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竖式除法错题措施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竖式除法错题措施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竖式除法错题措施一、竖式除法计算常见错误类型竖式除法计算常见错误类型根据以往教学中的经验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把学生除法计算中常见的几种错误归纳如下:(1)、对位值和运算形式理解的困难;(2)、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除时,商的首位数写错位置;(3)、商中有0时,漏写0的错误;(4)、被除数的末位不够除时,漏写商末尾的0;(5)、确定余数的错误;(6)、试商错误。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小学生在竖式除法计算中的错误类型主要体现在商0的问题上,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的情况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除的情况其实也是有关0的问题,而有关0的问题正是对位值的理解困难造成的。

二、常见错误原因分析从知识角度来看,学生在竖式除法计算中的困难主要是由于竖式除法计算过程本身的难度所致,学生对除法本身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四则运算当中,除法竖式计算的难度无疑是最大的。

在除法竖式计算中除了除法本身的特点外,学生对减法、乘法甚至加法的理解及应用的困难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除法的计算。

从表面看,错误是由于采取了不正确的计算顺序或计算法则造成的,但是错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研究者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分析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必要的知识、概念理解不到位面错误联系或思维僵化,就会使自主建构自己特有的概念程式过程中出现某些部分缺失或不正确,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了错误的观念,但是自身对这种错误没有任何意识。

学习者对错误是无意识的,即学生在“犯错"的过程中始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某一部分遇到困难,通常不会立刻放弃,而会去寻找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采取的办法取决于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且会对后继的学习产生影响。

三、教育对策小学生的计算学习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因此教学要以一定的情境作为切人点。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人计算教学。

各种类型的除法竖式计算题目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中按照一定顺序来呈现,如果单纯遵循教材来上课,势必会给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系统学习造成混乱。

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分析

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分析

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分析口算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口算题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三年级口算题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的错题。

本文将对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加法运算的错题分析在三年级口算题中,加法运算常常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法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7 + 6 = 12分析:这是一个常见的进位错误。

学生将7和6直接相加得到12,没有意识到7和6相加的和应该是13而不是12。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进位加法练习题,引导学生注意个位和十位的概念,加深对进位运算的理解。

2. 错题:9 + 5 = 15分析:这是一个对加法运算规则的误解。

学生将9和5相加得到15,没有意识到个位数相加不可能得到十位数。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巩固个位数与十位数的概念,教导学生加法运算时要按位数相加,并鼓励他们在心算过程中进行反复思考。

二、减法运算的错题分析除了加法运算,减法运算也是三年级口算题中容易出错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减法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10 - 6 = 6分析:这是一个常见的借位错误。

学生在个位上减6后,直接写下了6,没有意识到需从十位借1。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借位减法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借位的方法和原理。

2. 错题:10 - 14 = -4分析:这是一个对负数概念的误解。

学生没有理解减法结果可以是负数的情况,直接写下了-4。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负数概念,并提供更多的负数减法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结果可以是负数的情况。

三、混合运算的错题分析在三年级口算题中,混合运算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混合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6 + 4 - 3 = 9分析:这是一个运算顺序错误。

学生在计算6+4的结果后,没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减法运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和毫米》典型错题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和毫米》典型错题分析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分⽶和毫⽶》典型错题分析】,供⼤家参考!◆典型错题:题⽬: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汽⽔瓶⾼约2()⽕车⼀节车厢长12()学⽣错解:汽⽔瓶⾼约2(厘⽶)⽕车⼀节车厢长12(分⽶)◆原因分析:1.孩⼦⼼中对于“⽣活原型”的表象不是很清晰。

在访谈中发现有学⽣说没看见过⽕车,有的对⽕车车厢不是很清楚,可见我们有部分学⽣的实际⽣活经验较少,从⽽导致错误。

2.长度单位表象的建⽴不能很好与⽣活中的物体紧密联系起来。

虽然在学⽣头脑中对长度单位已有所感知,也建⽴起了分⽶、毫⽶及⽶和厘⽶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仅仅停留在1⽶、1分⽶、1厘⽶、1毫⽶的长度表象,遇到将这些知识运⽤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不能很好地与实际⽣活紧密结合起来。

