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对联文化

合集下载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对联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联,又称“桃符”、“对子”等。

从格式看,对联由出句、对句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从反映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婚联、挽联和寿联等。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皇帝孟昶。

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许多对联佳作可以反映时代风貌,弘扬真善美,催人奋进,使人观后受到启发和教育。

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意思是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大事,不能读死书。

我把这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心中,勉励自己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对联中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我喜欢对联!这个风俗的起源应当从我们祖先当初挂“桃符“的事说起。

传说,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木板上写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en shu音申舒]和郁垒[yu lu音玉律].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

往后,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有的在桃木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详话.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有一年过年之前,他让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自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孟昶写的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全是吉祥话,是说新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长春”还有总是年轻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个儿能“长春”,老当皇帝.这还是个嵌字联[对联里加进有特殊含义的字,叫嵌字联].头尾嵌上“新春”两个字,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灭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年,他那幅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1.通用联——春联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按字数分类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

关于汉字的对联大全 (4)

关于汉字的对联大全 (4)

关于汉字的对联大全引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艺术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汉字与对联紧密相连。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用汉字组成并取得对、义、形、韵等多方面联系的文学表达形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不仅带来一系列精美的对联,还将介绍汉字与对联的相关知识。

汉字的定义和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系统。

汉字的形态丰富多样,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

汉字通过不同的造字法演化而来,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和声旁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逐渐成熟,并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联的定义和特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是由上下两行对称的诗句组成,要求字数相等或相仿,表达意义相对应。

对联的形式简洁明了,结构严谨,能够将作者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联常被用于节庆、宣传和装饰,成为人们生活中独特的艺术形式。

汉字与对联的联系汉字是对联的基石,对联使用的字词必须符合汉字造字法。

对联的两行诗句都需要使用汉字,这样才能达到对偶、对仗的效果。

除了字形上的相似,对联还要求字义相对应,以达到表达的准确和美感的统一。

同时,对联也是汉字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联的排比、对仗和韵律,展示了汉字独特的魅力。

汉字对联的分类1. 义对联义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意义相对应。

比如:上联:山高路远春暖人多下联:雪绿江山夏凉人少2. 韵对联韵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使用的字的音韵相同。

比如:上联:花开春风下联:月满秋水3. 形对联形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中使用的字的形状相像。

比如:上联:碧波荡漾下联:白云飘飞4. 反对联反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的顺序相反。

比如:上联:山明水秀下联:水秀山明5. 平仄对联平仄对联是指对联的两句诗的平仄相对应。

比如:上联:窗前明月光下联:疑是地上霜汉字对联的创作与发展汉字对联的创作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艺术感悟力。

创作者需要具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优美的表达能力。

关于汉字的对联儿

关于汉字的对联儿

关于汉字的对联儿
1、上联:汉字成章,永结华夷为一体
下联:弦歌流韵,长传礼乐入千家
2、上联:对起三门,中华报里奇葩艳
下联:联结天下,平仄声调国粹传
3、上联:赋诵千章,对韵常敲言灼灼
下联:声闻九域,联坛更见马萧萧
4、上联:华夏中兴,万里河山沾雨露
下联:金瓯永固,千年俎豆享烝尝
5、上联:经典诵读,涧水常闻贤圣语
下联:简牍铭刻,尼山永激古今人
6、上联:重教崇文,泾川自古多贤达
下联:地灵人杰,联苑而今放馥香
7、上联:临池洒翰,三真六草世争宝
下联:闭门著书,万岁千秋谁与传
8、上联:中国诗文,扬华夏千年异彩
下联:楹联艺术,耀翰园一朵奇葩
9、上联:联雅墨香,珠联璧合联联墨
下联:对工文妙,意对词连对对文
10、上联:汉字殊荣,千丈妙联飞雪窦
下联:文坛盛誉,八方俊彦聚剡溪
11、上联:文笔蘸三江,书和谐福字
下联:铜岩崇百丈,传诚信春声12、上联:翰墨宏开,喜听汶上流新韵
下联:人文蔚起,笑看中都蕴古风13、上联:百家挥毫,画中司马春无限
下联:千师作赋,笔下新村韵有余14、上联:人文故里,乾坤永铸仓颉字
下联:礼义之邦,天地常思始祖功15、上联:一记钟音,十里金声播永爱
下联:万寻汉韵,千年祖墓沐春晖16、上联:常念四知,贤明风带莲花韵
下联:勤读千卷,翰墨香熏文化村。

