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1. 观察器物整体外观
2. 检查器物的款识和题款
3. 仔细观察器物的胎体质地
4. 寻找器物的瑕疵和修复痕迹
5. 观察器物的釉面质地及颜色
6. 检查器物的烧制工艺
7. 验证器物的年代和时期特征
8. 对器物的图案和纹饰进行分析
9. 检测器物的颜色是否为古瓷器特有色
10. 考察器物的造型和款式
11. 验证器物的釉里画及釉面装饰
12. 检查器物的底款和底部特征
13. 对器物的釉面进行镜面反射照射检验
14. 鉴别器物的书法和题款风格
15. 验证器物的质地和声音
16. 使用光影验证器物的真伪
17. 检验器物的器型结构和设计特点
18. 对器物的胎体进行断面观察
19. 进行器物的放大显微分析
20. 验证器物的包浆和锈渍痕迹
21. 对器物的装饰纹样进行比对
22. 使用化学试剂对器物进行试验
23. 验证器物的手感和重量
24. 通过文献查证器物的历史资料
25. 与其他瓷器进行对比鉴定
26. 寻求专业鉴定机构的意见。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物,它们在长期的历史时间和环境中,可能会出现老化和痕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瓷器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一、老化痕迹:
1. 疏釉:古瓷器因陶土的收缩程度不同,造成釉面与胎体之间的收缩度不同,会形成釉面细微的裂缝。
2. 急干裂纹:古瓷器在制作时,内部与外部受热的速度不一样,造成胎体内外温度不一而收缩不同,出现急性干裂。
3. 断口:断裂后重新拼接出现痕迹,称之为断口。
二、鉴定方法:
1. 检查表面:通过瓷器表面的纹路、釉面、瓷体色泽和声音,可以初步判断瓷器的真伪。
2. 审视断口:观察断口的颜色和质地,若是新破的断面没有伪造的痕迹,瓷器的真实性就可初步确定。
3. 鉴定器具:使用专业的鉴定器具手段,如紫砂灰、紫红砂、紫水浸等,可以检验瓷器的真伪、制作工艺、时代等。
以上是古瓷器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的简要介绍,通过对这些痕迹的观察和鉴定,可以更好地判断古瓷器的真实性,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古代陶瓷鉴定咬(也叫吃土):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
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
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
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
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
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
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
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
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
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
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
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
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颅…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瓷器会出现一些老化痕迹,这些痕迹不仅是古瓷器的历史印记,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釉面老化:古瓷器的釉面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而出现龟裂、剥落、变色等现象。
这些老化痕迹是古瓷器真伪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器身老化:古瓷器的器身会因为长期的使用和保存而出现一些老化痕迹,如裂纹、磨损、划痕等。
这些老化痕迹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底款老化:古瓷器的底款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底款的老化痕迹也是鉴定古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底款老化痕迹主要表现在字迹模糊、磨损、划痕等方面。
鉴定古瓷器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釉面: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釉面质地细腻、光滑,色泽自然,而假品的釉面质地粗糙、不均匀,色泽过于鲜艳。
二、观察器身:通过观察古瓷器的器身,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器身线条流畅、比例协调,而假品的器身线条生硬、比例不协调。
三、观察底款:通过观察古瓷器的底款,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底款字迹清晰、整齐,而假品的底款字迹模糊、不规则。
四、化学分析:通过化学分析古瓷器的成分,可以判断其真伪。
真品的成分与古代瓷器的成分相似,而假品的成分则与古代瓷器的成分不同。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是古瓷器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认真鉴定,才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瓷鉴定方法之瓷器使用痕迹鉴别法
古瓷鉴定方法之瓷器使用痕迹鉴别法瓷器凡经长时间使用,器表都会出现使用痕迹,这种使用痕迹是人工擦拭和外界空气中所飘浮的硬质微粒及腐蚀性分子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只有四种瓷器没有使用痕迹:新烧成的瓷器包括仿古瓷器;古代陪葬瓷器;没有使用过的窖藏瓷器;第四种是“库货”。
