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

合集下载

济南-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

济南-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

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摘要:老城区作为城市固化的产物,侵染着风雨沧桑,承载着文化积淀,保存着历史记忆,有城市化石之称谓。

尤其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探索研究,旧城更新改造也日趋成熟,通过寻找老城区的特色文脉,使得老城区与现代城市城区能够自然过渡,达到和谐统一。

结合济南老城区的特色,对旧城更新改造以相关探究,以期能够使旧城改造更新理念更好的服务于老城区的规划建设之中。

关键词:旧城更新;改造;空间;参与1. 前言自从20世纪的后半叶以来,旧城更新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工作者研究的主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旧城更新改造已经不可避免,这给老城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新天地”改造,“成都宽窄巷子”改造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滋生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改造,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恣意的破坏、损害甚至于直接拆除,使得老城区被破坏的满目疮痍。

老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化石,保护好其原有特色有重要意义。

但是如何在保护好老城区的同时寻找一个新的活力点,使其自身的价值和活力重新得到激活,能够在相对竞争激励的城市发展中有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席之地,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济南老城区区别于数万城市的魅力是它的泉文化所在。

理应追随济南特色泉文化,使老城区能够自然的过渡,与现代文明接轨,保护好老城区原有肌理的同时使其活力再现,实现对老城区合理而有效的更新改造。

2.国内外的旧城更新理念相关探究国外的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旧城更新与改造方面逐渐趋于成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及改造的建议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积累了许多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

2.1 国内—上海“新天地”的更新改造新天地的设计理念是以石库门里弄建筑为标志,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商业性功能。

使得其对传统的建筑的风貌与特色有一定的保护,并且也满足其开发的需求,与现代化的结合使新天地成为上海的一个新地标。

其成功之处在于:(1)规划功能转换与结构整合。

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可行性研究城市老旧街区是城市发展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

这些老旧街区往往面临着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等诸多问题。

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尽可能地保留街区的历史韵味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探讨城市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可行性。

一、老旧街区的价值和挑战老旧街区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风貌。

保留和修复这些老旧街区可以增加城市的特色和吸引力,并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优雅而独特的环境。

然而,老旧街区的更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古建筑维修成本高、土地使用权纠纷、市政设施更新等问题。

二、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原则和技术1. 尊重历史和文化:老旧街区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新设计应尊重这些传统,并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特色,以保留街区的独特魅力。

2. 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古建筑是老旧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是更新工作的关键。

采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技术,注重细节和原汁原味的保留,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建筑的历史面貌。

3. 提高基础设施和环境:老旧街区往往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和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通过改善街区的排水、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加大环境卫生的改善力度,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形成完整的功能体系:更新设计不仅仅是修复建筑和改善环境,还需要将老旧街区真正融入城市的运行体系中。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使老旧街区形成完整的功能体系,提供居住、商业、文化等各种需求。

5. 合理的土地使用:老旧街区更新设计需要解决土地使用权纠纷和整合问题。

在保留原有地块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批量拆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三、老旧街区更新设计的调查研究在实施老旧街区更新设计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街区的历史、人文景观、建筑状况、土地使用权情况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合理的更新方案和决策非常有帮助。

调查研究不仅仅是取得一些表面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体验老旧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生活。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

济南旧城保护利用现状调查及更新建议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 2660001济南旧城概况“泉城”济南坐落于古济水与泰山之间,以分布在城内的72名泉名扬天下,自古以来就有“济南潇洒似江南”的美誉,保存至今的济南旧城是泉城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1.1历史沿革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1];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2];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3]。

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明代济南府城面积仅3.26km2[4],属于自然形成的湖沼和河谷湿地,宛如南方水乡之境。

清代济南府城在明代内城城墙基础上,向四周外扩修建外围城墙,形成了内城外郭的城市结构。

其范围内覆盖了济南的绝大部分泉水出冒地带,这种山、泉、湖、河、城紧密交织的城市泉水聚落环境形了济南闻名天下的“泉城”景观特色。

民国时期,济南城市向西拓展,于外城之外新建带状新城。

而旧城内的原有水系及街巷肌理基本延续清朝时期。

建国后,旧城原有城墙被拆除,城市迅速向四周蔓延生长。

快速城市化破坏了旧城原有水系及街巷肌理,大量水面被填平、侵占,泉水停涌,河水淤塞;历史特色民居也正在遭受着私搭乱建、拆迁等威胁。

1.2旧城特色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济南的城市空间体现出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特色。

南部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黄河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而起的山头。

“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家家泉水、户户垂杨”[1],这既是对济南城市风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是真实的写照。

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

济南旧城区的传统街区和民居,宛若江南的建筑风格,轻盈飘逸。

商埠区的日耳曼式、英吉利式、日本式及中西合璧的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筑,反映着济南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积淀,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一中一洋,一古一新,有着鲜明的特色。

济南新闻柳行片区改造

济南新闻柳行片区改造

济南新闻柳行片区改造
摘要:
1.济南新闻柳行片区改造的背景和意义
2.改造工程的规模和主要内容
3.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创新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4.柳行片区改造对济南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5.未来展望与建议
正文:
济南新闻柳行片区改造是近年来济南市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工程。

柳行片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是济南市老城区的核心区域,改造工程的实施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推动济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改造工程规模宏大,主要包括道路拓宽、绿化提升、公共设施完善、老旧建筑修复和重建等内容。

其中,道路拓宽工程有效缓解了该片区的交通拥堵问题;绿化提升则提高了片区的生态品质;公共设施完善则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在改造过程中,济南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如引入PPP 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保证了改造工程的高质量完成,还使得片区居民对改造工程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柳行片区的改造对济南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该片区的城市功能得到了优化,为济南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改造提升了济南市
的整体形象,展现了济南市的城市魅力。

最后,柳行片区的成功改造为其他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望未来,建议济南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继续坚持创新、绿色、人文的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社会影响与问题解决

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社会影响与问题解决

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社会影响与问题解决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老旧小区的改造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

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旨在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影响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的社会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城市更新的社会影响城市更新是指利用现有城市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这一过程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城市更新使得老旧小区得到改善与升级,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住房环境。

新建的公园、健身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等丰富了居民的休闲娱乐选择,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更新不仅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建筑、装修、物流等行业。

同时,通过引进商业、文化及旅游设施,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3. 提升城市形象与竞争力城市更新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筑风貌和绿化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与竞争力。

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老旧小区改造的社会影响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影响深远。

1. 解决居住问题老旧小区多为老旧住宅楼,存在着房屋老化、设施陈旧等问题。

通过改造,可以更新房屋结构,提升居住条件,解决住房问题,增加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性。

2. 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老旧小区改造通常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供水、供电、临街门面等的更新。

这有助于提升社区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服务。

3. 增强邻里关系与社会融合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社区居民参与程度较高。

通过居民自治、共同决策等方式,可以增强邻里关系,促进社区的社会融合,增加社会凝聚力。

三、问题解决方法虽然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带来了许多积极的社会影响,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资金问题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济南古城古街调研报告

济南古城古街调研报告

济南古城变迁与现代规划调研报告济南市基本概况: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纬36°40′,东经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背山面水,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北部的德州和滨州、东部的淄博、南部的泰安和莱芜交界,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

济南市历史沿革: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

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东汉,为济南国。

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

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

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

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

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简称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

