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雅趣和理趣完美融合——读德富芦花《自然与人生》
浅析德富芦花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的崇高美
浅析德富芦花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的崇高美作者:吴婷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年第12期【摘要】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是德富芦花的名作。
作品中折射出的崇高美与作家的时代和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此,就《自然与人生》的代表作《大河》《利根川秋晓》《相模湾落日》的崇高美进行了分析,展现了德富芦花的美学理念。
【关键词】德富芦花大河利根川秋晓崇高美美学理念德富芦花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左翼作家,由于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留下了《黑潮》《不如归》等震惊世人的名作,更有文笔优美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蚯蚓的呓语》等流传于世,使得他成为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作家,声名红极一时。
对此,从他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的几部代表作品来分析作品的崇高之美,展现德富芦花的美学理念。
一、关于德富芦花的概述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散文家,生于日本熊本县。
甲级战犯德富苏峰之弟。
少年时受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
1885年皈依基督教,1898发表小说《不如归》而闻名于世。
1903年震动文坛的长篇小说《黑潮》,揭露明治政府的黑暗面,反映上层社会的色情生活。
1907年去耶路撒冷朝圣,回国时专程去拜见托尔斯泰。
归国后在东京郊外实践了晴耕雨读的生活,写下随笔集《蚯蚓的梦呓》。
在幸德秋水事件中曾发表《谋反论》,表明明治政府的领导们也是通过谋反取得政权的,反对明治政府的强权统治,表达对暗杀天皇未成功而被处决的幸德秋水等一行人的同情。
二、关于崇高美的概述崇高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高尚,至高。
据百科大辞典的解释,是在精神或道德上能达到统揽全局的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
语出《国语·楚语上》: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
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
自然与人生
自然与人生作者:德富芦花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6年第03期春雨午前春阴,午后春雨,和暖,闲适,且宁静。
逗子的梅花多为老树。
八幡的梅林里,一位背着孩子的老婆婆,正在捡松叶、松子和松枝。
雨从松、杉、榉的间隙里漏下来,沙沙沙,敲打着枯叶杂陈的砂土。
从村庄来到野外,麦苗郁郁青青,路边的枯草也泛起片片绿意。
春雨潇潇,神武寺山的青烟迷离,樱花山头虽有斑斑白雪,然而,这山,这树,这房舍,这田园,无不在春雨里尽情洗浴。
河边干枯的芦苇被草草割去了,剩下的,这里一丛,那里一簇。
河床开阔了,被辟为宽广的田圃。
春雨淋在一只渔网上。
梅花渍香,山茶流动,麦苗绿润,山色空潆。
这是一场催春的雨啊!日途经过“望富士”桥头,见两只小船漂浮河面之上,盖着草席。
是刚刚淘过来吧,牛乳般的泔水,从倾倒的木桶里淌出,点点滴滴,融汇在春潮里消失了。
春潮带雨,清流湍急,如膏似玉。
海洋上水天蒙蒙,春帆一点,穿雨而来。
晨霜我爱霜,爱它清凛,洁净;爱它能报知响晴的天气。
最清美的,那是白霜映衬下的朝阳。
有一年十二月的末尾,我一大早从大船户冢这地方经过。
那是个罕见的霜晨,田野和房舍上像下了一层薄薄的细雪,村庄的竹林和常绿树上也是一片银白。
顷刻间,东方天空露出了金色,杲杲(gǎo)旭日,升上没有一丝云翳的空中,霞光万道,照耀着田野、农家。
那粒粒白霜,皎洁晶莹,对着太阳的一面,银光闪灼;背着太阳的一面,透映着紫色的暗影。
农舍,竹林,以及田野里堆积的稻草垛,就连那一寸高的稻茬上,也是半明半暗,半白半紫。
一眼望去,所见之处,银光紫影,相映成趣。
紫影中仍然可以隐隐约约看到霜,大地简直成了一块紫水晶。
一个农夫站在霜地里烧稻草,青烟蓬蓬,散开去,散开去,遮蔽了太阳,变成银白色,逢到霜重,那青烟竟也带上一层淡紫色。
于是,我爱霜,爱得越发深沉了。
海上日出撼枕的涛声惊破晓梦,我起身推开了房门。
时值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拂晓,身处铫子水明楼中,楼下就是太平洋。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自然与人生,是一本由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散文集。
这本书以自然为主题,探讨了自然对人生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所感动,也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自然与人生》中,梭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他认为自然是最美丽、最完美的,是神圣的,是人类生活的源泉和灵感的泉源。
在自然中,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梭罗在书中写道,“我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启发,我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快乐。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梭罗还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纯洁和自然,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他鼓励人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要敢于挑战自己,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他在书中写道,“人生应该是自由的,应该是美好的,应该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通过阅读《自然与人生》,我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自然是多么的美丽和神圣,人生是多么的宝贵和珍贵。
