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主备人陈春兰审核人审批人编号执教人时间班级高一1-10学生姓名课题烛之武退秦师1课时批注栏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相关常识背景,识记《左传》的知识疏通文章大意重点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难点疏通文意预学案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ァ蹲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二、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三、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导学案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2、概述本文的故事。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大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三备考的时候,恐怕对文言文已经有厌烦和畏难情绪。

本文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又是先秦历史散文,字词句疏通的难度很大。

如果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容易助长坏习惯,也会打消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积极性。

所以师生面对这样的文言文,只能迎难而上。

当然,篇章学习也重要。

本文篇幅不长,学生面对的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就那么一点,如果教师穿靴戴帽讲出几千字的微言大义,似乎有强加教师成见之嫌。

积学储宝,才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力量之所在。

所以我更看重的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监督学生识记;拓展阅读,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出于以上考虑,我对本课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第二大点. 三维教学目标1.提出问题,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消除文字障碍,积累词类活用实例,揣摩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逐步培养学生准确复述课文信息,把文言知识迁移到别的文言文阅读中的能力4.正确认识烛之武说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的辩才,而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

5.学习主人公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大智大勇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识记和复述原文信息。

难点:词类活用、课文熟读与重点词语积累。

教学方法:1、布置预习:印发全文译文和重点词语用法意义解析。

学求学生熟悉。

2、设置问题,课堂上开展研讨与对话。

3、诵读,积累语感。

4、以训练题加强检测和督促,让学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纷争不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场战争, 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毫无正义可言的。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要讲解的就是春秋时期的X国,大战在即后来大战又消弭于无形的历史故事。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word3 / 5二、目标定向1.研习第4段,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的写作特色之伏笔与照应。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那人;到,到达)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代替〕 吾其.还也〔还是〕 亦去.之(离开) 问题2: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问题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用原文回答。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概括: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假设使烛之武见确定目标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质疑学生自学探究word4 / 5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X 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X 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X 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X 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word5 / 5补充材料一、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人教版必修1 语文:4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1 语文:4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旧课导入,了解《左传》1.由初中学习过的《曹刿论战》导入,学生回顾,教师补充,并齐诵《曹刿论战》的精彩语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复习《左传》常识,教师补充。

《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与《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而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最好教师范读),学生标注重点字词读音。

2.教师正音并提示文言异读现象(古音异读、通假异读、破读)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阙(jué)秦朝(zhāo)济逢(páng)孙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夫(fú)人之力共(供)(gōng)其乏困不知(智)(zhì)3.学生自由朗读后复述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情节并板书。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本课是高中时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虽小但情节生动,难易适中,内容方面明白得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导学案要紧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养成自学的适应;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切探讨,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烛之武劝说艺术的分析,培育合作探讨的意识。

1.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把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和生动的故情形节,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式。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2课时(连案)课前活动区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

2.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解决“课堂活动区”中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试探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及【课堂探讨】中的相关问题。

课堂活动区1.给下面的字注音。

贰()函()氾()佚()缒()鄙()共()瑕()阙()杞()逢()戍()2.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3.说明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2)行李..()(3)共其乏困..之力不及此()(4)微夫人..4.说明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实词:(1)焉用亡郑以陪.邻()(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又欲肆.其西封()(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5)以乱易.整,不武()(6)失其所与.,不知()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乱易整()(2)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3)其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共其.乏困()失其.所与()(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许之.()(5)因因.人之力而敝之()(6)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指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说明。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熟读并翻译课文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了解本课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3.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传说孔子在撰述《春秋》之外,又以口授的形式将其观点和爱憎传给少数弟子,于是就出现了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后二传是战国齐人公羊高和鲁人谷梁赤的口说,至西汉时写定。

无论是史料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左传》的成就都超过《公羊传》和《谷梁传》。

关于《左传》的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

一般传说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近人则以为是战国初年一位熟谙春秋历史的人著述,其姓名身世不详。

2.关于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

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不仅创造了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作者还善于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也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3.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学习情境】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

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知识导学】一、字词扫雷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何厌之有2、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越国以鄙远..(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邻之厚.,君之薄.也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夫晋,何厌之有(6)以其无礼于晋二、文本研读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的?这部分内容与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点”探究】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3、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知识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高一必修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了解文言文的一些重要语法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文词句的语感。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时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安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2、学习课文1、2、3段。

3、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4、学习烛之武机敏善辩的外交才能。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的一些诗歌,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古代的一些散文。

那么,学习古文,我们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是什么呢?通过初中的学习,想必大家都有一定了解。

