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生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品德形成的阶段(凯尔曼) • 依从阶段: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按照社
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 的行为。
• 认同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
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 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
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 –他律:10岁之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
–自律:10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价值标准。 • 认知矛盾是导致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因素,其顺 序是固定不变的。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观点:道德认知集中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上。道
德判断的成熟先与道德行为的成熟。
• 特点: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顺序性、结构的整体
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前习俗水平(0—9)
•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 常用的技巧: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作用,
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学生原有态度特点;逐步提
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 果影响行为的改变。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三、利用群体约定
四、价值辨析: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认清自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1、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_____A : 外化B : 内化C : 行为D : 从众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单选题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_____A : 6 岁B : 7 岁C : 8 岁D : 9 岁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3、填空题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参考答案: 认识与体验4、简答题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的把握。
【参考答案】中学时期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
(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
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 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3)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因。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漸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为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第十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学习态度的实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态度。
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比较复杂,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品德这一定义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虽然品德离不开道德,但是品德与道德也是有区别的。
具体表现为:第一,二者的来源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来源是社会需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来源是个体需要。
第二,二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是对个体道德需要与道德要求的关系反映。
第三,二者的表现方式不同。
道德一经确立就会以文字、传统、舆论等形式进行表现,品德则是以个人信念、理想、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等方式进行表现。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价值成分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道德责任感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布鲁姆D.克拉斯沃尔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想象性的道德感C.表象的道德感D.伦理性的道德感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想象性的道德感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B.直觉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理念性的道德感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B.布鲁纳C.科尔伯格D.斯金纳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情感异常D.道德行为不良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章志光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评价成分D.行为成分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技能D.意向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云亦云”属于()现象A、认同B、服从C、模仿D从众2.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3. 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品德B.态度C.心向D.能力4. 有人认为雷锋品德高尚,但有人又认为他很傻,从态度的结构来讲这属于()。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5.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这说明品德()。
A.反映人的社会特性B.不同于能力C.具有相对稳定性D.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6.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被称之为()。
A.态度B.品德C.能力D.道德素质7. 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是()A.道德学习B.道德修养C.道德认知D.道德素质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了它的道德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A.道德价值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评价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理想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个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意志坚强B.依从C.内化D.认同11.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素质12. 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是因为学生()。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行为D.缺乏道德信念1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无道德规则阶段出现在()。
A.10岁以前B.10~12岁C.5、6岁以前D.婴儿期14.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时采用是()。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选择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他律道德:指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4.自律道德: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
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态度定势。
1.简述态度的实质?答: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映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简述品德的实质?答:(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的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或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简述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答:(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4.简述皮亚杰的到的发展阶段论?答:(1)他律道德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2)自律道德的、阶段: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阶段:①: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④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⑥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6.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3.前习俗水平4.道德情感5.意义障碍4.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5.(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意向B.品德C.态度D.观念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7.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化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9.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O.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认识11.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2.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1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17.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1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从小到大,通过各种经历和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下面将从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是塑造我们态度和品德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师生互动,传授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则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通过教育的渗透,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环境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等。
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品德。
家庭环境是我们成长的起点,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准则。
学习环境则通过学校和同学的交往,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品德观念。
经历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困难,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坚韧和毅力。
同时,我们的成功和成就也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经历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个人的经历可以是学习、工作、旅行等,而集体的经历可以是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工作等。
这些经历都会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影响。
自我意识是形成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意识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反思和自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逐渐改进。
