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课件
(3) 类型混淆型偏误 既不能归在第一类又不能归在第二类的偏误
(4) 特殊类型偏误 没有反映学习者第一语言的结构,同时也没有 在目的语第一语言习得语料中出现
根据Dulay &Burt, 第一类由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仅占3%
四种偏误原因(Brooks)
➢ 学习者不了解结构类型,因此出现随机性偏误 ➢ 正确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的联系 ➢ 由第一语言引起的误解 ➢ 学生遵循一般规则,但这一规则不适用某一特殊情况
3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 语汇总没有对应的形式
4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在第二语言 中的等值项有不同的形式和分布
5
目的语中的某个项目在第一语言中 没有对应的形式
6
第一语言中一个语言项在目的语中 分成两个以上的语言项目
举例
如法语的缩略形式j’ai和英语的缩略形 式I’ve对应
如德语中的kennen和Wissen对应或并 入英语的know
对比分析的局限
(三)“差异”等同于“难度”的理论不符合逻辑和实际。 如日本学习者学习汉字“气”难度大于汉字“我”。
(四)对比分析理论认为语言偏误的主要产生原因是“母语 负迁移”,不符合实际。研究(Brook, Dulay&Burt, Ellis) 表明母语干扰并非唯一,也不是主要原因。
母语干扰不是造成语言偏误主要原因?
(两种语言语法相同)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 两种观点
(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把语言特 质和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 统中(Lado, 1957)
(二)目的语与母语相似产生正迁移, 反之则产生负迁移
(三)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成正比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等对应。
2.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
? “开”
(打)开 (1) 灯、收音机、电视……turn on
打 开 (2) 书
(打)开 (3) 门、窗户、柜子…… 张 (开)(4) 嘴
open
睁 (开)(5) 眼
(1) (2)
(3) (4) (5)
3.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用法 不同。
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的知识不足,把所学的不充
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 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
“过度泛化”。如:字母 ü在与j、q、x相拼或自
成音节前加 y时,省去上面的两点。从这个角度说, 字母u代表了两个元音音位。 ɑ、e分别四个和三
个音位变体, e还பைடு நூலகம்表两个不同的音位 [e]和[?]。
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 题开始衰落。有的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 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 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 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 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 ?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上世纪60年代,对比分析缺乏对学习者 的语言系统的研究,而偏误分析则是第一个关 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因此学 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SLA研究恰当的起点。
?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allornothing?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是人主动参与的心理过程?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中之一?语言迁移在两种相近的语言中更容易发生?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不断受到挑战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理过程 ? 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
2.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
? “开”
(打)开 (1) 灯、收音机、电视……turn on
打 开 (2) 书
(打)开 (3) 门、窗户、柜子…… 张 (开)(4) 嘴
open
睁 (开)(5) 眼
(1) (2)
(3) (4) (5)
3.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用法 不同。
2.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学生由于掌握目的语的知识不足,把所学的不充
分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 上,结果产生偏误。这种偏误在心理学上叫做
“过度泛化”。如:字母 ü在与j、q、x相拼或自
成音节前加 y时,省去上面的两点。从这个角度说, 字母u代表了两个元音音位。 ɑ、e分别四个和三
个音位变体, e还பைடு நூலகம்表两个不同的音位 [e]和[?]。
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 题开始衰落。有的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 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 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 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 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 ?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上世纪60年代,对比分析缺乏对学习者 的语言系统的研究,而偏误分析则是第一个关 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因此学 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SLA研究恰当的起点。
?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allornothing?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是人主动参与的心理过程?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中之一?语言迁移在两种相近的语言中更容易发生?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不断受到挑战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理过程 ? 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资料ppt课件
❖ 二语习得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准确、详细地 说明,什么构成“关键相似度”,以更准确 地预测、解释干扰发生的时间。这就需要综 合心理学因素和语言学因素。
❖ 发展中的对比分析尝试做这方面的研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不同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迁移类型偏误 的统计(Ellis,1985)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 根据难度等级,应该属于哪一级? ❖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声调 ❖jqx
❖ 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 与的心灵过程;