瓷器表面的使用痕迹可以分为三种,即硬伤划痕、器表软道和器底磨痕。
一、瓷器表面使用痕迹鉴别之硬伤划痕硬伤划痕是瓷器表面釉层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同硬度大于它的器物或物体在较大力量的接触中被划伤或碰击所形成的破坏痕迹。
这种硬伤划痕是偶然性产生的,它只会出现于瓷器外表的个别部位,而不可能遍布瓷器的全身。
早些年有人用对着瓷器抛沙的方法,或将厚重瓷器在沙堆上撞击的方法对景德镇生产的新仿古瓷进行做旧处理。
现在,这种做旧方法已经过时,古瓷贩子虽已大多不用此法。
二、瓷器表面使用痕迹鉴别之器表软道器表软道是古瓷釉面最常见的使用痕迹。
瓷器软道是指瓷器在长期使用擦拭的过程中,釉面被硬度大于玻璃质的微粒所划伤的痕迹。
这种现象不单会在瓷器釉面出现,在汽车及其他喷漆物的表面、漆木家具的表面、日用玻璃用具和镜子的表面以及人们佩戴的眼镜的表面,长久擦拭后都会留下这样的软道。
瓷器表面的硬伤划痕用肉眼是能看得到的,而擦拭软道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那么怎么观察软道的存在呢?1、直接用5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光亮处观察釉面,如果发现釉面有划痕一样的破损,而用肉眼却看不到这种划痕,则这种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划痕就是软道。
如果用放大镜看不到划痕,则这件瓷器就不是经过长期使用的器物,假如是古瓷的制型,则一种可能是新仿器,还有可能是“库货”(库货在民间出现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陪葬瓷器或者窖藏而没有使用过的瓷器,这就需要我们另做综合的鉴定和具体的分析。
2、光点观察法。
把瓷器拿到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在室内用一个安装着聚光灯泡的手电筒照射瓷器表面,或者把瓷器放在室内的白炽灯光源下,用这三种方法都能在瓷器釉面看到一个反光点。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
玩瓷器必看:瓷器老化痕迹鉴定119条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现代仿者不象。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目前,尚没见有仿者。
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 以铜为山, 以水银为河.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
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
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一、瓷器收藏品市场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
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
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
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
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
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
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
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
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
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老胎后做,就是在原来的白胎上加彩后重新烧;C、纯新的仿制品。
由此看来,在目前学术研究或收藏品市场中,学术上的新观点我们要关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方面的变化。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
古陶瓷鉴定方法简述古陶瓷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备受珍视。
但是,市场上的古陶瓷真伪难辨,让很多收藏家不得不为此担忧。
那么,如何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呢?下面就来简述一下古陶瓷鉴定方法。
一、色泽纹饰鉴定1. 颜色:古陶瓷经过长期的陶烧与风化作用,往往色泽偏黯,颜色相对柔和。
而近年出现的一些新品,色泽比较艳丽,而黏合的颜色也比较鲜艳。
因而,颜色可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纹饰:古陶瓷的纹饰经过历史沉淀,磨损后会形成一定的裂纹痕迹、氧化铁质变化等。
而新品则会披上一层人为制造的瑕疵,纹饰不自然,中空处太薄等等。
可以通过观察纹饰的自然度与辅助元素的正反对比,来判断古陶瓷的真伪。
二、胎骨鉴定1. 粘土:古陶瓷的胎骨粘土细腻、柔润,而现代窑厂为了提高釉面效果,采用粗糙的粘土,使得胎骨不细腻。
2. 氧化物:在制作古陶瓷时,胎骨会自然能够吸附一些氧化物,而现代陶艺也可以通过一定处理手法来使胎骨呈现相应的氧化物效果。
但是,从氧化物角度考虑,古色陶瓷比new瓷要天然自然得多,而现代新瓷也通过特殊技术来模拟氧化物,因此不能完全依赖氧化物来鉴定。
三、釉面鉴定1. 釉层自然度:古陶瓷的釉面自然光洁,且反应较为柔和,而现代高科技产品发现治疗方法会使陶瓷的釉面更加亮丽,并且过分光滑。
在对照研究中,需要认真观察釉层的自然度来判断真伪。
2. 釉层平整度:真古陶瓷釉部平整,不会有起泡、气孔等缺陷。
而目前一些现代釉面下表面可能会有一定的气孔或者涂层。
可以在鉴定时注意观察釉层平整度来判断真伪。
如何鉴别古代瓷器真伪
如何鉴别古代瓷器真伪
古代瓷器作为一种珍贵的文物,其真伪鉴别一直备受关注。
正确的鉴别方法可
以帮助我们分辨出真品和赝品,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鉴别方法:
首先,要仔细观察瓷器的外貌。
真品的瓷器通常会有一定年代的痕迹,如细微
的磨损、釉面开裂、斑点等。
