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学科学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名称:昼夜的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2.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好奇: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白天阳光照耀,而晚上又会变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使用实物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让学生动手模拟地球自转的方式:用手指绕着自己的身体中心轴线旋转。

三、学习主体(3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2. 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或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地球不自转,那么会发生什么?" "如果地球不公转,那么会发生什么?"学生利用逻辑推理,对比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

4.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份海报,用图片和文字形式描述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海报并互相交流讨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给学生一些延伸阅读资料,让他们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太阳的运动变化,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小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影响。

2. 让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用不少于100字的篇幅,自己总结一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小学科学11《昼夜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11《昼夜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11《昼夜的形成》教案昼夜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昼夜交替的原因。

以下是针对小学科学课程中《昼夜的形成》这一主题的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的过程和原因。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能简单解释其原理。

2. 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3. 通过实例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1. 大球模型(代表地球)、小球模型(代表太阳)、一个手电筒2. 海报纸、彩笔和贴纸3. PPT或其他教学媒体工具4. 教学课件和活动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以图示方式展示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询问他们以前所观察到的天空变化。

2. 探究(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使用大球模型和小球模型,观察光线的变化。

首先,教师固定大球模型,围绕其自转。

然后,教师移动小球模型,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

观察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照射情况。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与学生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强调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4. 巩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一名小组长。

教师要求每个小组使用海报纸、彩笔和贴纸等材料,制作一幅图画,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交替的原理。

小组长带领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图画。

然后,每个小组向全体展示他们的图画,并简单描述它们的含义。

5. 拓展(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与昼夜交替相关的其他问题。

例如,为什么北极地区存在极昼和极夜,而赤道附近则有高温多雨的气候?6.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总结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

同时,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纠正错误概念,提出问题和作进一步的引导。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题,回答一些与地球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交替相关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1.学生用: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2.教师用:模拟傅科摆器材一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一、导入课题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昼夜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

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

(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⑶.学生思考后回答。

【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

(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

(3)地球绕着太阳转。

(4)太阳绕着地球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太阳——手电筒(或蜡烛光源)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冀人版(2024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昼夜的形成》教案

冀人版(2024秋)六年级科学下册1.《昼夜的形成》教案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昼夜的形成,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来传递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结合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昼夜现象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案例研究将被用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昼夜节律差异,项目导向学习将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观察和记录昼夜变化。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地球运动知识,激发学生对昼夜现象的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昼夜变化,分析昼夜变化对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可以进行小实验,如制作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加深对昼夜变化的理解。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讲座和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拓宽知识视野。
板书设计
1.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导致昼夜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磁场与地球自转》:探讨地球磁场与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球磁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球自转》:介绍地球内部结构,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对地球自转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引力》: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引力的影响,探讨地球引力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拓展要求:
-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深入阅读以上推荐的材料,增加对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昼夜形成的基本原理。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昼夜的形成》教案两篇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昼夜的形成》教案两篇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昼夜的形成》教案两篇昼夜的形成教学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昼夜的形成》教学课例

《昼夜的形成》教学课例

《昼夜的形成》教学课例秦皇岛开发区第二中学窦玉君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探究目标1.能够设计出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2.要敢于质疑别人的结论。

3.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复杂的。

只有对事物进行广泛地研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2、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贴纸等。

教学方法讨论、演示、教师引导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太阳东升西落),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发生了什么现象?(我们地球经历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同学们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以常见的科学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开个学术讨论会学生讨论。

教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

教师板书:昼夜的形成教师小结:其实,关于昼夜的形成有很长的科学发展史,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时一只金鸟,白天巡逻,晚上休息。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日月星辰都绕地球转动。

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自西向东地绕着地轴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24小时。

在自转过程中,地球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的时候,就是白昼;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黑夜,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教师出示大屏幕(昼夜的形成。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昼夜形成的视频。

