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浅谈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4年浅谈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4年浅谈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也在逐步转型与升级。

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技精神。

然而,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1. 教材内容滞后当前,一些学校的体育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产生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体育设施不足在一些学校,体育设施陈旧、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运动体验,也限制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4.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质量。

一些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难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1. 更新教材内容针对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材,引入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材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更新、完善体育设施。

同时,学校还应该合理规划运动场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运动空间。

4. 提高教师素质针对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转型期湖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转型期湖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查。
很少 被采 用 ,致使学生失去体育学习应有 的情感体验和兴趣的积 累 , 以形成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的能力与习惯。 难 ( ) 学 评 价体 系 七 教 用统一标准 的体能和运动技 能的竞技体育评价体系来评价学
二、 高职 院体育 现状
( ) 育 教 学大 纲 和 教 学 计划 一 体 调查结果显示 , 十二所高职院均有 自编体育教学大纲 8 期期 08 l5 ) 0 年第 (
现 代 企 业 文 化
MODE RN ENTERRI CUI RE s
NO. , 0 8 5 2 0
( u uai tN .1 C m lt ey O 8 ) v
转型期湖南省高等职业 技术学 院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目前我省 高职院所选用的教材 比较零乱 , 的选用 9 年代初 有 0
期 中等学校体 育教材 , 有的选用普通 高校体育教材 , 没有形成 自己 的教材体 系, 教材建设严重滞后 。
( ) 程 设 置模 式 四 课
综 观我国各普通高校体育教 学改革的态势 , 可谓是百花齐放 , 选项 课模式 , 乐部模式 , 俱 主副项模式 , 内外一体化模式等琳 琅 课

新 ;三是 教学 内容 的竞技性太强 ,既不能适应个性休闲活动的开
展 , 不 能适 应 从 业 后 的运 动 。 又 ( ) 学 手 段 和 方法 六 教

研 究对 象与 方法
采用文献法 、 调查法 、 析法等 , 2 0 分 于 06年 9月 ~20 0 7年 6月 对湖南铁道职院 、 湖南科技 职院 、 阳职院 、 邵 常德 职院 、 湘潭 职院 、
刘寒 青 , 刘颜 青 。 曾洪 滨 。 谭 立
( 南交通 工程 职业技 术 学院体 育部 , 南 衡 阳 4 1 0 ) 湖 湖 2 0 1

转型期体育功能发展变化与鄂西综合性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转型期体育功能发展变化与鄂西综合性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对 行 为进 行 规 范 某种 程 度 的 益 智
1 对 体 育 功 能 的认 识
“ 功能 ”《 ,现代汉语词 典》 定义为“ 事物或方法 所发挥 的有
力 的作 用 、 能” 《 津汉 代 高 级 英 汉 双 解 词 典 》 释 为 效 ;牛 注 “ u ci , F nt n 职责 , o 作用 , 功能 , S ei t i f esno 即 p c l i t o P ro r a Ac v y a
为提 高竞 技 水 平 打 基 础 为提 高战 斗 力和 生 产 力 打 基 础
形 成 地 区 文化 和 校 风 校 貌 宣传 和 表 演
通 过 室外 活 动 提 高对 自然 的 适 应 能 力 通过 运 动 进 行 教 育
提 高 常见 运 动 项 目的 技 能 对情感的 陶冶 对 意 志品 质 的 锻 炼
展, 又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 的发展 。从 表 1 们可 以 我
看 出体 育 功 能 的相 互 交 织 和相 互 作 用 。
表 1
个人 功 能 社 会 集 团功 能 继承 民族 传 统 体 育 文 化
提 高 身体 基 本 素 质
提 高 身体 基 本 活 动 改革等方面的促进意义进行 了论述 。 关键词 : 转型期 ; 体育功能 ; 大学体育 ; 程改革 课
中图 分 类 号 : 0 . 文 献 标 识 码 : G8 74 A 文 章 编 号 :1 0—8 X(0 8 0 —3 00 0 393 2 0 )30 1—3
A s a c n h a gi g Fu to d u s f r fCo lg Re e r h o t e Ch n n nc i n a n Co r e Re o m o le e

