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

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

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化,氮循环的研究成为了科学界热门的话题之一。

在氮循环中,反硝化过程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功能,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氮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硝化细菌作为氮循环中的关键参与者,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获得了重要的突破,为我们深入了解氮循环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基础。

反硝化细菌是一类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微生物。

通过这一过程,它们将硝酸盐中的氮氧化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实现了氮的循环。

这一反应在自然界中频繁发生,在土壤、河流和湿地等环境中都能找到反硝化细菌的存在。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反硝化细菌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关键酶来完成这一过程,其中包括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氮氧化还原酶(nitrous oxide reductase)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反硝化细菌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在分离鉴定方面,研究人员基于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环境中的反硝化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揭示了它们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

例如,土壤是反硝化细菌最为丰富的环境之一,其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和多样性区域差异很大。

另外,研究人员通过从不同生态系统中分离得到的反硝化细菌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了一些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如对硝酸盐吸收和利用的基因。

这为后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

另外,研究人员在反硝化细菌代谢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年来,通过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对反硝化细菌的基因表达水平和代谢途径进行了全面解析,揭示了其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响应机制。

例如,在缺氧环境下,反硝化细菌可以通过菌株内氨和甲醇等化合物的共代谢来实现能量和电子供应。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关键的调控基因和调控网络,如环境和生理条件下的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

最后,反硝化细菌在环境修复和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污水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污水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污水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目前,高效低耗去除水中氮磷污染物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污水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论文针对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的核心——反硝化除磷菌的微生物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以深入理解反硝化除磷现象,也由此才能充分利用其优越性来提高和优化生物脱氮除磷效率和工艺。

关键词:污水处理;反硝化脱氮除磷;微生物学;反硝化除磷菌Abstract: at present,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water pollutants at home and abroad is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ewage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denitrification and technology that is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 spot. This thesis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technology denitrification core-denitrifying dephosphatation bacterium microbiology properties have been studied,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denitrifying dephosphatation phenomenon, also from this can make full use of its advantages to improve and optimize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efficiency and process.Keywords: sewage treatment; De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 and p; Microbiology;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bacteria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试验及影响因素,但对反硝化除磷脱氮微生物及其种属的研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反硝化除磷菌种在生理生态方面的特性研究则更少。

反硝化除磷工艺与微生物学研究

反硝化除磷工艺与微生物学研究

反硝化除磷工艺与微生物学研究反硝化除磷工艺与微生物学研究引言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而水污染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氮和磷是水体中的两种常见的污染物,其过量排放会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近年来,反硝化除磷工艺成为了一种先进的去除水体中氮、磷的方法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综述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原理与应用,并重点探讨其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研究。

一、反硝化除磷工艺原理反硝化除磷是一种综合利用反硝化和磷酸盐还原的工艺,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将水体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并将磷酸盐转化为固态物质进行去除。

该工艺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的微生物过程:反硝化和磷酸盐还原。

反硝化过程由反硝化细菌完成,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磷酸盐还原过程由磷酸盐还原菌完成,磷酸盐还原菌通过产生硫酸盐或钙化合物来将水中的磷酸盐转化为固态物质。

二、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应用反硝化除磷工艺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湖泊修复等。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反硝化除磷工艺能够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氮、磷,从而实现出水达标排放。

在工业废水处理中,该工艺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减少环境风险。

此外,反硝化除磷工艺还可应用于湖泊修复,通过去除水体中的磷酸盐来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三、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是反硝化除磷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于该工艺的性能和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反硝化除磷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

其中,反硝化细菌和磷酸盐还原菌是该工艺中最为关键的微生物类型。

反硝化细菌属于硝酸盐还原菌,常见的有假单胞杆菌、亚盐性假单胞菌等。

这些细菌通过硝酸盐还原代谢将水中的硝酸盐转化为氮气。

而磷酸盐还原菌则可分为产生硫酸盐和产生钙化合物两类。

前者主要有聚磷菌、微菌磷变形菌等,后者则包括硫磷菌、石磷菌等。

这些菌种通过代谢反应将水中的磷酸盐转化为固态物质。

《2024年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范文

《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废水处理成为了重要的环境科学议题。

其中,反硝化除磷系统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同时实现反硝化和脱磷的过程,有效减少污泥排放和提高废水处理效率而备受关注。

而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反硝化除磷系统中的微生物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通过收集并处理该系统的生物样品,提取出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

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基因组进行测序,得到大量的序列数据。

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序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功能等信息。

三、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测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

这些微生物主要属于细菌域和古菌域,其中细菌域的微生物种类最为丰富。

在细菌域中,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等主要门类。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未分类的微生物种类,这表明该系统中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被发现的新的微生物种类。

四、微生物功能分析在功能上,这些微生物主要参与了碳代谢、氮代谢、磷代谢等重要的生物过程。

其中,反硝化过程和除磷过程是该系统的核心过程。

我们发现,一些特定的微生物种群具有反硝化和除磷的功能,这表明在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微生物种群通过协同作用来实现同时反硝化和除磷的效果。

五、结果与讨论本研究发现,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丰富,且存在多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种群。

这些微生物种群通过协同作用,实现了反硝化和除磷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微生物种类和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反硝化除磷系统的生态学特性和优化废水处理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技术限制,可能存在一些难以检测到的微生物种类和功能。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ANAMMOX)是一类能够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

其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利用这些细菌,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和硝态氮,实现废水处理的资源化和节能减排目标。

ANAMMOX细菌最早是在1990年代末期在荷兰的集水污水处理安装中被发现的,由于其具有高效、节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中。

ANAMMOX细菌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通过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过程,能够将废水中的氨氮和硝态氮转化为氮气,并排出系统外,实现氮的去除和回收。

相较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ANAMMOX工艺具有更高的氮转化效率和更低的能耗,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废水处理技术。

在ANAMMOX细菌的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首先,通过对ANAMMOX微生物群落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ANAMMOX细菌菌株,如广泛应用的"KSU"菌株、"KUUM"菌株以及新鲜发现的"MBE-I"菌株等。

这些菌株的发现不仅丰富了ANAMMOX微生物资源库,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材料。

其次,在ANAMMOX细菌的代谢途径方面,研究者们发现了ANAMMOX细菌独特的代谢途径和相应的酶,如异硝化酶(hydrazine dehydrogenase)和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

这些酶对于ANAMMOX过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它们的催化作用,ANAMMOX细菌能够高效地将氨氮和亚硝态氮转化成氮气。

此外,ANAMMOX细菌的生理与生态适应性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们发现,ANAMMOX细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在不同的温度、pH值和营养条件下仍能正常运行。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利用ANAMMOX细菌进行废水处理的策略,如厌氧好氧串联系统和结构化填料反应器等,这些技术改进能够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

反硝化菌功能基因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反硝化菌功能基因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反硝化菌功能基因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环境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反硝化菌在氮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防止了硝酸盐的积累和氮的过度矿化。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反硝化菌的功能基因及其分子生态学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反硝化菌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反硝化菌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揭示反硝化菌在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提供理论支持。

二、反硝化菌功能基因概述反硝化作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过程,通过反硝化菌的作用,将硝酸盐(NO₃⁻)和亚硝酸盐(NO₂⁻)还原为氮气(N₂)或一氧化二氮(N₂O),从而完成氮的生物循环。

