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中国合伙人---管哲读书笔记1
“中国合伙人”的成功----浅析新东方的管理哲学专业:12级文化产业管理姓名:马玥学号:12140051057 一. 概述从1993-2014年,从海淀区的破厂房到美国纽约交易中心,从几十人到几百万人;新东方教育集团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已经迅速成为了中国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个神话。
但是,它的成功并不完全归功与天时地利,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它先进的管理理念。
记得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曾经说过:“我是有点学者气的商人。
因为我写的文章是别的商人写不出来的。
我那些游历的日记、感受其实可以给员工们带来底气。
新东方要做长久,需要一些人文情怀的滋润。
”也许正是在这种“人文情怀”的“培育”下新东方才能在众多培训机构中异军突起,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二.多层次的企业文化如果说问你什么是企业文化,我想大多数人给出的定义都是: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内部的工作氛围与外部的形象的总称。
但是,这个定义给出的范围过于狭隘了,其实所谓企业文化是由多方面的内容组合而成的;这种结构包括了深层次的核心价值、中间层次的制度和思维方法以及比较表层的企业形象等由内而外的几个层次。
如果说一个企业要想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它必须要做到尽可能的丰富它的内涵。
毫无疑问新东方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首先在深层次的企业核心价值的挖掘上,它并没有将一般企业常用的“创新,效率”等词语作为基调,而是从创始人本生的生活经历出发,结合了创始人独有的特点。
创立了“诚信负责、真情关爱、好学精进、志高行远”这一句只属于新东方人自己的价值标准。
这16个字没有刻板的教条,相反的带有一丝暖意。
在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员工对于一个企业的归属感会迅速增强,大大提升了生产的效率。
其次,企业文化必须在“核心价值”的引导下建立企业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完美的企业文化的打造离不开它系统的制度和在制度下积极工作的员工。
新东方自创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在教学内容上的严谨与课堂氛围的幽默两大特色。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
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读管理类书籍有感800字5篇
读管理类书籍有感800字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管理类书籍读后感1今天看了一本张应杭写的《东方管理智慧》一书,颇有一些感悟,书中讲述了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代表的东方企业管理模式,以此来反思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不足,简而言之,儒家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管人而体现的“德治”,道家的管理主要是针对管事而体现的“无为”,佛家的管理主要体现人格修炼方面“空灵”的境界。
西方的哲学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东方哲学是孔孟的“仁道”,注重亲和力,通过仁者的德行去征服别人。
我个人觉得,东西方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
西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东方企业追求“见利思义”。
东方传统是尚俭、制欲,知足常乐,将欲望降低到最小程度,以俭养身,在企业管理上不主张用奖金去刺激员工,而是培养人的忠诚。
西方则比较倾向于张扬个人的欲望。
庄子有一句名言“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说,一个人对欲望如果过分执着,他的智慧就没有了。
东方企业讲究“以和为贵”,这里的“和”不仅是管理境界,更是管理艺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管理者要有包容力,要体现“和”的境界和德行,进行人性化管理,实现真正的“和谐”,而不是以“和谐”为名,打击异己,独断专行,甚至将“和谐”一次转变为完全相反的意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和谐。
东方的哲学要求个人需要懂得为整体的共同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所谓的共同利益,必须是真实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
做企业管理要有心量,要学会虚心容人,有包容力,能有心量包容各种人,比如欣赏自己的人、挑自己刺的人、对自己冷嘲热讽的人,如此等等。
这种心量,不仅是德行,有时候还是一种成就事业的智慧。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企业管理者、经理、主管等都值得一看,对于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有一定作用。
我个人觉得,贯彻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思想最好的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而贯彻西方管理哲学的是美国、中国等国家。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作文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作文《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作文范文(通用5篇)《中国式管理》读后感作文1说起这本书,还要追溯到20xx年年初我从事线路代维管理工作,身为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的我,开始从事线路代维管理工作,从技术转管理,我一头雾水。
慢慢的,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发现管理是一门艺术,不仅仅要制定标准,要执行,要结果,更需要与人沟通,需要自我能力的提升,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老婆在我28岁生日时送我这本曾仕强教授的《中国式管理》,她希望我能从这本书中有感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寻找到做人的道理。
说到管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有西方的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中国式管理,在这里最主要对比西方管理与中国式管理的区别。
西方管理强调的是目标管理,订立目标、去执行,最后拿出成果来。
若是成果和目标十分相近,甚至百分之百达成或超越目标,就会受到奖励,否则就要接受惩罚。
整个管理历程,充满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精神,以“竞争“为手段,拿“数据”做标准,来分出胜负,而判定死活。
然而中国式管理,简单的说,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修己代表个人的修治,做好自律的工作。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一方面不喜欢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
