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的前药和药物传递系统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特殊化学品: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为了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药物化学就是一门发现与发明科学、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直接相互作用规律得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具有特定生理活性得化合物,可作为结构修饰与结构改造得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得药物。

发现途径与方法:从天然产物得到;以现有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利用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

优化方法: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替换、前药设计、软药设计、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新化学实体(NCE)在以前文献中为未报道过,并且能以安全、有效得方式治疗疾病得新化合物。

新药发现:靶分子得确定与选择,靶分子得优化,先导化合物得发现,先导化合物得优化。

ADM 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化学物既定理化性质。

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正辛醇中与水中分配达到平衡时得浓度比值。

P=Co/Cw。

亲水:扩散至血液体液亲脂:通过生物膜立体化学作用:几何异构,光学异构,构象异构优势构象:分子势能最低得构象。

未必未药效构象,与受体作用实际构象。

药效构象:药物与受体作用就是所采取得实际构象。

构象等效性:药物分子得基本结构不同,但可能会以相同得作用机制引起相同得药理或毒理作用,这就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得构象,即构象等效性。

代谢拮抗: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结构有某种相似度得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影响细胞生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利用计算机得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得逻辑制断功能,一目了然得图形显示功能,将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图形学与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从药物分子得作用机制入手进行药物设计。

生物靶点: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得生物大分子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得物理及化学性质得基团或取代基产生得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得生物活性得一种物质。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现代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制剂、贮存、稳定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使用的学科。

药剂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药剂学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

一、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历程现代药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药剂学主要关注药物的配方和制剂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药剂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更加综合和复杂的学科。

以下是现代药剂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药物配方的优化在过去,药物制剂的配方主要是基于经验和试错。

然而,随着对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的深入研究,现代药剂学开始运用科学方法来优化药物配方。

通过研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利用度,药剂学家能够设计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药物制剂。

2. 药物贮存和稳定性的研究药物的贮存和稳定性是药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药剂学家通过研究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和降解机制,以及药物与包装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这些研究对于药物的长期保存和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3. 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随着药物疗效的不断提高,对于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现代药剂学致力于研究如何将药物精确地传递到目标组织或者细胞,并在合适的时间释放药物。

这种精确的传递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4. 药物剂型的创新药物剂型是指药物的制剂形式,如片剂、胶囊、注射液等。

现代药剂学通过不断创新药物剂型,提高药物的适应性和便利性。

例如,研发出了缓释剂型、控释剂型等新型剂型,可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二、我国药剂学的发展状况我国药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医药学对药物的制剂和应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我国药剂学逐渐与国际接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1. 药物制剂技术的进步我国药剂学在药物制剂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的药物性评价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的药物性评价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递送系统的药物性评价研究药物递送系统是药物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涉及到药物的传递和释放,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高效治疗。

为了评估药物递送系统的药物性能,研究人员需要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药物性评价。

本文将探讨药物递送系统的药物性评价研究。

一、药物递送系统药物递送系统是药物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它是指将药物包裹在不同的纳米载体中,通过控制释放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包括纳米颗粒、纳米胶束和纳米纤维等。

二、药物性评价的重要性药物递送系统的药物性评价对于研究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递送系统的释放速率、穿透性、稳定性和毒性等关键性能。

只有通过全面而准确的药物性评价,我们才能确定最佳的药物递送系统,并确保其在体内的高效治疗。

三、药物性评价的方法1. 释放速率评价:药物递送系统的释放速率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离体释放实验来测定药物递送系统中药物的释放速率。

在实验中,我们将药物递送系统置于适宜的介质中,根据时间来测定药物的释放量,从而评估其释放速率。

2. 穿透性评价:药物递送系统的穿透性是指药物递送系统在途径生物屏障如细胞膜、皮肤等过程中的表现。

可以利用透过性试验来评估药物递送系统的穿透性能。

实验中,我们将药物递送系统置于模拟生物屏障的试验体系中,测定药物的透过量,从而评价其穿透性。

3. 稳定性评价:药物递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可以通过测定药物递送系统的粒径分布、形态特征和药物含量来评估其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动态光散射等手段来评估药物递送系统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4. 毒性评价: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过程中会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

因此,对药物递送系统的毒性进行评价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动物体内实验来评估药物递送系统的毒性。

实验中,我们将药物递送系统加入到细胞培养基或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的存活率和动物的生理变化,来评估其毒性。

国自然标书药物化学

国自然标书药物化学

国自然标书药物化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部设立的一个重要科研项目,旨在支持我国自然科学的创新研究。