❖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 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别。这种相似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偏误。 ❖ 比如:印欧语没有声调,越南语有声调。 ❖ 越南人发声调容易,发到位难。 ❖ 越南语有两个降调,32,331.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发展中的对比分析尝试做这方面的研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不同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迁移类型偏误 的统计(Ellis,1985)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 根据难度等级,应该属于哪一级? ❖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声调 ❖jqx
❖ 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 与的心灵过程;
❖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 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别。这种相似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偏误。 ❖ 比如:印欧语没有声调,越南语有声调。 ❖ 越南人发声调容易,发到位难。 ❖ 越南语有两个降调,32,331.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第二章 2 偏误分析 ppt课件[1]
25
• *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 • *我决定下周回去美国。 •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 • *他正在看看电视呢。 •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26
• (3) 文化因素负迁移。 •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
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 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 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 成的。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精品资料
偏误的种类
• 语际偏误: • ——受学习者第一语言干扰产生的偏误
语内偏误:
——无论学习者操何种语言,均会产生类似的偏误
8
1. 收集资料
• 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 (1)语料收集的范围: • 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 (2)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 • 口语、书面语、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水平、母语
背景、习得的环境
• (3)语料收集的方式: • 诱导(面谈、作文;实验)、横向与纵向;
9
2. 鉴别偏误
• 局限之二,偏误分析是横向研究和静态 描写,难以区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 的偏误,难以观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 局限之三,学习者采取回避的策略。由 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习者产出的偏误, 而对回避策略却无法观察到。
40
关于偏误分析得失的评价
• Ellis在评价偏误分析时指出,实际上学者们对 • 偏误分析的批评也有不当之处。
• 语音 韵
• 汉语
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词汇 语法
• *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 • *我决定下周回去美国。 •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 • *他正在看看电视呢。 •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26
• (3) 文化因素负迁移。 •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
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 用上的偏误。究其原因,不外是受本国文化的 影响,或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目的语文化所造 成的。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精品资料
偏误的种类
• 语际偏误: • ——受学习者第一语言干扰产生的偏误
语内偏误:
——无论学习者操何种语言,均会产生类似的偏误
8
1. 收集资料
• 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 (1)语料收集的范围: • 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 (2)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 • 口语、书面语、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水平、母语
背景、习得的环境
• (3)语料收集的方式: • 诱导(面谈、作文;实验)、横向与纵向;
9
2. 鉴别偏误
• 局限之二,偏误分析是横向研究和静态 描写,难以区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 的偏误,难以观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 局限之三,学习者采取回避的策略。由 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习者产出的偏误, 而对回避策略却无法观察到。
40
关于偏误分析得失的评价
• Ellis在评价偏误分析时指出,实际上学者们对 • 偏误分析的批评也有不当之处。
• 语音 韵
• 汉语
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
词汇 语法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二节 对比分析假设及其理论误区
“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Fries(1945)作为对比分析的首倡者,提出 Fries(1945)作为对比分析的首倡者,提出 了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对 比和描写的理论观点。 Fires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Fires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一、早期L2习得研究产生的原因 早期L2习得研究产生的原因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关于第二语言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关于第二语言 习得的实证调查研究。 60年代后期,学者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 60年代后期,学者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 生极大兴趣。原因有二: (1)对比分析面临挑战; (2)改进第二语言教学的需要。
命题1:语言的“差异” 等于学习的“难点” 命题1:语言的“差异” 等于学习的“难点” ; 命题2:学习的“难点” 命题2: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 “错误” 。 错误” 问题: “差异”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 差异” “难点”则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 难点” 结论1 结论1:“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 难点” 程度来推测。 结论2 结论2:实践表明,对比分析确定的难点不完 全导致错误的产生。
一. 对比分析的基本观点
Fries (1945) 在书中指出: The most efficient materials are those that are based upon a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carefully compared with a parallel description of the native language of the learner.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ppt课件
最新编辑ppt
11
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
