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历史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7d646ae87101f69e3195a3.png)
②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 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五、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苏联模式”。(斯大林 模式 )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年)
内容 (1918—1920年)
减轻了农民负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担,提高了生
固定粮食税 产积极性。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 收归国有
大企业国有,提高了企业积 中小企业可 极性,在一定
私营
限度内发展资
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结合起来(“新”的体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退一步,进两步”
苏联的工业化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 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 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 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 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 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 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了什么问题?
消极性: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 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五、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国家性质: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苏联模式”。(斯大林 模式 )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1921年)
内容 (1918—1920年)
减轻了农民负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担,提高了生
固定粮食税 产积极性。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 收归国有
大企业国有,提高了企业积 中小企业可 极性,在一定
私营
限度内发展资
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利用市场和商品发展经济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结合起来(“新”的体现)/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退一步,进两步”
苏联的工业化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 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 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 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 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32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32张)](https://img.taocdn.com/s3/m/02141b460066f5335b812130.png)
政治危机
2、开始时间:1921年春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内容: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
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 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对比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 子粮以外的一切余 粮收归国有)
二、苏联的工业化
学习目标二.成立苏联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1922年底 “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 共有15个加盟国。
请注意 区别: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做法一:实现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
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
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
—《大国崛起》
怎么做的?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D. 提倡个人崇拜
• 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 上学会了另一种必要的革命艺术: 随机应变……即选择另一条道路来 达到我们的目的。
•
•
——列宁
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b3e93177232f60dccca13f.png)
不可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 且农民的余粮必须上缴(余粮收集制)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 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结束后(1918—1920),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形成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 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 式”,又称为“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2、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 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 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 企业没有主动性。
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 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 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 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消极作用: 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 失调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 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80
1913年
1920年
60
1925年
原因: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40
2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b198925eff9aef8941e0654.png)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 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危害: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其形成标志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经济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 引发农民骚乱。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农业 商业 工业 特征 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6cf9b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8.png)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 制定政策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国民经济(重工业、轻工业、农业)要协调发展。 • 要重视三农问题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 种所有制 并存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卢布。” 计划经济
3、苏联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 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
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 题。
②措施: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 生产计划。
3、苏联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对农业工业的态度: 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实行的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影响: 造成农业长期停滞。
……(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l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年 均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 况更差。一五期间马的头数从3210万头降为1730万头; 牛从60l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00万头降为 3730万头;猪从2200万头降为990万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
业 余粮征集制
工 全部国有化
业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 自由买卖
中小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分 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 配 生活必需品,实行配 取酬的工资制。
给制度
商 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特点:(新在哪)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8b4a8b9c1c708a1294a4444.png)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年 1920年 19中反映了什么共同的 现象?政策原因是什么?该政策还 有什么作用?
一、列宁的探索: 3、政治上,1922年苏联建立
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
国名变迁: 1917年以前 1917—1922年 1922—1991年 1991年至今
措施: 消灭富农,建立集体农庄 结果: 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苏联农业长期停滞
材料: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 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 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 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 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 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 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 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 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 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 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 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 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材料二:“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
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我们没有丝毫的
选择余地……
——列宁
材料三:1919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 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 经常四处张望。 材料四: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 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
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
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51张)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51张)](https://img.taocdn.com/s3/m/109e2b3ff78a6529647d539c.png)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
意义:
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 济稳步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苏联的成立: ⑴.时间:1922年 ⑵.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联邦
1922年苏联成立 1940年加入的有 1俄92罗9年斯加联邦入的有 1外9爱2哈高5沙加年萨尼索加克亚联入邦的有
()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
(X)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
√ 业集体化
()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练习题
A 1、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①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倒退
②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 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 结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 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 大转折
(1)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2)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
