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水稻害虫钻虫详解演示文稿
第八章水稻害虫∮12钻虫
2、栽培技术 3、品种
旱育秧,加重了1代的为害。 杂交稻:插花种植>连片种植。
杂交稻>常规稻; 糯稻、粳稻>籼稻。
4、地理位置
2019/2/21
杂草多的丘陵山区>平原。
第八章 水稻害虫 24
(四)防治 1、农业防治
(1)冬季铲除杂草寄主,压低越冬基数。
发生期在产卵高峰后及时清除田埂杂草,或在幼虫 孵化高峰后1-3d用药狠治一遍,以防幼虫转移到稻 用为害。
转株:食料不足; 天气干燥缺水、稻株生长受阻。 如单季糯稻、粳稻茎杆粗壮,食料丰富,被 害株内常有成长幼虫 7~8头,也不甚分散转移 为害。
6、蛹
越冬代:越冬幼虫在稻桩、稻草、夏熟作物 的茎秆化蛹。 其它代: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茎杆粗) 或叶鞘内侧(茎杆细)化蛹。 化蛹的部位:近水面。可进行深水灭蛹。
2019/2/21 第八章 水稻害虫 11
4、卵
(1)、卵块
一层,呈鱼鳞状排列,长椭圆形,表面无绒 毛,上盖有透明胶质。
(2)、卵量
每♀产2-3块,40-60粒/块。
5、幼虫
龄期:多数6龄,少数7龄。 侵入:蚁螟→聚集在叶鞘内侧为害→2龄以后 →分散→入侵茎杆。
2019/2/21 第八章 水稻害虫 12
第八章 水稻害虫 6
二、二化螟
(一)为害
1、为害状
枯鞘 分蘖期——枯心 孕穗至抽穗期——枯孕穗和白穗 还能形成虫伤株。
2、寄主
国内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野茭白、玉米、甘蔗、 稗草、芦苇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麦 苗、蚕豆、油菜、绿肥等。贵州省长顺县报道为害生 姜严重。
第八章 水稻害虫 17
常见水稻病虫害识别ppt课件
43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 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44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45
一、螟虫危害的特点
1. 螟虫的为害寄主
• 三化螟:为单食性,只为害水稻。 • 二化螟:寡食性,除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甘蔗、玉米等,但在稻
区一般以水稻为主。 • 大螟: 寡食性, 除水稻外还为害麦类、甘蔗、玉米、油菜等。 • 台湾稻螟:寡食性,除水稻外还为害甘蔗、玉米等。只分布在台
姑、蚕豆、油菜 豆、油菜、芦
和游草等。
苇、早熟禾等。
53
3、 三种螟虫发生的影响因素
种 三化螟
类
二化螟
春季低 春季温暖,湿度正常,
温多雨,越冬幼虫死亡率低,发
影 响 因 素
发生量 生早,量大;春季低温 减少, 多湿,幼虫发生不利; 春季温 夏季高温干旱对幼虫发 暖干燥,生不利,水温持续35℃
发生量 以上,幼虫死亡率可达
水稻常见病虫害介绍
1
• 水稻纹枯病,俗称烂 脚病、花秆病等,是 水稻生产上普遍发生 的一种世界性真菌病 害,由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Kühn)引起, 也是水稻的三大病害 之一。
2
• 发生时期: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 前后最盛。
• 危害部位: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 并蔓延至穗部
线仅剩一点点褐色
3级 复眼中央弧圈在3/4以上,圈内红色或棕红色
4级 复眼全部黑色,有光泽,翅外缘与翅壳不分离
5级 复眼黑色有隔膜覆盖,翅外缘与翅壳开始分离,
或分离明显,但无黑点 6级 翅外缘黑点隐约可见,或明显,近羽化时体呈56
大螟蛹分级
水稻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2019/9/13
35
2019/9/13
36
田间危害情况
2019/9/13
37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再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 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 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高温高湿有 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 延;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 过深加重发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2019/9/13
19
化学防治
种子消毒 :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早稻浸种48小时, 晚稻浸种24小时。或用强氯精浸种消毒。(使用方法: 每4~5公斤稻种先用清水预浸12小时,然后捞出浸入加 强氯精1包(10 克)兑水3~5公斤的药液中浸12小时后, 用清水洗净后即可催芽播种。
用强氯精浸种消毒也可预防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 害。
2019/9/13
23
2. 水稻纹枯病
俗名花脚秆、烂脚秆。全 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为水 稻重要病害之一。发病重 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 粒重下降。
我国的华南 、华中和华东 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 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 局部地区为害严重。
2019/9/13
24
发病症状
