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二章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第二章解三角形正弦定理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二章解三角形正弦定理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必修5
设计
理念
启发引导式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正弦定理
能力目标
1.了解向量知识应用2.掌握正弦定理推导过程3.会利用正弦定理证明简单三角形问题4.会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简单斜三角形边角问题5.能利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德育目标
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间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板书设计
= = 那么,在任意三角形中,这一关系式是否成立呢?
二、定理证明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证明在任意三角形中 = = 。
方法一:
方法二;
2.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复习: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
二、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三、例
四、关于等比中项:
五、小结: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中项定理
六、作业
课后反馈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备注
一、课题导入
在初中,我们已经会解直角三角形.就是说,已会根据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边与角求出未知的边与角,而在直角三角形中,有如下的边角关系: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备注
2.在△ABC中,已知 , , ,则 =()
A B C D 1
3.在△ABC中,
(1)已知 , , ,求 , ;
(2)已知 , , ,求 , 。
4.在 中,已知 , , ,则 , .
5.在 中,如果 , , ,那么 , 的面积是.

高中数学 第2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5-北师大版高二必修5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 第2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5-北师大版高二必修5数学教案

1.1 正弦定理阅读教材P 45~P 46例1以上部分,完成下列问题.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CD =a sin B , CD =b sin A ,所以a sin B =b sin A , 得到a sin A =bsin B.同理,在△ABC 中b sin B =csin C .从以上的讨论和探究可得asin A=b sin B =csin C. 思考:(1)在△ABC 中,若已知角A 和角B ,边b ,能求△ABC 的其它的角和边吗? [提示] 能求,由C =π-(A +B )可求角C ,由a =b sin A sin B ,c =b sin Csin B,可求边a 和c .(2)在△ABC 中,若已知a >b ,能否利用正弦定理得到sin A >sin B?[提示] 能得到,由a >b ,且a =2R sin A ,b =2R sin B ,可得2R sin A >2R sin B ,即sin A >sin B .2.三角形面积公式阅读教材P 47~P 48问题3,完成下列问题.三角形ABC 的面积: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2bc sin A .思考:(1)在△ABC 中,若已知边a ,b 和角B ,能否确定△ABC 的面积? [提示] 不能,因为由条件不能得到角C ,故不能求其面积. (2)若已知△ABC 的边a ,c 和角B ,选择哪个公式求△ABC 的面积? [提示] S =12ac sin B .1.在△ABC 中,若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A .a b =cos A cos BB .a b =sin Asin BC .a sin B =b cos AD .a cos B =b sin AB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得a b =sin Asin B.]2.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Bb,则B 的值为________.45° [根据正弦定理知sin Aa=sin Bb,结合已知条件可得sin B =cos B ,又0°<B <180°,所以B =45°.]3.在△ABC 中,若a =2,b =3,B =60°,则sin A =________. 33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B b =2sin 60°3=33.]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 在△ABC 中,(1)若A =45°,B =30°,a =2,求b ,c 与C ; (2)若B =30°,b =5,c =53,求A 、C 与a . [解] (1)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C =180°-(A +B )=180°-(45°+30°)=105°.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得b =a sin B sin A =2sin 30°sin 45°=2×1222=2,sin 105°=sin(60°+45°)=6+24, c =a sin C sin A =2sin 105°sin 45°=2×6+2422=3+1. (2)∵b =5,c =53,B =30°,∴c ·sin B <b <c , ∴△ABC 有两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c sin B b =32,∴C =60°或120°. 当C =60°时,A =90°,易得a =10; 当C =120°时,A =30°,此时a =b =5. 1.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两角.2.已知△ABC 的两边a ,b 和角A ,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有以下三种方法 法一:作图判断.作出已知角A ,边长b ,以点C 为圆心,以边长a 为半径画弧,与射线AB 的公共点(除去顶点A )的个数即为三角形解的个数.法二: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来判断. 由正弦定理,得sin B =b sin A a ,当b sin A a >1时,无解;当b sin Aa=1时,有一解;当b sin Aa<1时,如果a ≥b ,即A ≥B ,则B 一定为锐角,有一解;如果a <b ,即A <B ,有两解.法三:应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性质及正弦函数的值域判断解的个数. 1.(1)在△ABC 中,A =π3,BC =3,AB =6,则角C 等于( )A .π4或3π4B .3π4C .π4D .π6(2)△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os A =45,sin B =6365,a =1,则b =________.(1)C (2)2113 [(1)由正弦定理,得sin C =sin A ·AB BC =22.因为BC >AB ,所以A >C ,则0<C <π3,故C =π4.