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 佛缘遗珍|苏少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9课佛缘遗珍|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了解中国佛像的艺术特征;3.掌握用线条、笔墨表现形象的基本技巧;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绘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掌握笔画、线条的表现技巧和构图技巧。
2.难点:学生绘制佛像形象的技巧掌握,如神韵凝重、内敛恢弘的表现。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与佛缘遗珍相关的话题展开教学,主要内容包括:1.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史;2.佛缘遗珍的介绍;3.佛像的艺术特征;4.佛像的创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1.演讲法:引导学生了解佛教历史及佛教文化;2.展示法:通过图片、影像等多种方式展示佛缘遗珍;3.指导法:讲解佛像的基本构图和画法;4.实践法:让学生使用铅笔和绘画纸进行练习,并互相交流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5分钟)1.演讲介绍佛教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展示佛缘遗珍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佛教艺术之美。
(二)学习内容(25分钟)1.讲解佛像的艺术特征,如法相净相、神韵凝重、内敛恢弘等;2.讲解佛像的构图方法和画法;3.学生尝试用铅笔画出佛像的轮廓和光影。
(三)练习与评价(30分钟)1.学生进行绘画实践,互相交流评价,互相提出建议;2.老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佛像为主题,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幅画作,可发挥想象和创意。
五、板书设计1.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佛缘遗珍的介绍;3.佛像的艺术特征;4.佛像的构图方法和画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识到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独特之处。
学生对佛像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技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用线条、笔墨表现形象的基本技巧并基本掌握了佛像的构图方法和画法。
同时,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绘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语言和宗教》 教学设计
《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语言种类及其分布地区。
掌握不同语言的特点和使用人数。
理解宗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宗教的信仰、教义、宗教活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尊重不同语言和宗教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和全球视野。
激发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主要宗教的特点和分布。
2、教学难点语言和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包含多种语言的视频片段或展示不同宗教建筑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语言和宗教。
2、知识讲解语言介绍世界上主要的语言,如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等。
利用世界语言分布图,直观地展示这些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分布规律。
举例说明不同语言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的特点,如汉语的象形文字、英语的语法结构等。
宗教讲解宗教的概念,包括宗教的定义、产生的原因等。
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分别阐述它们的起源、教义、信仰、宗教活动等。
展示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图片,如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佛教的寺庙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宗教建筑的风格差异。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语言的发展和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宗教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有哪些影响?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4、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因语言和宗教差异引发的冲突或误解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语言和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设计2: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掌握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质。
4.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课难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及材料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教师讲述: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中华文化不仅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课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密宗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密宗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引言密宗是佛教中的一个独特传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日本等东亚地区。
它以其特殊的仪式和修行方法而闻名,吸引了许多信徒和学者的关注。
本篇文档将从密宗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针对以上主题设计一堂密宗教学的教学活动。
二、密宗的产生1. 历史背景密宗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印度,当时佛教在印度已经走向衰落,僧团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改革。
密宗兴起的背景是佛教内外部诸多因素的作用,如宗教文化的多元化、政治与社会的动荡等。
2. 修行方法密宗以其独特的修行方法而著称。
其中,口传心授是其特点之一。
密宗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修行方法传授给合适的人选,以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突破和领悟。
三、密宗的传播1. 传入中国密宗在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唐代大历年间,密宗开始兴盛,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在中国,密宗的传播主要通过文化交流、书籍传抄等方式进行。
2. 传入日本日本是密宗在东亚地区最为繁荣发展的地方之一。
9世纪,密宗僧人空海前往中国学习密宗,并将所学带回日本。
在日本,密宗得到了贵族和武士阶层的支持,逐渐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
四、密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了解密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密宗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培养对密宗的兴趣和理解。
2. 教学内容(1)密宗的起源与历史背景;(2)密宗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3)密宗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4)对密宗的思考和评价。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全面介绍密宗的起源、发展和传播;(2)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密宗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3)文献阅读: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密宗在中国和日本的传播;(4)展示和总结: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总结,形成对密宗的思考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对密宗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佛教雕塑教学设计