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 圆形斑,以后病斑增多,常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大形的 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为绿色或淡褐色。
16℃时,化蛹羽化飞往稻田产卵。在清远市每年发生4
代,各代幼虫发生期和为害情况大致为:第一代在5月
中下旬,为害早稻和早中稻造成枯心;第二代在7月份
为害单季晚稻造成枯心,为害早稻造成白穗;第三代在
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害双季晚稻造成枯心,单季晚稻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第一篇: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水稻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讲稿长胜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杨林生1.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生长有哪些危害?答:水稻稻纹枯病是长江流域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
主要危害水稻叶鞘,其次危害叶片,严重时病菌可侵入到茎杆内部,造成贴地倒伏。
孕穗期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受害较轻时,出现部分黑褐色秕谷。
蔓延至穗部,造成秕谷,有时形成白穗,甚至引起植株枯死,对水稻的产量与米质影响很大。
2、如何识别水稻纹枯病?答:水稻纹枯病发生时,先在近水面叶鞘处发生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病斑中央呈灰绿色至灰褐色;最后,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
常常是几个病斑连合成云状大块斑。
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
稻穗受害,初为墨绿色,后变灰褐色。
3、水稻纹枯病有哪些综防措施?答: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合理密植,采用健身栽培技术;(2)湿润灌溉,适时搁田。
做到浅水发棵,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分蘖末期适度搁田。
(3)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料和BB肥,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使水稻达到前期不披叶,后期不贪青,收割时秆青穗黄。
(4)选用抗病品种。
(5)适时用药防治。
4、如何开展水稻纹枯病的药剂防治?答: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有真灵和井冈霉素二种,是目前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较为理想的药剂,这二种农药均为生物农药,对水稻安全和人畜比较安全,对病害具有治疗作用。
用药适期,第一次用药时间通常在水稻搁田结束后复水时,防治指标为发病穴率15~20%,以后的防治,视病情发展而定。
因该病害发生在水稻的中下部,用药防治时应注意将药液尽量喷在水稻的中下部,提高防治效果。
5、稻瘟病对水稻有哪些危害?答:稻瘟病是危害最重的水稻病害之一。
秧苗上发病,降低秧田素质,甚至发生烧苗铲田的现象;分蘖期发病,影响稻田分蘖,降低有效穗数;孕穗、抽穗后发病,重者造成白穗、半白穗,轻者造成秕谷。
《水稻病虫害》课件
04
水稻病虫害的案例分析
稻瘟病的案例
总结词
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水稻病害,对水稻生产造 成严重影响。
详细描述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 叶片、茎秆和穗部。叶片受害后出现暗绿色斑点,随后 扩大成梭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灰白色,中央褐色。茎 秆和穗部受害后,病斑呈褐色或黑色,严重时会导致植 株枯萎或死亡。稻瘟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 适宜、品种抗性差、栽培管理不当等因素所致。防治稻 瘟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 管理、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等。
评估方法
采用对比法、随机区组法等方法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用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防治策略,优化防治方案 ,提高防治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水稻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 理密植等。
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色板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
化学防治
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 间。
控制策略
01
局部控制
针对小范围病虫害发生区域进行局 部控制,防止扩散。应急控制Βιβλιοθήκη 02水稻病虫害的防治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和养护, 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综合防治
