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卫气行...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译文】黄帝说:卫气滞留在腹内,蓄积聚藏而不运转,无法到达它素常周流循行之处,使人支胁、中满,喘息气逆,怎样消除这些病状呢?伯高说:气积聚在胸中的,取上部穴位治疗;气积聚在腹部的,取下部穴位治疗;胸部、腹部都气结胀满的,兼取旁近的穴位治疗。
黄帝问:怎样取穴刺治呢?伯高回答说:气聚积在胸部的,当针泻人迎、天突、喉中各穴;气聚积在腹部的,针泻三里、气街;胸部、腹部都气结胀满的,取治在上的人迎、天突、喉中,在下的三里、气街,以及中部季胁下一寸处的章门穴;胀满严重的,则用鸡足形取穴法就前举上中下各穴刺治。
经诊视,如果病人的脉象大而弦急、脉绝不至及肚皮过于绷紧,则不可进行针刺。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问伯高说:怎样诊知皮肉、气血、筋骨有病呢?伯高说:色起两眉间而且缺乏光泽的,病在皮肤;唇色发青、发黄、发赤、发白或发黑的,病在肌肉;营气濡滞不旺的,病在血脉;目色呈现青、黄、赤、白、黑的,病在筋;耳干枯、多耳垢的,病在骨。
黄帝问:病的情况怎样?如何取穴针治?伯高说:百病的变化,无法一一数说。
然而皮有皮部分区,肉有结块突起之处,血气有所输往,骨骼有所连属。
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缘故。
伯高说:皮的分部,在四肢。
肉的结块突起处,多在臂膀、小腿诸阳经分肉之间与足少阴分肉之间。
血气所输,输往诸经的络穴,如果气血滞留壅塞,就会使经气过盛而勃起。
病在筋部的,则无分其阴阳左右,只须候察疾病所在部位而加以针治。
病在骨的,当取治骨的连属处,即骨节的间隙,它们是接受髓液而补益脑髓的。
黄帝问:怎样取穴针治呢?伯高说:病的变化,或浮或沉,或深或浅,不可穷尽,须分别情况作不同处理。
病轻的浅刺,病重的深刺;病轻的少刺,病重的多刺。
随着病情变化而进行调治,这才算得是高明的医工。
黄帝问伯高说:人有肥瘦、大小、寒温,又有老壮少小,怎样区分呢?伯高回答说:人到五十岁以上为老,二十岁以上为壮,十八岁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
卫气翻译赏析_卫气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卫气翻译赏析_卫气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卫气”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本章要点】一、从五脏六腑的功能,说明营气、卫气的功能和循行概况。
二、指出十二经脉的标本与某些穴位的关系。
三、简述上下虚实的治法,并说明四街的部位,以及治疗上取其穴位时应用毫针的手法。
【原文】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气①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亭亭淳淳乎,孰能穷②之。
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
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
命门者,目也。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③之间,标在窗笼之前。
窗笼者,耳也。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④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52篇卫气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52篇卫气.doc》本章《卫气》从五脏六腑的功能,说明营气、卫气的功能和循行概况。
指出十二经脉的标...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neijing/178020.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黄帝内经》论睡眠障碍

.
病案 王某某,男,68岁,2005年3月29日接诊
失眠三月余,服舒乐安定、氯硝安定及 养血安神糖浆、枣仁安神丸等药物,效 不显,神情烦躁,语多不休,声如洪钟, 易怒,耳门刺痛阵阵,咽红喉痛,口干、 口腻,纳食无味,寐则头汗如浴,苔厚 白腻,质暗,脉大弦。
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 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 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 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 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素问·平人气象论》 “溺黄赤安 卧者,黄疸,”
.
病案:蒋某某,男,60岁,2004.3.16初 诊。
神疲乏力,多卧,每日睡12~14小时, 仍不解乏。形体肥胖,腹大,体重98公 斤,身高170公分,患有高血脂、脂肪 肝、高血粘度症,便溏,慢性结肠炎。
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 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 不得安而喜梦。”
.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岐伯曰: 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
.
肝气盛则梦怒, 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 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 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 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
2、邪留上焦,卫气久留于阴 《灵枢·大惑论》曰:“邪气留 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己食 若饮汤,卫气留于阴而不行, 故猝然多卧焉。”
中风先兆 病案
.