Robert Lado (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指出:
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向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提 出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普遍 意义的习得顺序问题;
最新编辑ppt
6
(5)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
在阐述中介语系统性的同时,解释 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可变性。
最新编辑ppt
7
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有影 响的理论假设:
(1)对比分析假设; (2)中介语假设; (3)“创造性建构假设” Sharwood Smith(1994)将上述假 设称作“三大假设”。
最新编辑ppt
23
1.7.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四个步骤:描写、选择、比较、 预测
描写(description):对学习者的 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 致描写
选择(selection):结合偏误找出 造成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最新编辑ppt
24
比较(comparison):对选择好的语 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 出同异
Robert 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 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 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最新编辑ppt
17强Leabharlann 说的其他观点Banathy, Trager, Waddle (1966) 认为: 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PPT
选择(selection):结合偏误找出 造成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1)对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规则进行 系统、客观描写
(2)发现学习者对母语与汉语之间的 差异,作为选择的项目,如汉语声调
(3)对母语的语调系统和汉语的声调 系统进行细致的对比
(4)通过比较可以预测,母语母语者 在习得声调时遇到的困难,会出现何 种偏误
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 性。
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 造性。
2. 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 题”:
命题一:语言的“差异” 等于 学习的“难点” ;
命题二:学习的“难点”必然 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 。
问题: “差异”是语言学层面 上的问题, “难点”则属于心 理层面的问题。
Watson、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 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反应的结果, 言语行为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 应-强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并最终达
到遇到某一语言情景便会自动作出正确 的语言反应。
1.7.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四个步骤:描写、选择、比较、 预测
描写(description):对学习者的 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 致描写
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
Robert Lado (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指出:
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by comparing systematically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to be learned wi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1)对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规则进行 系统、客观描写
(2)发现学习者对母语与汉语之间的 差异,作为选择的项目,如汉语声调
(3)对母语的语调系统和汉语的声调 系统进行细致的对比
(4)通过比较可以预测,母语母语者 在习得声调时遇到的困难,会出现何 种偏误
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 性。
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 造性。
2. 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 题”:
命题一:语言的“差异” 等于 学习的“难点” ;
命题二:学习的“难点”必然 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 。
问题: “差异”是语言学层面 上的问题, “难点”则属于心 理层面的问题。
Watson、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 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反应的结果, 言语行为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 应-强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并最终达
到遇到某一语言情景便会自动作出正确 的语言反应。
1.7.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四个步骤:描写、选择、比较、 预测
描写(description):对学习者的 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 致描写
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
Robert Lado (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指出:
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by comparing systematically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to be learned wi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1.9.对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假设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
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 一个原因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比较相 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 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不够的 时候,会利用第一语言的知识来了 解第二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
迁移类偏误的统计(Ellis1985)
研究 母语干扰错 误百分比 Grauberg19 36% 71 George197 33% 2 Flick1980 31% 学习者类型 高级水平的德国成人 不同国家的成人大学 毕业生 不同水平的西班牙成 人 意大利成人、大学生
Lott1983
50%
对比分析中预测的难点相同,但实际教 学中难度不同,或预测难度与实际难度 可能相反。 汉语四声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 难度等级相同,即3级,但四声中阳平、 上声较难习得,而阴平、去声容易习得
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系统 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 系统
目的:
(1)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 困难的地方; (2)或者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解 释
CA-强势说 (strong version)