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1948年9月27日,济南解放,设立济南特别市。

1949年5月改为济南市。

下辖第一至第十一共11个区。

1950年改为市区6个、郊区5个。

1991年,设立国家级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4年2月,济南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古城历程:济南古城龙山时期古城由历下古城、齐州州城到明清府城,济南逐渐形成了格局独特、特色鲜明的古城风貌。

自开商埠,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为古城、商埠双核并列的带状分布济南古城演变济南古城与长安、洛阳古城对照济南城区变迁图济南明清时期古城模型图济南市规划变迁:建国以来,济南市规划走过了60年的历程,从1950年都市计划纲要、1956年的城市建设初步规划到1959年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再到国务院批复的1980年和1996年城市总体规划,在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对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济南长清旧城改造策划概念规划方案

济南长清旧城改造策划概念规划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东省西部;济南市区西南侧;黄河下游东岸;泰山西北麊..东、东北临济南市区;东南与泰安相连;南与肥城为邻;西南于平阴县接壤;西于西北邻黄河;隔河与东阿县河齐河县相望..长清区原为长清县;2001年底由于济南的西移工程的确定;正式撤县划区..长清区总面积为1178.0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近100万;其中城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长清是一个具有1400年历史的古镇..为了推动济南市卫星城镇的建设;根据济南市的远景规划;作为济南“西移”部署的一个重要依托;长清区在远景规划上担负起了工业园区、大学园区、商贸、农高、旅游五大行政角色..而长清旧城改造的工作正是这个发展方向的重要一环..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开发改造的小城镇;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2. 0概念整合2.1城市文化之人居小镇基于城市文化的人居小镇;是从内容和空间上延伸城市机理;由富于“理想人居环境模式”的新型小镇模式..在城镇模式的探索中;从传统城镇到现代城镇;从“田园都市”到“新城市主义”;都反映出对“理想人居环境模式”的追求;而基于城市的文化;是指挖掘与延伸城市传统文化、新文化、现代文化内容;营造文脉继承;寻找新型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方式;创造新的城镇形态又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城市的解读与发展;融入城市新的机能..2.2新居住模式新产业模式新居住模式强调了功能的混合;将有地方特性的产业指一类工业产业结合服务性功能与住宅功能混合;加强城市感并产生了适应当今新型产业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创造了新的、近人的城市氛围;从近年来欧洲新型小镇中的实例中可明显感知到此点..富有特点的城市传统产业应得得承传;在城镇得产业发展中;专业化得带来了各种不同地方个性的产业模式..对于旅游城市;尤其是拥有悠久历史的阿旅游城市;基于旅游产业;发展新型社会微循环产业经济;是为小城镇注入活力的举措;通过对市井文化的挖掘;使反映地方特点的产业得以延续..2.3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得形态对城市结构形态的洞察;有利于进行城镇的空间形态塑造..城市的各个片断整体的串联了场景;使小城镇空间形态唤起传统城市的记忆..人居环境的创造迎合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依恋;也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回归田园;也是现代城镇形态的重要特点..城市+;并举而互通;产生新的空间模式..2.4绿化空间模式演变从景观绿地体系到景观体系;从为景而观到为居而用;是不同的绿系模式..塑造小城镇与塑造风景区是不同的范畴与目标..而面临郊区化的城镇建设土地资源问题;不同的景观模式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线性绿化体系的应用能最大限度的延伸景观界面;创造宜人的城市绿化以及小区环境和组团空间..同时;可以使线性绿地边的建筑形态产生变化;以增加城市景观的丰富性..绿化空间的模式应与城镇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模式相结合;共同构成有特点的整体城镇空间的模式..3. 0规划基地3.1基地的位置与规模济南长清旧城改造建设基地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东部;距济南市区约20公里..其东侧市长清建成区、区政府和城区配套功能与改造基地相距较近;距黄河约6公里、南水北调工程约1.5公里;距东侧的大学城约4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约6公里..基地西面是规划中的220国道;连接南北;兼作黄河防汛功能..规划基地总用地330.93公顷;包括西南面具有护城河的老城用地约63.7公顷..3.2基地的自然与社会环境3.2. 1基地的自然环境济南市位于北纬36度40秒、东经117度;南部为泰山山地;与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泰山相邻;北部为黄河平原;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相依;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还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虽然济南早有“泉城”的美誉;但由于水资源的浪费河随意开发的破坏;四处清泉、边地垂柳的济南;对于泉城的称谓如今确实有些不堪重负了;加上近年来;黄河水资源严重断流;在大部分时间里;济南给人的感觉是“灰色”的..项目用地内;有属于文物保护建筑的大成殿、舍利塔地宫、三眼井;需要在规划中予以保留;另外;原护城河形态基本完整;可以通过整治恢复面貌;护城河的西北角有一片低洼地;适合改造成人工湖;调节护城河水位;改善小环境..济南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现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历城、长清六区和平阴、济阳、商河三县及章丘市..全市共设54个街道办事处;64个镇;28个乡;417个居委会及4677个行政村..城区人口近600万..长清旧城改造区内商业零售较为发达;零售商店和摊位达4000多家;成为长清区的商业集中地区;其中;位于峰山路;在中川路与清河街之间的黄河市场是规模较大、人气较旺的商业设施..此外;基地内有5所学校;其中长清1中、实验中学等教育质量高;尊师重教是长清区的传统优势..基地东侧距用地约4公里的“大学城”是重要的教育资源..4. 0规划设计4.1依据与参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用地类规划建设及用地标准GBJ137-90■长清区总体规划未定稿■济南泰成房地产公司提供项目策划、开发模式、周边土地状况、项目状况以及各种分析调查报告■规划用地地形图1:10000;部分1:500■2003年6月1日长清区旧城改造项目的会谈意见4.2规划立意与特点4.3规划架构尊重城市总体规划和道路现状;加以改造和美化;道路构架采取三横两纵一环的方式..横向的三条路依据规划道路;从南到北分别为清河街;中川街;长清大道;成为联系长清区东部与济南市的主要道路;纵向的道路依据道路现状加以调整;形成一长一短的南北交通;结合现状;组织了一条长、曲向环状道路;串连南北区的各个居住小区地块;路边留20-40米不等的、不均匀的绿化带兼作景观绿化长廊..