结合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 方法,进行全方位的防治。
精准施策
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绿色环保
优先选择环保、低毒的防治方 法,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
影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的轮作、深耕、施肥等措施,改善 土壤条件,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第八章 水稻害虫 第二节 稻飞虱 农业昆虫学教学课件
▪ 适温高湿,水稻分蘖期到孕穗抽穗期食料丰富, 短翅型发育多;高温干旱,水稻移栽不久或成
熟期,食料不足,长翅型发生多。
▪ 虫口密度大时,长翅型虫数多;虫口密度小时 则多产短翅型。
▪ 16小时光照70~80%为长翅型,10小时,短翅 型明显增加。
▪ 短翅型成虫♀性比例高,发育快,产卵前期短, 产卵量高,故在适宜条件下,增殖迅速,短期
▪ 卵期:
▪ 寄生性——稻虱缨小蜂、拟稻虱缨小蜂、褐腰
赤眼蜂和柄翅小蜂。
▪ 稻虱缨小蜂是优势种,一般寄生率达5~15%,
高的达80%以上。被寄生卵后期卵壳呈橙红色。
▪ 捕食性——黑肩绿盲蝽,成虫、若虫一生可食
飞虱卵200粒。
▪ 若虫和成虫期:
▪ 寄生性——有稻虱螯蜂、线虫等。
▪ 捕食性——印度长颈步甲、黑尾长颈步甲、青
条斑,卵条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粒
数看不清)。
▪ 七、天气条件
▪ 最适温度为22~28℃,RH80~90%。
▪ 迁入:初夏盛行西南气流,梅雨期长有
内能大量发生。
2020/10/10
13
▪ 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气候条件 ▪ 适温范围在20~30℃,最适温度为26~28℃,
RH>80%。“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 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灾变的气候条件。
▪ 2、栽培制度 ▪ 亚洲热带稻区:推广了矮杆早熟品种、两季
改三季;
▪ 南方稻区:扩大双季稻和山区单季稻的面积; ▪ 北方:旱改水。
虫口密度(头/ 穴)
乳熟期
200
全株枯死(较早)
100
全株枯死(较晚)
平均减产 (%) 51.3
36.6
60
叶片全部发黄
《水稻病虫害防治》 PPT课件
(3)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半知菌亚 门,丝核菌属真菌。
一 水稻苗期病害
〓发病特点
1.腐霉菌 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菌丝或卵孢
子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 动孢子靠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三水稻纹枯病
【症状】
三水稻纹枯病
【病原】
有性态为佐佐木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sasakii (Shirai) Ito,属担子菌亚门,薄 膜革菌属真菌;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属半知菌亚门, 丝核菌属真菌。
三水稻纹枯病
【病原】
病原
有性态 无性态
三水稻纹枯病
★ 纹 枯 病 原 侵 染 循 环 图
• 另外: • 菌源数量大利于发病; • 矮秆宽叶品种较高秆窄叶品种抗病; • 拔节至抽穗期易感病; • 偏施氮肥与集中施氮肥易发病; • 排水不良、深水灌田易发病
三水稻纹枯病 农业 【防治方法】 防治
药剂防治
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 率达到15%或拔节至孕 穗期发病率达到20%的 地块,在发病初期,选 用冠苗、或标托津、或 银多、或天冠或好施保 喷雾防治。
二 稻瘟病
★ 症状
谷 粒 瘟
二 稻瘟病
★ 病原
无性态稻梨孢Pyricularia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 梨孢霉属真菌。有性态为灰色大角间座壳Magnaporthe grise(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
属真菌。病菌从病部气孔产生3~5根不分枝的分生孢 子梗,有2~8个隔膜,基部膨大呈淡褐色,顶部渐尖, 色淡呈屈曲状,屈曲处有孢痕,其顶端可产生分生孢 子1~6个;分生孢子梨形、无色透明,有两横隔,顶 端细胞立锥形,基部细胞钝圆,有脚胞。
水稻病虫害防治【共43张PPT】精选全文
发生代数1-11代不等。
迁入地的发生量与迁入数量、品种栽培管理有 关。
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主要是要掌握好用药 时间,在开始卷苞时用药 。早晚或阴 天、小雨天用药效果好。如果延误了时 机,扫苞后用药。
选择药剂:30%触到、15%金阿维·毒、 功夫菊酯、氟虫腈、丙溴磷、杀虫单、杀 虫双等
寄主杂,可危害多种作物和杂草。
适宜湿度:90%以上。
发生程度与气候因素密切。 要抢晴天施药,以破口期为重点防治时期。
主要以保护有效分蘖不受为害为主防治目的。
稻瘿蚊
大部分稻区早中晚稻都有危害。 选用402 石灰水等
发生特点:
1、生理性烂秧
2、传染性烂秧:
传染性烂秧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 要病原菌为:腐霉菌、绵霉菌、镰刀菌、 立枯丝核菌等发病原因主要是低温阴雨, 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等
水 稻 纹 枯 病
纹枯病发生特点:
高温高湿发生快.适宜温度:22-2 8℃
适宜湿度:大于90% 氮肥使用过多. 以早稻后期和中晚稻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上年病残体。
2、适时晒田。平衡施肥.