关于汉字及其对联

关于汉字及其对联

关于汉字及其对联
(1) 汉字背后的故事
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它或许代表着人们对文明的伟大探索和创新探索,而一个汉字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故事。

比如“水”字,要表达它的深层含义就要追究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禹帝的成就,而禹帝则是位“水史”的先驱,因此“水”字更是伟人的缩影,象征着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

再比如“火”字,它代表着燃烧的活力,但同样也蕴含着改变万物的力量,寓意着为实现改变不断努力的巨大勇气,所以“火”字也有着无穷的神秘美感,激励着人们创新,勇敢地探索与创造。

(2) 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相传尧舜用对联来记录太甲之乱后取得的和平,以此来铭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随着历史的变迁,对联的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巧妙地用有限的汉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浪漫的情怀。

今天,对联可以用来装饰新人在婚礼上订立终身大约时用,也可以悬挂在新房的大门上象征着房主的幸福;再加上韵文的驰骋及汉字的雅
致,对联的魅力反而因此更上一层楼。

(3) 汉字及其对联的艺术意义
汉字与对联,这两者之间都有着精美的艺术意义。

汉字经历社会文化现象长期发展演变,反映了传统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生活;而对联由趣味简短的文字组成,却蕴含着深刻的意涵和艺术价值,令人发思古之真,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总之,汉字与对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着文化内涵,更弘扬着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们的魅力!。

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

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

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

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

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

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

这是。

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

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

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

翻开先秦著作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便是二言的各成对偶也都各自分量相当而保持对称和平衡。

对联的定义及特点

对联的定义及特点

对联的定义及特点对联是一种用于春节对联贴春联的古老传统文化形式,它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之一,因其言简意赅、形美祥和的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与追捧。

下面将从定义、特点等方面对对联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对联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形式。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对联作为一种汉字艺术形式,是通过叠字、对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寄托情感的,因此对联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内涵。

其次,对联的特点之一是形美。

对联的形式非常独特,它要求上下两联的字数相等,字形和字音相对称,字意相对应,整体呈现出一种协调、平衡的美感。

这种对称的形式给人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观赏对联就如同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陶醉其中。

再次,对联的特点之二是言简意赅。

对联的每一句话不多于七个字,但却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这是对联集中表达主题的要求,也是对联能够概括和凝练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特点。

言简意赅让对联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读者在短短几个字中能够感受到对联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此外,对联的特点之三是情感饱满。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欢乐、愿望、祝福等情感。

通过对联的对仗、对比,更能够突出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

无论是欢乐喜庆的春节,还是节日祝福或美好寄语,对联都能够以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方式传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除此之外,对联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在对联的创作中,不仅仅是琅琅上口的好词佳句,还包括对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涵概,甚至可以借用古今诗词、典故等的表述。

对联的创作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如婉约、豪放、俏皮等,也可以有不同形式,如八字、抱字、横批等。

这种多样性给予了对联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使得对联更具综合性和博大精深性。

总结起来,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以言简意赅、形美祥和、情感饱满、多样性等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对仗、对比、概括等方式,传递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千古对联大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千古对联大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对联文化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当这种文化与各省特色相结合的时候更加妙不可言: 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山东上联:泰山日,孔子仁,人文典范;山西下联:壶口烟,关公义,天地奇观。

