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概览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对于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害程度。
1. 一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可能引发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大型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
2. 二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可能引发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中型自然灾害、较大事故等。
3. 三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可能引发一定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如小型自然灾害、一般事故等。
二、应急能力。
1. 一级突发事件,对应急能力要求极高,需要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协调和支援,如国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
2. 二级突发事件,对应急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跨地区范围内的资源协调和支援,如地方性自然灾害、较大事故等。
3. 三级突发事件,对应急能力要求一般,需要地方内部资源协调和支援,如局部自然灾害、一般事故等。
三、社会影响。
1. 一级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恐慌和重大舆论关注,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 二级突发事件,可能引发跨地区范围内的社会关注和一定舆论关注,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3. 三级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局部范围内的社会关注和一定舆论关注,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应对措施。
1. 一级突发事件,需要立即启动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救援和应对。
2. 二级突发事件,需要启动地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动跨地区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救援和应对。
3. 三级突发事件,需要启动当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动地方内部资源进行救援和应对。
综上所述,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主要从危害程度、应急能力、社会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划分,以便更好地指导应急响应和资源调配,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公共安全、生产、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危害,需要迅速处置和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以便对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和应急处置。
一、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
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全国性应急处置和国际合作的突发公共事件。
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
一旦发生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应立即启动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力量进行综合处置。
二、重大型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地区性、行业性或群体性利益造成严重影响,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应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动荡、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对当地经济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一旦发生重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应当及时启动地方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三、较大型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个别单位或区域内的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需要专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应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导致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一旦发生较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应当立即启动单位或地方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四、一般型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型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个别单位或区域内的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需要专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组织应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型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引起局部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秩序和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一旦发生一般型突发公共事件,应当及时启动单位或地方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完整版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
级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对公众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包括传染病暴发、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分级标准,以便对不同级别的事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
一、一级响应。
一级响应是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级别响应。
一般来说,一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大规模传染病暴发,如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有毒食品大面积流入市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化工厂泄漏、核辐射泄漏等。
一级响应的特点是全面、迅速、果断,需要动用大量资源和人力进行紧急处置和救援。
二、二级响应。
二级响应是针对较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
一般来说,二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中等规模传染病暴发,如流感、麻疹等;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食品中毒事件;一般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工业废水排放超标等。
二级响应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组织救援和治疗工作,同时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和宣传,以避免事件扩大和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三级响应。
三级响应是针对一般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
一般来说,三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局部传染病暴发,如手足口病、流感等;一般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食品质量不合格;一般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等。
三级响应需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和处置措施,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对公众进行相关预防和应对指导。
四、四级响应。
四级响应是针对一般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最低级别响应。
一般来说,四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个别散发的传染病病例,如水痘、麻疹等;个别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个别食品质量问题;个别的环境污染事件,如个别地区的水质问题。
四级响应主要是由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对公众进行相关预防和应对指导。
总结: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加迅速、有序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各级响应部门和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相应的分级标准进行响应和处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突发性传染病、食物中毒、化学中毒、放射性污染等原因引起的突发性疫情或大规模伤亡事故。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事件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分级管理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有助于统一管理、准确评估和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全。
一、一级响应。
1. 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或疫情暴发,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2. 发生严重食物中毒或化学中毒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危害严重;3. 发生放射性污染或其他大规模伤亡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4. 其他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突发事件。
二、二级响应。
1. 发生中小规模传染病或疫情暴发,有扩散趋势,需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2. 发生局部性食物中毒或化学中毒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危害较大;3. 发生局部性放射性污染或其他中等规模伤亡事故,造成一定社会影响;4. 其他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的突发事件。
三、三级响应。
1. 发生局部性传染病或疫情暴发,有一定传播风险,需要采取相应防控措施;2. 发生个别食物中毒或化学中毒事件,影响范围有限,危害较小;3. 发生个别放射性污染或其他个别伤亡事故,造成局部社会影响;4. 其他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