同时,自我意识也包括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的确定。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后,我们会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态度和品德。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态度和品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不同于能力,它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情绪或情感体验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 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 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 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 德发展的水平。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道德两难故事法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 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位药剂师最 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海因茨到处向人借钱, 一共借到1000元。海因茨无奈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坚决不同 意。海因茨走投无路,不得已撬开药店的门,为 妻子偷来了药。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道德认识——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指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1)道德认识(知道) (2)道德观念(认同) (3)道德信念(坚信)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道德信 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和支配作用。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道德判断阶段(5、6岁以前):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外
倾向
显 行
偏好
为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1态度与品德的三阶段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主要按照三个阶段的顺序进行,分别是以下:
第一阶段:学习规则和习惯
本阶段是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开端,主要内容是社会中要求学习、遵守的规则和习惯,包括文化语言、道德价值观、身份角色等信仰、行为等规则,这些习惯和规则都是每个物种特有的,并且通过学习和教育逐步形成。
第二阶段:自我控制
本阶段的重点是经历了前阶段,主观意识开始逐渐建立起来,开始进行一种特定的自我控制,逐步掌握态度和品德的真正内涵,在实际生活中分清是非,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对社会的义务。
第三阶段:发展行为自主性
本阶段是一种在自律和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开始真正把所学到的态度和品德融入到自己的行为部分,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能够做出自觉的正确行为,而且还能重视社会大众认可的道德底线。
2总结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般按照学习规则和习惯、自我控制、发展行为自主性三个阶段进行,可以从社会角度、个体意识角度综合考虑道德价值。
正确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能够使我们在社会中有更多的认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概述近几年来,随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建设不断增加,给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投资越显重要。
伴随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数量增加和扩大,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严重影响了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正确的投资和发展,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是否正确,直接决定了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
(一)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是选择和决定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必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
对一个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决定。
而且,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_____的反应倾向。
A : 持久性与稳定性B : 稳定性与短暂性C : 一致性与短暂性D : 持久性与一致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2、单选题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_____A : 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B :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C : 着眼于正义和个人尊严D : 着眼于法律的权威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后习俗水平主要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3、简答题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外部条件: (1) 家庭教养方式; (2) 社会风气; (3) 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 认知失调; (2) 态度定势; (3) 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填空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____。
参考答案: 内化5、单选题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_____。
A : 品德B : 态度C : 意向D : 个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单选题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_____A : 比较不稳定的B : 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 : 时稳时变的D : 比较稳定的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考查品德的概念。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C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 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D )oA•模仿B-从众 C.认同D-内化4.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D-弗洛伊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D )。
6. 爱国主义情感属于(D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 C ・行为的 D.伦理的7. 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 同的思 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C )0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 8. 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 )oA.初二年级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D.高二年级 9.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 一定的(A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 )oA.态度的认知 B •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 •态度的意11.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 验,是(D )o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 )oA.模仿B.从众C. 服从D.认同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B )o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C.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B )0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 ( C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的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联系: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区别:首先,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
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其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或者品德,其中包含的价值或者人的价值观,是人把外在事物的价值内化的结果。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1)“接受”,(2)“反应”,(3)“评价”,(4)“组织”,(5)“性格化”.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2自律阶段(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分别是:①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随着中学生身体发育不断成熟和中学阶段活动内容的更新,中学生的品德日趋成熟。
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将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为方式。
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
分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模仿。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三)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l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
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力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一、有效的说服用言语说服学生,主要通过向学生提供信息作为论据,或者支持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或者反对学生原来的态度和品德。
说服需要技巧,以下是一些常用技巧:l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4逐步提高要求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表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三、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需耍执行的责任。
四、价值辨析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要经历三个阶段七个过程。
1选择阶段(1)自由选择。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是为了增加学生良好行为发生的可能。
奖励有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
内部奖励是指学生的某种行为发生以后,学生感到的满足感就是内部奖励。
外部奖励是教师、学校给于学生的奖励。
惩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的可能。
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都是非常有效的。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既指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身份做事情,也指在有的时候让他们模仿别人的角色做事情。
2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的布莱特提出的。
小组道德讨论,主要是让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牛,在一起讨论道德两难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D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根据定义可知态度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D [解析]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B [解析]略。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A.认知因素B.情感因素C.意向因素D.情境因素B [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情感因素处于核心地位。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A.行为方式B.意向或意图C.行为习惯D.语言或行为B [解析]略。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B [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由题干可知应选B。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C [解析]由道德的常识可知.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意志薄弱。
A、B、D 项表述不正确.故选C。
8.首提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A [解析]美国柯尔伯格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A.学前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C [解析]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虽已形成但不成熟、不稳定。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B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ABCDE [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2.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ABCDE [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3.以下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二者实质是相同的B.二者结构是相同的C.二者功能是相同的D.二者范围是不同的E.二者的内化程度是不同的ABDE [解析]态度与品德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者实质、结构一致,但范围和内化程度不同。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ACE [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AC [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