药物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将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药物的发现、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对于实现新药的创新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从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开始,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药物化学领域的投资与支持,以及一些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首先,药物化学是药物研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药物的发现和设计是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

药物化学家通过分析疾病的机制和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合成分子,希望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化学家需要考虑分子的结构、稳定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等一系列因素,从而提高药物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化学的发展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关键支持,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持机制之一,在药物化学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研究的原创性、前瞻性和重要性等因素,对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项目进行资助。

通过资助优秀的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极大地促进了药物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

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鼓励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提高我国药物化学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我国药物化学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一些研究者通过结合专门的化学技术和计算方法,成功地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和抗细菌活性的药物分子。

这些药物分子在治疗相关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药物化学研究还涉及到药物传递系统、药物递送途径和药物剂型等方面,为改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性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了解决方案。

药物化学不仅仅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化学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和化学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在药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药物化学发展的趋势

药物化学发展的趋势

药物化学发展的趋势药物化学发展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靶向药物设计:传统的药物设计是通过发现并选择具有特定化学结构的分子,并测试它们对特定疾病的生物活性。

然而,随着疾病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发现和设计更具选择性和特异性的靶向药物,以精确干预疾病相关的分子靶点。

2. 抗体药物和生物制药:生物制药品,特别是抗体药物,在药物化学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抗体药物能够与特定的蛋白质靶标高度选择性结合,从而具有更好的药物特异性和安全性。

近年来,抗体药物在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3.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包装在纳米颗粒、聚合物或其他载体中,以改善药物的传递和释放效果。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细胞摄取率,减少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

药物化学领域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4. 药物组合治疗和个体化医疗:单一药物治疗在某些疾病治疗中存在局限性。

因此,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是将多种药物组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个体化医疗也是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和了解患者的基因变异和代谢特点,可以根据个体的特异性来设计和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

5. 绿色药物化学:传统的药物化学合成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溶剂、试剂和能源,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药物化学正在向绿色化学方向发展,鼓励使用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如催化剂、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材料等。

总的来说,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是将越来越多的精确、高选择性的药物带入市场,并探索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和治疗策略,以实现更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传递系统与靶向治疗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传递系统与靶向治疗

药物化学中的药物传递系统与靶向治疗在药物化学领域,药物传递系统是一种用于将药物输送到特定靶标的方法。

通过这种系统,药物可以更加高效地作用于靶标区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基于不同的载体和传递机制,如纳米颗粒、脂质体、聚合物等。

本文将就药物传递系统的种类及其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纳米颗粒是指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微小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尺寸效应。

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被摄取到机体内部,如口服、注射等。

它们能够在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高效输送。

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分为有机纳米颗粒和无机纳米颗粒两类。

有机纳米颗粒常见的载体有脂质体、聚合物纳米颗粒等;而无机纳米颗粒常见的载体有金属氧化物、磁性纳米颗粒等。

这些载体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性质、调控尺寸与形貌等方式来实现药物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广泛。

例如,通过将抗癌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毒副作用。

另外,纳米颗粒药物传递系统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癌细胞的靶向治疗,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

二、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脂质体是由一个或多个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微小囊泡,其可以将药物包裹在内部,并利用囊泡融合方式将药物输送到细胞内。

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有效保护药物免受血液中的降解酶作用。

脂质体药物传递系统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多的成功案例。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识别和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从而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

三、聚合物药物传递系统聚合物药物传递系统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聚合物材料中的传递方法。

聚合物可以通过纳米颗粒、微球等形式将药物包裹在内部,实现药物的控释和靶向输送。

聚合物药物传递系统具有很高的可调控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来调整药物释放的速率和方式。

名词解释--四大药(药理、药化、药剂、药分)

名词解释--四大药(药理、药化、药剂、药分)

