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

粘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

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

场所。

1简介

粘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

免疫体系,它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粘膜表面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有害病原体等)直接接触,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而且,实验证明,通过粘膜免疫后,粘膜局部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的早、效价高且维持时间长。粘膜

免疫系统构成了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将外来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来抗原在侵入

机体组织之前被消灭,不至于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现将动物粘膜免疫系统作一简要

概述,错误和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2构成与功能

粘膜免疫系统由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UALT)四部分构成,它们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粘膜免疫系统主要由粘膜结合淋巴组织(MALT)构成。所谓粘膜结合淋巴组织,即沿着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及某些外分泌腺(哈德氏腺、胰腺、乳腺、

泪道、唾液腺分泌管等)分布并广泛存在于上皮下的淋巴组织,是粘膜接触并摄取抗

原和最初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粘膜免疫系统担负着哨兵的责任,区分无害与有害以

决定是放过去(耐受)还是拦下来(免疫反应)。粘膜免疫系统主要是通过产生分泌

型IgA(sIgA)和IgM发挥作用, sIgA可以阻止微生物在粘膜上皮层驻扎繁殖,禁止它们进入上皮层。特殊的位置、极其重要的作用使粘膜免疫系统形成与外周免疫系统

迥然不同的解剖学结构、淋巴细胞和免疫反应分子机制。从数量上说,粘膜免疫系统

是免疫系统中最大的,这里淋巴细胞的数量比其他部分的总和还要多,60%T细胞的

工作岗位在粘膜。

3解剖学性质

粘膜免疫系统的淋巴组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接近抗原,二是诱导和效应位点的区

域化,以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为例: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由Peyer结(PP)、肠系膜淋巴结(MLN)以及分散在粘膜固有层(LP)和肠上皮中的大量淋巴细胞组成。

PP中有明确的T细胞区和B细胞区,是典型的二级淋巴器官,位于小肠系膜的对侧,与肠腔仅隔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这层上皮细胞被称为滤泡相关上皮,之中除了普通的

肠细胞、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M细胞),负责摄取和

转运抗原。肠系膜淋巴结也是二级淋巴器官,与PP通过淋巴管道相连,又经胸导管外通血液,是粘膜与外周免疫系统的中转站。

肠腔抗原被M细胞摄取运送到Peyer结(PP),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并递呈

给T细胞,淋巴滤泡被激活,产生致敏的T、B淋巴细胞和记忆型T、B淋巴细胞;致敏的T、B淋巴细胞经肠系膜淋巴集结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大部分被带到粘膜固有层,少部分进入其他外分泌组织。

如果说Peyer和肠系膜淋巴结(MLN)是诱导位点,那么粘膜固有层和肠粘膜上皮中

的淋巴细胞就是局部免疫的效应位点。淋巴固有层中有免疫系统中的大多数成分:大

量的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肠上皮细胞中总细胞数的15%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90%是T细胞。肠上皮淋巴细胞是离抗原最近的淋巴细胞群。

局部粘膜免疫的诱导位点

诱导部位为首次接触抗原并诱导起始反应的部位,主要有一些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包括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和近几年发现的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或

微褶细胞(M细胞)等具有生发中心的上皮淋巴组织。当病原体与之接触,即被摄取,

诱导T细胞和B细胞反应。在IgA的诱导位点可以出现所有的免疫活性细胞,如CD4+、Th细胞、CD8+、CTLs、B细胞和辅助细胞。这些细胞调节抗原特异性效应细胞的产生,参与粘膜表面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局部粘膜免疫的效应位点

局部粘膜免疫的效应部位包括肠道、呼吸道、生殖道等粘膜的固有层及一些腺体如乳

腺和泪腺等。已知人类泪腺中85%的抗体为sIgA。禽类特有的哈德氏腺是一个局部免疫器官。肠道粘膜固有层是最大的粘膜效应位点, ,可分离到大量的IgA型浆细胞。其主要细胞成分为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占20%~40%,T细胞占40%~60%,巨噬细胞占10%,嗜酸性粒细胞占5%,T细胞大部分为CD3+、CD4+、CD8-,起促进免疫的功能。约1/3的T细胞是CD3+、CD4-、CD8+,起细胞毒性作用。

在抗原刺激IgA诱导部位之后,粘膜结合淋巴组织内的B细胞和T细胞被致敏,致敏

的T细胞和B细胞通过淋巴管离开粘膜结合淋巴组织,并通过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之后进入效应部位。在这里B细胞定居下来,并在抗原、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刺激下

增殖变成成熟的IgA浆细胞,并分泌IgA。

4粘膜免疫系统的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是粘膜免疫效应的主要过程,即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据研究,人体每天分泌sIgA的量约为30~60mg/kg,超过其它免疫球蛋白的量。

