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材料复合方式
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工艺
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工艺
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工艺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选用优质的硅和石墨作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并添加其他助剂。
2. 理化处理:将原料进行粉碎、研磨等处理,使其粒度均匀,并去除杂质。
3. 混合制备:将经过理化处理的原料进行混合,通常采用湿法造粒或者干法混合的方式,以获得均匀的混合物。
4. 成型:将混合物进行压制,通常采用成型机械将其压制成片、柱或其他形状。
5. 烧结:将成型后的材料进行高温烧结,使其颗粒之间结合紧密,形成致密的物相结构。
6. 表面处理:通过涂覆或处理,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如增强导电性能、提高电化学反应活性等。
7. 性能测试:对已制备的硅碳负极材料进行各项性能测试,包括比容量、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等。
8. 成品包装和储存:将合格的硅碳负极材料进行包装,并储存在适当的条件下,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厂家和工艺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大致的生产流程是类似的。
生产硅碳负极材料的关键在于原料的选择和比例控制,以及烧结工艺的优化,这对材料的性能和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深度解析硅碳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之多孔型
深度解析硅碳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之多孔型碳质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而且碳质负极材料本身是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另外,硅与碳化学性质相近,二者能紧密结合,因此碳常用作与硅复合的首选基质。
在Si/C复合体系中,Si颗粒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储锂容量;C既能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变化,又能改善Si质材料的导电性,还能避免Si颗粒在充放电循环中发生团聚。
因此Si/C复合材料综合了二者的优点,表现出高比容量和较长循环寿命,有望代替石墨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从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出发,可将目前研究的硅碳复合材料分为包覆结构和嵌入结构。
其中,包覆结构是在活性物质硅表面包覆碳层,缓解硅的体积效应,增强其导电性。
根据包覆结构和硅颗粒形貌,包覆结构可分为核壳型、蛋黄-壳型以及多孔型。
多孔型多孔硅常用模板法来制备,硅内部空隙可以为锂硅合金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预留缓冲空间,缓解材料内部机械应力。
由多孔硅形成的硅碳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具有更加稳定的结构。
研究表明,在多孔型硅/碳复合材料中,均匀分布在硅颗粒周围的孔道结构能够提供快速的离子传输通道,且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材料反应活性,从而展现出优良的倍率性能,在电池快充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Li等通过可控还原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方法,合成出3D连通的多孔硅碳复合材料,该材料在20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时容量保持在1552mA·h/g,且在2000mA/g大电流充放电下循环50次后仍保持1057mA·h/g的比容量。
Bang等通过电偶置换反应,将Ag颗粒沉积于硅粉(粒径10μm)表面,经刻蚀除去Ag后得到具有3D孔结构的块状硅,再通过乙炔热解进行碳包覆,制备出多孔型硅碳复合材料,在0.1C倍率下具有2390mA·h/g的初始容量以及94.4%的首次Coulomb效率。
在5C倍率时的容量仍可达到0.1C倍率时容量的92%,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引言: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重要的储能设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核心部分,负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因其出色的性能表现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重点探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特点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是将硅材料与碳材料相结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相比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 高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锂离子储存容量,可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2. 良好的循环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可以保持较长的循环寿命;3. 快速充放电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离子扩散速率,可以实现快速充放电;4. 抗体积膨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能够有效抑制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机械混合法:将硅材料和碳材料进行机械混合,并利用高温热处理使其形成复合结构;2. 化学气相沉积法: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碳材料表面沉积硅材料,形成硅碳复合结构;3. 溶胶凝胶法: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将硅源和碳源溶解在溶液中,然后通过热处理使其形成硅碳复合材料;4. 碳热还原法:在高温条件下,利用碳材料对硅化合物进行还原,形成硅碳复合材料。
三、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应用前景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电动汽车: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满足人们对电动汽车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充电的需求;2. 可再生能源储存: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效率和利用率;3. 移动电子设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可以提高移动电子设备的电池容量和使用时间,满足人们对移动设备长续航的需求。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随着电动车、储能设备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储能设备已广泛应用。