我也明白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和重要,人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纯洁和自然,应该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我也明白了人生应该是自由的、美好的,应该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自然,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自然,用心去体验人生,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也一定能够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总之,通过阅读《自然与人生》,我对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自然,用心去体验人生,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也一定能够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珍惜自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共同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日本散文之美
日本散文之美日本散文之美——《自然与人生》札记长夏总是寂寥,外面又骄阳似火,人难免为大汗淋漓所苦;如在家中,于空调之人造凉爽的环境里闲翻藏书,或有一种难得的快乐。
于是随手拿起一本书,是日本近代作家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陈德文译。
这个陈德文还选编过《德富芦花散文选》、《日本散文选》等书。
),书已略略发黄,那是岁月的痕迹,触手有一种时光悠悠的感慨,封面朴素大方。
扉页上写着我购书的时间:1985年于白下大厂。
那时还是翩翩少年,无忧无虑。
而今人到中年,重睹旧物,剩下的只是片断的记忆与感伤。
时光无法倒流,正如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著名作家。
生于熊本,贵族家庭。
18岁皈依基督教。
一个富于民主思想的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者。
芦花是笔名,据说取自宋诗“天南地北年年客,唯有芦花似故人”。
主要作品:小说《不如归》,长篇小说《黑潮》,随笔集《自然与人生》、《蚯蚓的梦呓》。
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
《自然与人生》这部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曾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可见其影响之大。
小说《不如归》曾经被五四时期的古文大师林纾先生翻译介绍到了中国。
德富芦花是日本较早写作白话小说的几位作家之一,生活于明治到昭和初年间,本名德富健次郎,号“芦花”。
其故居坐落在东京近郊的恒春园。
以前我接触到德富芦花这个名字时,在潜意识里总会和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萧瑟秋景叠加在一起。
没想到,作家却以“恒春”来为自己的居所命名。
春与秋,乃是一年之中两个最有魅力的季节,分别代表着播种与收获。
看来,德富芦花是有心将秋色与春光“兼容并包”的。
可能,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文明民族比日本更爱四季了,日本民族的感官,似乎天然为时令而生,养成了“对季节变换十分敏感,喜爱花草树鸟”的传统习惯,可以说日本人具有“基于植物的世界观的美学”。
德富芦花优美散文
德富芦花优美散文德富芦花优美散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德富芦花优美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偶然的机会,这两天读了两位日本作家的散文,一位是清少纳言,一位是德富芦花。
清少纳言是一位女作家,她的《枕草子》一下子就把我拽住了,很想去深入她的文字,了解另一个国度的女子,她是怎样解析生活,看待人生的。
德富芦花作品,孤陋寡闻的我,也是第一次遇见。
一篇篇短小的散文,文字典雅,晶莹透亮,如同一块翡翠,宁静又熠熠生辉。
我再多说也是枉然,那只是想像而已。
所以,在此摘录一些德富芦花的散文,与大家一同走进一片闲雅,又不失哲思的文字空间。
不过,令我感喟的是,如果没有这些文字功底扎实的翻译者,我想,我们也读不到这样精美的文字,感谢他们,敬佩他们!(一)面对自然五分钟梅古寺,梅树两三株,有月,景色愈佳。
某年二月,由小田原游汤本,谒早云寺。
此时,夕阳落于函岭,一鸦掠空,群山苍茫,暮色冥冥,寺内无人,惟有梅花两三株,状如飞雪,立于黄昏之中。
徘徊良久,仰望天空,古钟楼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梦。
风雨,能给人以慰藉,能医治人的心灵,使人性情变的平和,真正给人以哀愁的,不是雨,而是风。
随处飘然而来,随处飘然而逝,不详其初起,不知其所终,萧萧而过,令人肠断。
风是己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那(哪)儿来,又向那儿去,闻此声而伤悲。
古人己经说过:“夏多夕昏寒凉气,皆自飒飒风里来。
”檐沟雨后。
庭院里樱花零落,其状似雪,片片点点,漂浮在檐沟里。
莫道檐沟浅,却把整个碧空抱在怀里。
莫道檐沟小,蓝天映照在其中,落花点点漂浮。
从这里可以窥见樱树的倒影,可以看到水底泥土的颜色。
三只白鸡走来,红冠摇荡,俯啄仰饮。
它们的影子也映在水里,嘻嘻相欢,怡然共栖。
相形之下,人类赤子的世界又是多么褊狭。
(二)大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杜倩: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之美(last)
自然与人生中的低吟浅唱——浅析德富芦花的散文之美2010届文理实验班汉语言文学(师范) 06043022 杜倩指导教师王鹏副教授内容摘要:德富芦花是日本著名作家,他的散文大多短小而富含深意,常常在自然与人生的对话与中给人以思考和美的享受。
他的散文一方面有着东方传统式的表达与意蕴,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技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美感。
文章从描写、抒情与思想三个层面分析德富芦花的散文给读者带来的美的享受。
关键词:德富芦花;散文;自然景物;美感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大自然这个特定的存在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与我们相面对,而高明的作家,总是能用他们朴素而真诚的心灵与笔触来描绘大自然。
