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一)、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称肉毒梭菌,属于厌氧性的梭状芽孢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形成芽孢,由于芽孢比营养体宽,故呈梭状。无荚膜,但有鞭毛。
肉毒梭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当pH低于4.5或大于9.0时,或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55℃时,肉毒梭菌芽胞不能繁殖,也不产生毒素。各型肉毒梭菌芽胞对热抵抗力有一定差异,但一般而言,对热抵抗力较强,干热180℃5~15分钟,或湿热100℃3小时,或高压蒸汽121℃1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肉毒梭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病原菌中热抵抗力最强的菌种之一,所以罐头杀菌效果如何,一般以该菌作为指示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含水分较多的中性或弱碱性食品适于肉毒梭菌生长和产生毒素。反之,食物的性质偏酸,水分含量少或食盐浓度在8%以上,可抑制该菌的生长和毒素的形成。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将肉毒毒素分为A、B、C 、D、E、F、G型,引起人类中毒的有A、B、E、F型,其中A、B型最为常见。
(二)、食品中肉毒梭菌的来源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粮谷、豆类等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A型菌多分布于山区和未开垦的荒地;B型多分布于草原区耕地;E型多分布于土壤、湖海淤泥和鱼类肠道中;F型
分布于欧、亚、美洲海洋沿岸及鱼体。
我国肉毒中毒多发地区新疆土壤中该菌检出率为22.2%,未垦荒地该菌检出率为28.5%,该地区粮谷、豆类及其发酵制品并有厌气条件者该菌检出率分别为12.6%和14.88%。该地区菌型分布以A型占多数,B型及A、B混合型次之,E型较少。
我国发生的肉毒梭菌食物中毒,91.48%由植物性食品所引起,8.52%由动物性食品所引起。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家庭自制的豆酱、臭豆腐为最多,其次为面酱和豆鼓等。此外,肉类罐头、腊肉、熟肉等也可引起中毒。
食物中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土壤、尘埃及粪便。尤其是带菌土壤可污染各类食品原料。受肉毒梭菌芽胞污染的食品原料在家庭自制发酵食品、罐头食品或其它加工食品时,加热的温度及压力均不能杀死肉毒梭菌的芽胞。此外,食品在较高温度、密闭环境(厌氧条件)中发酵或装罐,提供了肉毒梭菌芽胞成为繁殖体并产生毒素的条件。食品制成后,一般不经加热而食用,其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引起中毒的发生。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大部分发生在3~5月,其次为1~2月。自1896年Van Ermengein首次报道荷兰因火腿引起肉毒中毒暴发,并分离出肉毒梭菌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报告本病。我国吴朝仁等1958年报道新疆察布查尔县由于食用面酱半成品(米送乎乎)引起肉毒毒素中毒之后,相继报告该地区由臭豆腐及其它发酵食品等引起的肉毒中毒事件。
0.9及低盐、缺氧时不冷藏放置一段时间。在食品加工中已采用物理、化学处理以杀死或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另外,由于肉毒毒素不耐热,因而食品中如有毒素存在,加热可使毒素破坏,一般在80℃下加热30至60分钟或使食品内部温度达到100℃并持续10分钟即可破坏肉毒毒素。肉毒梭菌在食品中生长适宜条件为:pH>4.6、水分活度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