而赝品通常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历史的气息。
此外,要注意观察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釉色是否符合古代风格,是否符合当时的烧制工艺。
其次,可以通过敲击瓷器来鉴别真伪。
真品的瓷器质地坚硬,敲击发出的声音
响亮清脆;而赝品由于制作材料的不同会发出浑浊的声音。
可以轻轻敲击瓷器底部或者侧面,听其声音可以初步鉴别真伪。
再者,可以通过观察瓷器底部的底款来判断真假。
底款是制作者的印记,真品
通常会有清晰的底款,上面可能有刻字或者标记。
可以通过比对底款和已知真品的底款来初步鉴别。
此外,还可以通过放大镜观察瓷器的纹饰和细节。
真品的纹饰通常清晰、细腻,制作精良;而赝品的纹饰往往模糊、粗糙,缺乏细致。
通过观察纹饰的细节可以更准确地鉴别真伪。
总的来说,鉴别古代瓷器真伪需要多方面的观察和比较,只有通过仔细观察瓷
器的外貌、敲击声音、底款和纹饰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准确鉴别出真品和赝品。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对您在鉴别古代瓷器时有所帮助。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许多人在购买和鉴定古瓷器时常常感到困惑。
因此,本文将介绍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古瓷器。
首先,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
真品古瓷器的胎体质地通常较为坚密,质地细腻,而仿制品的胎体往往质地较粗糙,易于辨别。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古瓷器的釉面来鉴别真伪。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通常光洁细腻,而仿制品的釉面常常呈现出不自然的光泽和纹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饰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饰通常流畅自然,而仿制品的纹饰则常常呈现出生硬和不连贯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釉色。
真品古瓷器的釉色通常自然柔和,而仿制品的釉色则常常呈现出过于艳丽和不自然的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底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底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器底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古瓷器的胎足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胎足通常修整得当,而仿制品的胎足则常常存在瑕疵和不规则。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胎口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胎口通常整齐规整,而仿制品的胎口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瑕疵。
此外,要注意古瓷器的纹样。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通常清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则常常存在模糊和不连贯的特点。
古瓷器的釉面渍色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真品古瓷器的釉面渍色通常自然均匀,而仿制品的釉面渍色则常常呈现出不自然和不均匀的特点。
另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器型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器型比例通常匀称端庄,而仿制品的器型比例则常常存在各种不规则和变形。
此外,还可以通过古瓷器的纹样比例来进行鉴别。
真品古瓷器的纹样比例通常匀称自然,而仿制品的纹样比例则常常存在不协调和不连贯的特点。
另外,要注意古瓷器的胎体比例。
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
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鉴定瓷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特征来进行判断。
以下是各时期的瓷器鉴定方法:唐代瓷器以青绿釉为特征,常见的有唐三彩、白瓷、青瓷等。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形制:唐代瓷器形制多样,如高足杯、碗、盘、罐等。
需要观察器物的造型是否规整、端庄,制作工艺是否精湛。
2.釉色鉴别:唐代瓷器的釉色呈青绿色调,需注意釉面是否均匀一致,有无斑驳色调。
3.定年鉴别:通过瓷器上的纹饰、题款、款识等来确定瓷器的年代。
同时,结合历史记载和考古文物来进行辅助鉴定。
宋代瓷器以青瓷、白瓷、黑色瓷器为主要特征。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青瓷鉴别:宋代青瓷的釉质底色呈青绿色或青灰色,观察釉面的质地是否细腻,有无开裂、斑驳等情况。
2.黑色瓷器鉴别:宋代黑色瓷器以钧窑和哥窑最为著名。
观察黑色釉面的密度、均匀性,有无气泡、破损等情况。
3.斗拱足鉴别:宋代青瓷和白瓷常见斗拱足形式,观察器物的底足形制是否规整、精致。
4.定年鉴别:通过瓷器上的题款、款识、纹饰等来确定瓷器的年代。
结合时代背景和考古发现进行综合鉴定。
明代瓷器的特点是釉色多样,独具魅力。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颜色鉴别:明代瓷器釉色多变,有青、白、红、黄、蓝、紫等。
观察釉面颜色是否明亮、鲜艳,有无变色、斑驳等情况。
2.釉面质地鉴别:观察釉面的质地是否细腻,有无开裂、釉草等现象。
3.容量灰鉴别:明代常采用容量灰作为胎质,观察胎质的温润度和水波纹效果。
4.封底鉴别:明代瓷器通常有底款,观察底款的书写、印刷情况,结合历史资料进行核对。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造型端庄、款识规整。