(2)因为A 为△ABC 的内角,且cos A =45,所以sin A =35,又a =1,sin B =6365,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 sin A =sin B sin A =6365×53=211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2】 在△ABC 中,已知a cos B =b cos A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A cos B =sin B cos A ,即sin A cos B -cos A sin B =0,sin(A -B )=0, 因为A ,B 为△ABC 的内角, 故A -B =0,A =B ,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 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可以从考察三边的关系入手,也可以从三个内角的关系入手,从条件出发,利用正弦定理进行代换、转化,呈现出边与边的关系或角与角的关系,从而进行判断.(2)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其是否为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要特别注意“等腰直角三角形”与“等腰或直角三角形”的区别.2.在△ABC 中,已知a 2tan B =b 2tan A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解] 由已知得a 2sin B cos B =b 2sin Acos A,由正弦定理a =2R sin A ,b =2R sin B (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得4R 2sin 2A sinB cos B =4R 2sin 2B sin A cos A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2A =sin 2B .∴2A +2B =π或2A =2B .∴A +B =π2或A -B =0.∴△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1.已知△ABC 中的边a 和b ,角B ,能否确定△ABC 的面积? [提示] 不一定,因为△ABC 可能有一解或两解,也可能无解. 2.已知△ABC 的边a 和b ,角C ,能否确定△ABC 的面积.[提示] 能,可由公式S △ABC =12ab sin C 求得.3.已知在△ABC 中,cos ∠BAC =223,AB =2,AC =3,求△ABC 的面积.[提示] 由cos ∠BAC =223得sin ∠BAC =13,则△ABC 的面积为S =12×AB ×AC ×sin∠BAC =12×2×3×13=1.【例3】 在△ABC 中,若a =2,C =π4,cos B 2=255,求△ABC 的面积S .思路探究:cos B 2=255⇒sin B ⇒sin A ⇒求边c ⇒△ABC 的面积.[解] ∵cos B 2=255,∴cos B =2cos 2B 2-1=35. ∴B ∈⎝ ⎛⎭⎪⎫0,π2,∴sin B =45. ∵C =π4,∴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7210.∵a sin A =csin C, ∴c =a sin C sin A =27210×22=107. ∴S =12ac sin B =12×2×107×45=87.1.(变条件)在例3中,把条件换为“已知b =1,B =30°,c =3”,求△ABC 的面积. [解] 由正弦定理b sin B =csin C 得sin C =c sin B b =32, 故C =60°或120°,当C =60°时,A =180°-30°-60°=90°,所以S △ABC =12bc sin A =12×1×3×1=32;当C =120°时,A =180°-30°-120°=30°,所以S △ABC =12bc sin A =12×1×3×12=34. 综上所述△ABC 的面积为32或34. 2.(变结论)在例3中,若已知D 是△ABC 的边AC 上一点,且CD =2,求△ABD 的面积. [解] 法一:由例3的解答可知sin B =45,sin A =7210,c =107,由正弦定理b =a sin Bsin A =2×457210=827,又CD =2,所以AD =827-2=27,所以S △ABD =12×AB ×AD ×sin A =12×107×27×7210=17.法二:由例3的解答可知S △ABC =87,又S △BCD =12×CB ×CD ×sin C =12×2×2×22=1,所以S △ABD =S △ABC -S △BCD =87-1=17.1.求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已知两边及其夹角的情况下求得的,所以在解题中要有目的的为具备两边及其夹角的条件作准备.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1)S =12a ·h a =12b ·h b =12c ·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边上的高).(2)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2bc sin A =abc 4R .(3)S =12r (a +b +c )(r 为内切圆半径).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另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两角.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一方面可以化边为角,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来解决;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角为边,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在△ABC 中,若a =2b cos C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2)在△ABC 中,若sin A =12,则A =π6.( )(3)在△ABC 中,a ≥b sin A 一定成立.( ) [答案] (1)× (2)× (3)√[提示] (1)错误,由正弦定理,a =2b cos C 可化为sin A =2sin B cos C , 所以sin B cos C +cos B sin C =2sin B cos C , 所以sin(B -C )=0,得B =C ,故△ABC 是等腰三角形. (2)错误,由sin A =12得A =π6或5π6.(3)正确.2.在△ABC 中,A =60°,B =45°,b =2,则a 等于( ) A . 2 B . 3 C . 6D .3C [由正弦定理得a =b sin Asin B =2×3222= 6.]3.在△ABC 中,A =60°,b =2,c =3,则△ABC 的面积等于________. 332 [S △ABC =12bc sin A =12×2×3×32=332.] 4.在△ABC 中,已知sin 2A +sin 2B =sin 2C . 求证:△ABC 为直角三角形.[证明]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csin C .设asin A=k , sin 2A =a 2k 2,sin 2B =b 2k 2,sin 2C =c 2k2.∵sin 2A +sin 2B =sin 2C ,∴a 2k 2+b 2k 2=c 2k2,即a 2+b 2=c 2.∴△ABC 为直角三角形.。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二章《1.1正弦定理》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二章《1.1正弦定理》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第二章《1.1正弦定理》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正弦定理及其证明;能应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角间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定理,学会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感受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间的普遍联系与辨证统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学生们在初中已学过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必修4中,又学习了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等知识,这是学习正弦定理的认知基础,又是突破定理证明障碍强有力的工具。

