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发酵过程,了解发酵现象和原理。

实验材料:
1. 酵母
2. 砂糖
3. 温水
4. 容器
5. 气球
实验步骤:
1. 将适量的温水倒入容器中。

2. 加入适量的酵母和砂糖,搅拌均匀。

3. 用气球盖住容器口,并将气球固定在容器口。

4. 把容器放置在温暖处,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观察:
1. 气球是否膨胀?
2. 气球内的气体是什么?
3. 发酵后容器内是否有气泡产生?
4. 容器内的液体是否有氡生变化?
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微生物,它能够利用砂糖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在发酵过程中,酵母会释放二氧化碳,导致气球膨胀,同时也会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酵母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进行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它在食品工业、饮料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2. 注意控制实验材料的量,避免浪费。

3.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实验环境,保持实验室整洁。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发酵过程。

实验材料:
1. 玻璃试管
2. 酵母粉
3. 砂糖
4. 温水
5. 温度计
6. 水洗瓶
7. 培养皿
8. 密封袋
9. 塑料管
实验步骤:
1. 将一定量的酵母粉和砂糖混合在玻璃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温水,并用塑料管轻轻搅拌均匀。

3.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

4. 将试管放入水洗瓶中,封口,使试管内空气基本不流通。

5. 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气泡产生情况,并记录试管内温度的变化。

6. 将培养皿中放置涂有糖水的食物,然后将密封袋套在培养皿上,观察并记录袋内气泡产生情况。

实验原理:酵母在糖水的作用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泡。

这是一种生物发酵的过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小心操作,防止试管破裂或烫伤。

2. 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气泡产生的情况。

3. 完成实验后及时清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酵母在糖水中产生气泡,说明了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而密封袋中的气泡,也是酵母在糖水中进行发酵作用产生的结果。

实验延伸:可以探究不同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或者使用不同种类的酵母进行实验,比较不同酵母对发酵的影响。

讨论与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发酵的原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生物现象。

继续探究生物发酵的过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

2023年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说课稿

2023年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说课稿

2023年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说课稿初中生物《发酵》演示试验说课稿1一、教材认知:(一)教材分析《发酵技术》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5章《生物技术》第一节的内容,教材支配4个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支配了丰富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习得有关微生物发酵的基础学问,提高相应的实践实力,而且能体会到生物科学学问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依据教材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为:(二)教学目标:学问目标:①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②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实力目标:①通过预习、探讨、动手操作,能用所学的发酵学问尝试自己制作酸奶,体会自主探究的过程;②通过活动和探究,培育学生实践实力,收集处理信息的实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合作沟通的实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①认同发酵技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意义;②体验合作沟通的欢乐,培育团队精神和意识;(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活动难点:调查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比较感爱好,又有前面微生物学部分的基础,课下完成探究、调查的课程内容难度不大,而且新奇心强、好动、争强好胜又是他们身上明显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采纳以下教学方法1、组织沟通法:激励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成果沟通的机会。

2、组织探讨法:通过组织探讨明的确验原理、步骤,高效地解决问题。

3、启发教学法;通过老师点拨,构建高效课堂。

四、学法指导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指导学生驾驭:1、合作探究法;2、调查访谈法;3、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以及初中生思维由简入难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细心组织课前打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归纳总结反馈强化、学问迁移课堂延长。

环节一、细心组织课前打算:(活动前2周完成):(一)老师打算:课堂上由于无法完成发酵酸奶和酿制米酒,我设计让同学们课下自制酸奶和采访米酒摊主活动。

初中生物发酵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教案
主题:生物发酵
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发酵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发酵的定义和原理;
2. 发酵的应用;
3. 发酵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生物中的代谢过程,引出发酵的概念;
2. 利用图片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
1. 发酵的定义和原理:向学生介绍发酵的含义和原理,包括微生物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通过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生能量和有机产品。

2. 发酵的应用:讲解发酵在食品工业、药品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发酵技术的认识。

