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米第四章 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20240415
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20240415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婴幼儿认知发展》教材第四章“感知运动阶段”的内容进行设计,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的感知发展、运动技能的成长、以及感知运动阶段的心智发展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在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及其重要性。
2. 掌握评估婴幼儿感知和运动技能发展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特点及其对后续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婴幼儿感知和运动技能的评估及促进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认知发展挂图、感知运动教具套装、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婴幼儿发展评估表、活动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婴幼儿游戏视频,引导学员观察并思考婴幼儿在游戏中的感知和运动行为。
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感知运动阶段的定义、发展特点和心智成长。
介绍感知和运动技能的评估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示范如何评估婴幼儿的感知和运动技能。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员分组,利用婴幼儿发展评估表,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5. 课堂讨论(10分钟)分享各小组的评估结果,讨论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活动。
6. 活动设计(15分钟)学员根据所学知识,设计适合婴幼儿感知运动发展的活动,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感知运动阶段认知发展2. 内容:感知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等运动技能: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特点:探索世界、问题解决、符号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一名婴幼儿的感知和运动技能发展状况。
设计一个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
2. 答案:分析报告应包含婴幼儿的基本信息、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和促进建议。
活动设计应考虑安全性、适龄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员应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第4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2.视觉
婴儿在看些什么?
3、温度觉
刚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
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
4.触觉
触觉:探究世界的重要方式
5.痛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痛觉:先天的自我保护机制
知觉让我们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1.图形和形状知觉
2.深度知觉
视觉悬崖
心 率
山羊在出生后仅仅一天,就能够避免较深的一 边,或者绕着走,或者当它们能够跳跃的时候, 从上面跳过去。罗猴、小鸡刚出生的幼仔都会 避免深的一侧。 另一些动物(猫、兔子)的幼仔最初并不逃避 陡坡,而只是在积累几周的视觉经验以后才出 现这种反应。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动作量表, 心理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
弗林效应(Flynn effect)指智 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的现象。以 詹姆斯· 弗林命名的。
收养儿童:受教育程度 高的父母收养的孩子智商较 高(美国的收养制度)。
第四节 婴儿学习与记忆的发展
习惯化和非习惯化说明了婴儿具有了 学习和记忆能力。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图式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 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 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 单元。
如孩子对四边形的概念
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 的图式结合,而成为全新且 复杂的智力结构过程。
+
=
常见形状
如孩子将三角形的概念和四边形的概念结合
适应就是儿童成功应付周 围环境,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 两个互补的活动发生的。
(三)言语发展理论——相互 作用论
(2)选择性模仿说 Whitehurst,怀特赫斯特 认为并非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的:不仅是形 式,更重要的是结构和功能上的模仿
4第四章 婴儿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 林崇德版 老师提供
①
①
(4)婴儿触觉发展的主要特点
触觉发生
4-5月的胎儿已经产生触觉反应 无条件的食物反射及无条件的防御反射证明新生儿的 触觉反应
① ② ③ ④
触觉发展显示了认知进步
口腔探索(1岁前) 手的探索作为口腔探索的补充(1-2岁) 口腔探索作为手的探索(1-2岁) 手的探索(2岁以后) 重视:要把触觉当作婴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看待, 认识触觉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重视语言在感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运用语言指示婴儿感知的目的和方向 运用语言提升婴儿的感知经验。
(5)保护好婴儿的感觉器官。
二、婴儿记忆的发生和发展
1、基本概念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 (3)记忆的种类:
他所看到的成人或其他儿童的某个简单行为的重复。
四、婴儿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1、思维的种类:
① ② ③
直觉行动思维(动作思维)-动作 直观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形象 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念
2、婴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0-1岁是婴儿思维的准备期(发展感知 觉、积累感知觉经验) (2)1-3岁产生思维的低级形式——直觉行 动思维。 (3)3岁左右,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逐 步发展出具体形象思维。
2.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 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语法是生成的。先天的语言获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 (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3模仿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精]
第三节 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
呈现面孔和 非面孔刺激 时个体偏好 面孔的现象
面孔偏好
吸引力偏好
面孔的感知
呈现面孔刺 激时个体偏 好有吸引力 面孔的现象
第三节 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
1个月的婴儿对人 脸的注视范围广, 从下巴开始到头 发,视觉探索处 于粗框架阶段。
2个月的婴儿的 视觉探索就主要 集中于脸的中间 部分,构成了视 觉三角形探索。
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和感知世界。 其主要方法是象征和直觉思考。 皮亚杰把这一时期再细分为象征性思考阶段和直觉性思考 阶段。
自我中心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 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践
玩具拿出来。
】
思考:
1)为什么阳阳会在感觉饿的时候看向放有奶瓶的柜子呢?
