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对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陈恢忠

一、改善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生产经营环境由二个部分构成,一是市场环境,二是社会环境。

对农民来说市场环境主要指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产品价格波动情况。作为生产者,农民一方面要从市场上购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如劳动工具、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另一方面,农民还要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粮食、棉花、油料以及鱼、肉、蛋、奶等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样,市场环境的好坏就会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减。

在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农业生产资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就会加大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的收入。据山东的一项调查披露,我国的几种主要化肥早在1995-1996年的时候就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碳铵、尿素、磷肥95年较94年上涨50%;农药、农膜涨幅也在30%以上,1996年的农资价格上涨小于1995年,但仍高于全年商品零售价总指数8%的上升幅度,农资价格的上涨,使1996年粮食生产成本比1995年上升了51.6%。[1]

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成本的关系表明,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或是农产品价格不跌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下降,都可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增加,然而,这种情况至少当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农民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国家应当调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努力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由供给不足所致,那就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使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如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由垄断行为引起,那就应当努力消除垄断,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

市场环境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产品的售价,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农民的收入增加;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将下降。

实际情况是自1997年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逐年下降,1997、1998、1999、2000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指数分别是上年的95.5%、92%、87.8%和96.4[2]。这表明市场环境从1997年开始就变得对农民不利起来,如果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考虑进去,对农民而言,市场环境恶化的时间还要提前2-3年。

应当说,我国政府早就注意到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对农民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朱镕基同志在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有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曾坦言:我最感到头痛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

当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农民收入下降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农产品的供给,促使农产品价格回升,这样做并不违背市场规律,也不是没有先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一直采取鼓励农民限产、减少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美国政府1961年出台了一项政策,明确规定如果农场主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主要用于土壤保护目的,农场主可以从政府得到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如果停耕土地超过20%,政府可以把补偿比例提高到60%[3]。我国由于农业人口众多,照搬美国的政策也许行不通,但美国政府通过控制农产品供给总量、维持农产品总的价格水平、维护农民利益的思路则可以为我们参考。

除市场环境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社会环境是指各级行政组织以及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单位和部门的总称。如学校、医院、水电供应、电信、金融部门等。

社会环境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农民需要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农民离不开它,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这些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组织和部门的行为规范不够,对他们监督不力,这些组织和部门也会侵犯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民的实际所得下降。

这些年在一些地区出现的违反国家规定超比例地提取“三提五统”费用,中小学乱收费,电力部门随意提高电价,农民领结婚证也要交纳一定费用等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侵蚀农民利益的一面。

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减轻农民的社会负担,就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各级行政部门向农民伸手、摊派,就是要制止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部门违反国家政策向农民乱收费、乱加价,一句话,就是要努力消除各种侵蚀农民利益的行为与现象。社会环境好起来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成本就会下降,收入就会相应地增加。

二、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扩大再生产有二种基本模式,一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一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农业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在农业技术水平不变前提下,通过增加农业劳动投入,通过扩大农业耕种面积,使全国一次性播种面积和复种面积大幅增加,同时使全国农产品总量得到增加的一种再生产模式。在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

这种扩大再生产从根本上来说行不通,它只会使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再次下跌,农民的收益不仅不会因此而增加,反而还会下降。

农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指在不增加活劳动投入、不扩大农业耕种面积前提下,通过增加技术投入,使农业生产在原有基础得到扩大的一种再生产模式。

农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有二种后果,一种后果是农产品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增加;另一种后果是农产品总量不增加,但品质提高、品种增加、价值大幅度增加。只有后一种结果出现时,农民的收入才会增加,因为前一种后果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一样,也会造成农产品供过于求和农民收入下降,这是我国只能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的根本原因。

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首先要帮助农民树立商品生产意识。所谓商品生产意识,简单地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的意识,它包含着以最少投入、最大产出、获取最大利润的经济理性思维的成熟。我国是一个小农大国,农民的商品生产意识淡薄。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自己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因为自己要吃粮食,农民无论如何要种几分地或几亩地,以保证自己有粮食吃;因为自己要吃菜,农民还要留出一点地种蔬菜,以保证自己有菜吃,如此等等。大多数中国农民都把自己的精力分配在数10种不同农副产品的生产上,而不能集中精力生产一、二种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农产品,农民这种以自己的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的思维特点,不仅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限制了自身收入的增长。由此可见,引导农民走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和思维模式,培育他们的商品生产意识和市场观念,是实现农业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的关键。

其次,还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无论是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学习先进的农业耕作方法,还是收集和分析农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核算,都涉及到文化知识问题。文化知识水平低,就难以完成上述任务,而我国当前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状况,又实在难以令人乐观。

在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中,文盲占19.2%,小学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36.9%,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者占5.7%[4]。这组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特别是小学以下人口竟高达57.4%,农民的这种文化水平状况是我国引导农民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道路的一大障碍。

由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而我们又不能等到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之后再去引导他们走品质与价值扩大型再生产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近期内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以此去弥补农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而在汲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方面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