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本文将介绍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该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一、硅碳负极材料的特点硅碳负极材料由硅和碳组成,相比传统的石墨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 较高的比容量:硅碳材料具有更多的活性锂嵌入位,可实现更高的比容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2. 良好的循环性能:硅碳材料能够缓解锂离子的体积膨胀,减少电池在充放电循环中的容量衰减,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3. 优良的导电性:硅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能够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和功率性能。
二、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流程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前驱体制备、混合制备、炭化处理等步骤。
下面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过程。
1. 前驱体制备(1)选择合适的硅源和碳源。
常用的硅源包括硅粉、硅烷等,碳源可以选择乙烯、苯乙烯等。
(2)将硅源和碳源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在搅拌下均匀混合。
(3)将混合物放入高温烘箱中,在一定的温度下干燥,得到硅碳前驱体。
(1)将硅碳前驱体放入高温管炉中,进行热处理。
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使前驱体逐渐脱除气体和溶剂,转化为纯净的硅碳材料。
(2)将热处理后的硅碳材料进行粉碎,得到均匀细小的硅碳粉末。
3. 混合制备(1)将硅碳粉末与导电剂(如碳黑)、粘结剂(如聚合物)和溶剂进行混合。
导电剂能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粘结剂能增加材料的黏合度。
(2)在搅拌过程中,逐渐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混合物充分均匀,并形成可挤压成形的糊状料。
4. 挤压成形(1)将糊状料注入挤压机中,通过挤压模具挤出圆柱状或片状形状的电极片。
(2)取出挤压成形的电极片,经过一段时间的干燥,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电极。
硅碳负极材料复合方式
硅碳负极材料复合方式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开路电压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EV以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中。
目前锂电池的商业化程度较高,作为锂电池的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之一,负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性能具有关键影响,负极材料种类如图1所示。
目前市场上锂电厂商主要选择石墨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属于碳负极材料中的一种,包括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
图1.锂电池负极材料种类石墨是较为理想的负极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优异的导电性且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嵌锂空间,被广泛用于锂电池中。
随着国家对于锂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克容量低(372mAh/g)、循环次数较多时层状结构容易剥离脱落等,限制了锂电池比能量和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碳负极材料的材料。
由于硅可以和锂形成二元合金,且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而备受关注。
另外,硅还具有低的脱嵌锂电压平台(低于0.5VvsLi/Li+),与电解液反应活性低,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图2.石墨与硅的结构比较但是硅作为锂电池负极具有致命的缺陷,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脱出嵌入硅晶体内部晶格间,造成了很大的膨胀(约300%),形成硅锂合金。
放电时锂离子从晶格间脱出,又形成成了很大的间隙。
单独使用硅晶体作为负极材料容易产生以下问题:第一、在脱嵌这个过程中,硅晶体体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体积效应极易造成硅负极材料从集流体上剥离下来,导致极片露箔引起电化学腐蚀和短路等现象,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第二、硅碳为同一主族元素,在首次充放电时同样也会形成SEI包覆在硅表面,但是由于硅体积效应造成的剥落情况会引起SEI的反复破坏与重建,从而加大了锂离子的消耗,最终影响电池的容量。
结合碳材料和硅材料的优缺点,经常将两者复合来使用,以最大化提高其实用性。
深度解析硅碳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之核壳型
深度解析硅碳复合材料的包覆结构之核壳型碳质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而且碳质负极材料本身是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另外,硅与碳化学性质相近,二者能紧密结合,因此碳常用作与硅复合的首选基质。
随着时代的需求飞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以每年7%~10%的速率提升。
2016年,我国发布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硬性指标,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为350W·h/kg。
为满足新一代能源需求,开发新型锂电负极技术迫在眉睫。
硅在常温下可与锂合金化,生成Li15Si4相,理论比容量高达3572mA·h/g,远高于商业化石墨理论比容量(372mA·h/g),在地壳元素中储量丰富(26.4%,第2位),成本低、环境友好,因而硅负极材料一直备受科研人员关注,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体积膨胀(~300%),巨大的体积效应及较低的电导率限制了硅负极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为克服这些缺陷,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采用复合化技术,利用“缓冲骨架”补偿材料膨胀。
碳质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而且碳质负极材料本身是离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另外,硅与碳化学性质相近,二者能紧密结合,因此碳常用作与硅复合的首选基质。
在Si/C复合体系中,Si颗粒作为活性物质,提供储锂容量;C既能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硅负极的体积变化,又能改善Si质材料的导电性,还能避免Si颗粒在充放电循环中发生团聚。
因此Si/C复合材料综合了二者的优点,表现出高比容量和较长循环寿命,有望代替石墨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从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出发,可将目前研究的硅碳复合材料分为包覆结构和嵌入结构。
其中,包覆结构是在活性物质硅表面包覆碳层,缓解硅的体积效应,增强其导电性。
根据包覆结构和硅颗粒形貌,包覆结构可分为核壳型、蛋黄-壳型以及多孔型。
功能介孔碳 硅负极
功能介孔碳硅负极
功能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它结合了介孔碳和硅的优点,具有高容量、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