2)为什么阳阳会知道通过拉动绳子获得玩具呢?
第二节 婴儿的思维和记忆发展
一、 胎儿和新生儿的思维和记忆
第二节 婴儿的思维和记忆发展
胎儿的思维和记忆
• 胎儿思维的证据来自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 • 长时记忆和记忆保持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明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 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 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 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 对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挑战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不足8—12个月大的婴儿是无法理解外部自然世界的 重要规律的。
第四章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思考和理解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婴幼儿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和感知外界刺激,到主动探索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本文将以婴幼儿认知发展的不同方面为线索,探讨其发展特点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婴幼儿的感知发展。
新生儿出生时,他们的感知能力还很弱,只能感受到一些基本的刺激,比如光线、声音和触觉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和颜色,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更加明确的反应。
例如,研究表明,在婴儿1个月大时,他们已经能够区分母亲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
这表明婴儿在感知层面上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
除了感知能力,婴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也在不断增强。
在早期发展中,婴幼儿的注意力是非常短暂的,他们常常会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很难集中注意力。
然而,随着大脑的发育,他们逐渐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注意力,比如观看一个动画片或听故事时。
此外,婴幼儿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
研究表明,婴幼儿对于熟悉的事物有着较好的记忆能力,比如他们可以记住熟悉的人的面孔和声音。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婴幼儿在认知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婴幼儿开始发展出对对象的概念。
在约6-8个月的时候,婴幼儿能够明确地辨识出一些基本的物体,并能够将它们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
例如,他们能够辨识出母亲和其他陌生人,以及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的物体。
这表明婴幼儿开始具备了关联不同对象和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同时,语言的发展也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早期发展中对于语言的敏感度极高,他们能够通过听声音和观察口型来辨识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模仿和发出一些基本的声音,逐渐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和语音的组织方式。
这些语言的发展和掌握过程不仅仅是为了交流和表达需求,还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婴幼儿能够进一步拓展认知范围,发展出对事物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婴幼儿认知发展优质课件20240416
婴幼儿认知发展优质课件2024041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使用《婴幼儿认知发展》教材第四章“视觉与触觉发展”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婴幼儿的色彩辨识、形状认知、以及基础触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婴幼儿在视觉和触觉方面的基本发展规律。
2. 培养学生通过游戏和日常互动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优质婴幼儿教育资源的识别和利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色彩、形状的辨识及触觉刺激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彩色卡片、触感球、布书等。
学具:学生需准备笔记本、彩色笔等记录和演示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婴幼儿在游戏互动中学习辨识颜色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教材第四章内容,着重分析婴幼儿的色彩辨识、形状认知及触觉感知的发展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实际案例,演示如何通过教具和日常环境促进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活动,旨在提升婴幼儿对某一种颜色的认知。
5. 小组展示与讨论(20分钟)各小组展示设计成果,进行互评,老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信息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活动,帮助612个月大的婴幼儿发展触觉感知能力。
描述活动中使用的教具和步骤。
2. 答案示例:活动名称:“触感探索游戏”教具:不同材质的布料、触感球、温和的震动玩具。
步骤:让婴儿坐在安全的环境中,递予不同的触感物,轻声描述物体的触感,如“这是软软的”,“这个摸起来有点粗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应聚焦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应用能力和对婴幼儿发展的深入理解。
拓展延伸建议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实例,以便于下次课堂分享交流,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024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
2024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认知发展》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展开。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观察事物,提高注意力集中程度,增强记忆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会运用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运用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方法及实践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玩具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卡片、玩具等教具,创设一个有趣的认知环境,引导幼儿观察、注意和记忆。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一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讲解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性。