3. 发酵对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发酵对生活的积极作用,包括食品的保鲜、制作食品及制药等方面。

三、实验或案例分析(20分钟)
1. 进行有关发酵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发酵的过程;
2. 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发酵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加深对发酵的理解。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发酵的理解及感想;
2.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发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阅读相关资料、撰写发酵的实际应用论文等作业,巩固学生对发酵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引导导入、讲解教学、实验案例分析、讨论总结和作业布置等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地呈现了发酵知识。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发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意识到发酵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酵母菌发酵》教案

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酵母菌发酵》教案

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酵母菌发酵》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酵母菌发酵现象,掌握其发酵原理。

2、通过探究“影响酵母菌发酵的因素—温度”实验,巩固探究实验的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设计及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体验知识和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2、体验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生物发酵现象及原理。

2、巩固探究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蒸过馒头吗?(没有)那你们见过家长蒸过馒头吗?(有的见过)有谁知道蒸馒头时需要加入一种什么物质吗?(酵母菌)师:很好,请大家观察桌子上的两个馒头,看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以用手捏一捏或掰开看一看)生:一个松软多孔、一个硬而无孔。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猜测一下哪一个馒头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酵母菌?生:松软多孔的。

师:对,为什么加入了酵母菌馒头会变得松软多孔?酵母菌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后来回答。

播放视频:酵母菌发酵(二)(学习任务一)酵母菌发酵现象生:加入了酵母菌馒头内会产生一种气体师:很好,这位学生看得很认真。

(讲述)酵母菌是一种真菌,适于在温暖且富含糖分的环境中生存,它能把糖分分解产生气体等物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蒸馒头就是利用了酵母菌发酵的这一原理。

(展示)课前做的发酵装置。

(强调:为了保持酵母菌的生长,把装置放在约30度温水中水浴保持恒温)请大家仔细观察现象?生:液体中有气泡出现,气球胀大。

师:气球内的气体是什么?生:猜测 (二氧化碳)师:如何证明?生: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师:好,我们验证一下。

(取两只试管,各倒入少许澄清的石灰水,导气管的一端通入其中一只试管)引导学生思考:另一试管有必要吗?起什么作用?(强调对照)生: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师:还产生什么呢?打开瓶塞让学生闻一闻生:有酒味,产生了酒精。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茂名市第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十二中学吕豫清(撰文、策划)吴木英(演示实验)前言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71页的“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的演示实验。

按照书上的要求只是观察现象并没有深入的探究,课本演示实验装置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而且给人的感觉是需要较长的时间。

通过以下我们对演示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酵母菌发酵液冒出的气泡、胀大的气球,闻到了发酵后特殊的甜酒的芳香气味,还用重铬酸钾试剂测试有酒精的存在,效果很好。

一、实验目的:1.观察酵母菌的发酵现象,探究酵母菌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2.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3.尝试制作实验用品,提高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材料用具:实验用具:实验材料:玻璃瓶1个、小气球1白糖100 g、一小包个、玻璃三通管1个、干酵母(约30 6cm长的一段胶管、玻璃管1个、水槽1 g)、澄清石灰水、个、温度计1只、试管检测酒精的试剂—1支、比色板1个、。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0.5ml的浓硫酸溶有0.1g重铬酸钾,体积分数为9597。

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实验装置的做法1.空玻璃瓶一个,洗净后用锥子在塑料盖子中间扎一个孔,用火预热玻璃管口后,迅速将玻璃三通管从孔中插入0.5cm(如图)。

2.在玻璃三通管的一端口套上一个干瘪的小气球,另一端口套上胶管,胶管再连接玻璃管。

先用夹子夹住胶管;要检验气体时就打开夹子,使气体顺畅地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初中发酵实验教案

初中发酵实验教案

初中发酵实验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发酵实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发酵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3. 进行发酵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与资源:1. 教材:初中生物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试管、酵母、糖、温水、气球、计时器等。

