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推荐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推荐5篇]正文第一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其实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挺厚重的,翻开来便觉得他的话题更是厚重。
我们从记事以来就开始思考,并依赖着思考来分析、判断以及决策,我们往往对自我的思考深信不疑,细细想来,思考这件事情本身值得我们思考吗?这本书大概就是来探讨论证思考这件小事的。
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
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
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
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
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
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等等,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层出不穷的公共事件考验着人们的神经,更考验着决策者的危机处理能力。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篇1《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
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
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
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彩5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精彩5篇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与慢》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的大脑思考有“快”和“慢”两种模式,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切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个人觉得“快”和“慢”两种模式定义的并不好,应改为“非应激态”和“应激态”更加恰当。
总所周知,动物对于外界的信息的生理反应通常由三种模式“非应激态”,“应激态”,“僵直态”。
而基于大脑这一生理结构存在的事物,思维模式当然也是符合这个说法的。
老虎处于安全的环境下,处于”非应激态“浑身放松,身体舒展。
老虎在捕猎中,处理”应激态“,腰背弓起,瞳孔微缩,身体伏低,释放大量肾上腺素,随时准备进攻(应激态有两种常见策略,hit or run攻击或者逃跑)而如果”应激态“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身处必死局面。
那么动物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僵直态“。
身体强直不得动弹,类似于假死的状态。
而思维模式对应以上也有三种形态,开头说到的两种不再赘述这里补充一下第三种处于”僵直态“的情况。
处于”僵直态“思维会陷入短路懵逼状态,通常还会带有情绪抽离等特征。
思考,快与慢一书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人大脑在对于事件从接收始,会经由两个大脑系统(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分析处理,至产生行为反馈止。
系统1,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进行分析并快速进行结果反馈,是缺乏调用深层脑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冲动脑”,因为不用进行太多脑力活动,脑袋不用那么累人类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它统治主导着,如大多情况下也有“意难平”的一股脑儿的思考方式。
系统2,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在调用系统1的反馈结果之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称为“谨慎脑”,“三思而后行”非常贴切的就可以形容它。
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系统1的第一时间分析,生活会变得更加轻松,也就没有那么多烦心事,因为它总会在一些场景下给我们最舒服的选项,我们也欣然接受。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5篇)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精选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篇1《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今天终于读完了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是在我犹豫了很久之后才决定读的,因为我之前对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都很有兴趣,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又是一本高深莫测的学术专著,怕自己读不懂。
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读这本书,因为一方面我对作者卡尼曼教授比较熟悉,他的慢思考、快思考理论在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觉得对于一个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卡尼曼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快思考,也就是我们的直觉思维模式,它基于我们的经验和情绪做出快速反应;另一种是慢思考,也就是我们的理性思维模式,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耗费精力来做出决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多地依赖我们的快思考模式,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但是这种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例如,我们经常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我们会因为情绪的影响而做出不符合我们利益的决策。
相比之下,慢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但是它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代价。
例如,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问题,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我们的决策过程,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考虑各种因素。
在市场营销中,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让消费者更多地依赖我们的快思考模式来做决策,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让消费者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那么我们需要更多地依赖我们的慢思考模式。
总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
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
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
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
2002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
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
“快”的叫做系统一,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系统二才会上场。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
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
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10篇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感10篇《思考,快与慢》是一本由[美] 丹尼尔·卡尼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迅速反应后再细细想来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方案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