按照不同的区位;在4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构思;分为4部分:■ 古城雅韵老城;保留原有道路网;把清河路的延伸段建成古城风貌的商业街..住宅产品以中、高档;具传统居住特色的住宅为主;如院落式、格网独院式等..区域以“护城河”围合..■ 都市风采清河街两侧;形成新型居住小区;以多层都市型住宅为主;布局部分小高层住宅;依托商业街、教育产业..■ 花园住区商品房区;以环境优越的花园式居住小区为主要构成;依托中央公园、水系等环境设施;布置中、高档独立式、并联式、联排式、叠加式等住宅内容..■ 新新家园动迁房区;按商品房开发模式;为动迁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品质..景观形成“二环”;“二点”;“一线”的构架..由护城河沿线形成老城周边的景观是小环;较为规律;体现传统特色;由串联小区的景观绿化走廊形成大环;两端分别起始于步行街、景观商业街的中心景观..在北部住宅区形成一个人工湖、一个居住区级公园为“两点”;环绕中央公园布局六个组团绿地;组成“群星捧月”的绿化系统..通过清河街景观大道、连接老城和新城;并在旧城区形成商业步行街..由传统城市而来的“里坊”、“街坊”构成其基本的网格..网格状的道路系统在整个城镇显现了其便捷、有效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布局、交通、道路效率等优势;也在城镇结构的传统文脉延伸上语义贴切..在大网格中形成小网格道路结构;通过道路网格密度控制;加强老城区、分中心区的中心感;形成更多的商用街面;为社会微循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以住宅为主的新建居住小区;通过曲线的补充道路串联生活性、景观功能;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通过网格与曲线的疏密变化;控制与形成了具城市感的区域和组团中心以及田园般的城市景观系统..城镇的空间构成以体现尺度亲和为原则;所创造的滨水空间;将较长的景观界面献给了用地地块;而其组合的城市外部空间是“有度”的小城镇外部空间..正是由于其亲和尺度的外部空间构成;形成了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的特色之一.. 在老城中;每个组团分中心的细胞单元成为组团小区空间发展的轴心;被“街坊化”了的单元由网格化主干道路、环状绿系串联..单元细胞由中心区公建、特色产业、步行街和住宅、底商店面组成;而不同的形态与内容造就了每个单元的不同特色..其“功能混合”的模式顺应了当今城镇的发展;为城镇聚敛人气;特色开发创造条件..加密了中心区街道网格创造了较长的商用街面..延伸了传统城市的机理..在新建区;单元细胞以绿核为中心;形成向心聚合的邻里空间..规划在不同区域的空间组织构想是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风格的空间形态;具特色的空间形态由不同的组团构成..在风格上有以下内容:■ 老城区“古城雅韵”――特色风貌住宅区;以3-4层低层住宅为主;形成低密度的空间特征内容有:独院住宅;联排住宅;下店上住住宅;叠加别墅复式住宅;多层住宅..■ 原建成区“都市风采”——城市住宅区;以5-6层住宅为主;也考虑8层电梯房;局部采用11层小高层住宅;形成层数多样;密度中等的都市型空间特点.. ■新建区“花园住区”――舒适型新型住宅区;房型有独立住宅;联体住宅;复式叠加住宅;多层住宅等;层数以中低层为主;建筑密度以中低层为主..■ 新建区动迁住宅“新新家园”――多层住宅为主的经济型住宅区;中等密度;中等高度..清河街是连接清河区行政中心和老城区的重要东西向大道;东面已建成4快2慢3块板的60米建筑红线道路..在基地内;清河街变为16米机非混合道路;两侧各设22米绿化加步行系统;以降低车速;增强商业和文化生活氛围;道路南侧布置11层小高层住宅或商住用房;其裙房作为邮电、银行、保险、书店等文化服务性的商业用房;路北形成市场式商业街坊;建筑以2-3层为主;增加临接的延展面;保持原黄河市场的连续性..清河街景观大道延伸至旧城区;截面改变为24米;是人行步行街;步行街建筑以传统模式;建筑功能也是以传统产业店面为主;通过建筑红线界面的变化形成小型步行广场、旷地空间..整个清河街串联了不同的景观广场、绿地及庭院等景观..4.4道路与交通组织围合基地的道路:西侧是220国道规划建筑红线约80米;东侧为峰山路规划道路红线约为30米;南侧是龙泉街规划道路红线约为30米;北侧是东西向规划道路红线约30米..区内主干道路以三横两纵形成基本;其红线宽度分别为:道路方向道路名称道路红线东西向道路长清大道 30米中川路 70米建筑清河街 60米建筑南北向道路东北关街 30米峰山路 30米道路红线宽度应根据总体规划调整..规划作为景观绿轴道路的曲线环;道路红线16米;两侧留有20-40米不等的绿带作为景观长廊..以基本网格形成的次级道路;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创造了有利、有效的条件..次级道路红线宽度12-16米;是生活性、城镇支路;道路截面设机非双向各两个车道..道路连接各组团小区级道路..组团小区级道路以分中心围合道路为主要道路构架;红线宽度112米;设双向两个车道和人行道;地块较小的小区内;组团小区级道路为7米;机非混合..各分中心区依靠内部加密的网格道路;形成商用街坊界面;道路以密度换宽度;分中心区处的组团级道路则以“松驰”的道路线形发散开去..区域的主干道路承担了中心区各大公共功能区的交通;次级道路为城镇生活性道路;串联了各组团小区;而组团小区道路为各自所在的组团服务..区内的主要对外交通是向东方向;因此东西向道路以对外交通为主;区内南北向交通主要用于生活服务..公共汽车站在交通主要位置布置;不进入老城;两处港湾式站点分别布置于东北关街和长清大道..在城镇的中心区;邻近大型公共设施的区位;如服务区、中心商业区、布置大型公共停车设施;并结合港湾式公共车站设公共汽车调度站、出租车调度站等公共交通设施..区内各小区地块的停车设施按有关规范指标分散布置..老城内设置步行街;作为旅游、商业和生活服务用;老城内道路加密;路幅变窄;通过辅道服务于步行商业街物流供应..清河街是延续长清城区的道路;也是景观性商业街..在北区形成大型城镇公园绿地――中心公园;是步行交通的主要集散点..中心公园三面有独立住宅环布;北区于老城结合处低洼地设人工湖;曲线型的景观环路两侧的带形绿地成为步行和慢跑的场所;也是旅游性景观道路..线性步行系统沿生活性次干道布局;可沿路到达六个不同特色的组团小区分中心..环护城河设游船作为休闲项目;于人流主要集散点布置游船码头;是水上观光游览设施..沿途可领略滨水的建筑组合景观、桥体以及商业街等景观节点设施..4.5绿化与景观系统景观系统因地制宜;点线面结合..景观形成“二环”;“二点”;“一线”的构架..由护城河沿线形成老城周边的景观是小环;较为规律;体现传统特色;通过清河街景观商业街连接老城新城..由串联小区的绿化景观走廊形成大环..在北部住宅区形成一个人工湖;一个居住区公园“两点”;环绕中心公园布局六个组团绿地;组成“群星捧月、绿链串珠”的景观绿化系统..南区的景观系统以文化景观为主;老城区与护城河水系作为长清标志性景观形象;以“口”字环状水系作为城镇线性景观系统导向..北区以自然景观为主;通过绿化景观走廊串联中心公园;小区绿地和人工湖..城镇中心公园作为面状主要集中景观绿地;形成向心型景观布局..利用历史文物级旅游景观设置与老城文化主题的中心区;并与其共同构成组合的中心景观;捏合旅游资源;以大成殿;三眼井;舍利塔地宫遗址和新建的庆贺街;东门桥;街心亭;西等成为整个老城景观系统的主要景观节点..作为老城城镇中心节点景观;空间内容丰富、特性明显、界面绵长;休闲、娱乐、购物、景点等旅游设施集中且有吸引力..在新建中心公园布置文化游乐设施;以符合现代城镇的生活、功能要求..两处中心景观节点分别是以人文、自然景观形成特点;并由景观绿化长廊串联..清河街景观商业街、老城步行商业街也串联了多处广场、绿化、旷地、庭院等景观节点..小区采用集中和契形绿化系统;在空间形态上区分了组团小区;集中绿地布局由景观绿化长廊串联;形成了集中规模;也使居民具有归属感和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城镇内的主干道道路红线30米两侧各留有10米绿化带..道路的双向机动车道由2-3米绿化带分隔;街道上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以绿化带和行道树分隔;沿曲线环路设20-40米自由形的街边绿化带;结合步行系统;适合人的活动..4.6建筑形态控制在建筑形态的塑造上应产生强烈个性的建筑与外部空间;并以这种组合形态吸引居者和游客..