奚某 女,76岁2000年11月8日初诊。 平素昼不精,夜不瞑,近三、四天
突然多卧,不思起床,起则行步飘忽不 定,易摔跤,神疲头晕,目眩耳鸣,倦 怠面黄,记忆力大减,两足至膝皮肤刺 痛,扪之麻木如隔衣,形体瘦削,脉小 弦滑,舌暗红,苔厚腻, 血压160/90mmH克,血甘油三酯、胆固 醇均偏高, 脑CT示:左侧颞部腔隙性梗塞灶。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听卫气运行的情况,它是怎样出入于阴阳之分而周行全身的呢?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昼夜有十二个时辰。
子为北,午为南,连接子午成南北纵线,则为经;卯为东,酉为西,连接卯酉成东西横线,则为纬。
天宇周环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宿,每一方面有七个星宿,东西南北四方共有四七二十八个星宿。
自东方房宿至西方昴宿为纬,自北方虚宿至南方张宿为经。
因此,自房宿至毕宿为阳,自昴宿至心宿为阴。
阳主白昼,阴主黑夜。
所以,卫气的运行,在一昼夜之间循行全身五十周次,白昼循行于阳分二十五周,黑夜循行于阴分二十五周,夜间环行于五脏之间。
所以,平明的时候,夜分结束,卫气就从目中浮出。
眼睛张开,卫气就上行于头,沿项部下行足太阳经,再循背部向下,到达足小指外侧尖端。
它的分支,从目外眦别出,向下沿着手太阳经,下行到手小指外侧尖端。
另有分支,也从目外眦而出,沿足少阳经下行,流注于足小指与足无名指之间。
又有分支,循手少阳经,下行至手小指间。
其中别而向上的,则行至耳前,合于颔部的经脉,注入足阳明经,下行至足背之上,入于足中指之间。
它的又一分支,从耳下沿着手阳明经,进入手大指之间,再入掌中。
卫气行至足部,进入足心,从足内踝出而行于阴分,然后再向上会合于目。
这就是卫气在白天沿着阳分循行一周的情况。
所以,太阳运行一个星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一又十分之八周;太阳运行二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三又十分之六周;太阳运行三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五又十分之四周;太阳运行四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七又十分之二周;太阳运行五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九周;太阳运行六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十又十分之八周;太阳运行七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十二又十分之六周;太阳运行十四宿,卫气就在人体内运行二十五周而又有余数十分之二周。
卫气白天在阳分行尽二十五周,入夜后便在阴分运行。
卫气开始进入阴分,通常是从足少阴经传注到肾脏,由肾传注到心脏,由心传注到肺脏,由肺传注到肝脏,由肝传注到脾脏,由脾又传注到肾而为一周。
卫气行翻译赏析_卫气行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卫气行翻译赏析_卫气行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卫气行”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题解】卫气行,指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
文中主要介绍了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情况。
故篇名为"卫气行"。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日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亏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亏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嘲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亍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提要】本段指出了卫气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的具体循行途径及其具体循行尺度。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你谈一谈卫气在人体是如何运行的,什么时候出于体表,什么时候进入体内,又是在什么地方会合的?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位居正北方,午位居正南方,连接南北的竖线为经,卯位居正东方,酉位居正西方,连接东西的横线为纬。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卷十二九针论篇第七十八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筩其身而锐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曰: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从《黄帝内经》原文看卫气循行

从《黄帝内经》原文看卫气循行盖晓丽;王德强【摘要】目的进一步挖掘卫气循行规律,丰富营卫理论体系,补充卫气循行具体细节点,弥补目前关于卫气循行的认识不足.方法系统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卫气循行的原文,参阅后世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出卫气循行的具体规律.结果循行部位:皮肤、分肉、四肢之间,经脉之外.循行时间:一日一夜五十周,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具体循行顺序:昼行于阳经,却又行于阴分,夜行于阴脏.结论卫气循行有特定规律,比营气复杂很多,与天地昼夜变化相应,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与人体目之开合、睡眠节律密切相关.【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9(034)008【总页数】3页(P1161-1163)【关键词】《黄帝内经》;卫气;循行【作者】盖晓丽;王德强【作者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二科山东临沂276002;临沂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二科山东临沂276002【正文语种】中文卫者,为“水谷之悍气”[1],其性“慓疾滑利”[2],其循行规律比营气更为复杂,对于中医临床尤其是针灸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挖掘。
但后世对于营卫运行一直缺乏系统总结,对于卫气循行更是众说纷纭。
《黄帝内经》中初步形成了营卫理论的雏形,详细记载了营气与卫气各自的循行特点,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中卫气循行的原文,归纳出卫气的循行规律,以期补充完善现有营卫理论,指导相关疾病如失眠的中医临床治疗[3],现简述如下。
1 循行部位:皮肤、分肉、四末,经脉之外与营气的循行不同,卫气不循行于经脉之中,而行于经脉之外,《黄帝内经》中多篇都有论述。