名词解释药物分析●药品质量标准:为保证药品质量而对各种检查项目、指标、限度、范围作出的规定●药典:是国际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是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药品检验程序:包括药品的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检验报告等一系列的程序●中药制剂分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检验、控制中药质量的一门应用性学科●中药指纹图谱:指对药材、饮片、提取物或中药制剂等经适当的处理后,运用一定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得到能够标示其化学、生物学或其它特性的图谱●检测限/LOD: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检测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最小浓度或量●定量限/LOQ: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含量均匀度: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或非匀相液体制剂的每片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限度检查:药物在不影响安全性和疗效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有一定限量的杂质存在,这一既可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又便于生产和贮藏●滴定度:指1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滴定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的质量●精密称定:指称取的重量应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空白试验: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结果●鉴别试验: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来判断药物的真伪●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专属鉴别试验:依据每一种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选用某些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标准品:是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一般杂质: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易引入的杂质●特殊杂质:指某种药物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由于其生产工艺和性质而产生的杂质●Vitial反应:托烷类生物碱水解产物莨菪酸的特征反应,即硝化反应时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醌样结构的衍生物呈深紫色,渐变为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生物检定法:是指某生物或生物性材料对外来化合物的刺激性反应,用以定性测定该化学药剂的是否具有活性,或定量测定适当的药量●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注射后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药物化学●构象:碳原子上的基团在空间呈现无数的立体形象●药效构象:当药物分子与受体相互作用时,药物与受体互补并结合时的构象●构效关系:指药物或其它生理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理活性之间的关系●定量构效关系/QSAR:借助分子的理化性质参数和结构参数,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研究有机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有机小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排泄等生理相关性质的方法●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天然药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药用植物或植物中的生理活性成分的化学分支学科●组合化学:利用基本的合成模块组合成大量不同结构的化合物,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再确定其结构的一种新药研究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D: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从药物分子的作用机理入手进行药物设计●质量源于设计/Q6D:药品的制剂处方和工艺参数的合理设计是质量的根本保障,成品的测试只是质量的验证●合理药物设计:以药物作用靶点的三维结构和生物化学功能为基础进行药物设计的方法●星点设计:一种可用于多因素响应面分析的实验设计方法,是在析因设计的基础上加上星点和中心点设计●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相似生物活性的相同价键基团●先导化合物:指具有预期治疗价值的生物活性,但有存在一些需要通过开发类似物来克服缺陷的化合物●前体药物:经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发挥药效的化合物●软药: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后,经预期和可控的途径迅速代谢失活为无毒性或无活性的代谢物●硬药:不能或不易代谢,或需经过多步氧化或其他反应而失活的药物,基本以原药排出●孪药:将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先导物或药物组合成新的药物分子,产生协同作用或新的药效,是拼合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化学治疗药:对侵略性的病原具有选择性抑制或灭杀作用,而对抗体没有或有轻度毒性的化学物质●基因工程药物:将能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基因提取出来后放入可大量生产的受体中●致死合成:指通过治疗药物和致癌基因的协同作用关系作用杀灭肿瘤●NO供体药物:是指能够在体内释放出外源性NO分子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生物烷化剂:在体内能形成缺电子的活泼基团或其它具有活泼亲电基团的化合物,可与生物大分子中的丰富电子基团反应,使生物大分子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断裂药剂学●溶解度:一定温度下固态物质在100g溶液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溶出速率/溶出度:固体药物的有效成分在特定介质中溶解的速度或程度●脂水分配系数:化合物在脂相和水相间达到平衡的浓度比值●昙点:加热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而发生浑浊的现象成为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昙点●Krafft点: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t点●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几乎不吸湿,而在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把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时的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亲水亲油平衡值/HBL:是指表面活性剂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水或油的综合亲和力,用以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F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Z值为10摄氏度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摄氏度、Z值为10摄氏度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当的时间●D值: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灭杀90%或使之降低一个对数单位所需要的时间●触变性:指凝胶体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可逆的凝胶现象●表面活性剂: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剂型: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纳米乳: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等自发形成的粒径在1~100nm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透明的匀相分散体系●脂质体:是一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贮库型药物载体●包合物:药物分子被全部和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复合物●固体分散体: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B-环糊精:含有7个葡萄糖分子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药物传递系统:以适宜的剂型或给药方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优效果,主要包括口服缓控释系统、透皮给药系统和靶向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系统/TDDS: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透片吸收促进剂: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通过降低皮肤的阻力和屏障性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靶向制剂:一类能够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且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靶向给药系统●布朗运动:液体介质分子热运动撞击质点引起的质点无规则运动●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所受重力与粒子间的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测得的最大角●置换价: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用以计算栓剂基质用量的参数●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是物理化学概念●等张溶液: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是生物学概念●一步制粒:也称流化制粒,采用流化技术在一台机器内完成混合、制粒、干燥●EPR效应:由于肿瘤等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大,使粒径在100nm以下的粒子易滲出而滞留在肿瘤组织中的现象药理学●首过效应:有些药物在口服后,进入全身循环前先在胃肠道、肠粘膜细胞和肝脏内破坏掉一部分,使得进入全身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现象●肝肠循环:个别药物由胆汁排放到小肠后,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血脑屏障:即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脑脊液、脑细胞与脑脊液间的三种隔膜的总称●首剂现象:首次用药,患者出现严重的直立性低血压现象,首剂减半可缓解●生物利用度:指不同剂型的药物能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相对程度和速率,一般用吸收百分数表示●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以后,按此时制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药物占有的体液总体积●治疗指数:即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米氏方程: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半衰期:一般指血浆半衰期,即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也称恒比消除●效能:即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药物的药理效应增加,当效应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效价:达到同等效应时所用的剂量或浓度。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大全