在聚合性较强的清河街景观商业街区;利用体形较大的;如超市、百货商场等功能形成较大的建筑体量和高度;清河街东端地块结合市场的开发;布置高层建筑;也是区域的制高点建筑;使原黄河商场在空间上提高层次;向现代商业街过渡..商业街南侧结合商业裙房布置小高层商住、住宅;以符合较宽的商业街尺度;通过广场、高层、小高层建筑、商业街坊成为地标性的建筑群落工制高点..同时;也使空间形态具城市感..老城区步行街两侧建筑以2-3层为主;高覆盖率的建筑布局产生了传统商业街的外部空间特点..老城内以“中国”“合院住宅”“小开间商业界面”为主导建筑风格取向;其建筑风格与外部空间的构成有其不同的特点;于合院、九格网、内庭院、街头广场等特点;清河街景观商业街两侧以现代风格为主;动迁房以简洁的现代风格为主;北区底层商品房部分以田园别墅风格;结合有机建筑、自然生态建筑风格布置不同的风格组团;多层住宅以体现都市风情为风格取向;以现代坡屋顶建筑为主;强调建筑的环保与节能特征;尺度亲和;用料自然;立面构成简洁而富有生活气息..4.7分期建设根据用地计划;镇区的分期建设分为三期;一期之中分为前期与后期;一期用地为清河街两侧用地范围和“新新家园”动迁用房的部分地块;前期部分于清河街以南的部分区域;后期部分则为清河街北侧的商业街坊和部分居住小区;二期用地是本次规划用地中部的“都市风采”地块以及老城区的部分可开发地块;三期是“花园住宅”和老城区未开发地块..4.8公用设施规划布局南区部分集中了公共设施的主要部分:中学、商业设施包括商场、商业步行街、公共服务等公共设施;北区在中心公园内设置文化馆等娱乐、游乐设施;并在连接大学区的长清大道北侧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布置一处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在用地中部设一座地段医院;各小区按规范配置幼托设施和相关服务设施..居住区级的商业、服务设施结合清河街商业街以及老城步行街设置..在邻近交通枢纽、主干道路用地布置公共交通枢纽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库;布置两处港湾式公共车站;社区间调度等设施..城镇变配电设施由总体规划确定电源;在老城区、清河路商业街市场用地地块、各规划居住小区分别设10KV箱式变配电站;由低压线路送电至用户..供水管网接自城市自来水干管;按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最高日250L/人.天;用水10L/天m2;市政绿化用水2L/ m2天;未预见用水10%估算用水总量..居住小区内采用二路供水;消防管网在区内构成环网;每个组团作为一个消防单元;消防水泵流量应满足用水量最大的一栋建筑消防用水..燃气根据总体规划设调压站、天然气储气罐等设施;污水管网并入城市污水总管..雨水管网除就近排入河道外;接入城市雨水管网;区域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拟设中水管网;以节水节能..弱电设施电话采用宽带网系统;每户按二门电话计;公建按每30平方米1门;采用小区局域网或ADSL宽带上网..有线电视引入市有线电视台的双向传输电视系统;每户接入二只电视终端..楼宇对讲系统采用可视式带报警的楼宇对讲系统;并与小区物业管理连通..居住小区将建成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的住宅小区;实现用户水、电、气远程抄表..同时采用综合布线系统;电话或电视均能在各自的平台上上网..增强小区内安全保卫系统;采用周边报警及;灯光控制系统..公共配套设施根据总体规划定点、管道接入城市管网..各组团小区分中心都设置相关相应规模的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包括商业街等、管理中心、幼儿园、敬老院、小区级变配电、上、下水设施、燃气等设施;小区的垃圾处理采用有机、无机分离方式集中处理;设垃圾收集站;由垃圾袋筒分别收集;由物业部门统一运往垃圾收集站..公厕结合公建、中心公园及小区会所等布置..区域的消防应按总体规划以及消防专项规划确定消防指挥中心的定点..区域内采用集中供暖设施;能源接自城市热点站等;区内设热交换站等设施..节能与环保:用电设备选用高效;低能耗节能产品;根据使用功能情况设置必要的控制方式;以降低运行费用..重视材料的选用和安装;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对空调通风设备采用必要的消声、隔振措施;以满足环保要求..排风出口位置设置避开人员行走区域;并达到环保要求..鼓励使用太阳能设施;建筑设计应考虑相关设备的安装与环境视觉措施..4.9 防洪基地西面即将修建的220国道可以作为防洪堤坝..在护城河以北利用低洼地规划一个人工湖;可以作为防洪抗旱;为护城河调节水位..用地的标高竖向;应按有关防洪标准确定场地、道路标高..防洪设施应按总体规划确定的有关措施落实、实施..5.0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地块主要控制性指标一览表表1地块编号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公顷容积率建筑面积万平方米A-1 R1 3.487 0.7 2.4409A-2 R1 2.499 0.7 1.7493A-3 R1 0.403 0.7 0.2821A-4 G1 0.577 - 0A-5 R1 0.341 0.5 0.1705A-6 R1 1.787 0.3 0.5361A-8 C2 9.669 1.5 14.5035 A-9 R1 2.37 0.4 0.948A-10 R1 2.419 0.4 0.9676 A-11 R1 1.063 0.7 0.7441 A-12 R1 2.002 0.35 0.7007 A-13 R1 1.696 0.35 0.5936 A-14 G1 5.885 - 0A-15 G1 3.44 - 0A-16 G1 0.937 - 0A-17 G1 1.918 - 0A-18 C7 1.59 0.2 0.318A-19 C6 2.663 0.5 1.3315 A-20 C7 0.436 0.2 0.0872 A-21 C6 1.529 0.5 0.7645 A-22 C6 4.675 0.5 2.3375B-1-2 C1; C2 2.224 3.0 6.672 B-2 R2; C2 8.401 1.5 12.6015 B-3 R2 5.564 0.25 6.955B-4 R2 6.131 0.25 7.66375B-5 C6 7.664 0.5 3.832C-1 R2 14.69 1.25 18.3625C-2 R2 73695 1.25 9.61875D-1 R1 13.99 0.35 4.8965D-2 R1 9.527 0.5 4.7635E-1 R2 17.78 1.0 17.78E-2 R2 12.88 1.3 16.744F-1 G1; C3 7.694 0.1 0.7694 F-2 R1 12.61 0.35 4.4135F-3 R1 19.49 0.5 9.745F-4 R1 15.27 0.7 10.689G-1 R2 25.77 1.3 33.501G-2 R2 13.55 1.3 17.615H-1 C5 0.51 1.0 0.51H-2 G1 7.989 - -H-3 S1 42.33 - -总计 - 330.93 平均0.73 242.0597道路用地根据总体规划应作相应调整注:H2地块为“景观长廊”用地总和;H3为城市道路总和;不含小区内部道路..■ 济南长清旧城改造策划概规土地使用分类一览表表2 大类中类代码名称代码名称R 居住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R2 二类居住用地C 公共设施用地 C1 行政办公用地C2 商业金融业用地C4 体育用地C3 文化娱乐用地C5 医疗卫生用地C6 教育科研用地C7 文物古迹用地S 道路广场用地 S1 道路用地G 绿地 G1 公共绿地■ 用地平衡表表3用地性质用地面积ha 百分比%居住用地 231.59 69.96公建商业用地不含组团小区商业用地 20.13 6.12医疗教育用地 5.23 1.58集中绿化用地不含小区集中绿地 31.65 9.56道路用地含城市道路绿化;不含组团道路 42.33 12.78总用地 330.93 100道路用地根据总体规划应作相应调整■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4总用地 330.93公顷总建筑面积 242.06万平方米规划用地平均容积率 0.73平均建筑密度 25%集中绿地率 10%居住小区绿化率≥40%商业建筑面积 40.51万平方米面积 203.74万平方米医疗教育建筑面积约3.51万平方米老校区改造按教育专项规划。

