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合集下载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与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与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治与分析目的探究与分析2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对2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定病情后,制定相关治疗方案,探究该治疗方案下的患儿康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儿在血象及病毒学检查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行脑脊液检查的患儿结果均显示异常,主要变现为脑脊液颜色透明,糖及氯化物正常,压力高同时伴有蛋白及细胞数轻度增高。

脑电图检查显示:10例患儿出现轻度异常,占50.00%;8例患儿出现中度异常,占40.00%;2例患儿正常,占10.00%;该组患儿的脑电波异常总人数为18人,占90.00%。

该组患儿的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患儿经及时的治疗后,并对其进行随访后发现,治愈出院后19例患儿均无后遗症表现,占95.00%,其中1例出现运动障碍并发症,占5.00%,患儿康复人数较运动障碍并发症患儿数多,多9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标签: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辅助检查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当病毒感染仅累及脑膜时称为病毒性脑膜炎,当感染仅累及脑实质时称为病毒性脑炎,而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不同的患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80%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等。

为探究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我院现针对小儿病毒性脑炎20例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20例作为此次临床研究对象,该组患儿均符合第七版《儿科学》中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脑炎35例临床分析

病毒性脑炎35例临床分析

根据意识障碍、呼吸、眼球运动、瞳孔对光反应、运动体征等将脑中
心疝分 以下4 。间脑 期 :嗜睡 或昏迷 。中脑一桥脑 上部期 :昏迷 , 期 瞳孔 正常或轻 度扩大 。桥脑 下部一 延髓 期 :昏迷 ,瞳孔 中度 扩大 ,光 反应 消失 ,压 眶去大 脑 强直不 明显 ,四肢 弛缓 ,有 时下肢 屈 曲。延
免影响病情 的观察 。
3 _ 2手术治疗
以青 壮年容 易 出现 。 中心疝 也称 为脑 中轴 移位 。其病 理基 础是幕 上 占位性病变压 迫脑 中线结 构,包括丘脑 、基底 节、第1脑 室、丘 脑下 I I
部 、脑 干等 ,并使之 向下移位、疝 出,造成 以上组织损害 ,由此产生 临床症 状有顺序性变 化的一组综合征 。症状 出现的顺序先 是间脑 ,中 脑 ,桥 脑 ,最后 出现 延髓 损害的症状 ,此类患者在临 床上 多无明显定 位体征 ,当脑疝累 及间脑时则 出现意 识模糊 ,累及 中脑 时昏迷加深 ,
进行性加重者 应及时给予手术 治疗。而对于G S C 评分 在1 ~l分 之间 0 5 的患者 除遵循上述指征外 ,还应结合年龄、头部C 及症状 来选 择手术 T 时机 。对于青 壮年患者如烦躁 明显 ,虽使用甘 露醇等脱水药 ,但临床 症状 无明显 改善且 头部C 示脑 挫伤及 脑水肿 范围达 到视丘 下部者 , T
双额 叶脑挫裂伤患者血 肿 占位 、挫伤 脑组织及周 围严 重脑水肿是 致颅 内高压 的重要 因素 ,但血 肿大小并不是手术选择 的绝对指征 ,多
瞳孔大小不等 或双 侧瞳孔散大 ,无光反射 ,呈去大脑强直状态 。pu l m
数患 者头部 C 显示血肿 增加 不明显 ,而脑水 肿增加 明显 ,因此 占位 T 效应 体积 计算应 为 :血 肿+ 挫伤 脑组织 + 水肿范 围 ,故 不能 以意识 状

中医针灸治疗病毒性脑炎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病毒性脑炎病案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针灸治疗病毒性脑炎病案分析专题报告张*,女,49岁,初诊日期:202*年1月7日。

主诉:反应迟钝伴语言不利14天。

病史:202*年12月20日患者感冒后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达38-40℃,考虑为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治疗,4天后患者突发精神障碍,表现为行为异常,幻觉,语言错乱,查颅脑MR示:左侧颞叶、额叶低密度灶,诊断为病毒性脑炎,遂入天津医大总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清亮,脑电图示:颞叶、额叶呈周期性棘波及慢波。

治以脱水降颅压、抗病毒、激素抗炎、改善脑代谢等治疗,经治疗患者体温复常,遗留认知障碍、语言及行为功能等异常。

为求进一步治疗而入我院针灸科。

现症见:神清,精神可,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问答切题,回忆信息能力受损,思维僵化,言语断续不流畅,四肢肌力可,动作迟缓,纳差乏力,二便正常。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上下肢肌力5级,舌胖嫩苔薄白,脉弦滑。

颅脑MR示:左侧颞叶、额叶低密度灶;脑电图示:颞叶、额叶呈周期性棘波及慢波。

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中医诊断:呆症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补益脑髓。