社会转型期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社会转型期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来源 : 舒为平. 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 ] 西安体育 我 J.
中图分 类 号 :8 7O G0.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05 (00 一 O4一 OO一 1 5— 26 2 1 l 0O O6 2 0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 全民健身的热潮 已经兴 起, 特别是在 20 年“ 0 3 非典” 过后 , 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刻而全
置的, 具有很大的盲从 性 , 限制 了特色性的发展。由于社会体 育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强 的实践能力 , 因此 , 在实践性教学环 面的认识。社会体育专业正是为 了满足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 节 ( 社会调查 、 社会 体育活动方案设计 、 习等) 规定 至少 实 中, 济的发展而设置的新兴体 育专业 , 作为 2 1世纪的朝阳专业 已 要安排 2) 以上的时间 , (周 这一时间规定也是体育类专业中最 显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自 19 99年起 , 社会体 育专业已被 长的。我 国社会体 育专业 课 程设 置的总 体结 构与 学分 比例
Co lg s d rn h o i lTr n f r to ro l e u i g t e S c a a so ma i n Pe i d e
聂清德 ’郭 宇 , N EQ n — e , U u I ig d l G O Y
摘 要: 研究以社会转型期作为特定的时段 , 从培养 目标、 课程设置、 才培养规格分析 了高等体 育院校社 人 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 出高等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 张社会体育专业人 才培养应 指 主
教学 ・ 探索JI X E TNU A U ・ A S O JO
社会转型期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推进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推进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Ab t a t T e c mb n t n b t e p rsa d e u ai n h s ar a y b c mef t r r n n h me o u o - s r c : h o i ai ewe n s ot n d c t a l d e o u u e t d a d t e fo rc r o o e e n
p t ie s o t a d sh o p y ia d c t n ei v p r n c o l h sc l u ai .T i p p rp o e n o t e ma n r sr t n f co h te it i h t s e o h s a e r b si t h i eti i a t rt a x ss n t e co c us fi l me t g t ec m i ain b t e n s o t a d e u ain,a d p t r a d te c r s o d n o n e - o re o mp e ni o b n t ew e p rs n d c t n h o o n u s o w r or p n i gc u t r f h e
家水平 的学生运动员 。“ 眼镜飞人 ” 胡凯来 自清华大学 , 跳水 “
郭 新 处事环境和谐 的体育部 门与教育部 门的管理联盟 ; 二是通过体 女皇” 晶晶 目前正就读于人民大学 , 科举重奥运冠 军张湘 尽管培养模式各有 教联盟体系的有机运转 , 达到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 祥 目前 已经取得 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 ,
体教结合” 过程 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策, 也是教育政策 , 体育需要教 育 , 教育 也需要体育 。“ 体教 结 3 “ 3 1 学训矛盾尖锐 , . 对学员综合素质影响加 重 合” 是体育界和教 育部 门必 须重视 和大力推进 的带有 方 向性

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评价策略研究

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评价策略研究

2019年(第9卷)第05期学校体育学DOI:10.16655/ki.2095-2813.2019.05.118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评价策略研究①刘勇 蒋炳宪(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体育系 湖南衡阳 421002)摘 要:地方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定位的需求。

课程作为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转型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也要找准本地区社会需求进行转型,服务于地方经济,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实施结果与评价。

课程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培养效果作出表述和确定,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体育专业课程评价策略的总体要求是淡化甄别、评优功能,强调激励,潜在功能,以试图为地方高校独立学院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体系提供参考素材,更好地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适应国家政策提升办学水平。

关键词:转型发展 独立学院 体育专业课程 评价策略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b)-0118-03依托优质高校教学资源吸引社会资金举办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机制的一种特殊模式和重要补充,它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积极了作用。

以地方普通院校为母体的独立学院,其办学定位、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等与母体有着较大关联,但是生源质量、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等又有着较大差异,若独立学院仍然是依附母体的模式实施人才培养,很难保证教育质量。