鱼类粘膜免疫机制

水产动物免疫学—鱼类粘膜免疫 1 粘膜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 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如通过一些非特异性的溶菌酶、蛋白酶及呼吸暴发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来杀灭入侵微生物,是鱼类相当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研究表明,粘膜免疫系统也存在这些非特异性的免疫机制.通过对鱼的皮肤和粘液抽提物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具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抗细菌、真菌的物质[15] ,这些物质对病原的作用具有广谱性.对皮肤粘液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研究发现,虹鳟鳍条和皮肤 粘液细胞密度与三代虫感染强度呈负相关,并认为粘液中的溶菌酶、蛋白酶、免疫球蛋白及C3补体对寄生虫的感染都有影响.鱼类鳃和肠道的吞噬细胞都存在活性氧自由基(O·-2 )鳃上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活性,但是从其O·-2活性看,其呼吸暴发( respiratory burst ) 强度不如头肾白细胞.而对肠道巨嗜细胞的呼吸暴发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虹鳟后肠巨嗜细胞对PMA 刺激后的化学发光反应(chemiluminescence response) 强度明显比前肠细胞强,这种差别并不是因为 巨嗜细胞在前、后肠中数量上的明显差别,而是两个部位的巨嗜细胞细胞反应强度不相同.此外,大剂量的维生素E 可以增强鱼类肠道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这可能与维生素E 能增强吞噬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鱼类的嗜曙红粒细胞 (eosinophilic granule cells ,EGCs)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Flano等发现虹鳟鱼体外培养的鳃在受到细菌刺激时,EGCs数量增加,并推测EGCs 是由局部的前体细胞分化而来.Holland等[16]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体外培养的鳃受到LPS 和人重组TNFα刺激时,EGCs的数量有显著的增加,并且还发现鱼体受急性应激(acute stress )和慢性应激(chronicstress)时,EGCs 的数量也会 增加,这些现象类似于哺乳动物肥大细胞应激时的反应机制.另外鱼类皮肤、鳃 及肠道的EGCs与哺乳动物肥大细胞有类似的细胞酶活性(如磷酸酶,非特异性脂 酶等) ,并在P物质(substance P,SP)、辣椒素等物质的刺激下发生去颗粒化,因而一般认为鱼类的EGCs 细胞与哺乳动物肥大细胞是同源的. 2 粘膜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 在哺乳动物中,当抗原接触粘膜时, 可以引起局部的免疫应答,并分泌特异性的IgA 抗体.成特异性免疫应答.最初, 研究表明口服和肠道灌注的方法进行免疫 都可以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而且口服疫苗可以使鱼体产生不依赖于血清抗体的粘膜抗体.近十年来,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