3. 实验安全措施:实验室安全规定、实验室服装(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发酵的概念,解释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发酵实验可以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发酵过程和掌握发酵技巧。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环境整洁。

b. 学生佩戴实验室服装和使用实验器材的安全要求。

2. 实验设计:a.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发酵实验的步骤和变量。

b. 强调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 实验操作:a. 将适量的温水倒入玻璃烧杯中。

b. 向温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糖,搅拌至糖溶解。

c. 将一小勺酵母加入糖水中,搅拌均匀。

d. 将试管倒置放入玻璃烧杯中,确保试管口完全浸没在糖水中。

e. 用气球套在试管口上,等待一段时间。

4. 实验观察:a. 观察气球是否膨胀,记录时间和观察结果。

b. 讨论膨胀的原因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总结与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发酵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条件。

2. 学生讨论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并列举一些常见的发酵食品。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或变量可以影响发酵速度和效果。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发酵实验,如不同温度下的发酵、不同糖类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等。

2. 学生可以通过互动讨论或小组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实验设计和结果。

评估方式: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评估。

2.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观察记录的完整性评估。

3. 学生对发酵过程和实验设计的理解程度评估。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和酶的作用机制。

八年级生物下册《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2.常见的发酵产品及其制作原理。
介绍酱油、醋、豆腐乳、酒等常见的发酵产品,并详细讲解它们的制作原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发酵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
分析温度、湿度、微生物种类等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并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因素在发酵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3.重难点: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
设想: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影响发酵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如酸奶、酱油等,引出发酵技术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学习的兴趣。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发酵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验操作的演示和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多元化教学手段:
结合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5.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每节课后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发酵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影响。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荣琴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设计该实验的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123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改进了实验设计⑴更改了实验材料,将白糖换成葡萄糖,加快了反应速率。

⑵明确了实验条件,加快了实验速率⑶探究了发酵产物2、改进了实验装置尝试自制实验器具,实验器具简单易得,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四、实验器材:1、实验仪器:橡胶塞的玻璃瓶(打点滴的盐水瓶)、带针头的输液管、大烧杯(用作水浴保温)、量筒、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漏斗2、实验用品:葡萄糖约15g、干酵母约5g、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121体。

一端时间后发现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甚至变成了乳白色。

2、实验过程中,问到了一股芬芳的甜酒味,说明发酵过程还产生了酒精。

八、自我评价1、原理科学利用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使实验更具说服力。

2、设计合理实验设计严谨科学,让学生在体验到实验的乐趣的同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现象明显改善发酵条件和发酵材料,短时间内可明显地观察到发酵现象,节省时间。

4、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改进后的装置组装简单,气密性好,保证实验的成功率,而且见效快。

5、趣味性强,且实验器具贴近学生的生活,推广性强6、通过该演示实验,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上所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

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发酵技术》教学设计-02

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发酵技术》教学设计-02
米饭表面的绒毛是霉菌的菌丝。酿制的时间过长,米酒的甜度会减小,酒味变浓。
过度句:第四小组到农村参观了沼气池,请他们说说农村是怎样利用微生物发酵的。
(四)沼气发酵(板书)
提问: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加入的池塘污泥起什么作用?
3、加入的植物秸秆、人畜粪起什么作用?
2、学生情况
我校电教设备齐全,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脑备课室,教学设施齐全。每周两节生物课,每个年级都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4班,属于初二年级的较优秀班,大部分是城里的学生,少部分来自农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但课外知识丰富,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3、提问:在配料中为什么要加入白砂糖?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泡菜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示课下自制的泡菜,邀请同学课下品尝泡菜。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造成无氧环境,因为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微生物从菜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或配料中来。
白砂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
过渡句:我们南方有着悠久的自制米酒的历史,米酒的制作与哪些微生物有关?
(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身边的发酵技术和工业化的发酵产品。第一课时关于身边的发酵技术教材安排了多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如制酸奶、酿米酒、蒸馒头、作泡菜、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等。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种类和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微生物而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体会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初中生物实验发酵现象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发酵现象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发酵现象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发酵现象,探究发酵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材料
1. 酵母粉
2. 糖
3. 水
4. 小瓶子
5. 橡皮塞
6. 勺子
三、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勺酵母粉和一小勺糖倒入一个小瓶子中。

