。
我国耕地复种指数也与不同地区环境的温度、湿度有明显的 关系,从东到西,降雨逐渐减少,使得复种指数也呈下降趋势。 表3-2 1989年中国部分省(自治区)的复种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时间结构
• 各种生物种群在时间上的变化动态称为 时间结构。
• 作物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大多是随着时( 季节)的推移而变化的。从时间上合理 搭配各种类型的作物,使自然资源得到 最充分的利用。
24
农业生态系统时间结构调节方法
时间结构调节方法
作物套作
轮作、轮养
小麦作 果 麦、物 、 套棉与 农 玉绿蔬 套 米肥菜 作
39
三、连作 Continuous Cropping (二)连作的危害
40
三、连作 Continuous Cropping (二)连作的危害
(1)土壤养分偏耗
长期种植一种作物,因其根系总停留在同一水平 上,该作物大量吸收某种特需营养元素后,就会 造成土壤养分的偏耗,使土壤营养元素失去平衡, 不利于继续种植同种作物。
处于一种理化(如厌氧)条件下,也会发生有毒物
质(如还原性Fe、Mn等)的累积。
42
三、连作 Continuous Cropping (二)连作的危害
(3)土壤物理性质恶化
• 立体种植; • 立体养殖; • 立体种养
12
立体结构高产高效的生态学基础—— 生物种间互补
13
(1)对资源利用的种间互补
14
(2)在实现系统稳定化方面的种间互补
15
(1)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垂直结构
16
17
2、农田立体模式
18
胶茶间作
19
20
21
3、水体立体模式
22
基塘系统
塊根莖類
3
块根块茎类
第二期 (年)
塊根莖類
块根块茎类
豆類
豆类
十字花科
十字花科
第三期 (年)
十字花科
十字花科
塊根莖類
块根块茎类
豆類
豆类
31
二、轮作的作用
“倒茬如上粪”。 “庄稼要想好,三年两头倒”
32
二、轮作的作用 (一)减轻病虫草害
33
不同种植方式下杂草种子库的变化(魏守辉等,2005)
水稻-小 麦
5
二、空间结构
大多数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都具有:
6
(一)水平结构
•是指在一定生态区域内,各种作物种群 或类型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所 占面积比例和分布规律),即通常所说 的区划或布局。
•根据国家农业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确定 农业发展方向。根据我国国情、地貌、 地形、气候、资源等,把我国划分为10 个大的农业发展区和38个亚区以便分别 研究其经济与生态规律。
7
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系统(一级区):
1、东北区 2、内蒙古及长城沿线林区 3、黄、淮海区 4、黄土高原区 5、长江中下游区 6、西南区 7、华南区 8、甘新区 9、青藏区 10、海洋水产区
8
9
中国农业生态区划示意图
10
11
(二)垂直结构
• 又称立体结构,系指农业生物类群在同 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 布。利用形态上、生理上和生态上不同 的作物群体组成合理的“复合群体” , 使复合群体对环境资源利用最充分,对 不良环境条件抗逆性最强。
34
二、轮作的作用 (二)调养地力
35
二、轮作的作用 (二)调养地力
红壤区不同轮作系统中作物的养分积累量(kg/ha)
轮作组合 稻-稻-油菜 稻-稻-大麦 稻-稻-紫云英
花生-油菜
作物 全部 秸秆 全部 秸秆 早晚稻 紫云英 花生 油菜
N 195.0 66.0 187.5 61.5 433.5 163.5 97.5 39.0
玉米-小麦2年后
大豆-小麦2年后
杂草
种子 库密
CK
度
-27.16%
-44.44%
种子 库中 主要 杂草
陌 异 草 草 苋 千 等
上菜、 型莎 、菵 、水 菜、 金子
马唐、碎米莎草、 飘拂草的相对优 势度显著上升,鸭 舌草、水苋菜、 菵草的相对优势 度显著下降
通泉草、马唐、鳢肠、飘拂草的 相对优势度显著上升.玉米-小麦 轮作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 于大豆-小麦轮作和水稻-小麦轮 作,玉米-小麦与大豆-小麦轮作种 子库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
41
三、连作 Continuous Cropping (二)连作的危害
(2)有毒物质积累
根系和叶片的分泌物有的对自身生长有抑制作用。
如大豆根系分泌氨基酸较多,使土壤噬菌体增多,
它们分泌的噬菌素也随之增多,从而影响根瘤的形
成和固氮能力,这是大豆连作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长期种植某一种作物,使得农田土壤长期
P 43.7 10.0 38.0 6.5 76.0 17.7 9.8 13.1
K 212.9 183.0 217.9 166.8 288.8 102.1 34.9 36.1
36
二、轮作的作用 (三)调节作物茬口季节
37
三、连作 Continuous Cropping
38
三、连作 Continuous Cropping (一)连作的利
3
生态系统结构
• 定义: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 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 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包括:
4
一、物种结构
➢又称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 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以及它们之 间的量比关系。 ➢生物种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 不同的物种(或类群)以及它们之间不 同的量比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 特征。
• 重茬:一种作物收获后接连种植同一种 作物。
29
一、轮作换茬的概念
• 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称为复 种轮作。
• 连作: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上连 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 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称为 复种连作。
30
一、轮作换茬的概念
第一期 (年)
豆類
1
豆类
十字花科
2
十字花科
间套 套种
作 稻动草
物 鱼物食
的 轮的动
轮 作轮物
作
养的
、轮
套牧
养
25
轮作与连作
CROP ROTATION
26
轮作纲要
27
一、轮作换茬的概念
• 轮作 Crop rotation: •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
作物的种植方式。
28
一、轮作换茬的概念
• 换茬 :在同一块田地上一种作物收获以 后换种另一种作物。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1Fra bibliotek本章重点:
•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时间、空 间、营养); •营养结构中重点掌握(食物链加环)
2
结构决定功能
• 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强弱与其结构状况 关系密切。
• 在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 是相适应的,最佳结构必然产生最高效 率的功能。
• 因此,“优化结构,强化功能”已成为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