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灵枢·卫气》中也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而在《素问·痹论》中关于卫气的循行部位说的更加具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灵枢·本藏...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本藏【原文】灵枢·本藏【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
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
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
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
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
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
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别本作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
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䏚而痛,不能疾行。
脾高则䏚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
黄帝内经·卫气行原文

黄帝内经·卫气行原文【题解】卫气行,指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
文中主要介绍了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情况。
故篇名为卫气行。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日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亏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亏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嘲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亍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提要】本段指出了卫气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的具体循行途径及其具体循行尺度。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你谈一谈卫气在人体是如何运行的,什么时候出于体表,什么时候进入体内,又是在什么地方会合的?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子位居正北方,午位居正南方,连接南北的竖线为经,卯位居正东方,酉位居正西方,连接东西的横线为纬。
灵枢·营卫生会...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营卫生会【原文】灵枢·营卫生会【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
日中而(别本作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别本作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
灵枢·卫气行...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卫气行【原文】灵枢·卫气行【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别本作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
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别本作二),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此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俞跗、少师、⿁臾区、少俞等多位⼤⾂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部医家类。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素问》1. 上古天真论 【译⽂】2. 四⽓调神⼤论 【译⽂】3. ⽣⽓通天论 【译⽂】4. ⾦匮真⾔论 【译⽂】5. 阴阳应象⼤论 【译⽂】6. 阴阳离合论 【译⽂】7. 阴阳别论 【译⽂】8. 灵兰秘典论 【译⽂】9. 六节藏象论 【译⽂】10. 五藏⽣成 【译⽂】11. 五藏别论 【译⽂】12. 异法⽅宜论 【译⽂】13. 移精变⽓论 【译⽂】16. 诊要经终论 【译⽂】17. 脉要精微论 【译⽂】18. 平⼈⽓象论 【译⽂】19. ⽟机真藏论 【译⽂】20. 三部九候论 【译⽂】21. 经脉别论 【译⽂】22. 藏⽓法时论 【译⽂】23. 宣明五⽓ 【译⽂】24. 宝命全形论 【译⽂】25. ⼋正神明论 【译⽂】26. 离合真邪论 【译⽂】27. 通评虚实论 【译⽂】28. 太阴阳明论 【译⽂】29. 阳明脉解 【译⽂】30. 热论 【译⽂】31. 刺热 【译⽂】32. 评热病论 【译⽂】33. 逆调论 【译⽂】34. 疟论 【译⽂】35. 刺疟 【译⽂】36. ⽓厥论 【译⽂】37. 咳论 【译⽂】38. 举痛论 【译⽂】39. 腹中论 【译⽂】40. 刺腰痛 【译⽂】41. 刺腰痛 【译⽂】42. 风论 【译⽂】43. 痹论 【译⽂】44. 痿论 【译⽂】45. 厥论 【译⽂】46. 病能论 【译⽂】49. 脉解 【译⽂】50. 刺要论 【译⽂】51. 刺齐论 【译⽂】52. 刺禁论 【译⽂】53. 刺志论 【译⽂】54. 针解 【译⽂】55. 长刺节论 【译⽂】56. ⽪部论 【译⽂】57. 经络论 【译⽂】58. ⽓⽳论 【译⽂】59. ⽓府论 【译⽂】60. ⾻空论 【译⽂】61. ⽔热⽳论 【译⽂】62. 调经论 【译⽂】63. 缪刺论 【译⽂】64. 四时刺逆从论 【译⽂】65. 标本病传论 【译⽂】66. 天元纪⼤论 【译⽂】67. 五运⾏⼤论 【译⽂】68. 六微旨⼤论 【译⽂】69. ⽓交变⼤论 【译⽂】70. 五常政⼤论 【译⽂】71. 六元正纪⼤论 【译⽂】72. 刺法论 【译⽂】73. 本病论 【译⽂】74. ⾄真要⼤论 【译⽂】75. 著⾄教论 【译⽂】76. ⽰从容论 【译⽂】77. 疏五过论 【译⽂】78. 徵四失论 【译⽂】79. 阴阳类论 【译⽂】《黄帝内经·灵枢》1. 九针⼗⼆原 【译⽂】2. 本输 【译⽂】3. 针解 【译⽂】4. 邪⽓藏府病形 【译⽂】5. 根结 【译⽂】6. 寿天刚柔 【译⽂】7. 官针 【译⽂】8. 本神 【译⽂】9. 终始 【译⽂】10. 经脉 【译⽂】11. 经别 【译⽂】12. 经⽔ 【译⽂】13. 经筋 【译⽂】14. ⾻度 【译⽂】15. 五⼗营 【译⽂】16. 营⽓ 【译⽂】17. 脉度 【译⽂】18. 营卫⽣会 【译⽂】19. 四时⽓ 【译⽂】20. 五邪 【译⽂】21. 寒热病 【译⽂】22. 病狂 【译⽂】23. 热病 【译⽂】24. 厥病 【译⽂】25. 病本 【译⽂】26. 杂病 【译⽂】27. 周痹 【译⽂】28. ⼝问 【译⽂】29. 师传 【译⽂】30. 决⽓ 【译⽂】33. 海论 【译⽂】34. 五乱 【译⽂】35. 