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反硝化菌利用一系列功能基因编码的酶来催化反应的进行。

反硝化过程通常分为四个连续步骤: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还原为一氧化二氮,最终一氧化二氮还原为氮气。

这些步骤分别由硝酸还原酶(Nar/Nap)、亚硝酸还原酶(Nir)、一氧化氮还原酶(Nor)和氧化亚氮还原酶(Nos)催化。

这些酶对应的编码基因即为反硝化菌的功能基因,它们在基因组中的存在与表达水平直接影响了反硝化作用的效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反硝化菌功能基因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单一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发展到了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学分析。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反硝化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生态适应性,进而探讨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硝化作用机制和调控机制。

在生态学研究方面,反硝化菌功能基因的多样性和丰度已经成为评估环境氮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

通过定量PCR、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手段,可以实时监测环境样品中反硝化菌功能基因的拷贝数和表达水平,从而评估反硝化作用的潜力和速率。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反硝化菌在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进展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进展生物膜法(包括MOVABR、MBBR等)是一种通过在生物载体表面固定生物膜并利用膜内外不同的微环境来实现硝化反硝化的处理方式。

近年来,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首先,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展。

最初,生物膜法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但近年来已经开始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

例如,一些研究者将生物膜法应用于海水淡化过程中的硝化反硝化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生物膜法还可以应用于废气处理中的硝化反硝化过程,如生物燃料电池中NH3的处理等。

其次,生物膜的制备和固定技术有了明显的改进。

生物膜的制备和固定是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核心环节。

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来制备和固定生物膜。

例如,将载体表面改性为亲水性或疏水性,实现生物膜的快速形成和固定。

此外,还有研究者使用纳米材料等新材料来改善生物膜的稳定性和活性。

第三,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反应机理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是通过在生物载体表面固定生物膜来实现的。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对膜内外微环境的测量和观察,深入了解了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微生物行为和相互关系。

这些研究为优化和改进生物膜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与其他处理技术的结合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与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的结合,如曝气、精细筛选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硝化反硝化的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还有研究者将生物膜法与其他硝化反硝化技术结合,如生物接触氧化法和低温硝化反硝化法等,取得了双重优势。

综上所述,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在应用范围、生物膜制备和固定、反应机理以及与其他处理技术的结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如提高硝化反硝化的效率和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等。

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1. 引言淡水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对湖泊的氮循环和水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

2. 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概述2.1 微生物硝化过程微生物硝化是指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通过一系列酶催化作用,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这一过程在湖泊中起到将有机氮转变为无机态氮的重要作用。

2.2 微生物反硝化过程微生物反硝化是指厌氧条件下,亚硝酸盐还原细菌(DNRA)和反应性亚砷酸盐还原细菌(AsRAB)通过还原作用,将亚硝酸盐还原为N2、N2O、NH4+等形式,并释放到环境中。

这一过程在湖泊中起到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重要作用。

3. 影响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因素3.1 温度温度是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湖泊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这一过程。

3.2 溶解氧溶解氧是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必需的底物。

湖泊中溶解氧含量较低时,会限制这一过程的进行。

此外,溶解氧还会影响湖泊中不同类型细菌群落结构和代谢途径。

3.3 pH值pH值是影响微生物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湖泊中不同pH值下细菌群落组成和代谢途径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

3.4 氮源浓度氮源浓度是限制微生物活性和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较高浓度下,细菌对于氮源的利用率较低,导致硝化反硝化速率的下降。

4. 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的研究进展4.1 研究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微生物培养和微观观察等方法,对淡水湖泊中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

4.2 影响因素研究在淡水湖泊中,温度、溶解氧、pH值和氮源浓度等因素对于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详解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详解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进展摘要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主要用于处理高氨氮质量浓度和低C/N比的污水。

成功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关键是将硝化反应控制并维持在亚硝酸盐阶段,不进行亚硝酸盐至硝酸盐的转化。

本文探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并对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A/SBR工艺的应用。

关键词短程硝化反硝化氨氧化菌A/SBR1 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常规的活性污泥工艺硝化作用不完全,反硝化作用则几乎不发生,总氮的去除率仅在10%~30%之间,出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氮和磷[1]。

因此,只有对常规的活性污泥法进行改进,加强其生物脱氮功能,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受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目前,各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应用新的运行方法和控制策略进行脱氮除磷。

随着新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的介入,污水处理设施的功效得到显著提高。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对于处理这种污水在经济和技术上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已成为脱氮领域研究的热点。

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实现氨氧化菌在反应器的优势积累、构造适于氨氧化菌长期稳定生长并抑制亚硝酸氧化菌的最佳环境因素、优化过程控制模式实现持续稳定的短程硝化等。

2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机理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

第一步是由氨氧化菌( ammonium oxidition bacteria,AOB) 将NH4-N氧化NO-2-N的亚硝化过程;第二步是由亚硝酸氧化菌( nitrite oxidition bacteria,NOB) 将NO-2-N氧化为NO-3-N的过程。

然后通过反硝化作用将产生的NO-3-N经由NO-2-N、NO或N2O转化为N2,NO-2-N 是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的中间产物。

V oets等(1975)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中,发现了硝化过程NO-2-N积累的现象,首次提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的概念[2]。

《2024年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范文

《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水处理技术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反硝化除磷技术因能同时去除氮和磷,而被广泛关注。

该技术涉及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其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对于优化污水处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反硝化除磷系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本研究选取了多个反硝化除磷污水处理厂,定期采集活性污泥样品。

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每个厂区均采集多个点位的样品。

2.2 宏基因组测序与分析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功能。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序列比对、物种分类、功能预测等。

三、结果与讨论3.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我们得到了丰富的微生物数据。

在门和属的水平上,我们发现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存在多种微生物类群,包括但不限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

这些微生物类群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有关。

3.2 关键微生物功能分析通过功能预测,我们发现反硝化除磷系统中的微生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碳代谢、氮代谢、磷代谢等。

其中,与反硝化除磷过程密切相关的功能包括硝酸盐还原、亚硝酸盐还原、聚磷菌的代谢等。

这些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特定的微生物类群,如某些特定的细菌能同时进行反硝化和聚磷代谢,从而实现对氮和磷的同时去除。

3.3 微生物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通过对微生物的共现关系和互作网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反硝化除磷系统中的微生物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网络中各节点(即不同的微生物)之间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

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可能是一些重要的功能微生物,对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反硝化微生物是一类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微生物。

在污水处理领域,反硝化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脱氮过程中,其研究和应用进展对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综述。

1.反硝化微生物研究进展1.1 反硝化微生物的分类反硝化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污水处理系统等环境中,根据其代谢途径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蛋白质反硝化微生物、碳源反硝化微生物和全能反硝化微生物等不同类型。

每种类型的反硝化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态特征和代谢机制。

1.2 反硝化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反硝化微生物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其中,关键的酶催化反应包括亚硝酸还原酶、次亚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

这些酶催化反应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环境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持碳氮平衡和氮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反硝化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反硝化微生物具有较高的酶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快速适应和响应。

同时,反硝化微生物对温度、pH值、氧气浓度和营养条件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控制好这些条件来提高反硝化效率。

2.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应用进展2.1 反硝化微生物在传统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往往采用硝化和反硝化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污水的脱氮。

反硝化微生物作为脱氮的关键微生物,在这种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通过优化系统中的氧气浓度、温度和碳氮比等参数,可以提高反硝化微生物的活性和脱氮效率。