教师:通过我的述说和观看视频,谁能说说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述说。

教师板书: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周24小时(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整理资料、搜集资料的能力,了解昼夜形成的发展史。

昼夜的形成教案六年级下册

昼夜的形成教案六年级下册

以下是一个关于《昼夜的形成》的教案的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解释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1.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2.进行模拟实验,进一步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和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如何形成的吗?2.探究地球自转的特点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特点,展示地球的自转轴,并解释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

通过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让学生感受到地球自转的现象。

3.解释昼夜交替的原理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模拟实验,演示昼夜交替的原理,将手电筒作为太阳光源,指向地球仪的一个半球面。

让学生观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不同部位的情况,并解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4.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学生可以利用小灯泡、纸板等材料模拟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并观察光照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5.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并总结归纳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

6.拓展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对昼夜交替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可以通过观察和讨论其他天体(如月亮、星星等)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其他天体运动的规律,拓展对宇宙知识的认知。

五、教学评价:1.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模拟实验,评价他们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实施的能力。

2.通过练习题目、口头回答问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昼夜交替原理的理解程度。

昼夜的形成

昼夜的形成

昼夜的形成《昼夜的形成》教案一、教案背景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地度过白天和黑夜,却很少思考昼夜的形成是如何产生的。

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之一,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本教案将以《昼夜的形成》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昼夜的产生原理和意义,激发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和认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昼夜的基本概念,掌握昼夜的产生原理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昼夜的概念及特点;(2)昼夜的形成原理;(3)昼夜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昼夜的地理分布差异。

2.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昼夜的形成是如何产生的。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的影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激发他们对昼夜的思考和探索。

(4)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昼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四、教学过程1. 了解昼夜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引导他们回答什么是昼夜,昼夜的特点有哪些。

2. 学习昼夜的形成原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公转和自转的关系,让他们探究昼夜是如何形成的。

3. 探讨昼夜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思考昼夜对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人类的作息和生活有何影响,引导他们意识到昼夜对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4. 深入了解昼夜的地理分布差异通过研究北极圈、赤道和南极洲等地区的昼夜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昼夜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拓展他们的地理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昼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有了初步了解,开拓了他们的科学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昼夜的形成》教案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案设计

以下是昼夜形成教案的六年级下册版本: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模拟实验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2.能够根据材料分析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并能够利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3.初步探究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之间的关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探究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3.运用实验结果,解释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太阳和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现象?这种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系吗?2.实验一: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将手电筒照射在地球仪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明暗变化?这种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什么关系?3.实验二:用小球和手电筒模拟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让学生将小球放置在桌子上,用手电筒照射小球,观察小球的明暗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明暗变化?这种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什么关系?4.解释: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

同时,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对于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5.拓展: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其他影响,如时差、昼夜长度变化等。

四、教学评价1.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该现象的理解程度。

2.讨论:让学生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以及该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实验:让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第一次实验相同,并解释原因。

4.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1.地球仪、手电筒、小球等实验器材。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如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演示。

3.相关文本资料,如关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科学论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从小组实验中知道地球昼夜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地球仪上找出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2、说一说人们在认识地球时认为地球有哪些形状?
二、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标、
2、解释课题:“昼(白天)夜(夜晚)的形成”。

3、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4、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交替进行)。

对昼夜交替变化这一规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学生讨论交流。

6、教师在上出示四种假设: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7、出示温馨提示:(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

(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计录结果.
8、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依次合作完成实验。

9、教师运用作演示、解释、总结。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昼夜的形成原因,并掌握昼夜交替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昼夜变化情况,询问他们对昼夜的认识,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呈现1. 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并解释两个运动的概念和过程。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带来的影响,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步骤三:探究1. 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果。

2. 引导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3. 让学生将自己的回答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和讨论,共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步骤四:归纳总结1. 整理学生们的提问和答案,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 运用简单的语言给出科学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运动带来的影响。

