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
1《老子》四章 练习 (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老子》四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
世兵,逃乱者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注】①〔胜国〕前朝。
②〔劣〕仅仅,才。
③〔磬折〕弯腰。
④〔较然〕明显的样子。
⑤〔吊〕悲伤。
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
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经典。
以下是针对《老子》四章的思考练习题答案:1. 《老子》四章的主旨是什么?《老子》四章主要讨论了“道”的概念,强调“道”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本。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它既无所不在又难以捉摸。
同时,这一章节也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不干预自然的发展,让万物按照其自然规律生长。
2. 老子如何描述“道”的特性?老子描述“道”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表明“道”是超越了具体形态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它既无形又无名,但又是一切有形有象事物的来源。
3. “无为而治”在《老子》四章中是如何体现的?“无为而治”在《老子》四章中体现为一种治理哲学,即通过不强制干预,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老子认为,最好的治理是让人民几乎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因为统治者以“道”的原则来引导和管理国家。
4. 《老子》四章中提到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意味着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无欲无求,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奥妙;而当内心充满欲望时,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和局限。
老子提倡通过内省和自我克制来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
5. 《老子》四章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指的是什么?这句话指的是“道”和万物的关系。
虽然“道”和万物在名字上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来源于同一个本质。
老子在这里强调了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6. 《老子》四章中“同谓之玄”的“玄”是什么意思?“玄”在这里指的是深奥、难以理解的意思。
老子认为“道”的深奥之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它超越了常规的认知和理解。
7. 《老子》四章如何启发我们对待生活和治理国家?《老子》四章启发我们在生活和治理国家时,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在个人生活中,这意味着要减少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在治理国家时,这意味着要采取更加温和和灵活的政策,让社会自然发展。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道德经试题及答案【以下是一道道德经试题及答案的范例】题目一:尝试理解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的含义并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答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它表达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治理方式,即通过无为而得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不作为,而是指在行动中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过度干预,尊重事物的本性。
在我看来,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消极或漠视,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治”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洞察,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皆有自己的规律和运行方式。
因此,人们应当学会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与此同时,这种理念也可以应用于社会治理。
政府和领导者不应过度干预,而是应尊重个体和群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和自主权。
个人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主动的无为,即追求真实和本质而非表面功利。
它鼓励人们放弃过度追逐权力和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修炼。
通过个人的自省和提升,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总之,无为而治并不是一种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一种以自然为导向的治理方式。
它提醒我们不要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要在行动中充分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
无为而治需要领导者有高尚的德行和智慧,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和谐与进步。
题目二:探讨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并说明你对其的理解。
答案:道德经中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指出柔弱的力量能够战胜刚强的力量。
这一观点与传统社会的力量观念有所不同,但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寻求柔和的方式,并非一味地以刚强和武力解决。
在我看来,“柔弱胜刚强”代表了一种智慧和深刻的思考方式。
道德经中提到的“柔弱胜刚强”并不是鼓励人们变得软弱无力,而是在处理问题时注重柔和、温和的方法。
刚强往往会引发强烈的对抗和冲突,而柔弱则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接纳和理解。
通过柔弱而非刚强的方式,可以在相互沟通中取得更好的结果,促进和谐与共赢。
个人理解是,柔弱并不等于无为,而是一种外在力量的隐藏和内在力量的释放。
《〈老子〉》三章》阅读理解
《〈老子〉》三章》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1.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①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①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在第二章中,阐述了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是圣贤、智慧、仁义、技巧、利益等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还认为,人生的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深刻认识。
3.《老子》第八十章里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1.B2.D3.这一章,老子提出了复古式的“小国寡民”的构想,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在这样的寡民小国里,没有强取和暴力,没有狡诈和欺骗,民风淳朴敦厚,生活恬淡安定,即使是望得见邻近的国家,甚至听得到邻国的鸡鸣狗吠之声,人们从出生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老子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
《“老子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老子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
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
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王爱群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
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
关于老子的试题及答案
关于老子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老子是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A. 孔子B. 墨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C2. 《道德经》是哪位哲学家的主要著作?A. 孔子B. 墨子C. 老子D. 韩非子答案:C3. 下列哪一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A. 仁B. 义C. 道D. 礼答案:C4.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指的是什么?A. 不作为B. 随意作为C. 顺应自然D. 强制作为答案:C5. 老子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B二、填空题6. 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应该_________自然规律,而不是强行改变。
答案:顺应7.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的特点是_________、处下、柔弱,这些特性恰恰是道的体现。
答案:利万物而不争8.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反身”的概念,即通过_________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答案:反观内省9. 老子的“无为”治理理念,实际上是要求统治者_________,以达到社会秩序的自然形成。
答案:少干预10.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_________、政治和文化领域。
答案:哲学三、简答题11. 简述老子的“道”与“德”的关系。
答案: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最高原则,是一切存在和变化的根据。
而“德”则是“道”在个体中的体现,是个体遵循“道”而表现出来的品质和力量。
老子强调修身养德,通过个人的修养来体现“道”的原则,从而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
12. 老子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答案:“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一种不强求、不强制、不干预的行为方式,通过无为,可以顺应自然的发展,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从而实现“无不为”,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四、论述题13. 论述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
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
的。
动手去做的 有所把持的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接近成功