2.2 反硝化微生物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中的应用除了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外,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也广泛应用了反硝化微生物。

例如,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颗粒污泥等新技术能够更高效地去除氮污染物。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在提高脱氮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对降低能耗、节约空间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2.3 反硝化微生物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除了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反硝化微生物在水体修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硝化细菌研究热点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

硝化细菌研究热点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

硝化细菌研究热点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第33卷第6E期2010年6月EnvironmentalScience&T echnologyVol.33No.6E33卷June第2010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方晶晶,马传明,刘存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从反硝化细菌的种类、形态特征、应用、反硝化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概要的叙述了国内外在反硝化细菌方面研究的进展,并展望了以后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反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反硝化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17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3-6504.2010.6E.054文章编号:1003-6504(2010)6E-0206-05 TheAdvanceofStudyonDenitrifyingBacteriaFangJing-jing,MaChuan-ming,LiuCun-fu(SchoolofEnvironmentalStudi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 nces,Wuhan430074,China)Abstract:Theadvanceofstudyonthekindsofdenitrifyingbacteria,morph ologicalcharacteristics,applicationanddenitrifyingfactorsath omeandabroadisbrieflyreviewed,andthefutureutilizationisdis cussedinthispaper.Keywords:denitrifyingbacteria;de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factors反硝化细菌是能引起反硝化作用的细菌。

多为异养、兼性厌氧细菌,如反硝化杆菌、斯氏杆菌、萤气极它们在氙气条件下,利用硝酸中的氧,氧化毛杆菌等。

农田土壤nirK和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农田土壤nirK和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赵明明, 赵鑫盟, 希尼尼根, 于景丽. 农田土壤 nirK 和 nirS 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前沿, 2018, 7(2): 65-72. DOI: 10.12677/amb.2018.72008
赵明明 等
1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2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3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污染控制与废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Keywords
Agricultural Soils, Nitrogen Fertilizer, Denitrifying Microbes, nirK and nirS Genes, Techniques
农田土壤nirK和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的 研究进展
赵明明1*,赵鑫盟1*,希尼尼根2#,于景丽1,3#
Open Access
1. 引言
1.1. 反硝化作用与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简介
反硝化作用是微生物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 NO3− 或 NO2− 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呼吸代谢获得能量,同时 将 NO3− 或 NO2− 还原为 N2O 或 N2 的过程。反硝化作用既是土壤氮肥损失的途径之一,也是产生温室气体 N2O 的主要途径。土壤的反硝化作用主要是由土壤微生物引起的,包括异化反硝化细菌、非反硝化发酵 性细菌和真菌、自养型硝化细菌等。反硝化作用是一个由四步反应构成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包括硝酸 盐还原,亚硝酸盐还原,一氧化氮 NO 还原和氧化亚氮还原 N2O。其中,每一步都由相应的酶来催化, 分别为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ar)、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 Nir)、一氧化氮还原酶(Nitric oxide reductase, Nor)和一氧化二氮还原酶(Nitrous oxide reductase, Nos) [1] [2],如图 1 所示。