胀论 【译⽂】36. 五癃津液别 【译⽂】37. 五阅五使 【译⽂】38. 逆顺肥瘦 【译⽂】39. ⾎结论 【译⽂】40. 阴阳清浊 【译⽂】41. 阴阳系⽇⽉ 【译⽂】42. 病传 【译⽂】43. 淫邪发梦 【译⽂】44. 顺⽓⼀⽇分为四时 【译⽂】45. 外揣 【译⽂】46. 五变 【译⽂】47. 本藏 【译⽂】48. 禁服 【译⽂】49. 五⾊ 【译⽂】50. 论勇 【译⽂】51. 背俞 【译⽂】52. 卫⽓ 【译⽂】53. 论痛 【译⽂】54. 天年 【译⽂】55. 逆顺 【译⽂】56. 五味 【译⽂】57. ⽔胀 【译⽂】58. 贼风 【译⽂】59. 卫⽓失常 【译⽂】60. ⽟版 【译⽂】61. 五禁 【译⽂】62. 动输 【译⽂】63. 五味论 【译⽂】64. 阴阳⼆⼗五⼈ 【译⽂】66. 百病始⽣ 【译⽂】67. ⾏针 【译⽂】68. 上隔 【译⽂】69. 忧患⽆⾔ 【译⽂】70. 寒热 【译⽂】71. 邪客 【译⽂】72. 通天 【译⽂】73. 官能 【译⽂】74. 论疾诊尺 【译⽂】75. 刺书真邪 【译⽂】76. 卫⽓⾏ 【译⽂】77. 九宫⼋风 【译⽂】78. 九针论 【译⽂】79. 岁露论 【译⽂】80. ⼤惑论 【译⽂】81. 痈疽 【译⽂】 《黄帝内经》是⼀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道家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学”、“运⽓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然、⽣物、⼼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王冰窜⼊)。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_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_,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_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灵枢·卫气》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卫气》原文|译文|要点《灵枢·卫气》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本篇从五脏六腑的功能,说明营气、卫气的功能和循行概况,指出十二经脉的标本与某些穴位的关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内容吧。
《灵枢·卫气》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
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论。
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
命门者,目也。
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
窗笼者,耳也。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
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
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
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
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
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
故石者,绝而正之,虚者,引而起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灵枢经第七十六篇卫气行之三昼夜中卫气流行五十周与所见二十八宿

灵枢经第七十六篇卫气行之三昼夜中卫气流行五十周与所见二十八宿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歧伯讲,就昼夜周期而言,地球每自转一周,就会在地球的周围依次看见二十八宿星,看见一个宿星,就是日行一舍。
因为人身的卫气一昼夜行五十周。
所以用二十八宿来除,每行一舍,人身的卫气就运行一点八周,自然运行两舍卫气就运行三点六周,运行三舍卫气就运行五点四周,运行四舍卫气就运行七点二周,运行五舍卫气就运行九周。
运行六舍卫气就运行十点八周,运行七舍,人气就运行十二点六周,以此类推,运行十四舍,卫气就运行了二十五点二周。
这是白日地球自转过程中人身体中的卫气运行的情况,所以称日行某舍。
日行十四舍,地球自转到背日状态就进入了夜晚,人身的卫气也就进入了夜晚状态,白昼的阳气环境就结束了,进入夜晚的阴气状态。
也就是进入了阳尽于阴的状态。
人体的阴分开始接受卫气的流行。
卫气进入夜晚阴部的状态是从进入足心足少阴肾经开始的。
上注于肾,由肾上注于心,由心上注于肺,由肺上注于肝,由肝上注于脾,由脾上注于肾,卫气就这样在五脏中运行。
夜晚共在五脏中运行二十五周。
所以夜行一舍,也就是卫气运行过程中每依次看见一颗宿星,卫气就在五脏中运行一点八周,也如白昼卫气运行十四舍一样,总共就会运行二十五点二周。
这样一昼夜卫气就运行就多出零点四圈,零点四周。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灵枢·本藏·《黄帝内经》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灵枢·本藏《黄帝内经》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注释〕奉:养也。
周:周全、维护之意。
营:营运。
阴阳:指三阴三阳经脉。
温:温养。
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称分肉。
肥:肥沃,引申为滋润。
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
司:掌管。
开合:指腠理汗孔的开合功能。
志意:指人体的自控调节功能,属于神气。
御:统管、驾驭。
魂魄:精神意识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
营:营运。
复:往复。
阴阳:指内外。
解利:通利。
专直:专心致志。
化谷:消化谷物。
常平:即正常人。
(王庆其)〔鉴赏〕本篇节选自《灵枢》。
经文阐述了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四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它们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善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
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
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蕴含了《内经》作者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无病之人。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本篇提出了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其中“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以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