不喜欢被管就应该自己管好自己,不接受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的管,常常抱怨这种人管不好自己,还想来管人?表示每一个人在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
书中也谈到一个有趣的理论,就是中国人把二看成三的智慧,在我们面临问题时,在“解决”与“不解决”之中,找到一条“二合一”的途径,即为“化解”。
遇到问题,马上动脑筋,要想办法加以解决,这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显的十分积极。
然而,深一层思考,便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常常引发更多的问题,弄得大家越来越忙碌,并不合乎管理所要求的“省力化”。
后遗症的严重性,想起来相当可怕。
所以这本书里强调,要“化解”问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找到问题的根源,来化解。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读书笔记近期读了《中国管理哲学导论》这本书,第一次领悟到哲学方面的管理知识,深有感触。
该书宜常读,仔细领悟。
我的读后感是: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做好组织协调,共同完成事情。
一个会管理的组织是单位最大的财富,能使单位永立不败之地。
以下内容为读书笔记。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是一种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精神。
虽主观上不索取,但在客观上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更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利他即是利已,奉献即是索取,施舍即是获得。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埋头做事,低调做人。
知雄守雌,知荣守辱。
知道别人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已知彼,百战不怠。
对自己了解,对别人对社会各个方面均尽量去了解,才能扬长避短。
和光同尘,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人在社会上,不能锋芒太露,言语过苛,过于突出自己,就会败亡。
“四不”之德,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人一旦功成名就,就会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
实践证明,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
“我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和社会民众要有慈爱之心,关怀之情。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传统美德,建设现代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企业。
不敢为天下先,以退为进。
从本质上讲,“退”是为了“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
“不言之教”,少说话多做事。
一是在教育方法上,“贵行而不贵言”,“身教重于言教”。
二是在“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
在现实生活中,讲话要注意特定的对象、场合和背景,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能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这叫“知者不言”;如果不看对象,不看场合,有啥说啥,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一生后悔,这叫“言者不知”。
物质快乐是一种“减法哲学”。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儒商面对着沉重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多选择的机会,只有通过“减担”的简易功夫,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减去没有价值的身外之物,担子才会减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
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
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
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
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
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
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
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
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
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
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
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
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
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
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
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曹操的十大管理哲学读后感十大经典管理哲学故事
曹操的十大管理哲学读后感十大经典管理哲学故事曹操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以下是精心的关于曹操的十大管理哲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治国方面的措施很多,在招纳、使用人才不拘一格,只要有“治国用兵之道”即使有严重缺点的人,都提拔重用。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风格,通过跨越时空的艺术想象,在深入研究史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讲述了曹操管理和经营的故事。
一、努力招聘到理想的人才:曹操提到在聘用新进人员,或是负责经营最大事业部的管理阶层,都必须完全与公司的哲学和目标一致。
如果这个人可以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也了了解公司目前的营运和努力的方向,那么他不但会努力达到眼前目标,也会对组织的更大目标有所贡献。
在沙丁鱼和鲇鱼中受到启发,招收一些“鲇鱼式”人物,利用这些人的干劲,创造竞争气氛,以增加群体活力和组织发展的动力。
招募善用“歪门邪道”的人,因为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你必须有能力战胜别人,否则就会被人“吃掉”招募那些善用“歪门邪道”的人,对公司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很有帮助。
二、为每个人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
