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需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格罗夫斯-克拉克机制 (GrovesClark Mechanism) 能否解决偏好显示的难题? 设政府拟建一座灯塔,甲和乙都拥有船只, 并从灯塔中得益;丙没有船只,但灯塔的灯光 会照亮他的房子,并且因为灯光的旋转而难以 入睡。 甲和乙的得益分别为100元和70元,丙的 损失为80元。 由于总收益(170元)超过总损失(80 元),修建该灯塔的理由是正当的。
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每个社会成员对于公共产品各有其 特定偏好的前提下,要找出一个在逻辑上 不与个人偏好相冲突的选择顺序,是不可 能的。 两条公理: 完备性公理,即对于方案X和Y,只有 X﹥Y, X﹤Y 及X=Y这样三种情况; 传递性公理,即对于方案X、Y和Z,如 果X﹥Y,Y﹥ Z,那么就有X﹥Z。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真实地披露自 己从灯塔中的得益或损失。 甲通过改变决策得益100元,超过交税10 元。他支付的税额是由于决策的改变给乙和丙 造成的净损失所决定的,不是由自己披露的得 益数额所决定的,所以,他没有理由谎报信息。 同样,乙也没有理由谎报自己的真实得益。 由于甲和乙的得益总和是170元,丙如果谎报 自己损失为171元以阻止该项目,但此时他需 交税170元。所以,也没有虚报的动机。
2、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对人们的启示 —基于对经济人假设的坚持,去统一市 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行为逻辑。 —是对早期理论家基本思想的再发现而 发展起来的。 —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是市场,经济学 家的作用在于对市场交易中的人的行为作出 解释并进行预测。 —要搞清复杂的经济与市场关系,经验 和观察的方法比数学分析方法更有效。
2、怎样认识“12345市长专线电话”? 杭州市自1999年6月15日开通了“12345” 市长公开电话,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2000年4月,中央领导给予充分肯定,提 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03年,哈佛大学资深教授贺康宁高度 评价这种形式,称这是“广阔的为民之路” 。 “市长电话”是政府贴近群众,倾听民 声的渠道,有利于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 快速、有效地传达民情民意。
政府如何揭示三人从灯塔中获得的得益 与损失呢? 如果某人声称的得益或损失改变了关于 公共产品是否提供的决策,则这个人需要交 税; 这个人交税的数量等于因为决策变化所 导致的其它人损失的总和; 税收收入纳入政府预算,但不用于该公 共产品,也不分配给涉及提供该公共产品的 任何人员。
甲 得益或损失 100
【观点碰撞】 甲:投票悖论意味着民主制度并不是完 美无缺的。任何制度安排都不是万能的,它 会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作用,超出这一范围, 就要用其他制度安排来替代。 乙:只有坚持民主制度,才能实现公共 产品的偏好加总。阿马蒂亚· 森的研究成果 表明,只要完善投票机制,投票悖论出现的 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所以,绝对不能放弃 公共选择机制。
(2)意大利公共财政的思想 布坎南在50年代曾两度去意大利进修。意 大利学者提出的关于专制国家模型和民主国家 模型的理论,对于布坎南有很大的影响。 (3)瑞典学派的经济思想 布坎南把维克塞尔看成公共选择理论最重 要的先驱。维克塞尔1896年的论文《财政理论 的考察》强调,从个人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去确 定征税的基本原则;决策者同样追求自身利益; 政治决策是一个复杂的交易过程。
付费与得益对应 程度 权责关联程度
强制程度
3、偏好的加总容易出现投票悖论。 用投票方式无法满足偏好的可传递性 这一基本要求。 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对一组商品的选择 始终是一致的,但是多数投票规则会使选 择行为不一致。 甲 A﹥B﹥C 乙 B﹥C﹥A 丙 C﹥A﹥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人对A、B投票,A被选中; 三人对B、C投票,B被选中。 按照理性行为的假定,最优方案应为A。 因为,由A﹥B,B﹥C,就可以推出A﹥C。 但是,按多数投票规则,三人对A、C投 票,C 被选中。 只要投票按成对比较的方式进行,不一 致的结果会周期性出现。
公共产品需求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说明了什么? 公共选择的实质是如何从社会成员的个人 偏好中归纳出一个集体的偏好。因此,就有两 大问题需要研究: 一是人们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怎样显示;
二是公共部门如何加总个人的偏好。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渊源 布坎南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是受芝加哥学 派的影响的。 但直接的原因是欧洲学者的经济理论和 政治理论。 (1)斯密的经济理论和休漠的政治哲学 崇尚经济自由,反对政府干预; 每一个自利的人都能主动遵循具有社会 意义的行为规则。
五个假设条件: 个人选择的自由; 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选择; 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 定义域的非限制性假定;
非个人独裁。 4、困境的突破
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可能产生重 叠,如对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等的需求,表 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第一,公共产品项目越明确,公众真实 显示偏好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人们对政府行为存在不信任态度, 就会隐瞒自己的偏好,甚至产生逃税的动机。 政府可以就社会治安、中小学校、公共 绿地、公共卫生设施(如公共厕所)、背街 小巷整治等公共产品,分项征求公众的意愿。 项目越是具体,公众就越容易判断自己从公 共产品中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了解政府的 行为。
第二,辖区中人数越少,产生公共产 品重叠需求的可能性就越大。 A.Sen发现,当全体投票人都同意其中 一个方案并不是最优方案的情况下,阿罗 的“投票悖论”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在A、B两种方案中进行投票时, B以全票获胜;在B、C两种方案进行投票时, B以2∶1获胜;在A、C两种方案中进行表决 时,C以2∶1获胜。由于B>A,B>C,C>A, 结果必然是B>C,B以多数票获胜,这样投 票悖论就消失了。
★四、林达尔均衡的困境如何突破?