云南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海南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宁夏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陕西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香港上联:荆花吐艳香江瑞;澳门下联:莲蕊临风镜海清。

贵州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四川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点击看完整视频哦 ..点击上图看完整视频吉林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福建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台湾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青海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甘肃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安徽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江西下联:瓷器与中国同名。

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河北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南下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

名人自题联自题联,一般是自作自赏,悬挂于墙壁,或作为座右铭,自我鞭策勉励。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袁崇焕自题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翁同苏自题联)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陶绍原自题联)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

(黄慎自题联)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黄遵宪自题联)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康有为自题联)春随香草前年绝;人与梅花一样清。

(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 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

(梁启超自题联)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

(朱方湖心亭联)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

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大全5篇)

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大全5篇)

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大全5篇)第一篇: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对联与汉语汉字的关系除借助字、音变化来制联外,还有通过字序翻转来制作的回文联,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相传乾隆皇帝私访回京时路经一个叫“天然居”的饭店用餐,得一回文上联“客上天然居”,可却难得下联,后来纪晓岚以“人过大佛寺”对上,成为妙对。

用回文的方法写作,是汉字奇妙所在,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倒过来读,而且诗意盎然。

古人还用回文的方法写成诗,称为回文诗,可称汉字一绝。

风流才子唐伯虎写过咏春、夏、秋、冬的联珠回文诗,其中咏春的诗句是“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几个字,化开来是一首诗:“花枝弄影照窗纱,影照窗纱映日斜;斜日映纱窗照影,纱窗照影弄枝花。

”按此方法,可以将咏夏“莲新长水贴青钱数点圆”、咏秋“悠云白雁过南楼半色秋”、咏冬“梅枝几点雪花开春信来”化开来成诗,诸位有空时可一试。

除运用文字本身变化外,还有巧用奇思妙想制作的对联。

北宋初年,有一个叫吕蒙正的秀才在洛阳城南门贴了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一时无人知晓,耍弄了官老爷。

那对联的意思是“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

有人曾给袁世凯写过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意思是“忘八(王八),无耻”。

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用巧用国名、城市名,妙趣横生。

1976年清明节,有人在天安门广场只用“?!” 写了一副对联,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字胜有字。

在过去,对对子既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私塾先生教学生的一种辅助手段,更是才子佳人比试才能的一种工具。

因为对联虽短,但其中包含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种知识,又充满机趣,形式灵活,老少偕宜,雅俗共赏。

所以,经常会有精彩的故事发生。

有个老石匠,修好一座石拱桥后,出了一个上联求对,那联是:“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一个秀才路过,开始不以为然,但却无法续对,还是路过的一个篾匠对出了下联:“砍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语文知识】对联文化

【语文知识】对联文化

万千星斗心胸里 十二时辰手腕间钟表店 鞋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虚心
根从地底无人问 冠盖山巅有鹤飞
竹 松
菊花
霜寒白地萧萧叶 骨掣黄花落落风
啄木鸟

树斗千红花斗绿 天争万物我争虫
骆驼
老鼠
浴日敢争天下白 为霞不作落泥红
蜘蛛
关河以许山为背 沙海何刚妨蹄作舟
切齿尊前休笑我;钻营自愧不如人
对联的基本知识
按用途分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 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 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笑话小故事
说话李白有一天路遇一农夫,农夫听说此 人才高八斗,心想自己也是方圆数十里远 近闻名的才子,不能让这李白抢了风头。
于是农夫上前对李白说:“听说你才学不 浅哪,我给你出个对子对对怎么样?”
李白想偶怎么也是个诗中圣手,一个农夫 出个对子有什么不好对的,就答应了.
名人对对联的故事
毛泽东1909年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得知同校 同学萧三有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就前往借阅。当时萧三 与毛泽东过往尚少,不甚了解,又很自傲,对韶山冲来的 “乡巴佬”瞧不起,就故意要他对上一联方可出借,萧三出 上联:
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
这是拆字组合联,不易对上,但毛泽东略加沉思即 赋:

汉字与对联及禅宗之关系

汉字与对联及禅宗之关系

汉字与对联及禅宗之关系——略谈学习《汉字学导论》的体会汉字学(文字学)是一门有意思有门道有堂奥的学问。

汉字与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之一,同时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载体。

对联和禅宗都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大观园中的两朵奇葩。

昔鲁迅做过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文章。

今日我仿其文章标题之格式,仅为“化而用之”,吾文与鲁文内容无涉也。

先说第一点,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在总结二者的关系之前,先讲几个对联小故事。

第一则故事事关曾国藩与左宗棠。

曾左二人有一段从相知到交恶的过程。

据传有一次曾国藩与左宗棠(字季高)闹意见,曾派人给左送去一个上联:季子敢言高,任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意见常相左!左马上让来人带回去下联: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君经济有何曾?第二则故事与梁启超、张之洞二人有关。

据传张之洞坐镇湖北时,梁启超年纪轻轻,想去拜见张公。

张在露面之前,先让下人给梁送去一个上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今湖北武昌),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从容接对,沉思片刻,援笔立就: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张之洞看过后,自然佩服。

以上所引的第一副对联是“嵌字对”。

即分别把“左季高”和“曾国藩”镶嵌在上下联中。

这说明汉字在排列组合后,能够成对,令人叫绝。

第二副对联更加令人激赏。

张之洞的上联多么盛气凌人,而梁启超的下联何其成竹在胸。

从此二联中可看出汉字与对联的紧密关系。

首先,对联是汉字的一种有规律的组合;其次,汉字是对联的元素和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蒙学经典《千字文》、《三字经》都与汉字(“字”)紧密相关,而有关对联方面的典籍如《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与“声”、“律”、“韵”是分不开的。

第二点,汉字与禅宗的关系。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的一宗。

它是最为典范的中国化的佛教,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但是,到了后来出现了一本书叫《坛经》(也叫《六祖坛经》),该书主要是记载了禅宗的六祖慧能的言论,即“慧能语录”。

汉字传承文化魅力对联份

汉字传承文化魅力对联份

汉字传承文化魅力对联(6)份汉字传承文化魅力对联 11、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未。

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2、上联: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贾岛);下联: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班彪)。

3、上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诸葛亮),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下联;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4、上联:师姑田里挑禾上(和尚)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5、上联:雨洒灰堆成(陈)麻子下联:风吹荷叶像(向)乌龟。

6、上联: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攀哙)。

下联;百管__,笛清(狄青)难比萧和(萧何)。

7、上联:闵子牵(闵子骞)白牛(伯牛),过王子店;下联:白公骑(百公琦)乌马,赶公冶场(公冶长)。

8、上联:酒热不须汤盏汤(烫)。

下联:厅凉无用扇车扇(煽)。

9、上联: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洛书);下联: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聂豹)。

10、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一二三四五六七)11、上联: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无礼);下联: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不忠)。

12、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

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13、上联:顺风帆逆风帆,帆迟(樊迟)帆快(樊哙);下联:涨潮橹退潮橹,橹直(鲁直)橹扳(鲁班)。

14、上联: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鼠)气;下联: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蜂)来。

15、上联:檐下蜘蛛一腔丝(私)意下联:庭前蚯蚓满腹泥(疑)心。

16、上联: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下联;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17、上联:东不管(馆),西不管,酒管,下联:兴也罢,衰也罢,喝罢(吧)。

18、上联: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给事);下联: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尚书)。

19、上联: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周)末;下联:云间闪电,霍光(火光)出自汉中。