佛像雕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佛像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2.培养学生从佛像作品的历史背景出发,进行赏析和审美体验的能力,从而提高欣赏能力;3.使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有更深的了解,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佛像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北魏、隋朝、唐朝的作品;2.欣赏方法(1)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直观感受、欣赏;(2)分析作品。
对形象分析采用谈话法;简介社会背景采用讲述法;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采用讨论法。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思想教育(1)佛教造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2)珍惜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祖国历史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教学设计一.导入:(音乐欣赏——佛教音乐)这节课我带大家去观光游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曲优美而又特别的音乐,在欣赏的同时可以闭着我们的双眼,感受这乐曲将带入我们进入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看到什么?(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佛国世界(寺庙、石窟)佛像二.展示课题:雕塑——佛像1.寺庙、石窟中的佛像是宣传佛教的一种形式:同学们你们知道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吗?答:印度,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之间传人中国。
2.印度佛教为什么在中国得以发展与传播?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在我国历史上,自东汉灭亡,三国鼎立至隋灭陈,其间历时369年。
这是一个长期分裂割据,战乱频繁,民族矛盾与阶级压迫激烈、残酷,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时期。
这时,人民很自然地向往有一位解放他们的救星出现,统治者也需要有一种法宝来证明自己作威作福是理所当然的,并使人民甘愿受宰割。
佛教就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即唯心主义的理论,如:“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
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都大力推崇佛教,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老师讲解)3.石窟艺术是集雕塑.壁画.建筑为一体的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融合了中原艺术传统的石窟艺术繁荣起来,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石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四大石窟.(欣赏图片)4.佛像由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各具特点:欣赏佛像形象:你能找出这些佛像在不同朝代的造型特点吗?(学生回答)西魏时期的佛像: 人物形象面容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紧贴躯体,衣褶的线条劲健有力.隋代时期的佛像: 人物的面相丰满,耳垂加大,手足丰腴,衣褶的线条柔和,衣着的彩绘富丽堂皇.唐代时期的佛像: 造型趋于写实,面容丰满,慈祥亲切,身姿优美,衣纹舒展流畅,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讲解历史背景:虽然佛、菩萨来自印度,而中国雕塑工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将他们巧妙的本地化,因此中国的佛像带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形象,其作品具有民族风格。
《佛教的教义解读》教学设计方案
讲授新课
(一)佛教的须弥山
1、绘制须弥山的形状与构成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佛教世界观念
课堂小习题:护法神将、四大天王是谁?
答题互动,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检测
2、讲解须弥山的佛教观念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让学生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课堂讨论:
寺院中的佛像前,为什么要摆放鲜花和水果?
存在不足之处:讲解起来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通过一次看学生不一定能够将佛教的四圣谛理解透彻,在讲解佛教景点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师生互动,引出佛教的“因果”教义
(二)解读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
从佛教贡品“鲜花和水果”,引出佛教的一个道理,即“因果”,佛教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的
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佛教中的“因果”“缘起”等教义
课堂小问题:
为什么人都有烦恼?
让学生知道烦恼也是佛教四圣谛中的“苦”
(三)解读佛教的核心教义“苦 集 道 灭”
《解读佛教的教义》教案
胡姣姣
授课班级
2018级旅游管理
学生人数
26人
使用教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解读佛教的教义
授课类型
常规课
课 时
2学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教学目的:
(1)了解佛教的四圣谛
(2)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旅游文化中的影响
2、要求:
学习和了解佛教教义的相关知识,以及佛教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联系,为导游资格证考试和导游讲解奠定基础。
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
集:贪嗔痴
道:戒定慧
灭:圆寂、涅槃、重生
通过分析讲解力求让学生理佛教的“四圣谛”
课堂小习题:
教学设计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教学理念“魏晋风骨”和“大唐气度”是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时代印记,也是中华民族经历分裂动荡走向封建盛世的文化映射。
三国至隋唐的七百余年,呈现的是社会动荡下的中华文化秩序、儒释道三教并存、魏晋至隋唐的科技领先与文艺新高峰、古代东南亚文化圈的初现等历史文化现象,其实质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整合、重构和扩大。
本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着眼于三国至隋唐这一文化自觉和大成的特定时空,探究儒释道三教并存的起源和内在联系,借助史料实证,全面客观地解释当时知识分子儒道互补的性格养成,深切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可贵与不易,追寻以中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涵养家国情怀。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8课,讲述了三国至隋唐时期七百余年文化领域的相关历史。
魏晋以降,佛道并起,冲击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与之融合,直至唐代三教合一已现端倪。
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格局,给予科技与文艺领域极大的发挥空间,文学、雕塑、绘画和天文、地理等科技艺术成就层出不穷,光彩夺目的大唐盛世应运而生,并引发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艳羡和取经。
究其本质,是中华文脉在政治重创下的顽强生长,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再扩大,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佐证。
三、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历史和平时学识的积累,同学们对大唐盛世的文化如诗仙李白等人耳熟能详,对佛道宗教及知名的雕塑如龙门石窟也略知一二,能在整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呈现的分裂到统一的政治格局,这些都有助于展开本课的深度学习。