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针,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么门第,或有否品行,只要有本事建功勋就有官做,这就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广开仕进之路。
但对人才们却又是持的双重标准,并非才才组皆爱。
重视善于思考、有主见及对下属的施差异管理。
并将人分为四种风格偏好:“卓越型”、“行动型”、“理想型”、“和谐型”。
并指出有差异才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才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比较,才有竞争,才有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
爱提意见的人有时可能拥有真理,而互相的探讨和启示会有创新的思维。
三、把握好管人的分寸和尺度:曹操强调,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人治事。
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大多具备突出的才干,不然也当不领导。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读后感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读后感范文曾仕强,台湾管理学者。
其倡导的中国式管理哲学在台湾推行30年,追捧者众多。
曾教授的管理理论我做过一些了解,拜读了部分书籍作品,但未深入思考过。
所以,我无法对其管理思想体系做更多的评价。
然而,仅凭从观看这次对话节目以及之前所观看的视频讲座,我认为曾教授是个具有个人魅力的人。
他拥有诸如博学、幽默、谦虚、责任等伟人的品质。
因此,在如何做人这个相对狭小的层面上,曾教授对我是有启迪作用的。
中国人好面子、讲情义,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人无所适从。
曾教授阐述了这种复杂人际关系背后的规律是。
每个人相互之间都是有个别差异的,所以不要与他人相比。
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今生修补缺陷。
一位每个人的缺陷不同,所以最后修得的圆满也是不一样的。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不断的修炼自己、改变自己,没有人可以改变你,只有你自己可以改变你自己。
如果你想改变别人的话,就要先改变你自己。
这是我们一生一世要完成的工作。
大家都在想什么是管理?为什么要管理?管理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高的效率。
在上次我们上课所看到的曾仕强的视频讲座之后,用他的话来说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思维并不是像日本人或者说美国人之类的思维简单的不分或者是二分法,中国人的思维是三分法,如同中国古代道家学说中的阴阳图,思维复杂。
然而曾仕强先生却主张以人性之道来管理,称之为中国式管理。
但是从管理的概念来讲,管理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高的效率。
本书倡导的“先修身,后管理”却严重违背了这一点。
首先,如何进行“修身”,“修身”的标准是什么,修身到何时才能从事管理,本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从而使得在实际操作中让领导者无从把握。
其次,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通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因其自己的经历的不同,其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
其人生观、价值观非一朝一夕而成的,而是通过其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感悟形成的,要通过所谓的“修身”来改造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操作上相当困难,且成本高昂。
加强学习,做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加强学习,做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中国式管理》读后感自从走上这个岗位后,整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很难有时间能专注的去品味一本书,其实我也知道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俗话说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至于读书,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治学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领导干部读书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所以,真心感谢公司组织的这次读书活动,是它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动力”催使我将床头叠放多时的一本好书认真的捡起,去细细品味。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中国式管理》。
所谓管理,管什么?管的是人,不是事。
心里要时时要牢记人才是中心,知晓“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数千年以来我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潮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们现在的体制改革、管理规范化等工作,无非是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用制度去弥补以人为本所需要的支持。
中国式管理,就是紧紧围绕这这一主旨进行的各项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中国式管理中所提到的修己应该是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如何修己就显得尤为重要。
修己则是侧重于个人人品道德修养,《全唐文》中也曾这样提到:道穷为尽,道尽必穷,无道无德,无德无路,寸步难行。
道是上苍的意识、上苍的灵、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护宇宙有序运行的法力、是真理;德是建立在对道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圣人和贤哲具备的内在品质,是维护人类社会沿着理性、祥和、健康、快乐道路前进的动力;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外国精细管理哲教读后感外国式精细管理,是指以外国精细管理哲教去妥帖使用东方古代精细管理迷信,并充实思考外国人的文明传统以及心思止为特点,以告竣更为精良的精细管理效因。
外国式精细管理弱调精细管理便是建己安人的过程。
外国式精细管理以“安人”为终极目标,主弛从小我私家的建身作起,而后才有资历去处置精细管理,而事业只是建身、全野、乱国的真际练习训练。
世界经济的开展以东方国度为主导,而他们彷佛皆正在说外国人出崇奉,甚至量信外国企业是否持久、安康天开展。
其真,他们其实不理解外国人,外国人没有是出有崇奉,而是晚未渗进血液,留高了几千年的烙樱一些东方教者以为,只要东方基-督学伦理文明配景高的感性左券精力,才是商品经济的文明根基。
但是,20世纪70年月日原的起飞,80年月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战古日外国的复兴,彷佛皆曾经无声天背他们的不雅点提没了量信战应战,并背世界证实胜利的精细管理其实不是博属于东方,胜利的理想更没有是只要一种。
日原的疾速起飞让众人知叙了日式精细管理,而外国如今邪处于复兴期,外国式精细管理将若何自处?咱们不断弱调“睹贤思全”,而“贤”彷佛一定天指背了东方,于是咱们引入了东方的资金、手艺,异时也排泄了他们的精细管理思维、实践战方式。
