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atson、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 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刺激-反应的结果, 言语行为是在外界语言输入的刺激-反 应-强化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并最终达 到遇到某一语言情景便会自动作出正确 的语言反应。
1.6.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对Hale Waihona Puke Baidu分析提供语言学基础。它 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 的科学描写,对比分析采用结构主义的语言分析 法,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进行系统的描写、比 较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
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 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 为习惯必然会干扰新的行为习 惯的学习,所以产生语言偏误 。
1.7.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1.3.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该假设认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起着重要作用。母语负迁移。
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
带有母语口音,母语负迁移现象在 语音层面表现最明显,词汇、语法、 语用等层面皆存在负迁移现象 http://my.tv.sohu.com/us/63303648/ 58836466.shtml
CA- “弱势说”(weak version)

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 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

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 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 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

1.5.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对比分析的系统表述
Robert
Lado (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指出: 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by comparing systematically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to be learned wi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1.2.对比分析的基本观点
Fries
(1945) : The most efficient materials are those that are based upon a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 language to be learned carefully compared with a parallel description of the native language of the learner.
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系统 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 系统
目的:
(1)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 困难的地方; (2)或者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解 释
CA-强势说 (strong version)

对比分析最终目的: 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 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难点。
对比分析和偏 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早期的理论创建阶段; 80年代初期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理论发展阶段; 90年代后:许多新理论不断涌现, 但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现有理论的基 础上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理论进 行检验、补充和发展。
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假 设
教材; 外语教师的任务:把这些差别作为教学重点; 学习者的任务:学习这些差别。
强势说受到激烈的批评

强势说强调预测,但过于绝对

研究表明,第一语言不是造成学习者偏误的 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对比分析通过差异对 比所预测的难点在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中 并不存在;

强势说的逻辑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的困难, 最终导致人们放弃强势说的观点。
L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母语的干扰。
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者的母语
与其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和对比。
目的:要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作
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以减少母语对 目的语学习的干扰。
1.4.对比分析方法和两种观点
基本方法:对比和分析
Lado提出对比研究体系有:音位、

Robert 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 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 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强势说的其他观点
Banathy, Trager, Waddle (1966) 认为: 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 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

语言学家的任务:鉴别这些差别; 编教人员的任务:在差别描写的基础上编写
第一节 对比分析理论
1.1.提出
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Charles
Fries(1945)率先提出对学 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对 比和描写的观点:“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的语言系统,提出了支撑这一系统 的心理语言学基础;

(4)“创造性建构假设”:

向对比分析理论提出了挑战,提 出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普遍 意义的习得顺序问题;
(5)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
在阐述中介语系统性的同时,解释
了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可变性。
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有影
响的理论假设: (1)对比分析假设; (2)中介语假设; (3)“创造性建构假设” Sharwood Smith(1994)将上述假 设称作“三大假设”。
(1)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比分析
方法:
提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
作用问题,并且引起了激烈的论战;
(2)偏误分析:
第一次把目光放在学习者的语言系
统上,为观察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 程打开了一个窗口,尽管这个窗口 可观察的范围有限。
(3)“中介语”理论:
把“学习者的语言”作为一个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