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青花鉴别:清代青花瓷是其重要特征,观察青花纹饰的晕边、晕点,有无模仿品的痕迹。
2.彩绘鉴别:清代常见五彩瓷,观察彩绘的色彩饱满度、釉面的均匀性。
3.定窑鉴别:清代常见定窑瓷器,观察釉面是否细腻光滑,有无瑕疵、破损等情况。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鉴定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鉴定方法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1.外观鉴定:仔细观察瓷器的形状、大小、比例、纹饰等特征,判断其是否符合相应的历史时期和风格。
2.釉面鉴定:检查瓷器的釉面质地、光泽和颜色,辨别釉面是否均匀,有无瑕疵或划痕。
3.胎质鉴定:观察瓷器的胎体质地和颜色,辨别是否略带透明感、细腻均匀。
4.刻花鉴定:辨识瓷器上的装饰纹样的刻线是否细腻、自然,边缘是否规整。
5.颜色鉴定:注意瓷器的釉面和彩绘的颜色是否明丽自然,是否符合相应的历史时期和风格。
6.文字符号鉴定:辨识瓷器上的文字、图案或纹饰是否与相应历史时期和制作工艺相符。
7.年代鉴定:了解并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特征,通过形态、纹饰、风格等判断出大致的年代。
8.尺寸鉴定:对比瓷器的尺寸与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瓷器的标准尺寸,判断其是否符合规格。
9.比例鉴定:观察瓷器整体的比例是否协调、和谐,判断是否符合相应历史时期和风格。
10.细节鉴定:仔细观察瓷器的细节部分,如刻线、纹饰的细微变化或瓷器胎体的纹理,辨别其真伪。
11.纹饰鉴定: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纹饰样式,辨识瓷器上的纹饰是否符合相应的风格。
12.重量鉴定:称量瓷器的重量,并与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瓷器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符合常态。
13.原产地鉴定:通过对比和了解各地的瓷器风格和特征,判断其原产地。
14.口径鉴定:测量瓷器口部的直径,与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瓷器的标准口径进行对比,判断其是否符合规格。
15.器形鉴定: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判断是否符合相应历史时期和风格的特征。
16.器型鉴定:分析瓷器的种类和用途,辨识其所属的具体器型。
17.烧制工艺鉴定: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烧制工艺,辨别瓷器的烧制方法和工艺特征。
18.斗转纹鉴定:通过观察瓷器上的斗转纹饰,辨识其制作工艺和技法。
19.徽记鉴定:辨识瓷器上的徽记或款识是否具备真伪特征。
20.年款图案鉴定:对比研究历史时期和风格中的年款图案,辨别瓷器上的年款是否真实匹配。
21.修复痕迹鉴定:观察瓷器表面是否有修复痕迹或修复过程中的痕迹。
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
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你是怎么样判断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呢?怎么样可以看的出之自然老化而不是人为?请看下面:1.釉面光泽辨识‘宝光’的光泽观察一些老瓷的釉面发现油感的釉面仍显‘宝光’另外,还有一些亚光釉老瓷器,釉面看上去油油的,似乎看不到这种‘宝光‘,但如果是你透过油层细细观察,它仍然能反射这种光泽,只是在油光的包围下它的莹光度有所减弱,但光线仍然是’活‘的,釉面质感也是均匀细腻的,这跟酸腐蚀后再涂上油的仿品那种呆滞的光泽是完全不同的。
笔者通过对大量老瓷,新瓷和新仿瓷的观察和比较,印证了这种‘宝光‘现象确实为大部分老瓷所独有的现象。
2.气息辨识笔者注意到不是所有的老瓷器釉面都能明显的观察到这种薄薄的莹光和晶光的,特别是含铁量高的黑釉瓷,某些海捞瓷,深色釉瓷和氧化腐蚀严重的瓷器等鉴定这样的瓷器不但要看它的釉面质感是否均匀,反射的光是否有‘活气’,最主要要看其釉面和底胎气息是否沉稳,这种气息的直观感觉上面也提到过,就是火气退去后釉面和胎相对新瓷器颜色要’淡,干‘的感觉。
而新仿器由于火气重釉面和胎颜色有‘深,湿‘的感觉,这就是区别,这种‘深,湿’的气息是仿者做不掉的,因为火气是一种能量,酸很难腐蚀掉,而且酸一般只对新仿瓷器的外表破坏,里面的釉层不会被破坏,所以这种能量仍然会从釉内部散发出来。
以上介绍的光泽,气息,釉面等辨识方法在实战中既有侧重,又可互相配合鉴别,经过针对性的练习都是可以掌握的,关键是平常要多进行新仿品和老瓷器,瓷片的对比,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行记忆,做到捻熟于心。
3.老器复烧的辨识复烧后的老底火气大,并有凝结现象自然的老底,表面颗粒松散,无火气复烧器就是老的瓷器或部件经过回炉烧制后的仿品,这些仿品与老瓷器存在很多方面的共性,所以有很大的的欺骗性。
因此,笔者总结了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复烧仿品大致有二种情况,一是接老底复烧,也就是上面是新的,底是老的,二是整个老器复烧,有的`还在老器上加彩复烧。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古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瓷器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备受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瓷器也会产生老化痕迹,这些痕迹对于鉴定古瓷器的真伪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瓷器的老化痕迹和鉴定方法。
一、古瓷器的老化痕迹1. 龟裂纹古瓷器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存放后,往往会出现龟裂纹。
这种龟裂纹是由于瓷器的内外温度差异引起的,瓷器内部收缩速度比外部快,导致瓷器表面产生裂纹。
龟裂纹通常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纹路交错,深浅不一。