3、药剂防治:选用井岗霉素。以生长嫩绿、阴避 的田块是重点。
稻 瘟 病
稻瘟病发生特点: 水稻全生育期都可能发生.
发生代数随地区的不同而异,主要与温度和耕 作制度有关。(2-7代不等)
防治方法:
在分蘖期,始见枯鞘时用药防治,7-10天后 再用一次;在破口期水稻抽穗5%-10%时用 药防治,5-7天后再用一次。用药同时保持寸 水5-7天。
选用药剂:30%触到、15%阿维·毒、稻虫恨、 三唑磷等。
白 背 飞 虱
水稻害虫PPT
• 成虫多在晚间羽化,昼伏夜出,趋光性强,对黑光灯 更为敏感。灯下诱得雌蛾较雄蛾多,且多为未产过卵 的雌蛾。 • • 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产卵前期1-2天,每雌蛾产 卵2~3块,每块含卵30-90粒不等。雌蛾产卵的选择 性与株高、剑叶长宽、茎秆直径、叶色浓绿成正相关。 产卵量以处于分蘖期和孕穗期的最多,在杂交稻上产 卵比常规稻多。秧苗至分蘖期多数产在第1~3叶片正 面离叶尖3~6厘米处;分蘖后期至抽穗期,绝大多数 卵产在离水面7~10厘米的第2叶鞘上。
• 蚁螟多在上午孵化,孵出后吐丝下垂或沿稻叶向下爬 行,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孔侵入,先群集在 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秧苗小时,则小股分散为害, 受害叶鞘2~3天后变色,7~10天后枯黄,此时称为 枯鞘期。 • 叶鞘枯死后,叶片亦随之枯萎,发生倒叶,飘浮在水 面上。枯鞘是二化螟为害的最初症状,这时幼虫尚未 侵入稻茎,是查枯鞘和防治的有利时机。 • 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食稻茎,再形成枯心、枯孕 穗、白穗和虫伤株。 • 幼虫侵入率与水稻生育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如三化 螟明显。如圆秆拔节期和穗期对三化螟来说是安全期, 但二化螟的侵入率则较高,原因是二化螟幼虫蛀茎时 虫龄已大,蛀茎的能力较强。剥开二化螟的被害株, 往往可以发现一株内有几头成长的幼虫。如食料不足, 则分散转株为害,形成虫伤株。在天气干燥缺水,稻 株生长受阻时,幼虫转移频繁,为害加重。
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 等征状。 •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在江淮稻区,以种植杂交中 稻为主的稻麦两熟区,二化螟已上升为稻螟中的优势种群。
习性:
国内1年发生1~5代。与地区,海拔,栽培制度水 稻品种类型有关,浙江北部2-3代,南部3-4代。 以4-6龄幼虫越冬,越冬场所: 稻桩和稻草中为主, 也可以在茭白遗株、三棱草及杂草中越冬。 在稻桩和稻草中的越冬比例,与割稻高低、栽培品种和 秋季雨水多少有关。秋雨多,幼虫向根部迁移慢,稻草 中越冬的虫数就多。 未成熟的越冬幼虫,春季还能从稻桩中爬出,蛀入麦 类作物、蚕豆和油菜的茎秆中为害。
水稻害虫发生与防治.ppt
宝剑 6%阿维·氯虫,先正达
+++
+++
no
+++
++++
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杜邦
+
+++
no
+
++++
福戈40%氯虫·噻虫嗪先正达
+
+++
no
+
++++
稻腾10%阿维·氟酰胺拜耳
+++
+++
no
垄歌20%氟虫双酰胺日本农 药
+
+++
no
no
++++
no
++++
阿维菌素
+++
+
no
+++
++
➢宝剑与康宽相比:两种作用机理, 杀虫更快 (阿维的速效性);
生产商: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分装企业: 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中农住商(天津)农用化学品有限公司
第八章 水稻害虫∮4叶虫-稻纵卷叶螟-13 农业昆虫学教学课件
▪ 多单粒散产,少数有几粒连在一起。产卵部位 多在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尤以倒2-3叶为 最多。(叶反面>正面)
▪ C、产卵量
▪ 26-28℃,平均100多粒,最多200-300粒。 ▪ 常发生蛾多卵少,或蛾少卵多的现象。
2020/7/4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
8
▪ Ⅱ、幼虫
▪ 具负趋光性。
▪ 功能叶均害,损失5-6成。
2020/7/4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
4
▪ (二)、生活史和习性
▪ 1、生活史
▪ (1)、越冬与虫源
▪ Ⅰ、越冬
▪ ①周年繁殖区:1月份平均气温16℃等温线——
21ºN以南。
▪ ②越冬区:1月份平均气温4-16℃等温线——21-
30ºN。
▪ 南岭以南为常年越冬区——蛹和少量幼虫;
▪ 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重。
▪ 4、气候条件
▪ 适温高湿,适温22-28℃,RH>80%。
▪ 为什么会出现蛾少卵多或蛾多卵少的现象?