四、四级响应。
1. 发生个别传染病或疫情暴发,传播风险较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2. 发生个别食物中毒或化学中毒事件,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危害微小;3. 发生个别放射性污染或其他个别伤亡事故,局部社会影响微弱;4. 其他对公共卫生安全影响微弱的突发事件。
以上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各级响应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及时响应和相应措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监测、应急预案制定和资源保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概览
1.一次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杀人、爆炸、纵火、投放危险物质等案件;在公共场所造成6人以上死亡的案件,或采取绑架等手段,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
2.抢劫现金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或财物价值50 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盗窃现金50万元以上或财物价值300万元以下,或抢劫金融机构或运钞车,盗窃金融机构现金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案件。
2.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资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
3.非法倾倒、埋藏剧毒危险废物事件。
3.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自然
灾害
类
水灾
区域内中型、位置重要的小(一)型水库出现险情。
一般大中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
2.在1个平均潜伏期内,5个以上县(区)发生猪瘟、新城疫疫情,或疫点数达到10个以上,或发生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炭疽等二类动物疫病暴发流行。
2.在1个平均潜伏期内,猪瘟、新城疫疫点数达到30个以上。
2.动物暴发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病感染到人并继续大面积扩散蔓延。
社会安全事件类
群体性事件
1.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较大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聚众闹事、罢工、罢课、罢市、阻断交通等,或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和有可能进京的非法集会和集体上访事件。
2.发生在省内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
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分级预警分级标准Ⅰ级特别重大事件红色预警(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Ⅱ级重大事件橙色预警(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Ⅲ级较大事件黄色预警(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及响应级别分级预警Ⅰ级特红色别预警重大事件Ⅱ级橙色重预警大事件分级标准(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 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在一个县 ( 市 ) 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 天 ) 发生 5 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 2 个以上的县 ( 市 ) 。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 ( 地 ) 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 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 2 个以上市 ( 地 ) 。
(4) 霍乱在一个市 ( 地 ) 行政区域内流行, 1 周内发病30 例以上,或波及 2 个以上市 ( 地 ) ,有扩散趋势。
(5) 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 2 个以上县 ( 市 ) ,1 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 5 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 2 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人,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 市 ) 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 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 例以上死亡病例。
(11) 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 人以上,或死亡 5 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突发事件对应法等级
突发事件对应法等级
突发事件是指意外、突然且迅速发生的事件,其危害程度、范围和影响力较大。
根据国际上一些常见的突发事件分类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可以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和紧急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的等级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一级突发事件:一级突发事件通常是指规模较大、影响范围广泛且危害程度高的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国家级紧急响应机制需要启动。
一级突发事件通常需要国家层面的组织和协调,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应对措施。
2. 二级突发事件:二级突发事件通常是指危害程度适中、规模较大但影响范围相对局限的事件,需要大规模资源和力量投入应对。
通常情况下,二级突发事件可能需要省级或地方政府组织和协调,实施区域范围内的应对措施。
3. 三级突发事件:三级突发事件通常是指危害程度较轻、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且可控的事件,通常由地方政府组织和协调,实施当地范围内的应对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突发事件的等级划分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划分标准可能会根据国情、法律和制度的差异而有所调整。
因此,在实际应对突
发事件时,应参考所在地区对突发事件等级的划分标准和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划分明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划分明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红色预警)(1)肺鼠疫、肺炭疽病例在全xx发生,疫情有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有扩散趋势。
(3)xx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xx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橙色预警)(1)在全xx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腺鼠疫发生流行, 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
(3)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霍乱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5)乙、丙类传染病疫情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扩散到xx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
(10)1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xx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xx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危害严重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黄色预警)(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
(2)腺鼠疫发生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响应分级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响应分级标准1、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级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及(重大)、Ⅲ(较大)和Ⅳ(一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分级,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或部门应急预案确定。A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响应(1)造成30人及其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及其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2)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3)超出省(市、区)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4)跨省级行政区、跨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5)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需要国务院安委员会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B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级响应(1)造成10人及其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机10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下上、1亿元以下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2)超出市(地、州、盟)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3)跨市、地级行政区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4)省(区、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C、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Ⅲ级响应:(1)造成3人及其以上、10人以下死广(含失踪),或危机10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2)超出县级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3)发生跨县级行政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4)市(地、州、盟)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一般事故时启动Ⅳ级响应。应急响应和事故预警存在一定的差别,预警级别是动态的,根据事件信息和事件的变化,预警级别应当时进行调整。