而那些能否合乎外国国情,是否有用天促进外国的开展?现真彷佛给没了一个没有是很合意的谜底,外洋屡试没有爽的精细管理方式,当移植到外国时,却孕育发生没有了预期的效因,竟是方式错了借是外国人曾经不可救药?而《外国式精细管理》正是给咱们点明了一个火炬,让咱们看浑身旁懵懂的表象,它将植于外国人血液的平易近族性分析给众人,让咱们懂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外国文明。
1、外国人的小集体日自己的小集体让人们会做作联念到散团主义,而外国的小集体则否能让人们联念到个人主义、朋党之争战内讧。
这终究是小集体错了,借是外国人错了,或者说它们自身便是一对抵牾体?正在尔看去谁皆出错,尔没有同意将人战小集体隔分开,用宽格的造度停止约束。
【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读后感第一讲究竟有没有中国式管理一、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有三种说法1、有人认为没有--管理就是管理,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只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
所以说没有中国式管理。
2、有人认为有--管理离不开文化,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管理当然就不同。
所以说有中国式管理。
3、有人认为:有也对,没有也对--管理的工具是一样的,只因使用的人不一样,所以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罢了。
二、不必过分强调中国式管理1、如果为了面子,这没有什么必要。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跟随面子没有多大关系。
2、如果为了爱国,这也不是办法。
因为爱国之心人人都应该有。
但是,也不可心盲目强调,说人家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
3、如果为了信心,也不该如此。
因为,如果真有中国式管理的话,也要行之有效才行,才能使我们更有信心。
4、谈中国式管理,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因为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不一样,这没有什么价值。
谈中国式管理,对人来讲应该是最高的智慧,这样才有收获。
三、认为有中国式管理和没有中国式管理,都有相应的道理1、原因之一:人都是大同小异的。
2、原因之二:全世界的管理目标都一样,都是要把工作做好,赚取利润,达到目标。
但是各国的气氛又是不一样的。
3、原因之三:管理的工具是通用的。
例如:电脑和报表,全世纪都在用,而且学就会,但是成效却大不相同。
4、站在使用起来巧妙各有不同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管理是各有一套,特别是中国人。
中国人善于创新,对于一种原则,会因为各自的实际环境而有不同的变化。
四、从硬件看,没有中国式管理1、硬件是指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明确。
管理科学全世界都一样。
2、从管理的层面来看,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
五、从软件看,事实不容怀疑中国式管理的存在1、软件是指管理哲学,它是指人的思想。
管理哲学看不见、摸不首。
各国人的想法不一样,民族性不一样,管理哲学就不同,因此表现的的管理行为也就不同。
管理学读后感(通用6篇)
管理学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理学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管理学读后感1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
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
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
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
”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
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
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
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
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
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
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
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
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
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
这句话完全应和了“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
经营30条 宋志平读后感
经营30条宋志平读后感标题:宋志平管理哲学读后感——以经营智慧透视30条企业成长法则一、引言阅读了宋志平先生的管理著作后,深感其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底蕴。
宋志平先生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提炼出的30条经营理念,犹如璀璨繁星照亮了现代企业的前行之路。
以下是对这30条经营理念的深度解读及个人感悟。
二、核心理念解读与感悟1. 以人为本:宋志平先生强调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构建,使人尽其才,企业方能永续发展。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理解到,尊重员工,激发他们的潜能,是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和进步的关键。
2. 长期主义:宋志平提倡摒弃短视行为,倡导长期稳健的发展策略,这是对当下浮躁商业环境的一种冷静反思和有力回应。
从中我认识到,作为企业经营者,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守价值创造而非追求短期利益。
3. 创新驱动:在30条经营理念中,宋志平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保持竞争优势。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创新都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30. (由于篇幅限制,此处无法一一列举,但每一条理念都包含了宋志平先生对经营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实践验证,如战略定位、协同效应、风险防控、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均给予我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三、结语通过对宋志平先生30条经营理念的学习和思考,我对企业管理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这些理念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是行动指南,引导我们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道路。