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10(4):521~525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ISSN10062687X 2004208225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3刘志培 刘双江3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0)摘 要 回顾了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硝化作用微生物的种类,包括氨氧化菌、亚硝酸氧化菌、异养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这些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硝化菌的系统发育相对简单,而硝化细菌则要复杂许多.还介绍了在硝化作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变性梯度胶电泳(D GGE)、原位荧光杂交(FISH)等,以及不同类群细菌中与硝化作用相关的酶类及其基因.文章的最后还提出了一些研究展望.图3参35关键词 氨氧化细菌;硝化细菌;氨单加氧酶;羟氨氧化还原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amo;hao;norC LC Q939.110.5 Q7AD VANCES IN THE MOL ECU LAR BIOLOG Y OFNITRIFYING MICROORGANISMS3L IU Zhipei&L IU Shuangjiang33(Instit ute of Microbiology,Chi 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0,China)Abstract The advances in study on molecular biology of nitrifying microorganism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Nitrifying mi2 croorganisms include ammonia oxidizers,nitrite oxidizers,heterotrophic ammonia oxidizers and anaerobic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The analysis of systematic evolution of these bacteria reveals that the evolution of ammonia oxidizers is quite simple, while the evolution of nitrite oxidizers is very complicated.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molecular tech2 niques,such a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 GGE)and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in ecological study of nitrifying bacteria,the mechanisms of ammonia oxidation under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and the enzymes and their genes related to ammonia oxidation in different bacteria.Reveral research prospects are also proposed.Fig3,Ref35K eyw ords ammona oxidizing bacteria;nitrification bacteria;ammona monooxygenase;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ni2 trite oxidoreductase;amo;hao;norC LC Q939.110.5 Q7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2 chemical cycle)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废水生物脱氮的第一个步骤;可以分为氨到亚硝酸(氨氧化)和亚硝酸到硝酸(亚硝酸氧化)的两个转化过程,形成的硝酸盐进而通过反硝化作用形成氮气逸出水体完成脱氮;因此硝化作用在生活污水、焦化废水、养殖循环水等的生物脱氮处理中极为重要,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有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回顾.1 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系统发育硝化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即亚硝化(氨氧化)和硝化(亚硝酸氧化),分别由两类化能自养微生物完成,亚硝化细菌进行氨的氧化,硝化细菌完成亚硝酸氧化.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1]中将它们统归于硝化杆菌科7个属:硝化杆菌属收稿日期:2003207214 接受日期:20032092193国家863计划(2002AA601150)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863”Program of China and the”100Distin2 guished Y oung Scientists”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33通讯作者 C orres ponding author(E2mail:shuangjiang@)(N it robacter)、硝化刺菌属(N it rospina)、硝化球菌属(N it rococ2 cus)、亚硝化单胞菌属(N it 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 i2 t rosospira)、亚硝化球菌属(N it rosococcus)和亚硝化叶菌属(N i2 t rosolobus),共14种.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9版[2]中收录了除上述7属外还有另外2属(硝化螺菌属N it rospira和亚硝化弧菌属N it rosovibrio)共20种.这些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湖泊及底泥、海洋等环境中.除了上述专性化能自养微生物外,有些异养微生物[3]也能进行硝化作用.如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4]、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 rif icans)[5]、粪产碱杆菌(A lcali2 genes f aecalis)[6]等.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低碳条件下进行硝化作用,也可以在有机土环境中进行硝化作用[7].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了厌氧氨氧化的现象,并证明是一个生物过程[8],是由一些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完成的,这些微生物以NO-3或NO-2为电子受体氧化氨获得生长所需能量,生长非常缓慢,最短的倍增时间也要11d[9].迄今为止,虽然采取了各种办法,但未能分离到厌氧氨氧化的纯培养物[9].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进行富集和特性研究[10~11],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和16S rD2 NA PCR扩增、序列测定,证实了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存在, 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们是一群独特的原核生物.据作者了解,目前我国有些科研工作者正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尚未见到有关成果的报道.基于16S rRNA 基因序列同源性(相似性)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的自养氨氧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系统发育比较单一,它们均属于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 )[12]γ亚纲和β亚纲(图1),其中属于β亚纲的亚硝化细菌又可以分为两个类群:亚硝化单胞菌群(Nitros om onas ),包括欧洲亚硝化单胞菌(Nitro somonas europaea )和运动亚硝化球菌(Nitro so co ccus mobilis );以及亚硝化螺菌群(Ni 2tros ospira ),包括所有的属于亚硝化螺菌属(Nitro so spira )、亚硝化弧菌属(Nitro sovibrio )和亚硝化叶菌属(Nitro solobus )的菌株,从进化距离看,这3个属完全应归于1个属.图1 依据16S rRNA 基因序列构建的硝化作用微生物的系统发育Fig.1 Systematic evolution of nitrifying microorganisms based on the sequences of their 16S rDNAThe sequences of 16S rDNA were from G enBank ,and accession numbers from up to down were L35503,L35504,Y14636,Y14644,L35511,L35507,M96400,M96399,M96396,M96401,M96397,M96404,L35510and M96395 与亚硝化细菌不同,硝化细菌(亚硝酸氧化菌)的系统发育则要复杂许多,Bock E 等的研究结果[13]表明,硝化细菌的4个属分属于不同的4个系统发育类型(图1):硝化杆菌属(N i 2t robacte r )属于变形菌纲的γ亚纲,硝化球菌属(N it rococcus )属于γ亚纲,硝化刺菌属(N it rospina )属于β亚纲、硝化螺菌属(N it rospira )属于硝化螺菌门(phylum N it rospira ).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硝化作用微生物在进化上的系统发育起源的异源性.Lipski A 等[14]研究了硝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的脂肪酸图谱,结果表明,硝化菌中各属所含的脂肪酸存在较大差异并有各自的特征脂肪酸,所得结果与16S rRNA 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的结果[13]相吻合.2 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由于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或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都非常缓慢,使得分离纯化困难或至今尚未分离得到纯菌株,从而影响了对这类微生物研究的深入,而这类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及其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为避开传统的培养技术直接对样品进行检测和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Voytek MA 等[15]应用特异引物的PCR 扩增方法,分析了水样中β-亚纲的氨氧化细菌,结果表明,从南极等采集的样品均可扩增出PCR 产物,特异性探针杂交表明,所扩增的PCR 产物为氨氧化细菌的16S rRNA 基因.说明了该亚纲氨氧化细菌的广泛分布.Hiorns等[16]采用特异性引物的PCR 扩增的方法,表明亚硝化螺菌属的特异性及其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McCaig 等[17]应用多种方法,包括MPN 、PCR 、D GGE 和序列分析,研究了污染海洋渔场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表明氨含量和污染程度越高其氨氧化细菌含量也越高,D GGE 和16S rDNA 分析表明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N it rosomonas )类群的增加.Hastings 等[18]应用MPN 、PCR 、核酸探针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富营养化的淡水湖的氨氧化作用进行了季节变化的研究,表明夏天具有较强的硝化作用,水中的氨氧化细菌随季节有较大的变化,主要是一些耐氨浓度较高的亚硝化螺菌(N it rosospira )增加了,而底泥的氨氧化细菌随季节的变化不大.Bartsoch 等[19]发展了多种单克隆抗体,他们可以分别对应硝化菌的不同属,因此可以对分离菌株的快速鉴定,也可以用于环境样品中这些属的硝化细菌的快速检测.利用不同的寡核苷酸探针通过FISH 技术研究的结果说明在所有的水处理污泥和生物膜样品中都可以发现大量的硝化螺菌(N it rospira ),而硝化杆菌(N it robacter )只在SBR 的生物膜中找到[20].相对于其他处理系统,SBR 反应器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要高许多,说明硝化杆菌(N it robacter )较为适应高浓度的亚硝酸盐.3 硝化作用的机制、相关酶类及其基因这些微生物氧化氨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反应方程式:NH +4+2O 2→NO -2+2H 2O (185kJ/mol NH +4) (1)2NO -2+O 2→2NO -3(164kJ/mol NO -2) (2)}好氧条件下NH +4+NO -2→N 2+2H 2O (358kJ/mol NH +4) (3)5NH +4+3NO -3→4N 2+9H 2O +2H +(297k J/m ol NH +4)(4)}厌氧条件下以上的反应式中,(1)和(2)是专性化能自养菌(亚硝化和硝化)以及异养氨氧化菌进行的硝化作用方式,(3)和(4)是厌225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10卷氧氨氧化菌进行的氨氧化过程.在专性化能自养硝化作用中,反应式(1)和(2)是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分别完成的,其限速步骤是亚硝化细菌进行的氨的氧化,因此亚硝化细菌在硝化作用研究中受到特别的关注.亚硝化菌氧化氨的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首先在氨单加氧酶(AMO )的催化下将氨氧化成羟氨,再经羟氨氧化还原酶(HAO )的催化下将羟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由硝化细菌的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催化形成硝酸.而在厌氧氨氧化细菌中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厌氧氨氧化菌氧化氨的机制模型如图3所示,首先是亚硝酸被还原为羟氨,然后一分子氨和一分子羟氨在类氨单加氧酶的催化下被氧化为肼,进而在类羟氨氧化还原酶的催化下被氧化为氮气.图2 亚硝化细菌的氨氧化机制[21]F ig.2 Mechanism of amm onia oxidation by amm onia oxidizing bacteria [21]3.1 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 ,AMO )及其基因amoAMO 是由3个不同亚基组成的三聚体膜结合蛋白[21],3个亚基的分子量M r 分别为27×103(AmoA )、38×103(AmoB )和31.4×103(AmoC ).AMO 只能催化非离子氨(NH 3)氧化,而不能催化离子氨(NH +4)氧化,而在环境中NH +4与NH 3的动态平衡中,倾向于NH +4的方向,使得NH 3的浓度很低,这也是在硝化作用中氨的氧化成为限速步骤的原因;此外,AMO 催化NH 3氧化过程中,只能将O 2中的一个O 原子加入到NH 3中形成羟氨(NH 2OH ),另一个O 原子形成H 2O ,因此需要提供额外的一对电子.除了NH 3外,AMO 还可以氧化C -H 键和C =C 键.编码AMO 的基因簇amo 至少含有3个基因(amo A ,amo B 和amo C ),它们位于一个操纵子中[22],其排列顺序为amo C 、amo A 、amo B.不同种之间的amo 基因的排列相同且具有很高的相似性[23],在一个细胞中一般含有3个拷贝的amo [24],且不同拷贝之间具有很高的保守性(>99%)[25].在欧洲亚硝化单胞菌中,amo 基因的转录有3种不同的mRNA 产物[26],其一对应于amo C ,其二对应于amo AB ,其三对应于amo CAB ,或是源于mRNA 的加工过程,或是源于不同的转录起始位点.通过突变研究表明,amo 基因的3个拷贝都是功能型的,但表达的程度不同[27].这些基因受氨及亚硝酸的诱导表达.图3 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氨氧化机制[9]Fig.3 Mechanism of ammonia oxidation by anaerobicammonium oxidizing bacteria [9]3.2 羟氨氧化还原酶(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 ,HAO )HAO 是一种有相同亚基(M r =64×103)构成的三聚体细胞周质蛋白[21],它可以氧化羟氨,并释放出2对电子,其中一对直接用于NH 3的氧化过程,另一对用于细胞物质的合成以及A TP 的产生.对于羟氨氧化酶基因(hao )研究得较为详细的是欧洲亚硝化单胞菌的hao 基因,长度为1710bp ,受氨及亚硝酸的诱导表达,转录为一个单顺反子的mRNA [28],与其他细胞周质蛋白一样,该基因也编码有一个18~24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前导肽,该前导肽在HAO 的转运和成熟过程中被切除.