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大全导言: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在化学结构方面的性质、合成、转化以及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药物研发和制造过程中,药物化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本文中,将对一些药物化学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药物:药物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或改善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两大类。

化学药物是由合成或经过化学改造得到的,而生物药物则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获得的。

2. 药效:药效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化学、生物学、药理学效果的总称。

药物的药效可以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生理功能或代谢等方式发挥作用。

3. 结构活性关系(SAR):结构活性关系是指药物化学中,药物分子结构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

通过了解和分析药物分子结构与药效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设计和开发更有效的药物。

4. 合成路线:合成路线是指药物化学家为了合成药物,设计的一系列反应步骤。

药物化学家需要考虑合成路线的效率、成本、选择性和安全性等因素,以确保药物的高效合成。

5.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可以发生在肝脏、肾脏和其他组织中,主要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进行。

6. 化学衍生物:化学衍生物是指通过对原有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得到的具有新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化合物。

化学衍生物常用于药物研发过程中,可以通过结构优化来改善药物的性能。

7. 药物筛选:药物筛选是指通过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寻找具有治疗潜力的化合物。

药物筛选通常包括体外筛选和体内筛选,通过对药物的活性、毒性和代谢特性的评估,选择出合适的候选药物。

8. 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转化成合适的形式,并通过合适的途径传递到目标组织或器官的系统。

药物传递系统可以通过控释系统、纳米药物载体等方式来实现,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9. 药物靶点:药物靶点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结合,发挥作用的靶标分子。

药物化学新进展及应用领域研究

药物化学新进展及应用领域研究

药物化学新进展及应用领域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化学的新进展以及其在应用领域中的研究。

一、药物化学新进展1. 药物分子设计药物分子设计是药物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化学方法的快速发展,药物分子设计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分子的活性、选择性和代谢性质,从而加快了药物的研发过程。

结合药物机理的理解和目标蛋白的结构信息,药物分子设计可以提供有效的药物候选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2. 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是一种能够对大量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快速鉴定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并进行活性评价和药效学研究。

例如,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应用于新药发现、靶点鉴定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传统的药物传递系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例如药物的不稳定性、剂量不准确等。

近年来,药物化学的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药物传递系统,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学效果。

例如,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分布,从而提高药物的传递效率。

二、药物化学在应用领域中的研究1. 新药开发药物化学在新药开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具有目标活性的药物分子,药物化学研究可以为新药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持。

药物化学研究者们通过对药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药效学和体内稳定性,以及减少不良反应。

2. 药物代谢研究药物代谢研究是药物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以及代谢速率。

这些信息对于药物的安全性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和临床用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物化学的研究者们通过使用现代的分析技术和计算工具,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药物的代谢性质和代谢动力学。

药物化学与药物药理学的前沿研究

药物化学与药物药理学的前沿研究

药物化学与药物药理学的前沿研究药物化学和药物药理学是现代医药领域中两个关键性的学科,它们共同促进了新药的发现、设计和研发。

在医学进步的推动下,药物化学和药物药理学的前沿研究正在不断展开,为疾病治疗提供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一、药物化学的前沿研究:新药发现与设计药物化学致力于新药的发现和设计,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改良和优化,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

在药物化学的前沿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方向值得关注。

首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CADD)在新药发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虚拟筛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从海量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从而缩短了新药研发的时间和成本。

其次,多靶点药物研究成为药物化学领域的热点。

传统的单靶点药物只针对疾病的某个特定靶点进行干预,而多靶点药物则可以同时作用于疾病的多个靶点,具有更好的疗效和较低的耐药性。

因此,多靶点药物的研究成为药物化学的前沿方向之一。

此外,药物化学研究也在探索新的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例如,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溶解性,增加药物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

这种新的给药途径具有极大的潜力,在药物治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药物药理学的前沿研究: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药物药理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在药物治疗研究中,药物药理学的前沿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两个方面。

首先,个体化治疗是药物药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由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造成同一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患者中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因此,个体化治疗通过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其次,靶向治疗是药物药理学的又一重要研究方向。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设计和应用特定的药物分子,精确地作用于疾病相关的分子靶点,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学导论 复习提纲(附答案)---精品管理资料

药学导论 复习提纲(附答案)---精品管理资料

复习提纲第一讲与第二讲药学和药物的定义●药学是研究药物的一门科学,是揭示药物与人体或者药物与各种病原生物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药学也是研究药物的来源、成份、性状、作用机制、用途、分析鉴定、加工生产、经营使用及管理的一门科学。