针灸取穴:以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为主,配以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上星透百会、印堂、四神聪、廉泉、合谷(双)、太冲(双)。

治疗过程:操作:常规消毒,取双侧内关,进针0.5~1寸,施捻转提插泻法;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针刺0.3~0.5寸,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进针1寸,行提插补法;风池、完骨、天柱直刺1寸,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上星用3寸毫针沿皮透刺百会穴,行小幅度捻转补法,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行轻雀啄泻法;四神聪直刺0.3~0.5寸,行捻转补法,廉泉向舌根方向刺入1.5~2寸,行提插泻法,合谷、太冲直刺0.5~1寸,行提插泻法。

留针30分钟。

每日针刺1次,1周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2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回忆信息能力大致恢复,语言清晰流利,问答切题,生活可自理。

病毒性脑炎病历范文

病毒性脑炎病历范文

病毒性脑炎病历范文病历。

患者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教师住址,XX市XX区XX街XX号。

主诉,头痛、发热、意识模糊1周。

现病史,患者1周前开始出现头痛、发热症状,伴有意识模糊。

起病时无明显诱因,未及时就诊。

症状逐渐加重,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

患者家属发现患者言语不清,行走不稳,遂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

否认手术史、外伤史。

否认输血史、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否认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模糊,对答不理。

生命体征,体温38.5℃,脉搏11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mmHg。

头颅,头颅无畸形,无颅内压征。

神经系统,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减弱。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

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100×10^6/L,蛋白质 1.2g/L,葡萄糖3.0mmol/L。

病毒检测,脑脊液乙型脑炎病毒核酸阳性。

诊断,病毒性脑炎。

治疗方案,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疗、降颅内压、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随访,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头痛、发热症状缓解,神志逐渐清晰。

出院后继续口服抗病毒药物,定期复查脑脊液。

至今未见复发。

病历医生,李四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以上为张三患者的病历,经过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神志逐渐清晰,目前病情稳定,出院后继续口服抗病毒药物,定期复查脑脊液。

希望患者能够继续配合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定期复诊,祝患者早日康复。

小儿病毒性脑炎20例临床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20例临床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20例临床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多无后遗症。

而脑电图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在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方面有重要价值。

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20例,做过脑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毒性脑炎患者20例,均符合《儿科学》第7版的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

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12岁。

临床表现:20例均有发热、呕吐;头痛、精神差16例;抽搐2例,有脑膜刺激征12例。

辅助检查:全部病例均3天内做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其中12例做过腰椎穿刺行脑脊液检查,8例家属拒绝腰椎穿刺。

检查结果:20例头颅CT检查均未见异常;12例做过脑脊液检查均异常,表现为脑脊液清,压力高,蛋白、细胞数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20例脑电图检查:10例轻度异常,8例中度异常,2例正常,脑电图异常率90%。

治疗:全部病例均抗炎抗病毒治疗;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并降温止惊,应用能量合剂营养脑细胞等治疗。

结果经及时治疗,20例均治愈出院,无后遗症。

讨论小儿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是儿科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其中脑脊液检查对病毒性脑炎诊断特别重要。

但近几年,独生子女较多,家属过于疼爱孩子,由于腰穿的痛苦且有一定风险,许多患儿父母误以为腰穿是“穿骨髓”,多数签字拒绝此项检查。

此时,脑电图检查尤为重要。

本组20例患儿头颅CT检查无异常;12例做过脑脊液检查,8例拒绝脑脊液检查;18例脑电图检查异常;20例治愈无后遗症。

体会:①近几年小儿病毒性脑炎,症状不典型,应及早做脑脊液及脑电图检查。

②诊断病毒性脑炎除症状体征外,脑脊液检查诊断价值较大。

③在家属拒绝腰穿情况下,应及早做脑电图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较为重要,而且无创伤、患儿家属易接受。

④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诊断价值较头颅CT大。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20170618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20170618