欧洲亚硝化单胞菌中含有3个hao 基因拷贝[29],且它们相距甚远;除了一个拷贝的一个核苷酸外,3个拷贝的编码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样,只是在它们的编码区上游的序列有些差异.从AMO 和HAO 两种酶的作用特性可以预见亚硝化过程的低速和产能的低效率,由此极大地限制了亚硝化细菌生长的速率.3.3 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nitrite oxidoreductase ,NOR )NOR 也是由3个不同亚基组成的三聚体膜结合蛋白复合体[30],s 个亚基的M r 分别为116×103(NorA ),65×103(NorB )和32×103(NorX ),NOR 复合体还含有铁、钼、硫和铜离子,是一直径为95±30≅的颗粒.NOR 可以催化亚硝酸盐的氧化,也可以催化硝酸盐的还原.NOR 在亚基组成和催化硝酸盐还原上与异化硝酸盐还原酶非常相似[31].nor 基因簇中含有3个基因(nor A ,nor B 和nor X ),DNA 序列分析表明,他们在染色体上相邻排列:nor A 、nor X 、nor B ,组成一个操纵子[32],受亚硝酸及硝酸诱导表达.nor A 约为3325 4期刘志培等: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000bp、nor X为648bp、nor B为1539bp.由nor B推测的NorB含有4个与细菌的铁氧化还原蛋白的铁-硫中心非常同源的半胱氨酸残基串.nor A和nor B与大肠杆菌的异化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r A、nr Z的α亚基和β亚基有较高的相似性,在氨基酸序列上分别可以达到60%和65%的相似性.3.4 类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2like en2zyme)尚未分离纯化得到这类酶,只是根据厌氧氨氧化的底物和产物分析,以及反应特性确定有这样类似的酶类存在[33],他们具有与氨单加氧酶类似的功能,可以催化NO+NH3+3H++ 3e—→N2H4+H2O或催化HNO+NH3→N2H4+H2O.3.5 类羟氨氧化还原酶(hydroxylamine oxidoreduc2tase2like enzyme)这类酶的研究进展与类氨单加氧酶类似,也是根据一些实验结果确定他们的存在[24],可以催化N2H4→N2+2H++2e—.4 展望我国在硝化作用的研究中至今还仅停留在菌种的分离、纯化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34~35],很少涉及硝化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工作.不仅与应用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而且与国外研究水平的差距也很大.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4.1 高效硝化菌的分离筛选,特别是耐受高浓度氨氮或对极低浓度氨氮具有高效亲和力菌株的分离筛选.目前针对高氨氮的焦化废水等以及极低氨氮的养殖废水等的处理还缺乏有效方法和菌种.4.2 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即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有目的地选择研究对象研究硝化过程的微生物生态结构和生态机制,为提高废水(污水)的脱氮处理效率提供理论指导.4.3 自养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既在理论上阐明自养硝化微生物的机制,克隆硝化过程相关酶的基因,通过酶基因的改造,改善酶对氨的亲和力,提高硝化作用的速度和效率.或将这些基因克隆到异养微生物中进行高效表达,构建基因工程菌.4.4 异养硝化作用(异养氨氧化和亚硝酸盐氧化)的研究,包括异养硝化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应用、异养氨氧化的生理生化条件与机制、酶学机理、异养氨氧化和亚硝酸氧化还原酶基因的克隆等.4.5 厌氧氨氧化研究,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可以在厌氧条件下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氨的氧化而脱氮,对于废水脱氮处理过程中,节约氨氧化过程的曝气电力消耗以及减少反硝化过程提供还原力的碳源的投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这方面国内已经开始了研究工作,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从工程应用、生态学及微生物学等角度加大力度进行研究,争取有所突破,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占有一席之地.R eferences1 Buchanan RE,G ibbons N E.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2 riology.8th Ed.Baltimore:The Williams and Wilkins Company,1974 2 Holt J G,Krieg NR,Sneath PHA,Stalely J T,Williams ST.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9th Ed.Baltimore:TheWilliams and Wilkins Company,1994.447~4503 Castignetti D,Hollocher TC.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 among deni2 trifiers.A ppl Envi ron Microbiol,1984,47:620~6234 Daum M,Z immer W,Papen H,K loos K,Nawrath K,Bothe H.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mmonia oxi2 dation of the heterotrophic nitrifier Pseudomonas puti da.Curr Micro2 biol,1998,37(4):281~2885 Moir J W,Crossman LC,Spiro S,Richardson DJ.The purification of ammonia monooxygenase from Paracoccus denit rif icans.FEBS L ett, 1996,387:71~746 Anderson IC,Poth M,Homstead J,Burdige D.A comparison of NO and N2O production by the autotrophic nitrifier Nitorsomonas europaea and the heterotrophic nitrifier A lcaligenes f aecalis.A ppl Envi ron Mi2 crobiol,1993,59(11):3525~35337 Tate RL3rd.Nitrification in histosols:a potential role for the het2 erotrophic nitrifiers.A ppl Envi ron Microbiol,1977,33:911~914 8 Graaf AA,Mulder A,Bruijn P,Jetten MSM,Robertson LA,Kuenen J G.Anaerobic oxidation of ammonium is a biological mediated process.A ppl Envi ron Microbiol,1995,61:1246~12519 Jetten MSM,Strous M,Pas-Schoonen KT,Schalk J,Dongen U G J M,Graaf AA,Logemann S,Muyzer G,Loosdrecht MCM,Kue2 nen J G.The anaerobic oxidation of ammonium.FEMS Microbiol Rev,1999,22:421~43710 Egli K,Fanger U,Alvarez PJJ,Siegrist H,Meer J R,Zehnder AJB.Enric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ammox bacterium from a ro2 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 treating ammonium-rich leachate.A rch Microbiol,2001,175:198~20711 Toh SK,Webb RI,Ashbolt NJ.Enrichment of autotrophic anaerobic ammonium2oxidizing consortia from various wastewaters.Microb Ecol,2002,43:154~16712 Head IM,Hiorns D,Embley TM,McCarthy AJ,Saunders J R.The phylogeny of autotroph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s determined by analysis of16S ribosomal RNA gene sequences.J Gen Microbiol, 1993,139:1147~115313 Bock E,K oops HP.The genus Nit robacter and related genera.In Balows A,Trüper HG,Dworkin M,et al ed.The Prokaryotes.2nd ed.New Y ork:Springer Verlag,1992.2302~230914 Lipski A,Spieck E,Makolla A,Altendorf K.Fatty acid profiles of nitrite2oxidizing bacteria reflect their phylogenetic heterogeneity.S ystA ppl Microbiol,2001,24(3):377~38415 Voytek MA,Ward BB.Detection of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 of the beta-subclass of the class proteobacteria in aquatic samples with the PCR.A ppl Envi ron Microbiol,1995,61(4):1444~1450 16 Hiorns WD,Hastings RC,Head IM,McCarthy AJ Saunders J R Pickup RW,Hall GH.Amplification of16S ribosomal RNA genes of autotroph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demonstrates the ubiquity of Nit rosospi ras in the environment.Microbiol,1995,141:2793~280017 McCaig AE,Phillips C J,Stephen J R,K owalchuk GA,Harvey SM, Herbert RA,Embley TM,Prosser J I.Nitrogen cycling and commu2 nity structure of proteobacterialβ2subgroup ammonia-oxidizing bac2 teria within polluted marine fish farm sediments.A ppl Envi ron Mi2 crobiol,1999,65:213~22018 Hastings RC,Saunders J R,Hall GH,Pickup RW,McCarthy AJ.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to a seasonal study of425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10卷ammonia oxidation in a eutrophic freshwater lake.A ppl Envi ron Mi2 crobiol,1998,64:3674~368219 Bartosch S,Wolgast I,Spieck E,Bock E.Identification of 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with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cognizing the nitrite oxidoreductase.A ppl Envi ron Microbiol,1999,65:4126~4133 20 Daims H,Nielsen JL,Nielsen PH,Schleifer KH,Wagner M.In sit u characterization of Nit rospi ra2like nitrite2oxidizing bacteria activ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A ppl Envi ron Microbiol,2001,67: 5273~528421 Arp DJ,Sayavedra-Soto LA,Hommes N G.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ammonia oxidation by Nit rosomonas europaea.A rch Microbiol,2002,178:250~25522 Alzerreca JJ,Norton J M,K lotz M G.The amo operon in marine, ammonia2oxidizingγ2proteobacteria.FEMS Microbiol L ett,1999, 180:21~2923 K lotz M G,Norton J M.Sequence of an ammonia monooxygenase sub2 unit A—encoding gene from Nit rosospi ra sp.NpAV.Gene,1995, 163:159~16024 K lotz M G,Norton J M.Multiple copies of ammonia monooxygenase (amo)operons have evolved under biased AT/GC mutational pres2 sure in ammonia2oxidizing autotrophic bacteria.FEMS Microbiol L ett,1998,168:303~31125 Norton J M,Alzerreca JJ,Suwa Y,K lotz M G.Diversit y of ammonia monooxygenase operon in autotrophic ammonia2oxidizing bacteria.A rch Microbiol,2002,177:139~14926 Sayavedra2Soto LA,Hommes N G,Alzerreca JJ.Transcription of the amo C,amo A,and amo B genes in Nit rosomonas europaea and Ni2 t rosospi ra sp.NpAV.FEMS Microbiol L ett,1998,167:81~8827 Stein L Y,Sayavedra2Soto LA,Hommes N G,Arp DJ.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amo A and amo B gene copies in Nit rosomonas eu2 ropaea.FEMS Microbiol L ett,2000,192:163~16828 Sayavedra2Soto LA,Hommes N G,Arp DJ.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ene encoding 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 in Nit rosomonas eu2 ropaea.J Bacteriol,1994,176:504~51029 Hommes N G,Sayavedra2Soto LA,Arp DJ.Transcript analysis of multiple copies of amo(encoding ammonia monooxygenase)and hao (encoding hydroxylamine oxidoreductase)in Nit rosomonas europaea.J Bacteriol,2001,183:1096~110030 Sundermeyer2K linger H,Meyer W,Warninghoff B,Bock E.Mem2 brane2bound nitrate oxidoreductase of Nit robacter:evidence for a ni2 trate reductase system.A rch Microbiol,1984,140:153~15831 Hochstein L I,Tomlinson GA.The enzymes associated with denitrifi2 cation.A nnu Rev Microbiol,1988,42:231~26132 K irstein K,Bock E.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 robacter hamburgensis nitrite oxidoreductase and Escherichia coli nitrate re2 ductases.A rch Microbiol,1993,160:447~45333 Hooper AB,Vannelli T,Bergmann DJ.Enzymology of the oxidation of ammonia to nitrite by bacteria.A ntonie van L eeuwenhoek,1997, 71:59~6734 Zhang L H(张玲华),Kuang ZS(邝哲师),Zhang BL(张宝玲).Re2 search on enrichment and isolation techniques for hige2efficient ni2 trobacteria.Acta A gric Zhejiang(浙江农业学报),2002,14(6): 248~35035 Wang Y(王艳),Li DP(李大平),Wang XM(王晓梅),Liu SG(刘世贵).Preliminary study of characterisitics of a special Nit rosomonas.Acta Microbiol Si n(微生物学报),2003,43(1):94~98525 4期刘志培等: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