我们会无意识的选择,进入思维谬误,一旦有自我损耗,面对相同的事物的评价各异,我们认为的公平恰恰是不公平的。
反而给我有了思考的空间,面对新事物时会考虑到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在看到旧事物时会出现情理之中的吃惊小于意料之外的情况,也会存在认知放松的窘境。
但是作者也说了,认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助于团队合作。
书中很多的思考谬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犯的错误,了解自身思考的局限,及时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彼此的看法,能够有助于团队的成长。
阅读《思考,快与慢》就像一场旅行,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我们遇到不同想法的人群,发生了思想的碰撞擦除新的思维火花,经历过之后更加确信某件事,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
这场旅行中我迷失了自我,因为发现自己过去错的一塌糊涂,但是转念一想,错中也是有对的成分,明知一些思维方法是错的,反而能更加明白看待问题的方法,睡了一觉以后,又是新的开始。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二):眼见真的为实吗?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
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
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
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
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
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
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
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
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
只有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
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
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
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
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
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
你的成功会被放大,而你的失败会被缩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伟人的失败,就算伟人失败了,我们也会找各种借口说服自己,“那不是失败,只是失误罢了”。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00字5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800字5篇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_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 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 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只有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你的成功会被放大,而你的失败会被缩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伟人的失败,就算伟人失败了,我们也会找各种借口说服自己,〝那不是失败,只是失误罢了〞.运气像是跳动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时它会跳到你的袋子里.而我们能做得就是把我们的袋子撑的更大些.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还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袋子就会被撑的更大,运气跳进来的几率也就会更大.当然我们也应专注自己的选择,不要去开〝多进程〞,〝多进程〞会用去我们过多的调度消耗,得不偿失.如果天上会掉馅饼的话,那请把你手中那个袋子撑的更大些吧,去收获成功后的那份感动吧.我们对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当我们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时候,我们内心却充满了浮躁和迷茫.浮躁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快让心平静下来.我们需要思考,静静的思考.抛开手机和电脑,拿一本书背上小包,带好干粮.一直往前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静静的领会书的韵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觉,感受阳光的温度,聆听鸟儿的歌声,倾听不远处溪水的流动.饿了就一边品尝带来的.干粮一边遥望远方无尽的地平线.亲近大自然,让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静下来.迷茫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路途中停下,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做的选择,开始试图说服自己放弃.我们该怎么办.记得年小时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见前方的路,总是左顾右看,总担心会落水.而奶奶却一直要摆正我的身子,说道:〝别动,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们常常会迷失了东南西北,但我们却能分清前后左右.在我们不知道该往哪走的时候,请往前走吧,按着原先的计划走吧.在迷茫的时候好好问问自己内心,为什么你面朝的是那个方向而不是其他别的方向.请回头看看那个过去的你和那双一直在注视你前进的眼睛,它在不时的对你说:〝再往前走点就到了!〞你现在停下了脚步,跟自己说你要放弃,你还对得起过去的那个你吗?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_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比如书中要求受试者一边看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这都会让人或多或少不开心,这样相当于关注两个任务.人潜意识中反而会想着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当你的认知.情感.或身体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个任务,那么会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专注的力量.通常常见的无意识的系统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所以佛家说要不迎不拒)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的直觉性判断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引子里说的话,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我们的思考系统因此就会决定了我们做的投资决策,例如我们都比较喜欢确定的获利,但遇到坏的选择,多半会更愿意去冒险.你会选择确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机会拿到1000元?你会选择确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机会失去1000元?结果多数人都选择确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机会失去1000元.再比如当我们的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多数人倾向卖出,尤其是获利比较丰厚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亏损时候,就会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价,因为当亏损实现之后会产生后悔或错误的感觉.这种直觉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决策.上面的几个例子也只是管中窥豹,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指出了什么时候能够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工作种做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失误.思考快与慢读后感4书名很形象,思考,快与慢.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人呐,应该说脑子都是比较懒的,看到一个问题,无意识地就选择用系统1的思考方式,只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启动系统2的思考方式,系统2就是用来质疑.