20、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语 言 研 究
对联 :独特 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
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杜逸娇 1
摘要 :汉 字是 中华 民族 几 千年 文化 的瑰 宝 ,它 兼有 象形 、表 音 、表 意功 能 ,简单优 美 ,内涵丰 富。而 对联 这 一文 学形式 言 简意 深、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有其独特的 艺术魅 力,只有通过汉字 才能 得到完 美的体现 。因此,对联是 中国特有的一种 民族传统文 学形式 , 是汉字文化的集 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 大精深 ,使得 对联 内蕴深厚 ; 汉字声调的 多样 ,给 对联 增添 了节奏感 ;汉 字独特的 造字法在对联创 作 中的 巧妙 运 用 ,又 大 大增 强 了对 联 的表 现 力 和 趣味 性 。 关 键 词 :汉 字 ;对 联 ; 艺术 ;传 统 文化
二 、从 汉字 的多维 度 视 角剖析 汉字 与对 联 的关 系
汉 字 是 世 界上 最 古 老 的 文 字 之 ‘ 它 是 记 录 汉 语 的 书 写 符 , 号 。在 形 体上 逐 渐 由图形 变为 笔 画构 成 的方 块 形符 号 ,所 以汉 字 般 也 叫 “ 块 字 ” 。我 们知 道 ,汉 字 具有 形音 义 三位 一体 的特 方 征 , 即每 一个 汉 字 都是 形 音义 的 结合 体 。少 数异 体 字和 多音 字 的 存 在 、字 体 的繁 简等 ,并 不影 响在 具 体语 言 环境 下 每个 汉字 形 音 义 的相 对 独立 性 。鲁 迅 先 生 曾概括 汉 字有 i美 : “ 意美 以感 心 , 也 ;音 美 以感 耳 ,二 也 ; 形美 以感 目,三也 。 ” 汉 字 的这 些 特 点 ,就 是对 联 得 以产 生 、并 以旺盛 生命 力 存在 于 中华 民族 文 学 园地 的 个 重要 因 素 。 ( 一)汉 字是 方 块字 ,只 有方 块字 才 有 可 能产 生对 联这 种 文 学形 式 汉 字 是表 意 文字 ,字 形 呈独 立 的方 块 形状 ,不仅 便 于横 向排 列 ,也 便 于逐 字顺 次 纵 向排 列 。这 特 点恰 好适 用 于悬 挂 、张 贴在 楹柱 或 门框 以供欣 赏 。 而每 ‘ 个汉 字 的相 互对 立 , 又能 并不 困难 地造 成 上 下两 句字 数 相 等 ,空 间上 长短 ‘ 。 因此 ,在 只能 横 向 致 排列 的表 音文 字 系统 巾 ,是 不 可能 产 生对 联 的 ,尽 管他 们也 有用 成烈 成对 的/ 子 表达 思想 感情 的语言 现象 。 口 j 汉字 笔 面 多少 、 结构 繁 简 ,相 去悬 殊 。从 笔 画看 ,最 少 的只 有一 笔 (“ ”和 “ ” ); 笔画 多 的 ,可达 叫十余 笔 。从 结构 一 乙 看 ,最 简 是 独体 字 ;在 合 体字 中 ,有 字是 由六七 个 部件 组合 而成 的。但 不 管笔 多少 ,结 构繁 简 ,无 论足 手 写或 是刻 写 出来 的汉 字 ,都 是 每个 字 占有 面 积基 本 相 同 的一个 方块 ,在 书写 成联 后 ,郜 能整 整 齐齐 , 两两 相对 ,左右 对 称 ;即 使横 向排列 , 也丝 毫 不 影 响与 竖仃 排 列千 同的特 点 。横 行 书 写的 对联 ,早 在 两 百多 甘 年 前 就 已经 出现 ,如清 代 乾 隆时 ,大 规 模修 建 清漪 园 ( 慈禧 挪 后 用 海 军经 费 重建 ,改 名为 颐和 园) ,其 中 宝云 阁前 牌坊 上 的 “ 暮 霭 朝 岚常 自写 ,侧 峰横 岭 尽来 参 ” ,便 是横 排 的 。横排 竖 排都 能 整 整齐 齐 两两 相 对 ,这 是 和汉 字 是方 块 的特 点有 密 切关 系 的 。对 联 便是 在汉 字 方块 字这 一特 点 的基础 上 发展 的 。 ( )汉 字 一字 多 音 、多 字一 音 的特 点 为对 联 多种 形 式 的产 二 生提 供 了可 能 音 节 是听 觉 感觉 可 以 区分 清楚 的 语音 的基 本 单位 。一 个汉 字 代 表一 个 音节 ,一个 语 素基 本 上也 是 一个 音 节 ,因 此汉 字和 语 素 是 相对 应 的 ,用 汉字 记 录汉 语 语素 非 常适 合 ;在 视 觉上 是 字字 相 对 ,诉 诸 听觉 时 ,也 仍 是 ~ 相对 。不管 视觉 、听 觉都 保 持匀 称 相对 的特 点 。经 过长 期 的发 展 ,双 音 词和 多 音词 在增 加 ,但 单 音