讨论
1、患者抗病毒治疗选用更昔洛韦是否合理? 如不合理该选什么?应何时开始应用?用法 用量?疗程? 2、病毒性脑炎患者糖皮质激素该如何应用? 3、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病因?抗癫痫药物 的治疗选择及用药疗程?
一例病毒性脑炎的病例讨论
病例特点-基本信息
张志英,女,70岁,156cm/55kg。 住院号:01426533 住院时间:2017年5月17日~2017年5月31日 主诉: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12天。
病例特点-现病史
患者12天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牙关 紧闭,持续数分钟,半小时后意识可稍恢复,每日发作1-2次。无言 语不清及肢体活动不灵,无饮水呛咳,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 10日前于外院就诊,予以抗炎、抗惊厥治疗,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 5天前患者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5℃,予以退热治疗后,患者体温 恢复正常,未再发热。3日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发作明显频繁,每 日可发作7-8次。于我院急诊就诊,查诊断为 “病毒性脑炎”,给予 脱水降颅压、抗炎、抗病毒治疗,病情较前有所好转,为进一步诊治 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嗜睡状态,食欲一般,睡眠良好,大小便正 常。
药物治疗日志- 5.12 (Day 6)
主 诉:头痛,呕吐,胡言乱语,烦躁,有癫痫发作。 生命体征:T 37.6℃;P72次/分 ;R20次/分;
Bp140/86mmHg
查 体:同前。 医师查房:分析患者病情,患者病情加重,且有癫痫 发作,给予患者加用以下药物治疗:
用药分析-降颅内压
病例特点-入院查体
T 37.6℃ P 84次/分 R 20次/Bp147/83mmHg 查体:浅昏迷状态,查体不合作。右眼瞳孔0.2cm, 左眼瞳孔未查见。一般状况可,心、肺、肝、脾未见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20170618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20170618
2017年05月15日 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2g/L, 凝血、生化等大致正常。 2017年05月14日 脑、肺CT:脑白质缺血性改变 ,双肺门多发炎症,左肺门增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双侧胸腔积液。
入院诊断
1.病毒性脑炎 2.症状性癫痫 3.肺部感 4.双眼白内障术后
初始治疗药物

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有抑酸特性,兰索拉唑其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
30% 以上,且在H+/K+-ATP 酶上有3 个结合部位,亲脂性较强,可 迅速透过壁细胞膜而转化为次磺酸和次磺酰衍生物、由此产生抑酸作用。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通常成年人一次30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 100ml溶解后,一日2次。 用药时间:推荐静滴时间30分钟,疗程不超过7天。
溶液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
奥拉西坦静脉滴注每次4.0g,每日一次,可酌情增减用量,用前加入到 100~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摇匀。对神经 功能缺失的治疗通常疗程为2周,对记忆与智能障碍的治疗通常疗程为3周。
初始治疗药物分析-抗感染
注射用头孢曲松3g+ NS100ml 静脉滴注 qd
一例病毒性脑炎的病例讨论
病例特点-基本信息
张志英,女,70岁,156cm/55kg。 住院号:01426533 住院时间:2017年5月17日~2017年5月31日 主诉: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12天。
病例特点-现病史
患者12天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牙关 紧闭,持续数分钟,半小时后意识可稍恢复,每日发作1-2次。无言 语不清及肢体活动不灵,无饮水呛咳,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 10日前于外院就诊,予以抗炎、抗惊厥治疗,患者病情无明显好转。 5天前患者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5℃,予以退热治疗后,患者体温 恢复正常,未再发热。3日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发作明显频繁,每 日可发作7-8次。于我院急诊就诊,查诊断为 “病毒性脑炎”,给予 脱水降颅压、抗炎、抗病毒治疗,病情较前有所好转,为进一步诊治 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嗜睡状态,食欲一般,睡眠良好,大小便正 常。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引言: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本文旨在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与处理能力。

一、临床特征: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特征包括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肌张力改变等。

一般情况下,患儿常伴有明显的脑膜刺激征,而神经系统体征则与病毒感染的部位和程度相关。

1.1 高热与头痛:小儿病毒性脑炎常以急性起病,高热是其常见的临床特征之一。

伴随高热,患儿还经常出现头痛的症状。

1.2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上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其程度可轻至嗜睡,重至昏迷。

1.3 抽搐: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常常伴有抽搐的表现,这是由于脑部受到炎症损害而引起的。

1.4 肌张力改变: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肌张力也常常发生改变,早期可见肌强直,而在后期则常出现肌松弛的表现。

二、诊断:准确诊断是指导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关键步骤。

实际上,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的结果综合判断而得出的。

2.1 临床表现: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医生可以从患儿的临床表现中获取对病毒性脑炎的初步认识。

2.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包括脑脊液检查和病毒感染指标检测。

脑脊液检查的结果通常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测定等指标。

2.3 影像学检查: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脑部病变的情况,进一步确认诊断。

三、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

3.1 对症治疗: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对症治疗是首要的步骤,其目的是缓解患儿的症状,保护其神经系统功能。

3.2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针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因进行的治疗手段,旨在降低病原体复制,减少炎症反应,并改善预后。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和奥司他韦等。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

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

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

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

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

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

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

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特异性的异常,或者是一个广泛性的异常。

影像学可以显示出病灶,但是有些时候没有特异性。

对于病毒性脑炎来说,它的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也就是抗病毒治疗,其他还有一些对症的治疗。

