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一、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牌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并称“苏辛”,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
这首词是他任江西提点刑狱,巡视属县时所作。
词牌名为“丑奴儿”,源于唐代教坊曲,意为“丑的孩子”,后来用作词牌,寓意着词人的谦逊和自省。
【二、分析词句意境及寓意】
词的开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描绘了少年时代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喜欢高楼,为了写词而强行说愁的画面。
这里通过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表达了词人年少轻狂的意气风发。
接下来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则表达了词人成熟后深知忧愁的滋味,却无法诉说。
通过“天凉好个秋”这一句,寓言式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
【三、解读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从少年时期到成熟时期的人生感悟。
词中通过对愁的理解,展现了词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世事的洞察力不断加深。
从不知愁到知愁,再到无法言说,词人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沧桑。
同时,词中还透露出词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存亡的深切忧虑。
【四、总结词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寓意深刻,通过描绘少年与成
熟的对比,传达了人生感悟;其次,语言优美,抒发真情实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最后,以愁为线索,将词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认知、成长的过程以及内心的感慨。
方千里《丑奴儿》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方千里《丑奴儿》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丑奴儿宋方千里凌波台畔花如剪 [1] ,几点吴霜 [2] 。
烟淡云黄,东阁何人见晚妆 [3] 。
江南春近书千里,谁寄清香 [4] ?别墅横塘 [5] ,鼓角声中又夕阳 [6] 。
注释:[1]凌波台:苏州台名,或因贺铸名“凌波不过横塘去”而得名,今已不存。
花如剪:指花开得如剪刀般明快。
[2]几点吴霜:吴地温暖少霜,故曰“几点”。
吴,今苏州。
郝经《江梅吟》:“江城画角吹吴霜,破月着水天昏黄。
”[3]晚妆:以晚妆美人指代梅花。
[4]“江南”二句:此用陆凯折梅赠范晔典故。
[5]横塘:地名,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
[6]鼓角:战鼓和号角。
译文:在凌波台旁,花朵如剪,点缀着吴地的霜。
烟雾淡淡,云彩染黄。
东阁中有谁看到了妇人晚妆。
江南的春天临近,给千里书信,是谁寄来的清香。
别墅横跨在塘边。
鼓角声中又见夕阳。
评析:此词为和周邦彦咏梅之作。
清真原词为:“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
洗尽铅黄,素面初无一点妆。
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
零落池塘,分付余妍与寿阳。
”系单纯咏物之作。
方千里的和词虽用原韵而不为原作所囿,情感浓挚,感慨家国,境界更高。
起笔以剪刀之明快比喻花开之盛,极新颖,为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生生燕语明如剪”所本。
下片写江南春近,思念远人,却无法寄梅慰思,因横塘别墅之地,也笼罩在鼓角声中了。
“鼓角”一句,为全词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作者简介:方千里,生卒年不详,三衢(今浙江衢州)人。
官舒州(今属山东)签判。
有《和清真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知识拓展: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辛弃疾丑奴儿
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明确: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什么作用?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注释】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 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 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他是我国 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 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本词背景: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 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 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 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 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 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翻译赏析
《丑奴儿》翻译赏析《丑奴儿》翻译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 而如今饱受忧患,遍尝人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罢。
不提也罢,假如真要说,就说:“好一个凉爽肃飒的秋天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年至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辛弃疾中年后曾长期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博山是他经常游玩的地方。
他有两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
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强“说愁”;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之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对照翻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爱上层楼。
喜欢登高远望。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欲说还休。
想说却说不出。
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西南。
辛弃疾丑奴儿全诗释文
辛弃疾丑奴儿全诗释文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是辛弃疾中晚年的词句,说的是自己年少的时候年少气盛,从来不知道啥是愁的感觉,为了写新词勉强说愁绪。
原词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心里满是愁绪,不禁在博山的山石上挥毫写下的词。
国仇家恨,难免让愁绪满怀,所以他说自己的愁绪,欲说还休,也就是本来想说,最后想想还是不说了吧。
主要是自己的抗金的想法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南宋朝廷选择的是偏安一方,不思进取的做法,这是让辛弃疾痛心疾首的。
当然,不能明说,只能借词而发遣愁绪,这一点各位应该可以看得出来。
因为一旦发牢骚,可能就会被人揭发,导致贬官。
这首词的一开始,回忆自己少年时代不知愁苦滋味,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风景的场景。
用了叠句的手法,爱上层楼,写了两遍,突出少年无暇,爱玩,登楼的状态。
少年嘛,大家都懂得,爱四处游玩,而没有愁绪和各种心思。
想在金占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对于一切都是乐观向上的,如同自己写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少年以至青年辛弃疾在笔下,跃然而生。
他说自己夜里挑灯看剑,梦回边角连营,充满了对自己的军旅生活的回忆。
他青年就投入抗金的起义军队伍,入万军杀敌,擒获杀害起义军首领的叛徒张安国,并将叛徒张安国带回南宋受审,立下不世之功劳。
他又向朝廷上表,奏请能够挥师北伐,一统中原。
但是朝廷是主和派为主控制朝廷,辛弃疾的政治主张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他屡遭贬官,政治上不得志。
空有报国志,但无法施展。
是没有办法的,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将愁绪写在词里。
他就写到:而今识得愁滋味,如今是满腹愁肠,但是又无话可说。
就是欲说还休的意思,休就是一个转折,就是休息,休止的意思。
丑奴儿九年级上册原文及注释
九年级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强:勉强地,硬要。
6.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7.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①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②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
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丑奴儿原文带拼音
丑奴儿原文带拼音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带拼音版:
丑chǒu奴nú儿ér·书shū博bó山shān道dào中zhōng壁bì-辛xīn弃qì疾jí
少shào年nián不bù识shí愁chóu滋zī味wèi,爱ài上shàng 层céng楼lóu。
爱ài上shàng层céng楼lóu。
为wèi赋fù新xīn词cí强qiáng说shuō愁chóu。