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

探究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摘要:水体污染的因素有很多种,如,生活上的废水,工厂中排除的污水等都会导致水体的氮污染。

反硝化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水的脱氮复原有着很大的帮助,他能够把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或者是硝酸盐氮还原成氮气,然后进入大气,来建设污水中的含氮污染的浓度,是水质得到一定的修复。

所以反硝化微生物的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就反硝化微生物在污水脱氮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探究。

关键词:反硝化微生物污水脱氮研究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r1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脱氮的微生物在被污染的水体恢复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污水里面含氮的有机物会通过异养菌氨化的作用而变成了氨氮,在通过硝化菌的硝化功能变成了亚硝酸烟弹与硝酸盐氮,然后会通过反硝化的微生物功能把亚硝酸盐氮或者是硝酸盐氮欢迎成一氧化氮或者是氧化氮,最后变成了氮气,融入到了大气中,用来减少污水体里面含氮的污染物浓度。

反硝化微生物的功能在污染水体的脱氮里占有非常关键的位置,所以,需要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水体中的氮污染和反硝化的微生物水中的氮浓度如果超出了水体自身的净化标准,达到了破坏水的原来存在的使用价值的程度就会出现水体的氮污染。

现在,水中的氮污染都通常形成在养殖的水中,地下水和江河中。

农药和化肥的流失所形成的污水、养殖方面的污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排放水,工业方面的废水等都会引发水的氮污染。

反硝化的过程通常都出现在自然的各个环境里,如,合流、水库、海洋、土壤等。

反硝化的微生物能够减少污水里面的氮含量的污染浓度,降低由于硝酸盐或者是亚硝酸盐的沉淀对生物形成的有毒因素,降低富营养现象的产生率,对水质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各个生态地区的环境都有着差异,它的反硝化微生物的类型、反硝化的速度以及生长中的重要影响要素也各不相同。

反硝化微生物的种类反硝化细菌的类型有很多,大概有五十个属,一百三十个种。

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反硝化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可奈瑟菌科、硝化细菌科、红螺菌科、芽孢杆菌科、纤维粘菌科、、螺菌科、根瘤菌科、盐杆菌科等。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水体中氮污染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氮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和生活废水中的氮化合物过多导致的。

氮污染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控制和处理水体中的氮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去除水体中氨氮和硝酸盐氮的方法,在水体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废水处理技术,该技术主要基于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

在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硝化细菌将氨氮快速氧化为硝酸盐氮,而反硝化细菌则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排放至大气中。

相较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等优势。

因此,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在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厌氧硝化技术、好氧反硝化技术、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厌氧硝化技术是相对较新的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其主要利用反硝化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对硝酸盐氮进行还原,从而产生亚氮和氨氮。

好氧反硝化技术则是在常规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引入了好氧环节,通过好氧环节中的反硝化细菌对硝酸盐氮进行还原,从而实现氮化合物的去除。

这两种新技术不仅提高了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的效率,还减少了能耗和设备投资成本。

另外,研究人员还关注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包括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以及其他共存微生物。

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对于进一步了解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的机制和优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关键微生物种群,从而指导工艺的改进和优化。

此外,一些新型材料的引入也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利用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微生物附着表面积,提高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细菌的附着量,进而提高处理效率。