关于汉字的对联

关于汉字的对联

关于汉字的对联引言汉字,作为古老而丰富的文字系统,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汉字对联作为汉字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汉字对联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起源与发展汉字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文化。

汉代的长短句诗和唐代的律诗中,已有使用对仗句式的先例。

到了宋代,随着文人士大夫对文学的追求和艺术的提升,汉字对联逐渐形成,并与诗、书法等艺术相结合。

在明、清两代,汉字对联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规范和体系。

清代的文学家谢世昌在《联语》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对联的技法和要领,对联艺术达到了高峰。

在现代,汉字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瑰宝,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特点与形式汉字对联的特点在于用字工整,内涵深刻,结构完美,形式多样。

通常,汉字对联由上下两行组成,上下行之间要求意义相对应,词义一致或对仗,并在字数、音律和形状上达到对称或呼应的效果。

对联的字数一般为4个字或8个字,以求简练有力。

对仗方式有对偶、对插、转柔化刚、转刚化柔等多种形式,使得对联既有一定的对称性,又有一定的变化性。

此外,对联还要求字形优美,用笔工整,以展现书法的美感和艺术性。

现代应用尽管现代社会有着多种多样的通信工具和表达方式,但是汉字对联依然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人们会在家中门联和春联上挂上精美的对联,以表达美好祝愿和吉庆喜庆之意。

此外,对联艺术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文艺晚会、书画展览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用对联装饰场所,增添喜庆氛围。

对联亦常见于文化陈列,以及公司机关等重要场所的门额、匾额上,体现出庄重肃穆和文化积淀。

结论汉字对联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汉字的美感和艺术性。

它不仅是对汉字的诠释和表达,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展示。

在现代社会,汉字对联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追求。

汉字与对联

汉字与对联

汉字与对联汉字与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

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

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

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

吕端,宋宰相。

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

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

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

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学士青莲,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太史黄庭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

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

“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

“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

“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

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

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彭玉麟题泰山联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下联用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

汉字对联手抄报内容

汉字对联手抄报内容

汉字对联手抄报内容一、引言汉字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文字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美好祝愿、寄托心愿的方式。

汉字对联以其精炼、简练的特点,成为了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我们国家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汉字对联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二、汉字对联的起源与发展2.1 起源汉字对联起源于我国汉代的文化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当时,人们用对仗诗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利用对仗的形式来表达美好的祝愿。

对联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仗的方式,使文字更有韵味、更有美感,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艺术价值。

2.2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对联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唐代以后,对联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欣赏,并在元代时达到了巅峰。

