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内容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基本史实。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重要历史人物、刊物、地名为话题,通过阅读史料,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的分析,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提高探究问题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启蒙运动,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探求真理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策略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反对封建思想的文化运动,运动中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是对封建主义的猛烈进攻,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本课内容史料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全面了
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因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称人们之为“红楼”。这里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曾在这里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鲁迅在这里讲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这里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
在这里,最能让我们联想起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图片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这时,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图片2:袁世凯复辟帝制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成为诱发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
图片3:民众思想保守封建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大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而脑子里却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1916年起,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率
先在中国高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勉励青年要崇尚自由、进步和科学。《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新青年”的六条准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合作探究:结合“‘新青年’的六条准则”的材料,说明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用意?
20世纪初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其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3.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属安徽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1915年自日本回国后创办的《青年杂志》(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1921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4.新文化阵地的守护者--—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革新北大。一是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二是聘请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使北大由封建官僚的摇篮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于1912年改为现名。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大,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合作探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了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