因此,如何准确地确立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把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认真研究和构建应用型本科性质与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是探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4年国务院提出要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给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1]。

“专升本”院校转型期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以长沙学院为例研究

“专升本”院校转型期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以长沙学院为例研究

人和个性特点 激发 , 大学生 潜在创造力的 闪光点的内 容不丰富等。
课 程建设与改革已 成为一项重 要课题。 教学 改革 模式, 转变教学观 念, 强化教学 管理, 提高教学 质量, “ 升本 是 专 院校体育 教学顺
利实现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 。 专升本”院 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加快 “ 专升本”院校由 专科教育向
3教 . 材体系单 3 一化, 课程结 构没 有呈现多元化趋势; 没有拓
宽大学生自 由,自 觉学习 体育的 时间和空间。 3 体育 . 4 课程考核与 评价主 要以 技术为主, 能力为次。 对大学 生的体育学习 评价着重强调评价的科学性, 量化的客观性和绝 对 的公平性; 忽略了 大学生 之间由 于遗传因素, 后天学习 过程中所形
V0 . 7No5 1 . 2 M a ,0 6 y2 0
‘ ‘ 专升本 "院校转型期体 育课程 的改革与发展
以长沙学院为例研究

周英华 。 周松青
(. 沙学院 体 育教研部 ,湖南 长沙 4 0 0 ;2 衡 阳师范学院 体 育系 ,湖南 衡阳 4 1 0 ) 1长 10 3 . 20 8
科学转化等等的研究。
收稿 日期:2 0 —1 —2 05 2 0
上, 在转播高水平竞技比赛的电 视屏幕前, 大学生们欢声笑语, 甚至
激情高亢, 这与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呆板,严肃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产生如此反差并不是体育本身的 过错 , 我们以 为问 题出现在 于当 前强制性的体育教学仍然主导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出 现在于 终身体育与 “ 健康第一”的 体育思想, 培养学生 兴趣与养成 运动
化,综合化,弹性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灵话化,个别化的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性重点大学,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只能是自 行培养、 自产
自 销。因此, 这种本科生给本科生上课的现状仍将持续一
段时间。
1.3 体育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手段和模式随着科技 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 善, 计算机网络、 信息技术、 媒体设备技术的应用 日 益成为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极少数还在大学教育中坚持
设置体育必修课 的国家之一 。美 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 已
一个矛盾问题。 自 受 身能力限制和本学科发展趋势影响, 导 致了高水平做不出、 低水平不愿做的现象。笔者认为, 科研 不仅仅是指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等文字的东西 (仅管 目 前各高校均将此作为衡量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 , 它是否也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 如: 一种新的教学理 念、 教学模式 、 手段和方法等。但就这些也是要经过长期的 研究和实验才可以形成的。 所以, 体育教师必须重新正视科 研的地位, 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也是教师本身应具备 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2.3 提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目 前,多媒体教学已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运 用形象、 直观、 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获得生动形 象的多维信息,同时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现代化教学 手段能力包括幻灯投影的使用 、 摄影摄像 、 多媒体计算机辅 助教学及应用, 电视、 录像媒体的使用, 软件制作等。在信 息化社会,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体 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取开放式的、 多元化的教
2 体育教师面临的危机
2.1 高校教育改革的冲击
变。 在20世纪90年代末, 我国就是否取消大学体育必修课 展开过研讨, 但由于各种原因, 大学体育课还是作为必修 课在不同的高校中继续存在。不过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 不断深人, 学分制改革的全面启动, 专业课程设置的重新 整合。可以肯定, 大学体育课由必修改为选修已是必然, 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这对高校体育教育及教师来说是