药学的基本范畴●药学的服务对象是人,研究的对象是药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疾病,最终的目的是维护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基本范畴:生命、健康、疾病、衰老与死亡、药品药学学科的结构体系1.提供药物发现的研究学科:药物化学、植物化学、微生物药物等2.评价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学科: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3.药物的生产、质量的学科:药剂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制药4.药物的经营管理的学科:药事管理学、医院药学、社会药学、药物经济学药学的战略地位和作用(P19)我国药学研究的三大热点1)创新药物2)中药现代化3)药物新剂型我国药学战略转变1)仿制为主到创仿2)国内市场到内外并举3)工业结构从原料到原料与制剂并举4)技术结构从单纯合成药到合成药生物药并举5)企业规模结构从分散到集中的战略转变论述药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关系,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药学人才需要的基本知识背景。

(p18)了解药学的历史与发展(p1-p13)第三讲生药学、代谢产物的定义●生药学(Pharmacognosy):研究生药的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应用的学科。

●代谢产物: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生药学的目的和任务1)准确识别和鉴定生药及基源的种类。

2)调查、考证药用植物和生药资源.3)制订生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评价中药材品种优劣。

4)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5)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药用物种、优质物种及转基因物种。

6)促进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植物常见部位拉丁名根 (Radix);根茎(Rhizoma); 茎(caulis);木材(Lignum);枝(Ramulus);树皮(Cortex); 叶(Folium);花(flos); 花粉(Pollen);果实(Fructus);果皮(Pericarpium);种子(semen);全草(Herba);树脂(Resina);分泌物(Vemen); 植物成分代谢产物的类别和区别●初生代谢产物:生物体产生的维持其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RNA、DNA、酶、纤微素等等●次生代谢产物:生物体产生但对生物体本身生命活动无明显作用的物质●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化学类型:糖(碳水化合物):2、苷类3、苷键:C 、N、 O、 S等, 4、黄酮类5、生物碱类6、萜类7、香豆素类8、鞣质类9、挥发油10、脂类11、有机酸12、其它:如无机元素。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特殊化学品: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为了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科学、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直接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

发现途径和方法:从天然产物得到;以现有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

优化方法: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替换、前药设计、软药设计、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新化学实体(NCE)在以前文献中为未报道过,并且能以安全、有效的方式治疗疾病的新化合物。

新药发现: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ADM 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化学物既定理化性质。

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正辛醇中和水中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P=Co/Cw。

亲水:扩散至血液体液亲脂:通过生物膜立体化学作用:几何异构,光学异构,构象异构优势构象:分子势能最低的构象。

未必未药效构象,与受体作用实际构象。

药效构象:药物与受体作用是所采取的实际构象。

构象等效性:药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不同,但可能会以相同的作用机制引起相同的药理或毒理作用,这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构象,即构象等效性。

代谢拮抗: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结构有某种相似度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影响细胞生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的逻辑制断功能,一目了然的图形显示功能,将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图形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从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入手进行药物设计。

生物靶点: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取代基产生的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生物活性的一种物质。

(完整版)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特殊化学品: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为了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科学、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直接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先导化合物: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

发现途径和方法:从天然产物得到;以现有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

优化方法: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进行替换、前药设计、软药设计、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新化学实体(NCE)在以前文献中为未报道过,并且能以安全、有效的方式治疗疾病的新化合物。

新药发现: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ADM 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化学物既定理化性质。

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正辛醇中和水中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P=Co/Cw。

亲水:扩散至血液体液亲脂:通过生物膜立体化学作用:几何异构,光学异构,构象异构优势构象:分子势能最低的构象。

未必未药效构象,与受体作用实际构象。

药效构象:药物与受体作用是所采取的实际构象。

构象等效性:药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不同,但可能会以相同的作用机制引起相同的药理或毒理作用,这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构象,即构象等效性。

代谢拮抗: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结构有某种相似度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影响细胞生长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功能,全方位的逻辑制断功能,一目了然的图形显示功能,将量子化学、分子力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图形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交叉,从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入手进行药物设计。

生物靶点: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生物电子等排体:具有相似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基团或取代基产生的大致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生物活性的一种物质。

药学研究方向

药学研究方向

药学研究方向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开发、制备、配方、药效等方面的学科。

药学研究方向众多,涉及药物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药学研究方向。

1. 药物化学研究方向: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的合成、结构和属性的学科。

该研究方向注重药物分子的设计、分析和改进。

其目的是通过合成新的药物来治疗疾病,提高药物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2. 药物分析研究方向:药物分析是研究药物质量、成分和含量的学科。