步骤五:拓展应用1. 给学生提供更多有关昼夜交替的实例,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他现象,例如极昼、极夜等。

步骤六:巩固练习1.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回答与昼夜交替相关的问题,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步骤七:课堂总结1.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澄清和解答,巩固他们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

但在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例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昼夜的形成-冀人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了解昼夜和季节的形成。

2.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3.让学生能够运用图示和实验的方法观察和理解昼夜和季节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昼夜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难点1.公转、自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和昼夜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昼夜和季节的形成原理。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2.实验演示法3.探究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请学生观察一张地球图片,让学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颜色。

2. 新课讲解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完成一次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2.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完成一次公转需要365天。

3. 实验演示1.教师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模型带入课堂,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2.教师将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模型旋转,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3.教师在白色球的底部加上一些淡蓝色,表示水,然后用手指在水面上按一下,手指会留下一个小漩涡,这样孩子可以看到旋转的道理。

4.教师模仿太阳光照射的形象来讲解昼夜和季节的原理,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昼夜和季节的形成。

4. 探究检验请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某一时刻(如下午4点),人在长沙能够看到太阳,而在美国的旧金山等美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半夜?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时,为什么会出现四个季节本文?为什么在夏季白天比冬季长,冬季比夏季短?五、课后作业1.课后老师可以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课堂讲解来回答。

2.学生可以在家自己制作一个太阳,地球,月亮的简易模型,加深印象。

七、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授课,学生对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昼夜和季节的形成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老师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及图示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这些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形成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2. 观察和记录昼夜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昼夜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

2. 日记本或记录卡片。

3. 手表或计时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提问:什么是昼夜?昼夜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或地球图片。

2.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球图片,讨论并记录昼夜的分布情况。

3.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共同总结昼夜的分布规律。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解释地球自转对昼夜现象的影响。

四、观察和记录昼夜变化(10分钟)1. 学生领取日记本或记录卡片,开始记录昼夜变化。

2. 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昼夜变化,记录下来。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共同总结昼夜变化的特点。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对昼夜现象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探究昼夜现象的?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观察并记录昼夜变化,思考并解答为什么地球自转会导致昼夜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昼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昼夜现象。

六、实验探究:地球的自转(10分钟)【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3.掌握昼夜交替的规律;4.能够解释极昼、极夜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昼夜的形成;3.极昼和极夜。

三、教学重点1.昼夜的形成原因;2.昼夜交替的规律。

四、教学难点1.极昼和极夜的原因;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昼夜交替的规律;3.案例法:通过讲解极昼和极夜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其原因。

六、教学过程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4秒。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天。

2. 昼夜的形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是昼夜交替的原因。

当地球自转时,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另一半则处于黑暗中,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极昼和极夜极昼和极夜是指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导致太阳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不落山或不升起,形成了极昼或极夜的现象。

4. 教学实验1.准备材料:地球仪、手电筒;2.实验步骤:–将手电筒作为太阳,照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不同部位,记录其光亮程度;–旋转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规律。

5. 案例分析1.极昼:在北极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太阳在冬至时不升起,形成了极昼的现象;2.极夜:在南极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太阳在夏至时不落山,形成了极夜的现象。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实验模拟昼夜交替的规律,以及案例分析极昼和极夜的原因,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昼夜交替的规律和极昼、极夜的形成原因。

但是,本节课的实验环节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安全措施。

同时,本节课的案例分析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模型等教具。

2.昼夜交替现象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昼夜是什么吗?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昼夜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地轴自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2.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天。

3.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三)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1.讲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另一半处于黑暗状态,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2.讲解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四)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以我国为例,讲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的昼夜变化情况。

2.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其他地区昼夜变化的影响,如极昼、极夜现象。

(五)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内容,讨论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2.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七)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2.查找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教案

昼夜的形成一、教学设计思路从影子过渡到黑夜,孩子们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所以说活动1 是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同时,对学生来说,影子是直观的。