智慧体育助力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设路径及发展研究

智慧体育助力高校体育教学的建设路径及发展研究

完善智慧体育的教学支持服务
教学资源建设
整合各类体育教学资源,建设智慧体育教学资源库,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素材和案 例。
技术支持与维护
建立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维护团队,为高校体育教师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系统维护等服务,确保智慧 体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稳定运行。
05 智慧体育助力高 校体育教学的未 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望
推广应用
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广智慧体育的理念和应用,提高 高校体育教师对智慧体育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
培训与学习
定期组织高校体育教师参加信息素养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和管理的水平。
实践与反思
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智慧体育技术,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效果,推动智慧体育与高校体育 教学的深度融合。
03
利用智慧体育的技术手段,建立科学、客观、有效的体育教学
评价体系,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智慧体育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智慧体育推动教学方法创 新
运用智能设备、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情境 模拟、在线互动等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效果。
智慧体育促进教学资源整合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各类体育教学资 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科学训练
智慧体育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个学 生提供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和计划,提高学生的训练效果和 比赛成绩。
健康管理
智慧体育可以通过智能手环、智能鞋等设备,实时监测学 生的心率、步数等健康数据,及时发现学生的健康问题, 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
互动交流
智慧体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社交能力。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转型策略研究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转型策略研究

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转型策略研究在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体育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品格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转型策略来推动其健康发展。

首先,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课程设置的单一化。

许多高校体育课程仅仅注重运动技能和基础理论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

体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能够提高运动技能,还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自律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因此,改革体育课程设置,引入多元化的内容,寓教于乐,将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

其次,高校体育教育还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专业教师的招聘相对滞后。

这导致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条件不够完善,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并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高校体育教育还面临着学生体育兴趣下降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新型的娱乐活动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学生们越来越少参与体育活动。

这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使得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困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可以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例如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活动和社团,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

另外,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责任,积极响应社会需求,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

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
育的主要特征。而依 据大的宏 观背景 , 体育职业教育将朝着 : 教育体 系从单一走 向多元 、 供给与需求进 一步走 向市场化 、
教育形式从独立走 向融合 、 人才培养走 向人文化与高移化 、 师资队伍 进一 步“ 双师” 、 化 法制保 障走 向系统化 方向发展。 关键词 : 教育转 型 ; 体育职业教育 ; 向 走 中图分类号 : S G 0—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16 ( 02 0 —00 0 17 3 5 2 1 ) 1 0 8— 4
21 0 2年第 2 8卷 第1 期
吉林体育学 院学报
Jun l f inIstt f hsclE ua o ora l ntueo P yi d ct n 0 Ji i a i
2 2 V0. 8 01 12 N0 1 .
社 会 转 型 期 中 国 体 育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趋 向 研 究
(ntu f hs a eu ao , u a om n esy C a gh , 10 2 Hua , hn ) Istt o yi l d ct n H nnN r a U i r t, hn sa 4 0 , nn C ia i e P c i l v i
Ab t a t E u a in t n f r a o sa n c s ay ee n n n i o tn o d t n o o i r n fr t n W i e d v lp s r c : d c t r so o a m t n i e e s r lme ta d a mp r tc n i o fs ca t s ma i . t t e eo - i a i l a o o hh me to p r ,t e i o r n oe o h e s r v c t n le u a in h s b e e c i e y s c ey F z y c n e to d c t n, n fs t h o s mp t tr l ft p t o a i a d c t a e n p re v b o it. u z o c p fe u a o a o o o d i

