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1.天门:即天门山。安徽省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 称博望 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和称。两山对峙,象 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 叫“楚江”。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开:撞开。
思考:天门的“中断”和楚江 的“开”有什么联系?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流 而去。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苏轼(1037~ 1101)北宋人,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 享年66岁。苏洵的第 五个儿子,是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 散文家、诗人、词人, 豪放派词人代表。
了解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 州市市中心,西湖有著名的“西湖十 景”,分别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 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 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 晚钟、三潭印月。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 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 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 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称为“诗仙”。
诗歌大意诠释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 间冲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 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荡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当孤 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一下子 扑进眼帘。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的古诗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的古诗

[三年级古诗大全]三年级的古诗三年级的古诗篇(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三年级的古诗篇(2):王维三年级古诗大全「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王维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三年级的古诗篇(3):小学三年级描写冬天的诗句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2、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陈毅《青松》3、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洪升《雪望》4、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齐己《早梅》5、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董思恭《守岁》6、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从军行》7、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8、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孟郊《苦寒吟》9、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李世民《冬狩》10、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谢灵运《岁暮》1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宋之问《渡汉江》12、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班婕妤《怨歌行》13、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杜甫《公安县怀古》1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馀雪》15、片片随风整复斜,飘来老鬓觉添华。

——黄庚《雪》16、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杜甫《阁夜》17、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徐渭《梨花》18、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杜耒《寒夜》19、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唐寅《画鸡》20、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

——晁采《子夜歌十八首》2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22、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李煜《清平乐》2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24、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元稹《南秦雪》2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26、寒风淅沥,遥天万里,黯淡同云幂幂。

——紫姑《白苎》27、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是那两首呢?下面是收集好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风光;《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芜湖市北郊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宏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盘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那么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那么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课件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夜书所见》
第三十八页,共50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孤寂: 想象:
异乡—异客—倍思亲
思乡怀亲
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作业设计:
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 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
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 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 情 操,或
第四十三页,共50页。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风声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地想 起自己的家乡。
第四十四页,共50页。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篱落:篱笆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
第四十五页,共50页。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 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第五页,共50页。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叫叶绍翁,
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
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江南
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生活片段
,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 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应怜屐齿印苍 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萧萧:_____ 促织:_____ 挑: _____ 篱落:_____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三年级#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语文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古诗两首》注释及译文),希望帮助到您。

【早发白帝城】原文:早发白帝(dì)城朝[zho]辞②(cí)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líng)一日还③[huán]。

两岸猿(yuán)声啼(tí)不住④,轻舟已过万重[chóng]山。

词句注释: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白帝: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一作“尽”。

轻舟已过:一作“须臾过却”。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古诗两首
1、正文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风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2、诗意解读:
咏柳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像用比喻打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条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着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春日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景无限,一时间许多新鲜奇丽的风景映入眼帘。

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之后。

3、诗人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少年就
以文词而出名。

他工于书法,尤其善写草书隶书。

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

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颂。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对教育强调启发。

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意》《诗词传》《楚辞集注》等。

4、生字词
咏碧妆裁剪滨紫绦泗。

三年上册的古诗

三年上册的古诗

三年级上册古诗
1、《寻隐者不遇》--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小儿垂钓》--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夜书所见》--叶绍翁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望天门山》--李白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注释、译文及创作背景【江雪】千山鸟飞绝①,万径②人踪③灭。

孤④舟蓑笠⑤翁,独⑥钓寒江雪。

注释译文编辑注释:①绝:无,没有。

②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③人踪:人的脚印。

④孤:孤零零。

⑤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

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用竹篾编成。

⑥独:独自。

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创作背景:《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

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

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

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

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

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译文: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创作背景: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_13_古诗两首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件_13_古诗两首

蓝天
从这些颜色中你知道作者描写的那个季节的景色?
春天的景色。不仅色美,而且形美。
朗读古诗后两句,观察课文插图, 你又看到了那些物? 积雪 泊船 这些景物作者是在什么位置看到 的? 黄鹂 翠柳 →屋里近看 白鹭 青天 →屋里仰望 积雪 →窗前远望 泊船 →门前近看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动态描写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静态描写
李白 李白(生于 701年病逝 唐朝 于762年),唐朝诗人,最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 一千多首古诗 了一千多首古诗,人们称他 诗仙 为“诗仙”。
第十三课
会认字: 拼 音
古诗两首



cuì
hán

lǐng





岭吴我ຫໍສະໝຸດ 认dì cí tícuì
hán
皇帝
lǐng
M
口字部
鸣叫 鸣谢
cuì c
羽字部
翠柳
翠绿
chuāng C 穴字部
窗门 窗口
hān H
口字部
包含
含义
lǐng L
山字部
山岭 秦岭

B 氵三点水
停泊 漂泊
wú W
口字部
东吴 吴国
chuán C
舟字部
小船
轮船
家听词组:
古诗
翠柳 东吴
皇帝
窗户 小船
两岸
绝句
鸣叫
停泊 辞别
包含 山岭 啼叫
第十三课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期望帮助到您。

【《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孤寂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趣高昂,奇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消息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照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谢,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好像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安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好像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发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幽静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用心情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形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当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纭,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解缭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思乡 诗,除了这首诗外,你还 能想起哪些思念家 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静夜思》
《相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萧萧 梧叶 送 寒声, 江上 秋风 动 客情。 知有 儿童 挑 促织, 夜深 篱落 一灯 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 地区叫蛐蛐。 篱落:篱笆。 动:打动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萧萧 梧叶 送 寒声, 江上 秋风 动 客情。 知有 儿童 挑 促织, 夜深 篱落 一灯 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 阵寒声,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 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 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秋夜思念家乡,对童年生活的 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呼呼的风声吹拂着梧
桐的叶子,让人感觉 到寒意的到来。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深深地
触动了诗人思念家 乡的情怀。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 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你还读过哪些描写 秋景的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 精选1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 精选1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的内容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中,学生学习了两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这两首古诗的内容。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接着,他又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个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描绘了作者对江山美景的赞美。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个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接着,他又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意境开阔,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启示。

总结:《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人的才情与风采,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现在是什么季节引入,让学生讲述秋天中见到的景物,以及会想到的会产生的感情。

从而引出课题:接下来要学习的是古人在秋季因思乡而写的两首古诗。

首先老师给大家介绍古诗的学法:
1、通读古诗,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2、理解词意,疏通句意。

3、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介绍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

二、初读
1、出示整首诗,教师范读(给学生提要求:在老师范读时注意听
清老师的字音、语气、语调、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学习生字
4、学习多音字:挑。

三、精读
1、默读古诗
2、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说说古诗的诗意。

3、师生一起理解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风声;梧叶:梧桐树
叶;寒声:阵阵寒意;动客情:使诗人产生思念家乡的情感;前两句诗意是:萧萧风声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使诗人产生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料想;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篱落:篱笆;后两句古诗诗意:“料想是有儿童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篱笆深处有一盏明明的灯火。


4、结合古诗说一说做这些了哪些景物:梧叶、秋风、儿童、促织、
篱落、灯火等;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为了表达他的什么感情:
思乡、寂寞、孤独等。

5、多读几遍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诵读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比比谁读的更好。

五、总结古诗学法
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分几步完成,每一步都干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
1、回忆并背诵《夜书所见》
2、复习故事学法
3、点题,并强调“忆”在古诗中的意思。

4、介绍作者
二、初读
1、范读(要求)
2、自由朗读
三、精读
1、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诗意
2、师生一起疏通句意
四、诵读
有感情朗读
配乐朗读
五、学习生字和多音字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