介孔碳是一种具有有序介孔结构的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和良好的电导性等优点。
硅是一种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其循环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体积膨胀。
将硅与介孔碳复合,可以发挥两者的优点,制备出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功能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模板法等。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介孔碳和硅的形貌、结构和组成,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功能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同时,该材料还可以与其他高容量负极材料如钛酸锂等复合,制备出更具有优势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总的来说,功能介孔碳-硅复合负极材料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
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
硅碳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球磨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球磨法的原理和步骤
球磨法是一种机械合成方法,通过高能球磨机将硅和石墨粉末混合均匀,并在球磨过程中施加高强度的机械力,使硅和石墨发生反应生成硅碳复合材料。
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的步骤主要包括:原料的准备、混合、球磨、干燥和热处理等。
二、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的优缺点
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反应均匀、产物粒度小、晶粒尺寸均匀等。
但是,球磨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球磨机的使用寿命短、粉末易受到氧化等。
三、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的影响因素
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原料的选择、混合比例、球磨时间、球磨介质、球磨速度、球磨机型号、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等。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
会影响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物理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等。
四、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的研究进展
目前,球磨法制备硅碳负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球磨条件、控制硅和石墨的反应比例、改善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探索新型硅碳复合材料等。
总之,球磨法是一种有效的制备硅碳负极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硅碳负极 气相沉积
硅碳负极气相沉积硅碳负极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因此备受关注。
气相沉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硅碳负极和气相沉积技术,并探讨其在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
我们来了解一下硅碳负极的特点。
硅碳材料是由硅和碳元素组成的复合材料,其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较低的电位,因此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
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硅碳负极具有更高的容量和更长的循环寿命。
然而,硅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例如体积膨胀、容量衰减和界面反应等。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制备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气相沉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气相反应,在高温条件下将硅源和碳源混合,通过气相沉积反应在基底上沉积硅碳薄膜。
气相沉积技术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沉积速率快、控制性好等优点。
同时,通过控制沉积条件和添加适当的掺杂剂,可以调控硅碳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从而改善其电化学性能。
因此,气相沉积技术在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电池领域,硅碳负极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硅碳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
此外,硅碳负极材料还具有较低的电位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因此,硅碳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锂硫电池等各种类型的电池中。
同时,通过结合其他材料制备复合负极,可以进一步改善硅碳负极材料的性能。
例如,将硅碳负极与碳纳米管等材料复合,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
硅碳负极是一种具有很高能量密度和较长循环寿命的新型负极材料。
气相沉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沉积速率快、控制性好等优点。
在电池领域,硅碳负极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和添加适当的掺杂剂,可以调控硅碳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从而改善其电化学性能。
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硅碳负极材料有望在电池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硅碳负极材料
硅碳负极材料硅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材料的结构、制备方法、性能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1. 引言硅碳复合材料是指将硅材料与碳材料进行复合形成的新材料。
由于硅材料具有很高的比容量和较低的电位,而碳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因此硅碳复合材料拥有较高的比容量、较低的电位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负极材料。
2. 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由硅颗粒和碳基体组成。
硅颗粒在循环中通过嵌入和脱嵌的方式储存和释放锂离子,而碳基体则提供了电子传导路径和结构支撑。
3.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混合法、溶胶凝胶法、熔盐法、碳热还原法等。
其中,机械混合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简单的机械混合和高温煅烧得到硅颗粒与碳粉相互混合的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和熔盐法可制备具有更好结构和性能的硅碳复合材料,但制备过程比较复杂。