探究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探究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理机 制 灵活 ” , 认可 的是 民办 高校 和公 办高 校在 相 同点外 管理 方面 的个 性优 日,全 国普通 高校 ( 不含 独 立学 院 )共计 2 ,1 3 8所 ,其 中独 立设簧 民办 普 势 。 民办 高校 建 设学 型 党组 织建 设 ,应 该充分 发 挥 自身 的优 势,挖 掘 内 通高校 4 0 3所 。据 教育部 网信 息 ,教育 部公布 的 2 0 1 2 年 具有 普通 高等 学历 在 的潜 力 。 教育 招生 资格 的高 等学 校名 单 ( 截至 2 0 1 2年 5月 2 2曰) , 全 国普通 高校 一 三 、 虽是后 来者 也要 迎 头上 共2 ,4 9 2所 ,其 中 ,经 国家 批准 设立 的独 立学 院共 2 9 8 所 。由此可知 ,独 民办 高校 的办 学历 史不 长。实 行 改革开 放政 策后 ,从 上世 纪 8 O 年 代 中 立设置 的民办普 通 高校和 独 立学 院 占全国普 通 高校总 数 的 1 /3 ,民办 高校 期 第一 批 民办 高校 的出现 至今 不 到 3 O年 时 间。作 为高校 办 学 的后 来 者 ,近 的数量 可 观 。预测 民办 高校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发展 势头 ,数 量将 会越 来越 多 , 占全 国 3 0年来 民办 高校 在党 和政 府 的高度 重视 下取 得 了长足 的 发展 。 高校 的 比例将会 越 来越 大 。 民办 高校 的发 展进 程 , 与非公 有制 经济 的发 展相 伴 。对 所有 制 结构 中 由于 建设 学 型党 组 织是 党 中央近 年来 提 出的新 任务 ,从 这个 角度 来 非公有 制 经济 的地 位和 作 用的 认识 是逐 步深 化 的 ,它经历 了从 “ 公有 制 经 说 ,民办 高校 和 公办 高校 都是 在大 致相 同 的时 间起 点上开 展这 一活 动 。 同 济 必要 的补充 ” 、“ 公有 制 经济 必要 的和 有益 的补 充 ” 、“ 多种 经济 成分 长 期 时 ,与公 办高 校相 比 , 由于办 学 的时间 长短 不 同、基 层党 的建 设打 下 的基 共 同发 展 ” 、“ 我 国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并纳 入到 社会 主 义 础 不 同 、基层 党组 织 的处境 不 同等 , 民办高 校建 设学 习型 党组 织 的任 务将 初 级阶 段 的基 本经 济制 度 的过程 。党的 十六 届三 中 全会第 一 次提 出 , “ 允 更为 艰 巨。 民办高 校虽 是 高校 办学 的后 来者 ,民办高 校党 组织 的党 建 工作 许 非 公有 资本 进入 法律 法 规未 禁入 的基 础 设施 、公 用事业 以及其 他行 业 和 虽无 现成 经验 可循 , 民办 高校 建设 学 习型党 组织 更无 固定 模 式可 以照搬 , 领 域 ” 。这表 明 ,一切 符 合 “ 三 个 有利 于 ”的所 有 制形 式都 可 以而且 应 该 但 民办高 校党 组织 也要 迎 难而 上 ,勇于 探索 , 以卓有 成效 的 工作不 断取 得 用 来为 社会 主义 社会 服务 。这也包 括 民办 高校 的办 学形 式 。 阶段 性成 果 ,逐渐 向学 习 型党 组织 的 目标靠 拢 。民办 高校 要澄 清 目前在 少 从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宪 法 》对 社会 力量 办学 的 原则规 定 、第 一个 民办 数党 员和 群众 中存 在 的认 为 民办高 校 已经是 高等 学府 ,建 设 学习型 组织 和 教 育法 规 《 社会 力 量办 学条 例》 、第一 部 民办教 育法 律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民 学 列型党 组织 是 多此一 举 ;建 设学 刊型 党组 织只 是党 组织 及其 党务 人 员的 办教 育 促进 法 》 ,到 《 国家 中 长期 教 育 改革 和 发展 规划 纲 要 ( 2 0 1 0 -2 0 2 0 事 ,与普 通党 员关 系 不大 等片 面认 识 ,为学 习型 组织 和学 习 型党 组织 建设 年) 》 的颁布 :民办 教育 的地 位 、作用 与 重要 性从 “ 对 公 办教 育 的补充 ” , 扫清 思想 障碍 民办 高校 学 习型党 组织 建设 大有 作 为 ,正所 谓一 张 白纸 , 到 “ 与公 办教 育 并重 ” 、“ 是社会 主 义教 育事 业 的组 成部分 ” “ 是 教育 事 业 好写 最新 最美 的文 字 ,好 画 最新 最美 的图 画 ! 发 展 的重 要增 长点 和促进 教 育改革 的重要 力量 ” ,一次 次得 到提 升 。 参考 文献 : 与 此 同时 ,从 《 民办 高等 学校 设置 暂行 规定 》对 民办高 校要 建立 共产 … 1 卢 海军 为 党旗 增辉 添 彩一 一 大连 翻 译 专修 学 院党 建工 作 纪 实[ NI . 中国 党 、共青 团和 工会 组织 的明确 要求 、第 一 个针对 民办 学校党 建 工作 的指 导 教 育报 ,2 0 0 1 — 0 6 — 1 9( 4 1 性文 件 《 关 于加 强社会 力 量举 办学 校党 的 建设 工作 意见 》 ,到 《 关 于加 强 I 2 1中共 中央办公厅 印 发 关 于推进 学 习型 党组 织建设 的 意见I N】 人 民 日报 , 01 0-02-09 民办 高校 党 的建 设工作 的若干 意见 》 的 出台 ,使 民办 高校 的党 建工 作有 了 2 基 本 的规 范和 制度 保障 。党和 国家 、教 育管 理部 门陆 续颁 布和 出 台的法 律 、 执笔 者简 介 : 法 规和 政 策 ,体现 了对 民办教 育 的重视 、关 注和 支 持 ,也映 射 出 民办教 育 刘望 道 ( 1 9 4 9 一 ), 男 ,湖北 省天 门市 人 ,海 口经济 学 院思想 政 治理论 课 的发展 轨 迹 。 教学 部教 授 :研究 方 向:思 想政 治教 育 。 党和 政府 的 重视 、人 民群 众 的期望 、青 年 学子 的需 要 ,使 民办 高校 在 刘家 俊 ( 1 9 8 4 一 ) ,男 ,安徽 省阜 阳市 人 ,海 口经济 学 院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新世纪 得 到迅猛 发 展 。据 中国教 育和 计算 机 网信息 ,截 至 2 0 1 2年 4月 2 4 教学 部助 教 ;研 究 方 向:思 想政 治教 育 。