(3)示范如何运用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进行观察、注意和记忆练习。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任务。
4. 互动环节(5分钟)(1)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注意和记忆成果。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邀请幼儿谈谈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幼儿认知发展——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2. 主要内容:(1)观察力(2)注意力(3)记忆力(4)培养方法(5)实践运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某一物品,描述其外观特征。
(2)回忆课堂中的互动环节,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 答案:(1)描述家里的某一物品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感受和收获,如学会了合作交流、观察力提高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中,幼儿在观察、注意和记忆方面的表现,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共同完成课后作业。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DOC)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的概念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一)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二)听觉的发展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2.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
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三、幼儿观察的发展(一)观察与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二)观察力发展的表现1.目的性增强2.持续性延长3.细致性增加4.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1.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婴儿认知的发展课件
婴儿认知的发展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儿童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婴儿认知的发展”内容,详细涵盖婴儿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及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1. 婴儿感知能力的发展,涉及视觉、听觉、触觉等;2. 婴儿注意力的特点与发展趋势;3. 婴儿记忆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4. 婴儿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5. 婴儿思维的发展,包括直观动作思维、象征性思维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掌握相关理论知识;2. 分析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提高观察、判断能力;3. 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婴儿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影响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2. 教学重点:婴儿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及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婴儿成长视频,让学生了解婴儿认知发展的过程,引发兴趣;2. 新课导入:介绍婴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讲解教材相关内容;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婴儿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4. 例题讲解:讲解婴儿认知发展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婴儿认知发展概述;2. 婴儿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及思维发展特点;3. 影响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4. 促进婴儿认知能力发展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儿感知能力的发展特点;(2)分析婴儿注意力发展的规律;(3)论述婴儿记忆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4)举例说明婴儿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等;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书籍、文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婴儿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动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
共鸣动作
共鸣动作,主要局限于对吐舌 头的模仿。成人让婴儿看自己张开 嘴、伸出舌头的动作。在反复进行 的过程中,婴儿也会跟着大人把嘴张 开,伸出舌头。
第三节 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
案例分析:
【
阳阳5个月大了,平时特别喜欢笑,特别是当爸爸把他放在腿上,
保
妈想起来,这还是在两个星期前带他去超市的时候见过的,直夸阳阳
教
记性好。客人离开后,妈妈请阳阳把礼物都收起来,同一类的放在一
实
起,结果看到阳阳把颜色一样的都放在了一起。
践
思考:
】
1)为什么阳阳会说“我有”呢?
2)为什么阳阳会把颜色一样的都放在一起?
第三节 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
一、 对他人容貌的感知
最初50词的内容
• 人物
• 物品
• 动物 • 动词 • 像声词
第四节 婴儿的言语发展
案例分析:
【
阳阳1岁多了,只要叫“妈妈”、“妈妈”,妈妈就能分辨出他
保
是饿了还是要抱抱,于是给他吃的或者抱抱。阳阳还会指着玩具汽
教
车说“车车”,指着水果叫“剥剥”。他很听话,妈妈跟他说“把
实
妈妈的帽子拿过来”,他就会跑过去拿。
践
思考:
】
1)妈妈是如何分辨阳阳表达的需要的?
2)阳阳为什么会叫汽车“车车”,叫水果“剥剥”?
3)为什么阳阳会帮妈妈拿帽子?