猪肠道的免疫功能及其调整

猪肠道的免疫功能及其调整 1、肠道的免疫功能 肠道黏膜是动物体内最大的黏膜免疫器官。机体有70%的感染发生在黏膜上。黏膜接触抗原后局部可产生各类抗体并分泌于分泌液中,其中起防御作用的是免疫球蛋白A(SIgA)。SIgA存在于肠道、呼吸道、鼻腔等表面黏膜,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对机体局部免疫及保护呼吸道黏膜有重要作用。可阻止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粘附,可与溶菌酶共同作用溶解细菌、中和病毒以及免疫排除作用。支原体主要寄生于呼吸道上皮细胞但不进入血液,引起呼吸道纤毛脱落,肺部粘液无法排除,继而加重呼吸道病情。肠道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产生的SIgA抗体具有阻止支原体吸附的作用。 肠道功能与局部(滴鼻)免疫也有着重要联系。滴鼻免疫可封锁感染路径且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是近年来免疫猪伪狂犬疫苗(gE基因缺失株)、蓝耳病疫苗(R98株)等免疫的重要手段。SIgA和微褶皱细胞(M细胞)在局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M细胞是散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间的特化的抗原运转细胞,其作用是通过运输抗原和微生物至基底淋巴细胞组织而激发免疫反应。M细胞将抗原传给巨噬细胞,然后提呈给T细胞和SIgA—B细胞,引起免疫反应。肠道细菌能通过黏膜屏障易位固有层与免疫细胞相互接触,激活穿越上皮细胞的运输通路和持续刺激黏膜免疫系统。M细胞和SIgA的产生依赖自身、本原健康的肠道菌群和黏膜组织。 肠道具有免疫作用和吸收作用。母猪的肠道免疫功能与下代有遗传联系和供长特性。即使胎儿阶段肠道是无菌的,但后天建立的肠道菌群取决于胚胎时期肠道的健康形成。现代化养猪生产中较大的障碍是便秘,便秘可直接造成母猪情绪低落、采食量低、泌乳量少、产程长、不发情等繁殖问题。便秘过程中,肠道在吸收营养的同时吸收宿便中的的毒素,导致肝脏中毒和肾脏的排毒障碍,毒素随之进入血影响母乳的乳质,哺乳仔猪腹泻的治疗难度增大,畜主在患有便秘的病猪的馈料中添加钠、钾等盐类轻泻剂防治,虽然有效但损害猪的肠道免疫功能,导致猪的消化功能紊乱。 2、肠道菌群的调整 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便秘、腹泻甚至腹泻和便秘交替的肠应激综合征。有益菌分为原籍菌和外来菌,原籍菌就定制力能够长期粘附在肠道黏膜上,而外来菌在肠道内不具有定制力,在肠道内存活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有益菌是按照属、种、株3个层次划分的,每种动物肠道内的有益菌群结构都不尽相同,找到适合猪肠道菌群生长的有益菌来补充可用于暂时辅助性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市场上虽然有很多含有益菌类的饲料添加剂,但并非都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功效。因为胃酸具有很强的杀菌功能,90%益生菌在经过食道、胃部时会被杀死,剩余的益生菌能到达肠道。无论是便秘或腹泻所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对肠道健康都有着不可逆转的伤害。 3、肠道内环境的调整 健康肠道的调节需从猪的饮食入手,提供全价饲料、适量的粗纤维和优质的维生素,同时可采取一些辅助性的调整肠道功能的方法,如饲料中添加酶制剂、酸化剂及中草药。酶制剂可有效的降低食糜粘度,预防母猪便秘,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商品猪生长速度。酶制剂的缺点是见效较慢,常常影响整体应用效果。酸化剂(如柠檬酸)是添加于饲料中物质,用于调整胃微生态系统,补充仔猪胃液分泌不足或胃酸分泌力下降,保持胃内pH值稳定,可有效激活消化酶,提高饲料利用率。日粮中添加1.5%的柠檬酸时,胃肠道大肠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乳酸杆菌的繁殖显著增加。仔猪从出生后开始其胃酸分泌能力是需要一段时间逐渐达到正常水平的,胃酸分泌不足或分泌紊乱可以导致消化道其它部位的异源菌,如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等在胃内的定植,造成胃微生态平衡失调。酸化剂通过补充胃酸分泌不足,使胃提早酸化的作用,降低胃内pH值,促进有益菌大量繁殖并形成优势菌群,抑制或杀灭有害

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黏膜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摘要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唾液腺、泪腺、乳腺)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该系统在体内覆盖范围很广.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又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免疫体系,它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黏膜表面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有害病原体等)直接接触,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1]。本文简述了黏膜免疫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就黏膜免疫的体液、细胞调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黏膜免疫系统黏膜免疫调节体液调节细胞调节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黏膜免疫概念产生以来,黏膜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相对独立的免疫系统,就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动物机体黏膜组织是机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流的场所。肠黏膜与肠腔内大量细菌及毒素广泛接触,是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也是机体受威胁最大的部位,机体95%以上的感染发生于黏膜或从黏膜入侵。为了预防局部黏膜疾病的发生,黏膜组织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黏膜免疫系统,构成动物有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免疫屏障。通过黏膜免疫后,黏膜局部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的早,效价高,且维持的时间长。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黏膜免疫系统由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UALT)四部分构成,它们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形成生物体防御外界病原物入侵的首道屏障。 1.黏膜免疫的重要性 黏膜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表面。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彼此之间紧密排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与皮肤一起将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使机体免受外界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扰。例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是指肠道相关的淋巴样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GALT)。根据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将GALT分类为两大部分.即有结构的组织黏膜滤泡和广泛地分布于黏膜固有层中的弥漫淋巴组织。黏膜滤泡是免疫应答的传人淋巴区.又称诱导区,抗原由此进入GALT,被抗原呈递细胞捕获、处理和呈递给免疫活性细胞,诱发免疫应答;而弥漫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的传出淋巴区,又称效应区。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漫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第74天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B.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菌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非特异性免疫主要依靠淋巴细胞来实现 D.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传递抗原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抗体和淋巴因子具有特异性,而溶酶体属于第二道防线,没有特异性,B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由皮肤、黏膜构成人体的人体免疫第一道防线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以及吞噬细胞构成的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主要依靠淋巴细胞来实现,C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能摄取、处理病原体并传递抗原,D正确。 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2.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1.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过程,虚线表示细胞免疫过程 B.图中甲、乙、丙、丁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D.物质戊的合成和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2.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A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3.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可发生如图所示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鱼类粘膜免疫系统