而黑夜却是较为抽象的,活动2通过活动既要解决学生的疑问,也要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设计出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2.要敢于质疑别人的结论。

3.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复杂的。

只有对事物进行广泛地研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三、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模拟昼夜形成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贴纸等。

六、教学方法讨论、演示、教师引导分析。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组成,在我们的生活中,白天和黑夜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在学习了影子和太阳的关系之后,你能不能解释昼夜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明确:太阳光被物体挡住之后就会在物体的背面形成影子。

(板书)活动1:开个学术讨论会1.教师首先让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认为的昼夜形成原因。

2.总结学生的说法,主要分为几大类。

3.教师将这几种观点写在黑板上。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觉得哪一方正确,就加入那一方。

5.由学生自己加入的几个大组组成讨论会的主体,进行讨论。

教师要明确讨论是要得出一个大家都认为较为合理的说法。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其实,历史上的人们也在研究到底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教师播放哥白尼“日心说”的图片,然后指导学生来阅读资料《哥白尼的“日心说”》。

(总结)(板书)1.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地球绕着太阳转。

2.黑夜是怎么形成的?阳光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背光的另一半地区就出现黑夜。

昼夜的形成 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 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Title: Formation of Day and NightIntroduction:The concept of day and night is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Earth's rot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n.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day and night is essential for students to comprehend various phenomena, such as the changing seasons and daily timekeeping. This teaching design aim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day and night are formed on our planet.Objective:1.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Earth's rot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day and night.2. To illustrat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day and night on Earth.3.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apply their knowledge to real-life situations.Duration: 3 lessons of 45 minutes eachLesson 1: Introduction to Earth's Rotation (45 minutes)1. Start the lesson by asking students if they have noticed how the Sunrises and sets each day.2. Show students a globe or a model of Earth and explain that Earth rotates on its axis, which is an imaginary line passing through it.3. Demonstrate Earth's rotation by spinning the globe or model in a counterclockwise direction.4. Discuss that it takes Earth approximately 24 hours to complete one full rotation.5. Explain that as Earth rotates, different parts of it face towards the Sun, resulting in day and night.6. Use visuals, such as diagrams or animations, to help students visualize the rot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day and night.Lesson 2: Causes of Day and Night (45 minutes)1. Recap the previous lesson by asking students to explain in their own words how Earth's rotation leads to day and night.2. Introduce the terms "hemisphere," "equator," and "pole" to students.3. Discuss that Earth is divided in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by the equator.4. Explain that the hemisphere facing the Sun experiences daylight, while the opposite hemisphere experiences nighttime.5. Use a flashlight or a lamp as a visual aid to demonstrate how the angle of light determines daylight or darkness.6. Present a series of images showing Earth's rotation and explain how the Sun's rays hi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lanet, causing day and night.7. Engage students in a hands-on activity where they simulate Earth's rotation and observe the changes in sunlight exposure.Lesson 3: Effects of Day and Night (45 minutes)1. Review the previous lessons by asking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causes of day and night.2. Discuss the effects of day and night o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such as daily activities, sleep cycles, and plant growth.3. Explain that animals and plants have adapted to the cycle of day and night, with certain species being active during the day (diurnal) and others at night (nocturnal).4. Organize a group discussion where students brainstorm and share examples of diurnal and nocturnal animals.5.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time zones and explain how they are established based on Earth's rotation.6. Provide examples of how time zones affect global communication, travel, and coordination.7. Engage students in a group activity where they analyze a world map with time zones and discuss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global time differences.Conclusion: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day and night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Earth science education. By providing an engaging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this teaching design aims to facilit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Earth's rotation, its relation to the Sun, and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day and night.。