德富芦花的散文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多种描写手法,呈现出他眼中的自然万物,为读者带来不同层面的美的享受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一、描写之美——细腻而生动的景物描绘细腻、生动、自然的景物描写是抒情性作品的一大特色,作家需要对景物做到真正、充分的了解,对特定景物的内涵做到巧妙把握。
在德富芦花的散文中,这种把握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就是对典型意象的运用。
意象,是作家在头脑中构思形成的包含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是艺术形象的胚胎,它总是有着寓意象征性,而一个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总是从某种程度上有着某种特定性,它反映着这个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存在着很多艺术典型意象,如常用“落花流水”来感叹年华易逝,以“捣衣”、“砧声”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以“青山”指代时空永恒,以“莲”比喻高洁品行,等等。
在日本文学中,也有许多典型而常见的意象,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中说道:“以研究波提切利而闻名于世、对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的矢代幸雄博士,曾把‘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用‘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简洁地表达出来。
‛,‚在日本,这些意象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也包括着人的感情之美。
以文字触摸大自然,以阅读走近真和美
以文字触摸大自然,以阅读走近真和美认识德富芦花先生,缘于我的一位学生。
班里有一位名叫楠楠的文弱女生。
她说:小郑老师,我假期里读了一本书,是德富芦花写的《自然与人生》,我特别喜欢,想把它借给你读,等你读完了,我们交流一下。
我说:好!翻开《自然与人生》,便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屋子不过十坪,庭院仅有三坪。
有人说,此处院窄屋陋。
然而,屋虽陋,尚能容膝;院虽窄,亦可仰望碧空,足以信步遐思。
这种平实质朴的味道着实让我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跟着芦花先生,我看遍了伊豆山的落日、富士山的黎明、海上的日出、山野的黄昏&&课余时间,我和楠楠分享着阅读的喜悦和收获。
同时也在想,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有怎样的温情与仁爱,才能将平凡普通的物,平常琐碎的生活写得如此饶有情趣呢?德富芦花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
小时候啊,常常跟着妈妈去教堂,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
青年时期,他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又受到了托尔斯泰和平思想的影响,为人生性平和,热爱生活。
在他的眼中,光、影、声、色,无处不美;在他的心中,午、夜、晨、昏,无时不美。
我和楠楠都想把德富芦花介绍给班级的其他同学。
正巧《现代散文选读》中选录了一篇他的佳作《晚秋初冬》。
课堂上,我娓娓地向同学们说着文中美丽多情的文字;也是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原来,这静美的文字背后,是芦花先生独特、浓郁的生活情趣。
同学们觉得,文中写的苍蝇和老猫最是活灵活现。
廊椽下一只老猫躺着晒太阳。
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老猫眯着眼睛,慵懒地趴在地上晒太阳,苍蝇呢?则自由自在地舒展着。
不禁让我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再打那,苍蝇在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一切生灵,美的、丑的,在德富芦花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课后,我把《自然与人生》这本书推荐给全班同学,我们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它,开了交流会。
这本书啊,文美,景美,情美;品书的过程呐,也让人陶醉。
一次家长会上,有位妈妈拉着我说:你就是小郑老师吧?我有话跟你讲。
《自然与人生》赏析
李大钊对自然与人生的沉思董宝瑞李大钊生前写的记事性散文极少,除《游碣石山杂记》、《旅行日记》、《五峰游记》外,仅有《自然与人生》称得上纯记事性散文。
《自然与人生》发表于1920年6月20日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38期,署名“孤松”。
这篇散文笔调流畅,语言清新,主要记述的李大钊本人1920年春天返乡时在乐亭和昌黎所见到的一些情景,是李大钊多年间为自已的家乡写的又一篇文章,也是李大钊对新文学创作进行的一次新的实践。
1920年清明节前后,李大钊由北京回了一趟大黑坨。
他之所以返回家乡数日,是为了看望妻子赵纫兰和儿女们。
本来,赵纫兰在1918年秋天就带着儿子葆华、女儿星华,跟着李大钊到北京落居。
在北京住了将近一年,也许怪思恋家乡,或有孕在身等原因,1919年秋天她没有跟李大钊再返回北京,儿女也安排在家乡读书,使李大钊在京又过上了独居生活。
转年春天赵纫兰在家乡生下的二儿女炎华得了天花,李大钊闻讯后,急急旋里一行,在大黑坨住了一些时日。
《自然与人生》主要记述的就是这次回乡生活的情景及感触。
《自然与人生》全文有1900多字,分为四节。
前三节记述的均是李大钊在大黑坨村家中小住时见到的生活小景,后一节追述的是1919年夏末由五峰下山见到的瘟疫流行场景及所思所想,还有是这次回乡路经昌黎见到的人们吊唁被瘟疫夺去生命的死者的场景。
通篇文章从几个生活侧面咏叹了“自然与人生”这一主题。
在《自然与人生》一文中,第一节最短,写得也最精彩。
文中“小女”是指其长女李星华。
星华时年不足9周岁,正在乐亭城里上小学;李大钊回乡后,她亦回家来了。
星华当时正值天真、幼稚的童年,对小鸡、小鸭的喜爱,可以说出自天性。
而酷爱儿女的李大钊却从女儿与小动物之间的“很有趣味”的关系中,体味到了自然与人生的另一种“趣味”。
“不讨人欢喜的东西,自己也没有欢喜,没有趣味,只剩下悲哀和苦痛。
”李大钊显然是透过了自然现象捕捉到了人生以至社会的法则。