(板书)文言文所要掌握的知识: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

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倒装句、被字句等)。

⑤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子的使用等)。

这些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了。

好,下面我们开始上新课。

一、导入自古中国便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之说,在一九五五年也有这样一个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五个师是多少人呢,相当于11万人,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11万人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第一册第16页,跟着录音一起勾出难点字词。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二、关于《左传》在进入课文之前,我先来带同们玩一个游戏(PPT展示内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翻译全文,学会基本的翻译技巧。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5.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内容】:一、作者简介及题解常识填空1.文中的晋侯是_晋文公,秦伯是_秦穆公__,郑伯是_郑文公__。

烛之武是__郑国__的臣子,子犯是_晋国_的臣子。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体例)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以鲁国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写作背景1.国危矣: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2.越国以鄙远:当时的秦国都城为壅,晋国都城为绛,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人教版-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课时)教者: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了解《左传》的叙事特点,掌握本文叙事特点。

3、通过想象和推理,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4、了解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积累常识性的文史知识。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伟人曾说过“不会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

史书典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读史书就是去了解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春秋时期,郑国一位叫烛之武的说客退秦师的事件。

二、阅读全文(一)创设氛围,合作学习1、本篇文章出自《左传》,对这同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那就是“晋人秦人围郑”,请问同学们,这两部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明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书。

《左传》是为《春秋》作注的三传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以《春秋》所记的年代为次序记录史实。

2、仅从对这一事件的记录看,你能说说两部书特点上有哪些差别吗?《春秋》客观记录历史事件,只作大事记式的记录,语言精炼,《左传》中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侧重于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事件的始末,叙事详细,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1、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并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教学法、朗读法等教学方式。

因为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要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式,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又由于本文的字词并不难,在教师示范之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积累与归纳。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

文言文由于离我们的年代比力久远,多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且本文要求背诵,故采用朗读的教学方式。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按照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归纳课文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知课文内容,分析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三维方针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式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技能,学习跌宕多姿的叙事方式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式1.合作学习,了解《左传》的相关内容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归纳、整理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探究学习,学习概括要点的方式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崩溃敌人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式。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本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放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文章,叫——生(齐声):《曹刿论战》。

师:对。

出处是——生(齐声):《左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师、辞、许、鄙、济、微、敝、以、之、焉、其2、理解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层次安排技巧4、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5、欣赏辩论技巧6、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一、作家作品《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左传》又称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相关知识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交。

三、注音氾南( ) 佚之狐( ) 缒( ) 共其乏困( ) 瑕( ) 杞子( ) 逢孙( )阙秦( )戍之( ) 秦伯说( ) 失其所与()朝济而夕设版()四、一词多义1、师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古之学者必有师③吾师道也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辞①公从之。

辞曰②《归去来夕辞》③动辄以朝廷为辞④停数日,辞去3、许①“许之。

”、“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鄙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越过以鄙远5、济①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无济于事6、微①则名微而众寡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人微言轻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7、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以乱易整,不武2、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公从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行李之往来⑤亦去之⑥何厌之有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②吾其还也③以其无礼于晋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⑥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何厌之有④秦伯说⑤失其所与,不知七、指出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越国以鄙远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八、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①行李之往来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七、翻译并指出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一、人物形象分析(一)、第一个人物——郑伯。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1、找出课文中郑伯说的话说说对他的看法。

2、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找出佚之狐的那句话并思考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三)第三个人物——烛之武(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

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二、赏析辩词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2、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四、拓展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解释下列句中字在文中的意思(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于:(2)楚人未既济既:济:(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及:请:(4)又以告以:告:(5)既陈而后击之既:陈:《烛之武退秦师》答案一、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丘明二、fàn yì zhuì gōng xiá qǐ páng quē shù yuè yǔ jì三、 1、师:①军队②老师③学习④有专门技艺的人2、辞:①推辞②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借口④告别3、许:①答应答应给你②赞同③约数④表处所4、鄙:①边远的地方②庸俗,鄙陋。

③以…为边邑5、济:①成就②成功③渡河④帮助6、微①小②暗中③没有④地位低⑤稍微7、敝①坏,破旧②疲惫③损害,衰败。

四、 1、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用③连词,表目的,来④介词,把⑤介词,用,拿着2、之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②代词,他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补充音节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焉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③疑问代词,哪里④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⑤代词,之⑥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4、其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③代词,它④代词,那些⑤代词,他的⑥代词,我,我自己五、①已,同“矣”,句末语气词②共,通“供”,提供,供给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高兴⑤知,通“智”,聪明,明智六、①名词作动词,驻军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实力雄厚,力量薄弱④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⑤“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⑥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成为边境七、①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负责主办、接待的一方③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④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八、①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对郑文公说介词结构后置③晋国,有什么满足呢?宾语前置,“有何厌”④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

二、人物形象分析一)、第一个人物——郑伯。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

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

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

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

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

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

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

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

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丰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