病毒性脑炎病例讨论

病毒性脑炎病例讨论

病毒性脑炎 临床表现
脑炎
3.若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 统,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躁 狂、幻觉、失语、定向力、计算力、记忆 力障碍。伴发热或不伴发热。以单纯疱疹 病毒引起者最严重。
病毒性脑炎 临床表现
脑炎
全身症状可为病原学诊断提供线索,如手 足口特异分布的皮疹提示肠病毒感染,肝 脾及淋巴结肿大提示EB病毒、巨细胞病毒 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感染则可能表现为腹 泻和躯干皮肤红斑。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 性炎症。由于病原体致病性和宿主反应过 程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的表现。若病变 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 若病变影响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 临床特征。大多数患者病程呈自限性。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由于病原体致病性和宿主反应过程的差异,形成 不同类型的表现。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病变影响大脑实质,则以病 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大多数患者病程呈自限性。
病毒性脑膜炎急性起病,可有前驱感染症状。 主要表现为: 1.发热,精神差,嗜睡。 2. 高颅压:头痛、恶心、呕吐,婴儿则烦躁不
安,易激惹,前囟隆起。 3.脑膜刺激征。 4.很少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惊厥,无局限性神
经系统体征。 病程约1~2周。
病毒性脑炎
临床表 现
脑炎
病毒性脑炎
1.大多数患儿为弥漫性大脑病变,临床表 现为:
(2)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局部复制,侵入局部 周围神经,由周围神经轴索侵入中枢神经 系统。
病毒性脑炎
发病机制
2. 病毒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1) 主要是大量病毒对脑组织的直接入侵和破 坏。
(2) 若宿主对病毒抗原发生强烈免疫反应,将 进一步导致脱髓鞘、血管和血管周围的脑 组织损害。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

01 病例分析:对病毒性脑炎的 典型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包 括发病原因、症状、诊断和 治疗等
02 讨论:针对病例进行分析讨 论,探讨病毒性脑炎的发病 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等
03 启示:从病例中总结出对病 毒性脑炎的预防、诊断和治 疗等方面的启示,为临床实 践提供参考
04 案例研究:介绍病毒性脑炎 的典型案例研究,分析案例 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病毒性脑炎的诊 断与治疗
2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方法
01
临床表现:发 热、头痛、呕 吐、意识障碍 等
02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 血清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 等
03
影像学检查: 脑部CT、MRI 等
04
诊断标准:根 据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结 果进行综合判 断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方案
01
04
其他因素:环 境因素、营养 状况等也可能 影响病毒性脑 炎的发病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时间较 长
头痛:持续性头痛,程度不一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昏迷, 甚至死亡
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语 言障碍,视觉障碍等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 征阳性等
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增多,蛋 白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 药物,如阿 昔洛韦、更 昔洛韦等
02
抗炎治疗: 使用抗炎药 物,如地塞 米松、泼尼 松等
03
抗惊厥治疗: 使用抗惊厥 药物,如苯 妥英、卡马 西平等
04
支持治疗: 保持水电解 质平衡,预 防并发症, 如呼吸衰竭、 脑水肿等
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预防
预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 数患者可能出现后遗症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概述: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常见的病毒包括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

本文将从临床诊断、治疗和病历分析等方面,对病毒性脑炎进行讨论。

一、临床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的起始过程和演变、既往病史等。

日常生活注意卫生和接触史的强调,例如是否曾接触过蚊虫等传播病毒的媒介。

2. 体格检查: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全身情况的评估,以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和脑部损害情况。

3. 辅助检查:- 临床常规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病因。

- 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压力、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等指标,在不同病毒感染下可能有不同的改变。

- 病毒学检查:采用PCR、病毒分离培养或免疫学检测等方法,寻找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

- 影像学检查:以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头颅CT等技术,观察脑部的异常改变。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包括对病毒感染的处理和对脑损害的支持性治疗。

1. 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毒的类型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例如,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治疗颅内高压,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控制惊厥等症状。

3. 其他治疗:对合并症如癫痫等进行相应的治疗。

针对患者的病情,可以考虑使用抗炎、抗惊厥等药物。

三、病历分析以下是一例病毒性脑炎的病历分析,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患者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头痛、发热、意识模糊2天病史采集:患者追溯病史,近期无外地旅行记录,没有接触传播病毒的媒介。

自述约1周前开始有发热、疲乏的症状,2天前出现头痛,且逐渐加重。

头痛伴有呕吐、意识模糊、行动不便等症状。

体格检查:患者体温38.8℃,颈项强直、肌张力增高,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意识模糊、脑神经异常和肢体运动障碍等病理反射。