人生在世,必须得有“讨人欢喜的东西”,否则“自己也没有欢喜,没有趣味”,而“没有欢喜,没有趣味”,那就“只剩下悲哀和苦痛”,虽生而犹死了。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自然与人生》是日本现代作家德富芦花的散文集,也是日本近代随笔文学的经典之作。
德富芦花曾远游俄国,拜访托尔斯泰并受其启迪,从而选择远离喧嚣,迁居乡村,回归自然与大地,过起了身居茅舍、晴耕雨读的理想生活。
文学家对世间万物的体察总是更细微一些,于是借由自然体悟人生便成为了一种传统。
嵇康有“目送孤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华兹华斯也说,“如今我懂得了如何观望自然,时常从中听到幽静而又悲伤的人生音乐,它既没有激昂,也缺乏豪爽,却有净化和征服灵魂的宏大力量。
”而德富芦花也是如此,他通过倾听万物来回归本我,通过体悟自然来洞见人生。
这本书既是作者对自然的写生,亦是其对人生感悟的写生。
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为作者传达出的美感与哲思所打动。
霜晨也罢,凉夕也罢,无论是白昼日光灿灿,还是夜半月光皎皎;山光也罢,草木也罢,无论是富士披雪、湘海朔风,还是白菊映月、古寺早梅;乡情也罢,野趣也罢,无论是江村八月垂钓碧鲈,还是青芦洲上采集百合……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四时之景、草木之美、生活之趣无不尽收笔下。
《自然与人生》中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却笔墨灵秀,经由作者妙笔点染过的文字极富美感。
“有月美,无月亦美,在风轻露凉之夜,你不妨在林子里漫步穿行……耳闻雨声一般的虫鸣,大自然仿佛成了一只虫笼,真是妙哉。
”书中文字的美,不仅美在诗化的文字表达,也美在他极细微的生活体验,更美在他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
《自然与人生》被誉为“对国民施行美感教育的良好教材”,自然之美是可以陶冶性情,开拓胸襟,引人向善的。
《自然与人生》中有美,更有哲思,有理趣。
”对于平凡事物,德富芦花常有不凡之思。
看到鲜花或河水,他因起时光易逝之思:“今天的蓓蕾,在翌晨变成了鲜花。
昨日的鲜花,今天只留下残影。
”“”竹叶漂来了,倏忽一闪,早已忘不见了。
亚历山大、拿破仑,莫不如此。
他们今日何在?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
”透过小小的檐下水洼,他却看到了广阔:“莫道檐水浅,君不见万里碧空怀里抱?莫道檐水小,君不见蓝天水中照,落花点点漂浮?……相比之下,人类世界显得何其狭隘。
芦花
本文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 本文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 该散文集是“ 该散文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 文字。 文字。” 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 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 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 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 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德富芦花的散 篇幅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 文,篇幅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可 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歌。 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歌。本文的语言更是具 恬淡质朴的美, 有一种恬淡质朴的美 有一种恬淡质朴的美,将读者带入美丽怡 神的大自然。 自然与人生》中的散文, 神的大自然。《自然与人生》中的散文, 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 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隐含着作者对社会 现实的讥讽和批判。 现实的讥讽和批判。
——作者对大自然静观、沉浸中深切的爱。 作者对大自然静观、沉浸中深切的爱。 作者对大自然静观
宁静和和谐被尖利的枪声划破, 宁静和和谐被尖利的枪声划破,作者用 失魂落魄”的鸟、 萧萧而鸣” “失魂落魄”的鸟、“萧萧而鸣”芦 花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花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对人类的残暴与侵略性进行批判和谴责。 对人类的残暴与侵略性进行批判和谴责。 对人类的残暴与侵略性进行批判和谴责 注:散文集《自然与人生》创作于1901年, 散文集《自然与人生》创作于 年 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反动本质日益暴露之时, 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反动本质日益暴露之时, 作者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 作者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反映在 作品中。一片苔藓, 早春的一点绿,阴暗角落里的一片苔藓, 夕阳的一抹余辉, 夕阳的一抹余辉,都是生活对我们的 赐予。 赐予。你能借这些景物来寄寓怎样的 感情呢?请用诗歌或散文 诗歌或散文的笔调写下 感情呢?请用诗歌或散文的笔调写下 你的感受。 你的感受。
笔下美丽,旖旎而来
这支流淌出旖旎文字的笔,是属于德富芦花的。
看看下面几行文字,让我们一探德富芦花文字之美,体验一种独特的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古寺,梅树三两株。
有月,景色愈佳。
此时,夕阳落于函岭,一鸦掠空,群山苍苍,暮色溟溟。
寺内无人。
唯有梅花两三株,状如飞雪,立于黄昏之中。
徘徊良久,仰望天空,古钟楼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梦。
春星如影,迷蒙地点缀着夜空。
微茫的月色,映在花上。
茂密的树枝,遮掩住月光,一片灰茫。
独有疏朗一枝,伸向月亮。
闪现着白光,那风情难以言表。
薄光淡影,铺洒在落花点点的庭院,在大地行走宛如行于天上。
绿叶扶疏,片片树叶搪着日影。
绿玉、碧玉在头上织成翠盖。
自己的脸孔也变得碧青了,倘若假寐片刻,那梦也许是绿的。
……太多这样的例子。
上面几个,如碧潭之中几片微波,将德富芦花笔下清澈的白描画卷投影一点在我们心里。
将这样的白描画卷,近百幅集结起来,就组成了一本薄而淡雅的小书——《自然与人生》。
整部书除了极个别篇目,绝大部分篇什精短。
篇篇笔墨灵秀,音韵和谐。
