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考研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复习考点总结
公共管理考研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复习笔记考点总结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引言1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1)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西方国家相继陷入了滞胀困境,政府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随之爆发,为化解政府合法性危机、维护社会稳定,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对其政府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改革。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公共行政开始向公共管理转变。
(2)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统治地位,并且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如今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已经受到人们的质疑。
在许多国家,公共部门的运作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
由于许多国家面临着严峻的金融和社会问题,因而改革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普遍需要良好的政府管理。
(3)采纳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意味着公共部门组织、管理和治理的新范式的出现。
在经历多年的改革之后,改革的焦点已经从狭隘的管理改革转向了领导、治理、协作与合产、网络、精细化的财政改革等。
2.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1)在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下,正式的官僚体系中完全不需要领导。
同时,传统的行政模式对于外部关注不足。
而公共管理要求社区以各种方式参与管理。
(2)公共行政官员强调遵守规则,执行他人(理论上是政治领导人)的指令,把过程和程序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仅仅对结果的产出间接地负责。
但是,公共管理者要为结果的实现承担个人责任。
(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具体可参见“行政与管理的区别”相关内容。
3.公共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公共管理以及各种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完全占统治地位。
其许多方面都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而且,早期那种对经济学偏爱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仍在发展的领域,仍然处在不断的争论之中。
尽管公共管理新的形态还没有完全确立,但是传统的公共行政典范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且将不再回归。
二、行政与管理1行政与管理的区别(1)从语义上看,行政是一种执行行为,即对各种事务进行管理,或者对执行、应用或行为进行指导或监督,词义上的本质在于进行服务、进行治理。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演进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演进公共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管理的过程,涉及制定政策、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公共资源的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逐渐演变发展,从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到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再到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并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对这些理论的演进进行深入探讨。
一、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管理被视为一种规范性的技术活动,主要包括管理功能、组织结构和人员规范等内容。
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行政学派理论两大流派。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亨利·福尔迈斯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管理应该是一种科学化的技术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科学管理理论主张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规划,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浪费。
这一理论为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政学派理论则是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理论,主要关注公共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功能。
行政学派理论强调公共管理的组织和行政功能,重视规范性的管理和组织形式,强调职责明确和分工明细。
这一理论强调行政机构的专业性和制度化,为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逐渐显露出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组织理论和决策理论两个方面。
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公共管理组织的动态变化和发展,强调组织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后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公共管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重视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后现代组织理论为公共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互动关系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即既有差别性又有统一性。
一、统一性(一)、公共管理理论是在公共行政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超越自威尔逊以来, 公共行政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门管理的主要理论。
在其一百多年历史中, 经历了从传统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的形式变革,公共管理学是70 年代末期以后因为受到公共政策学科范式和工商管理学科范式的影响而在原新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可以看出,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行政的继承和扬弃, 是对公共行政的延续和发展。
(二)、两者隶属于同一理论框架在广义上,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是相等的, 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是包括政府公共管理)。
也就是说, 二者的外延是一致的。
在狭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被用来指公共部门管理的两种不同模式。
一方面, 理论界倾向于把公共行政看成是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活动, 在国内也被称为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 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
它强调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而弱化了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
二、差别性(一)学科设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在管理科学门类中,把公共管理定为一级学科,行政管理被定为公共管理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与行政管理相并列的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
这是从公共管理的领域划分出的二级学科。
(二)内涵区分:公共行政的内涵与公共管理的内涵学界存有较多争议和分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1、公共管理基本等同于公共行政一种观点是认为二者内涵是同一的。
西方坚持传统范式的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完全等同于公共行政,代表人物就是罗森布卢姆。
从广义上看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两者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从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到(新)公共管理学
(3)公共行政学致力于行政管理的一般或普遍 原则的探索。公共行政学者们大都相信,在行政管 理领域,存在着一整套与其他科学相类似的普遍原 理或一般原则,行政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们。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学者们一方面由于要使行 政管理的研究领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方面由 于受科学管理学派追求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示范性影 响,所以大都热衷于一般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