鱼类粘膜免疫系统 真骨鱼类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2associatedlymphoid tissues) 主要包括肠道、皮肤和鳃, 这些暴露于外环境的组织及其表面的粘液构成了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屏障[6].这些组织中分布有各种免疫细胞,使其具有独立完成局部免疫应答的功能[7]. 1. 1 肠道 鱼类的肠道粘膜层可分为两层: 肠上皮层( laminaepithelialis) 和肠固有层(lamina propria) [7,8].粘膜层中分布有粒细胞、巨嗜细胞等白细胞,主要存在于肠道皱褶的固有层,而上皮层中较少[9].鱼类肠道虽然没有类似哺乳动物Peyer 氏淋巴集结,但是还有着相当数量的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道的中后部.根据它们的位置, 可以分为肠道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 ,LPLs )和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EL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后肠中的Ig+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固有层,上皮层中的淋巴细胞则大多是Ig-细胞[10]也有报道在中肠上皮层有Ig+细胞的分布.Ig-的细胞一般被认为是T细胞,Abelli等[11]应用胸腺细胞的单抗检测肠道淋巴细胞,也证实T细胞主要分布于肠道上皮层.McMillan 和Secombes[9]发现,肠上皮层细胞淋巴细胞对肿瘤靶细胞具有类似T细胞的细胞毒性,这个结果与T、B淋巴细胞在肠道中的分布情况相吻合. 1. 2 皮肤 鱼类的皮肤表皮主要由上皮细胞组成,其间分布有粘液细胞和囊状细胞,另外还证实,皮肤表皮还存在抗体分泌细胞. 1. 3 鳃 鳃组织的细胞主要由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巨嗜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杯状细胞、泌氯细胞(chloride cells) 、上皮细胞等构成.鳃上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基础[13].通过检测这些细胞内酶的活性, 结果表明部分粒细胞及巨嗜细胞具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非特异性脂酶的活性,类似于外周血免疫细胞的酶活性特点[12].进一步研究表明鱼类鳃上的细胞能产生和分泌一种化学趋化物质(chemoattractants ) ,能引起白细胞向鳃的局部迁移;而鳃上的白细胞迁移活性远远低于头肾白细胞,这种现象与肠道白细胞类似,意味着白细胞迁移到粘膜组织后,就对趋化物质不敏感了,因而驻留在粘膜组织.从鳃淋巴细胞对

肠道菌群与肠上皮细胞和肠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4.肠道菌群与肠上皮细胞和肠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武庆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苏州 215003) 哺乳动物的胃肠道寄生着最为复杂的微生物群体,被称之为肠道原籍菌群,新近的研究认为这些细菌有近1000多种。新生儿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免疫系统几乎没有发育,但很快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定植。随着细菌的定植,肠道菌群的建立,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促进全身免疫系统和粘膜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并逐步成熟,这其中也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 ,GALTs)的发育和成熟。GALTs发育成熟的结果是对肠道原籍菌群的耐受和对病原菌的免疫反应。由于宿主基因易感性,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减弱或缺乏恰当的粘膜免疫反应(如免疫耐受丢失),就会导致粘膜对肠道菌群免疫反应失控,甚至引起全身免疫反应紊乱,引起慢性持续性的炎症,如过敏性炎症和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就是例证[1,2] 。 一、肠道菌群对婴幼儿粘膜免疫的作用 和肠道菌群的建立、定植和演替一样,出生时GALTs的活性较低,与新生儿期间,全身免疫系统短时间不成熟是一致的[3,4]。新生儿生后,其外周血中几乎测不到分泌IgA的B型浆细胞——推测这种B细胞是由GALTs衍生出来,然后随血流到达粘膜效应部位。一个月后,这些细胞显著增加,12个月后达到最高峰值。这就意味着有持续不断的微生物和外界环境对GALT的刺激所致。无菌鼠的PP结(Peyer’s patches)发育程度低下:仅有极少的生发中心,数量很少的淋巴细胞,主要是CD4+T 细胞、α-βTCRCD8+细胞和分泌IgA浆细胞;脾脏和淋巴结的少有B-和T-细胞带或区域,异常内皮微血管的过度增生,以致结构不完整[5]。正常的口服饮食抗原免疫耐受能力缺失。恢复大龄无菌鼠的正常肠道菌群,食物抗原的免疫耐受功能依旧缺失。这说明在很早的初级阶段,肠道菌群的建立、定植和成熟,对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免疫的启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确肠道菌群通过“入侵”肠上皮细胞和M细胞,对GALTs的发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Gronlund等[6] 研究0~6个月的健康的新生儿时,发现肠道内脆弱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定植的时间越早,外周血中IgA定向细胞的含量可以越早地被检测到;随着肠内脆弱类杆菌和双歧杆菌数目的增加,外周血中的IgA定向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增加。GALTs在未成熟的初期,允许有2种显著对立作用:1)适度、恰当的针对病毒和细菌病原体的炎症反应调控免疫防御机制的发育;2)促进对食物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的极其复杂的免疫机制。在婴儿期的肠道菌群不断的、进行的构建和演替过程中,GALTs对这些复杂的肠道菌群产生耐受的同时,也有助于免疫系统诱导产生上述2种功能[3]。 二、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 肠道粘膜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反应启动的有高度器官化场所和分散在固有层和肠上皮间的效应淋巴细胞等两部分组成的防御系统。外来的抗原物质,如细菌、病毒、食物中的大分子蛋白质等被摄入到GALT(如,PP结)和肠壁淋巴结内,这些高度器官化的二级淋巴器官结构是诱导肠特异性免疫的主要部位。被抗原激活的B细胞和T细胞从诱导场所通过淋巴引流管迁移到肠系膜淋巴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流最后再归巢到粘膜效应部位。这些效应部位是由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和B细胞、分化的浆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组成。总之,粘膜免疫系统的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产生粘膜和血清抗体反应,T细胞介导免疫,局部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介质以及系统免疫无能(systemic anergy)[5,7]。 PP结位于肠粘膜下,是诱导肠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在PP结圆顶区上分布有微皱褶细胞(microfold cell,M细胞)。M 细胞摄取和转运肠腔的抗原,如肠道病原菌、肠道原籍菌、病毒、食物中的抗原等到肠上皮下圆顶区,在此进行抗原处理和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圆顶区内有以B细胞为主的生发中心淋巴虑泡和以T细胞、巨噬细胞以及DC的滤泡间区。生发中心内含大量增殖淋巴母细