1、林达尔均衡 林达尔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他 从公共产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小分担税 收,那么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有效率的。 林达尔均衡的实现条件:每个社会成员 都愿意真实地披露自已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 边际收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的动机。 2、不愿意真实地显示偏好的原因 这是政治市场的特点决定。
3、怎样解释人们的利他行为?贝克尔 和威尔逊等学者从生物遗传和行为互动的 角度分析,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开明的自 利原则。 4、分歧的原因之一是对利益概念的外 延理解不一致。贝克尔认为,名誉、地位、 尊重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是自利的表现。 5、将理性经济人假定延伸到政治市场 上, 可防止把人神化,也说明法律法规和监 督不是多余的。
三、中位投票人定理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 有何局限性? 1、概念 中间投票人定理:对所有方案持中间立场 的人所偏好的方案最容易获胜。 假定有三个纳税人R、M、P 。 R: Gr﹥Gm﹥Gp M: Gm﹥Gp﹥Gr P: Gp﹥Gm﹥Gr 表决结果是M所倾向的Gm获胜。
二、把政治市场上的参与者看成理性经 济人,是否合理? 1、尼斯卡宁(Niskanen)等人认为,官 员的目标函数有4个变量:地位 (Position)、权力(Power)、财富 (Property)和声望(Prestige)。 2、史卓顿(Stretton)等人认为,个人 参与政治活动可能出于理想、信念、归属感 等因素。工薪人员的动机有:为国为民,享 受工作本身,喜欢工作时有伙伴,为了赚钱。 人的有些行为需要用集体主义来解释。
该模型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公共产品均 衡水平的决定这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化 为发现中位投票人的偏好。 2、条件 单峰偏好而非多峰偏好;投票人数为 奇数;按简单多数规则投票。 3、意义 政府为实现选票最大化,应当使竞选 方案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
4、局限性 中位投票人的界定是模糊的。通常认为中 等收入水平的人。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认为, 有时中位投票人并不是中等收入水平的人。 该模型不能解释非民主社会的情况。因为 那时由统治者的偏好决定。 忽略了利益集团和强势党派在公共产品需 求中的作用。
乙 70
丙 -80
应交的税款
10
0
0
当甲不参与项目评估时,丙的损失超 过乙的得益,项目不能通过评估;当甲参 与并真实披露其得益时,灯塔的净得益为 90元(100+70-80),项目通过评估。但 甲给乙带来70元得益的同时,也给丙带来 了80元的损失。因此,甲需要支付税收10 元(80-70)。 乙支付的税收为零,因为无论他是否 参与,项目都会通过评估。 丙也不必交税。
为什么税收不能用于支付该公共产品? 因为某人支付的税额是由决策的改变给其他 人造成的净损失所决定的。乙和丙如果能直 接得到甲的税款,就会多报损失。所以,参 与者不能直接获得税收收入,是为了避免让 别人多交税而自己多得利。 该机制的应用需要同时在数目庞大的人 群中,计算每个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个人 收益或成本。 另外,需要纳税会引起抱怨,尤其是高 额税收由低收入者承担时,显得更不公平。
现实中,政府必须通过“加总”公众的偏 好作出决策,经常破坏阿罗定理的条件。 一个50人的班级,如果组织一次春游活动, 在地点选择上经常会遇到不一致。要让每个人 都服从,只有借助于强制(即独裁)手段。但 是,如果分成几个小组,分头活动,很快就会 达成“共识”。 这说明,人数越少,偏好加总越容易。推 行到公共产品中,辖区范围越小,参与者人数 越少,偏好表达越有效。
【观点碰撞】 甲:12345市长专线电话是公众对于公 共产品偏好显示的途径。 乙: 12345市长专线电话不仅局限于 偏好显示,而且是督促政府提高效率的重 要渠道。
【案例分析】 1、应该选择谁当班长? ? 假定由甲、乙、丙三人竞选班长。民意 测验表明:投票者中有 2/3 愿意选甲而不愿 意选乙,有 2/3 愿意选乙而不愿意选丙。这 是否意味着愿意选甲而不愿意选丙的最多呢? 不一定!因为,如果在任意两个候选人 中进行选择,那么其中一个候选人总是会赢 得多数票而获胜。但是,如果在三个候选人 之间进行选择,投票的结果可能是循环的。 甲胜过乙,乙胜过丙,丙可能又胜过甲。
M.Olson认为,当一个集团的成员为数 很少时,成员之间有可能进行谈判并一致 同意开展集体行动。但是如果小集团内部 是不平等的,存在少数“剥削”多数的倾 向,那么对小集体也不能寄希望。 集体内成员的行为还与组织文化有关, 组织文化会减少机会主义倾向,也会降低 交易的成本。但是,组织文化对小集体的 作用会大于对大集体的作用,因为在小集 体中,容易产生和积累“口碑效应”,口 碑不佳的成员容易被人看不起。
经济市场 特征 偏好表达方式 人们以货币为“选 票”,比较精确地表 达自己对于私人产品 的偏好。 个人既是选择者又是 决策者,付费与得益 相对应。 个人作出决策,决策 损益由决策者负责。 遵循自愿服从原则, 人人得其所愿。
政治市场 按政治程序用政治选票 表达自己对于公共产品 的偏好。 个人是选择者但未必是 决策者,纳税与获益未 必对应。 集体作出决策,但决策 损益由集团内部的成员 承担。 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个人被迫消费公共产品, 被迫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