(4)公共行政学强调以效率原则作为最高标 准。这一时期的行政学者认为,通过对行政现象 的研究,可以推出行政管理的几种原则,如统一 指挥、协调控制、功能部门化等,这些原则既概 括了行政学的理论成就,又为有效的行政管理提 供种种准则,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效率标准,即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所有的管理原则 都可以概括为“效率标准”。
4.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以上信念构成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范式”或“研 究纲领”,它既反映了早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成就, 又充分显示了其缺陷或局限性。
——它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 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析,忽视了 对非正式组织和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
——它将政治与行政绝然分开,忽视了政治因素对 管理过程的影响;
科学管理运动的另一 代表人物、法国的法约尔 (M.Fayal)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一书 中:
——确定了工业企业的六大类活动(技术活动、商 业活动、财政活动、安全活动、 会计活动和行政活动);
——认为行政管理活动包含了五种职能(计划、组 织、指挥、 协调和控制);
——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 力和职责,纪律,命令统一,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报酬,集权,权力线,秩序,公平,人员任期稳定,首 创精神和集体精神等)。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一、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各国工业化的推进,为适应工业时代的政府管理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重视行政组织的改进,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完整与统一,并以行政效率的实现作为最高目标。
其基本特点包括三个方面:1、强调行政管理的一般性或普遍性原则。
该学派认为,在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着一整套与其他科学相类似的普遍性或一般性原理。
传统公共行政学者们一方面要使行政管理的研究领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受科学管理学派追求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示范性影响,所以大都愿意致力于一般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
2、行政官僚价值中立原则。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强调行政官僚应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公务员不应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政治领导者的蕨裁决,并且相信这些裁决的正确性,行政部门处于政治领导的正式控制之下,由常任的、中立的官员任职,不偏不倚的为任何政党服务,并执行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3、强调以效率原则作为公共行政的最高标准。
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者来说,效率不仅仅是手段,而是一种目的,一种价值观,是评价政府行为的最高准则,公共行政应该围绕“促进政府管理变得合理化合高效率”而展开。
二、新公共行政的观点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公众关于社会公平与人权的价值观,1968年明诺布鲁克会议主张,以参与、一致同意、共同理念、互信、甚至“人类的爱”等思想为基础,开创美国行政学的新时代,竖起了新公共行政的旗帜。
新公共行政理论以政府及其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核心内容和关键性问题。
不仅认为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更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社会公平加入到传统的目标和基本原理中。
新公共行政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批判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1、新公共行政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框架。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概念。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旧交替,前后承接的渐变过程。
然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关系始终存有争议,并在长期争论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本文首先介绍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针对学界存有争议的二者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19世纪20年代,西欧国家早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体制之外的公共领域,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自治需求产生了公民社会,并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
早期公共行政以私人权力为主,是封建皇权下服从与被服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我们所认识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现代公共行政体系。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存在行政上的“政党分赃制”,从而产生政府更迭频繁、立法与行政的冲突等等,并最终导致早期行政模式的改革。
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与议会改革观念对美国公共行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7年以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代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正式诞生。
1900年古德诺发表文章《政治与行政》,进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与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体制中,并发挥着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作用。
此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与韦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结合,形成了著名的威尔逊——韦伯范式,并以此奠定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70年代早期,是传统公共行政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普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使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巨大危机,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以谋求解决问题之道,新公共管理运动悄然兴起,并使“公共管理”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对于的概念及二者关系问题学界始终存有争议。
二、的关系之争公共管理从属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兴起与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危机,公共政策学派的崛起有关。
从行政管理迈向公共管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范式的转变
的提高
《 公共行政 学导论》 中,意 为行 政之管理 ,即重 视 政府 行 政 的 管 理 学 视 角 、途 径 、方 法 和 技 术 。
式早 期 见 诸 于 伦 纳 德 ・D 怀 特 12 . 9 6年 出版 的
政 党 的执 政地 位 、国 家 的长 治 久 安 ,以及 人 民的 安 居乐 业 ” 。在 我 国 ,公 共 事 务 管 理 应 以专 业 化 管理 为原 则 ,建立 在 合 理 法 律 制 度 之上 从 而 获 得
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策略 。
关键词 :公共事务 ;行政 管理 ;公共管理 ;范式转换
中图 分 类 号 :D 3— 6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9—0 1 (0 2 2— 0 8— 4 3 2 2 1 )0 0 3 0
公 共事 务管 理 是 人类 社 会 活 动 中的 一 项 重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 : 魏红征 ( 9 8 ) 17 一 ,男 ,陕西西安人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行政法 治和公共管理研究 。
第 2期
魏红 征 : 从行政管理迈 向公共 管理
3 9
的产 品都应 视 为公 共 产 品 。 “ 共 事 务 ” 理 论 则 公 提 出相 对 于私 人事务 而 言 ,凡与 政治 、政 府行 政 、 社 会 责任 、公 共 议 题 和公 共 信 息 等 相 关 ,涉 及 公
伯 提 出的 “ 官僚制 ” 的行 政 体制 相 呼应 ,即将 公 共 事务管 理视 为高 效 率 行 政管 理 的机 制 、方 法 和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关于政庹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的学科。