有别于之前学段,高中历史在涉及本课时侧重历史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要求对三教合一的历史现象加以剖析并联系现实,在列举科技文艺成就时更注重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性,同时提倡以正确的家国观正视该时期中华文明的外延与发扬光大,需要学生积极思索、勇于探究。
四、教学目标1、结合魏晋至隋唐的历史发展周期表和疆域变迁图,掌握该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流频繁的整体局势,了解该时期政变频发、儒家三纲五常被严重践踏的史实,初步形成读史和看图能力,强化时空观念。
综合实践法海寺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法海寺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壁画艺术。
- 学习欣赏明代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 掌握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通过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
-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法海寺的历史背景:- 法海寺的建造年代、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 法海寺在宗教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法海寺的建筑特色:- 法海寺的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
- 法海寺与其他佛教寺庙的比较。
3. 法海寺的壁画艺术:- 法海寺壁画的历史价值、艺术风格、技法特点。
- 分析壁画中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社会生活等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图片展示:展示法海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问题引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法海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二)实地考察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考察法海寺的某个部分。
2. 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法海寺的建筑、壁画等,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3. 讨论: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观察和讨论,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补充。
2. 案例分析:选取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壁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3.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艺术创作1. 主题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创作主题。
2. 技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技法。
3. 创作实践: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成果展示1.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
“佛教原典选读”授课大纲一、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儒释道三家为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其中儒与道为本有,释家则为舶来品,但它却在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顽强生长,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不了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是残缺不全的。
佛教到底要讲什么?佛与儒、道究竟有何异同?为什么佛教能成为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本课程试图通过若干佛教原典的选读,为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素材。
本课程以时间为主线,分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四个部分,其中大乘佛教部分又分成性空、唯识、真心三篇,各选取代表性典籍,以勾勒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
学生藉此:(一)把握佛教关注的根本问题;(二)了解佛教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三)熟悉不同时期佛典的特点。
除了学术知识上的收获,学生若能从中感受佛教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用之于自己的身心实践,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方可称为真好学者、真善学者。
二、教学设计(Teaching Methods)本课程计划36学时,分18次课讲授:1、按照佛教的发展阶段,本课程分成四个单元:概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各阶段选取代表性佛教原典逐句详读。
2、课程主要采用导读的方式,学生需课前预习好相关部分,教师点名学生分段解读,再就难点与疑点进行解答与讨论。
3、期中安排研讨课一次、寺庙巡礼一次(课后活动,自由参加)。
4、课程考核:期中提交3000字论文一篇,期中成绩即为最终成绩。
【注:此次课程为大四下本科生开设,考虑到教务系统登录成绩等具体事宜,故做如上安排考核。
】提供的教材直接取自《大正藏》电子版,排版、格式、符号等未作调整,将其重新编辑、点读可加3-5分。
三、使用教材(Textbooks)教材自行编写,《佛教原典选读2014》。
四、时间安排(Schedule)。
青海幼儿园塔尔寺教案
青海幼儿园塔尔寺教案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1.使幼儿了解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塔尔寺,感受其神秘、宁静、和谐之美;2.通过互动游戏、声音模仿等方式,激发幼儿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合作探究的能力;3.培养幼儿跨文化意识,加深幼儿在多元文化中的认知和体验。
教学内容塔尔寺的介绍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北90公里的黑马河畔,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大寺院,也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始建于1349年,距今已有650余年的历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塔尔寺的外观、内部布局、佛像等,给幼儿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藏传佛教文化的初步认识教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幼儿介绍藏传佛教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和认识藏传佛教文化。
塔尔寺故事的讲解与角色扮演教师讲解一些与塔尔寺有关的故事,如“金刚杵王子故事”、“三度阿底峡讲经故事”等,让幼儿了解藏传佛教的传统故事和文化内涵。
接着,教师安排幼儿分成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幼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塔尔寺的历史、文化等。
声音模仿游戏教师选用一些与藏传佛教文化相关的音效,如经音、龙号等,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声音,感受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绘画游戏通过绘画游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自己心中理想的寺庙或佛像,同时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策略基于游戏的教学幼儿本身就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利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学习与体验相结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藏传佛教文化的特点展示给幼儿,让幼儿在视觉上和感性体验上都能够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
以幼儿为主体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在积极参与、愉悦学习中得到满足。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展开,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表现,可以综合评价幼儿在以下方面的表现:1.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基本了解和认识能力;2.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合作探究的能力;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二课时 坚持佛教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坚持佛教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设