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那是没有分行的诗歌。
如若试着将这些新巧的句子分行,会发现,它们不仅拥有诗歌的内蕴,连诗歌的质感也兼具无缺。
无怪乎百年以来,《自然与人生》被尊为日本近代散文随笔文学典范之一。
正如德富芦花自己所说那样,书名虽谓“自然与人生”,但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罢了,都是耳闻目睹之后心中所感,随手直录下来。
这里当然有德富芦花自谦之辞,但是,正因为是“写生文字”、“随手直录”,所以他笔下的自然,并无特别宏大之物,无非昆虫、落花、淡月、疏影、晨霜、杂木、炊烟……他以一颗温柔而慈悲的心,用他清澈的眼神,与手中那支精准地描摹美丽的笔,让一百多年以来的读者,沿着他的文字,走进一幅幅悠远宁静的山水画里。
德富芦花喜欢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喜欢华兹华斯说的:我学会了如何看待自然,我经常听到那平静而悲伤的人生的音乐,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具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范文四年级400字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范文四年级400字德富芦花的散文作品集《自然与人生》极为优美,生动,细腻,文字间充满对大自然的爱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与人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1黎明的薄雾如纱般婀娜多姿,破晓的清风拂过,温柔如抚。
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灵动,以最独特的手法装点了我们的世界,让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自然造化的美丽。
《自然与人生》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德富芦花的散文集,书中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展现了作者不凡的文学造诣,兼具东方写意和西方写实的风格,被誉为日本近代随笔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描写自然与人生的典范之作,曾被定为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被誉为日本近代经典散文的三大代表作之一。
德富芦花笔下的自然景物,意境悠远如山水画,描写芸芸众生,刻画入微,富士山的黎明、相模滩的落日、京都避暑的寺院、屋外的蝉鸣蛙叫……日本水软山温之景、刚中柔外之人跃于纸上,令人动容。
从中我们可以碰触自然与人生最微妙的感应,可以倾听万物与本我最亲密的絮语。
读《自然与人生》,你可以随着德富芦花的文笔,走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野,白云缱绻的天空,长满花草的山岗,清澈见底的小溪。
“已而,雨稍止。
天上白蒙蒙一片,忽而变成紫色,既而变成鼠灰色。
渺渺太空,白云拖曳,犹如神妙的丹青手一笔横扫而成,在灰色的天空里浮动着,向西飘飞。
片刻,雨势又复转大,等到渐渐停歇后,小野子山头涌现出茫茫一团,西边天空竟然看到白铜般的亮云。
然而,终于未能响晴,时阴时雨,不知不觉,日光昏昏,暮色四合。
”书中这种美到极致的句子不胜枚举,一篇篇散文、随笔,趣味多多,情趣、雅趣和理趣完美融合于一炉。
作者借描绘大自然的怡人闪光,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其相宜美的艺术力量尤为撼动人心。
《自然与人生》读后感2作为半个色彩工作者,当我翻开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看到满眼新鲜的色彩和灵动的好时光时,只觉得浑身的细胞都欢呼了起来,兀地脑子里浮出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闲适始于一只松鼠”(对应英文是:Leisure started from a squirrel)。
《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
《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秋渐深李娟》阅读答案秋渐深李娟①秋天来了,秋分一过,晨起漫步江畔,白露满地。
树叶、草尖上都挑着颗颗晶亮的露珠。
节气和植物,犹如一对恋人,配合得默契贴心,情投意合。
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温柔的姿势,她都已心领神会。
②桂花开了,细碎的金色花瓣,宛若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起风的夜里,花香伴着虫鸣如流水般一潮潮地涌进窗来,花香袭人。
忽然想起《红楼梦》中宝玉的丫鬟也叫袭人。
贾政责问是谁取了这么一个鬼精的名字,宝玉说,她本姓花,有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所以就给她取名袭人。
夕月一弯的秋夜,枕着阵阵花香入眠,无限花香染梦境。
③午后,走进寂静的山林,手里携一本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他写道:“走在山间小路上,芒草,萱草牵吾衣,着实可爱。
”我仿佛和他一同走进秋的深处。
树上的叶子渐渐凋零,每一棵树变得疏朗透明起来。
金黄的,褐色的叶子铺满树下,如同厚厚的花毯。
远远的看见一棵树,擎着深红的树冠,枝桠上挑着颗颗闪亮的红星星,走进了细看,原来是一树红灯笼似的柿子。
④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细细密密的红叶像一叶小舟,驶向秋之深处。
踩着沙沙的落叶,偶然会听见咕噜咕噜石子落地的声响,其实那不是石子,是山中松子落。
枝桠上蹲着几只斑斓的鸟儿,坐在枝头阳光下说着悄悄话,让人想到“林静鸟谈天”。
⑤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草一捆捆一簇簇相依在一起,一夜夜秋风袭来,秋深露重,它们只有依偎在一起取暖。
⑥艾草枯黄了,静静地立在山坡上。
每年端午时,人们将它一丛丛抱回家,捆绑好立在家门前,或是用艾叶熬了水给孩子洗澡,等到夏天来了,孩子不会招蚊虫叮咬。
《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是伴着爱情从千年前的诗歌中向我一步步走来。
那位布衣诗人走在山野间,看见青青的艾叶随手拈来握在指尖,思念就如潮水般涌起。
他的诗句随风飘远了,落在《诗经》的泥土中,开出了深情、朴素的花朵,流传了千年。
⑦幼年时在乡下,秋意正浓的时候,奶奶带着我去山坡上采摘野菊花。
生命情趣的理性调和
生命情趣的理性调和【摘要】生命情趣包括这样三个层面:性情志趣、情调趣味和情意。