在全球范围内,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但本篇文章将着重介绍近现代以来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公共管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程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公共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与行政管理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对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和改革。
在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系,开展行政改革,建立起以科学、规范和效率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这一时期,公共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注重规范、效率和体系化。
第二阶段:社会福利国家与公共管理20世纪初,随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建立社会福利国家,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开始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公共管理的范畴逐渐扩大,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涵盖公共政策制定、社会福利分配、社会服务管理等多个领域。
这一时期,公共管理强调公共利益、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
第三阶段:新公共管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新公共管理理论逐渐兴起。
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私有化和效率化,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管理手段改善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这一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争议,其中包括对公共服务的商业化和公共利益的忽视等问题。
这一时期,公共管理逐渐向市场化、效率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公共管理的创新、运营和结果导向。
第四阶段:数字化和全球治理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开始面临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政府、组织和公共管理机构开始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以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加强对公共事务的监管。
全球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也逐渐向全球视野发展,注重跨国、区域性的公共事务管理和治理。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到扩大的公共事务管理,再到市场化的新公共管理,以及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完整word版)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一、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各国工业化的推进,为适应工业时代的政府管理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重视行政组织的改进,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完整与统一,并以行政效率的实现作为最高目标。
其基本特点包括三个方面:1、强调行政管理的一般性或普遍性原则。
该学派认为,在行政管理领域,存在着一整套与其他科学相类似的普遍性或一般性原理。
传统公共行政学者们一方面要使行政管理的研究领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受科学管理学派追求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示范性影响,所以大都愿意致力于一般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
2、行政官僚价值中立原则。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强调行政官僚应恪守价值中立原则,公务员不应该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政治领导者的蕨裁决,并且相信这些裁决的正确性,行政部门处于政治领导的正式控制之下,由常任的、中立的官员任职,不偏不倚的为任何政党服务,并执行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3、强调以效率原则作为公共行政的最高标准。
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者来说,效率不仅仅是手段,而是一种目的,一种价值观,是评价政府行为的最高准则,公共行政应该围绕“促进政府管理变得合理化合高效率”而展开。
二、新公共行政的观点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公众关于社会公平与人权的价值观,1968年明诺布鲁克会议主张,以参与、一致同意、共同理念、互信、甚至“人类的爱”等思想为基础,开创美国行政学的新时代,竖起了新公共行政的旗帜。
新公共行政理论以政府及其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核心内容和关键性问题。
不仅认为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更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社会公平加入到传统的目标和基本原理中。
新公共行政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批判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1、新公共行政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框架。
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它强调的 是政府机关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以及政府机关对社会的管理。行政管理主要的 是政府机关的内部管理,以及政府机关对社会的管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公共管 理应运而生。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强调的是政府机关的 权力、责任和义务,以及政府机关对社会的服务。公共管理主要的是政府机关的 公共服务,以及政府机关对社会的服务。
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
目录
01 一、公共行政与公共 管理的定义与区别
03 三、公共行政与公共 管理的பைடு நூலகம்状和问题
02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 管理的发展历程
04
四、从公共行政走向 公共管理的趋势
目录
05 五、从公共行政走向 公共管理的动力
07 总结
六、公共管理和公共
06 行政之间的转换和融 合
08 参考内容
因此,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是必然的。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政府机关需 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政府机关需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树立公共服 务意识。其次,政府机关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最后,政府 机关需要加强与社会的,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意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总之,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是必然的。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政府机关需 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公共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压力,新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成为了当今政府改革的重要方 向。本次演示将探讨新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以及二者的比较与。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 思想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部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 质量。新公共管理强调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主张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通过合同外包、公私合作等方式,将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社会化。同时,新公 共管理还强调对公共服务的评估和监督,通过绩效评估、审计等方式,提高公共 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在公共管理领域,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是三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模式。