计
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核心价值体系,并培养他们坚持这些价值观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核心价值体系介绍:介绍的基本概念、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2. 中的慈悲与智慧:探讨中慈悲和智慧的内涵,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 的忍辱与自律:讲解中的忍辱和自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保持坚守。
4. 的平等与和谐:解释对平等和和谐的追求,以及如何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中实践这些价值观。
教学方法
1. 讲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原则。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和重要性。
3. 观影:选择一部与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影片,引发学生深入
思考和讨论。
4.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锻炼他们应用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教学评估
1.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核心价值体系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观影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观影讨论中对影片中核心价值体
系的认识和观点。
3. 角色扮演评估: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对核心价值观的运用
情况,评估其能力和表现。
参考资料
- 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08).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与当代价值观教育.(2010).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香海正觉莲社佛教陈式宏学校教学设计(2018—2019)
教 師 姓 名:
日
班
別:四年級
科
課
題:四海一家-我們都式和習慣
預習:學生課堂前觀看
⚫ 港日大不同影片
期: 目:常識 節:第 1 教節
教學流程:
時間
教學內容/活動設計
備註
5 分鐘 教師說明本堂的學習目標:
港與哪些地方是不同,同時有哪些生活方式和習慣是相同?
5 分鐘
最後每組上載至 google classroom 並匯報 總結: 世界不同的地方均有不同的習慣和文化,我們必須尊重各地 筆記簿 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張貼課堂目標
尊重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老師引入
⚫ 提問:「起床後先刷牙還是先洗臉?」
⚫ 提問:「洗澡時先洗頭還是先沖身?」
⚫ 即使我們身處同一個社區,我們也有不同的習慣
10 分鐘 利用 chromebook 回應以下問題
30 部 chromebook
⚫ 列出你認識的中國傳統文化
15 分鐘 分組討論除了香港和日本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不同外,還有香 比較異同工作紙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教学设计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教学设计知识目标:通过对不同时期典型佛教雕塑作品和道教雕塑作品的欣赏,了解其不同的造型特征和艺术价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综述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对佛教雕塑民族化的了解,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对于宗教雕塑中所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应有批评的认识。
重点与难点:通过对不同时期典型宗教雕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精神内涵是怎样通过形式因素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思路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分析龙门石窟第20窟佛教雕塑作品(卢舍那大佛、弟子阿难、文殊菩萨、天王力士);难点是:云冈第20窟“露天大佛”(北魏)-麦积山石窟第131窟“佛像”(北魏)-龙门石窟第20窟“卢舍那大佛”(唐代)作品,由佛教雕塑形象的变化体会宗教雕塑民族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性质及学生特点,以大量实例图片为线索,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断采用互动教学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学生学法:充分利用历史知识和图片素材进行广泛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体验。
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佛教在什么时间传入中国?佛教雕塑中有哪些人物,他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甲:学生乙:教师: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雕塑中的主要人物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天王和力士像等。
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题,研究一下宗教雕塑作品。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佛教雕塑石窟雕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龙门石窟第20窟佛教造像形象特征、艺术风格组织分组讨论、综述:佛教雕塑造型是怎样进行民族化的?。
【教案】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
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教案】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学科领域:人文社科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1.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2.1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2.2 道家的“道法自然”2.3 佛家的“因果报应”第三章:中国的语言文字3.1 汉字的演变与特点3.2 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3.3 中国书法艺术第四章:中国的传统艺术4.1 绘画艺术4.2 音乐、舞蹈艺术4.3 戏曲艺术第五章: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5.1 春节5.2 端午节5.3 中秋节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创新意识。
3. 课后作业:收集和整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传统文化》2. 参考资料: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艺术、节日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3. 网络资源: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六、中国的传统建筑6.1 古代建筑的类型与特点6.2 宫殿建筑:如故宫6.3 宗教建筑:如寺庙、塔七、中国的传统思想7.1 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7.2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7.3 佛家思想:因果报应、禅宗思想八、中国的传统科学与技艺8.1 古代数学与天文学: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8.2 中医与中药: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8.3 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九、中国的传统文学9.1 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9.2 散文:如《庄子》、《孟子》9.3 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十、中国的传统哲学与道德观念10.1 儒家哲学:仁爱、礼治、中庸之道10.2 道家哲学:道法自然、无为而治10.3 佛家哲学:因果报应、缘起性空10.4 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忠诚、诚实、宽容教学内容安排:第六章:中国的传统建筑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与特点,重点讲解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的例子,如故宫和寺庙。