4. 硅碳复合材料的性能硅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其比容量可达到2500 mAh/g以上,远高于传统的碳负极材料。
此外,硅碳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电位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够有效减轻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膨胀和循环失活问题。
5. 硅碳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硅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能源储存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
同时,硅碳复合材料还可用于传感器、催化剂和储氢材料等领域。
6. 硅碳复合材料的挑战与展望虽然硅碳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但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循环稳定性、容量衰减和制备成本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改进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7. 结论硅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比容量、较低的电位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它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储存、传感器和催化剂等领域。
虽然仍存在一些挑战,但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硅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
硅碳负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摘要Si具有理论容量高、工作电位适宜、储量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由于Si在锂脱/嵌时会产生显著的体积膨胀,导致电极材料结构崩塌、电池容量急速衰减,从而限制Si材料的规模化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Si纳米颗粒与碳材料复合制备了Si/C负极材料,在控制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效应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能。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Si/C复合材料(M-Si/C),复合材料中Si颗粒的外层具有结构完整的碳包覆层,碳材料可显著降低Si在体积膨胀条件下的内应力,且避免其与电解液接触,在0.2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比容量具有510mAh·g−1,在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在80%以上;(2)通过一步水热法得到Si/C多孔微球复合结构(P-Si/C),其中纳米Si颗粒像石榴籽一样均匀嵌入在碳球中,在0.5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比容量仍有530mAh·g−1,容量保持率为79.3%,即使将电流密度提升到1A·g−1,比容量也能稳定在420mAh·g−1;(3)利用滤纸作为碳骨架和葡萄糖的聚合作用制备了具有三维结构的Si/C复合材料(F/G/Si),在0.2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仍然拥有422mAh·g−1放电比容量,并且在0.5A·g−1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比容量为400mAh·g−1。
关键词硅碳材料;电化学性能;微观结构;倍率性能;比容量AbstractSi, with advantages of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appropriate operating potential and high natural reserves, belongs to a new type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However,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ilicon produces distinct volume expansion when removing/embedding lithium, leading to a rapid decline in battery capacity, which hinder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i cathode.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Si nanoparticles are compounded with a variety of carbon materials and Si/C anode materials are prepar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structural design, the electrode conductivity increases and the volume change level during charge and discharge reduces.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1)The Si/C composite material (M-Si/C) is synthesized by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outer layer of Si particles in the composite material has a structurally complete carbon coating. The carbon material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internal stress of Si under the condition of volume expansion and avoids its contact with electrolyte.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0.2A·g−1, the specific capacity is 510mAh·g−1 after 100 cycles, and the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is above 80% after 200 cycles.(2)The composite structure of Si/C porous microspheres (P-Si/C) is obtained by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in which the Si nanoparticles are evenly embedded in the carbon spheres like pomegranate seeds.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0.5A·g−1, the specific capacity is still 530mAh·g−1after 100 cycles, 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of 79.3%. Even if the current density increases to 1A·g−1, the reversible specific capacity could be reached to 420mAh·g−1 .