2. 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将橡皮塞放在瓶口上,使之密封。

4. 放置在温暖的地方观察几个小时。

四、实验观察
1. 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瓶子中出现气泡,瓶口周围有气体冒出。

2. 瓶子内部变得模糊,产生了气味。

五、实验讨论
1. 实验中产生气泡和气体冒出的原因是什么?
2. 为什么瓶子内部会有气味产生?
3. 发酵是生物体内部某些代谢过程时放出气体的一种情况。

在本实验中,酵母菌发生发酵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和酒精。

六、实验延伸
1. 可以尝试改变实验条件,如增加酵母粉或糖的量,观察发酵现象的变化。

2. 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如面包、酸奶等。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发酵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发酵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代谢过程,在食品加工、酿酒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关注,探索更多有趣的实验现象和科学道理。

初中发酵技术课程教案模板

初中发酵技术课程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发酵技术年级:初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发酵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3. 认识发酵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合作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发酵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及发酵条件的调整。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发酵实验器材(如:发酵瓶、温度计、PH试纸等)3. 发酵原料(如:面粉、大米、水果等)4. 安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发酵食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什么是发酵技术?发酵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哪些应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发酵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发酵、酶的作用等。

2. 介绍常见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如:面包、酸奶、豆腐、酱油等。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 教师演示面包制作实验,讲解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和发酵条件的调整。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发酵食品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发酵技术?发酵技术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哪些应用?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发酵实验,如:制作酸奶、豆腐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实验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发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点评实验操作,总结发酵技术要点。

四、拓展延伸1. 讨论发酵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酿酒、制药、生物工程等。

2. 鼓励学生设计发酵实验方案,进行创新实践。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初中生物酒精发酵教案

初中生物酒精发酵教案

初中生物酒精发酵教案
目标:
1.了解酵母菌在酒精发酵中的作用。

2.理解酒精发酵的过程。

3.掌握酒精发酵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幻灯片或图表介绍酒精发酵的原理和过程。

2.实验用材料:酵母菌、糖水、温度计、发酵瓶、气球等。

3.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教科书等。

教学活动:
1.导入: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图片介绍酒精发酵的概念和应用,引导学生对该主题产生兴趣。

2.讲解:讲解酵母菌在酒精发酵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以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和二氧
化碳。

3.实验展示:进行一个简单的酒精发酵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发酵过程,并记录实验
结果。

4.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酒精发酵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酒精发酵在食品工业和酒水制造中的应用,以及对
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馈:
1.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酒精发酵的知识点,并回答相关问题。

2.课后复习:提醒学生查阅教科书或网上资料,加深对酒精发酵的理解。

3.下节课展示:鼓励学生带来自己感兴趣的酒精发酵实例,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反馈:
1.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教学评价:
测验:通过课后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反馈:听取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做出相应改进。

教学效果:整理教学材料和学生作业,总结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初中发酵实验教案

初中发酵实验教案

初中发酵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发酵现象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发酵现象的观察。

2. 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发酵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面粉、酵母、水、糖、盐、泡打粉等。

2. 实验仪器:电子秤、量筒、碗、筷子、发酵罐等。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发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发酵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发酵?发酵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发酵的定义:发酵是指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在无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进行代谢产生能量的过程。

2. 介绍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如蒸馒头、做面包、酿酒等。

3. 讲解实验原理:利用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制作馒头或面包。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2. 讲解实验步骤:a. 将面粉、酵母、水、糖、盐、泡打粉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b. 将混合好的面团揉搓至表面光滑。

c. 将面团放入发酵罐,进行发酵。

d. 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的现象。

3.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实验观察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观察发酵过程中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发酵现象,如面团体积的变化、气泡的产生等。

