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合集下载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6课过秦论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6课过秦论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第16课过秦论本课话题——仁义一、从课本中积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个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对待人民。

二、从生活中积累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三、从历史中积累《吕氏春秋·有始览·听言》曰:“善不善本于义,不于爱。

”把“义”作为道德的根本原理,而且表示这种原理和“爱”即仁是不同的。

《礼记·丧服四制》曰:“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

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很明显,在古代一般思想者的心目中,“义”和“仁”的一个关键区别是,“仁”出于自然的感情,“义”为具有客观性的道理,两者都是道德意识与行动的重要基础。

一、作者简介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洛阳人。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其政论散文主要有《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二、背景回放明前车之鉴《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当时西汉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权,不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当时有许多政治家都思考和研究过这个问题,如陆贾、张释之、贾山等都曾著文陈述己见。

其中最著名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就是“言秦之过”,即“指责秦政之失”,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6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单元 16 过秦论 Word版含解析.doc

16 过秦论本课话题——爱护人才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帅,仰关而攻秦。

点评:当初为什么六国比较强大,在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看上面的阵营,真是有文有武,人才济济。

如果他们团结一致,以这样的人才队伍与秦国抗衡,秦国未必是对手。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最新公布的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底,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6.6%,比1978至2008年间的平均值高了近6个百分点。

“人才贡献率”这一指标的提升,意味着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人才贡献率,就是人才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多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正是像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一大批海外顶尖人才的归来,让中国有了自己的“两弹一星”。

近年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重大创新成果,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更是显示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实施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国家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是当务之急。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

——邓小平进君子,退小人,爱人才,申公论。

——范纯仁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魏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崤.函(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 ɡ) 逡.巡(qūn) 施.(yì) 镞.(zú) 鞭笞.(chī) 藩.篱(fān) 黔.首(qián) 隳.(huī) 锋镝.(dí) 牖.(yǒu) 劲.弩(jìn ɡ) 氓.隶(mén ɡ) 锄耰.(yōu) 矜.(qín) 长铩.(shā) 万乘.(shèn ɡ) 作难.(nàn) 度.长絜.大(duó)(xié)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5)锄耰棘矜(“棘”通“戟”)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逃亡的人)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2)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副词,坚决、坚持)吾固.知公子之还也(副词,本来、原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副词,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副词,固然、诚然)(3)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名词,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量)一年一度.秋风劲(量词,次,回)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动词,谱写,创作)(4)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失去)蒙故业,因遗.策(形容词,遗留下来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名词,丢失的东西)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 (5)因⎩⎨⎧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沿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趁着)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据)因.材施教(介词,依照,根据)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用作动词)控制、统治 (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用作动词)用瓮做;用绳系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6)天下云.合而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7)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8)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9)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10)追亡.逐北(动词用作名词)逃跑的人(11)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2)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3)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14)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15)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17)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8)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使……愚昧(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高中语文_过秦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过秦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过秦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词语、句式。

2.掌握秦朝兴亡的过程,分析其灭亡原因,理解写作意图。

3.加强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学习本文中的论证方法。

一、导语:齐读这两首诗歌,先看看名人眼中的贾谊是什么形象?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这两首词都抓住了哪个词来评价贾谊的?生:“才调”。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学案反馈上节课同学们的学案,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这几个地方反馈一下三、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呢?生:2、哪几段是议论性的文字?论点是:3、其他段落呢?4、记叙部分记叙的是什么内容?四、文本探究1、秦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强大的?(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句)2、从这些内容里找出你认为最能展现秦国气势的语句,读一读,赏一赏。

①做好停顿,读准重音②有节奏,读出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总结】概括阶段:崛起——称霸——称帝。

这三个阶段是秦由秦国向秦朝的转变,是秦的上升阶段,我们读的时候自然是雄赳赳、气昂昂。

例如:(1)铺排,渲染秦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窥”雄心(野心)勃勃,“固守”暗示出秦孝公上下一心、恪尽职守。

“拱手”可看出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2)对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欲罢不能。