今后,我将积极践行这些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引领企业稳步向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只是部分读后感的摘录,每一项经营理念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企业治理智慧,值得每一位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深入学习与思考。
领导要成为哲学的践行者读后感
领导要成为哲学的践行者读后感摘要:一、引言1.领导成为哲学践行者的背景和意义2.文章核心观点:领导要成为哲学的践行者二、领导与哲学的关系1.领导力的本质:哲学素养的体现2.哲学观念在领导决策中的应用三、哲学践行者的基本素质1.批判性思维:勇于挑战现状,追求真理2.道德品质: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3.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四、哲学践行者在领导工作中的实践1.沟通与合作:注重人际关系,实现团队共赢2.决策与创新:运用哲学思维,推动组织发展3.管理与育人:关注人才培养,助力国家繁荣五、领导成为哲学践行者的路径1.深入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2.结合实际工作,运用哲学观念解决问题3.培养哲学素养,形成独特的领导风格六、结论1.领导成为哲学践行者的重要性2.鼓励更多领导投身于哲学的学习与实践正文:领导要成为哲学的践行者读后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领导力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领导力并非仅仅是一种管理技能,更是一种哲学素养。
的领导要成为哲学的践行者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领导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领导与哲学的关系密切而深远。
领导力的本质就是哲学素养的体现。
一个具备哲学素养的领导,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洞察事物的本质,引领组织发展。
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哲学观念的运用尤为重要。
领导需要运用哲学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取舍,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哲学践行者的基本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领导敢于挑战现状、追求真理的勇气。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领导需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引领组织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道德品质是领导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的基石。
领导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和风气,只有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领导,才能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尊重。
学习能力是领导不断提升自我、充实内在的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领导需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关于哲学的书读后感哲学书读后感3000字
关于哲学的书读后感哲学书读后感3000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哲学理论的学习,虽然也知道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枯燥乏味,离现实生活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
以下是精心的关于哲学的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学哲学用哲学》全书以雅俗共赏、幽默诙谐、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精辟敏捷的创新思维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哲学理论的学习,虽然也知道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枯燥乏味,离现实生活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
然而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却第一次真正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仅从他阐述学习哲学的巨大作用就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
他在书中这样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一、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
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
凡取得卓越成绩的员工,办事的效率都非常高。
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至关重要的工作。
任何工作都有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地平均使力,在时间上就是一种浪费。
所以,在关键部位,在主要工作上,我们要用全部精力,将其做到最好。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
”要集中精力于紧急的要务,就要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
如果不断地被一些次要事务所干扰,那么就会阻碍你向目标前进的脚步。
二、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
李瑞环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读后感悟
《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读后感悟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管理传统。
关于《中国式管理》读后感范文精选
关于《中国式管理》读后感范文精选一个企业是否能成功除了离不开领导人的决策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内部的管理,而这个管理模式又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中国式管理》这本书则非常适合。
读后感一《中国式管理》一书作者曾仕强是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冲着这些名号我认真且仔细地研读了一遍这本书。
认真阅读的过程加上记笔记,使我对中国式的管理有了更为清晰地认识,收获了很多、很多。
开始阅读前必须搞清楚中国式管理的定义,所谓中国式管理就是是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公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已安人的历程。
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大一上学期就学了管理学,但大一的管理学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为切入点,讲的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并不是通用的版本,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没有联系到中国长期就有的管理思想。
