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职业模块》工科类 第二单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合集下载

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设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设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第一部分课文解读内容解读这是一篇揭示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创作规律的科技说明文。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的和谐统一。

作者尤其重视“持续性”,即“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本文通过解说音乐、绘画、建筑中的典型实例,如舒伯特《鳟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李公麟《临韦偃放牧图》,人民大会堂、故宫、天安门、颐和园,说明了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应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这一艺术创作中共通性的重要规律,强调了这个规律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引起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员的重视。

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

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结构思路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

全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6段):通过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形象中的艺术效果。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至第7段),举例论述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种艺术效果,《鳟鱼》五重奏、几乎所有舞蹈、《清明上河图》、《放牧图》,正是重复与变化和谐统一的重要例证;第二层(第8段至第16段),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重要作用。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分析经典文本中如何运用这两个概念表达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含义及运用。

2.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1.如何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主题——“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这个主题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两种现象,陌生是因为我们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世界吧!二、讲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我们来了解一下“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1.千篇一律:指的是事物缺乏变化,单调重复。

在文学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会让读者感到乏味。

2.千变万化:指的是事物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在文学作品中,千变万化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共鸣。

三、分析文本中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些经典文本中的例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1.《红楼梦》中的“千篇一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但在其中也不乏“千篇一律”的现象。

例如,书中大量描绘了贾府的奢华生活,这些描绘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单调重复,但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凸显了贾府的腐朽和衰败。

2.《红楼梦》中的“千变万化”在《红楼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千变万化”的技巧。

例如,书中的主要人物宝钗,她的性格、言行举止在不同的情节中呈现出多种面貌,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讨论如何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千篇一律”来表现事物的单调、乏味,从而突出主题。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高三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语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件

[语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件

h
30
思考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 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 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连用20 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
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 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 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 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 复,不是变化。
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 作的重复与变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 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
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 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h
4
• 修辞方法“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 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
那么就中建国一个文亭子化。要讲想知究道亭含里蓄的风之光,美得先,要经请过九以曲十八桥。 “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 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
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
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 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 有好作品。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
分析。
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 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 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 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 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 “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 律”的艺术规律。
h
28
思考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
“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说课稿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说课稿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说学情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高职是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的系统的学校教育阶段,走上社会,意味着学生要以一个“社会人”的形象面对人生的众多选择、机遇、困惑和坎坷。

作为最能发挥德育功能的《大学语文》,承担着帮助学生提高修养、树立人格、调整心态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选自《人世问从·云梦生涯》。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牵涉多个学科的科技说明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讲章,而是平易朴实、明白晓畅,其人品文风皆可做我们后生晚辈的学习楷模。

三、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三、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四、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学习第1—7自然段,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2.小结:所有艺术创作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3.作业:思考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第二课时导入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语文 职业模块》工科类 第二单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语文 职业模块》工科类 第二单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文章结构
一、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 二、建筑物形象上的重复与变化。 三、要重视城市建设中的重复与变化。
论证方法
例证法:《清明上河图》《临苇偃放牧图》 人民大会堂 故宫 颐和园 ……
比证法:将音乐、舞蹈、绘画、建筑进行类比。
文章中提到的建筑各有怎样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来并加以概括。
建筑名称 人民大会堂的
荒谬( miù ) 梁枋( fāng ) 左睇右盼( dì )
解词
层出不穷 引人入胜
眼花缭乱
惨淡
左睇右盼
万变不离其宗
解题
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 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
解题 千篇一律: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
毫无变化。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修辞方“通感”
音乐、舞蹈 绘画 建筑
重复与变化 和谐统一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钩玄)
本文通过解说音乐、绘画、建筑中的典型实例, 说明了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应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 统一这一艺术创作中具有共通性的重要规律,强调了 这个规律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应引起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重视。
版权所有 语文出版社
本文中“通感”
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是 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 上的一致反映。
阅读思考
1.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大意。 2.各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指出来。 3.音乐、绘画、建筑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4.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时,作者为什么 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包括哪几种?
音乐、绘画、建筑的相通之处
都追求在时间、空间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关于持续性

高二语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

高二语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2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ABC设计A一、入课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学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捅浠 U庖欢问侨 牡母佟?/DIV>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

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散漫零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解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明确: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建筑是时空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文版)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01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主题,然后分别论述千篇一律
和千变万化的表现,最后总结全文。
对比手法
02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不同场景的表现,突出千篇一律和千变万
化的差异和特点。
生动描绘
03
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
所表达的内容。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时代潮流
遵循客观规律
文章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避免主观臆断和违背规律的行为。
顺应时代潮流
文章倡导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推动社会进步。
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01
追求真理
文章鼓励人们追求真理,探索未 知领域,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认 识水平。
类似主题作品推荐及比较
《红楼梦》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既有对封建礼教的遵循和传承,也有对个性解放和人性自由的追求。这部 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都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交融。
《百年孤独》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描绘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人类历史和社会 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都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交织。
尽管二者对立,但在文学创作中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千篇一律的元素可以为作品提供稳定的背 景和框架,而千变万化的元素则为作品注入活力和魅力。
转化关系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基础上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通过独特的视角、深刻的 思想和生动的语言将普通的素材转化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文详细解析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文详细解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课文详细解析课文说明一、课文题目“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建筑是时空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

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

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二、课文内容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1段是第一部分,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

第2段至第7段是第二部分,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第8段至16段是第三部分,举例介绍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还指出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1段应视为理解全文的“纲”,包括以下几个意思:①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②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之所以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是因为作品在时间转移的持续中出现了观赏者的参与,便同时产生了空间的持续;③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第2、3段明确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