它们在理念、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模式兴起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强调的是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它认为行政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追求效率和经济。
在组织结构上,传统公共行政主张建立层级分明、分工明确的官僚体制。
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上级,下级只需按照规定和程序执行任务。
这种模式注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以确保行政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新公共行政理论模式则出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对传统公共行政提出了挑战和批判。
新公共行政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认为公共行政不仅仅是追求效率,更应该关注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
它主张公共行政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
在研究方法上,新公共行政注重价值判断和伦理思考,关注公共行政中的人性和情感因素。
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新公共管理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借鉴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它主张将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分开,引入竞争机制,让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在管理方式上,新公共管理注重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估,强调管理者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从理念上来看,传统公共行政注重效率和经济,新公共行政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新公共管理则侧重于市场导向和绩效。
传统公共行政将行政视为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忽视了人的因素和社会价值。
新公共行政则关注公共行政中的人性和社会公平,强调公共行政的社会责任。
新公共管理则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行政,强调以结果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在组织结构方面,传统公共行政的官僚体制层级分明、分工明确,权力集中。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引言所讲的题目不完全一样,但是整体上来讲,就是两个领域,要么就是政务信息化,要么就是公共管理,公共治理。
我想大家对这个问题整体来讲还是比较关注的。
我讲这个题目叫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实际上我整体上介绍一下国外在这几十年来,执行公共管理变革,它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搞医疗改革,这次两代会上有关民生问题也是很关注的焦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看病贵、上学难、住房难这些问题。
而我们恰恰在医疗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引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理念;就是说我们在医疗改革的时候,引进这种市场化的机制和运作的理念;那么若干年下来以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比如说改革的失败,也有说不能简单的否定,但我告诉大家,当初在江苏宿迁搞医疗改革市场化的市委书记,仇和,现在提任为江苏省的副省长,他把医院基本都卖了,都市场化了。
比如说仇和当年在宿迁市当市委书记进行大胆的试验,如果说这次试错的话,怎么试错了,现在江苏省总队让他在7400万人的全江苏省试错,别人说宿迁民改失败了,但宿迁现在通过医疗市场化以后,初步的市场化以后,现在医院收红包的人少了,看病的价格下降了。
这种反象给我们一种印证,中国这个民改到底是成败还是失败还是市场不充分造成的结果呢,还是本身引进市场机制就是错误的,现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在国家行政学院最近带了几个MP的学员,都是市局长,其中有位河北鄂州市的副市长,是位女市长,1970年出生,才30多岁,已经当了六年局级官员,她是专管医疗卫生,她在鄂州市搞了四年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形成了鄂州模式,她这次学的是我们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基本都是局级官员,最低要正处,大部分都是局级,我说她这个鄂州模式又是一种民改模式。
我在接受很多记者采访时,说如果说我们医疗改革不成功的话,这个板子大概不能简单的打到公共服务市场化这里。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西方国家在公共管理变革潮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的变革。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理念也在不断地演变。
从最初的公共行政到今天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越来越注重民主、透明、效率和服务,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以“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为主题,探讨公共管理的演变和发展。
一、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机构为实现政府目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和活动,包括决策、规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监督等一系列行为。
公共管理强调更广泛的管理范围,它不仅仅是政府机构的事务管理,同时也涉及社会组织、市场机制、公民自发性等其他管理主体。
因此,公共管理是一个更加综合、多元的概念。
二、公共管理的特征1. 民主化。
公共管理强调民主、参与和透明。
各层次管理者在决策、执行、评估等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民利益,提高透明度和可参与度,推进民主化管理。
2. 效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机构也需要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共管理借鉴了市场竞争中的管理方法,加强工作标准化、人员培训和激励机制,推进管理效能的提高。
3. 服务导向。
公共管理应当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
通过服务导向思想来提高政府对公众事务的处理水平,让公众受益。
三、公共管理的形式1. 政府公共管理。
政府是公共管理最核心的实体,政府的公共管理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还包括行政职能转变和扁平管理等一系列创新。
2. 组织公共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公共管理实体不断涌现,不仅为社会贡献力量,也对政府公共管理发挥了积极的补充和促进。
3. 公众参与公共管理。
公众是公共管理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公共管理需要根据不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让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
比如,公众的观念引导、信息公开、沟通协商等形式。
四、构建公共管理体系公共管理的构建需要具备现代科技的支持、政策法规制度的规范、技术工具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条件。
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
从传统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范式转换的检视——国内行政学教科书的一项经验研究
一
、
为 “ 权参 与” 原 因所 在 。 维 的
样 本 概 况
以 “ 政 学 ” “ 政 管 理 学 ” 行 、行 、 当 然 ,上 述 分 析 并 不 表 明 我 国 公 民 的 政 策 参 与 只 具 有 形 式 民 主 的 意 “ 共 行 政 学 ” “ 共 管 理 学 ” 公 和 公 为 义 , 不 意 味 着 公 民 政 策 参 与 无 法 承 载 推 进 公 共 政 策 民 主 化 的 功 能 。 国 关 键 词 从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图 书 馆 中 也 我 的 宪 政 体 制 和 政 党 制 度 的 特 殊 性 决 定 了 公 共 政 策 体 制 的 复 杂 性 。具 体 表 进 行 检 索 。 剔 除 掉 其 中 的 重 叠 书 现 为 决 策 权 力 的 分 配 在 政 治 系 统 内 部 既 有 横 向 的党 政 结 构 ,也 有 纵 向 的 目 , 索 到 我 国 学 者 编 著 的 2 0本 检 1 以 中央 地 方 结 构 。 高 度 集 中 的 计 划 经 济 时 代 。 央 政 府 在 公 共 政 策 过 程 中 教 科 书 。 同 时 。 相 同 方 式 在 北 京 在 中 清 中 中 处 于 核 心 地 位 , 握 了 大 多 数 政 治 资 源 和 决 策 权 力 , 方 政 府 主 要 负 责 执 大 学 、 华 大 学 、 国人 民大 学 、 掌 地 山 大 学 、 旦 大 学 、 汉 大 学 图 书 复 武 行 中央政府 的决策 。 利 益要求 被 限定在 较低 程度 内。经 过 3 其 0多 年 的 分 馆 进 行 检 索 , 结 果 是 获 得 了基 本 其 权 化 改 革 , 方 政 府 逐 渐 成 为 一 个 独 立 的 利 益 主 体 , 在 执 行 中 央 政 府 的 地 它 相 同 数 量 的 教 科 书 。 然 书 目有 少 虽 政 策 时 开 始 有 了 自己 的 利 益 考 虑 。 有 时甚 至 为 了短 期 的经 济 利 益 而 不 惜 数 的 不 同 , 从 数 量 几 近 相 同 的 程 但 损 害 国 家 长 远 的 整 体 利 益 或 牺 牲 地 方 民众 的公 共 利 益 。 时 。 此 中央 政 府 自 度 上 我 们 可 以 推 断 出 :所 选 取 的 然 希 望 借 重 当 地 民众 向 地 方 政 府 施 压 ,并 使 他 们 成 为 制 约 地 方 政 府 机 会 2 0本 教 科 书 在 行 政 学 领 域 有 极 1 主义行 为的一 种力量 。在 中央政 府 的倡导 、 励 和支持 下 , 方 民众 的参 高 的代 表性 。 