师众、才多、地广九国:犹豫不决,不堪一击,狼狈不堪,秦国:所向披靡,势不可挡,轻而易举写九国之师的目的是什么?对比,衬托秦国的强大,(3)整散结合:形象写出了秦始皇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灭六国,获得天下之易,同时描绘了秦始皇君临天下、霸气十足、骄傲之极、威势之猛。

读起来铿锵有力又变化多端,非常灵活,不显得单调,张弛有度,波澜起伏,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3、通过读,我们读出并能体会出秦是何等的强大、何等的辉煌、何等的不可一世,就是这样强大的秦国,被一个人灭亡了。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学案4:第11课 过秦论

学案4:第11课 过秦论

过秦论句段点评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5.“陈涉之位”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多维探究1.《过秦论》中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2.《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构图解审美鉴赏铺采摛文气势磅礴《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

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的志得意满。

广东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四单元《过秦论》全套教案

广东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四单元《过秦论》全套教案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这算是一处遗憾、失败可见控制、驾驭课堂节奏是多么重要
2、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让学生沉浸文本进行品味语言
二期课改强调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体验文本、品味语言时间的紧张让我忽略了对读的指导听课老师建议得好:既然是气盛之文,宜于让学生单个读,个别读比齐读更能体现气势和效果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呼唤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意识的觉醒,不能代替学生老师品得深、品得细,不代表学生品得深、品得细老师扮演的是向导、导游的角色,引领、点拨学生就可以了,引导学生在语言之途悠闲地散步这一点做得还行,今后可以更加完善
多开几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备课更充分细致以提高自己上课的能力
3、多看自己的上课录像
每看一遍自己的录像,就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问题对学生回答时自己的点评用词是否合适,语言表述是否清楚,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反应是怎样的,全能看的一清二楚,自然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也一目了然了看的过程虽然让人紧张不已,甚至是痛苦不已但是,我却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成长”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教育,而自己呢?有时候听了别人的说法,自己就迷糊了,大意了好多细节的东西就忽略了,即便是想去关注,有时也找不到问题所在所以,录像是个好东西,要好好利用我想,自己找问题加上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6课过秦论 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学案:第16课过秦论 含答案

◆16 过秦论战国时期,狼烟四起,七雄并举,虎视天下。

素有“虎狼之国”之称的秦国地处西方却异军突起,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力可谓强大。

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天下皇帝自嬴政始。

可仅短短15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什么呢?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论韬晦在政治中,韬晦或自我掩饰,乃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全之术。

韬晦之术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沉默。

沉默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

中策是施放烟幕,转移注意。

下策是散布谎言。

即故意设置假象,掩盖真相。

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人性使人只愿意把话向一个他认为能保守秘密的人倾诉,以求减轻自己心灵的负担。

因此可以说,善于沉默是获得他人隐秘的手段。

一个善于沉默的人,则显得更有尊严。

所以说,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

掩饰和作伪有时是必要的。

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

因为对一个知情者,关心的人一定会提出各种问题,设法诱使他开口。

即使他保持沉默,聪明人从这种沉默中也能窥见某些迹象。

所以说某些模棱两可之词,有时正是为了隐藏真相所不得不披上的一件罩衣。

作伪或说谎,那么我认为,即令它可能发挥某种作用,但总之,其恶果也是远远超过其益处的。

一个骗子绝不是一个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

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说一点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

微感言:1.时难得而易失也。

——贾谊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贾谊3.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贾谊4.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大于去善而为恶。

——贾谊5.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贾谊6.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贾谊一、作者视窗“才调无伦”的贾谊贾谊继承和发扬了荀子所倡导的“阳儒阴法”的政治传统,提出了立法制、明等级、礼法结合的治国主张。

他认为礼和法就好比芒刃和斤斧,礼侧重于教化,使人为善,以“防患于未然”;法侧重于惩罚,使人畏惧,以惩戒于后。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6课《过秦论》学生版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6课《过秦论》学生版