肠道菌群与粘膜免疫系统

肠道菌群与粘膜免疫系统 Michael H.Chapman , Ian R.Sanderson 英国伦敦大学Barts & The London,圣玛丽医院成人及儿童胃肠病科, Turner Street, 伦敦 E1 2AD ,英国 前言 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但很快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定植,因此成为人体接触病原微生物的首要部位,甚至90%的微生物是通过胃肠道进入人体的。胃肠道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摄取营养和维持体液的平衡以驱除有害的微生物和其它一些毒素物质。我们就胃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病原微生物如何与其和肠道功能的其它方面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肠道的正常菌丛 出生时胃肠道的粘膜免疫系统的活性较低,与成年人比较淋巴细胞和Payer斑都较少。出生后经口菌群定植很快发生。肠道菌群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直到成年才变得稳定,且会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母乳中IgA水平在婴儿期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的菌群总量是非常大的,近50%的粪便是细菌,约为1012/克。随着胃肠道的长度发生变化,其细菌数目和种类也不同。除口腔外,菌落随着胃肠道的延伸而逐渐增多,而胃和近端小肠却只有少量的以革兰氏阳性为主的细菌。菌群在小肠远端和结肠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微生物环境。这些区域也正是炎性肠疾病(IBD)最容易受累的部位,这使我们推测粘膜免疫系统对胃肠道菌群的无效或不正常的反应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胃肠道的菌群总量是非常大的,粪便中近50%是细菌,约为1012/克粪便 由于许多方面的原因定义正常的肠道菌群是非常困难的。已知有超过500种不同种类的微生菌群在肠道定植,在回肠末端及结肠部的主要定植菌群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拟杆菌[1-2]。由于许多菌群无法在体外进行培养因而对其研究也一度受到阻碍,近来,借助于新的研究方法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利用菌群特异性探针对其进行组织定位)使对这些菌群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肠腔和其相关联的粘膜上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和类型也是有差别的[3]。粘膜相关菌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在很多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中,CD4+ 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感染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病原体。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高中生物疑问,关注101答疑网…) 保护 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清除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修补 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 免疫系统的功能为您介绍这些,人体免疫系统是人的一道自然屏障,可以与疾病斗争。