反硝化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

反硝化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

( 中国饮用水硝酸盐含量
NO3
限量标准) , 45% 地下水硝酸盐含量 (
-
) 超过
( 主要发达国家饮用水硝酸盐含量限量
标准 ) , 个别地点硝酸盐含量 ( NO3 ) 超过 500 mg , 地下水 硝酸盐污染将 对上亿人口的 饮用 水质量安全造成威胁。我国农田反硝化脱氮损失严 重,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田化肥氮素通过不同损失 途径进入环境的氮量每年约为 1 300 万 t , 其中进 入地表水 125 万 t, 进入地下水 50 万 t, 硝化和反 硝化损失 850 万 t, 氨挥发损失 275 万 t ( 朱兆良 , 私人通讯) 。这些氮素成为地表水富营养化 , 地下 水硝酸 盐富 集, 以 及大 气 N2 O 的主 要来 源之一 , 已受到世界关注。稻田氮循环研究表明由反硝化微 生物所引起的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湿地中氮素流失 的主要原因, 以分子态氮气进入大气。 2 研究环境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方法 反硝化微生物是一个生理类群 , 广泛分布于土 壤、淤泥、水体等自然环境。在分类单元上主要分 布 在 Pseudomonaceae 、 Neisseriaceae 、 Nitrobacteraceae 、 Rhodospirillaceae 、 Bacillaceae 、 Cytophagaceae 、 Spirileaceaee 、 Rhizobiaceae 、Halobacteriaceae 等科[ 8] 。 传统理论认为反硝化微生物均为细菌, 在嫌气条件 下进行反硝化作用。 1991 年 Shoun 等发现 Fusarium oxysporum 在厌氧条件下可以把硝酸盐和亚硝 酸盐 还原成 N2O, 从而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 9] 。后来发 现反硝化过程广泛存在于真菌的半知菌纲、子囊菌 纲和担子菌纲; 很多放线菌 Frankia 属

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

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

反硝化细菌研究进展引言反硝化细菌是指在环境中能够将硝酸盐(NO3-)还原为氮气(N2)的微生物。

这些细菌在环境生态平衡和氮循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反硝化细菌也在工业应用中具有潜在的价值。

因此,对反硝化细菌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

本文将概述反硝化细菌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成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现状1、反硝化细菌的分类反硝化细菌属于变形菌门,包括多种科、属和种。

其中,常见的反硝化细菌有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节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颤杆菌属等。

这些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水体和植物根际等环境中,且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

2、反硝化细菌的生理特征反硝化细菌多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呈杆状或球状,具有鞭毛和荚膜。

这些细菌以有机物为碳源,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呼吸作用。

在生长过程中,反硝化细菌能够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并释放能量。

3、反硝化细菌的生态环境反硝化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尤其在土壤和水体中分布较多。

这些细菌在氮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反硝化细菌还在污水处理、农业生产等工业应用中具有潜在价值。

研究方法1、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是反硝化细菌研究的基础手段,包括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等步骤。

通过选择适合的培养条件,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反硝化细菌的纯培养,进而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2、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反硝化细菌。

例如,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可以揭示反硝化细菌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关系;通过宏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方法,可以研究反硝化细菌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机制。

3、代谢组学方法代谢组学方法是通过研究细胞代谢产物的变化来解析生命活动的过程。

在反硝化细菌研究中,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具体过程以及相关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

《2024年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范文

《基于宏基因组的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污水处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反硝化除磷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同时去除氮、磷等污染物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该技术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因此,研究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进行研究,以期为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反硝化除磷系统中的微生物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采集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样品,进行DNA 提取、测序及宏基因组数据分析。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微生物的种类、丰度及功能等信息。

同时,结合实验数据与文献资料,对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基因表达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反硝化除磷系统微生物多样性分析1. 微生物种类与丰度通过对宏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存在多种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古菌。

其中,细菌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种类,如具有反硝化功能的硝化细菌和具有除磷功能的磷酸盐积累细菌。

2. 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反硝化除磷系统中,不同区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

进水区主要以一些能够适应恶劣环境的细菌为主,如好氧自养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而在缺氧区和厌氧区,则以具有反硝化和除磷功能的细菌为主。

此外,系统中还存在一些古菌,它们在维持系统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微生物功能分析1. 反硝化功能反硝化除磷系统中的微生物具有强大的反硝化功能。