验证系统1的.读这本书启发挺大,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网上那些喷子们,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系统1思考,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就算要喷,也得讲事实说证据吧,也得一条一条地反驳吧,不能一来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喷柴静雾霾的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人.慢思考挺难.因为受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慢思考的方式呢?书中没有给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快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醒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思考快与慢读后感5〝我们往往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慢思考.与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比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全书分为5个部分: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原理.启发式判断法研究与难以具备统计型思维探索.人脑的局限.决策制定的性质与理性〝经济人〞原则.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书的基础,后者则刷新了我们对日常决策过程的看法.卡尼曼将我们的认知系统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测者观察打篮球的视频,其中,穿不同颜色队服的运动员不停传球,被测者的任务是记录穿某种颜色队服的人传球次数.视频中出现了一个大猩猩,当结束实验,研究人员询问被测者是否发现什么异常,结果大多数人都表示没有.为什么?记录传球次数占用了系统2,发现大猩猩这样的任务被忽略了.这种认知差异使我们的直觉充满错误,例如,对于复杂而华丽的句子,我们会觉得信息量丰富.赞叹不已,尽管它们没有传递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简单说来,如果我们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错,就像〝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关于大脑的局限性,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比如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得性偏见,前景理论等.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锚定效应〞,即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从一个初始值(锚定值)出发,将数值调整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范围后停止.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当你给出锚定值,你就可以影响人们的评估结果.有这样一个促销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销售水果罐头,有一半时间摆出〝每人限购_罐〞的告示,这期间买了罐头的消费者平均购买7罐,而没有限购的`另一半时间,平均每人购买3罐.由此可见,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产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观的.事实上,并不仅仅是促销领域,如果我们了解到大脑的局限并有意识地去避免,对于提高效率和理性决策非常有益.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读管理类书籍的原因,前人理论化系统化的经验总结能够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在职场少犯错误有时也是一种优势.《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书充满智慧,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实验案例让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和许多古板严肃的经济学教科书不同,这本书的显著风格是〝饮水机旁的闲谈〞,让人感到轻松惬意.读完后,我受益匪浅,开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如何脱离光效应和可得性偏差来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如何避免锚定效应导致的非理性消费.我决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培养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对待每一个决策,而不是仅仅依赖直觉来判断是非曲直.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1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2最近读完了这本书,其实对于这本书自己并没有完全的读明白,觉得有点晦涩难懂,但一些基本的意思也大概明白了,我就讲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书中主要讲的是将人的思考比成两部分,一个是系统一,负责快思考,是感性的',像1+1=2。
一个是系统二,负责慢思考,是理性的,像89*56等于多少,这时候就会运用系统二来思考。
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这两种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有时,我们对自己熟知的事情是确认不疑的,我们会高估自己,会变得过于自信而做出一些失败性的决策。
书中有一个“饮水机旁的闲谈”的例子,意思就是我们平常可以在办公室里在饮水机旁和同事通过闲聊,由于此事是放松的,通过闲聊我们可以发现同事会由于快思考而带来的错误。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
思考快与慢的读后心得三篇《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
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
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 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 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
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
1954 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1961-1978 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 ,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
2002 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 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
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 。
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
“快”的叫做系统一,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020-08-27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告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时的欣喜: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一定要自己亲眼所见才去相信。
小时候之所以对这句话欣喜,是觉得从今以后自己懂得了一条处理事情的“真理”。
可是这么一条所谓的“真理”不知坑了我多少次,蓦然回首我才发现,其实眼见不一定为实,我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很多是假的。
什么才是真的?这得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做大量的深入分析,敞开怀抱,不抱偏见,实事求是地思考之后,方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果。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思考快与慢》读后感2将人思考的系统分为系统一和系统二,虽然我们都知道直觉反应可能会错,但有时会更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以为仔细思考后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丹尼尔用各种案例与实验再告诉我们系统一二的区别。