转型时期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转型时期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转型时期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牛文英陕西教育学院体育部【摘要】在课程改革新思潮的指引下,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有:教师,体育设施资源,体育管理三方面的束缚。

体育教师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而学校行政管理效率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体育设施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从1999年就启动了第三次体育课程的改革。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

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目前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影响体育教师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分析1.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滞后于课程改革实践。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距。

新的课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都发生着变化。

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经验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

这样的体育知识结构比较适合于灌输式的教学。

很容易造成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内容容易陈旧,知识的运用比较僵化。

在新的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2.教学方法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方法论水平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与体育课程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体育课程倡导学生多样化的主动学习,这对教师如何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大都凭借习惯和经验,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很容易随大流,缺少真正的创新。

论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主 要 问题 。 大 学 生是 祖 国的 希 望 与未 来 , 大学 生 的 身 心健 康 关 系 着
社 会 主 义事 业 的 建 设 , 大 学 体 育教 育 具 有 重要 的责 任 与义 务 。 针 对 作 用 日益 重要 。 正 如 法 国教 育家 保 尔 ・ 朗 格 朗 曾 说过 , 如 果 学 校 不 大 学 生 优育 教 育 的现 状 , 我 国 的大 学 体 育 教育 改 革 急需 发 现 问题 , 生 整 体 的 身 心健 康 水 平 。 重视体育教育 , 在学生进入成年后 , 就 没有 所 谓 的 体 育活 动 , 如 果
国大 学 生 体 质 高 于 日本 , 然而在2 0 0 4 年 以 后 我 国大 学 生 的身 高 已 生 活 化 、 多元 化 、 个性化发展 。 我 国 大 学 体 育应 确立 自己 的战 略 目 不仅 是 体 质 问题 , 我 国 大学 生 的 心理 问题 也 令 人担 忧 。 1 9 7 8 年 育 教 育 要 符 合 大 学 生 身 心 发 展 的 特 点 , 使 大 学 生 体 育 学 习具 有 文 我 国大 学 生 的 身 体 腱 康 , 以及 心 理 健康 问题 已 经成 为 学校 教 育 的
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
1 高校体 育教育的现状
1 . 1大 学 生 的 健 康 状 况 不 容 乐 观
2 高校体育教 育的对策
经过 深 入 探 索 , 我 国大 学 体 育教 育 已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就 , 然而
近年来我国提出“ 健康第一” 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 , 健 康 是 体 与 发达 国家 相 比 , 体育 教 育 中还 存 在 一 些 急需 解 决的 问题 。 本文 认
学校体 育学