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人们的经历、特长、情感、情操、知识和环境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情趣。
【关键词】情趣理性调和情意【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61-02课标版必修二第一板块“写景状物散文”让我们欣赏生命美景中的种种:绿叶红花、夏风荷韵;秋风秋雨、秋色秋味;圆窗绿友、猗郁年华……入选的这三篇文章,有一个内在的层级:(一)在写景的同时,在淡淡的喜悦中渗透淡淡的忧愁,使人感受并思考朱自清的性情志趣:《荷塘月色》。
(二)用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郁达夫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体现出生命的自然和自如,对读者的感觉进行一种精致的熏陶:《故都的秋》。
(三)借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陆蠡写出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写景状物新颖独特,物我互现,情意蕴藉,尽显性灵:《囚绿记》。
这个板块的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向我们表现了生命情趣的旖旎多姿,使人能够穿越时空去领悟作品那些深刻的内涵,进一步感知“作者那优美的性格与黄金的心”(巴金语)。
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可以设计为下面几个专题:一、整体阅读:你能尝试用一句有生命情趣的话简述每一篇选文吗?比如:蓊蓊郁郁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
所有这些都使作者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荷塘月色》)悲秋情怀与恋国情结的融合,构成了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展现出独特的风姿、色彩、音响、韵味、意境,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构成了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
(《故都的秋》)在感情与理智矛盾的碰撞中听到内心的呼唤,文字的彩衣把思想起伏的痕迹记录下来,展现作者璞玉般的心灵,将人性最真实最永恒的和平安宁淋漓尽致地书写出来,告诉人们: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
唯有芦花似故人散文
唯有芦花似故人散文唯有芦花似故人散文清晨读老师送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不朽的芦花以炽烈的赤子之情,让全世界都陶醉于他的低吟浅唱。
”德富芦花是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文风曾一度掀起日本文体古典化的浪潮。
于是,未读德富芦花的文字,油然而生敬意。
以前只在图画中看到过富士山的白雪,此刻在“海与山尚未醒来”之时,在唯有一抹蔷薇色的亮光之际,跟芦花一起期待《富士山的黎明》。
寒气中,山顶一分一秒往下移动,迷蒙逶迤在眺望中褪去,“一丈、五尺、三尺、一尺,乃至于一寸”,在一瞬不瞬的凝望里,富士山一点点醒来!一抹红霞驱散黎明前的暗影,珊瑚般的“肩膀和胸膛”露出桃红吐香一般的雪肤。
我想像着那蔷薇色、珊瑚色与桃红,是如何在红日喷薄中变成晶莹透亮的雪白?是颜色的蜕变还是心灵的荡涤?面对壮观的美景,芦花并没有像我一样发出浅显的感叹,只是用色彩勾勒出自然和平凡,平静地感受其中的力量:沉睡中的`富士山原本有海一样的蓝色,但在红霞的追赶下,蓝色跑远了,群山也变成一片桃色,直至桃色变成红色,直到紫色的江岛之上,忽而泛现两三点帆影,闪烁金光粼粼的画面。
海醒了!芦花终于不约而同地跟我发出惊叹——“海已经醒了!”芦花告诉我说,站在岸边,颀长的身影映在海中,水雾就会被红日照得无遁形;当天空由杏黄色变成淡蓝色,立刻感觉到心明眼净,碧波万顷,衬托起白雪为妆的富士山。
颜色在芦花的视线里跳跃,在他灵动的笔端传递,把瞬间的黎明带到我的面前,生动而极具情趣。
我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富士山,芦花笔下的一切都很安静,无风、无浪、无鸟鸣、无人声;可是这种静谧又是分外的动感:颜色你追我赶,如魔术师般渲染出富士山的黎明,用澄澈的晴空,照亮我一天的心情。
于是想像,此时自己与芦花隔海而立,白雪皑皑的富士山高耸入云,像一把悬空倒挂的玉扇展现在面前。
且不去攀火山口边缘的“富士八峰”,也不去游神秘莫测的“忍野八海”和“富士五湖”,只想与芦花隔海凝视,像贤人卡拉依尔和先哲爱默生隔着大西洋一样,寻求一种心灵的共鸣。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1分)(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表达诗人历尽艰辛依然乐观豪迈,对未来充满信心。
(2分)(3),。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2分)(4)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1分)(5)请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
(4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qíqū()小径,南山北岭。
(2)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yán xí()!(3)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rúléi guàn ěr()。
(4)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B ùxǐng rén shì()。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天气再热,用淡定抚平心中的烦恼;蝉鸣聒噪..,用爱去聆听自然的歌谣。
B .凡是对赌博心存侥幸..的人,必然没有太好的结果,甚至会家破人亡。
C .随着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的推进,白云山景区变得更加漂亮,那些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D .每逢佳节,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是一些坚守岗位的人们的一种奢望。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并开展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系列宣传活动,致力于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