除其 中一些非教科 鼓 地 排 与 无 疑 会 程 度 不 同地 推 动 地 方 公 共 政 策 过 程 的 民 主 化 。 书 性 质 的 专 题 论 著 , : 中 国行 政 如 《 管 理 学 初 探 》 国务 院 办公 厅 调查 ( 四 、 论 结 18 以上 分 析 表 明 , 国 公 民 政 策 参 与 实 践 中取 得 的成 就 和 存 在 的 问 题 , 研 究 室 编 ,经 济 科 学 出 版 社 ,9 4 我 年 ) 《中 国 古 代 行 政 管 理 概 要 》 、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我 国政 治 现 实 的 反 映 ,有 意 无 意 地 回避 中 国 和 西 方 国 家 左 言 东 著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 ,9 9 18 在 体 制 和 制 度 上 的 差 异 而 泛 泛 讨 论 公 民 政 策 参 与 。肯 定 难 以 将 研 究 推 向 年 ) 和 含有 上述 词条 但非该 领域 等 深 入 ; 国公 民 的 政 策 参 与 尚 需 要 有 一 个 合 适 的权 力 体 制 的 配 合 , 体 制 我 该 的 书籍 , :地 方 公共 管理 : 路 如 《 理 在 赋 予 公 民 以 实 体 性 参 与 权 的 同 时 , 当 避 免 在 立 法 、 政 和 司 法 三 种 权 应 行 与 实 践 》( 幼 鸿 等 编 著 , 海 人 民 董 上 力 分 配 方 面 出 现 结 构 性 失 衡 。 憾 的 是 , 两 个 问题 都 是 公 民 参 与 本 身 所 出 版 社 , 0 8 、 区 域 公 共 管 理 导 遗 这 20 )《 无 法 解 决 的 。 此 。 现 公 民 有 序 、 效 的 政 策 参 与 , 需 要 自 下 而 上 的 公 论 》 陈 瑞 莲 主 编 ,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因 实 有 既 ( 中 民 推 动 , 需 要 自上 而 下 的 权 威 推 动 。 也 版 社 , 0 6) , 终 确 定 了 l 5本 20 等 最 1 教 科 书作 为研究 样本 。 参考 文献 : 笔 者 根 据 书 名 的 不 同 把 样 本 【 王锡锌. 众参与和行 政过程—— 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 的框架 [ . 1 】 公 M]北京 : 中国民主 分 为 了 四 大 类 : 行 政 学 ( 括 行 A 包 政 学 、 政 学 纲要 、 政 学原理 、 行 行 行 法制 出版 社 ,07 4 2 . 2 0 : ,5
公共管理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发展沿革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民间组织及其他公共机构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传统公共管理(1900年-1960年)
传统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和行政管理的专业性,主要以行政法规和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规范化和集中制为主要手段,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就是韦伯的官僚理论。
第二阶段:新公共管理(1960年-1990年)
新公共管理是在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的,它强调市场化和竞争,强调公民参与和服务质量,注重效率和成本控制,提倡公共-私人合作。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有奥斯特罗姆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奈特的“合作治理理论”。
第三阶段:后新公共管理(1990年至今)
后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治理的网络化和多元化,注重社会资本和公共参与,强调创新和适应性,推崇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合作。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有德鲁克的“社会企业理论”和奥斯本的“全面质量管理”。
总体来说,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它既受到外部环境和国家制度的影响,也受到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启示和引领。
未来,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加快,公共管理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一、理论概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和社会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前沿理论的不断涌现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实践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从传统的行政机构管理到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逐步形成,不断迭代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偏重点,但总体来说,前沿理论的引入使得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前沿理论介绍1.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私营部门管理方法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市场化、产权化和社会化的手段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
2.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治理理论关注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协作和协调机制,强调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决策。
治理理论强调建立合作性、协商性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强调参与民主、社会参与和合作。
3.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源(社会网络、信任、互惠行为等)对社区和组织效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社会关系网络对组织绩效和社区发展的作用。
4.创新网络理论(Innovation Network Theory)创新网络理论强调社会网络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对创新和知识转移的重要性。
通过组织间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促进创新和发展。
四、未来趋势和挑战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不断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需要更多关注技术创新、社会需求变化、全球化挑战等方面,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推动公共管理、行政管理领域的进步。
五、结语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引入,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好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进步。
现代行政管理:原理与方法
我国政府公共供给不能适应社会公共需求,主要体现在 如下方面: 第一,政府教育公共供给不足、教育资源短缺。 第二,我国政府科技公共供给不足,R&D经费投 入的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都严重偏低。 第三,我国政府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不足,社会保 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社会保障的覆盖 面偏低。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 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 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仅约占全国就业人员总 数74432万人(2003年统计数)的21.96%、14.22% 和16.64%。 第四,我国政府公共医疗卫生公共供给不足。目 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 任何医疗保障。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1.“行政”与“管理”的词源学区别 行政有两层含义,一是“文书工作”:即处理信息、控制、照章办 事、官僚制;二是“去伺候”:即服务,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结果导向,完成目标;二是参与,多中心工 作的协供公共产品;公共管理则是绩效导向,矩阵式、职能式组 织模式,讲究政府提供核心公共产品,由非政府组织与私人部门提供混 合公共产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实行多中心的治理。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3.公共管理研究范式是在公共行政研究范式基础 上产生的新的行政研究范式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生了由公 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范式变化。 (1)公共行政范式研究时期(19世纪80年代前后至20 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 是政府,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并主 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公共事务,其基本目标是达成行 政目标和提高行政效率。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特征是以政府组织机构及其公务员 的活动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主 要目标,探索公共行政的一般规律与普遍原则。
公共管理范式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有哪些经验启示?)
