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本文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入手,在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德育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体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1]。德育教育体现和规定着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更应该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树立“以德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适时渗透德育信息,“寓德育与智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适时渗透,润物细无声
地理学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德育价值。使学生增
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除地理学的本身特点之外,学科之中的很多章节都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培养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时,可以借助“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节课来进行渗透。班级如同地理环境,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一名同学都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这里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就是整体性,但同时每一位同学又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因为每一个人在性格爱好上都不一样,说明同学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个人只有怀着一颗豁达的宽容的心,才能共同建设好班集体,由于讲的都是学生们身边的事,无半点矫揉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同时也能使学生们明白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道理。通过寓教于学,对于构建和谐班集体,培养个人道德水平有重要教育意义。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因此在课堂上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德育知识,才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和德育价值。
2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去感知地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即教育。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地理知识浩瀚无边,包罗万象。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航空航天、南极探险、三峡工程、经济发展、“十一”旅游、无一不与地理有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另外也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而且对当今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很有意义。同时,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学习地理的乐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热情、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 感受家乡秦皇岛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2]。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程度,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秦皇岛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唯一一个因皇帝尊号而得名的城市,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拥有长城、滨海、生态等良好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上千万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
高楼的不断增加见证了城市发展,道路的四通八达彰显了城市气息。学生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已明显感受到家乡逐年的变化。在课堂上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让不同小组的同学搜集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等,并进行小区走访,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表感想,面对这样的变化自己应该怎样更好地去做?为了秦皇岛更加美好的明天献计献策,各抒己见,从而拓宽思路,开阔眼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奋发学习的决心,努力成为能够胸怀中国梦、秦皇岛梦、我的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有志青年。
4 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的内化
实践是最有效的德育大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校内或校外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视其为地理学习的一部分。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独立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本校从高二年级每班中选取部分学生在地理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珍爱生命之水”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自己组建地理学习小组从水危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等方面在生活中和网络上搜集素材。之后进行班级演说、墙报、板报、小论文地理橱窗的展示等活动,并向全校师生发出“节水、惜水、爱水从我做起”的倡议。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深刻的明白了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德育
内化的过程。
5 信息技术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现代地理学中,地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生产的主要途径。其主要的“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学生日常所需的电子地图、车载导航系统等。在教学中,重点介绍了中国的超图GIS公司、中国北斗星系统,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及其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形成在网络中获取信息的意识。激发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问题的整体认识,形成全球意识,展望数字地球的发展前景,激发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的热情。
6 结语
树立“以德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深挖教材中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同时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注意渗透的可行性,强化渗透的反复性,善于抓住教育点,适时找准切入点,自然妥帖的抓住时机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之花在地理教学园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