该研究方向注重药物分析方法的开发与改进,以保证药物品质与安全性。

药物分析常用的技术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等。

3. 生物药剂学研究方向: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药物的开发、制备及传递的学科。

该研究方向注重生物药物的产生机制、传递途径、稳定性和释放性等方面。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可提高生物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并探索新的生物药物转化途径。

4. 药剂学研究方向: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剂和给药途径的学科。

该研究方向着重制剂的设计、优化和评价,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

药剂学的研究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

5. 药物输送系统研究方向:药物输送系统是研究药物的递送方式和技术的学科。

该研究方向涉及药物的载体材料、递送方式和释放机制等方面。

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控释性和生物安全性。

6. 药理学研究方向: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机制的学科。

该研究方向注重药物的效应、毒性和代谢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可深化对药物的了解,并为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除以上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外,药学还有临床药学、药物制剂工程、药物社会学等多个子学科领域,涵盖了从药物的发现、开发到应用的完整药物研究链条。

药学研究方向的选择,应该根据个人兴趣、求职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权衡和选择。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一,药物1,非特异性结构药物:不具有与药物靶点相结合的药物,比如巴比妥。

2,拼合原理:将两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进入体内分解成两个有效成分,以减小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球的二者作用的联合效应。

比如贝诺酯。

前药:指一些在体外活性较小或者无活性的化合物,在体内经过酶的催化或者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其常常指将活性药物(原药)与某种无毒性化合物以共价键相连接而生成的新化学实体。

一类是载体前体药物;另一类是生物前体药物,生物前体药物大部分不是人为修饰的,而是在研究作用机制时,发现其作用过程是经体内酶催化代谢而产生活性物质。

如非甾体抗炎类药物舒林酸就是典型的生物前体药。

3,软药原理:软药是一类本身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在体内起作用后,经人们人为设计的可预测的或可控制的代谢途径,生成无毒和无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

比如阿曲库铵。

4,电子等排原理:凡是具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和电子,并且电子排列状况也相同的分子、原子或基团称为电子等排体。

比如氟尿嘧啶。

5,英文药物名称词干:西泮-azpam;卡因-caine;头孢cef-;西林-cillin;康唑-conazole;地平-dipine;格列gli-;霉素mycin;硝唑-nidazole;洛尔-olol;沙星-oxacin;西汀-oxetine;洛芬-profen;瑞林-relin;前列素-prost;沙坦-startan;替丁tidine;伐他汀-vastatin。

6,药物常见的代谢反应药物代谢通常分为两相:第Ⅰ相生物转化和第Ⅱ相生物转化。

第Ⅰ相主要是官能团化反应,在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即CYP450)的催化下对药物分子进行氧化、还原、水解、脱卤素反应等,第Ⅱ相是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等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以易排除体外的结合物。

7,维生素的分类和性质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药物化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研究进展

药物化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研究进展

药物化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交叉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小分子化合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与药物化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将从药物化学中的化学生物学角度,探讨其研究进展。

一、化学生物学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化学生物学通过研究小分子化合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为药物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快速筛选出与目标蛋白相互作用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不仅能够作为药物候选物,还可以用于深入了解药物与目标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二、化学生物学在药物代谢与药效评价中的应用药物代谢是指在生物体内发生的药物分解和转化的过程,它对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化学生物学能够通过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深入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且预测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和药效评价。

三、化学生物学在抗药性研究中的应用抗药性是指生物体对药物产生的抗性现象,是药物疗效下降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抗药性的发生机制,并且设计出对抗药物产生抗性的化合物。

四、化学生物学在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中的应用药物传递系统是指将药物有效地传递到目标部位的技术和策略。

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设计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药物传递性能的药物分子。

通过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或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目标组织选择性和药物局部浓度,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总结:药物化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为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化学生物学的研究,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并且设计出更加高效和安全的药物。

未来,化学生物学在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药物化学与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

药物化学与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

药物化学与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作为医学领域重要的学科,药物化学与药物输送系统在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药物的结构、合成以及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而药物输送系统则是为了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选择性和疗效,使其能够准确地传递到目标组织或细胞。

一、药物化学的研究药物化学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药物的合成、结构鉴定和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等。

药物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其在生物体内的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因此,对于药物分子结构的合理设计和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药物合成过程中,合成路线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关键因素。

科学家通过合理地设计合成路线,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合成的效率和产物的纯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特殊的功能基团或修饰化学键的方法,调节药物的溶解度、药代动力学参数和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等,从而改善药物的药效。

