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版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再现、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整地碎土工具的复杂化与精耕细作;②耕作技术的提高:“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③重视兴修水利:有水田之处通渠灌溉;④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的发展;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2)原因: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2、手工业的成就:(1)表现:①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绢布产量大增,府存绢帛多;②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
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
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
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2)原因: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1)表现:①洛阳大市场的繁荣: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
如市场上金银、锦绣、瓷器、漆器等,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
②重新铸造铜钱;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北魏 建立
统一 黄河 流域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单元小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商业、农业、手工业) 2.政治: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 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影响)。 (1)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族 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 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 意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来看,改革顺应了历史发 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 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进程中,孝文帝表 现出了伟大的胆略和卓识.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 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改革家.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如青瓷与南方差别很大
3,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洛阳出现许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铸造铜钱,实物交换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 及地中海沿岸诸国有商业往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31张
LOGO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31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31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阅读教材,你能指出当时北 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吗?
耕牛图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极高成就,是“魏碑”体中的精品。 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上的互相影响。
(魏晋墓 葬壁画)
⑤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殖
汉化的过程;
你3牵促了羊进解民什的族么少大是融封数合建民化课吗件族?(共(31魏张晋PPT墓)(获壁奖砖课件画推)荐下载)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
生产方式农耕化
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LOGO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31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31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2)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 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 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31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LOGO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 (共31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俸禄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 租调制
迁都洛阳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1:从魏晋墓葬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 状况发生怎样的改变?
图1
图2
生产方式 农耕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D.①③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 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①②③④ 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促进民族大融合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 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 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答案:D
鲜卑人乐俑
促进民族大融合
何为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 等仪式)和“乐”(伴随着“礼”进行的乐舞“做 出规定的制度。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 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问题4: 从以上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 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
促进民族大融合
手工业的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
洛阳市场繁荣 对外贸易发展 北魏贵族经商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 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3.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社会制度封建化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生产方式农耕化
---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表现: 农业生产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商业日趋活跃:
2.原因:
①孝文帝政策的调整: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②农业生产力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 兴修水利 ③民族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关键因素: 均田制推行
例题: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北魏政权
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
A 实行均田制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三.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 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1.交流与融合:
鲜卑族学习汉族: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②习俗的中原化
汉族学习鲜卑族: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传播《齐民要术》 ②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例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A 政权封建化
B 生活方式汉化 D
C 生产方式农耕化 D 促进民族融合
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 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
一现象的原因。
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
原创2: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 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 的需要。
问题4:依据图片信息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权 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 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 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 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知识梳理
生产方式
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农耕化
北
魏
孝 文 帝
社会制度 封建化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改
革 的
生活方式
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
影
汉族化
响
民族融合
互相渗透、双向进行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 化的高度发展奠基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 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 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孝文帝
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封建统治模式。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 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 建制统治模式转化
问题5:从以下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出 行 图
生活方式汉族化
问题6:概括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画像所示的景象出现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课堂总结
改革 迫在 眉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精选PPT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 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 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对 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 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孝文帝政权封建化的措施?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认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 表现;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民族的交流与融 。
▪ 过程与方法: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 情感态度价值观: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
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 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民族团 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 ▪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 史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1.农牧业的发展。表现: 原因
▪ 2.手工业的成就。 表现:
原因 ▪ 3.商业活动的活跃。表现:
原因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人 教 版 高 中 历史选 修一3..促3 进促 民进 族民大族融大 合融合课课件件(共(共 张 2P3PT张)P优P T秀)ppt课 件
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融合
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1)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汉族服饰也受到鲜卑族影响。例如…… (2)汉族服饰也受到鲜卑族影响。例如
思考: 思考: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的加强
的影响有哪些? 的影响有哪些?
1.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1.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缓和了民族矛盾 2.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2.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基础。 统一奠定基础。
生产方式农耕化
yechanggeng1218@
一、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0至41页的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0至41页的相关内容,归 40 页的相关内容 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 纳、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
1.农业方面 1.农业方面
许多荒地得到重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许多荒地得到重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生产工具的改进; 生产工具的改进; 人口增多;经济作物种植得到发展; 人口增多;经济作物种植得到发展; 特别重视耕作技术的功效; 特别重视耕作技术的功效; 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兴修水利; ; 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三、民族方面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 1.从经济角度讲 角度讲,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2.从习俗角度讲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 角度讲, 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制度,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 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制度, 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 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 的过程; 化的过程; 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统一,形成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 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 角度讲, 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汉化的过程, 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 族封建化的过程 的过程。 族封建化的过程。 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 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 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族为核心。 民族迁徙、自身改革、 族为核心。 民族迁徙、自身改革、和亲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探究点
当堂检测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 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 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通过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对改革 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第(1)问,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 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 革如何解决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 比较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合理。孝文帝改革用汉族文化取代鲜卑族的传统文化, 客观上使其丢弃了民族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 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孝文帝改 革推动了鲜卑族政权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之间的融 合与交流,具有历史进步性,这是历史的主流。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评价:认为北魏发展源于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统 治;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2)赞同赵翼认为北魏衰落是由于孝文帝移风易俗造成的观点。 北魏移风易俗,学习汉族生活方式,放弃了鲜卑族勇猛善战等传统, 使政权失去统治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 的生活环境,招致本国贵族的反抗。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3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 )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不如归去”,其意思是说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具,《齐民要术》将对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制度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利于巩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由于丧失自身特色而衰落,鲜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
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方面来看,这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能说是鲜卑族的衰落。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B.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方式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D.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 B项的叙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练习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考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的发展。
(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耕作技术进步。
(2)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3)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
3.商业活动活跃。
(1)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考点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具体措施。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考点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
(1)内迁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2)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3)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
2.意义。
(1)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孝文帝巧迁都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在当时困难重重。
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南下“伐齐”。
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城下。
随行的诸多大臣、将士精疲力竭,叫苦不迭。
可是,孝文帝却精神抖擞,执鞭催马,命令将士立即开拔,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归的架式。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下跪请求停止“南征”。
孝文帝故意声色俱厉地喝斥求情的大臣并说要严惩他们。
但是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依旧哭泣着上前劝谏,苦苦哀求。
孝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迁都意见作为停止“南征”的交换筹码亮出,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那么就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否则“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欲班师,无以重之千载!”不等大臣王公们有所反应,孝文帝又说:“议之所决,不得旋踵,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共31张PPT)
1.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 2.改革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 3.改革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 4.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评价: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 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 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耕牛图 (魏晋墓
了怎样的改变?