(3)Using filter paper as carbon skeleton, Si/C composites (F/G/Si)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re prepared by the polymerization of glucose. At the current density of 0.2A·g-1, the circulating capacity could reach 422mAh·g−1embedded lithium capacity after 100 cycles, and the capacity could still be stable after 50 cycles.Key words Silicon carbon material;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Multiplier performance; Specific capacity of charge and discharge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I)第1章绪论 (1)1.1 引言 (1)1.2 锂离子电池介绍 (1)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2)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3)1.3.1 正极材料 (3)1.3.2 负极材料 (4)1.4 硅基材料 (6)1.4.1 硅纳米化 (6)1.4.2 硅氧化物 (7)1.4.3 硅基合金材料 (7)1.4.4 硅碳复合材料 (8)1.5 课题研究内容 (10)第2章实验原料及方法 (13)2.1 实验药品 (13)2.2 实验仪器 (13)2.3 材料表征 (14)2.4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15)第3章DMF溶液对制备M-Si/C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17)3.1 M-Si/C复合材料制备 (17)3.2 M-Si/C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17)3.3 M-Si/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 (22)3.4 本章小结 (26)第4章石榴状结构P-Si/C微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9)4.1 P-Si/C复合材料制备 (29)4.2 P-Si/C复合材料结构表征 (29)4.3 P-Si/C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 (33)4.4 循环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分析 (36)4.5 本章小结 (36)第5章柔性电极F/G/S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37)5.1 柔性电极F/G/Si复合材料制备 (37)5.2 柔性电极F/G/Si复合材料表征 (37)5.3 柔性电极F/G/Si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 (42)5.4 本章小结 (46)结论 (48)参考文献 (50)致谢 (58)第1章绪论1.1 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高涨,加剧了人们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
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工艺
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工艺
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准备、碳化、烧结、碳化烧结等步骤。
原料准备:硅碳负极材料需要硅粉和炭粉两种原料。
硅粉需经过粉碎、筛选、纯化等工序处理。
炭粉需经过炭化、粉碎等工序处理。
碳化:将硅粉和炭粉按一定比例配制,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在高温下进行碳化反应。
3.烧结:将碳化后的硅碳复合材料在高温下进行烧结,使材料结晶,提高材料的密度和硬度。
4.碳化烧结:将烧结后的硅碳复合材料再次在高温和高压下进行碳化烧结,使材料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和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5.制品成型:将碳化烧结后的硅碳复合材料进行成型,制成各种形状的硅碳负极材料。
常见的成型方式有压块、针刺、挤压等。
6.检测质量:对制成的硅碳负极材料进行各项性能检测,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7.包装存储:将硅碳负极材料进行包装,并存放在适当的环境中,以防止材料受潮、变质。
总之,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工艺是一个综合性工艺,需要掌握多种技术知识,并经过多次试验和优化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硅碳负极材料。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
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新材料,其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本文将从材料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材料特性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由硅和碳组成,硅的负极容量较高,可以储存更多的锂离子;同时,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能够提供良好的电子传导路径,使得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更加稳定。
因此,硅碳负极材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
二、制备方法制备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机热还原法、溶胶-凝胶法和机械球磨法等。
有机热还原法是将硅和碳源物质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反应,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获得不同比例的硅碳复合材料。
溶胶-凝胶法则是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将硅源和碳源混合,形成均匀的胶体溶胶后进行固化和烧结得到材料。
机械球磨法是将硅和碳的混合物放入球磨罐中进行高能球磨,通过机械力作用使得硅和碳均匀混合,并形成纳米尺度的复合材料。
三、应用前景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因此在电动汽车、移动电子设备和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电动汽车领域,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续航里程,满足人们对于长续航能力的需求。
在移动电子设备领域,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可以提供更持久的电池寿命,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
在储能领域,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可以提高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和效率,实现电力的高效存储和利用。
总结: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可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满足人们对于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材料制备技术的提高,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同时,我们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更多基于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创新技术和产品的问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cvd气相沉积和包覆硅碳负极材料