神经内科病毒性脑炎诊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神经内科病毒性脑炎诊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神经内科病毒性脑炎诊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一般资料】男,27岁,农民【主诉】因发热3天入院【现病史】患者自诉3余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无咳嗽,无咳痰,体温最高达4(ΓC,畏寒,寒颤,伴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曾在外院及我院急诊治疗,静脉用药后(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今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入院,门诊拟“发热查因”收入我科【既往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睡眠、食欲欠佳,小便正常,大便2天未解,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对海鲜过敏,无药物过敏史,吸烟10余年,平均每日吸烟1-1.5包,每天约3两白酒,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查体】T:39.8℃,P:80次/分,R:20次/分,BP:133∕75mmHg,神清,口唇无紫劣,卧位,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五官端正,颈软,咽红+,双肺呼吸音粗,无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8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体征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急诊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热型为稽留热,有相对缓脉。

前胸壁及肩背部出现散在红色皮疹。

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气分析(检验科做):pHT温度校正7.393;二氧化碳氧分压温度校正36.6mmHg;氧分压温度校正56.2mmHg o全血细胞计数+五分类+ABO血型:*白细胞计数12.9*1(Γ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0.9%o29、C-反应蛋白测定(CRP)+5、心肌标志物一组+6、心肌标志物二组+9、电解质+3、肾功一组:尿酸268UnIOl/L;肌酸肌酶133U/L;肌酸激酶同工酶13U/L;肌酎72.5HmoI/L;C反应蛋白15.8mg∕L;Q羟丁酸脱氢酶179U/L;胱抑素C0∙62mg∕L;二氧化碳26.3mmol∕L;内生肌酉干清除值129.8ml∕mi11;钾3.66mmol∕L;钠142.Immol/L;氯98.Ommo1/L;钙2.09mmol∕L;镁0.73mmol∕L;磷0.68mmol∕L;视黄醇结合蛋白32.5mg∕L;肌钙蛋白0.Olng/ml;肌红蛋白10ng∕ml;尿素2.88mmol∕L;乳酸脱氢酶184。

病毒性脑炎病历范文

病毒性脑炎病历范文

病毒性脑炎病历范文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45岁。

职业,农民。

主诉,头痛、发热、意识模糊。

现病史:患者李某,45岁,因头痛、发热、意识模糊于2021年6月5日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

发病前10天曾有饮食不洁史,无特殊外伤史。

患者自述发病初期出现头痛、发热,伴有恶心、呕吐,随后出现意识模糊、谵妄,家属发现后立即送至当地医院就诊。

入院检查:入院时患者神志模糊,体温38.5℃,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蛋白质轻度升高,细胞数轻度增多,糖类及氯化物正常。

头颅CT示脑实质内多发点状低密度影。

血清乙型脑炎病毒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抗病毒、抗炎、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和神经营养药物。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10天的积极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头痛、发热逐渐缓解,神志逐渐清楚。

出院情况:患者于2021年6月15日病情稳定,神志清楚,无头痛、发热等不适,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蛋白质、细胞数、糖类及氯化物均正常。

头颅CT示脑实质内低密度影吸收明显。

患者自述感觉良好,无不适,家属对治疗效果满意,患者于当日出院。

随访情况:患者出院后定期复诊,病情稳定,无不适,生活、工作正常。

建议患者继续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疲劳,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预防病情复发。

结语: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危重。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加强对病毒性脑炎的认识,提高对患者的关注和护理水平,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返正常生活。

小儿病毒性脑炎60例临床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60例临床分析

小儿病毒性脑炎6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60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呕吐为主要表现。

治愈49例,死亡3例,好转8例,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结论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少数重症者可死亡或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较常见的疾病,病情表现轻重不等。

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易与其他类似疾病混淆。

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

本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作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符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1]。

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个月,<1岁10例,1~3岁17例,3~6岁24例,6~12岁9例,各个月份均有发病,以3~10月份为多。

1.2 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不一,首发症状差异较大,年龄不同其表现也不同。

多为急性起病48例,亚急性起病12例。

一般患儿都有呼吸道及肠道感染症状。

婴幼儿一般以发热、呕吐、腹泻、精神委靡、吃奶少、多睡、惊厥多见,学龄前及学龄期以发热、头痛、呕吐、精神症状为主。

其中发热患者45例,头痛39例,呕吐40例,头晕9例,惊厥11例,精神症状5例,昏迷2例。

脑膜刺激征13例。

锥体束征阳性17例。

1.3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60例,压力增高41例。

脑脊液白细胞异常88例,白细胞计数<100×106/L 21例,100~200×106/L 32例,>200×106/L 7例。

抗酸染色均未查到细菌,细菌学培养阴性。

蛋白升高8例,均轻度升高。

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脑电图检查60例中51例异常(85.0%),异常程度不同,共同特点为弥漫性慢波,以Q波为主,部分病例在弥漫性异常的背景上有局限异常,以额颞部为主。