(将“打击”和“防范”调换位置)B .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删去“坚持不懈”或“日积月累”)C .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表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纯化心灵的美文──读《自然与人生》
纯化心灵的美文──读《自然与人生》纯化心灵的美文──读《自然与人生》如果你烦躁不安,如果你心情郁闷,如果你有某种忧愁,一时无法排解。
那就不妨坐下来,读一读书。
当然,不是随便摸一本书来读,而是要有所选择。
我坦率地告诉你,每当这个时候,我是不去读那些描写残酷斗争的作品的。
我选中的好书之一,是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著的《自然与人生》。
这是多么好的一本书啊。
当你打开这本著作,你就会被作家精湛的文字,富有色彩的描绘,带入宁静、美丽、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自然景色之中。
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陶醉起来,你就会无限地神往起来,你就会赏心悦目地潜进诗一般的境界里,流连忘返,乐而忘忧。
这是我在读它时的真切体会。
还是让我随便翻开该书的一页来品味品味吧:古寺,梅树三两株。
有月,景色愈佳。
某年二月,由小田原游汤本,谒早云寺。
此时,夕阳落于函岭,一鸦惊空,群山苍苍,暮色溟溟。
寺内无人。
唯有梅花两三株,状如飞雪,立于黄昏之中。
徘徊良久,仰望天空,古钟楼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梦。
──《梅》多么短小的文章,百余字,不妨反复读之。
愈读,你会愈觉得像是在读一首意境极美的诗。
犹如我国的唐诗宋词。
文字何其精炼、自然,词语何其纯静、雅致。
那些平平常常的自然风物,一经妙笔描绘,就极富于艺术的美感。
因此,我在读着它时,也像是在观画,观作者有其独特感受的写生画。
你会如身临其境,你也会心领神会:啊!多么美丽的景色。
难怪这本并非鸿篇巨著的散文集子,曾在日本文坛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难怪它被誉为进行美育教育的范文。
“一鸦惊空,群山苍苍,暮色溟溟”,“古钟楼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梦”。
这些值得反复吟咏品味的句子和段落,在该书中比比皆是。
读着它,你不仅会受到大自然风物和景色的陶冶,还会欣赏到作者灵秀的辞藻,流利的行文,晓畅的语言及其谐美的音韵。
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尽管,该书是作者写生式的一本散文著作,但并非纯客观的山川写照。
它也不同于某些日记体的散文。
每篇作品,作者是经过精心构思的,经过深深体验的,经过艺术概括的。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综合测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1.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朴.(pǔ)刀拙.(zhuō)病昼寝.(qǐn)攀.(pān)谈B. 吹嘘.(xū)纶.(guān)巾作揖.(yī)撮.(zuǒ)弄C. 聒.(guō)噪侥.(jiǎo)幸筵.(yàn)席歇.(xiē)息D. 桑梓.(zǐ)嘱.(zhǔ)咐倾颓.(tuí)商酌.(zhuó)2.2.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愧赧三顾茅芦藤条来龙去脉B. 窥望如雷贯耳盘缠顿开茅塞C. 簇拥不省人事怨怅思贤如渴D. 颠倒梦寐以求疏懒经世奇才3.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爱读书,常常在书海中,去品味文字带给我的心灵上的震撼!自参加“书香中国”读书活动以来,我读了不少好书。
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的“四大名著”。
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四大名著让我百读不厌!而书中出的言语智慧、人生哲理更是让我!阅读,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我的精神更加愉悦健康,使我的人生更加充满智慧!A. 沉浸凸显收获满满B. 沉迷凸显受益匪浅C. 沉浸彰显受益匪浅D. 沉迷彰显收获满满4.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并开展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系列宣传活动,致力于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
B. 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C. 我国高铁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载客、物流货运。
D. 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
5.5.根据提示默写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3)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趣、雅趣和理趣的完美融合——读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
生》-中学语文论文
情趣、雅趣和理趣的完美融合——读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
梁艳
认识德富芦花,是从读《晚秋初冬》开始的。
继而,又寻来他的随笔集《自然与人生》。
我大饱眼福,获得了许多阅读的乐趣。
一篇篇散文、随笔,趣味多多,情趣、雅趣和理趣完美融合于一炉。
所谓“情趣”,是说在他的散文、随笔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
德富芦花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在他母亲的影响下,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
他天生一颗仁爱、怜悯之心;青年时期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受托尔斯泰和平思想和歌德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生性散淡平和却又热爱生活。
正因此,他笔下的自然美丽而富有情趣。
他尤其热爱自然,这份爱让他有了一双好奇爱美的慧眼且心思敏感。
在他的眼中,光、影、声、色无处不美;在他的心中,午、夜、晨、昏无时不美。