16、过秦论(必修四)【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知识。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前预习】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时年33岁。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2、了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宁.越()宁.有种乎()乐.毅()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铦.()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内立法度.()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课堂活动】一、实词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威振.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⑤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⑥信:皆明信而忠实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②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⑦爱:不爱珍器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宽厚而爱人吞二周而亡诸侯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⑧因:因遗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因利便乘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因河为池④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⑨金:金人十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金城千里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⑩兵:收天下之兵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制其兵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11) 延:开关延敌蒙故业,因遗策延及孝文公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古今异义①流血漂橹.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高中语文必修4第16课《过秦论》导学稿(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4第16课《过秦论》导学稿(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16《过秦论》【课题】《过秦论》(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6课)【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识记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召.滑()墨翟.()瓮牖..()()度长絜.大()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2、解题“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过秦论”意为“”。

3、内容感知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1-4段):写第一层:( 1-3段):写第二层:( 4段):写(二)议论部分( 5段):写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内容导读这篇课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_______ __________”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全文脉络如下:孝公—————————————崛起兴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发展攻叙史实——兴亡过程始皇—————————————统一借古过秦论守讽今亡二世—————————————灭亡析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二、资料助读1、贾谊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过秦论》复习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过秦论》复习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过秦论》复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复习巩固本课相关文化常识并理解重点词句【教学过程】一、选择1.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相同的两项是(A)(C)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动,使......变愚蠢)C.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2.加点的字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A.外连衡而斗.诸侯B.追亡.逐北.C.却.匈奴七百余里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ACD使动用法;B项动词作名词)二、判断正误1.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原指八方最偏远的地方,和“宇内”“四海”一样可代指天下。

()3.合从(纵):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4.连衡(横):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秦国离间六国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信陵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履至尊,登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扑”,长的叫“敲”。

(×)短的叫“敲”,长的叫“扑”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因黔与黎同义,也用黎庶、黎民称谓百姓。

()10.陶朱:即春秋时期陶公和朱公,经商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春秋时期的范蠡,别称范少伯,陶朱公,鸱夷子皮11.万乘:兵车万辆。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6《过秦论》教案 粤教版必修4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4.16《过秦论》教案  粤教版必修4

4.16《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汉语特殊句式。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设计: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明确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文,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3、查古汉语字典,掌握重点字词。

固席包囊拱手因爱致叩延亡北烈履却愚弱瓮绳云响景小弱序朝问题思考: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用事实证明其论点的?2、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1、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合从(zòng)陈轸(zhěn)逡(qūn)巡遗镞(zú)鞭笞(chī)系(jì)颈黔(qián)首隳(huī)瓮牖(yǒu)氓(méng)隶猗(yī)顿景(yǐng)从锄櫌(yǒu)棘矜(qín)铦(xiān) 铩(shā)2、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文学家。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高中语文必修4(粤教版)习题:第四单元16过秦论+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必修4(粤教版)习题:第四单元16过秦论+Word版含解析.doc

16过秦论关中漫天的黄沙遮蔽不了你横扫六国的双眸,函谷关的险峻阻挡不了你包举宇内的步伐,渭水的汹涌湮灭不了你囊括四海的雄心。

在这偏安一隅的贫瘠土地上,始终有一个声音在空中盘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是你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油然而生的是天高地阔的境界和对宏图霸业的信心。

但河水汤汤,烟尘漫漫,是什么让你亲手营造的帝国从辉煌到灭亡?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

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课内挖掘】1.“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借鉴。

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

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

秦王朝是个例子。

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2.高举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服苦役的人。

他出身低微,没有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

他率领的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不过是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强秦。

强秦败于这些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原因令人深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强秦帝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顶峰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警醒后世。

[写作运用]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话题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

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

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他赋敛无度,他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

夺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仁义。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6课《过秦论》学生版

广东省高明实验中学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第16课《过秦论》学生版

16、过秦论(必修四)【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文中句子省略成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知识。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前预习】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时年33岁。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