探究一 新经济政策实施
社会背景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 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 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苏俄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意义:
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 济稳步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苏联的成立: ⑴.时间:1922年 ⑵.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联邦
1922年苏联成立 1940年加入的有 1俄92罗9年斯加联邦入的有 1外9爱2哈高5沙加年萨尼索加克亚联入邦的有
()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
(X)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
√ 业集体化
()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练习题
A 1、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①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倒退
②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 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 结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 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 大转折
(1)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2)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
探究一 新经济政策实施
社会背景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 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 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苏俄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8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d545daaef8941ea76e05f3.png)
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
11防 相 只9922要武 似65谁器:年年中高,斯 起那国兴时没大 ,,我有谁林苏们 自就提联的 己可出开地 的以位 重蹂实始就 工躏现进会 业它国行和。,没家社目”有前工 会自中业 主己国的化 义所军的 工处事的设 业工地想 化业位,。 建多现设少在
扶木犁的穷国
此时的苏联……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 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落后。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 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 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 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合作探究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 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 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 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 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社会危机
[资料]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内容 特点:用行(政1命91令8管—理19经2济0年(计)划经济) 关系和资(本1主92义1直年接)联系起来
特点余粮:收允集许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固定并粮存食税
农业
(的农一民切除余口粮粮收大、归种国力子有发粮)以展外商品纳减经税轻济后了的农余民粮负归担农,民提支高配了,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529ca3e65ce0508763213df.png)
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⑤要重视民生问题;
探究: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 种所有制 并存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高度集中计划经 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 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 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 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作用 :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 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简称苏联。
2年底
②最初加入苏联的有4个共和国 , 最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1、背景: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
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 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主要措施:
(1)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 料公有化;
(2)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3)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斯 大 林
2、概况
(1)时间: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⑤要重视民生问题;
探究: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 种所有制 并存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高度集中计划经 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 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 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 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作用 :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 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 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简称苏联。
2年底
②最初加入苏联的有4个共和国 , 最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1、背景: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
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 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主要措施:
(1)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 料公有化;
(2)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3)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
斯 大 林
2、概况
(1)时间: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22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49c589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9.png)
——摘编自沈志华《历史的启示——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 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 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 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 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 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 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大国崛起·俄罗斯》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
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
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 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 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 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邓小平
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 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 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 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 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 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大国崛起·俄罗斯》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
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
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 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 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 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cbdecdec3a87c24128c40a.png)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高级必知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性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 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性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 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五、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为“斯大林 模式”。
红场阅兵(1939年绘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 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 性。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目的
(2)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集体 化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 概况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 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实质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1)积极:使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 影响 金和劳动力 (2)消极: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4bc460e647d27284b735158.png)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 ,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 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实施时间及实施者: 1921年春 列宁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 殊经济政策。 一切食品、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 各种农产品除了口粮和种子之外,全部都要上交。 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 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 加体力劳动。 这一政策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 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9)1936苏联新宪法的公布标志着苏联模式(斯大林模 式)的形成。
2.列宁时期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留下哪些启示?
3.苏联的工业化 (1)实现国家工业化设想的提出者及提出时间
1925年,斯大林
(2)苏联何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6年
(3)何时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建设?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 1928-1937年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6.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 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 经济日益僵化。
(3)1924年1月,列宁逝世。
(4)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5)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fc033c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5.png)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 切 为 了 胜 利 ! ”
“ 一 切 为 了 前 线 ,
1918 年 夏 , 全 国3/4的领土被敌人 占领,重要的粮食 和煤炭产地均落入 敌人手中,40%的工 厂停工,彼得格勒 和莫斯科的工人每 天 只 能 领 到 50克面 包……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局面是:
主 义 国 家
其 他 的 资 本
国 外
联合起来
制度不同!