学生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应用向量证明正弦定理有较大困难。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恰当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向量知识的应用价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平面向量证明正弦定理
4教学过程
4.1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
1【讲授】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1、情境1:张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在一条河流两岸各有一根电线杆,不过河如何得知电线杆间的距离?有一位学生给出如下方案:在河南岸另定一个点C,只要测一下B、C两点的距离和角B、角C的大小便可计算出电线杆A、B间的距离。

你知道如何计算吗?
意图:引出概念“解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1-1正弦定理 Word版含解析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1-1正弦定理 Word版含解析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新课标数学必修五的第二章《解三角形》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在高中知识下的直接延拓,也是对高中坐标和圆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生产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正弦定理给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的一个等量关系,它与后面即将要讲授的另一个边角关系——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而其还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开阔自己的思路,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讨论,体验到数学理论发现和发展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中的学生,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另一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会在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上出现思维障碍,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1-1正弦定理 (1) Word版含解析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1-1正弦定理 (1) Word版含解析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深知“生活处处皆数学”,把数学用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迁移转化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探究;
难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所任教学校的学生主要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这个班级是重点班,程度相对较好,对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掌握的还不错。正弦定理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虽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学生来说,正弦定理的发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2、回顾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引导学生寻求联系、发现规律,深化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利用数学中的统一性和对称美,得到等式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殊三角形入手,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思考2在任意斜三角形这一等式是否依然成立?
学生思考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边对角,求其他边角。
范例
教学
举一
反三
题型一: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一边求其他边角
例1解决引例中的实际问题
题型二: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边对角求其他边角
例2 中, ,求
变式: 中,
,求
直接用正弦定理求解,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点评,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做题过程
教师总结该题型注意事项
5、个例验证,验证特殊的斜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情况
学生思考
6、数学实验、验证发现。通过数学软件几何画板通过对三角形的边角进行度量,求比值。
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三边的长度,观察比值变化

必修5第二章第1节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理)

必修5第二章第1节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理)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必修5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二、教学目标〔1〕熟练的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

〔2〕在正、余弦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处理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

利用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题。

三、知识要点分析1、正弦定理的有关知识〔设△ABC 的,,A B C ∠∠∠所对的边是a ,b ,c ,外接圆半径是R 〕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由正弦定理得〔i 〕2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R A B C A B C++====++〔ii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正弦定理应用:〔1〕已知一边和两角求其余的边和角。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1,(2a a S a h h a =⋅是边上高)〔h a是a 边上的高〕〔2〕111S sin sin sin 222ab C bc A ac B ===。

〔3〕 1(),(2S a b c r r =++⋅是内切圆半径)3、余弦定理的有关知识。

〔设△A, B, C ABC ∠∠∠的三个角所对的边是a,b,c 〕 余弦定理:22222222cos )2(1cos )cos 2b c a b c bc A b c bc A A bc+-=+-=+-+⇒=a (22222222cos ()2(1cos )cos 2a c b b a c ac B a c ac B B ac+-=+-=+-+⇒=22222222cos ()2(1cos )cos 2a b c c a b ab C a b ab C C ab+-=+-=+-+⇒=余弦定理应用:〔1〕已知三边求角,〔2〕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其余的边和角。