与屈原合称“屈贾”。

2、了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宁.越()宁.有种乎()乐.毅()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铦.()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絜大()内立法度.()巡()崤.函()黔.首(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一夫作难.()【课堂活动】一、实词1.通假字①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约从离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威振.四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倔.起阡陌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⑤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百有.余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①制: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⑥信:皆明信而忠实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②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⑦爱:不爱珍器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宽厚而爱人吞二周而亡诸侯河曲智叟亡以应③利: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⑧因:因遗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因利便乘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因河为池④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⑨金:金人十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金城千里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⑩兵:收天下之兵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制其兵⑤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11) 延:开关延敌蒙故业,因遗策延及孝文公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古今异义①流血漂橹.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课件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课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 (13)士不敢弯 弓而抱怨 _______________ .
(14)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 _______________ .
动词用作名词,逃走的败兵 (15)追亡 逐北 _______________ .
5.古今异义 (1)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势力进一步扩张。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的日益扩张;诸侯
约从离衡,秦轻易取胜。(3)秦始皇统一全国,采取弱民、愚 民和防民的措施,秦由攻势转入守势。(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 灭亡。
4. 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
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
强大有何作用? [名师指津]第一问根据第二段中的相关描写概括作答;第二 问要答出这些描写对下文事件描写和主题表现的伏笔和衬 托作用。

4.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排列次序, (1)序 八州而朝同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里引申为控制、统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陈涉,瓮 牖绳 枢之子 . .
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下云 合而响应 . (7)内 立法度 .
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 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在国外 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译文:(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请整体把握全文,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1.本文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可分哪四个历史时期?答:2.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大的局面,这是为什么?答: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赏析其作用。

答:4.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答:1.赏析语言(1)赏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句式及表达效果。

答:(2)赏析“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窥”字的表达效果。

答:(3)第四段开头,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2.举例赏析全文的渲染、铺叙的作用。

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年仅33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展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

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

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文内文外铺采摛文气势磅礴《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

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

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龙袍加身的志得意满。

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

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类文品悟给贾谊的一封信尊敬的贾太傅:您好!读罢您的《过秦论》,但觉气势纵横,铺张扬厉,深为你的才气与锐气折服,更为你自伤忧愤而死的悲剧扼腕唏嘘。

也许,多一点理性,“贾谊”这个名字将永远闪耀于历史的星河,而不是像流星般匆匆逝去。

像历史上那些少年天才一样,你年少即通诸子百家,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

凭着过人的才气,早年的你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致使人们往往把你此后的悲剧归结为遭人诽谤,不遇明主。

但在我看来,你的悲剧恰恰源于自身——你缺乏理性。

面对众人的抬举,文帝的宠信,你丧失了理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你丝毫不把周勃、灌婴这些开国重臣放在眼中,妄想让汉文帝一天之内全部放弃原有政策而制定新的。

殊不知,你只是一个洛阳的年轻人,凭什么让文帝一夕之间便与周、灌反目而支持你的新政呢?恃才傲物,是最为人们讨厌的毛病,你怎么自己就看不到呢?“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这一人尽皆知的道理难道你忘了吗?成大事需周密计划,环环相扣,你却想一步登天……这些只会发生在头脑发热的莽汉身上的事,怎么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失去了理性,即使有再高的才能,遇事也是凡人一个。

倘若你拥有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到变革成功的条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与周勃、灌婴交好,这样,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变法成功岂不指日可待?面对改革的失败,你再次丧失了理性,在人面前说着说着便失声大哭,从此一蹶不振,抑郁忧愤而终。

贾谊啊贾谊,你真的只是一时糊涂吗?你为什么不冷静下来理性分析一下自己的处境呢?你难道不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吗?《易经》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只是空洞的说教吗?“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是后人对你的评价,的确,非无圣主,己之过也,过在理性的缺失。

情感与理性,永远是人类的两难命题,让我们拥有理性,您泉下有知,也会欣然微笑了。

此致!后生高某庚寅年秋敬呈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

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

”此评语一语中的!贾谊不仅看到了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而且还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纵览历代王朝成败兴衰,都能证明这个观点。

今天,面临世界经济危机这个摆在政府面前的“大考”,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示例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

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

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

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提醒:完成作业第四单元第16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①通“殁”,死②从,通“纵”;举,通“与”③通“影”,像影子一样④通“又”(2)①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耗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通“无”,没有②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名词,好处形容词,锋利动词,变得锋利③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3)①古义:两个词,来招纳。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