必修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教学设计
必修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意识。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通过观看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兴趣。
二、讲解: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戏曲文化、书法绘画等。
三、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并进行展示。
可以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 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忠诚友善、勤俭节约等,这些价值观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引领作用。
2. 人文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伦关系、家庭和谐、礼仪之道等,这些人文情怀成为当代社会面对机械化和冷漠化的现象时重要的精神支撑。
3. 志向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追求道义、努力奋斗等,这些追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4. 传统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戏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熏陶。
四、小结:总结探讨的结果,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并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
五、拓展学习:布置学生阅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撰写读书感想。
六、评价与反思:以小组报告或写作形式,评价和反思此次讨论活动的表现,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教学资源:1. 影片或PPT资料: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 图书馆或互联网文章资料:供学生拓展学习使用。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 学生的小组讨论展示和读书感想的质量;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
遗爱寺教学教案范文
遗爱寺教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遗爱寺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宗教文化;(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了解遗爱寺的建筑特点;(2)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遗爱寺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遗爱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遗爱寺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2)遗爱寺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遗爱寺相关历史资料的解读;(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爱寺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遗爱寺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遗爱寺的建筑特色和宗教文化。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遗爱寺的建筑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遗爱寺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遗爱寺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宗教文化;(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爱寺的文化内涵。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其他寺庙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共同探讨遗爱寺的独特之处。
5. 课堂小结:(2)学生表达对遗爱寺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的看法。
四、作业布置2. 让学生绘制一幅遗爱寺建筑特色的示意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自主学习情况,给予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遗爱寺,亲身感受其建筑特色和宗教氛围;2.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遗爱寺的历史文化和佛教背景;3. 开展遗爱寺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遗爱寺的美景。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
第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涉及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二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第一子目探讨佛教传入和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第二子目重点探讨中华文化对亚洲、欧洲及世界产生的影响。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一是两汉之际佛教文化的初传,由于佛教中的清规戒律与本土儒学思想碰撞、磨合再到二者的对话,后来,逐渐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与本土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二是始于明末时期的西学东渐,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全面开始。
西学东渐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随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中国社会各阶层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所进行的抗争、对国家出路的艰难探索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同时,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向外辐射,如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亚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向西方传播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学西传。
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选考历史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可以从多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同时,他们在高一阶段已经接触了本课的相关史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有基本了解,对此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兴趣,阐述时也可以有论有据。
但本课涉及的事件与知识点内容较多,学生对纲要也有所遗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注重构建教材的知识体系,利用时空观念将本课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研读史料、小组讨论中理解主干知识,感受文明交融的魅力。
初中语文课堂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教学设计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载有丰富佛教文化的作品。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通过对西游记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佛教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教学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教学。