cvd气相沉积和包覆硅碳负极材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VD气相沉积和包覆硅碳负极材料第一部分:介绍。
硅碳与硅氧负极材料工艺
硅碳与硅氧负极材料工艺
硅碳与硅氧负极材料工艺在锂离子电池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设备等领域。
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先进的固态反应法和快速混合法。
固态反应法需要较高的工艺温度和时间,同时还需要同时考虑碳和硅的比例和粒度的选择。
快速混合法则更加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但需要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包括搅拌时间和混合比例等。
硅氧负极材料的制备则有溶胶凝胶法和氟化物沉积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溶胶凝胶法不需要高温反应条件,具有比较简单的流程操作,但需要经过复杂的后续热处理步骤。
氟化物沉积法则需要高温下进行反应,具有比较高的制备成本。
总之,硅碳与硅氧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各具特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工艺。
硅碳负极材料制作工艺流程
硅碳负极材料制作工艺流程英文回答:Silicon-carbon (Si-C) composite materials have gain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graphite an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f Si-C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involves several key steps, including material synthesis, electrode preparation, and cell assembly.The first step in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is the synthesis of Si-C composite materials. This typically involves a solid-state reaction between silicon and carbon precursors, such as silicon nanoparticles and carbon black. The precursors are mixed together in a ball milling process to ensure homogeneity and intimate contact between the silicon and carbon components. The ball milling process helps to break down the silicon particles and disperse them uniformly within the carbon matrix.After the synthesis of Si-C composite materials, the next step is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lectrode.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typically mixed with a binder, such as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and a conductive additive, such as carbon black or graphene. This mixture is then coated onto a current collector, such as copper foil, using a slurry casting method. The slurry is spread onto the current collector and dried to form a thin, uniform electrode layer.Once the electrode is prepared, it is assembled into a battery cell. The electrode is paired with a positive electrode, typically made of lithium cobalt oxide (LiCoO2), and separated by a porous separator. The separator allows for the flow of lithium ions while preventing direct contact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The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 are then stacked together and placed in a battery case, which is filled with an electrolyte solution.After the cell assembly, the battery undergoes a formation process to activate the electrode materials andstabilize the cell performance. This typically involves cycling the battery through several charge and discharge cycles at specific voltage limits. The formation process helps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of theSi-C negative electrode.In conclusion,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f Si-C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involves the synthesis of Si-C composite materials,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lectrode, cell assembly, and formation. Each step is crucial in ensuring the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resulting lithium-ion battery.中文回答:硅碳(Si-C)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传统石墨负极的有望替代品,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一、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电池负极材料,主要由硅颗粒、碳材料和导电剂等组成。
硅颗粒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能够提供较高的能量密度;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导电剂能够提高电极的导电性能。
二、制备方法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将硅颗粒、碳材料和导电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2. 将混合物放入球磨机中球磨,以获得均匀的混合物;
3. 将混合物放入烘箱中烘干,以去除其中的水分;
4. 将烘干后的混合物进行压片处理,以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和厚度的电极片;
5. 将电极片进行高温烧结处理,以使各组分充分结合在一起。