2、国家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响应分级标准按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国家将矿山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特别重大事故)响应、Ⅱ级(重大事故)响应、Ⅲ级(较大事故)响应、Ⅳ级(一般事故)响应等。各企业在制定预案时应结合企业实际,并参照国家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矿山企业响应分级标准。(1)Ⅰ级响应造成或可能造成30人及其以上死亡,或造成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造成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特别重大社会影响等。(2)Ⅱ级响应造成或可能造成10~29人死亡,或造成50~100A幅、重伤,或造成0、5~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等。(3)Ⅲ级影响造成或可能造成3~9人死亡,或造成30~50人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或较大社会影响等。(4)Ⅳ级影响造成或可能造成1~2人死亡,或造成3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一定社会影响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发生原因上来分,通常可分为: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事件、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洪涝等的突然袭击、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是针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一级响应是最高级别的应对措施。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一个平均潜伏期(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一个平均潜伏期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的标准和内容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
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
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它包括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 Ⅰ级(特别重大):指突发事件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需要紧急组
织救援处置的事件。
2. Ⅱ级(重大):指突发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
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危害,需要紧急组织救援处置的
事件。
3. Ⅲ级(较大):指突发事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
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需要组织救援处置的事件。
4. Ⅳ级(一般):指突发事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财产
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可以由基层组织自行处置
的事件。
对于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国家和地方政府会采取不同的
应对措施,以保障公共安全和减少损失。
同时,公众也需要
了解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
采取正确的行动。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突发事件,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
一、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件。
一旦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将会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需要立即启动国家应急预案,全国范围内组织抢险救灾。
二、重大突发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的较大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
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需要启动地方应急预案,组织地方抢险救灾,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三、较大突发事件。
较大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的一定伤亡和一定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当发生较大突发事件时,需要及时启动地方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尽快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四、一般突发事件。
一般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的一定伤亡和一定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一般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及时启动地方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做好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在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中,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是最为严重的,一般突发事件是最为轻微的。
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分级标准,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突发公共事件简要分级标准(参考)
突发公共事件简要分级标准(参考)一、地震灾害特大: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
重大: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
较大: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一般:造成10人以下死亡,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二、安全事故特大: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重大: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较大: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般: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地质灾害特大: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重大: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较大: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一般: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四、群体性事件特大: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发生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重大: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发生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较大: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100人以下,无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一般: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无打、砸、抢等违法行为。
备注:涉及少数民族、宗教、退役军人等敏感人群或1人以上死亡也要及时报送。
五、恐怖袭击事件不分大小,一律及时报送。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分类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分类分级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对我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分类分级标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根据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其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统一应对措施和资源分配,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分类分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按事件类型分类1.自然灾害类:包括地震、火灾、洪水、台风、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事件;2.事故灾难类:包括交通事故、工业事故、建筑坍塌、矿难等事故灾难事件;3.公共安全类:包括恐怖袭击、绑架勒索、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等公共安全事件;4.公共卫生类:包括传染病暴发、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事件;5.社会突发事件类:包括社会抗议、群体性事件、社会事件等社会突发事件。
二、按严重程度分级1.一级突发事件:指严重影响公共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的突发事件。
如地震、大型火灾、救灾等级灾难性事件。
2.二级突发事件:指较大范围和程度的突发事件,需要快速响应和紧急处理的突发事件。
如交通事故、小型火灾、洪水、台风等。
3.三级突发事件:指影响范围较小、影响程度较轻的突发事件,需要及时处置的突发事件。
如群体性事件、社会抗议等。
三、按应急资源配置分级1.一级应急响应:指需要动用国家或地方重大应急资源进行救援和处理的突发事件。
如大型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等。
2.二级应急响应:指需要动用地方应急资源进行救援和处理的突发事件。
如地方性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
3.三级应急响应:指由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托自身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理的突发事件。
如小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
四、按部门责任划分1.防灾减灾部门:负责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防范工作,提前做好灾害防范措施;2.应急救援部门:负责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公安消防部门:负责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公共安全类事件,人员疏散和火灾扑救等工作;4.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公共卫生类事件,疫情控制和医疗救治等工作;5.民政部门:负责灾后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6.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分工合作,共同抗灾救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械斗。