三年内战
苏俄单独退出一战!(1918——1920)
资俄
国
本国 家国
内 和内
沙的
皇地
军主
官、Βιβλιοθήκη 不甘失败!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爆发。
苏联国旗
1922年苏联成立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俄罗斯联 邦
1925年加入的有乌兹 别克、土库曼
1929年加入的有 哈萨克、 塔吉克、 吉尔吉斯
1940年加入的有 爱 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有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列宁逝世。
斯大林(1879-1953)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 代史1500-2007》
材料一 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1913年的一半。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 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 乏。
经济异常困难
材料二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武装暴动席卷俄国。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3月份 爆发喀琅施塔得水军暴动。——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件(含视频)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件(含视频)](https://img.taocdn.com/s3/m/ebe4fe11376baf1ffc4fad54.png)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4. 有位西方记者去采访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家里没人。邻居说:“加加林上 天了。”记者说:“采访他的夫人也可以。”邻居说:“他夫人排队买菜去
了。”记者说:“没关系,我可以等。”邻居迟疑了一下说:“你最好还是 去等加加林,他从天上回来可能还快一些。”这一笑话意在说明( )
A. 苏联航天科技的先进 B. 苏联民众遵守公共秩序 C. 苏联物资短缺的C 状态 D. 苏联人对西方的警惕 15. 下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的某一政策。两图意在表达( )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A
10. 苏联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
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
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这些
举措( )
A. 使苏B联社会主义工业得到全面发展
B. 是苏联成为强盛工业国的重要原因
区建立一批工厂,经讨论决定,部分工厂由外国公司负责建设,并允许私人
企业参与。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工业化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严重依赖外资
B. 农业集体化步伐大大加快
D
C. 余粮收集力度巨大,为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 践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内容
7. 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评价,错误的是( )
C
A. 民主法治缺失 C.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个人崇拜严重 D.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综合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 学家之一。他进一步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与宏观调控经济的必要性……宏 观指导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列宁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
• 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启示: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不是一帆风顺 的,是在曲折中前进行
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感悟: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 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 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 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 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些办法在客 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 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特点: 执行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过程: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③成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宪法
1936年苏联通过 新宪法,宣布苏联 是“工农社会主义 国家”,标志着苏 联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形成。 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评价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 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120
100
80
1913
60
1920
40
1925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 产产量统计表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 税(1922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 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指导学生思考:这些话表明斯大林的什么观点?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 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 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1940年,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 一位,世界第二位。
。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 中拿走了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 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 发展粗发,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 源。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 路探索哪些启示?
课堂小结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特点: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方面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 己支配。
工业 方面
中小型企业 国有化
除大型企业仍为国家管理外, 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 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由国 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 必须品和食品。
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 工业化进展迅速 ②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③措施: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 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 至整个专区地加入。——斯大林《大转变 的一年》(1929年11月)
──邓小平
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 模式?为什么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主要特征: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存在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一了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 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历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 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 、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 了喀朗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高喊“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 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 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思考:(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苏联进行 农业集体化的办法是什么吗?
材料二:据统计,“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 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 41%”。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 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1.时间:1922年
2.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 白俄罗斯
3.“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请注意区别: 三个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流通 分配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社会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收购量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0790万普特 21250万普特 36700万普特
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的讲话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 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 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延缓速度就 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没有重工作,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 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 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 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 以蹂躏它。”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新经济政策
背景:(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 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 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 议,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启示:社会主义探索、建设不是一帆风顺 的,是在曲折中前进行
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感悟: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 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 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 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 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些办法在客 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 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特点: 执行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过程: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③成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宪法
1936年苏联通过 新宪法,宣布苏联 是“工农社会主义 国家”,标志着苏 联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形成。 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评价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 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120
100
80
1913
60
1920
40
1925
20
0 谷物产量
工业总产量
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 产产量统计表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 税(1922年)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 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 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指导学生思考:这些话表明斯大林的什么观点?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 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 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1940年, 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 一位,世界第二位。
。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 中拿走了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 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 发展粗发,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 源。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 路探索哪些启示?
课堂小结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特点: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方面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 己支配。
工业 方面
中小型企业 国有化
除大型企业仍为国家管理外, 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 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由国 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 必须品和食品。
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 工业化进展迅速 ②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③措施: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 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 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 至整个专区地加入。——斯大林《大转变 的一年》(1929年11月)
──邓小平
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 模式?为什么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主要特征: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存在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 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翻一了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 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历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 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材料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 、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 了喀朗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高喊“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 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 农民是何等的不满。
思考:(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苏联进行 农业集体化的办法是什么吗?
材料二:据统计,“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 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 41%”。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 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苏联的成立
1.时间:1922年
2.最初加入苏联的4个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 白俄罗斯
3.“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请注意区别: 三个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流通 分配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社会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收购量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0790万普特 21250万普特 36700万普特
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斯大林的讲话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 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 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延缓速度就 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没有重工作,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 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 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 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 以蹂躏它。”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新经济政策
背景:(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使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 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 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 议,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