老城更新中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再生_以济南解放阁片区详细规划为例

老城更新中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再生_以济南解放阁片区详细规划为例

23济南专辑 第23卷老城更新中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再生 —以济南解放阁片区详细规划为例□ 崔延涛,朱昕虹[文章编号]1006-0022(2007)S0-0023-03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老城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值得回忆的过去。

济南解放阁片区位于济南古城的东南隅(图1),占地约20 hm2,在历史上是城隍庙和迎祥宫所在地。

解放前,片区南侧和东侧均为城墙,其内外分别是城墙根街和护城河。

片区北侧的泉城路是济南古城区东西主轴线和重要的商业街;西侧的天地坛街是古城区的南北轴线;中部的舜井街为古城南门正对的重要街道,舜井街西侧有舜祠。

因为片区整体风貌极具济南地方特色,所以在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片区被列为城市特色街区。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该片区已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整治和改造,致使特有的传统风貌正在消失(图2)。

(1)老城空间格局混乱。

济南的古城墙于解放初就被拆除了。

泉城路、天地坛街、舜井街等原有街道经过多次拓宽,现已成为红线宽为35 m~50 m的主次干路。

片区西侧、北侧相继建成了6栋大体量的高层建筑,沿泉城路和舜井街两侧的建筑均已被改建成多层商业建筑和多层住宅楼,形成了公共建筑、居民楼包围传统民居的格局。

片区内场所的亲切感、凝聚力逐渐消失,老城区低层高密度的空间形态被破坏。

(2)片区功能混杂,各地块的改造缺乏应有的联系和协调。

沿泉城路一侧的建筑主要为时装、百货零售店,经营档次较低。

舜井街虽然已发展为地区性家电集散地,但多以小店铺式经营为主,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沿街建筑的一层。

片区内部还有部分办公单位和作坊式工业企业,片区整体环境较差。

(3)交通阻塞现象严重。

由于片区内[摘 要]解放阁片区整体风貌极具济南地方特色,其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再生策略包括:延续城市文脉,以娱乐、休闲、商业、文化为主导功能,体现泉文化特色;尊重原有空间格局,形成东南低、西北高的态势,凸显街坊特色;珍惜舜井、舜园等历史遗迹,充分挖掘其内涵;保护以鱼骨式街巷为主脉的街巷肌理,形成两横四纵的道路格局;传承浙闽会馆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特色,对新建建筑进行体量控制和色彩引导。

14-城市规划中老城区改造规划的几点思考

14-城市规划中老城区改造规划的几点思考

14-城市规划中老城区改造规划的几点思考引言概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老城区的规划和改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老城区改造规划的目标是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老城区改造规划进行思考。

一、老城区改造规划的背景和意义1.1 城市发展过程中老城区的问题:老城区通常存在基础设施老化、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1.2 老城区改造的意义:通过改造老城区,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二、老城区改造规划的原则和目标2.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老城区通常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改造规划应注重保护和传承。

2.2 提升居住环境质量:改造规划应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

2.3 优化交通和基础设施:改造规划应考虑交通流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便捷性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老城区改造规划的实施策略3.1 制定详细规划方案:通过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明确改造目标和步骤,确保改造工作有序进行。

3.2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城区改造,通过公私合作模式,提高改造效率和质量。

3.3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加强对老城区改造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改造进程符合规划要求。

四、老城区改造规划的案例分析4.1 北京胡同改造:北京通过保护和改造胡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4.2 上海老弄堂改造:上海通过改造老弄堂,打造了具有历史风貌的文化街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

4.3 广州老城区改造:广州通过改造老城区,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

五、老城区改造规划的挑战和对策5.1 资金和土地问题:老城区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土地资源,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解决。

5.2 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平衡:改造过程中需要平衡历史文化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注重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结合。

5.3 居民迁移和社会稳定问题:改造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好居民迁移和社会稳定问题,确保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旧城区空间营造策略对比探析——以济南城区为例

新旧城区空间营造策略对比探析——以济南城区为例

全球化及城镇化为我国当代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促使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但由于我国城市化时间短、强度高、投入大的特点,城市面貌呈现千城一面的局面。

新城普遍拥有更宽的街道、更高的建筑,但在同样1 km 的范围内,在新城行走给行人带来的感受更枯燥,距离感更长;而反观老城区,在保留原有肌理的情况下,同样距离范围内,在老城行走的城市感知更丰富,行走过程更具趣味。

新旧城建设由于其建设时间及建设背景的差异,在城市肌理、空间形态和建造技术上均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完成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转型,将建设重点从流于形式转为延续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品质,成为新常态下的重要议题[1]。

本文以济南老城中的商埠区和东部新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城市肌理现状及建筑、道路等空间要素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新旧城区在营造策略上的异同,并结合现状提出空间营造思路。

1 研究背景1.1 新旧城建设背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原有建成区的功能和形式逐渐趋于单一和落后,传统城市的发展模式更为固化。

因而老旧片区的激活和更新,以及新城的衔接与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两大主要任务。

旧城更新依托现代技术,可有效提升现存建筑修缮精度,实现旧城功能更新和城市文脉延续;新城建设可实现旧城过剩功能的承接,提升城市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设计效果,有利于形成城市建设新增长极[2]。

从时间上来看,新城建设的年代要远远晚于旧城;就空间上来看,由于新城缺少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肌理单一;新城由于建设年代较晚,相对于旧城其历史文化价值较低;新城的城市空间每个地块都相对较大,而旧城是由小尺度的建筑、交织的街道网络、摘要 城市肌理作为反映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和空间特质的重要代表,在城镇化的快速建造模式下,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城市肌理遭到破坏,新城新区的城市面貌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与旧城特色割裂,原有的地域特色也被逐渐稀释。

老旧小区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老旧小区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老旧小区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笔者在审计中发现,这项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加以重视。

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网络设施改造以及雨污分流改造等涉及居民居住条件核心的专业设施改造并没有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资金范围。

以济南市历下区雨污分流工程为例,今年老旧小区改造中包含“雨污分流”工程700万元,每平方米改造的费用4.375元,而这只是名义“雨污分类”,仅仅只是管道疏通清淤,并非真正意义的雨污分流改造。

据了解,在已经完成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至少有7个小区涉及27个雨污混接点及污水管道铺设没有同步改造。

问题产生的原因:(1)政策支撑弱。

老旧小区基础类公共设施改造资金由中央、省、市区分级负担,而专项改造资金由相关部门按照专项改造工作方案和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单独筹集、管理,由本级承担。

(2)资金保障难。

2021年历下区与老旧小区改造相关的雨污分流专项改造预算未能得到批准,未能实施。

(3)机制不到位。

虽然《山东省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专项改造主管部门主体责任,要求水电气暖、通信网络、雨污分流、建筑节能、公共停车场、民生服务设施、智慧社区等专项改造工程与老旧小区基础类公共设施改造工程协同实施,但是因各部门职责分工、规划计划、资金筹措等原因,存在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机制,难以共同实施的问题。