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开篇就给人眼前一亮,研究针对的是具有华人特性的管理学,立足点在中国人身上。
语言贴合中国人的实际,且对中国悠久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不夸张、不脱离实际。
文中处处彰显着中国古代优秀的管理哲学思想,阅读来可谓让人耳目一新,但又觉得情切、可感。
作者认为管理是修已安人的过程,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
这个观点我觉得非常有道理,自己都管不好还怎么管其他人,又怎么会得到被管着人的认可,自然无法胜任管理的大任。
而要达到修已的目标又要靠自觉,自律,与自主。
这就很要命了,中国的学生越来越缺少的就是自觉,自律,与自主,做什么事都要有人喊才去做,没有自觉性,做事无法至始自终。
这个可能也是现代大学生无法管好自己的根本原因吧。
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读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一假期我反复认真的研读《中国哲学简史》,总感觉似懂非懂,虽然我在努力的看,还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费劲。
书中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读后有种让人熟悉又陌生的说不清的感慨。
现在将我读这本书后对哲学的一点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如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所谓哲学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没有智慧的那种智慧。
哲学家们研究哲学问题从来不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是为了哲学本身。
换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
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
正如书中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我感觉, 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管理哲学读后感
世界经济的发展以西方国家为主导,而他们似乎都在说中国人没信仰,甚至质疑中国企业能否长期、健康地发展。
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人,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早已渗入血液,留下了几千年的烙樱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西方基-督教伦理文化背景下的理性契约精神,才是商品经济的文化根基。
然而,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腾飞,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今日中国的振兴,似乎都已经无声地向他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并向世界证明成功的管理并不是专属于西方,成功的理念更不是只有一种。
日本的迅速腾飞让世人知道了日式管理,而中国现在正处于振兴期,中国式管理将如何自处?我们一直强调“见贤思齐”,而“贤”似乎必然地指向了西方,于是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资金、技术,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
而这些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能否有效地推进中国的发展?现实似乎给出了一个不是很满意的答案,国外屡试不爽的管理方法,当移植到中国时,却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竟是方法错了还是中国人已经病入膏肓?而《中国式管理》恰是给我们点亮了一个火把,让我们看清身边懵懂的表象,它将植于中国人血液的民族性剖析给世人,让我们懂得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中国文化。
一、中国人的小团体
日本人的小团体让人们会自然联想到集团主义,而中国的小团体则可能让人们联想到本位主义、朋党之争和内耗。
那究竟是小团体错了,还是中国人错了,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在我看来谁都没错,我不赞成将人和小团体隔离开,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
中国人的小团体象征着我们美好的友谊代表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少年时的玩伴、青年时的知心朋友,这些都是我们难以割舍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从小的生活环境,没必要舍弃。
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人的小团体也可以是工作的润滑剂,它利于工作顺利地开展,特别是有新的变革政策时,往往先通过自己的小团体来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日本同样也存在着小团体,否则便不会出现团队精神,只不过日本把小团体划归到整个公司,而中国则是出现了内耗和挖墙角。
小团体本身并不是什么缺陷,与欧美企业相比,小团体让企业更具有人性。
当然,小团体的存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能由于小团体的存在致使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难以展开或者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这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无疑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但积极的方面在于,能让决策者保持清晰的头脑防止专断的产生,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多变的时局下,小团体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急功近
利,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所以,小团体本身没错,关键是如何利用,特别是中国的管理者,一定加以合理的掌控,一方面要协调好各方利益,避免内耗的出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企业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小团体进行合理控制,不能让其肆意发展影响到企业的稳定。
二、中国的德治
对人的管理,中国强调“德治”;日本重视“人治”;美国突出“法治”。
日本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组织会把员工视为大家庭中的一员给以照顾,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美国在管理中更加重视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完善,以雇佣合同和契约来规范约束劳资双方的行为。
但这些成功的管理方式都已经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日本终身雇佣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特别是在日本经济处于低迷期的现今,这给企业的复苏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包袱,同时年功序列给企业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巨大阻碍,新老员工思想的摩擦,新观念、新思维难以得到重视,这大大挫伤了新进员工的斗志和积极性。