2. 晕染古瓷器在长时间的存放和使用中,往往会出现晕染。
这种晕染是由于瓷器表面的釉面受潮或者受到污染而引起的。
晕染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者灰色,颜色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斑驳的状况。
3. 钙化古瓷器在长时间的存放和使用中,往往会出现钙化现象。
这种钙化是由于瓷器内部的钙质在长时间的作用下,逐渐沉淀在瓷器表面而形成的。
钙化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者白色,质地坚硬,摸起来比较光滑。
4. 磨损古瓷器在长时间的使用和存放中,往往会出现磨损现象。
这种磨损是由于瓷器表面受到摩擦和磨损而引起的。
磨损的程度通常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和形状,有时还会出现瓷器表面的釉面磨损和剥落现象。
5. 暗沉古瓷器在长时间的存放和使用中,往往会出现暗沉现象。
这种暗沉是由于瓷器表面的釉面受到空气和水分的作用而引起的。
暗沉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者灰色,质地比较粗糙,摸起来比较粗糙。
二、古瓷器的鉴定方法1. 观察外部特征鉴定古瓷器的第一步是观察其外部特征。
古瓷器的外部特征包括瓷器的形状、纹样、釉面、器底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古瓷器的年代和地区。
2. 检测内部结构鉴定古瓷器的第二步是检测其内部结构。
古瓷器的内部结构包括瓷器的胎质、釉质、胎釉结合处等。
通过检测这些结构,可以进一步确定古瓷器的真伪和价值。
3. 分析老化痕迹鉴定古瓷器的第三步是分析其老化痕迹。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
古代陶瓷鉴定是通过对古代陶瓷的造型、纹饰、质地、窑口、釉色、款识、重量、比重等方面进行鉴别,判断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过程。
古代陶瓷鉴定的方法包括眼看、手摸、耳听、鼻闻、舌舔、刀刮、印模等。
其中,眼看是观察陶瓷的形状、纹饰、釉色等方面;手摸是感受陶瓷的质地、重量、比重等方面;耳听是听陶瓷的敲击声、摩擦声等;鼻闻是闻陶瓷的釉色是否有刺鼻气味或烧焦味;舌舔是感受陶瓷的釉面是否含有化学物质;刀刮是刮擦陶瓷表面,观察釉面是否有剥落和硬度变化;印模是使用软质物体在陶瓷上压印,观察压印出的图案和文字是否清晰。
在古代陶瓷鉴定中,还需要注意假器的制作方法,如仿古釉面、仿古造型、仿古底足等。
要识别这些假器,需要了解真器的特征,并仔细观察陶瓷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以发现假器的破绽和瑕疵。
总之,古代陶瓷鉴定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需要耐心、细心和认真地进行鉴定工作。
古瓷器鉴定——“痕迹法”(仅供参考)
古瓷器鉴定——“痕迹法”(仅供参考)瓷器发展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从宋代早中期仿古瓷器初始,距今不过一千年而已。
然而当时仿的青白瓷,俱是羡慕其影青瓷的精美而“效著”,其精美不能与御用影青瓷相比,所以仿品统称为青白瓷。
并且,当时的仿品只是仿其美,并不进行作伪处理。
元代的仿宋代官窑器和明代仿宋代官窑器、哥窑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些明代仿品直接书写本朝款识,也不进行作伪处理。
明代中晚期仿前朝的瓷器并书写前朝的款识,可以说是“作伪”的始祖。
但此时的伪品还没有使用民国人使用的各种污染手段。
有据可查的伪品出现于清代晚期,盛行于民国,主要采取污水浸染法、拓磨失亮法、换底法、加彩法、镶补加釉复烧发(针对破损器用瓷泥修补、上釉、再复烧);现代作伪则达到顶峰,不仅民国人的作伪手段全部都用,还创造了胎体添加老化催化剂的化学变戏法和烧成后的化学元素腐蚀法。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
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
一是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阳台或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
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
针对当今科技发达时代的作伪手段,采用传统的经验鉴定法,也可以鉴定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伪品,但是,更高级、更精密的伪品则很难鉴定。
多数专家都采取“待研究”的态度。
胎骨老化鉴定:主要是针对瓷器露胎部分(如圈足、毛口、缩釉露胎、剥釉露胎)是否受水土浸蚀而老化,或者是否生长有钙化结晶(土碱),是否有人为的作伪痕迹。
真正的老瓷器的胎骨和新瓷器的胎骨不同,是外行都能分辨的,并不神秘。
儿子都不教:古瓷老化痕迹鉴定十二要诀(值得收藏)
儿子都不教:古瓷老化痕迹鉴定十二要诀(值得收藏)自然界中的一切器物,从其产出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自然老化过程,这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古瓷器物上的自然老化痕迹,是苍桑岁月的历史见证,故而,以有无自然老化痕迹来鉴别一件瓷器是“新做”还是“老器”,其基本思路是科学的,是符合大自然客观规律的。
人工造假与自然天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演化过程。
尽管造假者千方百计制造老化痕迹,让人算不如天算!做伪者欲达自然天成之程度是完全不可能的。
故而,用陶瓷上自然老化痕迹(现象)的真伪来辨识“真品”与“伪器”,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完全可行的。
一、古瓷釉层“宝光”所有古瓷在千百年的入土与存世过程中,其瓷釉的表面与内层均会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变化,由此改变光线的反射性质,从而使古瓷釉层产生温润而含蓄的“宝光”。
古瓷“宝光”的产生主要基于三种原因:(1)古瓷釉中的“小裂纹”古瓷釉层属玻璃质亚稳态物质,在千百年的存世过程中,由于釉层内应力的释放,在古瓷釉层内部会产生“材料疲劳”现象,即在古瓷釉层内部产生无数道肉眼难以辨识的“小裂纹”。