建议在政策支持、资金筹集、协同机制上加强保障。

政府层面应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强化老旧小区改造牵头部门住建局、财政局主体职责,加大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间的统筹力度,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在项目立项、资金筹集、实施管理、绩效考核上通盘考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进专家学者、辖区居民参与改造方案的审核评估,改造投入后的绩效评价。

真正补齐城市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把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做成切实改善老百姓居住环境、居住质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城市更新项目介绍

城市更新项目介绍

城市更新项目介绍
摘要:
一、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目的
二、城市更新项目的类型和内容
三、具体城市更新项目的案例分析
四、城市更新的意义和未来发展
正文:
城市更新,这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议题,旨在对城市中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对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也包括对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

城市更新项目种类繁多,包括旧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土地的二次开发、用地性质和功能的转换、工业区转型、港区和滨水区的整治改造等。

这些项目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使城市更加宜居和繁荣。

以我国济南市为例,历下区和市中区的城市更新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其中,市中区的城市更新项目涵盖了白马山片区红场1952、英雄山片区、民生大街、七贤杨庄、腊山工业园等多个区域。

这些项目涵盖了住宅、商业、工业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该片区的整体功能和环境品质。

城市更新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城市面貌,更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旧区、旧城区的改造,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
率。

同时,工业区的转型和港区的整治改造等,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

总的来说,城市更新项目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既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和延续,也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前瞻性规划。

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的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以济南市为例

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的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以济南市为例

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的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以济南市为例起晓星;李建春【摘要】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从功能性视角出发,构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分析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和潜在需求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基于高德地图POI数据,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以及利用规划三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济南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呈现空间集聚与组团特征,而地下空间需求则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分布特征,应用耦合矩阵可将城市地下空间分为优先发展区、协调发展区、优化发展区、转型发展区以及保留发展区,对不同类型的分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开发策略.研究结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充分协调现状与需求关系,强调保护性开发,进行地下空间专项分区规划,构建"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and method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US) demand degree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betwee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demand of UUS. Based on the POI data from the Gaode map and the kilometer grid evaluation unit, we analyze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by using the nuclear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Then, we set up an index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nomy, location condi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 and mak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 in the downtownarea of Jinan City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cluster, while the underground space demand show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re-periphery. By applying the coupling matrix,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area,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a, the optimized development area,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rea and the reserved development area;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area.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hould fully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mand, emphasize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arry out the special zoning planning for underground space, and constru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point-line-plane".【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8(032)005【总页数】9页(P36-44)【关键词】土地利用;地下空间;需求度;兴趣点;核密度;济南市【作者】起晓星;李建春【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1 引言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呈现出外延式扩张的态势,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济南老街整治方案

济南老街整治方案

济南老街整治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许多老城区的街道环境已经变得陈旧、拥挤、脏乱差,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历史原因,济南市的很多老街区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需要加强整治。

老街的整治工作旨在通过对街道的翻新、环境卫生的改进、道路交通的优化等方式,提高老街的整体品质和市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增加老街区的文化吸引力,激活老街区的商业活力。

本文将以济南市老街整治为例,探讨如何制定合理的整治方案,全面提升老街的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

二、整治方案2.1 街道翻新街道翻新是老街区整治的第一步,为整治后期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翻新的内容包括:1.修旧如旧:对老街道上的历史建筑、遗址进行修缮,并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比如:保护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恢复古老市井和小巷弄堂的生活氛围。

2.地面铺装:整治老街道面,使地面变得平整美观。

铺装方式采用仿古青石板或硬沥青铺装,能够使老街拥有古朴典雅的风格。

3.环境美化:整治老街区的户外绿化、道路标识、建筑外墙、道路亮化等,美化老街环境,使老街充满生机和活力。

2.2 环境卫生改进老街区面积较小,居民密集,环境卫生是老街整治的重点。

环境卫生改进的具体内容包括:1.垃圾分类治理:在老街区内开展分类收运与管理,在公共区域设置垃圾分类回收桶,引导居民分类投放。

2.河道治理:加强老街区的地下排水管网,降低污水排放的浓度,控制河流水质污染,改善老街区的环境质量。

2.3 道路交通优化老街区的道路交通环境拥挤,需要对交通流量和停车问题进行优化。

优化的具体方法包括:1.交通流量优化:在路口、街道转弯处等高架较明显的交通路口设置交通指示牌,规范车辆通行。

2.停车位规划:在老街区内建立更多的停车场,以缓解老街区停车难的问题。

三、老街整治效果预测通过对整治效果的预测,可以判断整治方案的可行性,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1.对文化吸引力的提升:纯粹的整治并不能使老街区更具魅力和商业活力,同时需要加强老街区的文化内涵。

旧城改造设计方法研究以榆次老城区为例

旧城改造设计方法研究以榆次老城区为例

3、政策法规不完善:虽然上海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推动旧城改造, 但在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不完善之处。
三、旧城改造协同治理机制的构 建与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和完善旧城改造协同治理机制:
1、增强多元主体参与意识: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 主体参与旧城改造,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使 各主体充分认识到协同治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推陈出新的改造效果
通过采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改造模式,荔枝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 荔枝湾的环境品质得到了提升。经过改造,荔枝湾的街道变得宽敞整洁,绿化景 观得到了优化和提升。其次,荔枝湾的文化影响力得到了增强。通过保护和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荔枝湾成为了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地方。最后,荔枝湾的经 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和商业活动的繁荣,荔枝湾的商业街 成为了广州市的热门旅游景点之一。
参考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旧城改造已成为城市发 展的重要课题。而协同治理机制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本次演示以上海为例,对旧城改 造协同治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一、旧城改造协同治理的背景及 意义
旧城改造是指对城市中老旧、功能不全或环境恶劣的区域进行改造,以提高 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然而,旧城改造往往涉及多方利益,需要政府、 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谢谢观看
4、加强监督评估机制:应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旧城改造项目进行全程跟 踪和评估,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应引入公众评价机制,使公众对 项目进行评价和监督,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1. 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长,许多城市的老旧区面临着更新与改造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与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相关的问题。

2.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等诸多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有几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2.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需要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人们在改造后的城市中能够长期居住和工作。

2.2.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土地使用、交通网络、绿色空间、公共设施等。

综合性原则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功能齐全、便利的城市环境。

2.3. 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性的需求。

这意味着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需要考虑到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住宅、公园、商业设施等。

3. 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许多城市的老旧区面临着凋敝与衰败的问题。

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变得至关重要。

3.1. 城市更新的目标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它可以通过更新和优化基础设施、改造住房、提供新的商务区等方式来实现。

3.2. 老旧区改造的挑战老旧区改造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建筑物老化、基础设施落后、土地使用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方案来解决。

3.3. 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的案例许多城市已经成功进行了城市更新与老旧区改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中国的广州市通过改造老旧区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成功提高了城市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样,美国的纽约市在对老旧区进行改造时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活动。

浅议城市更新与老城区改造

浅议城市更新与老城区改造

浅议城市更新与老城区改造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储备也越来越少,以往的粗放发展道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零增长”、“高品质发展”是大势所趋。

增量用地供给不足和存量空间重构的压力,形成了“存量空间+工业经营”的集约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新趋势和新引擎,是目前城市存量土地盘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趋势和新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镇;改造引言:从城市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更新能够促进土地增值,并为城市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对老城区的改造,可以提高居住质量,促进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城市更新与老城区的改造,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又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

为此,“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老城区改造,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城市更新及相关政策城市更新和老城区的改造是指那些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区域进行改造。