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是药物化学中的重要课题。

药物和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结合模拟,揭示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而优化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能。

二、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药物输送系统旨在通过改变药物的制剂形式和输送方式,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常见的药物输送系统包括纳米粒子、脂质体、聚合物包覆体系和基因输送系统等。

纳米粒子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输送系统,由纳米级尺寸的颗粒组成。

纳米粒子可以包裹药物分子,保护其免受生物降解的影响,同时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此外,纳米粒子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使药物在体内靶向到特定的组织或细胞。

脂质体是由人工合成的类似细胞膜的双层结构包裹的药物输送体系。

脂质体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提高药物的吸收和渗透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此外,脂质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聚合物包覆体系是利用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聚合物材料制备的药物输送系统。

聚合物包覆体系可以包裹药物分子,达到稳定药物的作用,并实现对药物的缓释。

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治疗在人类健康疾病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认识和重视。

然而,常规的口服、注射等药物途径往往会对身体带来副作用和影响。

因此,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药物递送系统旨在通过加工、改造药物,实现药物快速释放、定向释放、微量释放等目的。

这篇文章将讨论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种类药物递送系统的种类较多,有一些基本的分类方式:1.化学性质分类:被包裹在纳米粒子、聚合物中等等的化学性质比较明显,这种分类方式依赖于药物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分类:根据物理性质将药物递送表现为热致释放、电致释放等等,或根据载体类型分类为微球和纳球等等。

3.生物途径分类:药物递送系统,可以被用于某些特定生物途径,例如口腔给药、肺部吸入途径等等,例如口服、鼻炎治疗等。

二、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两个方面:药物和载体。

1.药物药物是药物递送系统最重要的一部分,药物整体性质决定了最终药物递送系统的效果。

对于药物的处理,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选择考虑成分、特性、目标、剂量等等。

(2)药物加工方法,常用的有溶剂热处理、高压等等。

(3)药物质量控制可以通过NMR、XRD等检测方法进行。

2.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是最终供给药物的介质。

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目标进行不断的选择和改造,一般有以下几种载体:(1)生物可降解聚合物(2)脂质体等类似脂質体的物质(3)金属载体(4)人工能量传递器(5)碳纳米管三、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被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纳米医药将药物加工为纳米颗粒的形式,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细胞并进行治疗。