而美国的“法治”则带来了劳资对立的局面,而且西方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一次的成败论英雄,更多的渗透了功利的性质,正是因为缺乏人性化管理,才使得美国企业在出现危机时企业和员工难以做到同舟共济。
而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修己安人”,强调以道德教化,寓人治于法治。
不可否认,中国的人治存在着一定得缺陷,比如说“裙
带”关系浓厚,导致有法难依,特别是对家族企业来说,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规避人治,如何贯彻实施行之有效的规范准则,一旦处理不好则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人治是值得我们警醒的,但尽管如此,也不必在人治和法治中独尊其一,而应该寓人治于法治,也就是说不应单纯地将绩效作为衡量员工的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到现实情况,允许有缓和和变通的存在让企业更具人性。
如何做到寓人治于法治,对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节制官僚作风,修正不正常的本位主义,推动企业由经验管理迈上科学管理的快车道。
另一方面,作为辅助,要让人治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让企业更和-谐、健康。
三、内方外圆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没有准则?当然有,那就是“内方外圆”,“方”是自己的价值标准,中国人的“方”不会棱角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因为中国人讲究“息事宁人”,于是用“圆”作为“方”的保护层。
“圆”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凡事只要不触及“方”,就应以“圆”收场,这是中国人的处世的态度。
中国人讲求“相互主义”,“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也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西方会觉得这是一种对公司和企业不负责任的表现,认为中国人敷衍、没
有准则、缺乏人性。
其实不然,中国人注重情分,注重关系的融洽,并不是自己没有想法,而是更重视谈话的场合和沟通的方式。
如果西方企业能领会到这点,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人的“方”在“圆”中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诉求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但中国人却有一把共同的标尺——尊重、平等,“内方外圆”也恰是中国人的美好期待。
四、安人之道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投资的热土,然而不少跨国企业却出现了不少的困扰:如何招纳优秀人才?如何留住人才?面临着录用和留住人才的双重压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狼非常有个性。
有的狼一直在帮助其他的狼,有的懒散,有的喜欢到处游荡,有些则不与其他的狼来往。
即使在同一狼群中,你也会看到不一样的个性。
”这些特征整合成狼性,构成狼群强大的竞争力和适应变化的生存能力。
狼的这种分工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要招纳优秀的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的个性,容忍他们的棱角,这样才会对人才有吸引力,同样也会为企业创造出活力。
中国人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中国人更需要舞台,更需要梦想,所以招纳人才应首先给他们希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
们看到美好的未来。
至于留住人才,离不开激励制度。
中国人没归属感、不安分、跳槽率高,我觉得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同样企业也要找下自己的原因,比如说,是不是真的从人才自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例如,在中国的日企,中高层管理者清一色日本人,同等职务的中国员工和日籍员工,工资待遇区别很大,尤其是不同升迁的制度更是打击到中国员工的士气,而这些管理理念与日本本土企业所宣扬的平等、信赖和追求个人价值都大相径庭。
不可否认,日企能给中国员工提供安定的工作,优于国内的工作条件,但中国员工的职业生涯局却不容乐观,而中国人恰是把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当作养家糊口和尊严的象征,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安定,更重要的是成就和认可。
日企一方面是要求中国员工像日本本土员工那样忠诚但同时却忽略中国员工的切身利益,跳槽也许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成熟的管理应以本土化作为基石,立足本土,建立相适应的激励制度满足人才需求,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使企业走得远走得稳。
五、文化战略
企业的文化是基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同时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
民族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会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该地区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
世界各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各具特
色的企业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恰是基于他们特有的企业文化、本土的文化。
现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式的管理理念正在逐步地成熟完善,也正在接受着世界的检验。
我们相信现代的、先进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同样会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模式,只要中国凸显自身文化,努力培育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国式管理便会越走越远。
六、总结
通过阅读《中国式管理》,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变成了坚信。
虽然以前同样被中国深邃、悠远的文化所折服,但用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文化时,却有发现中国文化仍存在着很多遗憾之处,同时不少书也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各具说辞,使得我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疑虑。
但看完这本书,觉得文化要因势利导而非去推翻,像大禹治水一样,应该以疏导为主而非堵塞,应该让管理与中国文化相交融,同时吸取其他的文化精髓,加以利导,促成以中国文化为基石的“合金文化”的形成。
我相信《中国式管理》会给处于困惑中的管理层带来新的启示和发展思路,同时也希望,中国式管理与国学同步发展,创造出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