临床分析脑炎病例病原体分析与治疗方案

临床分析脑炎病例病原体分析与治疗方案

临床分析脑炎病例病原体分析与治疗方案脑炎是指脑组织的急性感染性炎症,通常由病原体引起。

脑炎的病原体多样,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从临床角度,对脑炎病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病原体分析与治疗方案。

一、病例描述患者,男性,26岁,突发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颈项强直、神经系统异常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升高,脑脊液检查显示细胞计数增多、蛋白质升高、糖含量降低。

二、病原体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首先需要考虑病原体为细菌、病毒或寄生虫。

在脑炎的病原体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病毒感染,其中以病毒性脑膜炎最为常见。

病毒性脑膜炎多由流行性脑膜炎病毒引起,其次为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患者的病原体。

对于流行性脑膜炎病例,起病急,发热持续,颈项强直严重,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糖含量较低。

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患者常伴有皮疹,脑脊液检查可见混浊,细胞计数及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含量降低。

根据临床症状和脑脊液检查的结果,我们初步推测该病例的病原体可能是病毒性脑膜炎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三、治疗方案针对初步推测的病原体,我们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病毒性脑膜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

包括休息、补充液体、控制症状等。

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林达韦等。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新的症状或病情恶化,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加强支持治疗,如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抗炎药物等。

四、预后评估与随访脑炎的预后与病原体、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对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患者,大多数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

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如果早期得到正确的抗病毒治疗,也有望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随访是脑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出院患者需要定期回诊,进行体格检查和脑脊液检查,以及必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

与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 脑膜炎、脑部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有助于确保正确的治疗方案。
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
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过程中具 有重要价值。脑电图可以检测脑部电 活动的异常,而影像学检查可以揭示 脑部结构的变化。
治疗经验总结
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控 制体温、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与预防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病毒种类选择合适的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等,抑制病毒复 制,减轻病情。
抗炎药
对于脑部炎症反应,可选 用糖皮质激素或非甾体抗 炎药,缓解炎症,减轻脑 水肿。
营养支持
对于食欲不振或进食困难 的病人,需通过静脉输液 补充营养,保证能量供给。
其他治疗方法
特点
该病起病急骤,病情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头痛、发 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 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疱疹病毒、 水痘病毒等,其中肠道病毒是最常见 的病因。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后通过血液传播进入中枢神 经系统,引起脑实质的炎症反应和免 疫应答,导致脑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病例讨论-病毒性脑炎
• 病例介绍 • 病毒性脑炎概述 • 病例分析 •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与预防 • 病例讨论总结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01
患者姓名:张三
02
年龄:35岁
03
性别:男
04
职业:公司职员
初步诊断
01
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初步 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02
进一步检查和实验室结果证实了 这一诊断。
辅助检查

病毒性脑炎41例临床治疗及病原学分析

病毒性脑炎41例临床治疗及病原学分析

病毒性脑炎41例临床治疗及病原学分析病毒性脑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对儿童的健康危害较大。

我院2009年5~9月收治住院的病毒性脑炎(病脑)223例(除外流行性腮腺炎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粪便送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室,作粪便RT PCR核酸检测并测序:检出病原41例(18.4%),现将检出病源的41例病脑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男29例,女12例。

发病年龄5个月~12岁,其中5个月~1岁5例,~3岁5例,~6岁10例,~8岁8例,~12岁13例。

发热40例,体温38.2℃~41.0℃,40.0℃5例。

头痛33例,呕吐37例,颈部抵抗32例。

昏迷1例,嗜睡9例,抽风5例,烦燥3例。

腹泻4例,便秘3例,咳嗽9例,前囟隆起1例。

双下肢疼痛1例。

双下肢瘫痪2例,双下肢膝反射均消失,双下肢肌力为2~3级。

41例均无口腔溃疡及疱疹,均无手心、足心皮疹,均排除手足口病。

血白细胞总数>10.0×109/L12例(最高13.3×109/L),其中分类中性增高8例;血白细胞总数正常27例,分类中性增高5例;2例血白细胞总数降低分别为3.8×109/L、2.6×109/L,治疗后复查均正常。

9例有咳嗽病例X线胸片检查:3例肺炎,6例支气管炎。

41例病例均在入院后1~3 d做了脑电地形图、脑脊液、头颅CT检查。

脑电地形图检查:异常29例,主要表现为α功率下降(近学龄期及学龄期儿童),δ、θ功率增高;正常12例。

头颅CT检查:正常33例;异常8例,均为不同程度的脑沟程度的增宽、加深。

41例脑脊液检查:糖、氯化物检查均正常。

其中细胞数、蛋白正常13例,均符合病脑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异常;细胞数增高22例,细胞数在(18~770)×109/L,其中蛋白增高10例(0.41~0.78 g/L);脑脊液蛋白单项增高6例(0.41~0.69 g/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