元代的对联形式更加多样化,风格也更加独特,对联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化。

元代的对联在内容上着重于捧场吉庆、庆祝团圆等方面,同时还注重对联的韵律和格律。

三、汉字对联的艺术特点3.1 精炼简练汉字对联以其精炼、简练的特点而著称。

通过对仗的方式,使得字句之间的呼应和对比更加突出,让人能够在短短的几个字中领略到作者的智慧和才情。

精炼简练的艺术特点使得汉字对联具有了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表现力。

3.2 韵律和格律汉字对联的韵律和格律是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

对联的词句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以达到协调和谐的效果。

同时,对联的字句还需要符合一定的格律要求,以保持整体的平衡和美感。

韵律和格律是汉字对联受众欣赏和创作者创作时必须要注意的重要要素。

四、汉字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4.1 文化传承与弘扬汉字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汉字对联的传承与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对联文化》

校本课程系列一中国对联文化编者:目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课程实施纲要第一讲汉字与对联第二讲对联定义、类别第三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上)第四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下)第五讲对联句式第六讲对联句法、结构第七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一)第八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二)第九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三)第十讲对联鉴赏与创作(四)第十一讲对联收集与交流(一)第十二讲对联收集与交流(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中国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程名称:《中国对联文化》课程来源:原创授课教师:崔雅鸿教学材料:①自编教学讲义(教师用)②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课程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学授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安排授课对象:高一学生、高二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

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选修。

本课程需用10~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1汉字与对联2对联定义、类别3对联史话【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

第二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5长短联的划分【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

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1平仄合律2对仗工整3文意切题【基本要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名联鉴赏1大量使用重字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3在三七结构4用韵联5哀感顽艳的挽联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9昆明大观楼长联【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

四、主要参考书目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五、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认识和直观感受。

汉字文化作业

汉字文化作业

对联的发展PB12013035 梅博文对联,是楹联的俗称,人们也称之为对对子,对句等。

对联在我国城镇地区尤其是广大乡村地区广为流传。

在各种各样使用对联的情况中,春节对对联的传承毫无疑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会贴对联。

同时,在很多地区,办喜事或丧事时也会送对联(丧事的对联称为挽联)。

正如吕叔湘语:“说起来也奇怪,越是人人熟悉的事情,越是容易认识不清,吃饭睡觉是这样,语言、文字也是这样。

”而作为人们习以为常,雅俗共赏的对联,亦是如此。

起源载体起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坊间广为流传,其实,对联载体的源头便来源于题桃符的习俗。

而桃符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论衡》中,王充引用山海经中的一段话“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

其枝间东北曰鬼门。

万鬼所出入也。

上有二神人。

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

立大桃人。

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意思是在东海度朔山中有大桃树,它的东北处有鬼出没。

有两个分别名叫“神荼”和“郁垒”的神仙把守着他们。

凡是想逃出去作孽害人的恶鬼,两位神仙便用苇索捆去为虎,吓得恶鬼们不敢逃出去。

于是黄帝便做立桃人,门户画神荼和郁垒的方法来驱除鬼魅。

而人们采用的这种方法也最终流传下来。

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本来是用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做成。

人们把它钉在大门的两侧,一年一换。

人们先是在桃符上雕刻“神荼”和“郁垒”的像,之后由于雕刻费事而改为贴他俩的画像,再到后来干脆直接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了事。

文本起源上下联字数相同、内容相似,句式对仗、韵律平仄对偶,是对联的基本艺术特色,这与我国古代诗词文章中多采用的对偶相近,从古代诗文辞赋的对偶中可寻觅到它的源头。

下面是我国古诗文中已有对偶的运用。

如:《左传》“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楚辞·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洛神赋》“远而望之,蛟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汉字对联 (2)

汉字对联 (2)

汉字对联什么是汉字对联汉字对联,简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形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是通过运用汉字的特点和巧思,将两组意义相对应、形式上对称搭配的词语或句子对组合在一起,形成左右呼应、相互补充的文学艺术形态。

汉字对联一般由上下两行构成,每行一侧通常写两个、四个或六个字。

对联有时被称为“书画中的双璧”,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汉字对联的由来汉字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坛经文辞和各类祭祀文献。