3.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原理和发酵现象。

2. 提问:发酵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发酵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发酵实验,使学生了解发酵现象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发酵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发酵原理,并能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创新演示实验设计

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创新演示实验设计

初中生物实验“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发酵现象是人教版八年级的“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的演示实验。

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只是观察现象,并没有深入的探究,课本演示实验装置只能证明酵母菌的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夜长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且需要较长的时间。

通过以下我对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不仅我们能够看到酵母菌发酵时冒出的气泡;胀大的气球;问到了芳香的天就气味,还用重铬酸钾试剂测试有酒精的存在(,我校无此试剂,在此仅是设想)一、实验目的1、观察酵母菌的发酵现象,探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

2、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3、尝试制作实验用具,提高动手能力二、实验原理酵母菌喜欢偏酸性且富含糖的环境中生长,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悠扬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快,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材料用具1、实验用具:玻璃瓶一个,小气球一个,玻璃三通管一个,6厘米长的胶管一段,玻璃管一个,温度计一支,试管一个,滴管一个,夹子一个,水槽一个,比色板一个,粘胶带一个。

2、实验材料:白糖100克,1小包干酵母(约30克),澄清石灰水,检测酒精的试剂——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3、实验装置的组装:空玻璃瓶一个,洗净后用锥子在塑料盖子上扎一个孔,用火预热三通玻璃管口后,迅速将玻璃管从孔中插入(约0.5厘米)在玻璃三通管一端套上一个干瘪的小气球,另一端套上胶管,胶管再连接玻璃管;在胶管处夹上夹子玻璃瓶口绕几层粘胶带,增强瓶子的气密性,四、演示实验的过程1、观察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将100ml的40℃左右的温水倒入玻璃瓶,再用药匙将一大勺糖及适量酵母加入玻璃瓶,搅拌均匀后将玻璃瓶放在水槽中保温,(温度在30℃-40℃)10mins2、观察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观察到酵母菌培养液中有气泡产生盖好盖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干别的气球慢慢膨胀起来3、检验气体中二氧化碳将夹子打开,挤压气球,使瓶内产生的气体徐徐通过胶管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注意观察石灰水的变化4、检验其体重有酒精4.1闻一闻:有浓的酒味4.2如何检验酒精?检测酒精的试剂—重铬酸钾在酸性的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有橙色变变成灰绿色4.3将重铬酸钾试剂分别滴在比色板的凹槽内,并标注1号、2号(对照)和3号,再在3号试剂上滴加酒精一滴,在一号试剂上滴加一滴酵母菌的发酵液。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发酵实验教案模板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掌握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发酵实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发酵条件的控制。

2. 难点:实验操作步骤的准确性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瓶、小气球、玻璃三通管、胶管、温度计、试管、滴管、夹子、水槽、比色板、粘胶带、白糖、干酵母、澄清石灰水、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2. 实验材料:洋葱鳞茎新鲜叶片、叶片的永久切片、I2KI溶液、蒸馏水。

####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实验原理及实验器材准备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发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酿酒、制醋等。

2. 讲解:介绍发酵的原理,重点讲解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3. 演示:展示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包括玻璃瓶、小气球、玻璃三通管等。

4.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

##### 第二课时:实验操作及现象观察1. 实验步骤:- 在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白糖和干酵母。

- 将玻璃三通管插入瓶盖,一端连接小气球,另一端连接胶管。

- 在胶管处夹上夹子,确保气密性。

- 在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水槽中。

- 观察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发酵现象。

2. 现象观察:- 观察小气球的变化,记录气体产生的情况。

- 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判断二氧化碳的产生。

- 使用比色板观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的颜色变化,判断酒精的产生。

##### 第三课时: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1. 结果分析:- 比较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发酵现象,分析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实验器材的清洁、实验条件的控制等。

2. 总结:- 总结发酵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 强调发酵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科目:生物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发酵的概念和原理。