五年科学《昼夜形成》教案

五年科学《昼夜形成》教案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并认识到可能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经历和体验“模拟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并能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3.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同时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小地球仪、蜡烛、水彩笔、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磁铁、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两张建筑物昼夜的图片,让学生找出不同点(提出昼和夜的概念)二、新课教学1、前人说法师: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不断的交替,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经历的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了,在公元2世纪,托勒密就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绕着地球转动而形成的,(板书: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究竟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呢?2、验证:师: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模拟一下地心说是不是真的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戴帽子的同学是地球)师:你现在模拟的是地球,地球动不动?师:你现在模拟的是太阳,太阳转不转?怎么转?师:那什么时候是昼呢?(地球人能看到太阳就是昼,看不到的时候就是夜)师: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了吗?3、小组猜想:师:看来地心说的观点的确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况呢?请你们大胆的做出自己的猜想,给你们一点时间小组讨论一下,把有可能的情况记录下来或者画下来。

4、学生汇报,将学生的汇报板书下来师:同学们果然非常善于思考,想到了这么多种可能性。

5、活动一:模拟昼夜的形成师: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些情况,都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进一步证明呢?(1)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师:我们需要做实验,那我们用什么来模拟太阳呢?师:因为手电筒能和太阳一样发光,我们就用手电筒来模拟地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在合作中讨论昼夜的成因及设计验证成因的模拟实验。

2. 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动画引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普通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动画,想一想,画面中表现的是我们生活中什么时间的的情景?
2.谈话:白天阳光明媚,夜晚群星闪耀,白昼和黑夜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变化,但不知道同学们对于这么熟悉的自然现象想没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白昼和黑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昼夜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易于接受,引起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讨论
1.谈话:请你大胆地猜测一下,你认为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古
今中外的人们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研究历程吧。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搜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对昼夜形成都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现在,我们就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每组推荐两份最好的材料在全班汇报。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听取意见。

3.全班交流讨论意见。

主要持两种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教师小结: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证实:地心说是错误的,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还在自转。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变化。

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一代代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也有很多科学家受到了迫害,甚至为科学献出宝贵的生命。

但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而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崇高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和学习的。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在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昼夜形成的原因
1.(每组分发地球仪,感受地球的自转)思考:地球自转是绕着谁
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时间?
2.教师总结:地球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
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

四、模拟昼夜的形成
(一)探究自转方向
1、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在中国北京位置
贴上纸人,确定好方向。

2、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
让地球仪上清楚地出现明暗两部分。

3、将小纸人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地球仪自西向
东旋转或自东向西旋转)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
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
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

4、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二)模拟昼夜的形成
1、当地球上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时,就是_______;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________;继续转到朝向太阳时,就是_______;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________。

正是由于地球的________,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2、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_________ 哪个城市先进入夜晚?_________
五、扩展
为什么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在空中移动,而不像实验中所看到的那样,感觉不到是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学儿歌:地球自转歌诀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六、课堂小结
七教师总结:正是由于地球的的自西向东转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变化,一个昼夜的交替是24小时,正是这24小时,才形成了大自然的神奇,动、植物才能进行有规律的生活和生存,有关大自然的奥秘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就要讲昼昼夜与生物行为,期待同学们将来能够进一步探索,造福于社会。

《昼夜的形成》实验记录单
一、研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1、生活中,清晨,人的影子投向____方;傍晚,人的影子投向____方。

2、将小纸人旋转到黑夜,让地球仪自东向西旋转。

清晨,小纸人的影子投向_____方;傍晚小纸人的影子投向_____方。

与生活中影子的投向一致吗?________
3、将小纸人旋转到黑夜,让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

清晨,小纸人的影子投向_____方;傍晚小纸人的影子投向_____方。

与生活中影子的投向一致吗?________
4、由此,我们判断出地球的旋转方向是___________。

(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
二、模拟昼夜的形成
1、当地球上的某一地点转到朝向太阳时,就是_______;当这一地点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________;继续转到朝向太阳时,就是_______;转到背向太阳时,就变成了________。

正是由于地球的________,才形成了昼夜的交替现象。

2、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_________ 哪个城市先进入夜晚?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