常人所不想要的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自我夸耀
人们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 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 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顺应自然,慎始慎终,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1.(小组合作)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 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请仔细阅读文本选的 《老子》前三章,感受老子的辩证思维,完成以下表格。
文本 核心概念 十一章
几个核心概 老子观点的 念的关系 过人之处
二十四 章
弥补、补救
不加以干预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 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 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 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 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老子》二章练习
十五《老子》二章随堂训练一、积累与运用1、请写出出自《老子》二章的名句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③人者智,。
④人者有力,。
⑤足者富,。
二、阅读理解(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短文中包含哪些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请找出来。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3、“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4、读经典,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读完这一章,你有什么收获?5、《老子》中的那个观点与科学中的对称性原理相仿?6、世间万物还有哪些是相反相成的?请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再研究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在于说明什么道理?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篇文章把相互对立的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应该怎么做?(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
【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姑置.之 ( )(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加点字与“皎然暗书一‘中’……”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十二、第十章《无为而治》(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
十一、《乡土中国》第十章《无为而治》教考融合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对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________。
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不但个人不常________,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历世不移的结果,( )。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
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________的意思,做人就得________。
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不是在熟人中长大,而是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B.人不是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是在熟人中生长大C.人不但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而且是在熟人中生长大D.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熟视无睹背井离乡荒诞不经循规蹈矩B.置若罔闻安土重迁荒诞不经亦步亦趋C.置若罔闻背井离乡放浪形骸亦步亦趋D.熟视无睹安土重迁放浪形骸循规蹈矩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
B.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C.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D.人之所以要有记忆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
《道德经》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道德经》阅读练习题(含答案)道德经阅读练题(含答案)问题一道德经中提到的「道」泛指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一「道」是指无形无象的至高原则,是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问题二道德经中强调的「不争」的内涵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二「不争」是指不与他人竞争、争斗,而追求和谐、平和的生活方式。
问题三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治」的含义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三「无为而治」指的是自然而然地按照自身本性运行和管理,而不去强制干预外在的事物。
问题四道德经中提到的「反其道而行」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四「反其道而行」是因为强行改变事物的本性和自然运行方式往往会带来负面后果。
问题五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义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五「无为而无不为」意味着通过追求与道的合一,能够自然而然地做到适时进退、积极应对。
问题六道德经中强调的「柔弱胜刚强」的内涵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六「柔弱胜刚强」表示通过柔和、柔顺的方式处理事务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问题七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无不治」是什么意思?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七「无为而无不治」表示通过适应自然、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问题八道德经中表达的「用兵有度」的原则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八「用兵有度」是指使用兵力时应有节制,避免过度使用武力的伤害和后果。
问题九道德经中提到的「无欲则刚」的含义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九「无欲则刚」表示当人无私无欲时,内心会更加坚定、不易受外界影响。
问题十道德经中所述的「谨言少语」的理念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十「谨言少语」的理念是言语应慎重,少说无用之话,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以上是《道德经》阅读练题以及答案,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引用内容请注明出处。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老子专题练 附答案
老子专题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基础篇练习(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6《老子四章》基础篇练习【基础篇】一、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
”——《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无为而治③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注释】①北辰——指北极星。
②共——同“拱”,环抱、环绕之意。
③无为而治——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游而自逸也。
”(《三国志·吴志·楼玄传》)。
如《大戴礼·主言篇》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
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已无为而天下治。
”赵岐《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①,使民不为盗;不见②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③,实其腹,弱其志④,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⑤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注释】①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
②见:通“现”,出现,显露。
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③虚其心:虚,空虚。
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
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④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⑤不敢为,是指在“民无知无欲”的情况下,造事也起不了作用。
⑥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丙】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①。
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
②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③乎下。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勑④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
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⑤,不智而为智者正⑥。
第09课 《老子》四章(备作业)-高二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第09课《老子》四章【基础练习】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是者不彰.彰:明辨是非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C.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答案】C【详解】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车之.用剖之.以为瓢B.我世世为.洴澼絖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D.自见者.不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答案】C【详解】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