二、公共管理范式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有哪些经验启示?
自公共管理范式星期以来,发生了三次重大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在英国、新西兰等国家被称为“新公共管理学”)。
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从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他们分别代表了公共管理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和范式。
他的三次范式转变即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新公共管理。
三者的理论依据不同,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依据传统的公共科层制(官僚制理论);公共政策范式则依靠的是政策执行(前期侧重政策制定)等理论;后者则是以政府失败论即不知这一理论为依据。
启示:我们的行政改革应当以总结以往的缺点和不足,吸取传统的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管理学中好理论、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我国实情,尝试性的加以试点利用,以建立更趋完善的行政改革的体质机制。
它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更加迅猛。
事实上,我们已经欣慰的看到,新思想和新理念已在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备受关注。
并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已被我们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所吸收和借鉴,并已取得了较好效果,公共管理范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
试比较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及新公共管理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是三种不同的理论模式,它们在公共领域中的应用有各自的优劣和特点。
本文将对这三种理论模式的异同进行比较。
首先,传统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领域最早的研究和实践模式,主要强调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公共事务管理。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重点是政府合法性、权力和责任,强调政府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和服务。
在传统公共行政中,政府是唯一的权力机构,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和实施政府决策。
这种模式注重行政效率和效能,通过规章制度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公共问题。
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新公共行政模式更加注重民众参与和服务导向。
新公共行政模式的出现是为了应对社会变革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挑战。
新公共行政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提倡公共行政部门与市民维权组织、非营利组织、企业和社区进行合作。
新公共行政模式还强调政府与公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和共同决策,追求治理的民主化和包容性。
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更加市场化和效能导向的模式。
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源于私人部门管理实践,强调行政部门的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和绩效评估。
新公共管理模式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强调效果导向的管理、精益化和创新。
新公共管理模式还强调从层级结构向网络结构的转变,强调结果导向和契约管理。
这三种理论模式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基础不同: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是以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为基础的;新公共行政模式强调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合作和参与,基于社会科学和民主理论;新公共管理模式基于市场理论和私人部门管理经验。
二、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传统公共行政注重政府权力和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新公共行政强调民主、服务和公众参与;新公共管理模式更加关注效率、效能和经济性。
三、实践方式不同: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强调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来解决公共问题;新公共行政模式倡导民主参与和协商决策,强调政府与市民、社区之间的合作;新公共管理模式以市场机制、创新和绩效为导向,强调行政部门的经营管理和结果导向。
一场治理范式的变迁: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评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与行政》
一场治理范式的变迁: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评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与行政》马子博【期刊名称】《中国出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1页(P69)【作者】马子博【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传统公共行政在回应日益多元化的公共需求、复杂化的公共关系以及相互冲突的集体利益时显得捉襟见肘。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西方国家相继陷入了“滞胀”困境,为了化解政府合法性危机,重塑政府形象,新西兰、英国等国率先对其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举措涵摄政府治理价值的转变、公共组织体制架构的整饬、政府行动流程的重组以及治理工具的优化。
这场席卷全球众多国家的治理变革被学界和实践部门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
然而,“新公共管理”是否足以替代传统公共行政而成为一个崭新的典范存在?澳大利亚知名公共管理学者欧文.E.休斯(下文简称“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张成福、马子博译)一书中作出了系统详尽的阐释。