卫气

《灵枢营卫生会》云:“黄帝曰:老人之 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 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 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 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 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多睡乃卫气不出,阴盛之
《灵枢大惑论》云:“黄帝曰:人之多卧 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 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 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 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 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 久,故少瞑焉。
《王修善医学笔记》,书中记述一位干部, 因工作繁忙,用脑过度,昼夜不寐,已一 周余。伴见干呕,厌食,体倦,脉滑。王 氏治以半夏秫米汤,一剂而愈。
“风伤卫,寒伤营” “风伤卫,必影响营。寒伤营,必影响 卫”。 卫为天,为气,主收主降, 营为地,为血,主发主升 天地流通,百病不侵, 桂枝汤是升地气,麻黄汤是降天气。地气 不升不能有云,天气不降不能有雨 有云方能遮日,汗方可敛。有雨方能润泽, 汗方能出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 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 卫……”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二者所论不同,前者论营卫之生化,后者 论营卫之所行。营卫皆生于中焦,营本土 性资养周身故由中焦而出,卫本水性升天 降地故由下焦而出。
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内眦,足 太阳之穴也.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 至小指之端。别入目内眦,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别入目锐眦,下 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名指端。别入耳 前,下足阳明,至中指之端。别入耳下,下手阳明,至次指之端。其 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步阴经。阴跷者,足少阴之别, 属于目内眦,自阴跷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如 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于是内入于阴脏。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 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 尽而阳受气矣,于是外出于阳经。其出于阳也,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 而复合于目。
黄帝内经·卫气行(2)原文

黄帝内经·卫气行(2)原文卫气行(2) 【原文】黄帝日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日分有多少[1]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2],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3]者,百病不治。
故日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
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在于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提要】本段指出了针刺候气的标准,并指出了候气对针刺治疗的重要意义,同时详细地阐述了具体的针刺方法。
【注释】[1]分有多少因为白天和夜晚的长短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白天的阳和夜晚的阴并不是平分的,经常是各有多少不同,故称分有多少。
[2]各有分理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昼夜阴阳之分各有一定的规律。
[3]失时反候失时,指没有掌握住气机运行的时机;反候,指没有候气,与气机运行规律不相合。
【白话解】黄帝说卫气在人体的运行,上下循行往返的时间不固定,如何选择时机而进行针刺呢?伯高说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不同,昼夜也有长短的差异,春夏秋冬各个不同的节气,昼夜长短都有一定的规律。
对此可以根据日出时间为基准,此时标志着夜尽昼始,为卫气行于阳分的开端。
以铜壶滴漏来计时,一昼夜水下一百刻。
所以二十五刻恰是半个白天的度数。
卫气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环周不止。
到了日没时,标志着白天结束。
这样,根据出没来确定昼与夜,再根据昼夜长短来判断卫气的运行出入情况,来作为针刺候气的标准。
针刺时,要等到气至时再下针,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失去时机,违反了候气的原则而胡乱用针,则任何疾病也不能治愈。
候气而刺的方法,对于实证,应当在气到来的时候针刺,属于泻法;对于虚证,应当在气运行过去之后针刺,属于补法。
这就是说在气行盛衰之时,诊察虚实而进行针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卫气行
【原文】
灵枢·卫气行
【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阳主昼,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别本作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
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于身)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别本作二),与十分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
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
(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
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
(从昴至心,亦十四舍,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
)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
”天与地同纪,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