而这些美景之中又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在《晚秋初冬》中写落叶:“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
”美丽的落叶从书窗前轻轻地飘过,可它早已撩拨了在那儿读书的人,也已带走了读书人的魂。
《自然与人生》中,他带着我们看遍了大自然,富士山的黎明、伊豆山的落日、海上的日出、空山的流水、暮春的山野、晚秋的佳日……山水风光、日月星辰无不入眼,无不入笔。
其中最富生活情趣的当属写月。
《晚秋初冬》中“月夜,满地树影,参差
斑驳,任你脚踏,也分不开它们”,读此,眼前不禁出现一个瘦瘦的老头,背着双手,追随着满地飘摇的树影不断踩踏的调皮身影,更让人想起儿时在月下追逐同伴身影的嬉闹与快乐。
同是写月,《良宵》中又有不同情趣。
开篇便问今夜可是良宵,无疑而问;接着道明七月之望,月朗,风凉。
留着读者自去判断,他自己先睹为快了。
搁笔出户,步于中庭。
以树、夜气、虫声、水暗写月,然后移步田间,写月,写月下。
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声光影、人树鸟,尽在月下。
这些细微传神的描写,诗意而又亲切,蕴涵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爱,而这份爱又培养着他的美感,培养着他的情趣。
在他的笔下,因为浓浓的生活情趣,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无不活灵活现;朝露晚霞、山川河流,无不风姿绰约。
他的文字,被浓浓的情意浸透了,读来情趣盎然,历历可观。
德富芦花还深得文人之雅趣。
所谓“雅趣”,与“情趣”略有不同,在此专指他高雅的审美情趣。
平凡普通的景物,在他的眼中都是有情有趣的。
在那寂静的庭院中,菊花像是含羞的少女,微微地低着头;南天竹的果实寂寥地躺着;老猫慵懒地趴着;苍蝇轻快地飞着……世间万物,各得其宜,尤其是那小小的苍蝇自由地舒展着。
这不禁让人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那,苍蝇在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一切美的、丑的生灵在德富芦花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有着无限活力的。
“李子熟了,每当沾满了白粉的琥珀般的玉球骨碌碌滚到地面的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个孩子,我拾起一个给他,那该多高兴啊!”(《我家的财富》)那琥珀般沾满白粉的玉球和粉雕玉琢的孩子该是人世间的绝配吧!
要怎样的温情与仁爱,才能让这些普通之物如此美丽而多情?才能让这平常的生活如此诗意盎然?德富芦花用极清淡、简朴和雅致的文字把他眼里心里
闪,射出来的或敬或爱或悲悯的都写出来了,因而他笔下的生物都栩栩如生,他笔下的生活都有滋有味。
这种用温情和仁爱濡染出来的雅趣经文字从字里行间里跳跃出来,给读者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他常常在清净的夜晚,默然独坐或是站立,寂然凝听,听潇潇暮雨,听肃肃秋风,听啾啾虫鸣,听潺潺清泉……这显然是他自甘寂寞的清淡雅意的流露。
当这种高雅的趣味成了一种气质、一种修养,那么它就会在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也会在他的文字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在这一篇篇如诗如画的随笔中,“雅趣”随处可感,摇曳多姿,如习习清风,幽幽散香,令人雅气荡胸,赏心悦目。
这才是散文随笔的高格,怎能不让人读之而顿生雅兴,神清气爽呢?
在德富芦花的作品中,他还将对普通事物的体察扩展成一种向善之心、爱美之情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他对大自然、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发出极富人性的关注与流连,并且让其深入骨髓,浸入灵魂。
我想这就应该是他散文的“理趣”所在吧。
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它寓理于情、寓理于形象之中,使人读后,掩卷沉思,不觉豁然开朗,能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晚秋初冬》的结尾处,他是这样写的:“月光没有了,寒星满天。
这时候,我寂然伫立树下,夜气凝聚而不动了。
良久,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的枯枝摩戛有声,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
片刻,乃止。
月光如霜,布满地面……”他善于在静态的心境下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又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看似孤独的伫立,其实正是他~个人生命的狂欢。
在满天寒星之下,人声顿绝之时,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成了他心中的天籁之音。
这“至高无上的音响”,是他
心中涌动的空寂之情,也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幻觉,更是他在自然中实现的人生的超越。
《良宵》中,月色迷人,世界一下子在他面前删繁就简,还原成黑白二元色。
“我在此中散步,竟怀疑自己变成了水藻间的游鱼。
”他对生命的本质有了独特思考,既深得庄子化蝶之妙,亦有濠上之辩的哲思。
人们常说感怀伤秋,然而在德富芦花孤寂的内心世界里,感伤中夹杂着一种崇高的力量,平和心态中蕴含着豁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这种孤寂中的超脱、宁静中的升华,正是他散文中“理趣”的完美体现。
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孕育了德富芦花的性情、诗情和才情。
他像一个佛者,慈眉善目地看着世间的一切,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无不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他又像一个道人,竹杖芒鞋、轻骑胜马地穿行于山水间,朝露晚霞、山川河流无不在他的笔下展露风姿。
随笔写成这样,确属高境界了。
我反反复复地读《自然与人生》,无论是浓郁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审美情趣,还是令人折服的哲思理趣,处处都充盈着作者的人生智慧。
我们可以想见他的生存环境,感受到他的生活节奏,还会被他的喜怒哀乐感染,当然更欣赏他在作品中袒露出的那种温和、平易、仁爱的性情和独立、洒脱、高雅的气质。
一句话,在他用文字绘出的美丽画卷中我们享尽情趣、雅趣和理趣相融的读书妙趣。
(江苏省淮安市清河中学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