而ér今jīn识shí尽jǐn愁chóu滋zī味wèi,欲yù说shuō还hái 休xiū。
欲yù说shuō还hái休xiū。
却què道dào天tiān凉liáng好hǎo 个gè秋qiū。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第1页共1页。
丑奴儿辛弃疾原文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意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意思原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辛弃疾【朝代】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赏析相关内容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辛弃疾是宋朝有名的词人,他写过很多有名气的词。
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他其中一首代表作。
本词的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及赏析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古词鉴赏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一首深具情感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一、作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2、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三、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
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及赏析丑一奴一儿1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一爱一上层楼2。
一爱一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3。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丑一奴一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一奴一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2层楼:高楼。
3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滋味,只是一味喜一爱一爬上高楼,喜欢爬上更高层次的楼,而且还和一般文人墨客一样,心中本无愁,却每每为了作些新诗新词而强说有愁。
我现在彻底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想说却说不出来,只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含蓄之美】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时的作品。
整篇言愁,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当时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词人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上看起来轻脱,实际上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多么的深沉博大。
【赏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少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同时还用到了叠句,避开了一般写作中的泛泛描述,从而有力地支撑起下文。
正是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天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作文写作中,对比与叠句的运用可以增加作文的艺术一性一和可读一性一。
【启示】《丑一奴一儿》是作者特殊人生经历下的人生感悟,读来“愁”味十足,既有对从懵懂少年到而今各种喜怒哀乐的描写,也有深深的感叹和难言的凄凉相互一交一织在一起,使作者的人生处在十分复杂的矛盾转化状态中。
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真实地过好每一天。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弃疾《丑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译⽂] 在我年轻的时候,⼀点也不知道忧愁是怎样的滋味;只是⼀味地想爬上⾼楼,爬得越⾼越好;并且想模仿那些⽂⼈墨客,原本毫⽆忧愁,却偏偏为了作些新诗新词,⽽强说⾃⼰忧愁。
[出典] 南宋⾟弃疾《丑奴⼉》注:1、《丑奴⼉》书博⼭道中壁⾟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注释:丑奴⼉:⼜名《采桑⼦》,四⼗四字,平韵。
博⼭:在今江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炉峰,故名。
淳熙⼋年(1181)⾟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
强说愁:⽆愁⽽勉强说愁。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3、译⽂1: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远望。
登⾼远望,为写⼀⾸新词⽽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不能说。
想说却不能说,只能说,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译⽂2:年轻的时候涉世未深,⽆法体会⼈⽣的艰难,不知什么叫做愁,所以总喜欢跑上⾼楼,是为了能刻意找点悲秋愁绪写进诗词中,勉强⾃⼰说:“那愁呀!那恨啊!”⽽如今饱受忧患,遍尝⼈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罢。
不提也罢,假如真要说,就说:“好⼀个凉爽肃飒的秋天啊!”译⽂3:少年时代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天⽆忧⽆虑,总喜欢登上⾼楼,向远处眺望。
喜欢登⾼远望,是为了填⼀⾸悲秋的新词,其实既没有愁,也没有恨,⽽是勉强⾃⼰胡乱编排。
现在到了饱经忧患的年纪,完全懂得了忧愁的真正滋味,可是那些不顺⼼的事,说它⼜有什么意思呢。
说它⼜有什么意思呢,还是算了吧,倒不如说:“清凉爽快,好⼀个天⾼云淡的秋天哪!”4、⾟弃疾⽣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寒林点暮鸦。
5、 这是⾟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道中,却⽆⼼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能为⼒,⼀腔愁绪⽆法排遣,遂在博⼭道中⼀壁上题了这⾸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少年与成年时期的感受,强烈表达出作者对国事、对人生、对爱情的深深忧虑和无可奈何。
在词的上片,作者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状态,那时他喜欢登高望远,欣赏风景,觉得生活充满了美好和希望。
然而,为了写一些新词,他竟然开始勉强自己描绘一些愁苦的情景,表现了年轻时的幼稚和对生活的浅薄理解。
下片则描绘了作者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沧桑和磨难后,对于愁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
他现在已经尝尽了生活的苦涩和忧愁,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他想要倾诉,但又觉得无人可以理解,只能叹息着说:“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通过对比少年和成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作者深深的忧愁和无奈。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深感慨和对国事的忧虑。
辛弃疾--丑奴儿-PPT课件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 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 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 不满的情绪。……用“却道 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 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 一句 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
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 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 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整体感知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 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 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 少年不 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 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 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 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 情韵。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 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 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 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 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 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 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 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 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 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 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 “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 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 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 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 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 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 表达得十分完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