纵览《公共管理与行政》全书,其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反思与批判而提出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全球治理范式运动的存在。
休斯认为,“范式”并非如库恩所言是一种全新的规范性框架,且应受到学科共同体的一致认同。
相反地,“在同一领域通常存在着诸多互为竞争的典范”。
故此,公共管理典范并非凭空臆造,而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继承与扬弃。
此外,公共管理典范亦汲取了新公共管理主义的理论思想与现实工具。
基于此,公共管理典范显现出了强大的理论和现实生命力,它也将引领一场全球治理运动。
首先,传统公共行政是否能称之为一种“范式”。
休斯认为传统公共行政肇始于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它以“政治—行政”二分为起点,以官僚制为运行机器,以科学管理为基本手段,并在技术理性的指导下寻求公共管理的“最佳途径”。
传统公共行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理性的迷信以及对于官僚制本身的尊崇使得传统公共行政正在走向自身的反面:专断低效、繁文缛节以及压制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思想:(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 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2)由于(1)的存在,在报酬由委 托人支付的情况下,代理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可能采取某 些机会主义的行为,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降低自身承担的风 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都有可能存在不道德的欺诈 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而控制不道德行为成本有非常高; (3)委托人预期效用的实现,依赖代理人的行动,同时也 取决于委托人在契约中的制度供给、彼此的承诺、相互信任、 激励与补偿机制与监督机制的安排等;(4)由于上述条件 的存在,对代理人的行为予以激励与控制,建立契约执行的 规则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就成为了委托—代理理论关注的焦 点问题。
(2)行政官僚价值中立原则 (3)强调以效率原则为公共行政的最高标准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的目的是在于了解:首先政 府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 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 少的成本来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 古利克说:“在行政科学中(无论是公共行政,还是 私人行政),基本的‘善’就是效率。行政科学的基 本目的就是以最少的人力和材料的消耗来完成手头 上的工作。因此,效率是行政管理的价值尺度中的头 号公理”。
(2)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是指事前签订契约、事后监督和实施它的各种费用 之和。 第一,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人们各种交易行为之中; 第二,在以下情况下,交易费用会变得十分昂贵:产权关系 不清、环境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及由此产生的契约不确 定,人类的有限理性与规则匮乏下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交 易成本的资产专用性、政府组织大量寻租,设租行为的存在 等; 第三,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能够有效地控制与减少交 易成本的支出,提高经济活动的内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 地增长; 第四,意识形态和人们诚信的态度是降低人类生活交易成本 的重要因素。如科斯所言,意识形态和人类信用的重要作用 在于:它借助内化的文化价值,增强人们行为的预见性,减 少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摩擦;同时,“最重要的是任何成 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克服搭便车的问题。其基本目标是为不 按简单的、享乐的、个人对成本收益算计来行动的团体注入 活力。”
3、不信任的时代 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代表这一股潮流、全面推进行政改革的既有君主立宪制国 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既有单一制国家,也有联邦制国 家;在政府制度上,既有内阁制政府,也有总统制政府;在 市场体制上,既有自由型市场经济,也有政府导向型经济; 高举改革旗帜的,既有右翼政党,也有左翼政党。” 1996年3月OECD就公共管理问题召开的首次部长级会议上, 美国的预算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指出,西方各国在应对政府危 机时“均以极其相似的方式对此做出了回应”。这一相似性 体现在:(1)在政府中进行分权,将责任转移到较低一级 的政府部门;(2)重新审视政府应该做什么,应该付出什 么,哪些是政府应该付出却没有付出的,那些是既没有做也 没有付出的;(3)削减公共服务的规模,实行公共活动的 民营化与公司化;(4)寻求更富成本—效益的公共服务提 供途径,如签约外包、市场机制及使用者付费等;(5)顾 客取向,包括为公共服务提供明晰的质量标准;(6)实行 标杆管理和绩效评估;(7)简化规制、降低成本的改革。
密分工和层级结构,并由相对稳定的专业 人员履行各种公共职责的行政组织。 B、以权威为基础划分组织: “卡里斯马型权威”; “传统型权威”; “法理型权威”。
C、现代官僚体系的原则
第一,固定和法定的管辖范围的原则,一般是通 过各种规则—法律或行政规章—来加以规定; 第二,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第三,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保留书面文件(档案) 的基础之上; 第四,公职管理,至少是所有专门化的公职管 理—而这种管理显然是现代的—通常以全面而熟 练的训练条件为先决条件; 第五,当公职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官方活动要 求官员完全发挥其工作能力; 第六,公职管理应遵循一般性规定,这些规定或 多或少是稳定的、全面的,并且可以学习的。
标志性事件:1968年9月,在怀特· 沃尔多的
号召和资助下,32位年轻的公共行政学者在 美国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的明诺布鲁克会议 中心聚会,探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问题,提 出了“新公共行政学”。
2、新公共行政学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
(1)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框 架; (2)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了民主行政的思想,并 且认为政治民主与行政民主并重; (3)批判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把效率作为公共行政 的头号公理,强调应把社会公平放在首位,同时也 强调公平与效率之协调与统一; (4)注重行政过程中 的价值、伦理因素; (5)重新探索行政组织理论研究的视角和演进地 途径。