粘膜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粘膜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黏膜免疫在机体抵抗病原入侵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疫苗通过黏膜免疫可以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应答。但是疫苗经过消化道黏膜时常受到消化液的降解,而且常常会引起免疫耐受,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人们设计了大量的黏膜免疫佐剂以增强机体对抗原的黏膜免疫力和全身的免疫应答水平。这里将近年来粘膜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做一下叙述。 关键词:粘膜免疫;佐剂;类型;研究进展 机体约有80%以上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都起始于粘膜表面。粘膜免疫可以诱导局部粘膜产生分泌性IgA(sIgA)、IgM和IgG等保护性抗体,并可诱导其它部位的粘膜也产生sIgA,这是粘膜免疫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此外,粘膜免疫还诱导粘膜CTL反应,并且产生分泌IFN-γ的CD4+T细胞,这对于病原体侵入的预防和清除是非常重要的[1]。因此粘膜免疫是保护机体免于病原体侵犯的重要屏障,在疫苗的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机体粘膜免疫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现有研究表明,基于粘膜免疫的疫苗由于诱导的免疫往往反应较弱,持续时间短,难以取得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目前认为,如重组蛋白、合成多肽和DNA等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弱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设法提高免疫反应的强度,并且还有一些疫苗需要转变免疫反应类型,以突出粘膜免疫等。这些方面的问题使佐剂的使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对于粘膜免疫佐剂的研究已经成为感染免疫和疫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2]。目前,已报道的粘膜免疫佐剂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细菌性物质;第二类是各种细胞因子;第三类是某些无机成分;第四类是可增强抗原递呈的相关载体[3]。 1 细菌性物质 大多数细菌来源的蛋白、核酸或者其它成分均能增强免疫,其原因大多是它们的保守成分可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PRR)结合。PRR主要分为两种:Toll样受体(Toll-1ike receper,TLR)和核苷酸结合的寡聚化结构域(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其中TLR识别胞外配体,NOD针对胞内病原体及其产物引发级联信号转导。 1.1 细菌毒素和其衍生物 1.1.1 霍乱毒素(CT)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 CT和LT都属于A-B型细菌蛋白毒素家族,而且两者的氨基酸序列有80%的相同。晶体结构分析显示两者有很相近的结构特征,也很好地说明两者具有同源性。 CT是由A、B两种亚单位组成的AB5型结构的六聚体蛋白,A亚单位(CTA)有240个氨基酸,在第192位氨基酸附近被蛋白酶裂解后可以生成CTA1和CTA2两个多肽,二者以二硫键相连。CTAl具有ADP-核糖基转移酶的作用;CTA2的主要功能是连接CTAl和B亚单位(CTB)。 与CT相同,LT的A亚单位(LTA)是酶活性单位,B亚单位(LTB)具有与靶细胞结合的功能,LTB除可与神经节苷脂l(GMl)结合,还可与GM2、非GM糖脂类受体等结合。与CT引起的致死性腹泻相比,LT引起的腹泻要温和的多,而且与CT相比,LT同样具有很好的粘膜佐剂作用,基本上不诱生IgE,却能有效地启动机体局部和全身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因此,LT 作为佐剂可能比CT更胜一筹。 CT(LT)发挥毒素的大致作用过程为CTB通过GMl的结合位点与细胞表面的GMl受体结合,经过吞噬作用CT分子进入细胞,主动转运至内质网,CTA与CTB分离,进入细胞质。CTAl通过结合NAD,ADP-核糖转移酶作用于GTP结合蛋白,引起腺苷酸环化酶长久活化,

黏膜免疫系统

粘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是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泌 尿生殖道粘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 场所。 1简介 粘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独立 免疫体系,它在抵抗感染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粘膜表面与外界抗原(比如食物、共生菌、有害病原体等)直接接触,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而且,实验证明,通过粘膜免疫后,粘膜局部的抗体比血清抗体出现的早、效价高且维持时间长。粘膜 免疫系统构成了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将外来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来抗原在侵入 机体组织之前被消灭,不至于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现将动物粘膜免疫系统作一简要 概述,错误和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2构成与功能 粘膜免疫系统由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支气管粘膜相关淋巴组织(BALT)、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CALT)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UALT)四部分构成,它们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粘膜免疫系统主要由粘膜结合淋巴组织(MALT)构成。所谓粘膜结合淋巴组织,即沿着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及某些外分泌腺(哈德氏腺、胰腺、乳腺、 泪道、唾液腺分泌管等)分布并广泛存在于上皮下的淋巴组织,是粘膜接触并摄取抗 原和最初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粘膜免疫系统担负着哨兵的责任,区分无害与有害以 决定是放过去(耐受)还是拦下来(免疫反应)。粘膜免疫系统主要是通过产生分泌 型IgA(sIgA)和IgM发挥作用, sIgA可以阻止微生物在粘膜上皮层驻扎繁殖,禁止它们进入上皮层。特殊的位置、极其重要的作用使粘膜免疫系统形成与外周免疫系统 迥然不同的解剖学结构、淋巴细胞和免疫反应分子机制。从数量上说,粘膜免疫系统 是免疫系统中最大的,这里淋巴细胞的数量比其他部分的总和还要多,60%T细胞的 工作岗位在粘膜。 3解剖学性质 粘膜免疫系统的淋巴组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接近抗原,二是诱导和效应位点的区 域化,以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为例: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由Peyer结(PP)、肠系膜淋巴结(MLN)以及分散在粘膜固有层(LP)和肠上皮中的大量淋巴细胞组成。 PP中有明确的T细胞区和B细胞区,是典型的二级淋巴器官,位于小肠系膜的对侧,与肠腔仅隔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这层上皮细胞被称为滤泡相关上皮,之中除了普通的 肠细胞、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M细胞),负责摄取和

鼻黏膜给药系统国内外探究进展

目前注射给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由注射引起的炎症和交叉感染>600,000/年(美 国) 增加HIV的感染几率(4.1-8.3/100 transports) 对环境的要求 不便于流动患者的治疗 喷射给药系统(Jet injection systems) “Needleless”给药途径: , 直肠, 透皮等