而第2段侧重从乐曲的乐句、乐段的重复让读者领会乐曲的整体美。

第3段则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把主题与变奏的辩证统一关系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

第4段强调舞台艺术(指与音乐分不开的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ppt12 语文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ppt12 语文版

2.“通感”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 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通
感”(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 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 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 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 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 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3.概括2-7段的主要内容。
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 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 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 一。
5.且先以这样的花窗小小变化,作为 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 “欲扬先抑”的手法。
6.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 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 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 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 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 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 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 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 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 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这是前提,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 重复与变化。
6.所谓的持续性包括几种? (1)时间的持续 (2)空间的持续 (3)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7. 音 乐 中 的 重 复 与 变化指什么?
音乐是一种时 间持续的艺术,音 乐的重复是它的主 题,变化是指它的 变奏。
8.本文 “音乐、绘画、建筑”三者 是否并重?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钩玄)
本文通过解说音乐、绘画、建 筑中的典型实例,说明了有持续性 的艺术作品应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 得统一这一艺术创作中具有共通性 的重要规律,强调了这个规律在建 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应引起城市建筑规划设 计人员的重视。
美学大师宗 白华先生说过

“建筑形体的抽
4.概括课文8—15段的主要内容。 建筑作为时间、空间持续的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通用)第5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ppt课件3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通用)第5课《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ppt课件3
千篇一律与千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艺术创作中重复和变化 的统一。 2. 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分析、提炼和概 括的能力。 3、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视野与 积累。
一、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人,梁启超之子。 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 育家. 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24年—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 筑, 27—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 建筑史, 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是中国建 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 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领导 者之一。
但渔夫不愿久等 浪费时光 他赶忙搅浑河水 我还来不及 想 把小鳟鱼钓上岸 我满怀激愤的心情看小鳟鱼上了当 我满怀激愤的心情看小鳟鱼上了当
特点:重复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特点:重复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
李公麟的《放牧图》》
特点:重复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
首都人民大会堂 特点:重复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
梁 思 成 和 林 徽 因
二、检查预习。
(一)明确注音。 (1)瓦垄( ) 鳟( )鱼 屋檐( )
庑( ) 一幢( )房子 (二)词语解释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
千篇一律: 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出不穷: 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 万变不离其宗:质或目的不变。
在舒伯特的室內乐作品中,《鱒魚》钢琴五重奏 是最具亲和力的曲子。此曲由钢琴、小提琴、中提琴、 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等五种乐器组成的五重奏,大提 琴和低音提琴的低音强調,使其成为富于变化的乐曲。 此曲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属于重奏 的变奏部分,根据歌曲《鳟鱼》写成的变奏,第一二、 三变奏承接和发展主题的音乐形象。其主题的旋律基 本不变,只是改变乐器、音色、音区等。第四变奏色 调突然阴暗、紧张,预示不祥事物闯入愉快、美好的 生活。第五变奏带有惋惜和叹息的情绪。最末一段小 快板,完整地再现主题旋律活泼、轻快,仿佛又看见 那可爱的鳟鱼“象箭一般在穿游”。曲中充满着优美的 旋律,令人倍感亲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

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

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
2.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前几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

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

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3.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
学生阅读、讨论后明确:
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

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4.以上例子有何不同?有无重复之嫌?
讨论明确:有详细、具体举例,如明清故宫、颐和园长廊;有略举,如颐和园谐趣园;有概括举例,如世界建筑史上的例子。

举例在重复中有变化,既让人信服,又不给人以重复累赘之感,是我们在写说明类的文章中应该学习的。

5.文章最后一段谈的什么?有何意义?
讨论明确:此段指出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即现实的建筑中,存在着重复与变化不能很好统一的问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或影响美观,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注意。

(三)品读重点语段,具体体悟语言
1.作者在说明颐和园长廊(第13段)时,运用了一大段看似繁复的说明语言,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先请学生朗读此段)
讨论发言: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近乎夸张的“重复”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从而生动说明了“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必要。

这一段语言启示我们,说明文并不排斥形象生动的语言,也不排斥以大胆的假设来说理的方式。

2.举出本文其他能够通俗、明白、形象地说明事理的语言。

比喻说理:15段“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风趣而生活化的说理:16段“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3.谈谈本文在结构、语言或举例方面有无体现“重复与变化”的原则。

(说明:加深学生对“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理解)
明确:结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变化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不变的艺术规律;本文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语言——第13段即是一例,通过“重复”使用“一根”与设想柱子形状的“变化”,说明因为没有了持续性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差异。

举例——重复中有变化(前面已提到过)。

小结: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循序渐进的解说方式,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及深
厚的积淀,作者不愧为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型建筑师;平易朴实、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使文章读起来亲切易懂。

(四)探讨与拓展
(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上一课时结束后,事先为学生设计几个探讨与拓展的话题,学生可以分成小组任选一个话题或另立题目,分头做本课时的汇报准备,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发现)
1.试举一个艺术门类的例子,具体谈谈你对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
(诗歌、小说、舞台剧、绘画、雕塑等均可),比如绵延的万里长城、卢沟桥的石狮子,是否也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审美原理?
2.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以下几种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
在我国各类艺术形式中,美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虚实相生之美等等,如“谈诗歌、书法与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

3.课下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做的贡献。

(说明: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和建筑学知识,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4.学习完此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体悟。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曾在信中向他说过这样一番话:“……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

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


5.推荐书目
《凝动的音乐》,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