根据有关信息,在1958年荷兰首次提出了“都市更新”的概念,并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理念:对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他们对于居住的房屋、道路、公园、绿地等生活方式的期待和不满,都会提出改善的要求,希望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优美的市容。

从这一点来看,这座城市的改造,和我们的“旧城改建”差不多。

但是,随着我国城镇更新和改建的规模逐渐增大,由“低档小区”的改建扩展到了其他功能性地区,由最初的建筑环境改善到了用地用途的改变。

二、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一)空间布局缺乏不合理当前,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导致了城市的空间分布较为混乱,容易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交通堵塞等问题,而且在空间布局方面往往“自相矛盾”,反复施工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会对城市的总体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二)不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城市规划和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科学的标准进行绿化比例的规划,也没有达到与城市规划建设相适应的要求。

城市规划建设要做到城市与绿化相结合,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空间基因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探析——以济南将军庙历史街区为例

空间基因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探析——以济南将军庙历史街区为例

maintaining street pattern, continuing regional texture and restoring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provides targete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ense of identity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nd promoting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blocks.Key words space gen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authenticity; spatial vitality; sense of identity0 引言中国地域广阔,每座城市因地理和人文差异而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面貌。

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城市风貌的最好承载者,生动体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情怀。

然而这种城市的独特性却随着多轮大规模建设与快速城市化的推进而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城市中保留的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形态与历史建筑面临损坏或拆除的危机,街区原有肌理受到干扰。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达到了新高潮。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历史街区更新出现了表征化、单体化、模式化的特点,导致其出现原真性丧失及街区空间特征隐匿的现象。

济南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十分丰富,将军庙历史街区作为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同样面临着原有历史风貌逐渐同质化、传统空间肌理断裂等问题[1]。

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空间基因的理念,将其运用于微观街区层面来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可能性,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进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面临肌理断裂及传统风貌趋同的问题,通过空间基因概念的植入及空间基因技术体系的应用,探讨历史街区中空间要素原真性的保留。

基于问题导向城市旧城中心区开发策略论文

基于问题导向城市旧城中心区开发策略论文

基于问题导向的城市旧城中心区开发策略【摘要】城市旧城中心区一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扩张发展的时期,许多城市旧城中心区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重塑旧城中心区的城市活力,是当今城市规划的一个挑战。

本为以济南洪楼地区改造开发面临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围绕洪家楼天主教堂、山东大学、百年商铺等资源的发掘,旨在设计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多元空间,实现旧城中心区的全面升级改造。

【关键词】问题导向;旧城开发;济南洪楼地区1 济南洪楼地区现状概述1.1 项目概况济南市洪楼地区位于济南主城区东北部,历城区的西部,毗邻山东大学,区位优势明显;规划范围为东至二环东路,西至山大路,北至胶济铁路、南至山大北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11公顷。

洪楼地区内最大的特色是保留一处洪家楼天主教堂。

该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同时也是济南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同时,洪楼地区也是济南历城区内成熟的生活片区,百年山东大学、省图书馆近在咫尺,是济南市内生活氛围浓厚的文化商业圈,因此,洪楼地区是是济南市提升老城区活力、打造多元魅力城区的战略节点。

1.2 现状特色要素济南洪楼地区作为济南市历城区的旧城中心区,分布着数处具有泉城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构成了该片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节点。

1.2.1 百年教堂洪家楼天主教堂占地面积1.15公顷,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同时也是济南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济南文化的重要象征,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一种天主教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的碰撞。

1.2.2 百年山大山东大学原为商埠年代德国教会修筑的济南私立懿范女子中学,建筑风格属新古典主义,大多数采用孟莎式屋顶,灰砖,红瓦。

山东大学是山东省的第一学府,培养了无数的鸿儒巨匠,在中国文史哲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

1.2.3 泉城商铺基地内部遗留部分济南开埠时代的建筑。

鸦片战争后,德国借助修筑胶济铁路向山东内陆渗透实力,清政府最终决定济南自开商埠,因此留下了许多老字号商铺及西欧风格建筑,整体风格采取罗曼式、哥特式等建筑,成为了近代济南建筑的典型代表。

浅谈城市规划中对于旧城的更新与保护

浅谈城市规划中对于旧城的更新与保护

浅谈城市规划中对于旧城的更新与保护
赵耀中
【期刊名称】《门窗》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旧城更新和保护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极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其内涵和使命作了了解,并就城市的保护、整治、开发和蔓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总页数】1页(P172)
【作者】赵耀中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城市规划中的旧城更新与千城一面现象
2.历史舆图与空间信息技术在传统古建聚落保护中的应用--以河南省宝丰县旧城保护更新与发展规划为例
3.浅谈广州老城区更新保护利用工作——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旧城更新案例研究为例
4.浅谈广州老城区更新保护利用工作——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旧城更新案例研究为例
5.城市规划设计中旧城区的保护与改造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摘要:老城区作为城市固化的产物,侵染着风雨沧桑,承载着文化积淀,保存着历史记忆,有城市化石之称谓。

尤其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探索研究,旧城更新改造也日趋成熟,通过寻找老城区的特色文脉,使得老城区与现代城市城区能够自然过渡,达到和谐统一。

结合济南老城区的特色,对旧城更新改造以相关探究,以期能够使旧城改造更新理念更好的服务于老城区的规划建设之中。

关键词:旧城更新;改造;空间;参与1. 前言自从20世纪的后半叶以来,旧城更新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工作者研究的主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旧城更新改造已经不可避免,这给老城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新天地”改造,“成都宽窄巷子”改造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滋生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改造,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恣意的破坏、损害甚至于直接拆除,使得老城区被破坏的满目疮痍。

老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化石,保护好其原有特色有重要意义。

但是如何在保护好老城区的同时寻找一个新的活力点,使其自身的价值和活力重新得到激活,能够在相对竞争激励的城市发展中有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席之地,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济南老城区区别于数万城市的魅力是它的泉文化所在。

理应追随济南特色泉文化,使老城区能够自然的过渡,与现代文明接轨,保护好老城区原有肌理的同时使其活力再现,实现对老城区合理而有效的更新改造。

2.国内外的旧城更新理念相关探究国外的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旧城更新与改造方面逐渐趋于成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及改造的建议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积累了许多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

2.1 国内—上海“新天地”的更新改造新天地的设计理念是以石库门里弄建筑为标志,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商业性功能。

使得其对传统的建筑的风貌与特色有一定的保护,并且也满足其开发的需求,与现代化的结合使新天地成为上海的一个新地标。

其成功之处在于:(1)规划功能转换与结构整合。

在现状基础上,调整原有的用地,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合理配置各项现代化的设施,从而赋予它新的商业价值。

(2)开发与保护及观念的进步。

现今历史遗产保护的工作基本由政府来强制实行,新天地的开发在从开发模式上来说是属于房地产项目,在复原石库门里弄生活特色中带来商业方面的收益的同时,也保护了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

从传统建筑保护的角度来看,新天地是一种新的模式,带动了开发的效益又为历史遗产进行了保护。

(3)新天地保持传统特色及传统街区历史遗存的保护。

在设计过程中,保留原来的砖、瓦作为建设的材料,从而强调出石库门的历史感。

并于其中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诸如空调系统以及地底光纤电缆,确保了房屋功能的完善可靠。