6.因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等权属争议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发的,造成严重后果的群体性事件。
6.参与人数在10人以上的暴狱事件。
刑事
案件
1.一次造成公共场所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或学校内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危害较严重的杀人、爆炸、纵火、毒气、绑架、劫持人质和投放危险物质案件。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疫情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其他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区)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及以上、20例以下,或波及2个及以上县(区)。
2.发生传染性非典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2.发生传染性非典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有扩散趋势。
3.造成3万户以上居民停水、停气24小时以上的事故。
3.城市5万户以上居民供气或供水连续停止48小时以上的事故。
环境
污染
1.因环境污染造成3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或因环境污染使区域局部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或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
3.高校校园网上出现大范围串联、煽动信息,校内聚集规模迅速扩大并出现多校串联聚集趋势,或因高校统一招生试题泄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3.高校内聚集事件失控并未经批准出校进行大规模游行、绝食、请愿等行为,引发不同地区连锁反应,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4.非法组织和邪教等组织的较大规模聚集活动。
4.参与人数2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造成较大人员伤亡的群体性械斗、冲突事件。
4.因假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造成较大面积绝收、减产的坑农案件。
4.案值数额在2000万元以上走私、洗钱、金融诈骗案、票证案,面值在200万元以上的制贩假币案件。
4.走私危害性大的放射性材料,走私固体废物达100吨以上的案件,制贩毒品(海洛因、冰毒)20公斤以上的案件。
5.非法猎捕、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破坏物种资源致使物种或群面临灭绝危险的较大案件。
2.发生在省内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
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灾害险情。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灾害险情。
4.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区),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或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区)以外地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传染病重新流行。
5.在一个县(区)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5.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或预防接种、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事件。
2.受害森林面积超过3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火灾。
2.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重大影响和财产损失的森林火灾。
3.发生在重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火灾;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或其他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森林火灾。
3.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的森林火灾,或威胁居民地、原始森林或位于省(区、市)交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森林火灾。
3.霍乱在一个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 例;或波及2个及以上县(区),或市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3.霍乱在1 个市州范围内流行,1 周内发病30 例以上。
3.涉及其他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一周内在一个县(区)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2.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资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
3.非法倾倒、埋藏剧毒危险废物事件。
3.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自然
灾害
类
水灾
区域内中型、位置重要的小(一)型水库出现险情。
一般大中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以上,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后果的。
2.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一定水域污染,或乡(镇)以下水源取水中断污染事故的。
2.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案值数额在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走私、骗汇、逃汇、洗钱、金融诈骗案、增值税发票及其他票证案,面值在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制贩假币案件,直接受害人50人以上的其它经济犯罪案件。
3.有组织团伙性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和有毒有害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案件。
3.攻击和破坏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等并对社会稳定造成特大影响的信息安全案件。
5.因假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造成大面积绝收、减产的坑农案件。
5.盗窃、出卖、泄露及丢失国家秘()密资料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
6.制贩10克以下毒品(海洛因、冰毒)案件。
1.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影响较大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等,或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和有可能进京的非法集会和集体上访事件。
1.一次参与人数5000人以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冲击、围攻县级以上党政军机关和要害部门,打、砸、抢、烧乡镇以上机关;或参与人员对抗特征突出,已发生大规模的打、砸、抢、烧行为。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概览
类别
项目
分 级 标 准
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事故
灾难
类
安全
事故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事故危及到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2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事故。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事故危及到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事故。
4.参与人数500人以上,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群体性械斗、冲突事件。
5.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金融单位、重要警卫目标、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枢纽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单位以及其他要害部位或单位。
5.涉及境内外宗教组织背景的大型非法宗教活动,或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的群体性事件。
2.在大型体育比赛、文娱、商贸、庆典等活动中出现的聚众滋事或骚乱。
2.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受伤群体性事件。
2.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30人以上受伤,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
3.聚众在大型活动中闹事,破坏公共设施,制造混乱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群体性行为;或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以及其他公私财产。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灾害险情。
森
林
火灾
1.延烧6小时以上尚未控制明火蔓延的森林火灾。
1.连续燃烧超过72小时没有得到控制的森林火灾。
1.受害森林面积超过1000公顷、火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森林火灾。
2.受害森林面积100公顷以上、300公顷以下的森林火灾。
3.距大型军工、危化品生产企业不足1公里的森林火灾;严重威胁或烧毁城镇、居民地、重要设施和原始森林的,或需要国家支援的森林火灾。
公共
卫生
事件
类
公共
卫生
事件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1例以上、5例以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区)行政区域内。
1.在1个县(区)范围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相邻的县(区);或在1个市州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
1.一次造成公共场所3人以上死亡,或学校内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危害严重的杀人、爆炸、纵火、毒气、绑架、劫持人质和投放危险物质案件。
1.一次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杀人、爆炸、纵火、投放危险物质等案件;在公共场所造成6人以上死亡的案件,或采取绑架等手段,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
2.抢劫现金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或财物价值50 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盗窃现金50万元以上或财物价值300万元以下,或抢劫金融机构或运钞车,盗窃金融机构现金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案件。
2.抢劫现金50万元以上或财物价值200万元以上,盗窃现金100万元以上或财物价值300万元以上,或抢劫金融机构或运钞车,盗窃金融机构现金30万元以上的案件。
2.抢劫金融机构或运钞车,盗窃金融机构现金100万以上;抢劫、走私、盗窃军警用枪械10支以上的;危害性大的放射性材料或100公斤以上炸药或1000枚以上雷管被盗、丢失。
5.跨省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或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