【典型例题】考点一: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和角 例1、在△03,2,45c ABC a b B ===中,已知,求A,C 和B=45°,求A ,C 和。

数学高一下北师大版必修5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

数学高一下北师大版必修5正弦定理【教学设计】.docx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陕西省西安中学郑欣【背景介绍】《正弦定理》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必修5第二章第一大节第1小节,本节课是该小节的第1课时.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把解三角形从以下三部分展开: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本章主要是定量地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是三角函数和三角恒等变形的延伸,是三角函数与平面几何的完美结合.教材强调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学量化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过程、再创造过程.本节是解三角形内容的开始,通过初中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这一优美对称的关系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体会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思路.因此,本课有着开启全章,为进一步通过解三角形解决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打基础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从特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出发,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关系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方法;②会应用正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的基本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②引导学生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体会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平面向量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②通过学生课堂展示,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4.现代教育技术①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促进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②学生独立应用科学计算器等其他计算工具进行三角函数值的相关计算.【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及生成过程.教学难点: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学习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教师须全面研究学生,理解学生.1.认识结构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思维方法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究、联想、迁移能力上.在新课中,运用了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动画效果,引导学生思维的“上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2.情感结构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高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有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主动通过设疑、质疑、提示等启发示手段,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教室、几何画板、科学计算器.【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的生成过程,因此主要采用“动眼看、动脑想、动手推、动口说”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度,给学生充分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新“得”,“练”有所“获”,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流程】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采取创设情境一尝试探究一抽象概括的教学思路,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夏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尤其是高级别的台风过境,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害.某市防汛减灾指挥中心收到气象部门的台风预警:台风中心位于该市正东方向300km处,正以40km/h 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50km范围内将会受到影响.如果台风风速不变,那么该城市从何时起要遭受台风影响?这种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教师活动1:建立模型,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台风过境对城市A的影响情况,如图2所示.图2 图3设计意图: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清晰地演示台风的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发展对数学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学生活动1:定量分析台风移动过程:由于|AB|=300> 250,所以刚开始台风对该市并无影响.点A到台风移动路径BD的最小距离|AE| = |AB|sin45° =150^2 q 211.5 < 250 ,所以此次台风过境肯定要对该市产生影响.学生活动2: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求影响A的始点G和终点。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1-1正弦定理(7)Word版含解析

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学教案2-1-1正弦定理(7)Word版含解析

课题:正弦定理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正弦定理2.解析:《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二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

《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连同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其他知识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的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二、目标及其解析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解析:先通过直角三角形找出三边与三角的关系,再依次对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进行探讨,归纳总结出正弦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教学难点: 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四、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方法讲解法 研究法 思考法 例题法七、教学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1、在Rt △ABC 中,各边、角之间存在何种数量关系? 学生容易想到三角函数式子:(可能还有余弦、正切的式子)2、这三个式子中都含有哪个边长?学生马上看到,是c 边,因为3、那么通过这三个式子,边长c 有几种表示方法?4、得到的这个等式,说明了在Rt △中,各边、角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5、此关系式能不能推广到任意三角形?设计意图: 以旧引新, 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刺激学生认知结构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自我组织, 促进认知发展. 从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切入, 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三)、探究正弦定理猜想:在任意的△ABC 中, 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大胆拓广, 主动投入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对于直角三角形,我们前面已经推导出这个关系式是成立的,那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分情况来证明此关系式?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使方向更明确,并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1、那么能否把锐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求证?caA =sin cbB =sin 1sin =C =c CcB b A a sin sin sin == CBAcab cc C ==1sin CcB b A a sin sin sin ==——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2、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作高线(例如:作CD ⊥AB ,则出现两个直角三角形)3、将欲证的连等式分成两个等式证明,若先证明 , 那么如何将A 、B 、a 、b 联系起来?——在两个直角三角形Rt △BCD 与Rt △ACD 中,CD 是公共边: 在Rt △BCD 中,CD= , 在Rt △ACD 中,CD= 4、如何证明 ? ——作高线AE ⊥BC ,同理可证.设计意图: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若△ABC 为钝角三角形,同理可证明:用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设计意图是:一是复习,二是让学生明白三角形和向量联系很紧密,以后可以用向量这个工具解决三角形问题 (三)例题分析,加深理解正弦定理应用一: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余两边和一角正弦定理应用二: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北师大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二章《正弦定理》word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二章《正弦定理》word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二章《正弦定理》word教学设计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第二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一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