父母对孩子更加敏感和细心
促进识字能力
第四节 婴儿的言语发展
婴
婴儿在6–7个月大的时候频繁、持续地
儿
接触手语, 在8–9个月开始有效地使用手语。
婴幼儿心理学认知的发展优质课件
婴幼儿心理学认知的发展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取材于《婴幼儿心理学》教材的第四章“婴幼儿认知发展”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以及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理解各个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评估和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关爱婴幼儿的心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心理学教材、多媒体设备、挂图、卡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婴幼儿生活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婴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阐述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婴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并及时解答疑问。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2. 婴幼儿认知过程的发展特点感知:视觉、听觉、触觉等记忆:短期、长期、工作等想象:无意、有意、创造性等思维:直观、具体、抽象等3. 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方法创设良好环境亲子互动教育游戏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分析一个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案例,并提出促进其认知发展的方法。
简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案例分析:学生需结合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促进方法。
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
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相关内容。
教材为《幼儿心理学》第四章,主要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注意力发展、婴幼儿记忆发展以及婴幼儿思维语言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2. 掌握婴幼儿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语言的发展规律。
3. 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难点: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认知发展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学具:教材、《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内容摘要、笔记纸、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婴幼儿感知觉发展:介绍感知觉的定义、发展规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2)婴幼儿注意力发展:讲解注意力的分类、发展规律及培养注意力的方法。
(3)婴幼儿记忆发展:阐述记忆的三个阶段、发展规律及提高记忆力的策略。
(4)婴幼儿思维语言发展:分析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发展规律及促进婴幼儿思维语言发展的方法。
3.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认知发展主题2. 感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语言发展规律3. 实践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阶段特点。
(2)分析婴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3)举例说明如何提高婴幼儿记忆力。
2. 答案:(1)阶段特点:新生儿的感知觉发展以生理反应为主;36个月,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逐渐发育,出现有意识的感知;712个月,婴幼儿逐渐具备深度、空间、时间等感知能力。
(2)影响因素:遗传、生理、环境、教育等。
培养方法:提供丰富的感知环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增加亲子互动等。
婴幼儿心理学认知的发展课件
婴幼儿心理学认知的发展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婴幼儿心理学认知的发展。
教学内容基于《婴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认知发展”部分,详细涵盖婴幼儿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阶段。
2. 掌握婴幼儿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规律。
3. 分析影响婴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联系实际提出促进策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教学重点:婴幼儿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的关键发展指标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心理学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习手册、彩笔、贴纸、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展示一段婴幼儿日常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婴幼儿在认知世界时的表现特点。
2. 理论知识讲解(30分钟)根据教材第四章内容,系统讲解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3. 例题讲解(20分钟)分析实际案例,解读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具体应用。
4. 随堂练习(20分钟)5. 小组分享(15分钟)每组挑选代表分享随堂练习成果,全班交流讨论。
教师点评学生分享,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婴幼儿心理学认知发展2. 主要内容:认知发展基本概念婴幼儿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发展特点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分析一个具体案例,阐述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设计一个促进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活动,并说明其理论依据。
2. 答案要点:案例分析:正确理解并运用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具体分析案例中的关键点。
活动设计:结合教材理论和实际需求,合理设计活动,明确理论依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国内外婴幼儿心理学相关书籍和论文。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学习辅导一、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一)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
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
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例如当婴儿听到b 的声音……p 的声音……。
如果婴儿产生了去习惯化现象,说明他们能够区分前后两种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对后一个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两个刺激物的差异过于细微,婴儿察觉不到。
婴儿能对各种各样的刺激物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因此,这种方法是测量婴儿感觉和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
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图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呈现给婴儿一幅儿童的脸部图片,使之产生习惯化后,在第二阶段加入另一幅老人脸部图片。
观察婴儿此时的反应来判定婴儿是否对新刺激表现出去习惯化。
图 习惯化这一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这个婴儿依然睡得很香。
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
(三)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
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如眼动技术的出现,实验不仅能测量婴儿注视哪一个刺激,而且能精确测量婴儿正在注视哪个地方及怎样从刺激的一个部分扫描到另一部分。
眼动记录不仅有助于确定婴儿在辨别刺激时利用了什么信息,也能够表明刺激的哪些方面引起婴儿注意或在哪些方面婴儿能够维持注意。
2024年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0415
2024年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0415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2024年婴幼儿认知发展教材第四章“视觉与触觉发展”内容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视觉发展概述、触觉发展的重要性、视觉与触觉在认知中的作用、视觉与触觉发展的促进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视觉与触觉在婴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促进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促进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视觉与触觉发展教具。
2. 学具: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手册、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视觉与触觉在婴幼儿认知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
分析视觉与触觉在婴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方法。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04152. 内容: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概述视觉与触觉在认知中的作用视觉与触觉发展的促进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的案例,并提出促进方法。
结合实际观察,记录一名婴幼儿的视觉与触觉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
2. 答案: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促进方法。
观察记录表需详细记录婴幼儿的视觉与触觉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婴幼儿视觉与触觉发展。
婴幼儿认知发展精品课件20240416.