2020/7/4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
11
▪ 5、天敌
▪ 80余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 ▪ 捕食性天敌: ▪ 青蛙、蜻蜓、豆娘、蜘蛛、隐翅虫、步甲等。 ▪ 寄生性天敌: ▪ 卵期——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 ▪ 幼虫期——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扁股小
蜂等; ▪ 蛹期——寄生蝇、姬蜂、广大腿蜂。 ▪ 优势种——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和草间
小黑蛛。 ▪ 江苏轻重:2代看蛾量,3代看雨量,4代看温度。
2020/7/4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
12
▪ (四)、防治方法
▪ 1、农业防治
▪ 合理施肥,防治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迟熟,促使 水稻生长发育健壮、整齐和适期成熟,提高耐虫力或 缩短为害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各越冬场所的羽化期依次相隔10-20d,所以 越冬代蛾发生期常持续2个月左右,其间常出 现2个以上的蛾峰。——如江苏太湖稻区。
▪ 3、成虫
▪ (1)、产卵习性
▪ 稻株——雌蛾喜在叶色浓绿及粗壮高大的稻株 上产卵。
▪ 品种——在杂交稻上产卵比常规稻多。 ▪ 生育期——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着卵最多。
第八章水稻害虫钻虫详解演示 文稿
优选第八章水稻害虫钻虫
▪ 食根性害虫——稻根叶甲、稻象
甲;
▪ 潜叶性害虫——铁甲虫幼虫;
▪ 食种性害虫——稻水蝇和稻摇蚊;
▪ 形成虫瘿——稻瘿蚊。(幼虫侵入生 长点,使生长点不能发育,受害秧苗, 初期瘤状不明显,中期基部彭大,称 大肚秧,愈合的叶鞘后期成管状伸出, 称标葱。)
▪ (一)为害
▪ 1、为害状
▪ 枯鞘 ▪ 分蘖期——枯心 ▪ 孕穗至抽穗期——枯孕穗和白穗 ▪ 还能形成虫伤株。
▪ 2、寄主
▪ 国内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野茭白、玉米、甘蔗、 稗草、芦苇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麦 苗、蚕豆、油菜、绿肥等。贵州省长顺县报道为害生 姜严重。
▪ (二)世代与生活史
▪ (2)、产卵部位
▪ 秧苗-分蘖期——多数产在第1-3叶片正面离叶 尖3-6cm处。
▪ 分蘖后期-抽穗期——绝大多数卵产在离水面710cm的第2叶鞘上。
▪ 4、卵
▪ (1)、卵块
▪ 一层,呈鱼鳞状排列,长椭圆形,表面无绒 毛,上盖有透明胶质。
▪ (2)、卵量
▪ 每♀产2-3块,40-60粒/块。
▪ 5、天敌
▪ 卵寄生蜂最重要——主要种类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 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腹黑卵蜂等;
▪ 稻桩和稻草、茭白遗株、三棱草及杂草、稻田机耕路和渠边 的白杨、槐树、柳树、法国梧桐、楝树等五种树上发现在干 皮下或腐烂处以及剌蛾残壳内并有薄茧护身的二化螟。
▪ (3)特点
▪ 越冬幼虫抗逆性强,冬季耐低温,春季耐雨 湿,迁移能力强,冬耕春灌对其影响较小。
▪ 未成熟的越冬幼虫,春季还能从稻桩中爬出, 蛀入。越冬虫龄不一,越冬场所小气候环境 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的时间很不整齐。
▪ 1、年发生代数
▪ 国内:1-5代。 ▪ 东北中部和内蒙中南部:1-2代; ▪ 黄淮流域:2代; ▪ 长江流域——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及浙江北部:2-3代; ▪ 浙江和湖北中南部、江西、湖南等地:3-4代; ▪ 福建南部、广西中南部、广东:4代; ▪ 海南:5代。 ▪ 同一地区,发生代数和发生时期除受海拔高度影响外,还与