这些“小裂纹”的存在,吸收与散射了部分入射光,改变了釉层原有的光学反射能力,从而使古瓷形成不同于新瓷的光学反射效果。
(2)古瓷釉中的“气泡内壁沉积层”古瓷经千百年的历史过程,其釉层内部的微量活性物会缓慢渗出,并沉积在釉层气泡的内壁上,形成“气泡内壁沉积层”。
该“气泡内壁沉积层”的存在,改变了入射光穿越釉层时的光反射能力,从而使古瓷产生不同于新瓷的光学反射效果。
(3) 古瓷釉面上生成的“沉积皮壳”古瓷经千百年的历史过程,其釉层表面的微量活性渗出物与外界微小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形成釉面沉积层,俗称“皮壳”。
该“皮壳”的存在,改变了古瓷釉面原有的光反射能力,使古瓷釉面形成不同于新瓷的光学反射效果。
在上述三种自然老化痕迹的共同作用下,古瓷方能呈现出温润含蓄的“宝光”。
凡古瓷均有“宝光”,故“宝光”可做为古瓷鉴定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二、古瓷釉层中的“死气泡”在千百年的入土与存世过程中,因釉层内部应力释放、外部磕碰等原因,某些古瓷靠近釉面的少许气泡顶部最薄弱的部分会形成微小裂痕,有些小裂纹受到自然腐蚀而逐渐形成孔洞,外部的物质分子便会通过裂痕与孔洞逐渐渗入到气泡中,与釉层活性渗出物混溶后,共同沉积在气泡内壁上,从而形成一定数量的深浅不一的黄、褐、黑色气泡。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器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品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因此对于古瓷器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鉴别古瓷器。
1. 釉面,观察古瓷器的釉面,真品的釉面通常细腻光滑,仿制品的釉面常常呈现出较为粗糙的质感。
2. 声音,轻轻敲击古瓷器,真品通常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仿制品则声音较为沉闷。
3. 重量,真品古瓷器通常比仿制品要轻,因为真品烧制时会有一定的损耗。
4. 通透性,将古瓷器放在光线下观察,真品通常会透出微弱的光线,而仿制品则不会。
5. 断口,观察古瓷器的断口,真品的断口通常呈现出细腻均匀的纹理,仿制品则会显得较为粗糙。
6. 器型,真品古瓷器的器型通常更为规整和对称,而仿制品则常常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方。
7. 色泽,观察古瓷器的色泽,真品的色泽通常更加自然鲜艳,而仿制品则常常显得过于浓艳。
8. 花纹,真品古瓷器的花纹通常更为细腻清晰,而仿制品则常常显得模糊不清。
9. 气泡,观察古瓷器内部是否存在气泡,真品通常不会有太多气泡,而仿制品则可能存在较多气泡。
10. 烧制痕迹,观察古瓷器的烧制痕迹,真品的烧制痕迹通常更为细致和均匀,而仿制品则可能存在一些烧制不均匀的地方。
11. 器底,观察古瓷器的器底,真品通常会有一些年代的痕迹,而仿制品则可能显得过于新颖。
12. 器口,观察古瓷器的器口,真品的器口通常更为规整和圆润,而仿制品则可能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方。
13. 纹饰,真品古瓷器的纹饰通常更为精美和复杂,而仿制品则可能显得较为简单和粗糙。
14. 窑口,观察古瓷器的窑口,真品的窑口通常更为规整和光滑,而仿制品则可能存在一些不规则的地方。
15. 古味,真品古瓷器通常会散发出一种古老的味道,而仿制品则可能显得过于新颖。
16. 瓷质,观察古瓷器的瓷质,真品的瓷质通常更为坚硬和细腻,而仿制品则可能显得较为粗糙。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古瓷是指早期制造的陶瓷、玻璃等材料制品,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色彩和艺术价值。
古瓷的鉴定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的难度比现代陶瓷鉴定更大。
最常用的鉴定方法是根据其历史出处、物理性状、考古学研究的结果,以及专家的专业意见来进行评价及分类。
在能够从众多方面对古瓷器进行鉴定与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26种古瓷器鉴定方法,以期能够更有效地认识和评价古瓷器。
1.视观察:主要是观察古瓷器材质、造型、尺寸、细节等,以初步判断其类型、年代、地域特点等。
2.史出处:一般通过调查古瓷器的出土或收藏史,以便了解其出处及使用历史。
3.类古瓷比较:根据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一工匠或者同一类别的古瓷进行比较,以便了解古瓷的特点。
4.色比较:比较未烧制、半烧制和烧制后的颜色,以及颜料、釉色等,以便正确评价和判断古瓷的年代。
5.术分析:分析古瓷器材质、制作工艺、尺寸大小、装饰特点等,以便确定其制作时代。
6.饰类型比较:从装饰类型、颜色、纹饰、线条等方面对古瓷器进行比较,以便准确判断古瓷的年代和地域。
7.痕比较:比较外观上的裂痕、凹痕等旧痕,以便判断古瓷是否有经过修复。
8.学分析:根据古瓷器的陶土成分、釉色成分、颜料成分等进行科学分析,以估算古瓷的制作时期和制作地点。
9.学显微镜检验:对古瓷器涂层和玻璃面进行显微镜观察,以观察涂层中的颗粒、细胞结构等,以便检验古瓷的性质及其它特点。
10. X射线谱分析:根据古瓷器内部元素的分布状况来研究古瓷的性质及其它特点。
11.重分析:对古瓷器的材料及烧制的时间、温度等,通过热重分析技术进行分析,以及温度曲线及热膨胀系数等测定,以检验古瓷器的材质及其它特点。
12.波处理:用微波处理古瓷器,以研究其内部构造,从而估算古瓷器的制作时期和地点。
13.痕试验:将古瓷器表面刮上薄层,观察其内部构造,以便更好地分析古瓷的特征。
14.声波检验:研究古瓷器内部层次结构,分析各层的构造、特征,以及古瓷的制作时期和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
对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
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瓷器收藏品市场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
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