婴幼儿认知发展精品课件2024041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相关内容。
依据教材第四章“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内容,重点学习婴幼儿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与促进策略。
详细内容包括:1. 婴幼儿感知发展: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特点与训练方法。
2. 婴幼儿注意力发展:注意力的稳定性、广度、转移和分配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3. 婴幼儿记忆力发展: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工作记忆的发展特点及提升策略。
4. 婴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演变及促进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各阶段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
2. 学会针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教育策略,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婴幼儿认知发展,关爱婴幼儿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与教育策略。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婴幼儿认知发展教材、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婴幼儿认知发展实训手册、观察记录表、教育策略案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案例分析,引出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教育策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各阶段认知发展特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演示。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实训手册,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认知发展概述2. 婴幼儿感知、注意、记忆、思维能力发展特点3. 教育策略与实践案例4. 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设计一份婴幼儿认知发展教育方案。
2. 答案:包括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教育目标、具体实施措施等。
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20240416.
婴幼儿认知发展课件20240416.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婴幼儿认知发展教程》第四章“感知与运动发展”的内容,详细讲解婴幼儿在03岁期间的感知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发展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的基础知识与刺激方法,以及婴幼儿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婴幼儿感知与运动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
2. 学会运用各种刺激方法促进婴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
3. 掌握训练婴幼儿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感知与运动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
教学重点: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的刺激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婴幼儿感知发展教具(如触觉板、视力卡等)。
2. 学具:婴幼儿发展评估表、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婴幼儿在不同年龄段感知与运动发展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特点及刺激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促进婴幼儿感知发展的实践方案。
4.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触觉板、视力卡等教具进行感知训练。
5. 随堂练习:学生互相扮演家长和教师角色,进行婴幼儿感知与运动发展的模拟训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婴幼儿感知与运动发展2. 板书内容:a. 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特点b. 感知与运动发展的相互作用c. 促进婴幼儿感知与运动发展的方法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份针对03岁婴幼儿的感知与运动发展训练方案。
2. 答案要点:a. 明确训练目标b. 列出具体刺激方法c. 描述训练过程d. 评估训练效果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婴幼儿认知发展研究》等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前沿动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婴幼儿感知与运动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运动能力能够促进其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能够预测未来智力水平的知觉能力。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婴儿思维的发展观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认知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 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 算阶段。
这里着重介绍感知运动阶段。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1、小王子 (法)圣埃克絮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
一、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4、诱发电位测量法
这种方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然后测 量记录婴儿脑电波的变化,确定他们感知觉 能力的发展情况。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一、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
5、高振幅吮吸