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三、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5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必修5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北师大版必修5《正弦定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必修5《正弦定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必修5《正弦定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教学,让学生:1.掌握正弦定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2.理解正弦定理的原理,并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相关问题;3.增强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1.2 教学重点1.正弦定理的原理和运用;2.基于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1.3 教学难点1.带分数的计算;2.对角度和长度的互相转换。

1.4 教学方法1.“导入-讲解-练习-巩固-拓展”式教学法;2.合作学习法;3.演示法;4.探究式学习法。

1.5 教学资源1.《北师大版必修5数学》教科书;2.计算器。

2.1 导入通过对一道例题的提问,引入正弦定理的概念。

学生们可以分组研究例题,并在研讨中确认正弦定理的表述和样例。

2.2 讲解根据教材内容,逐步详细讲解正弦定理的定义、公式和概念。

2.3 练习通过一些有关三角形的例题,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正弦定理及其运用。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a=5,b=6,c=7,求角C的大小;2.如果相同的三角形ABC和ADE中,$\\angleBAC=90^\\circ$ ,AB=10,AC=6,且 $\\angle C=\\angle D$ ,求DE的长度;3.如图所示,已知 $\\triangle ABC$ ,$\\angleC=90^\\circ$ ,点 $D $ 为BC中点,$\\angleABD=60^\\circ$ 请分别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出AC的长。

2.4 巩固请学生在纸上完成作业簿上 11.2 的练习题。

2.5 拓展通过一些高级的例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正弦定理的使用。

3.1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1.在解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还是容易犯一些小错误,例如将角度转换为弧度时没有掌握好换算。

2.学生们对带分数的计算有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

3.2 教学过程中的优点1.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步骤清晰。

2.模拟实际应用情况,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新北师大版精品教案《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1.1正弦定理》2

高中数学新北师大版精品教案《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1.1正弦定理》2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西安市航天中学李惠芳【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正弦定理”是新课标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解三角形》第一节的内容,从学习内容上它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延续,是解斜三角形的主要工具,从学习方法上它体现了向量知识在解决三角问题上的工具性,体现了化归、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多种数学思想。

作为本章、本节教学的第一课,其主要任务是发现在三角形中存在正弦定理,其次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证明定理的方法,最后是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定理解决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转化等辩证观点,而且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定理发现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工具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从知识储备上学生已有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与求法;从数学思想方法上学生也有了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的经验;教学时,教师只需从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加以引导即可。

三、设计思想正弦定理是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主要工具,它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它的学习,应体现新旧的转化、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猜想、归纳、证明等步骤,体会正弦定理的发现、美化、证明、使用的过程,实现知识的自然产生,合理应用,突出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全面发展能力”的设计理念,我在进行本节教学设计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特别是在正弦定理的引入与证明上,改变较大。

之所以这么做,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课本中正弦定理的引入是通过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变形成正弦定理形式,再进行验证及证明,教材中有将定理内容强加给学生的嫌疑,没有从本质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正弦定理,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解三角形之正弦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解三角形之正弦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第二章《解三角形》全部教案第一课时 §2.1.1 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A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探析新课[探索研究] (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C c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A B C==C a B (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从而sin sin abAB=sin cC=A c B(图1.1-3)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第二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一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

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

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一)结合实例,激发动机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情景图如图1,船从港口B 航行到港口C ,测得BC 的距离为600m ,船在港口C 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 航行,由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 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 、B 的距离?学生:思考提出测量角A ,C (图1) 教师:若已知测得75BAC ∠=︒, 45ACB ∠=︒,要计算A 、B 两地距离,你有办法解决吗?学生:思考交流,画一个三角形A B C ''',使得B C ''为6cm ,75B A C '''∠=︒, 45A C B '''∠=︒ ,量得A B ''距离约为4.9cm ,利用三角形相似性质可知AB 约为 490m 。

老师:对,很好,在初中,我们学过相似三角形,也学过解直角三角形,大家还记得吗?师生:共同回忆解直角三角形,①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及两个角。

②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角,可以求另两边及第三个角。

教师:引导,ABC ∆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精确计算AB 呢?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过A 作AD BC ⊥于D 如图2,把ABC ∆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解题过程,学生阐述,教师板书。