法约尔: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了 工业企业的六大类活动:技术、商业、财政、安全、 会计和行政活动。 认为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 挥、协调和控制职能。 还提出了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职责、纪 律、命令统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 权、权力线、秩序、公平、人员任期稳定、首创精 神和集体精神。 古利克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计划、组 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3、公共政策的兴起和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
(三)公共行政的价值反思与局限
1、以政府体系为中心的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权力的单一中心; (2)公共行政的权力中心主义; (3)公共行政运作的主体中心主义。 2、官僚制政府的实践困境
二、公共管理
(3)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四条原则: (1)认真细致地收集由工头和工人多年积累起来 的知识、经验和技巧;(2)对工人的科学挑选及 其以后的进一步开发;(3)将管理科学与科学地 挑选与培训工人结合起来;(4)在工人和管理者 之间公平地划分实际的工作职责。 泰勒的科学管理内容:工时动作研究;工资刺激制 度;职能主义;例外原则;科学化、标准化的工具、 方法;心理革命。
罗伯特· 达尔《公共行政学的三个问题》(载于美国《公 共行政学评论》1947年6期),指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
的三个问题:(1)公共行政学与规范价值的关系问题;(2)
公共行政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问题;(3)公共行政学与社 会环境的问题。 达尔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一种公共行政科学是可 能的,除非(1) 规范价值的地位弄清楚了;(2)人在公 共行政领域中的属性被更好地了解以及其行为被更多地预测; (3) 有各种可以比较的主体,以便从中能找到各种超越国 家边界和历史经验的原则和概括” 。
(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1、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1)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凯恩斯主义的干预—20世 纪70年代的“滞涨”,出现了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还有供给学派、新制度经济学 等,在80年代成为官方经济学。基本主张是从新古 典经济学的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迷信市场机制 万能,主张减少或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企图在 新的形势下来恢复新古典的自由放任政策,故称新 自由主义经济学。
5.形形色色的组织安排可以用作提供不同的公益物品和服务。这些组织 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多组织安排得以协调,它们包括互利性的贸易和协 议、竞争性的对抗、裁定冲突以及有限等级的命令权力。 6.经过专业训练的公务人员对单一权力中心负责,这种等级秩序的完备, 会削弱大型行政体制对公民对许多形形色色的公益物品的种种偏好作出 反应的能力,也会削弱其应付各种环境条件的能力。 7.对单中心权力负责的等级组织的完备,不会使效率最大化,在此效率 是指时间、精力和资源花费最少。 8.在任何政府中权力分散在具有多种否决权能的各种决策中心,发展其 程度各不相同的多元的、交叠的政府机构,对于维持稳定的、在变化迅 速的条件下能增进人类福利的政治秩序是必要的条件。
(4)行为主义管理思想
代表:埃尔顿·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赫茨伯 格的双因素理论。
2、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则
(1)强调行政管理的一般性或普遍性
威洛比断言:“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有着某些 可以一般地加以应用的基本原理,这类似于 那些使科学之为科学的原理。” 厄威克说得更干脆:“ 存在着一些支配人类 有意识的联系的原理,正如存在着一些支配 桥梁建设的工程学原理一样”。
3.对于行善是必要的权力,即政治权威的行使,会被某些人所篡用,他 们抓住机会,利用这样的权力来谋求私利,损害他人,除非政治权威是 分立的,不同的权威组织得可以相互制约和控制。 4.公益物品和服务依靠为各种组别的决策制定者所作出的决策,每个集 体企业在政治上的可行性依靠的是所有各个决策结构持续地作出有益的 决策。公共行政在政治的范围之内。
交易成本理论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1)交易成本成为考量、评价政府组织内部运行 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2)交易成本理论更加明确了政府在建立产权制 度、保护产权权利以及确立相关的法律秩序方面所 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3)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政府组织在制定与执行 公共政策中,能够更加理性地选择有效的制度,以 降低管理过程的交易费用; (4)从交易成本理论中,政府组织意识到,必须 有效地遏制政府寻租和腐败行为,才能保证民间经 济交易活动的视角和演
进地途径。
1、行使政府专有权的人与其同胞公民一样,前者不见得比后者更可能
腐败或者更不可能腐败。 2.宪法的结构在一群人中分配决策权能;民主宪法界定个人的专有权和
不同政府机关专有权所内含的权威,这样每一方的权能都为其他各方的
权能所制约。在民主社会确立和变更组织安排的任务要看作是立宪选择 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背景 1、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波齐曼在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现状》导言的《两种公共管理概念》认为: 公共管理途径应具有如下特征:(1)既关心战略,又关心过程,但以一种外部 的焦点取向;(2)在强调“硬”知识(管理方法、技术尤其是定量分析技术) 的同时,继续关注“软”知识(管理的政治环境、价值等);(3)以资深公共管 理者(中层和高层管理者)为方向;(4)给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的”下更广泛 的定义,以便将非营利组织、私人企业的公共方面包含于其中;(5)关注理 论和规范研究。 2、第三次浪潮的影响 工业社会在追求以生产效率为中心的过程中演绎出规则包括:标准化; 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的公共管理应对的挑战: (1)科技革命; (2)信息化; (3)消费型社会; (4)全球化; (5)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