对比分析最终目的: 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 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难点。
第二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假设及其理论误区、偏误分析 第二节 中介语(interlanguage)假设 及其理论构念 第三节 习得顺序研究与创造性建构假 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早期的理论创建阶段; 80年代初期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理论发展阶段; 90年代后:许多新理论不断涌现, 但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现有理论的基 础上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理论进 行检验、补充和发展。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收集数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对比分析的目标和研究重点 选择语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料作为对比分析的样本 语料标注:对语料进行必要的标注和分类,以便于后续处理和分析 数据清洗: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去除无关信息,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整理和清洗
清洗异常值和缺失值,保证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 除量纲和单位的影响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确 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对数据进行分组和聚合,以 便进行后续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方法和结果解释
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对比对 象,收集数据,数据清洗和 预处理,对比分析过程,得 出结论。
结果解释:对对比分析的结 果进行解释和解读,明确差 异和优劣,提出改进和优化 建议。
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确 定研究范围和主题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对比分析的定义
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来研究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目的在于揭示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比分析旨在识别 和比较不同语言或 文化之间的差异和 相似之处
竞品分析:对比分析 竞争对手的产品、服 务、营销策略等,制 定更好的竞争策略
消费者行为研究:通 过对比分析消费者的 购买决策过程,了解 消费者需求和偏好
偏误分析的应用场景和实例
语言教学:识别和纠正学生的 语言错误,提高语言水平
机器翻译:改进翻译算法,提 高翻译准确度
语音识别:识别语音中的错误, 提高语音转文字的准确率
识别偏误: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文 本中的语言使用不当之处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优秀课件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差异”是语言学范畴,“难度”是心理学范 畴。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五、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无标并存
5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
有对应的形式
有
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形式在目的语中分 动词visit在汉语的对
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应义
四、对比分析的局限
首先,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 学,核心思想是“刺激——反应”理论。人是 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的产出是有创造性的。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分析(Analysis)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强势说(strong form) 弱势说(weak form)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描写(description) 选择(selection) 比较(comparison) 预测(prediction)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就是“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Mother Language)。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差异”是语言学范畴,“难度”是心理学范 畴。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五、对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无标并存
5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
有对应的形式
有
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形式在目的语中分 动词visit在汉语的对
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应义
四、对比分析的局限
首先,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 学,核心思想是“刺激——反应”理论。人是 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的产出是有创造性的。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分析(Analysis)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强势说(strong form) 弱势说(weak form)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描写(description) 选择(selection) 比较(comparison) 预测(prediction)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就是“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Mother Language)。
错误分析和对比分析ppt
对比分析工具
Excel、SPSS、Tableau等,根据数据量和数据处理难度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 具。
对比分析的应用和效果
对比分析应用
广泛应用于社会研究、经济分析、市场调研等领域,如品牌定位、产品优化、市 场策略制定等。
对比分析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现潜在机会和 挑战,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A与B的相似
尽管A和B有所不同,但它们可能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如目标市场、品牌形 象、销售渠道等方面。
A与B的优劣分析和选择
A的优点
A的劣点
B的优点
B的劣点
用户选择建议
分析A的优点和优势,并 确定这些优点是否符合 用户需求和偏好。
分析A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并确定这些劣点是否 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 满意度。
位于xxx,旨在xxx,开展xxx方面的 研究。
C项目目的
探究xxx问题,为xxx提供理论支持 和实践指导。
D项目背景
xxxx年,xxxx计划提出,旨在xxx。
D项目目的
探究xxx问题,为xxx提供科学依据 和解决方案。
C与D的对比范围和方法
01
02
03
对比范围
C研究的范围是xxx,而D 研究的范围是xxx。
错误分析和对比分析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错误分析 • 对比分析 •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的对比分析 • C与D的对比分析 • 方法二,可编辑的.. • 方法三,可编辑的...