一、背景介绍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根据唐代高僧玄奘取经的故事改编而成。
故事中的主人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辗转多个佛教胜地,以求取得真经。
在这一过程中,佛陀、菩萨、魔王等佛教元素频繁出现,成为该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2.理解佛教对人生、善恶、因果等问题的见解;3.培养比较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4.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具体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展示有关西游记的图片、电影片段或者播放西游记的主题音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西游记的世界。
2.佛教文化概述通过PPT或者黑板演示,简单介绍佛教的起源、历史和基本概念,如佛陀、菩萨、因果报应等。
并引导学生思考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目的是什么。
3.西游记中的佛教元素介绍分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元素,如佛陀的智慧、菩萨的慈悲、唐僧的信仰等。
通过节选小说中的片段或者对话,让学生感受佛教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4.比较佛教与其他宗教通过与其他宗教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异同之处。
例如,佛教强调内心的修行和觉悟,而其他宗教可能更加强调信仰和仪式。
5.佛教在西游记中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佛教在西游记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佛教元素对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推动。
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6.佛教文化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佛教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如如何运用佛教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以及如何关怀他人、修身养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研究课题教学设计
种一颗善的种子
遵义市第二十五中学孙永平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1. 传播佛教文化,寻找和发掘佛教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2. 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了解佛教里的“十善”。
3. 引导学生培养善的种子,做一个善良并知恩感恩的人。
4.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懂得修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设计重难点:对佛教的正确认识和“十善业”的认识理解。
三、设计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讲解法、多媒体展示法
五、设计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明白恩格斯、马克思对佛教的客观评价;解读“十善业”;对父母的善,十善孝为先,对父母的善表现为:让父母离苦得乐、知恩感恩、不给他们添麻烦,这是重点;对师长的善对自然的善;对自然的善;对国家社会的善;小结。
教学流程:
一、引出并解读话题
1. 引出话题:你喜欢一个善良的人还是喜欢一个恶行满身的人?你觉得你善良吗?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呢?
2. 学生回顾课文中带“善”的句子.
PPT展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
莫以恶小而不为,莫以善小而为之。
------《三国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上善若水。
------《易经》
3. 同学们对善的理解是什么呢?(可以讲个故事、举个例子、组个词)
说文解字:善=羊+口+喜(板书)
4. 说起善,我们不得不提到佛教中的“十善业”。
PPT展示“十善业”并简单解读:
一、不杀生。
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
二、不偷盗。
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
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
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
三、不邪淫。
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恶口。
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
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五、不两舌。
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
六、不妄语。
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
不说谎话。
七、不绮语。
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
八、不悭贪。
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
九、不嗔恚(huì)。
不要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
十、不愚痴。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
5. 恩格斯、马克思对佛教的评价,目的是向学生澄清不要简单的把佛教当迷信。
PPT展示
恩格斯: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来源于佛教。
他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谈到:“辩证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的性质的研究为前提----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才是可能的。
”可见恩格斯明确肯定了佛教徒是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
马克思: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二、探讨如何做一个懂善的人
1. 善对父母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佛教讲十善孝为先,何为孝?
说文解字:孝=老+子(板书)
明确孝就是要:让父母离苦得乐、知恩感恩、不给他们添麻烦。
你觉得你在对父母的这些方面做得最好的事是哪件?学生发言
说文解字:恩=因为有你+心存感激(板书)
PPT展示孝的图片和课文里关于孝的文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申之以孝悌之义
问:你觉得今后该怎样做?播放歌曲《我的父亲》及图片
2. 善对师长
明确:除了父母,我们对师长同学,也应怀一颗善心。
感谢他们为我们的点滴关怀和付出。
你做过伤害老师或同学的事呢?同学发言
PPT展示: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印度谚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问:你觉得今后该怎么做?
3. 善对自然
明确:我们的善心善行除了对人,还应该对自然感谢大自然为我们免费提供的洁净的空气、水的资源。
PPT展示文字和学生捡拾垃圾的图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食也。
展示世界自然破坏的严重情况
问:你觉得从个人方面今后如何善对自然?
4. 善对国家社会
明确:国家和社会是我们生长生活的空间,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我们理应对此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不埋怨,尽责任,善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
PPT展示古今名人善对国家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
问: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对得起国家和社会呢?
PPT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中与“善”有关的几个词进行强调。
三、小结
因为善所以宽容,因为善所以感恩,因为善所以担当!善对家人、善对师长、善对自然、善对国家和社会。
从此刻起在我们心中播种一颗善的种子,心存善念,心怀感恩,小事修行,终成大道。
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而温暖,相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会变得更和谐!PPT展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论语》
莫以恶小而不为,莫以善小而为之。
------《三国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