据文献记载,早在东汉末年的《古文苑》中就已存在“联”这一文体。

到了宋代,对联开始变得流行起来,并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对联的运用,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广泛应用于建筑、字画、节庆等方面。

汉字对联的分类1.平仄对联:根据平仄音律进行配对,前两个字的押韵方式是平声,后两个字的押韵方式是仄声。

举世承宣服,臣民拜恩荣。

2.对穿对联:左右对称的两联分别配对。

塞日岚光殿上天,秦风汉鼓下部舞。

3.笔画对联:通过汉字的笔画数进行配对。

一峰独光,千峰共照;一水常流,万水同归。

4.主题对联:通过共同的主题进行配对。

田园风光无限,怡情养性有余。

汉字对联的魅力与意义汉字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意义。

首先,汉字对联通过对称和补充的方式,呈现了一种美学的和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化修养。

对联中常融入了作者的智慧、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反映出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此外,对联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体现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传承。

汉字对联的应用汉字对联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在建筑领域,对联常常被用于门楣、匾额等装饰性建筑结构上,以增添建筑物的文化氛围。

其次,在书画艺术中,对联被用于作为绘画的标题,增添作品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节庆活动中,对联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如春节对联、元宵节对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与对联文化汉字和对联文化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

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

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是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对联,雅称“楹联”,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对联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centre. Transport to Yibi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 and its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radiation to surrounding cities of Yibin is not strong, the advantage is not fully utilized, it must be by improving city二、对联的种类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一)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二)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三)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四)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五)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三、对联的特点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3)、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汉字与对联之间的关系汉语由单音节语素组成。

由这样的语言载体构成的词汇,其中配合成对偶的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centre. Transport to Yibi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 and its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radiation to surrounding cities of Yibin is not strong, the advantage is not fully utilized, it must be by improving city 能力是无限的。

世界上诸多广泛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具有这种天生的属对能力。

绝妙处还在于,为了适用于记录汉语,汉字从其创制之始,就成为一种兼表形、音、义的单音节方块型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一般每个字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定的意义(有的字还不止一种意义),由一定的笔画构成方块字形。

这就像同类形状的积木或方砖,能搭成一堵堵整齐划一的墙那样,为它们两两相对搭配造成了基本条件。

再看汉语的词、词组、句子的结构,也是相当整齐划一的。

汉语词汇中的词,大部分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就是多音词,也是由一个个单音节构成的,同样很便于两两搭配。

由这些词构成的词组和句子,其结构搭配方式不多,不外有:联合(并列)和偏正、动宾(包括使动和意动等变通用法)、动补,以及仅为记音的不可分割的连写(联绵词、音译词语等)等等。

因其有上述的单音节方块字为组成基础,所以同结构形式的两两搭配也很容易。

总的来说,汉语和汉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给对偶创造了条件。

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这种特殊性质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有的。

日本从古代到近代,大力推行汉化文化,什么都向中国学,他们的优秀汉学家甚至具备写律诗和骈体文的能力,可是中国明代以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对联,在他们那里没有流行起来。

这是因为对联是汉语对偶修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非汉语系统的人学习起来究竟太吃力了,不容易被普遍接受。

而对联是一种社会性实用性极强的文体,需要得到社会上公众的认可与爱好。

要想让日本人像中国人那样把对联当成一种人际关系交际工具,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是太吃力了。

当然,在中国对联大流行的时代即明清两代,日本已经逐渐开始向西方学习了,这也是另一个社会原因。

相对来说,那时候的朝鲜半岛地区还没有向西方学习的打算,仍然一心一意地面向中国,因而他们接受对联这项比较新鲜的人际交往工具,使用得相当普遍。

五、总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汉字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亦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我们的灵魂。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

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无疑是神奇而美丽的,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魂牵梦绕的中华魂。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无论赤县也好神舟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它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centre. Transport to Yibi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 and its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radiation to surrounding cities of Yibin is not strong, the advantage is not fully utilized, it must be by improving c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