▪ 5、幼虫
▪ 龄期:多数6龄,少数7龄。 ▪ 侵入:蚁螟→聚集在叶鞘内侧为害→2龄以后
→分散→入侵茎杆。
▪ 转株:食料不足;
▪
天气干燥缺水、稻株生长受阻。
▪ 如单季糯稻、粳稻茎杆粗壮,食料丰富,被
害株内常有成长幼虫7~8头,也不甚分散转移
为害。
▪ 6、蛹
▪ 越冬代:越冬幼虫在稻桩、稻草、夏熟作物
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类型密切相关。
▪ 江苏太湖稻区:越冬代始蛾——4/中、下;
▪
盛发——5月,常有多次高峰;
▪
第1代蚁螟盛孵——5/下~6/下;
▪
第1代蛾盛期——7/中、下;
▪
第2代蚁螟盛期——7/下~8/上,
▪
第2代蛾盛发——8/底~9/中。
▪ 2、越冬
▪ (1)龄期
▪ 4-6龄幼虫越冬。
▪ (2)场所
的茎秆化蛹。
▪ 其它代: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茎杆粗)
或叶鞘内侧(茎杆细)化蛹。
▪ 化蛹的部位:近水面。可进行深水灭蛹。
▪ (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1、气候因素
▪ 生 长 发 育 的 最 适 温 度 23-26℃ , 相 对 湿 度随之趋向凋落; ▪ 复杂改为单纯,则相对地利于二化螟的发生。
▪ 大螟
▪ 国外:分布于东南亚产稻国家。 ▪ 国内:分布北限为陕西周至、河南信阳、安徽合肥、江苏淮
安(34ºN一线)。
▪ 50-60年代,仅在稻田边零星发生,随着水稻栽培制度的变 化,特别是双季稻区推广杂交稻以后,发生数量上升,90年 代中、后期种群上升较快,为害加重,成为水稻的主要害虫 之一。
二、二化螟
第二节 钻蛀性害虫
一、种类与分布 1、种类 属鳞翅目 三化螟 螟蛾科 二化螟 螟蛾科 大螟 夜蛾科
▪ 2、分布
▪ 三化螟
▪ 国外: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日本南部。
▪ 国内: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的重要害虫,特别是沿海、
沿江地区。北界为山东烟台附近(38ºN)。
▪ 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是我国影响水稻生产的最大 害虫,但自70年代迁飞性害虫种群发展后,为害逐 年下降为次要地位,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在苏 南稻区种群几乎绝迹。80年代中期以后,在长江中、 下游地区又有回升,为害程度日趋严重,又成为水稻 生产上发生量较大的钻蛀性害虫,但日前田间很难找 到。
▪ 稻株细胞中含草酸、苯甲酸和水杨酸等物 质多的品种,则具有抗螟性。
▪ 4、栽培管理
▪ 偏施氮肥,植株生长旺盛,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还 能使虫体增重,提高繁殖势能,使为害加重;
▪ 浅水勤灌,稻苗生长健壮,幼虫转株为害少,相应能 减轻为害程度,如果田间脱水干裂,可促使幼虫转株 为害,从而加重为害程度。
▪ 二化螟
▪ 国外: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稻区(朝鲜、韩国、日本、 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 等)。
▪ 国内:分布北起黑龙江(克山县),南抵海南省,东自台湾, 西至陕西、甘肃东部和四川、云南等省。
▪ 解放初期,曾经是我国广大稻区发生严重的稻虫,后由于水 稻改制和品种类型的变化,曾出现几度起伏,但自70年代中 期之后,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在江淮稻区,以种植杂 交中稻为主的稻麦两熟区,二化螟已上升为稻螟中的优势种 群。目前,有些地区重,有些地区轻。
▪ 3、水稻品种
▪ 受害程度——
▪ 籼稻>粳稻;
▪ 有芒稻>无芒稻;
▪ 叶片长而宽、高秆、分蘖多的品种>叶片 狭而短、矮秆、分蘖中等的品种;
▪ 茎秆表面光滑,茎粗而组织疏松的品种> 较茎秆坚硬、维管束排列密集、茎腔直径 小的品种;
▪ 杂交稻>常规稻;
▪ 水稻体内淀粉含量高,米粒带香味的稻种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