大多数情况下,人是懒惰的,思维也是懒惰的,我们更喜欢用直觉去思考问题,曾经自以为是,但是在涉及选择的时候自认为100%正确的正好是思考的陷阱。
在这本书里,感悟最深的就是思维困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五篇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_思考快与慢读书心得五篇在本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1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
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
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思考, 快与慢》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深有感触,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
说实话读这本书启发确实挺大,书中告诉我们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做出判断并轻易去否认别人。
不仅要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
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所以,在得出结论前一定要“三思”,这样的结论才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
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事情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
究其根源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举个例子,现如今网上那些诸如“水军”、“写手”等,感觉多半时候都是在用快思考方式,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喷子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完全不讲事实说证据,且常常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其实,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没有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同时也反映出快思考方式的弊端。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思考,快与慢》是丹尼尔·卡尼曼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思维世界中那些隐秘的角落,让我们对人类的思考方式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卡尼曼提出了人类思维存在两种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快思考是一种本能的、快速的、几乎无意识的思维方式。
就像我们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瞬间就能识别出来,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基于我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直觉,它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迅速做出反应,应对各种简单的情况。
例如,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突然听到身后有汽车喇叭声,我们会本能地往路边避让,这就是快思考在发挥作用。
快思考帮助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我们能够高效地处理许多常规性的事务。
然而,快思考也有其局限性。
它容易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我们常常会根据第一印象来评判一个人,这种以貌取人的方式就是快思考导致的一种偏差。
在判断复杂问题时,仅仅依赖快思考可能会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为快思考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细节和逻辑关系。
与之相对的是慢思考,这是一种需要耗费更多精力、有意识的、理性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解决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或者制定一项重要的决策时,就需要启动慢思考。
慢思考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权衡各种利弊。
例如,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分析市场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慢思考的体现。
慢思考虽然准确,但它的缺点是速度慢且耗费精力,所以我们不能在所有情况下都使用慢思考,否则我们会陷入疲惫不堪的境地。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许多由这两种思考模式引发的认知偏差和心理效应。
比如,锚定效应,当我们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估时,最初获得的信息(即“锚”)会对我们的后续判断产生重大影响。
在购物时,如果商家先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再给出折扣,我们往往会觉得这个商品很划算,即使它的实际价格可能并不低。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第一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
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
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
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
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
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思考,快与慢》读后感1本书是诺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之作。
《黑天鹅》等四部“不确定性”系列丛书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认为该书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
”本书所获重量级赞誉颇多,值得期待。
丹尼尔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开辟了行为经济学这一领域。
这本书让我受益处首要是关于脑系统1和脑系统2的归纳总结分析。
人的思维有快有慢,快的往往和熟能生巧、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等词语有关,即作者介绍的系统1,它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是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忘初心”的初。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
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可以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大脑的其他思维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而变得快速自主。
系统1除了能将我们已知的常识性知识联系起来外,还能使我们掌握一些技能,看出并理解一些社交场合的细微差别。
而有些技能只有专家才能掌握,如著名象棋大师随心品棋,精湛医术医生一瞥看诊,曾经大量训练知识使直觉思维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这些知识就储存在其记忆里,不必刻意也无须努力便可随意存取。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
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此时我们就会感到认知紧张,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认知紧张都有可能将系统2调动起来,改变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使他们不再随意且凭直觉做事,而是转向更加专注的分析性思维。
第二是认知的偏见和研究的启发。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思考,快与慢》有感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
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
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
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