三、应用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因此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也适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
总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碳负极材料复合方式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开路电压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EV以及其它便携式电子设备中。
目前锂电池的商业化程度较高,作为锂电池的四大主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之一,负极材料的性能对电池性能具有关键影响,负极材料种类如图1所示。
目前市场上锂电厂商主要选择石墨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属于碳负极材料中的一种,包括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
图1.锂电池负极材料种类
石墨是较为理想的负极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优异的导电性且层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嵌锂空间,被广泛用于锂电池中。
随着国家对于锂电
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克容量低(372mAh/g)、循环次数较多时层状结构容易剥离脱落等,限制了锂电池比能量和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碳负极材料的材料。
由于硅可以和锂形成二元合金,且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4200mAh/g)而备受关注。
另外,硅还具有低的脱嵌锂电压平台(低于0.5VvsLi/Li+),与电解液反应活性低,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图2.石墨与硅的结构比较
但是硅作为锂电池负极具有致命的缺陷,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脱出嵌入硅晶体内部晶格间,造成了很大的膨胀(约300%),形成硅锂合金。
放电时锂离子从晶格间脱出,又形成成了很大的间隙。
单独使用硅晶体作为负极材料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第一、在脱嵌这个过程中,硅晶体体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体积效应极易造成硅负极材料从集流体上剥离下来,导致极片露箔引起电化学腐蚀和短路等现象,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第二、硅碳为同一主族元素,在首次充放电时同样也会形成SEI包覆在硅表面,但是由于硅体积效应造成的剥落情况会引起SEI的反复破坏与重建,从而加大了锂离子的消耗,最终影响电池的容量。
结合碳材料和硅材料的优缺点,经常将两者复合来使用,以最大化提高其实用性。
通常根据碳材料的种类可以将复合材料分为两类:硅碳传统复合材料和硅碳新型复合材料。
其中传统复合材料是指硅与石墨、MCMB、炭黑等复合,新型硅碳复合材料是指硅与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碳纳米材料复合。
不同材料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结合方式,硅碳材料的复合方式/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核桃结构
图3.核桃结构硅碳复合材料
核桃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是将硅颗粒做成多孔结构,然后将碳材料填充进多孔硅内形成的,如图3所示。
这种纳微米结构有效地解决了微米及纳米硅材料在充放电中的问题,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在1A/g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200圈后仍可保持1459mAh/g的可逆容量。
在12.8A/g的电流密度下,仍有700mAh/g的可逆容量。
该材料优异的性能源于纳米级硅颗粒和碳组成的三维联通的孔道网络。
山东大学慈立杰教授结合硅和石墨烯,通过原位还原和脱合金工艺成功制备出一种核桃状多孔硅/还原氧化石墨烯(P-Si/rGO)材料,具有极好的电化学性能,如图4所示。
图4.核桃状多孔硅/还原氧化石墨烯
二、包覆结构
核壳结构是一种普遍的复合类型,就是将碳材料包裹在硅颗粒的外层,形成复合材料。
硅材料表面包覆碳之后,可增强材料的导电性能,碳材料具有一定韧性,避免硅颗粒之间的团聚及脱嵌锂过程中材料的体积膨胀,同时在碳材料表面形成SEI膜,抑制了电解液对负极材料的侵蚀破坏,从而增加循环寿
命,提高倍率性能。
与核桃结构的硅碳材料相比,包覆结构的硅碳材料中含有较多含量的硅,大大提高了嵌锂空间;此外,硅颗粒膨胀粉碎的现象也会减少很多。
通过对硅材料进行碳包覆,构建核壳结构,有助于改善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然而,当硅碳核壳结构中的热解碳无空隙地包覆在硅颗粒表面时,由于硅核锂化过程的体积效应太大,会导致整个核壳颗粒膨胀,甚至导致表面碳层发生破裂,复合材料结构坍塌,循环稳定性迅速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研究者从强化壳层机械性能方面入手,设计出了双壳层结构,如图5所示。
首先将SiO2包覆在硅颗粒表面,之后在复合颗粒表面再包覆一层碳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复合材料的结构变化,提高锂电池循环寿命。
图5.双层包覆结构
三、三元嵌入复合结构
嵌入型的硅碳结构常体现在新型硅碳复合材料上,例如硅/CNT、硅/石墨烯的复合。
图6是将硅、碳材料以及CNT三者复合的结构示意图,首先在硅颗粒上包一层碳膜,再用碳纳米管附着在表面,之后将这些材料造成球形。
硅颗粒表面包着一层碳膜,这层膜厚度是纳米级别的(10-20纳米),在这层膜上
粘附着碳纳米管。
这样碳纳米管填充于硅颗粒之间,既起到导电作用,又能起到吸收硅颗粒体积膨胀的作用。
最后将这些粘附着碳纳米管的硅和碳的复合材料,用喷雾干燥的方式制造成一粒粒的小球,这些小球的粒径在10微米左右,在扫描电镜下的复合颗粒如图7所示。
图6.三元嵌入复合结构
图7.三元嵌入复合结构硅碳负极材料SEM
四、三元包覆填充结构
中科院物理所、化学所开发了一种西瓜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如图8所示。
纳米硅与石墨复合掺杂在一起,之后在其外层包裹一层碳材料,形成一种类似西瓜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
该结构能够有效减轻在电极高压实密度下的体积变化和颗粒碎裂。
基于实际应用的考虑,所制备的硅碳负极具有适当的可逆容量为620mA·h/g,并在较高的面容量(2.54mA·h/cm2)下显示了超过500圈的循环稳定性和优异的倍率性能。
图8.三元包覆填充结构模型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有球磨法、高温裂解法、化学气相沉淀法、溅射沉积法、蒸镀法等等。
因此,做出的硅碳材料结构多种多样,但是都是本着提升锂电池容量,降低硅颗粒膨胀粉碎弊端的思想设计的。
关于硅碳负极的市场情况,国内的负极材料生产厂商如杉杉股份、江西紫宸、深圳贝特瑞等早已布局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目前已推出几款硅碳负极材料,且具有一定产能;市场上部分锂电生产企业已经采用了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在国内电池企业中,国轩高科、BYD、CATL、力神、万向A123、微宏动力等有对硅碳负极体系的研发和试生产在进行;在国外企业中,特斯拉通过在人造石墨中加入10%的硅基材料,在Model3上采用硅碳负极作为动力电池新材料,电池容量达到550mAh/g以上,电池能量密度可达
300wh/kg。
日本GS汤浅公司推出硅基负极材料锂电池,并成功应用在三菱汽车上;日立麦克赛尔则宣布已开发出可实现高电流容量硅负极锂电池。
针对硅碳负极的生产和利用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相信硅碳负极材料在2018年锂电市场会有质和量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