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调查及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调查及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与交流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调查及转型发展对策研究闫涛山西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摘要:本文对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教材及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深度剖析,对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设置重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找到体育专业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专业的结合点,以通过运动项目各专项特点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通过运动项目针对性练习,预防防治职业病,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更好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

关键词:山西省;应用型;体育课程;转型发展山西省是中国华北地区农业和工业的重要省份之一,山西省的农业与工业的发展带动着该省的经济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明以及文化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在山西省的文化方面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发展也加大了重视力度,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

在山西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科进行改革和转型之外,对于体育教育也处在改革的阶段。

由于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学生对于身体健康的关心程度也逐渐增加,使得对体育课程的需求也随着增加。

而且近几年发布了全国范围内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办法与要求,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体育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和新格局,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策略和转型需要先了解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设置的现状作为前提和基础,最终通过转型使得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得以更加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课体育课程设置现状通过对山西工商学院、太原工业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山西能源学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这6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这6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教材、体育课程评价有很多相同之处。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育人文科学和体 育综 合科 学 4大分 支学科 , 各分 支均 有 2 0 门左右学科 的庞大学科体系 。
改革开放以来 , 伴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与体育 改革的不断 深入 , 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 叉所产生 的

f新 兴学科 , q 其发展呈现出 良好趋势 。各种 教学思想不断
2 1 年第 2 卷 01 7 第 6期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Ju a o l st eo Pyi l dctn or l f inI tu f hs a E uao n Ji n it c i
2 1 V0 . 7 0l 12
No. 6
新 时 期 我 国 高 校 体 育 学 科 专 业 结 构 优 化 研 究
础。
关键词 : 高校 ; 体育学科 ; 学科结 构优 化
中 图分 类 号 :870 G0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352 1)6 04 2 17 —16 (0 10 —02 —0
T eSr c r pi z go u o nr ’ S o t S betnN w P r d h t t eO t i f rC u t S p r ujc i e ei uu mi n O y s o
dvl m n l ici so o ssb c i nw pr d adpt seso nl igtem i ee p gpol sw i x tnsho s r ,tei eeo et r tn f pr j tn e i , us t s naay n a dvl i r e h hei ol pt a lt p ade o s t u e e o n r z h n on bm c s i c o s h c
s ot , o i p rsa d s o s id sr ec p r s ca s t p r u t s l o n t n y, t .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体 育教 育
P h y s i c a l Ed u c a t i o n
对我 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口 范 菲( 云南农业大学体 育学院实验师 云南 昆明 6 5 0 0 0 0)
摘要 : 随着我 国基础教育不断的进 行转变 , 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 随之 而来的我 国高校体育教学也在 加快改革 的步伐 。作为
民族素质与 国民体育有着重要的联 系 , 而作为 国民体育 的基础 进 。
和重点 . 学校体育对 于学 生的身心发展 以及终身锻炼有着非常大 的 影 响。 高校体育教学是初 高 中体育教学 之后 , 层次较高 、 科学性更强 1 . 4 、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改革
对 于高校体 育教学管理 的改革 主要是对其课程结 构 、教学关
关键 . 高校和相关部 门都应该予 以充分 的重视 , 改革 高校体育 教学
的 内容 , 根 据社 会发展 的需求 , 并结合高校学生的兴趣和身体状况 ,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 中 ,对 于教学 目的仍然无法 明确 ,
但 以及高校的经济条件 、 设 备状 况 , 提高教学 内容的实用性 、 趣 味性 和 教学的 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 一定 的学 习技能和掌握相关的技术 , 是让学生掌握 和提高常用 的运动技 科 学性 . 缩 减过于庞杂的教学 范围 , 做到有的放矢 , 促进教学质量 的 是高校体育教学 中的教学 目的 , 提高 . 使学 生更好 的掌握 相关 的体 育技 能。 1 . 3 、 高 校体 育教学方法改革
2 观 念 滞 后
当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 体系2 年教育部颁发 了《 全 国普通 高等学校 因此对于实际改革 的理论促进作用无法显现 , 导致 了高校体育教学