纳米颗粒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控制和调节药物的运输速度和量。

2.生物传感器药物递送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理指标、疾病标志物、小分子药物等等,可以在医疗、体育和军事等领域中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O O O O
CH3 O HO O O
O
O O O O
OH
OH
CH3O OH
OCH3
CH3O
OCH3 OPO3H2
依托泊甙 Tween 80,聚乙二醇,乙醇
BMY-40481
提高吸收与分布的前药
用于皮炎,瘙痒
抗青光眼药物,易于穿透角膜
• 作用于特定位点的前药 药物如果提高亲酯药物
中性介质时比非 离子化酯稳定
胺制成载体药物
• 酰胺由于较难水解,较少用于前药制备
• 活化的酰胺,通常为碱性较弱的胺或者氨 基酸的酰胺,可用于前药设计
• 氨基甲酸酯通常比较稳定,但氨基甲酸苯 酯(RNHCO2Ph)可被血浆中的酶快速解 离,可用于前药
Amino Acid Prodrugs: Lysine and Alanine
潜优化药物的类型 载体前药(Carrier-linked Prodrug)和生物前体(Bioprecursor) 载体前体药物:活性化合物与载体(通常是亲脂性的起运输作 用的结构部分)暂时性结合, 在适当的时候通过酶的作用去除 载体,如酯的水解, 释放出活性化合物 生物前体:在体内经过酶催化的,除水解反应以外的氧化、 还原、磷酸化和脱羧反应等方式活化的前药, 不是活性化合 物与载体暂时性结合,而是分子结构本身改变, 称生物前体前 药. 生物前体前药不能通过简单的基团解离而得到.
载体前体药物分类
• Bipartate:生物活性物质和载体直接相连
• Tripartate:载体通过link与药物相连 • Mutual prodrug:两个药物(通常有协同作用) 相互连接,可互为载体.
• 优良的载体前体药物一般符合下列标准: 1.药物与载体通常以共价键结合 2.原则上前体药物活性较弱或没有活性
HOCH2 O HO OH OH O CH2 CO
寄生结肠处的细 菌将糖甙水解, 释放原药
OH
O
• 增加稳定性
血药浓度提高8倍
Propranolol
首过效应严重,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生物利用度 提高45倍, 28倍 治疗鸦片成瘾, 本身无成瘾性
延长作用时间,降低释放速率 • 减少用药的剂量和频率 • 消除夜间用药 • 增加了病人的耐受性 • 减少了快速释放药物浓度波动的不利影响 • 低剂量,慢释放,减少了毒性 • 减少了胃肠道的副作用 • 通常用长链脂肪酸酯来缓释,水解慢,可肌注
药物化学的前药和药物传递系统
前药(潜药, prodrug) 化合物本身没有活性, 但在体内通过代谢和 生物转化,成为有活性的化合物, 称为前药。
药物潜优化(Drug latentiation) 将有活性药物转变成非活性药物,在体内经 酶或化学作用,生成原药发挥作用
先导化合物进行潜优化战略的应用
• 水溶性(如注射用药/滴眼液) • 吸收分布 药物靶部位浓度不足,根据靶部位的特性改变脂溶性或水溶 性 • 药物作用于特定位点 组织或者器官存在高浓度或独特的酶 • 不稳定 药物到达靶器官前就已代谢失活 •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 毒性 • 病人的可接受性—气味,口感,注射时的疼痛感 • 制剂问题—如挥发性的药物前药化制成固体片剂
J. Med. Chem. 2002, 45, 744-747
抗惊厥药物Progabide
通过还原体系的载体前药
• 磺酰胺
• 羰基—席夫碱,肟,缩醛,缩酮,烯醇酯,恶 唑啉(oxazolidine), 噻唑啉(thiazolidine)
Bipartate 载体前药举例
• 增加水溶性
CH3 O HO O O
肠道灭菌药物,只能直肠给药
口服
O O O O NH2
Dibenzoyl-ADTN: 多巴胺激动剂 可到达中枢神经
易于穿透血脑屏障
抗惊厥药物 1 300
前列腺癌 : 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磷酸酯酶和酰胺酶 1. 前药活化酶在正常组织中要低浓度或者缺失 2. 前药活化酶在肿瘤细胞中要有足够的表达和催化活性 3. 前药是肿瘤中酶的良好底物,但不能被肿瘤细胞以外的体 内酶活化 4. 前药要能穿过肿瘤细胞膜 5. 前药和原药的毒性区别要大 6. 活化药物要能高度扩散或者被肿瘤邻近细胞主动吸收,并 杀死邻近未表达该酶的肿瘤细胞 7. 活性药物合适的半衰期:能杀死邻近肿瘤细胞,而不泄露至 肿瘤细胞以外从而引起其他损害
tasteless
• 制剂问题
下泌尿道感染的预防用药,适用于泌尿道术 后及膀胱镜检查后留置导尿管者; 在偏酸性条件下(尿液PH约6.5), 水解为甲醛 和马尿酸,甲醛有杀菌作用
水解为醋酸,抗真菌
大分子药物载体系统
• 一般战略
利用合成的聚合物,糖蛋白,脂蛋白,肝素,荷尔蒙,白蛋白,脂质体,DNA, 右旋糖苷, 抗体等大分子,将药物通过共价键结合上去,由于大分子理化性质的改变而影响 药物的分布和吸收. 优点: 理化参数可以通过大分子来改变调节; 作用位点靶向性较强; 毒副作用可 以降低 缺点: 口服不一定能很好吸收, 有可能产生免疫反应.
达峰时间 2~6小时
芝麻油肌注, 药效持续1月
半衰期 6~8 小时
作用1月
抗炎药物 Tolmetin sodium 达峰时间 1小时
9小时
• 降低毒、副作用
抗青光眼, 降低视觉的副作用
增加病人的耐受性
减少注射疼痛
减少乙酸酯口服 的苦味
抗菌素Clindamycin 儿童用药
Sulfisoxazole bitter
3.药物与载体的结合键在体内一定能被打开
4.载体要无毒 5.为保证药物有效浓度,母体药物的释放要快
载体前药的官能团连接
• 醇、酸和相关基团 酯作为前体药物的优势:普遍性,易制备, 易调节亲脂性/亲水性,利用电性和立体效 应调节稳定性 • 胺 • 磺酰胺 • 羰基化合物
醇做成酯的前药
• 有的酯不一定是体内酯酶、硫酸酯酶、磷酸酯酶 的好底物,水解不快,也就不是好的前药 • 琥珀酸酯可用来加快酯的水解 • 酯的活性太高,可以增加立体障碍或者延长脂肪 酸的碳链来降低水解速率 • 酸性介质中给药,醇可制成缩醛或缩酮的形式
• 合成聚合物
聚合物与药物的轭合物一般不能通过细胞膜,但能通过细胞的胞饮作用 进入细胞内, 一般不能在体内降解, 需要5~12个月从体内消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