鼻黏膜给药的特点(1) 鼻粘膜面积大,粘膜下血管非常丰富,动脉、 静脉和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药液可迅速吸 收自血管进入体循环,吸收速度和肌肉注射 相似; 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免 受胃肠道中酶的破坏和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 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胃肠道中容易破坏的药物,极性大而胃肠道 难于吸收的药物,鼻粘膜都能很好的吸收; 分子量大的多肽类、蛋白类药物,也能在吸 收促进剂的存在下较好地吸收;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用药方便,适合自身给 药; 可实现疫苗免疫 鼻黏膜给药体系的应用

(A) 100 l, (B) 70 μl, (C) 50 μl, (D) 20 μl. A B (A)给药50 μl后马上杀死.(B) 给药50 μl,2h后杀死

单剂量干粉鼻腔用药装置 /parenterals/routes/nasal_spray_bottle.jpg 液体给药装置 粉末给药装置 鼻黏膜给药雾化装置(MAD) 增加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 personnel to delivery nasal medications as an Broad 30-micron spray

无毒; 生物可降解; 具有生物黏附性; Mao et al. Int J Pharm, 2004, 272(1-2), 37-43.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作业1 选择题 1—5EDBCC 6—10DDEDC 11—15ACCBD 16—20BCCDB 简答题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是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主要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主要功能:1)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是再次免疫应答时产生抗体的主要场所。胸腺的主要功能:1)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3)建立与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淋巴结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居留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主要功能:1)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2)对血液来源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3)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作用:1)通过黏膜局部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2)黏膜局部产生的分泌型IgA,3)参与口服抗原街道的免疫耐受。 3.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细胞(主要是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类型。 4.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4)穿过胎盘:

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黏膜 定义:有黏性的膜 口腔、胃、肠等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器官里面的一层薄膜,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黏液。消化道最里面的一层是叫做黏膜的东西。 口腔黏膜胃黏膜鼻黏膜 胃黏膜柔软,活体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形皱襞,突向腔内称幽门瓣(pyloric valve)。胃黏膜可分为三层。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能分泌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2)固有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它们分别是贲门腺(cardiac and)、幽门腺(pyloric gland)、胃底腺(fundic gland)。贲门腺和幽门腺分别位于贲门部和幽门部的固有层内,主要分泌黏液。胃底腺主要位于胃底和胃体的固有层内,是产生胃液的主要腺体。胃底腺由多种腺细胞组成,主要是主细胞和壁细胞。 主细胞(chief cell)又称为胃酶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胃底的中、下部。胞体呈圆柱状,胞核圆形,胞质嗜碱性,

有酶原颗粒。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parietal cell) 又称为盐酸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上半部。细胞体积较大,呈三角形或圆形,胞质嗜酸性,在HE染色中呈红色。壁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盐酸,具有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作用;同时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具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 颈黏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 细胞数量较少,分布于胃底腺的上部,夹在壁细胞之间。细胞呈柱状,胞核扁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内充满黏原颗粒,能分泌黏液。 此外,胃底腺还有未分化细胞和胃的内分泌细胞。 (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排列成内环外纵,有利于胃腺分泌物的排出。

高中生物 每日一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每日一题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 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学霸推荐 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小鼠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如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是T细胞 B.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a、b、d C.d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3.某细胞执行免疫功能的过程示意如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第二道防线,不具备免疫的特异性 B.细胞内的抗原被该细胞呈递给B细胞 C.该类细胞还具有对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行吞噬处理的功能 D.该细胞会与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通过溶酶体裂解吸水涨破死亡 4.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1.【答案】B 【解析】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B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

