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 课 抗日救亡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三: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1937年7月7日,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血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选自360百科
材料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松花江上》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简述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伟大历史功绩
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无尽的宝藏,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北的迅速沦陷?
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答案】:
【答案】:
【解析】:
2016年恰逢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为纪念这些历史事件,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开始课外学史活动,收集了一些材料,现邀你共同探究。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936年12月13日上午,张学良在会见南京政府的代表时表示,只要委员长能改变态度,采纳意见,将亲自送他回南京,可见,张学良是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把西安事变往和平解决的方向上指引。可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张学良的极力斡旋和巨大牺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历史地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②《九一八事变》
③《西安事变》
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台儿庄战役——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宣传画是战争时期舆论宣传的重要形式,隐含了丰富Baidu Nhomakorabea历史信息。从图7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至少写2条)
以上哪三幅图属于第一手史料?(写出图片番号即可)这些第一手史料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答案】:无
【解析】:
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课外学史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邀请你共同探究。方式一:看图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呼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方式二:读诗学史
D、表现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答案】:
【解析】:
下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答案】:
【解析】:
为了了解日本侵华的历史,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的电影题材应该是( )
①《七七事变》
【答案】:
【解析】: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提出“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他们呼吁( )
A、变法维新
B、民主科学
C、团结抗日
D、和平建国
【答案】:
【解析】: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称: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那年发生的事情是( )
──以上材料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五: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邓小平
请回答:
识读地图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技能,请问与材料一相符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列举此战争中主要的战役一例。
据材料二可知,张学良在处理西安事变的过程中的态度如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重大意义?
A、《鸦片战争的烽烟》
B、《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C、《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答案】:
【解析】:
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中国战区受降签字仪式在此举行。上午8点50分,日军受降代表冈村宁次等7人分别从3辆汽车下来,跟在中方人员后面,“手里拿着帽子,低着头走路,垂头丧气的样子。他们不可能再趾高气扬,不可能了。”——摘自《我的抗战Ⅱ》解说词材料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1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发表题为《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亚太美好未来》的主题演讲。王冠中说,中国从未以武力威胁过任何国家,从未主动挑起事端,也绝不接受他国打着“积极和平主义”的旗号挑事闹事。——摘自2014年6月2日《广西日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图一是哪一战役之后的结果?与图二相关的民族英雄是谁?(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冈村宁次为什么“不可能再趾高气扬”?这对中国而言有何意义?(3)近年来,少数国家肆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权益。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2019年精选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抗日救亡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何香凝寄给蒋介石的这首诗,表达了她的什么感情( )
A、愿以妇女的身份参加抗日战争
B、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希望政府批准她招募女兵抗日
D、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答案】:
【解析】:
如图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镣铐上写着“不抵抗”)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国民政府实行的不抵抗政策
D、大国纵容日本侵华
【答案】:
【解析】:
图片是凝固的历史。有关战争的图片,为我们反思战争、珍视和平提供了重要的形象史料。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5著名漫画家张乐平抗战时期创作的漫画图6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
图7 “二战”时期的盟军宣传画图8 1945年4月25日,美、苏士兵在德国易北河畔会师时拍摄的照片
图5反映出抗战时期民众的什么心声?结合图6写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以及意义。
据材料五所知,“文化大革命”的“功”体现在什么地方?“反面教训”主要指什么?
【答案】:
【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材料一的歌词中提到“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是那一年发生的?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材料三中“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是指哪一事件?请写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取得重大胜利的典型战例。
依据材料四这句“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谈谈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解析】: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
【解析】:
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事件是( )
A、七七事变
B、中共“七大”召开
C、台儿庄战役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答案】:
【解析】: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有如下内容: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得到和平解决。下列适合做小说书名的是( )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方式三:赏乐学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答案】:
【解析】:
材料一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先后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材料二“我们亲爱的战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群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材料三“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日报》社论(1)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的“双十二的救国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发动者是谁?这次事件的结果如何?(3)材料三中“八年抗战”的起止时间?举出两例这八年时间里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著名战役。(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欺压……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血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选自360百科
材料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加工订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
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松花江上》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到华清池逮捕了蒋介石,接着他们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呼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简述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伟大历史功绩
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无尽的宝藏,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北的迅速沦陷?