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

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

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

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

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

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

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特异性的异常,或者是一个广泛性的异常。

影像学可以显示出病灶,但是有些时候没有特异性。

对于病毒性脑炎来说,它的治疗一方面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也就是抗病毒治疗,其他还有一些对症的治疗。

包括降低颅内压,抗癫痫,以及脑细胞保护药物的使用。

我们下面介绍一些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毒性脑炎类型。

第一个要跟大家讲述的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我们也简称为流脑,它是由蚊虫传播导致的一个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

它的流行季节在每年的 7-9 月份,这个时候蚊虫比较多,病毒侵入人体大概经过 4-21 天的潜伏期以后出现了神经系统的症状,比如高热、癫痫、昏迷以及颅压高等。

确诊的依据就是找到了乙型脑炎的病毒抗体。

乙型脑炎的影像学特点,可以见到额叶、顶叶、颞叶多发散在的病灶。

除轻型的以外,除轻型病例以外,中至重型的患者,脑膜受累比较明显。

另一个脑炎就是森林脑炎,它是通过蜱的叮咬,森林脑炎病毒进入到人体,在接触局部淋巴结或单核巨噬细胞后,病毒包膜 E 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然后融合而穿入细胞内,病毒在淋巴和单核细胞内进行复制,复制的病毒不断释放而感染肝、脾等脏器。

感染后 3-7 天,复制的病毒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形成了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通过血脑屏障最后侵入到神经细胞也可以通过淋巴以及神经的途径,抵达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性的炎性改变,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脑炎症状。

多发生在春夏季节,也就 5-7 月份,以青壮年为主的森林工作者为多见。

以上特点也就告诉我们,如果在发病的高峰季节 5-7 月份,他又是在林区工作的青壮年患者。

出现类似脑炎的症状,那我们就要考虑他是不是一个森林脑炎。

另外还有一种脑炎,是在小儿比较多见的,叫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压挤性硬化性全脑炎,又称为亚急性硬化性白质脑炎,亚急性包涵体脑炎。

它是由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由麻疹,压挤性硬化性全脑炎是由麻疹缺陷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发病率大概是百万儿童里头有 5-10 个患者,患儿可以发病。

多见于 12 岁以下儿童。

患儿 2 岁前患过麻疹,经过 6-8 年的无症状期以后,隐匿起病,缓慢进展。

临床上可以分为早期、运动障碍期、强直期三期。

那么在早期可以表现认知行为的改变,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

运动障碍期可以在早期出现行为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后的数周或者数月以后,出现了共济失调、肌真乱、肌张力障碍、癫痫发作。

紧接着在运动障碍期之后,强直期的表现为肢体肌强直、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以及去皮质,去皮层,以及病理征阳性以及去皮层或者去大脑强直,最终死于合并感染或循环衰竭。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患者,脑电图有特征性的改变,表现为周期性的高幅慢波,每秒2-3 次的慢波同步性爆发,还可以有肌阵挛每 5-8 秒出现一次。

影像学的表现, CT/MRI 表现为白质类多灶性的病变,还可以伴随有皮层的萎缩。

血清、脑脊液当中麻疹病毒抗体滴度明显增高。

目前,尚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并且要预防并发症。

总结以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特点,提示我们如果遇到了小儿出现了类似脑炎的症状,那我们要想到是不是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那就需要通过脑电图以及血清脑脊液中麻疹病毒抗体的检查来确诊是否稳定。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为亚急性坏死性脑炎。

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差异。

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这个病没有季节性没有性别的差异,也没有年龄的差别。

疱疹病毒可发生于体表的不同部位,如口腔、口腔黏膜、皮肤黏膜移行部和生殖道黏膜,由于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疱疹病毒分为疱疹病毒 1 型、疱疹病毒 2 型两个类型。

疱疹病毒 1 型主要引起非生殖道部位的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

疱疹病毒 2 型主要引起生殖器及腰部以下的皮肤疱疹,因此常伴有生殖系统和会阴部皮肤的损害。

疱疹病毒感染的途径,人类口、眼等部位感染疱疹病毒 1 型的时候,该病毒都可以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的感觉细胞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病。

成人单,成人患单疱脑炎多循环,成人患单疱脑炎多由于,多,成人患单疱脑炎多循神经感染所致,病毒主要是经过嗅神经和三叉神经传至脑内,因此,疱疹病毒 1 型病变主要见于颞叶和额叶的框面。

疱疹病毒的病理改变为,病变可以遍及全脑,而且是非对称性的,特别是颞叶中下部和颞叶及基底部呈广泛的严重坏死,伴有弥漫性软化、出血。

这个软化、出血也是单疱脑炎的特征性的改变。

显微镜下,表现为一般的炎症变化还有典型的病理改变,细胞核内有嗜酸性的包涵体以及出血性坏死。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常常急性起病,但也有一些亚急性、慢性和复发的病例。