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期(550—577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420—534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代又往前提了;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220—265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从唐代(618—907年)提到了三国。
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现在有了北宋说;金代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
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
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产品”。
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少。
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
也就是说一些本来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现一些相应的产品。
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老胎后做,就是在原来的白胎上加彩后重新烧;C、纯新的仿制品。
由此看来,在目前学术研究或收藏品市场中,学术上的新观点我们要关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方面的变化。
举个例子柴窑说,一些藏友在看书过程中看到,记载的五代时期柴窑瓷器的特点是:瓷胎,薄如纸;敲击声,声如罄。
这些藏友凡是见到有薄如纸的瓷器,就认定是柴窑,是一个大的发现。
我想说我们在收藏过程中,除了对实物的一个鉴别以外,同时也要关注学术界的一些动态,去了解一些瓷器烧造基础常识和时代特有的制瓷工艺特征,对收藏会有裨益的。
2.鉴定方法方面:从鉴定的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有科技检测和传统的目鉴方法。
我个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势必要走上科技检测这条路,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看到,中国的古陶瓷上下几千年来,分布地域广袤、窑口众多,烧造出的品种也非常繁多。
而且瓷器在同一窑烧造过程中,由于温度、窑位变化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南北方的地域不同,所用瓷土也要差异;烧窑所用的燃料有煤和柴,烧成的瓷器也有差异。
这就是科技检测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难题,它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的支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原来某个杂志上发表的数据搬过来应用。
就目前科技检测来讲,很多藏友都关注其结论不是定语,而是属于中性词藻。
如数据基本相同、成分基本相符、结论仅供参考等等。
目鉴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完全凭个人的修为、阅历、经验去鉴定。
现在的鉴定人才、鉴定专家太多了,有些专家则是古往今来各个门类通吃,无所不精。
我不否认有奇才专家,但是我想他总有精通某一门类的,也会有某一门类相对较弱。
还有一部分专家鉴定是以盈利为目的,明明是一件假的东西还要开一个证书,运用非常华丽的词藻,最后关键词写“这是一件“珍”品,很有收藏价值”。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为了牟利,利用收藏者的情感搞文字游戏。
3.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造假、仿品,我之所以把造假、仿品放在第三类,是由于造假古往今来都有,民国时期更盛。
造假有以盈利为目的的造假,也有彰现国力的造假,比如说康雍乾时期,对以前的东西无所不仿,仿完的东西就落上自己的款识,他是在彰现自己的国力,彰现自己的能力。
所仿的瓷器器型、纹饰追求原物的风格,但是打上本朝的款,这也说明一种工艺传承的过程。
现代仿品除了一比一按照实物的仿,还有凭空想象、臆造行为。
我认为这种仿造都属正常范畴。
因为,仿者毕竟是烧出一件真的瓷器,他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几百或几千元的价格已经说明这是一件仿品。
目前,多数藏友收藏赝品的原因是收藏者自乱阵脚,拿这种便宜货当“捡漏”买,再加上一部分专家不负责任的鉴定,衬上一些学术界的争论,也是造成收藏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一。
二、瓷器鉴别方法思考就鉴定来讲,没有捷径可走。
但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理智,就是我们获取好方法好捷径的基础。
如果没有理性的东西,总想跳跃式的寻找途径、捡些漏,我认为是最危险的。
本文主要是论述自己在对古代瓷器“目鉴”过程中积累的心得——痕迹鉴别方法。
对古陶瓷的鉴定来讲,从传统上,不外乎对瓷器的胎、釉、款识、纹饰、烧造工艺、制作工艺、窑口特征几方面来鉴定。
有的书上或者有的专家在讲课中,对一些时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彻,目前尚难以突破。
但是,也很难让人理解。
为什么呢?应为所有结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书。
比如说,宋代定窑胎子非常致密,釉色非常莹润,有牙黄色泪痕。
莹润到什么程度、致密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你认为润、致密;我认为不润、不致密;没法比,无法量化。
如果拿宋代定窑的胎质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烧造温度没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温度高。
许多收藏爱好者反映,瓷器教科书上描绘的词汇,读起来非常动听,却很难理解。
究其缘由,主要是感官的东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标准,很难让人掌握。