流感病毒呼吸道黏膜感染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H eparan Su lfate Proteog l ycans Are Involved i n the Recogn iti on of C ell u l ar Targets by NKp30and NKp46.J I m m un ol ogy ,2004,173 (4):2392-2401. 6 C arri ngton M,W ang S ,M arti n1M P ,et a.l H i erarchy of resistance to cervical n eop l asia m ediat ed by co m b i nati ons of kill er i m m unoglobu li n -li ke receptor and hum an leukocyt e an ti gen loci.J E xp M ed ,2005,201(7):1069-1075. 7 G eorgeW N ,M aureen P M,G l adm an D ,et a.l H eteroz ygoteAdvan t age i n Au toi m m une D i sease : H ierarchy of Protecti on /Suscep ti b ili ty Con ferred by HLA and K iller Ig -L i ke Receptor Co m b i nations i n Ps oriati c A rt hriti s .J I mm uno,l 2004,173(7):4273-4276. 8 Yen J H,M oore BE,Naka ji m a T ,et a.l M a j or H ist oco m pati b ili ty C o mp lex C lass I -recogn izing R eceptors Are D isease R i sk G enes i n Rheum at oid A rt h ri ti s .J Exp M ed ,2001,193(10):1159-1167.9 M o m ot T ,Koch S,H unzel m ann N ,et a.l A ssociati on of k iller cell i m m unog l obu li n-li ke receptors w it h scl eroder m a .A rthritis Rh eum,2004,50(5):1561-1565.10 Katz G , Gazit R,Arnon T I , et a.l M HC C l ass I -Independen t Recogn ition ofNK -Acti vati ng Recep t or KI R2DS4.J I mmuno,l 2004,173(3):1819-1825. 11 Za m bello R ,Falco M,C h i es aM D,et a.l Expression and f un cti on of K I R and nat u ral cytotoxicit y receptors i n NK-t ype ly m phoproli ferative d i seases of granu l arl y m phocyt es .B lood,2003,102(5): 1797-1805. 12 S i vori S ,FalcoM,M arcenaro E,et a.l E arly expressi on of tri ggeri ng recep tors and regu lat ory ro l e of 2B4i n hu m an nat ural k ill er cell precurs ors undergoi ng i n vitro d ifferen ti ati on .Proc Natl A cad Sci USA ,2002,99(7):4526-4531. 13 C ostello RT,Fauri at C,S i vori S,et a.l NK cells :inn ate i m m un i ty agai nst h e matol ogical m ali gnancies ?T rends I mmuno.l ,2004,25 (6):328-333. 14 Pende D ,Botti no C,Castricon i R, et al .PVR (CD155)and Necti n -2(CD112)as li gand s of the hum an DNA M-1(CD226) acti vati ng receptor : i nvolve m en t i n tumor cell l ysis .M olecu lar I mm unol ogy ,2005,42(4):463-469. 15 Flai g R M,S t ark S ,W atz lC,et a.l Cu tti ng E dge :NTB-A Acti vates NK Cell s v i aH o m oph ilic Interacti on.J I mmuno.l ,2004,172(11):6524-6527. 16 M arcenaro E,Augugli aro R,FalcoM,et a.l CD59i s physically and f un cti onall y as soci ated w i th nat u ral cyt otoxicit y recep tors and activates hum an NK cel-l m ed i ated cyt otox i city .E ur J I mmuno.l ,2003,33(12):3367-3376.17 G ilfill an S,H o EL ,C ell a M, et a.l NKG2D recru its t w o d i s ti nct adapters to tri gger NK cell acti vati on and costi m u l ati on .Nat I mm uno.l,2002,3(12):1150-1155. 18 V ernerisM R ,Kara m iM,B aker J ,et a.l Role ofNKG2D s i gn ali ng i n t h e cyt otoxicit y of acti vated and expanded CD8+T cells .B l ood ,2004,103(8):3065-3072. 19 T akak i R ,H ayaka w a Y,N el son A ,et a.l IL -21Enhances Tum or R ej ecti on through a NKG2D -Dep endent M echan is m.J I mmuno.l , 2005,175(4):2167-2173. 20 Vank aya l apati R ,Garg A,Porgador A, et a.l Rol e of NK C el -l A cti vati ng R ecep tors and Their L i gands i n t he Lysis ofM ononuclear Phagocytes Infected w it h an In tracell u l ar Bacteri um.J I mmuno.l,2005,175(7):4611-4617. 21 Cai Zhang ,J i an Zhang ,H a i m i ng W e,i et a.l I mb al an ce of NKG2D and its i nh i b it ory counterparts :H ow does t um or escape fro m i nnate i m mun it y ?In ternati onal I mm unophar m acology ,2005,5(7-8): 1099-1111. 22 Coudert J D,Z i m m er J ,To m asello E ,et a.l A ltered NKG2D f unction i n NK cells i nduced by chron ic expos u re toNKG2D ligand-expressi ng t um or cells .B lood,2005,106(5):1711-1717.23 A r m eanu S , B itzer M, Lauer U M, et a.l Nat u ral K ill er C el-l M ediat ed Lys i s ofH epat oma C ells v i a Sp ecific I ndu cti on of NKG2D Ligands by t he H i ston e Deacet y l as e Inh i b i tor Sod i um V al proate .Can cer Research,2005,65(14):6321-6329. (收稿日期:2005-10-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 519A70) 作者单位:100071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鹏辉,博士研究生);310029杭州,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杨潞芳,博士研究生) 审校者: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王希良 流感病毒呼吸道黏膜感染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鹏辉 杨潞芳 摘要 流感发病率高,流行广,是由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引起的重要传染病。呼吸道黏膜不仅是流感病毒的感染部位,也是防御病毒感染的部位。在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天然免疫系统立即作出应急反应,如果病毒逃过了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就会被获得性免疫系统加以反应性清除。关键词 流感病毒;黏膜感染;黏膜免疫;免疫防御机制 文章编号 1673-4394(2006)05-0305-05 中图分类号 R392.1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