(4)上海“新天地”由统一的开发主体,这一方面确保了开发理念的全面贯彻,另一方面保证了实施的效果。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对其科学合理的规划与保护,从而塑造出城市历史特色街区,形成城市的特色风貌,使其成为上海新天地的地标与招牌。

2.2 国外—法国巴黎贝尔地区的更新改造贝尔西地区属于巴黎市,起先由于高速路的封锁处于闭塞状态,自然及建筑遗产保存完好,具有自己的建筑特色以及人文景观,随着城市的不断延伸与发展,贝尔西逐渐成为了巴黎的一个部分,从而有了贝尔西地区的旧城改造,它的成功改造一直是其它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中学习的楷模,它的成功之处在于:(1)交通的便利性。

在旧城更新改造以及后续城市的的发展之中,交通的便捷性是重要前提,贝尔西由于它闭塞性带来了交通发展严重的滞后,政府首先对贝尔西地区建设了便利的交通设施,为其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地区品质的提升是旧城改造复兴的关键。

切尔西的设计理念在于:保留原有的地方文化特色使其与历史传承有效的衔接。

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痕迹以及古老的小径,在原有的葡萄厂上建设了贝尔西公园,改善了旧城区环境,也传承了历史文化特色,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3)历史要素的延续与地区特色创新相结合。

贝尔西在凸显自身特色的同时平添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时代气息,使得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保留下来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遗产,并与公园的景观很好的串联起来,复古的特色使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中的人们有了心灵的栖息之地,构造出良好的空间关系。

(4)旧城更新改造中有科学的管理与实施。

贝尔西之所以有如此瞩目的成就,既在于保存了完整的地区文化形象,也在于全面贯彻城市发展战略的策略,依靠的是科学的规划与指导,从而使城市未受到外在的影响而得以全面复兴,使得封闭而基础薄弱的旧城变得活力无限。

3.济南老城区旧城现状的评析济南是全国著名的泉城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风貌的基本特色是山、泉、湖、河、城的有机融合。

有众多传统的民居和历史古迹,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加,大量传统院落被拆除,老城区原有的风貌被极大破坏。

3.1老城区原有肌理破坏严重大明湖—泉城路—泉城广场是代表着济南特色的老城区廊道,然而现今的状况不容乐观,泉城路以南片区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已经使得原有的院落空间被严重破坏,原有的肌理已经不复存在,仅保留了几口古井,已经被恒隆广场等现代化的建筑全部代替。

泉城路以北片区尚保留着王府池子,芙蓉街以及曲水亭街等街巷院落,对该片区保护更新将尤为重要,倘若再失去了这些院落,那么济南的形象代表将不复存在。

对该片区进行合理更新改造是当务之急。

3.2 年久失修,建筑亟待修复王府池子内部保留着济南特有的居民院落空间,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而导致建筑质量存在极大问题,现状的优质区极少,原有的建筑特色也不断被侵蚀,许多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建筑内部存在乱搭现象,乱建现象,对特色的民居建筑保护不到位。

传统的建筑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3.3 人居环境差,空间感压抑院落内部空间极为压抑,居民的生活质量不高,在中心区繁华的地带逐渐被包围成了贫民区,与城市的发展格格不入,居民的生活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也阻碍了旧城的更新改造。

传统街巷空间被打乱,道路狭窄曲折,路况比较差,交通组织凌乱,通行能力差,空间感受压抑。

3.4 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芙蓉街由于集聚的人流,内部环境质量较差,曲水亭街及百花洲周边环境质量有待提高,而内部环境优美的珍珠泉与外界由城墙而隔断,不能够带动周边环境质量的提升。

泉文化不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体现。

4.现代旧城更新理念对济南老城区的城市更新的借鉴与探究如何在保护老城区泉、洲、特色建筑以及文物古迹的基础上,把他们很好的串联起来,形成既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又能保护和展现古城原貌的老城特色,给老城区带来新的商机与活力的同时协调好现代建筑风格与古代建筑风格的自然过渡,让老城区在现代的商业中心中保持生机活力。

合理的利用该片区的泉水和历史文化并梳理传统的空间与肌理,营造生动的街巷空间,是旧城更新改造的重中之重。

当然,通过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地区由于自身的特色不同,旧城更新改造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空间的整合及整体环境的改善,规划建设的统筹管理和改造的方式上都有相似之处。

济南老城区的改造也应该建立在旧城更新改造合理的理念之上。

4.1以政府为主导的合理的开发机制旧城区的开发倘若完全依赖于开发商,会出现以私人利益为主导的而使得公众的利益得到损害,应以政府为主导与相关公共结构合作来合理开发旧城区,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以及渠道使旧城更新改造的全面复兴走向正规。

4.2承古渡今,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保护旧的历史风貌,通过新与老的街道以及水系的融合与过渡,展现老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使老城区的潜力得到激活。

通过多元的更新以及空间的过渡,使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新功能模块的植入,传统四合院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与传统水系景观的衔接有序,给人以全新的体验方式。

保留传统生活特色,体验旧城风貌,引入新多元生活模式,体验新生活力。

4.3营造有活力的空间格局,师古而不迷古在继承传统空间的优点上,针对传统空间的不足,通过各种空间变化,来增强老城区空间的趣味性和引导性,挖掘老城区的商业特色,寻找民俗特色与空间的联系,这是民生经济存在的方式,也是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具体措施。

同时通过严格控制新建筑的建筑高度以使得老城区的城市天际线和建筑风格取得和谐效果,使得老城区焕发新的活力。

4.4创造多元化的体验,服务各类人群对于原住民而言,保留原汁原味的巷弄空间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打造邻里交往的和谐关系。

并塑造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巷空间,作为吸引商业活动的招牌,打造浓厚的文化休闲氛围,创造出商业价值。

对于游客而言,让人们在这里体验和享受浓厚的风土人情,并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给留宿的旅客有机会融入社区开放空间,感受民俗生活的气息以及传统生活额情趣,与老城厢传统居民相融合,并为这里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对于艺术家及学生,提供写生与创作的良好环境,创造出多样化的生活体验,服务于社会各类人群。

4.5旧城区多功能性混合,形成多样化的城区旧城区要保证其全面的复兴,必须要有着多种城市功能的混合,为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以多层次的服务与体验,简·雅各布斯曾提出过“功能混合”的概念,城市的功能应分为从属功能及基本功能两个层次,城市的多功能复杂性会保持城市的活力,保证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也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和对城市的亲切感。

4.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公众的参与性。

旧城的更新改造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是一个社会性多元化的更新问题,规划管理部门在对旧城更新改造的监督之下,要提高公众的参与性,设立相关的咨询机构,这保护了公共利益,也使得规划与改造在有序透明的环境下进行,从而更好的保护传统的特色建筑。

5.结语城市老城区旧城的更新改造是当下城市研究的热点,老城区在继承传统建筑肌理以及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要逐渐向现代多元化格局发展,保存好自身的特色并使得老城区能够拥有着可持续的活力是现代旧城更新改造研究的重点,旧城改造关系的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要将空间的规划与政府管理决策有效结合起来,创造出老城区良好的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使得那些散发着古旧气息的老建筑及街巷与现代建筑及巷道融合为一体,并对城市的文化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不失去旧城区自身的文化底蕴,将城市老城区打造成魅力城市,保证老城区旧城建设健康和谐,可持续有机的发展。

参考文献:[1]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13[2] [丹麦]杨·盖尔. 人性化的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方可.多元利益平衡思路下旧城改造模式探索-以武汉主城区为例[J].中国会议.2012[4] 袁也. 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论文.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