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 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 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二、 早期环境与智力发展
弗林效应 收养儿童研究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三、社会文化环境与早期认知发 展
最近发展区(recent development region)指的是一 个学习者能独立达到水平与在成人指导和鼓 励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不同文化中,父母所采取的指导形式存在文 化差异,从而可能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一定 的影响。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感知运动各分阶段
9-11个月 第四分阶段 目的与手段已经
分化 (Intentional Behavior)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感知运动各分阶段
11-12个月至1.5岁 第五分阶段 用尝试与错误解决问
题 (Novelty and Exploration)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的早期争论(一)先天论和后天论1、先天论观点:很多基本的知觉能力是先天具有的。
人物:如康德、笛卡儿等。
2、后天论观点: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完全是一块白板,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发展起感知觉能力。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
总结:当前,人们承认儿童出生后即具有某些先天的感知觉能力,但人们也看到这种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后天的成熟和经验有助于其意识知觉的发展。
(二)丰富化理论与分化理论1.丰富化理论感觉刺激是片断的、模糊的,必须运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去增加内容,使它丰富起来。
(皮亚杰,1954)简言之,认知能丰富感觉经验,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感觉刺激的意义。
2.分化理论感觉刺激已经为个体解释相应的经验提供足够的信息,毫无经验的感知者能够从中找出区分性信息或区别性特征,从而将不同刺激区别开来,儿童发现这些区别性特征的过程就是他们的知觉能力发展的过程。
(吉布森,1969)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一)视觉偏好法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1、习惯化:是反复给婴儿呈现某种刺激物,使他们对它越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定向反射消失的现象。
2、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定向反射,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别这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三)诱发电位法通过记录儿童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是否感知到新的刺激。
(四)高振幅吮吸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三、感觉的发展感知觉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其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发展最早。
(一)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1)4~5个月的胎儿即有视觉反应能力。
日本的小林登用强光照射孕妇腹部,发现胎儿闭眼睛。
北京人民医院和北医大一院联合实验发现,当摄影灯突然发出强光,胎儿立即活动起来,几分钟适应后,才减弱活动。
2)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
主要是视网膜细胞出生时非常不成熟。
新生儿的世界有点昏暗而又模糊(helld,1993)视觉集中的发展新生儿两眼的不协调运动,如一只眼睛偏左,一只眼睛偏右,或两眼对合在一起。
同时,一遇光线,眼睛就眯缝着或闭合着。
约在两三周之后,两眼不协调运动就消失了,并且可以开始看到儿童对光线或物体有视觉反应,但不能长久地把视线集中在一个物体上。
约从第一个月末到第二个月初起,可以看见儿童的集中的视觉活动,并且逐渐能随着移动的物体而移动自己的目光。
第三个月视觉更加集中而灵活,特别是对亲近的成人的面孔的集中视觉能维持长久的时间。
这时成人能用忽而隐藏忽而出现的方法来逗儿童发笑。
约从第四个月起,儿童开始能对颜色有分化反应,特别是对红色的物体最能引起儿童的兴奋。
约从第五六个月起,儿童开始能够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飞机、月亮、街上行人等。
2、光的觉察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觉察眼前的光亮,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远低于成人。
3、视敏度视敏度:眼睛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
新生儿:20/150~2906个月:20/100一岁:已和成人相似研究方法: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给儿童看的书,应该年龄越小,图和字越大4、颜色视觉:新生儿看不见彩色,黑白灰的世界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
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如红、黄、橙色。
测定方法: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二)听觉的发展1、听觉在胎儿中晚期已经发生。
普莱尔提出“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5,6个月的胎儿即有听觉。
1983年廖德爱、黄华建研究结论,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
临床测试表明,83.31% 新生儿对听刺激反应较快,只有16.69% 的新生儿反应较慢。
2、新生儿已具有辨别音量、长短、方向以及频率不同的声音的能力。
婴儿对听觉刺激的分化能力可用定向反射习惯化来测定,即让婴儿作吸吮活动或诱导他作吸吮活动,记下他的反应节奏。
3、婴儿对声音的反应新生儿对人说话的声音极为敏感,对母亲的声音更为敏感,它更能改变新生儿的吮吸反应。
Freedman 发现新生儿对一个妇女的说话声要比对铃声作出更多、更有力的反应。
Eimas(1971):4周的婴儿能辨别“ba”和“pa”两种语音,而且对“p”和“b ”有“类别式”的反应2 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不同人的说话声以及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
例如,同样一段文章由两个人读,婴儿有不同的反应,而同一个人用生硬的、愤怒的语调,或者用愉快的、柔和的语调读,婴儿的反应也会起变化。
4、应预防中耳炎,6个月~3岁是中耳炎的高发期。
(三)味觉和嗅觉1.味觉胎儿期3个月时味觉感受器已经发育,15周已经发育成熟。
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确的味觉偏爱2. 嗅觉7、8 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