探究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探究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探究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摘要】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处于起步阶段,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完成了从“生存体育”到“发展体育”转型,基本完成了从高耗低效到低耗高效,以强身、夺标、获利为目的的体育方式到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口的的体育方式的过渡。

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此方针促进了各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全方位地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促使高校的体育教学必然从认识、观念到实质发生根本转变。

本文从高校体育教育处于的环境入手,分析在体育转型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面临的现状。

【关键词】体育转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一、体育转型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要顺应时代发展,顺利完成从“生存体育”到“发展体育”的转型,对高校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高校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完成角色转换,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职能发生了相应改变。

由原来以技能教学为主的目标取向转到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

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的目标取向,由单纯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运动训练转到更多承担体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体育的职能。

这些变革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角色转换、知识储备、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识。

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要增强自身学习意识,提高适应时代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事实上》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它强调体魄健康的重要性,高校的体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体魄健康的初级阶段,同时也要强调素质教育,灵魂的残缺与健康的标准是相矛盾的。

此外,要树立终身体育观,高校体育教育观念创新还要遵循终身体育观,要求从历时性的角度去进行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我国现阶段处于历史性转型时期,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体育科学研究予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发展。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下,教师需要对新知识、新思想以及新观点进行吸收,同时对理论开展系统、严谨的分析,对其合理性、可行性进行探讨。

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困境;路径选择引言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对教学中存在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对与教学有关的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操作能力,主要有:课题选题能力、选题能力、研究方法运用能力、报告撰写能力。

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在体育实践中衍生然后进行超越以及升华的创新能力。

一、体育教师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性现阶段,国家非常重视对青少年体育意识提升,教育行业对体育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

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这也要求学校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开设足够的体育课,不断丰富课外体育训练,支持学校开展体育活动。

在国家对体育工作者的需求不断上升的同时,对体育人才有着非常非常的要求。

应当推动体育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升体育科研的实效性和实践性,增强体育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必须拥有基础理论、技术和实践知识,并具备深厚的教学和科研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是科学研究的源头,教学理论成为其指导方向。

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体育科学研究,寻找独特的研究方向和风格,成为体育教学的研究者、开拓者和创新者。

二、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1、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学校的体育教师承担着众多任务,包括体育教学和其他各项工作,工作量颇大。

此外,家庭、兼职以及社交活动中的裁判和体育训练也会占用其时间和精力。

因此,他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从事体育科学研究。

2、体育教师科研意识差、主动性低大多数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动机是参加“职称评聘”,他们只是为了能够评定职称而撰写和发表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纵观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招生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就业格局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的目的亦是为了促使体育教育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然而在新常态背景下,看似日趋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却面临内部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的挑战与机遇,具体表现为: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技术弱化与招生模式的不均衡;对培养目标认识模糊,未能突出核心目标,脱离实际;课程设置缺
乏以人为本思想;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技术缺乏,科研创新与教学
能力不足;就业实践体系滞后于社会需求等问题。

所以针对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常态,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改革对接的愿望愈加迫切,地方经济发展急需进行内涵式转型的背景,需要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往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使其能更好的走向就业岗位,服务社会。

本研究着重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调整发展路径的基本设想:构建高校体育教育培养模式的分类体系,做好人才培养定位;树立适应各类高校类型的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模式;优化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制定“双师双能”型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与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体系,促进产教融合。

旨在为不同类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