前驱期的表现常常以头晕、头疼、全身疼等表现。

随后可以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发热、最高可以达到 38-40 度左右。

有些病例还可以出现皮肤的疱疹,这个阶段我们就要称之为前驱期,一般不超过 2 周。

前驱期过后,到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症状期,前驱期过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害的表现,可以表现为头疼、惊厥或者抽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共济失调、偏瘫、眼肌麻痹,脑膜刺激症,去大脑强直和精神症状等。

有的患者精神症状异常突出,表现为神志淡漠、定向力障碍、行为异常,幻觉、躁动不安,以至于精神症状而被收至于精神科。

精神症状突出的患者,往往是由于病毒损害了额叶、颞叶和边缘系统而引起的。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神经系统体征个表现颈项强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以引出病理反射,可有肢体的偏瘫、颅神经受损,感觉减退等。

有的病例脑实质坏死发展迅速,常表现为明显的颅内压增高。

这一类型的患者死亡率很高,可以达到 20-70% 。

单疱脑炎的辅助检查有以下特点,脑脊液检查多数病人颅内压增高,白细胞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常有大量的红细胞使脑脊液呈浅黄色,此种现象在其他的病毒性脑炎是不多见的。

另外单疱病毒抗体的检测,脑脊液以及血清中抗体 IgG 增高,三份标本血与脑脊液滴度的比值为小于 1 : 40 ,间隔两周以上,双份标本抗体基部升高 4 倍以上有临床诊断的意义。

脑电图在单疱脑炎的患者,发病的早期颞叶、额叶可以出现周期性的慢波,和局限性的高波幅尖波、棘波、双侧往往不对称。

头颅 CT 扫描可以见到颞叶、额叶由于脑组织坏死,而出现区域性的改变。

核磁共振在上述的部位也就是额叶、颞叶可以出现长 T1 、长 T2 的信号改变,强化以后脑组织以及脑膜都增强。

(ppt24) 我们这张 CT 上可以看到,左侧颞叶的低密度。

(ppt25) 他们在核磁上可以表现为长 T1 、长 T2 的信号。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首先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预防褥疮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根据病情采取降温、抗癫痫、脱水降颅压等处理。

颅内压增高并且有颅压高危象的患者当药物治疗无效的时候,可以采取脑室引流,去骨减压及紧急缓解颅内压增高。

抗病毒治疗,也就是针对病原的治疗,我们首先选用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它只对感染病毒的细胞起作用,而不影响没有感染的细胞并参与病毒编码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阿昔洛韦它并不影响未感染的细胞,并参与病毒编码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磷酸化,从而干扰病毒 DNA 聚合酶,可提高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以成为临床的首选。

药物剂量为每 5-10 毫克每公斤,静脉点滴大概每 8 小时一次,一般疗程为 14-21 天,如果病程比较重,也可以重复一个疗程,抗病毒治疗时间太短往往容易复发,或者使病情加重,阿昔洛韦的不良反应主要可以有震颤、皮疹、血尿、短暂的肾功能不全意义转氨酶升高,所以在用药期间注意检测他的生化指标,转氨酶以及肝功能。

单纯疱疹性脑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及存在的争论,鉴于免疫损害参与了本病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仍然主张使用激素治疗本病,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炎性反应、解毒和稳定溶酶体系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消除脑水肿、克服脑水肿所导致的反跳作用。

所以,对于病情相对重的患者,可以考虑皮质激素的治疗,一般以地塞米松为首选,用药剂量大概 15-20 毫克每天,静脉稀释以后滴注。

一般常规用量 10-14 天就开始减量。

下面是我们曾经收治的一个单疱脑炎治疗有效的一个患者。

这个病例是一个女性, 59 岁,主要以反应迟钝、发作性四肢抽搐,来我们院的,住院的治疗的。

患者是个中年女性,急性起病,病情呈进行性进展,发病前四天以反应迟钝、言语不利为表现。

四天后,表现出现了四肢抽搐,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

没有肢体功能的活动障碍,并且没有发热的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是清楚的,反应迟钝,有不全的命名性失语表现,四肢肌力病理呈阴性。

入院以后,根据查体我们考虑定位诊断患者有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也就是癫痫发作,考虑皮层功能受累,影像学、核磁共振表现左侧颞叶内侧以及顶叶、额叶都有一些长 T1 、长 T2 信号的改变,所以综合定位,患者除了皮层以外,颞叶、顶叶也都受累及,根据病史,起病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伴有癫痫发作,结合影像学,高度怀疑是一个病毒性的脑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