古代瓷器年代的鉴定取决于什么?是鉴定者的感觉?是鉴定者经验的积累?还是鉴定者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如果说三者都有,依然让人难以理解。
于是,不知何时鉴定者在神秘光环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让同行迷茫,更让藏友“敬仰”。
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式鉴定证书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了。
对古代瓷器鉴定是否真的没有标准吗?我认为,鉴定古代瓷器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有广义概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概念是类比法。
比如说龙泉窑、越窑、临汝窑还有钧窑,每个窑在随着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进行类比;同时也可以各个窑之间相类比。
由此,得出胎、釉、绘画、款识、窑口及烧造工艺的鉴定方法。
关于这五个方面鉴定方法,我认为有关瓷器鉴定的书中已经写的很多了,这里不做赘述。
狭义的概念是痕迹鉴定法。
是笔者在对古代瓷器鉴定过程中的心得。
用观察痕迹的方法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我以为这种方法属于狭义鉴定方法概念的范畴。
应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有两点优势:A、便于入门初学,不掌握基础鉴定方法者应用;B、对具有鉴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层楼感觉。
首先古陶瓷来源不外乎有三种:(1)传世瓷器,就是那些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入过土的或者是早年间出土经过几代传下来的;(2)出土瓷器,无论是窖藏、窑址、墓葬还是遗址,反正是在土底下埋着的挖出来的;(3)海捞瓷器,也就是出水的,像前几年安徽-河南段大运河河道改造、兴修水利或者是疏通河道出土或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
对于这三种古陶瓷的来源的鉴定,是可以量化的,应为无论哪种都必然带有相关痕迹。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掌握这三种痕迹的特点,当掌握这三种痕迹的主要特征以后,就可以判别一般瓷器的真伪;如果对古代瓷器的胎、釉、款识、工艺、绘画风格、用料和窑口特点有研究,我想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暨鉴定的捷径就为人们所掌握。
三、传世瓷器的痕迹研究不同传世文物遭历的磨难不一样,它所走过的历程不一样,遗留下来的痕迹也不一样。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什么痕迹,为把这些不一样的痕迹进行量化,笔者通称为传世过程中的使用痕迹。
以盘、碗的使用痕迹为例,因为盘和碗总是要叠压在一起放置的,所以就必然会产生瓷器与瓷器摩擦的痕迹。
与瓶和罐的使用痕迹和盘碗相比,磨损痕迹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底足、口沿或体部最易磨损的地方。
通过对使用痕迹的辨识,我们能够找出它的规律用来区别后期仿品人为做出来的“使用痕迹”,这样就将痕迹鉴定方法量化了。
比如说,盘或碗,无论它的底足多么光滑,由于叠压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磨损程度自然而然的会加重。
大家都观察到,古代瓷器的釉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釉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有凹凸不平的现象。
因为它是纯手工产品,在烧造过程中它会产生水分的烧失,胎子的烧结,这些都会存在一个收缩比。
而由于凹凸不平瓷器的磨损程度也会随之不同,凸出来的部分磨损会多一些,凹进去的部分磨损会少一点甚至没有,也就是说磨损程度是自然形成的。
而仿造的磨损是如何形成的呢,民国以来,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一件瓷器的打磨方式是用一块麂皮慢慢的去擦,主要为了擦掉瓷器上最刺眼的“火光”,只要瓷器上的光柔和了,就会产生一种年代感。
鉴别这种人工打磨,只要通过肉眼或放大镜在光线合适的情况下就能够发现有均匀的相同规律的摩擦痕迹,这种摩擦痕迹是与自然磨损痕迹不同的。
现在去光的方法就很多了,有时候一件瓷器,尤其是瓶和罐,先用手摸,感觉手是非常涩不是很光滑,有的局部地方更涩,我们就会跟人家说,你这件东西是经过药物处理的,把釉面的光泽处理掉,由于酸性药物处理过程中会侵蚀到釉面里面去,破坏了瓷器釉面的玻璃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釉面产生出一种发涩的感觉,也就是它玻璃化的瓷面受到了损害。
那么我们传世文物的一些瓷器,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用手抚摸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涩的感觉,而是非常光滑的。
如制造盘和碗叠加的“磨损”,就用电动工具加上一个布轮,这时候你会发现,这样制作出来的“磨损”不是光磨掉了瓷器的光,而是把釉的表面都磨下去一层。
但是在合适的光源下甚至用放大镜看,你很难找出它摩擦的一种规律,好像这件东西使用了很长时间一样,已经磨损到一定程度了,在鉴别使用痕迹的时候,也需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
再有一种情况,无论是缸、罐还是瓶,由于它的重量非常重,随着时间长短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底足势必就要有一定的磨损,无论磨损的轻、重,总之要磨损。
正常的磨损翻过来一看,底足中间最高出的部分,磨损程度最多,凹下去的地方它不磨损或者是磨损线很窄。
而有的磨损又是什么样呢?一个泥鳅背形式的底足,底足的平面、外墙和里墙都有磨损,而且磨损的程度几乎一致,那么这种磨损和正常的磨损明显不一样。
其实鉴别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照正常使用的规律去分析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