解:过A 作AD BC ⊥于D在Rt ACD ∆中,sin AD ACB AC∠=sin 600AD AC ACB ∴=∠== 45ACB ∠=︒,75BAC ∠=︒18060ABC ACB ACB ∴∠=-∠-∠=在Rt ABD ∆中,sin AD ABC AB∠=sin AD AB ABC ∴===∠ 教师:表示对学生赞赏,那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AC b =,AB c =,能否用B 、b 、C 表示c 呢?教师:引导学生再观察刚才解题过程。

学生:发现sin AD C b =,sin AD B c=sin sin AD b C c B ∴== sin sin b C c B∴= 教师:引导 ,在刚才的推理过程中,你能想到什么?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发现即然有sin sin b C c B =,那么也有sin sin a C c A =,sin sin b A a B=。

教师:引导 sin sin b C c B =,sin sin a C c A =,sin sin b A a B=,我们习惯写成对称形式sin sin c b C B =,sin sin c a C A =,sin sin a b A B=,因此我们可以发现sin sin a b A B =sin c C =,是否任意三角形都有这种边角关系呢?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节课有良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因此,我通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对特殊问题一般化,得出一个猜测性的结论——猜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我们先通过特殊例子检验sin sin a b A B =sin c C=是否成立,举出特例。

(1)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60,︒60,︒60,对应的边长a :b :c 为1:1:1,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23,23,23,引导学生考察A a sin ,B b sin ,Cc sin 的关系。

(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2)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45,︒45,︒90,对应的边长a :b :c 为1:1:2,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22,22,1;(学生回答它们相等)(3)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30,︒60,︒90,对应的边长a :b :c 为1:3:2,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21,23,1。

(学生回答它们相等)(图3)B C(图3)教师:对于Rt ABC ∆呢?学生:思考交流得出,如图4,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则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教师:那么任意三角形是否有sin sin sin a b c A B C ==呢?学生按事先安排分组,出示实验报告单,让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单,质疑提问: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让学生动手计算,附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互动,每组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三边和三个角度数值,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比较sin a A 、sin b B 、sin c C 的近似值。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随着三角形任意变换,sin a A 、sin b B 、sin c C 值仍然保持相等。

我们猜想:A a sin =B b sin =Cc sin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数学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体会到数学实验的归纳和演绎推理的两个侧面。

(三)证明猜想,得出定理师生活动:教师:我们虽然经历了数学实验,多媒体技术支持,对任意的三角形,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证明sin sin sin a b c A B C==呢?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

(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叙述) 学生:思考得出①在Rt ABC ∆中,成立,如前面检验。

②在锐角三角形中,如图5设BC a =,CA b =,AB c =作:AD BC ⊥,垂足为D在Rt ABD ∆中,sin AD B AB= sin sin AD AB B c B ∴=•=• 在Rt ADC ∆中,sin AD C AC =sin sin AD AC C b C ∴=•=•sin sin c B b C ∴=sin sin c b C B∴= 同理,在ABC ∆中,sin sin a c A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③在钝角三角形中,如图6设C ∠为钝角,BC a =,CA b =,AB c = 作A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D在Rt ADB ∆中,sin AD B AB = sin sin AD AB B c B ∴=•=•在Rt ADC ∆中,sin AD ACD AC∠= sin sin AD AC ACD b ACB ∴=•∠=•∠sin sin c B b ACB ∴•=•∠sin sin c b ACB B ∴=∠ 同锐角三角形证明可知sin sin a c A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ACB ∴==∠ 教师:我们把这条性质称为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sin a b c A B C== 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学生:思考得出,分析图形(图7),对于任意△ABC ,由初中所学过的面积公式可以得出:111222ABC S AC BD CB AE BA CF ∆=•=•=•, 而由图中可以看出:sin BD BAC AB ∠=,sin AE ACB AC∠=,sin CF ABC BC∠= sin ,sin ,sin BD AB BAC AE AC ACB CF BC ABC∴=•∠=•∠=•∠111222ABC S AC BD CB AE BA CF ∆∴=•=•=• =111sin sin sin 222AC AB BAC CB CA ACB BA BC ABC ••∠=••∠=••∠ =111sin sin sin 222b c BAC a b ACB c a ABC •••=••∠=••∠等式111sin sin sin 222b c BAC a b ACB c a ABC ••∠=••∠=••∠中均除以abc 21后可得sin sin sin BAC ABC ACB a b c∠∠∠==, 即sin sin sin a b c BAC ABC AC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