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答案】:
【答案】:
【解析】:
2016年恰逢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为纪念这些历史事件,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开始课外学史活动,收集了一些材料,现邀你共同探究。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1936年12月13日上午,张学良在会见南京政府的代表时表示,只要委员长能改变态度,采纳意见,将亲自送他回南京,可见,张学良是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把西安事变往和平解决的方向上指引。可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张学良的极力斡旋和巨大牺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历史地位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②《九一八事变》
③《西安事变》
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战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台儿庄战役——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宣传画是战争时期舆论宣传的重要形式,隐含了丰富Baidu Nhomakorabea历史信息。从图7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至少写2条)
以上哪三幅图属于第一手史料?(写出图片番号即可)这些第一手史料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答案】:无
【解析】:
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课外学史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邀请你共同探究。方式一:看图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呼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方式二:读诗学史
D、表现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答案】:
【解析】:
下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D、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答案】:
【解析】:
为了了解日本侵华的历史,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的电影题材应该是( )
①《七七事变》
【答案】:
【解析】: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提出“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他们呼吁( )
A、变法维新
B、民主科学
C、团结抗日
D、和平建国
【答案】:
【解析】: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称:我的事情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那年发生的事情是( )
──以上材料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五: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邓小平
请回答:
识读地图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技能,请问与材料一相符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列举此战争中主要的战役一例。
据材料二可知,张学良在处理西安事变的过程中的态度如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何重大意义?
A、《鸦片战争的烽烟》
B、《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C、《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答案】:
【解析】:
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中国战区受降签字仪式在此举行。上午8点50分,日军受降代表冈村宁次等7人分别从3辆汽车下来,跟在中方人员后面,“手里拿着帽子,低着头走路,垂头丧气的样子。他们不可能再趾高气扬,不可能了。”——摘自《我的抗战Ⅱ》解说词材料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1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发表题为《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亚太美好未来》的主题演讲。王冠中说,中国从未以武力威胁过任何国家,从未主动挑起事端,也绝不接受他国打着“积极和平主义”的旗号挑事闹事。——摘自2014年6月2日《广西日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图一是哪一战役之后的结果?与图二相关的民族英雄是谁?(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冈村宁次为什么“不可能再趾高气扬”?这对中国而言有何意义?(3)近年来,少数国家肆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权益。根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2019年精选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抗日救亡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何香凝寄给蒋介石的这首诗,表达了她的什么感情( )
A、愿以妇女的身份参加抗日战争
B、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希望政府批准她招募女兵抗日
D、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答案】:
【解析】:
如图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镣铐上写着“不抵抗”)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国民政府实行的不抵抗政策
D、大国纵容日本侵华
【答案】:
【解析】:
图片是凝固的历史。有关战争的图片,为我们反思战争、珍视和平提供了重要的形象史料。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5著名漫画家张乐平抗战时期创作的漫画图6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
图7 “二战”时期的盟军宣传画图8 1945年4月25日,美、苏士兵在德国易北河畔会师时拍摄的照片
图5反映出抗战时期民众的什么心声?结合图6写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以及意义。
据材料五所知,“文化大革命”的“功”体现在什么地方?“反面教训”主要指什么?
【答案】:
【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材料一的歌词中提到“那个悲惨的时候”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是那一年发生的?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材料三中“揭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的序幕”是指哪一事件?请写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取得重大胜利的典型战例。
依据材料四这句“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谈谈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解析】: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
【解析】:
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事件是( )
A、七七事变
B、中共“七大”召开
C、台儿庄战役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答案】:
【解析】: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有如下内容: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得到和平解决。下列适合做小说书名的是( )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方式三:赏乐学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答案】:
【解析】:
材料一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先后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材料二“我们亲爱的战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群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材料三“八年抗战,艰苦卓绝;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两岸,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日报》社论(1)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的“双十二的救国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发动者是谁?这次事件的结果如何?(3)材料三中“八年抗战”的起止时间?举出两例这八年时间里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著名战役。(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在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