2.探究不同条件下发酵的速度差异。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发酵的概念和原理。

2.发酵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试管、酵母、糖、温水、温度计、漏斗、气球。

2.实验器材:显微镜、投影仪。

3.教学辅助:包括PPT、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投影仪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发酵的兴趣。

2.提问:“你们了解发酵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3.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然后简要介绍发酵的概念和原理。

二、实验操作(25分钟)1.分发实验材料,给每组学生一份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步骤卡片。

2.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卡片的指引,组织实验材料,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大致如下:a.将温水倒入玻璃试管中,温度保持在40℃左右。

b.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酵母和糖,轻轻摇晃使之混合均匀。

c.快速地将带漏斗的气球套在试管口上,注意不要漏气。

d.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气球膨胀的情况。

3.学生在实验进行的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思考实验结果。

三、数据分析(5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汇总各组实验的数据。

2.学生讨论并从中得出结论,证明发酵速度与温度、糖的浓度有关。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影响发酵速度的因素,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研究。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学生通过PPT展示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3.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出拓展思考题,如:“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发酵实验吗?”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一个发酵实验,并按照一定的实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和操作。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

2.强调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发酵演示实验创新设计教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演示实验的创新设计
岳阳市经济开发区长岭中学荣琴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发酵现象”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
用”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设计该实验的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酵现象,获得对发酵的感性认识;
2、理解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发酵原理;
3、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
联系,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二、实验原型与不足之处
教材原型
不足之处:
1、反应条件不明确,反应时间难以控制
发酵需要控制一定的条件,如:温度、PH、发酵密度等。

不同的条件对实验速率的影响非常大。

而原实验对这些条件均未明确提出,反应时间难以控制,甚至要1~2天才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2、教材所用的实验装置使得实验现象见效慢
气球要鼓起来,那么必须产生足够多的气体,因此要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的话,时间长。

3、未探究发酵产物
原实验只能证明酵母菌在发酵时产生了气体,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也产生了酒精,而演示实验并没有直观地说明这一点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改进了实验设计
⑴更改了实验材料,将白糖换成葡萄糖,加快了反应速率。

⑵明确了实验条件,加快了实验速率
⑶探究了发酵产物
2、改进了实验装置
尝试自制实验器具,实验器具简单易得,使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提高实验操作的可行性。

四、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橡胶塞的玻璃瓶(打点滴的盐水瓶)、带针头的输液管、大烧
杯(用作水浴保温)、量筒、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漏斗
2 、实验用品:葡萄糖约15g 、干酵母约5g 、澄清的石灰水、40摄氏度左
右的温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实验原理:
酵母菌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在有氧的情况下,酵母菌生长繁殖速度较快,它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实验装置说明:
六、实验过程
1、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将50ml大约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倒入烧杯,再将大约15g的葡萄糖及5g的干酵母加进来,搅拌均匀。

将搅拌均匀后的液体经漏斗注入玻璃瓶内,摇晃一下,使之混合均匀,加大酵母菌与葡萄糖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然后将玻璃瓶放入装有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的大烧杯中,水浴保温。

2、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将输液管的针头一端扎入玻璃瓶的橡胶塞上,输液管的另一端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七、实验效果
1、可以观察到,输液管的一端不断的产生了气泡,且气泡产生的速度由慢到快,由少到多。

玻璃瓶中也不断的有气泡产生,堆积,说明发酵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一端时间后发现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甚至变成了乳白色。

2、实验过程中,问到了一股芬芳的甜酒味,说明发酵过程还产生了酒精。

八、自我评价
1、原理科学利用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验证产生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使实验更具说服力。

2 、设计合理实验设计严谨科学,让学生在体验到实验的乐趣的同时,培养
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现象明显改善发酵条件和发酵材料,短时间内可明显地观察到发酵现象,节省时间。

4 、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改进后的装置组装简单,气密性好,保证实验的成功
率,而且见效快。

5 、趣味性强,且实验器具贴近学生的生活,推广性强
6 、通过该演示实验,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有
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上所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对于之后学习酵母菌发酵用于制作馒头和甜酒等内容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