葬壁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对鲜卑:生活习惯封建化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①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 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 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②习俗:汉族的Leabharlann 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 习惯的主体。
农牧业的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 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手工业:
⑴丝织业达魏晋以来最 佛像高鼻深目,表情疑重,体现了西域人的特征
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自上而下的措施,全面而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 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卷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大融合》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民族融合的表现和影响,为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介绍了民族融合的背景,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然后详细阐述了民族融合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最后总结了民族融合的意义和影响。
这种编排逻辑清晰,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民族融合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现象,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较高,但可能缺乏对历史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究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民族大融合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民族融合的原因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如经济交流、文化融合、政治制度的变革等。
(2)民族大融合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民族融合的深层次原因,如政治制度的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等。
高中高二下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高二下册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主题: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学科:历史年级:高二下册学时:4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和重要事件;2. 掌握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观念;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2. 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3. 民族融合事件的分析与讨论4. 思辨与综合运用历史知识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0.5学时)1.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中国各民族的画作或播放一个短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民族多元和融合的关注。
2.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和重要事件,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第二步:知识讲解(1学时)1. 通过讲解PPT,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讲解历史对民族融合的重要作用,包括加强族群认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第三步:案例分析(1学时)1. 提供几个历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事件,例如辽金、元明、清朝的建立等,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事件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分析事件中的融合过程和影响,并撰写小组报告。
第四步:综合应用(1.5学时)1. 学生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分别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汇报,并进行互动讨论。
2. 提供一些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让学生思考历史对现实民族融合的借鉴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历史知识促进当前的民族融合进程。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历史促进民族大融合的综合应用性文章。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0.5学时)1.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和收获。
教学资源:1. 中国民族融合的画作或视频素材2. PPT讲义3. 分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指导材料4. 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的案例材料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质量和内容2. 学生综合应用性文章的质量3. 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的积极程度4.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表现备注:教案中的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青瓷
这几件展品反映了北魏青瓷有什么特点?
“北魏的洛阳,城西有 大市,市内有钟鼓,开 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 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 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 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 远方异国的商人。……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 宦也都经商。”
大 市 四通市
小 市
北魏都城洛阳
这段文字可以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 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 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 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 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 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孝文帝改革使北魏生产方式农业化、社会 制度封建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 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 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融合,为国家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 定了基础。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一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鲜卑族生活方式的汉化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1、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表现: (1)鲜卑族学习汉族: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②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 社会风 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学习鲜卑族: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的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你能做对吗?
1.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产生的影响不相符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的发展
随堂练习
1、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李 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 射必叠双。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 ) A 鲜卑女子在进一步汉化 B 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C 游牧文明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D 民族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2、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 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帝改革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A 政权封建化 C 生产方式农耕化 B 生活方式汉化 D 促进民族融合
D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 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 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 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 测之后记》
农具
铁锄
铁铲
耧车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 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北 魏 时 期 的 动 物 纹 锦 北魏· 鎏金镶嵌高足铜杯
手工业发展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二.政治: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具体措施: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 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礼乐源自周礼,孔子以“仁”的理念提升深化, 使礼乐进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沿用该制维护 统治,加速政权的封建化,最终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保证了汉化政策与制度的实施。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
社会习俗变化? 衣着,出行等社会习俗的变更
北魏人出行图
经历这种变化的鲜卑族还是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吗?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 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了呢?
三. 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汉人胡食画像砖
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 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
北魏文官俑
拓跋魏女性装束(荷叶边)
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 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服饰。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 裤褶服,本是便于骑马打 仗的紧袖上衣和窄腿裤子 。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 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 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 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 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 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这 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 族和汉族在生活上的互相 影响。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拜 占 庭 金 币
商业活动活跃
波 斯 银 币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一.经济:生产方式农耕化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表现: (1)农业生产发展 (2)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北方出现青瓷。 (3)商业日趋活跃 ①洛阳出现很多大的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③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A
1.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ji)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 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2、孝文帝可能见过或使用过下面哪些物品? (1)曲柄锄(2)文征明的书法(3)中原的纸币 (4)写在纸上的经文(5)粉彩瓷器 A (1)(2)(3)(5) B (2)(3)(4) C (1)(2)(4) D (1)(4) 3、孝文帝可能阅读过哪些文学作品? (1)《诗经》(2)《尚书》(3)《周礼》 (4)《易经》(5)《日知录》 A (1)(2)(3)(5) B (2)(3)(4) C (1)(2)(3)(4) D (1)(2)(4)(5)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阅读教材,你能指出 当时北方农业发展的表 现吗?
鲜卑人乐俑
• 1.你了解什么是封 建化吗? • 2.阅读教材,参照 图片,北魏孝文帝 采取了哪些措施来 推进政权的封建化 进程?
北魏文官俑
二.政治: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概念: 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 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习惯等各方面。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族奴隶制 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其主要表现是: 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 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 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