01
错误分析
错误定义和类型
语法错误
指程序语法结构不正确或拼写 错误,如变量名错误、括号不
Excel、SPSS、Tableau等,根据数据量和数据处理难度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工 具。
对比分析的应用和效果
对比分析应用
广泛应用于社会研究、经济分析、市场调研等领域,如品牌定位、产品优化、市 场策略制定等。
对比分析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现潜在机会和 挑战,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A与B的相似
尽管A和B有所不同,但它们可能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如目标市场、品牌形 象、销售渠道等方面。
A与B的优劣分析和选择
A的优点
A的劣点
B的优点
B的劣点
用户选择建议
分析A的优点和优势,并 确定这些优点是否符合 用户需求和偏好。
分析A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并确定这些劣点是否 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 满意度。
位于xxx,旨在xxx,开展xxx方面的 研究。
C项目目的
探究xxx问题,为xxx提供理论支持 和实践指导。
D项目背景
xxxx年,xxxx计划提出,旨在xxx。
D项目目的
探究xxx问题,为xxx提供科学依据 和解决方案。
C与D的对比范围和方法
01
02
03
对比范围
C研究的范围是xxx,而D 研究的范围是xxx。
错误分析和对比分析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错误分析 • 对比分析 •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的对比分析 • C与D的对比分析 • 方法二,可编辑的.. • 方法三,可编辑的...
01
错误分析
错误定义和类型
语法错误
指程序语法结构不正确或拼写 错误,如变量名错误、括号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
Robert
Lado (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指出: 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by comparing systematically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to be learned wi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1.3.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该假设认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起着重要作用。母语负迁移。
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
带有母语口音,母语负迁移现象在 语音层面表现最明显,词汇、语法、 语用等层面皆存在负迁移现象 /us/63303648/ 58836466.shtml
第一节 对比分析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1.提出
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Charles
Fries(1945)率先提出对学 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对 比和描写的观点:“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A- “弱势说”(weak version)
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
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 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 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
1.5.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Watson、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 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反应的结果, 言语行为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 应-强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并最终达 到遇到某一语言情景便会自动作出正确 的语言反应。
1.6.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对比分析提供语言学基础。它 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 的科学描写,对比分析采用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 法,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进行系统的描写、比 较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
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 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 为习惯必然会干扰新的行为习 惯的学习,所以产生语言偏误 。
1.7.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教材; 外语教师的任务:把这些差别作为教学重点; 学习者的任务:学习这些差别。
强势说受到激烈的批评
强势说强调预测,但过于绝对
研究表明,第一语言不是造成学习者偏误的 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对比分析通过差异对 比所预测的难点在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中 并不存在;
强势说的逻辑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的困难, 最终导致人们放弃强势说的观点。
的语言系统,提出了支撑这一系统 的心理语言学基础;
(4)“创造性建构假设”:
向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提 出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普遍 意义的习得顺序问题;
(5)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
在阐述中介语系统性的同时,解释
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可变性。
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有影
响的理论假设: (1)对比分析假设; (2)中介语假设; (3)“创造性建构假设” Sharwood Smith(1994)将上述假 设称作“三大假设”。
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系统 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 系统
目的:
(1)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 困难的地方; (2)或者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解 释
CA-强势说 (strong version)
对比分析最终目的: 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 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难点。
对比分析和偏 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早期的理论创建阶段; 80年代初期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理论发展阶段; 90年代后:许多新理论不断涌现, 但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现有理论的基 础上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理论进 行检验、补充和发展。
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假 设
(1)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比分析
方法:
提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
作用问题,并且引起了激烈的论战;
(2)偏误分析:
第一次把目光放在学习者的语言系
统上,为观察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 程打开了一个窗口,尽管这个窗口 可观察的范围有限。
(3)“中介语”理论:
把“学习者的语言”作为一个独立
L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母语的干扰。
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者的母语
与其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和对比。
目的:要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作
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以减少母语对 目的语学习的干扰。
1.4.对比分析方法和两种观点
基本方法:对比和分析
Lado提出对比研究体系有:音位、
Robert 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 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 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强势说的其他观点
Banathy, Trager, Waddle (1966) 认为: 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 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
语言学家的任务:鉴别这些差别; 编教人员的任务:在差别描写的基础上编写
1.2.对比分析的基本观点
Fries
(1945) : The most efficient materials are those that are based upon a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carefully compared with a parallel description of the native language of the lea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