这些微生物通过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实现脱氮的目的。

同时,在反硝化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机物和能量,为其他微生物提供营养来源。

2. 除磷功能系统中的磷酸盐积累细菌具有强大的除磷功能。

它们通过吸收和储存磷酸盐,实现污水中磷的去除。

此外,这些细菌还能将磷酸盐转化为细胞内的有机成分,从而实现磷的生物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为北京地区地下水两种主要污染物之一
[ 6]
。中国
农业科学院在北京、山东、陕西、河北、天津等地 20 个县 600 多 个点位的抽样调查 显示, 在北 方集 约化 的 高 肥 用 量 地 区 20% 地 下 水 硝 酸 盐 含 量 ( NO3- ) 超过 89 mg #L50 mg #L #L1[ 7] - 1 1
( 中5% 地下水硝酸盐含量 (
-
) 超过
( 主要发达国家饮用水硝酸盐含量限量
标准 ) , 个别地点硝酸盐含量 ( NO3 ) 超过 500 mg , 地下水 硝酸盐污染将 对上亿人口的 饮用 水质量安全造成威胁。我国农田反硝化脱氮损失严 重,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田化肥氮素通过不同损失 途径进入环境的氮量每年约为 1 300 万 t , 其中进 入地表水 125 万 t, 进入地下水 50 万 t, 硝化和反 硝化损失 850 万 t, 氨挥发损失 275 万 t ( 朱兆良 , 私人通讯) 。这些氮素成为地表水富营养化 , 地下 水硝酸 盐富 集, 以 及大 气 N2 O 的主 要来 源之一 , 已受到世界关注。稻田氮循环研究表明由反硝化微 生物所引起的反硝化作用是土壤、湿地中氮素流失 的主要原因, 以分子态氮气进入大气。 2 研究环境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方法 反硝化微生物是一个生理类群 , 广泛分布于土 壤、淤泥、水体等自然环境。在分类单元上主要分 布 在 Pseudomonaceae 、 Neisseriaceae 、 Nitrobacteraceae 、 Rhodospirillaceae 、 Bacillaceae 、 Cytophagaceae 、 Spirileaceaee 、 Rhizobiaceae 、Halobacteriaceae 等科[ 8] 。 传统理论认为反硝化微生物均为细菌, 在嫌气条件 下进行反硝化作用。 1991 年 Shoun 等发现 Fusarium oxysporum 在厌氧条件下可以把硝酸盐和亚硝 酸盐 还原成 N2O, 从而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 9] 。后来发 现反硝化过程广泛存在于真菌的半知菌纲、子囊菌 纲和担子菌纲; 很多放线菌 Frankia 属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2)
反硝化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
孙建光1, 2 , 高俊莲3 , 马晓彤1, 2 , 徐 晶1, 2 , 姜瑞波1, 2 100081; 100081; 100089) ( 11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 北京 2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3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反硝化在传统意义上被定义为某些细菌在无氧 或微氧条件下以 NO
3-
或 NO
2-
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呼 或 NO2- 还原为 N2O
反硝化作用是自然界江河湖海实现自体净化的主要 途径。治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关键在于治理地表水 的氮素富营养化, 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微生物 反硝化脱氮。研究我国江河湖泊以及农田反硝化微 生物, 对治理水环境污染、改善我国城镇居民饮用 水质量、以及减少农田氮肥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的水体富营养污染、 农田氮肥损失及其与 反硝化微生物的密切关系 我国的江河湖海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水环境治 理耗资巨大。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人口 的迅速膨胀 , 农业集约化程度的高速增长 , 我国许 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近海海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 的污染 , 水体的氮素富营养化问题急剧恶化[ 2] 。太 湖、巢湖已进入富营养化状态, 水质总氮指标等级 已达劣五类[ 3] 。洪泽湖、洞庭湖、鄱阳湖和一些主 要的河流水域如淮河、汉江、珠江、葛洲坝水库、 三峡库区也同样面临着富营养化的威胁。根据世界 银行和中国有关专家的研究 , 水污染在中国造成的 经济损失约占 GDP 的 11 46% ~ 2184% [ 4] , / 十五0 期间用于包括水污染治理的环境整治的投资规划为 7 000 亿元 , 已达到中国 GDP 的 1% [ 5] 。城市地下 水是重要的饮用水资源 , 目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已 经对城市的饮用水安全造 成了威胁。如北京市约 50% 饮用水资源取自 地下水, 据 北京市环 保局对 ) 7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7( 2) 用反转录 PCR ( RT - 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技术分析亚硝酸还原酶 nirK 和 nirS 基因在根际土 壤的分布, 从而分析豆 科植物根际的 反硝化微生 物。结果在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 nirK 基因, 但 没有检测到 nirS 基因。采用 RFLP 和 DGGE 进一步 分析显示豆科植物根际的反硝化微生物种群随植物 的品种而显著变化 [ 25] 。英国学者从 Colne 河底沉积 物中提取 mRNA, 通过反转录 PCR ( RT - PCR) 表 达分析了 5 个反硝化基因硝酸还原酶 ( narG 和 na pA ) 、亚硝酸还原酶 ( nirS 和 nirK ) 和氧化亚氮还原 酶 ( nosZ ) , 检测 到了 nirS 和 nosZ 基因的 mRNA, 但未检测 到其它基因 [ 26] 。Henry 等 以 nirK 为目标 基因 , 开发出了用 real- time PCR 技术定量分析土 壤中反硝化细菌的方法 [ 27] , 这一方法可以线性测 定土壤环境中 10 以内 nirK 基因, 灵敏度达到 10 。 结果显 示被测土壤样品的 nirK 基因数 量在 917 @ 104 至 319 @ 106 拷贝每克土样。对 56 个 nirK 基因 序列系统学分析, 显示多数基因序列与目前已知的 可培 养 反 硝 化 微 生 物 的 nirK 基 因 序 列 不 同。 Gr ntzig 等以 Pseudomonas stutzeri 的 nirS 为目标基因 设计引物, 用 real- time PCR 技术对环境样品中的 反硝化细菌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在 1 到 106 拷贝的范围内定量测定均为线性关系 ( r 2 = 01 999) , 用 此 方法 可 以准 确 测定 环 境中 的 Pseu domonas stutzeri 基因 nirS 丰度 [ 28] 。 21 4 GC- FAME、 FISH 及 16S rRNA 技术研究反硝 化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Wang 和 Skipper 采 用脂 肪酸 甲基 酯 色谱 分析 ( GC - FAME, chromatography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和 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了草坪根际的反硝化微 生物 [ 29] , 主要的 反硝化微 生物类群 为 Bacillus 和 Pseudomonas 。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可以达到 60% 。分 别在 74% 和 15% 的反硝化微生物中检测到了亚硝 酸还原酶基因 nirK 和 nirS, 在全部反硝化微生物中 都检测到了氧化 亚氮还原酶基因 nosZ 。在非反硝 化微生物中没有检测到 nirK 和 nirS , 但检测到了 nosZ 基 因。 荧光 原 位 杂交 ( FISH,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技术也被用来检测活性污泥中的 反硝化微生物, 证明优势微生物为 Beta - proteobac teria [ 30] 。此外, 16S rRNA ( rDNA) 的全序列被用来 分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群体结构, 并且 被克隆到 pGEM- T 载体上进行荧光标记样品的原 位杂交, 结果 显示活性 污泥中 的优势 菌群是 B) 9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5 眼 水源井 的抽样 监测 , 地下水 硝酸盐 超标 率 231 4% , 硝酸盐超标面 积 1461 8 km , 硝酸盐已 经
2
2007( 2) N2
NO3 -
Nar
NO2 -
Nir
NO
Nor
N2 O
Nos
催化这 4 步反应的酶分别是硝酸 还原酶 ( ni trate reductase) 、 亚硝 酸还 原酶 ( nitrite reductase) 、 氧化氮 还原酶 ( nitric oxide reductase) 和氧 化亚氮 还原酶 ( nitrous oxide reductase ) , 它们相应 的编码 基因分别称为 nar 、 nir 、 nor 和 nos [ 7] 。其中亚硝酸 还原酶基因 nirK 和 nirS 催化反硝化过程中最关键 的一步反应 , 由亚硝酸盐转化为氧化氮的反应 , 是 反硝化微生物最为重要的功能基因。微生物被认为 是地球生物圈最重要的构成元素 , 在物质循环中起 着关键作用。在过去的 15~ 20 年中, 微生物生态 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发展。由于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 成就, 人们不必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大量的性 状测定就可以快速地直接从自然界获得未培养微生 物的基因及其序列 , 并且可以根据微生物功能基因 序列分析迅速鉴定微生物、分析微生物之间的系统 学进化关系。具体到反硝化微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多 样性研究领域,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由此推动的研究 新进展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 21 1 RFLP 技术用于研究环 境反硝化微生 物多样 性。 限制性片 段长度多态性 RFLP ( restrict ion frag 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是研究环境反硝化过程基 因多样性的有力工具。1998 年美国 Braker 实验室 通过序列比较和反复试验, 研究出了可以用来扩增 亚硝酸盐还原酶 nirK 和 nirS 基因特异性片段的引 物 , 找到了通过 PCR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 合酶链式反应 ) 扩增 nirK 和 nirS 基因的方法。他 们成功地从 Blastobacter denitrif icans 、 Alcaligenes xy losoxidans 和 Alcaligenes sp1DSM 30128 扩增到了 nirK 基因, 从 Alcaligenes eutrophus DSM 530 和 IFAM 3698 扩增到了 nirS 基因。并且在沼泽地的实地使用证 明这一方法可 以定量检测沼泽环境反 硝化细菌的 nirK 和 nirS 基 因 [ 14] 。 之 后, Braker 研 究 小 组 用 RFLP 和 DNA 杂交技术分析了华盛顿海岸沉积物中 反硝化微生物 nirS 基因多样性 , 系统学分析显示 这些新 分离的 nirS 基因 聚类为 独立 的分类 单元, 不同于已 知 的可 培 养反 硝 化细 菌 的 nirS 基 因序 列[ 15] 。美国密执安大学对森林和沼泽地反硝化微 生物 nirK 和 nirS 基因进行的 RFLP 分析表明, nirS 较 nirK 更具 遗传多样性, 而且发现了 许多未曾报 道过的 nirS 基因序列 [ 16] 。Mounier 等用 RFLP 对 738 个硝酸还原酶基因 narG 克隆和 713 个氧化亚氮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