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
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
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学常识 辛弃疾,字 幼安 ,号 稼轩 , 南宋 (朝代)爱国 诗人。这两首词选自《 稼轩长短句 》。 4、思考问题: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__少年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 愁。___ (2)联系辛弃疾生平,说说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 种愁? _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是一种深沉而 无法解脱的壮志难酬的愁。__
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
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 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 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 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 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 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 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①人生就是一次漫长又艰辛的旅途,但这种旅
途不是一直在一马平川中漫步的,而是不断向 崎岖坎坷的倾斜中艰难行进的;人生不是平原 式的,而是登高式的,最美丽的景色往往在高 不可攀的绝顶。面对学问的“珠峰”,要想看 得更高,望得更远,首先就要“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 ②学问三境界是递进式的,而且环环相扣,其 中以“独上高楼”最为重要。“独上高楼”是 个引子,没有“独上高楼”,就不会引出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__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 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_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 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 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功业无成,而又无人理 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说了又有什么用,也包含着 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_______
丑奴儿一课一练的答案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赋新词强说愁:qiǎng (2)欲说还休:hái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少年不识愁滋味: 指年轻的时候。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2)为赋新词强说愁:勉强地,硬要 (3)而今识尽愁滋味:尝够,深深懂得 (4)欲说还休:停止 (5)爱上层楼:高楼
,号稼轩。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 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 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 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一 带。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 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有《稼轩长短句》。
3、欲说还休
反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与压抑。
4、却道“天凉好个秋”
写出了词人满含辛酸却无处倾述的苦衷。
诗文赏析
写作手法 对比 1、少年与而今 突出强调了今日词人内心愁苦之深重。 2、有愁与无愁 表现了词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问题探究一
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 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 涵是否一样? 不一样。前者为‚闲愁‛----涉世未深 ‚少年‛的无根之愁、做作之愁。后者是关 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受 到压抑、无以言说、无法解脱之愁。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 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 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 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 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得心情。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 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这首词蕴涵了词人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潜藏 了世事变幻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
理解大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诗文赏析
1、为赋新词强说愁。
写出了少年的好胜与纯真。
2、而今识尽愁滋味
概括了词人一生众多的艰难与辛酸。
)
备课资料Βιβλιοθήκη 拓展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思考
王国维的人生治学三境界你认为哪一 种境界最重要?为什么? (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评述性文字)
问题探究二
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 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 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里作者笔锋一转,把原来想说的话咽回去, 改口说,天气凉快了,多好的一个秋天。短短两 句词,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的两副面孔:一副是心 事重重,愁思百结;另一副是吞下苦泪,强作笑 颜。‚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真实生 活处境,而‚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以闲淡语 来抒写胸中的悲愤,充分展现了他那深沉、复杂、 矛盾、哀怨的内心世界,更耐人寻味。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鉴赏词作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在朗读中体味词作的意境之美 情感目标 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
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 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抒发了被免官闲居的愁懑。 一个“愁”字对比概括了一生体 验。
课后练习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作者是( ),( )朝代词人,节选自( 2、赏析“为赋新词强说愁” ( ) 3、赏析“却道“天凉好个秋” ( ) 4、写出词作的主题( ) 5、“少年”与“而今”的对比有何作用?( 6、赏析“欲说还休” ( ) )
③独上高楼者,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都是要忍受
孤独,耐得住寂寞。独上高楼者,那是登幽州台 的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独上高楼者,那是 寂寞的凡高,以一一幅幅传世名画,像世人展示 着他那火热的内心。独上高楼者,那是被贬黄州 的苏东坡,朝廷的黑暗是种“半山腰”,但这种 半山腰并没有对其造成压力,他仍旧马不停蹄的 去攀登,去寻求另一个自我。东坡在穷山僻水中 完全脱离了世俗,人生的坐标顿时改变了方向, 正是这种难以言状的孤独,让他彻底忘记了尘世 的喧嚣,世间的纷扰,从而进入了另一个人生的 境界——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