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系统1快速,是因为我们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则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
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工作记忆确实非常费力。
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是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工作记忆的结论跑偏。
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练习,人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这当然就是作者写书的前提。
他在书中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向我们一一揭示本能地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偏见,以及何种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偏见。
书中提到: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对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所以这本书都在分析别人的错误,我们听一听别人分析别人的错误,再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
通过征询被试者的意见了解他们在思考和评价事物时的偏好。
当偏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时,它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偏见。
关于“球和球拍”这个简单精炼的案例。
球和球拍一共1.1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系统1给我们的估值是10美分,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快速得到的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似乎与生俱来,用不着我们思考,看到这句话,不由自主的就产生了这个结果。
然而,一旦你对这个结果产生了怀疑,系统2就要尝试工作了,只要稍稍动脑想一下,就会否定这个直觉性的答案,我们知道球拍实际上是1.05美元而球是5美分。
这个案例清晰的介绍了我们思考模式的特点,类似的思考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自然融入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和所构成的社会会存在大量的谬误和偏见。
对于人类而言,对于系统1和系统2的切换往往是无意识的。
决策时人类最为复杂的事情之一,往往在人们觉得控制了决策时,在决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却出现了不理性的行为,这是因为人无法长期性的按一种系统来运作。
数据的累积和方法的引进是容易的,但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却很缓慢,这同时也是决策的难度所在。
有关“回归性”的问题,也很有意思。
在商业中,我们常常要做计划,比如上一个季度各地区销售额有好有坏,对于未来一个季度业绩的预测,是不是依然是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通常来说,这些区域会向均值回归。
正如一个小孩子,拥有早熟的智力和阅读能力,并不代表等他以后能比其他小孩有更大的成就。
这些都是一种社会正常的均值回归的现象。
书中提到的以色列空军对于飞行员的评价。
教官
说处罚比奖励更能提高飞行员的技巧和成绩,他的理由是,在每次训练中,给予表现好的嘉奖后,后几次反而表现下滑,而对于处罚过表现不好的飞行员再之后的几次飞行中反而表现更好。
实际上,飞行员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跟教官采取的措施并不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这些飞行员的成绩无非是再做均值回归。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往往登上知名杂志的体育运动员在之后一段时间表现可能会下滑,这不过是他们再向平均值靠拢。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得相似性或者典型性之外,可得性也是我们偏见和误解的重要来源。
我们通常通过我们头脑已有的数据或者印象来做判断,而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和知识储备都是有限的。
人们常常根据他们的阶层、能力圈、知识结构等限制来描述问题。
另外就是锚定现象。
这个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意思的抉择。
在自由市场,当我们不知道菜价的时候,对方给予的价钱就是一种锚定,我们如果在对方给的报价基础上变化,基本是偏向对方的报价有利的一面。
除非我们自己给出一个独立的价格,那么这个时候相当于我们再给对方一个锚定值。
同样在产品或服务报价等方面,我们都在给对方一个锚定的定价范围,使得最后自己所在的一方更有价值。
关于作者对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在面对风险时,系统1还是非常容易起作用的。
作者这样讲到:“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想到不同风险的轻松程度与其对这些风险的情感
反应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总是特别容易想起那些骇人的想法和画面,而那些流畅生动的骇人印象又会加深我们的恐惧。
”所以就算哮喘致死的概率是龙卷风的20倍,我们在面对政策失误导致的风险时,会恐惧更会愤怒。
专家常常通过判断死亡人数(或寿命)来测定风险,而公众的区分则更加细致。
例如,善终和非善终,是意外死亡还是在类似滑雪这样的自愿活动中死亡。
”专家说的也许是客观事实,却无力疏导公众的愤怒,甚至会点燃更大的怒火。
作者接着引用斯洛维克的观点,“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不会老老实实等着我们去测量。
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
因此,风险的界定亦是一种权力运作。
每个政策问题都应包括对人性的假设,尤其是人们可能做出的抉择和他们为自己和社会作出抉择所带来的后果。
桑斯坦认为美国现行的监管体系暴露出优先处理事件不明确的糟糕状况,这一体系更多的是对公众施压做出反应,而不是谨慎客观的分析具体情况。
面对越来越成熟的公众,决策者的善后之举只能疲于应付,且难以得到好评。
一旦公众的成见形成之后,再想通过种种善后之举改变其成见,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而决策者的委屈之处又在于: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那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赞扬。
不难发现,协调个体内部系统1与系统2的争斗已非易事,而在群体层面的系统1和2的争战则更是一场旷日持久、不容闪失的战役。
但是前景应该是乐观的,正如作者在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一章的结尾写到的:“政策制定者不应该忽略普遍存在的恐惧情绪,即使这些情绪是毫无缘由的也不该忽略。
不管理性与否,恐惧都是令人痛苦且身心俱疲的。
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
上述这些都是卡尼曼在传统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他认识到,经济学中经纪人的假设是有缺陷的。
人们在选择进行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效用,是拿未来的预期与现在的拥有进行比较,来做出判断。
人在选择的时候,并不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而是基于个人现状的得失来进行判断。
系统1和系统2让人生有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对外界刺激的情绪反射。
第二种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就是系统1给了人一个指令,然后思考这个指令是不是最好的,还有别的选择吗?之后再选择性的行动。
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大多数成功的人比普通人更善用系统2,当他在情绪下做商业决定时,可能会听信直觉,但更多时候他会停下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而有所反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当遇到事情时,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我一定要照按系统1工作吗?我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式,做出其他的选择?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提醒是:人生的修炼和修为,就是在别人都在反射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反应的行为。
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