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
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从。
D项,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与后面的“也”一起表判断。
故选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凿户牖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室何不虑以为B.企者不立.不学《礼》,无以立.C.故有道者不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D.自见者不明.在明.明德【答案】A【详解】A项,两个“以为”均为“把……作为”。
B项,前者,长久站立/后者,立身于社会。
C项,前者,为,做/后者,据有,享有。
D项,前者,明察/后者,彰明。
故选A。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
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
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
《老子四章》(含答案)
《<老子>四章》课后巩固题型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1.下列对于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做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埴:黏土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伐:夸耀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秋日里的温暖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它不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总喜欢寻找一些温暖的故事来慰藉心灵。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一个发生在深秋的小故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小镇上的居民们都沉浸在了秋日的宁静之中。
在一条小巷深处,有一家小小的书店,店主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奶奶。
她的书店虽然不大,但却藏书丰富,从古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科普知识到儿童绘本,一应俱全。
老奶奶对书籍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她总是耐心地向每一位顾客推荐好书。
这天,一位名叫小明的年轻人走进了书店。
他看起来有些疲惫,眼神中透露着迷茫。
小明正在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无意间路过这家书店,他被橱窗里的一本诗集吸引了目光,于是推门而入。
老奶奶见状,微笑着迎了上来:“小伙子,选书可是一件乐事,慢慢挑,别急。
”小明点点头,开始翻阅起书架上的书来。
不一会儿,他被一本关于自然哲学的书深深吸引,书中的话语仿佛能够穿透心灵,给予他力量和希望。
就在小明沉浸于书中的世界时,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老奶奶走过来,轻声说道:“外面下雨了,不妨在这里多留一会儿,喝杯热茶怎么样?”小明感激地点点头。
于是,在这个温馨的小店里,他们聊起了各自的故事,分享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明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也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问题1.文章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季节背景?这个背景对于故事的情感氛围有何影响?2.小明进入书店前后的心理变化是什么样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3.老奶奶对待顾客的态度如何?这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4.文章中提到的“心灵的港湾”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何如此形容?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生活中处处有温暖”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无数英雄豪杰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勇敢的担当,书写了一幕幕壮丽的历史画卷。
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老子》四章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
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老子》四章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新人教版《老子》四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红〞的特点就是借势________。
自媒体可以以网红方式上位,而传统媒体做不到。
“网红〞只要让人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迅速变现,而传统媒体不行,无论如何转型,传统媒体还是得靠自己的核心内容。
当一家媒体为赢得用户,不是靠自己生产的新闻内容,不是靠独家新闻、独到评论,而且是一直靠头版的广告效应,靠头版广告的抖机灵、玩噱头,这种影响根本不可持续。
因为这样做外表上提升了影响,增加了广告收入,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公信力和广告资源。
“网红〞一般都是________没几天,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________。
头版营销用的无非就是“网红〞那套,事件营销的新鲜劲儿过后,读者和市场都不会吃这一套了,广告主会迅速转向新一个热点和兴奋点。
试想,当新闻纸变成了广告纸,报摊上读者一眼看到的是________的广告,而不是新闻,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只剩下了报名,读者会选择这样的报纸吗?当一家媒体不是努力去提升新闻品质,不是靠高质量的报道吸引用户,还能叫媒体吗?( ),也没有积累对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力资源,这并非聪明之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声名鹊起各领风骚不厌其烦不可名状B.一夜成名独占鳌头不胜其烦莫名其妙C.声名鹊起独占鳌头不厌其烦不可名状D.一夜成名各领风骚不胜其烦莫名其妙解析: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是褒义词。
一夜成名:形容快速走红。
第一处,主要写“网红〞的“迅速〞产生,用“一夜成名〞更能突出其速度之快。
各领风骚: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领先。
独占鳌头: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第二处,因为“网红〞有各个行业和领域,分布很广,强调了范围的广度,因此用“各领风骚〞。
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有耐心。
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第三处,从前面“那种撩读者痛点痒点的套路很快就会让人〞可知,此处主语是物,而“不厌其烦〞的主语应该是人,所以此处应使用“不胜其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
.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
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
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
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1.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
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归结为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
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
为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
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
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
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1.D.2.B.3.D.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加强教研组建设。
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10月 127四王志忠生物圈10 月137五赵夕珍动物的行为12月114 五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12月2818四朱光祥动物的生殖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xx-20X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20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20XX—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
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
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三.具体安排:二月份: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课题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组织理论学习。
、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
五月份:、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组织好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研计划文组教学语学期小年春季学1920思想一、指导育。
面实施素质教标,全根本,点,以课堂教核心,彻实施习贯彻改革纲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要》为指导,认真学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以研究学为重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
点加强本学期教研组重对教师评课的指导,学生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养,调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动启发,开展里的活提高。
和小学小学语进新教动研究和“会化,定规范化,系统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诊式行”,促师的成长,加快我镇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结合区动安排各项有意义的使教师的评课目标、工作二素养。
养学生激发学观念,习语文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课程标准,转变教学深入课堂教学研究,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语文,努力提高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