新生儿具有嗅觉偏爱。
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
出生才1 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和其他人的气味麦克法兰:把两个喂奶母亲用过的胸垫分开放在婴儿头的上方,结果发现婴儿转过头来注视他们母亲用过的胸垫的次数多于注视陌生母亲用过的胸垫。
(四)触觉、温度和痛觉1、触觉:对抚摸的敏感提高婴儿对环境的反应性2 、温度觉:新生儿对温暖、寒冷及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3 、痛觉四、知觉的发展(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研究结果:6岁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1、古纳夫的研究:3 岁前是形状抽象占优势,后转入颜色抽象占优势(4 、5 岁是高峰),6 岁后形状抽象又占优势。
2 、陈立的研究:3 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 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 岁是同一抽象占优势婴幼儿色、形抽象发展有三个阶段: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
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1 )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2)从出生几天到六个月的婴儿都对有图案的圆盘注视的时间更长。
3)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4)格林堡的实验表明,不同年龄的儿童可能有一个与其发育阶段相适应的输入刺激和处理信息的最适宜水平。
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小班时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有易到难依次是——圆形--正方形- 三角形- 长方形- 半圆形- 梯形- 菱形- 平行四边形。
四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时期。
2、大小知觉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的能力急剧发展。
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研究:鲍尔的研究说明6周的婴儿已显示大小恒常性。
斯拉特、马托克的实验设计: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
2—11 岁的儿童很少低估远离他们的物体;成人往往倾向于过高地估计远处物体的大小。
仿佛他们知道距离会歪曲物体的大小,作了过度补偿,作出的判断往往大于真实的客体。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吉布森和瓦尔特设计了的“ 视崖” 实验。
结果表明,婴儿早已有了深度知觉,但不能断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在六个月之间学会的。
4、方位知觉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已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①5-7 岁,能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②7-9 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③9-11 岁,能比较灵活的、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四)时间知觉儿童感知时间有极大的困难前苏联学者沙巴林曾调查,各年级学生估计“ 一分钟” 时间的长短:皮亚杰的实验研究:给学龄前儿童看桌子上放着的两个机械蜗牛,实验者同时使两个蜗牛启动爬行,其中一个蜗牛爬得快,另一个蜗牛爬很慢。
黄希庭的时间知觉研究:研究对象:5~8 岁的儿童。
研究结果:5岁儿童时间知觉极不准确,极不稳定;6岁儿童时间知觉基本上与5岁儿童相似,只是对短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7岁儿童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但主要利用外部时间标尺,能利用内部时间标尺的很少;8岁儿童已能主动地利用时间标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开始接近成人。
方格的儿童知觉时间顺序的研究:最早感知的是一日中的早中晚,然后是知觉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认知一年四个季节的时序。
4 岁儿童对认知一日的时序仍有困难;5~6 岁对认知一年内的时序有困难。
五、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为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1、婴儿缺乏观察力他们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都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缺乏目的性。
对事物的知觉经常与摆弄物体的动作结合在一起。
2、幼儿是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表现为四个方面:1 )观察的目的性;2 )观察的持续性3 )观察的细致性;4 )观察的概括性阿格诺索娃给幼儿看儿童溜冰的图片,冰面上只有一只手套,要求幼儿找出图中丢手套的人,实验结果发现:幼儿观察图片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趋势为:1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 )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3 )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 )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六、婴儿的信息加工能力1、婴儿的信息加工(认知过程)2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七、婴儿的注意发展1、婴儿也有注意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实质上是先天的定向反射2、婴儿注意的事物逐渐增多,范围变广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让30个5—12周大的婴儿看一部描写爱斯基摩人家庭生活的无声彩色影片,其中有许多面部表情的待写镜头。
婴儿很快被吸引住了,他们能用特制的橡皮奶头自动调节画面的清晰度。
当因像模糊时,他们就移开目光。
此外.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和曲线图形。
八、幼儿注意的发展1、注意的稳定性提高2、注意范围的扩大3、注意的分配与转移能力的增强注意的分配: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来不及关心别人,只是自己玩耍,4岁幼儿可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5-6时能参加复杂的集体游戏注意的转移:幼儿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转移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