3.对于物体长度估测的⽅法与能⼒不强。

◆教学建议:1.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帮助学⽣建⽴起分⽶、毫⽶及⽶和厘⽶的长度表象外,我们还要多些时间让学⽣充分地动起来,量⾝边的物体,可以测量⾃⼰的数学书,桌⼦、椅⼦,教室的⿊板等等,感知的越多越好,让学⽣多建⽴⼀些基本物品的长度概念,如:⽂具盒长约2分⽶,光碟厚约1毫⽶以教室长约8⽶,楼房⼀层⾼约3⽶等。

2.多引导学⽣利⽤⼼⽬中已建⽴的⼀些熟悉的⽣活原型的长度作为参照的对象,通过⽐划、对⽐、反思,学会准确运⽤长度单位。

如对于学⽣填汽⽔瓶⾼约2(厘⽶),可引导学⽣⽐划⼀下,2厘⽶⼤约只有2个⼿指甲盖那么宽,汽⽔瓶⾼约2厘⽶很明显错了,汽⽔瓶⾼⼤约与⽂具盒长差不多。

对于⽕车⼀节车厢长12(分⽶),引导学⽣想像⼀下,才1⽶多的⽕车厢怎么可以坐很多⼈呢?相信这样引导学⽣⽐较、反思后肯定能正确地选择单位了。

3.注重对孩⼦估测⽅法、估测能⼒的培养。

(1)给学⽣多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较估测与实测所得结果的差别,从⽽逐步修正⾃⼰的估测策略。

(2)要发挥学⽣的空间观念,多引导学⽣想象物体的长度,如房⼦的⾼度,⼤树的⾼度等,设置⼀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估测内容。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常见错题及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常见错题及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错例1、眨一下眼是1分钟。

(√)错因分析:对1秒时间的长短认识不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1秒做出准确的判断。

正确答案:(×)2、1分=10秒(√)错因分析:误以为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和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一样,都是10。

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60。

正确答案:(×)3、2时=200分(√)错因分析:忘记了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误认为是100。

正确答案:(×)4、小明7:30离家去上学,7:45到校,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45分+30分=75分=1小时15分(√)错因分析:要求小明从家到校所用的时间,就是用到校时刻减去离家时刻,而不是用到校时刻加离家时刻。

正确答案:(×)5、在百米赛跑中,李佳用了11秒,王伟用了13秒,所以王伟跑的快。

(√)错因分析:在用时间记录成绩时,错误的认为用时越长,成绩就越好。

其实不然,在用时间记录成绩时,用时越短,成绩就越好,用时越长,成绩就越差。

正确答案:因为11秒<13秒,所以李佳跑的快。

6、1时25分+45分=1时70分。

(√)错因分析:时间的计算是相同的时间单位相加减,但是相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即满60分就是1时,所以上题中的70分应转换成1时10分,则1时10分与原来的1时相加,结果为2时10分。

正确答案:2时10分。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1个小格(√)错因分析:对钟表的分针和时针不了解,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时针走1个小格是12分钟。

正确答案:(×)8、分针从数字9走到数字12,经过了3分钟。

(√)错因分析:分针从数字9走到12是经过了3个大格,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所以是经过了15分钟。

正确答案:(×)9、北京大学1:10上课,每节课2小时40分钟,第一节课1:30下课(√)错因分析:求结束的时间用开始的时间加经过的时间。

就是1时10分+2时40分=3时50分。

三年级数学错题集及分析精选

三年级数学错题集及分析精选
毕竟这样的学生是少数,还是个别进行指导,让他自己先查错在何处,明白错误后,告诉他做题审题不能有半点马虎.
3
3 7 0
+18 6
1 2 5 6
(金伊琦、李仕艳、陈佳妮、李楚婷)
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后,个位和十位上都没加错,而在百位上相加时却用3+8+进上的小1=12.我一开始纳闷,这个数怎么出来的?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才明白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了乘法就把加法的运算也依葫芦画瓢似的做乘法了.在教乘法时,适当出一些乘法和加法题使两种运算比较练习.
3 7 0
+11418 0
2 3 5 0
(李仕艳、林舒宁等)
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后,个位和十位上都没加错,而在百位上出现3与4相乘了,千位上计算也没错.
1、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的.
2、理清每种的计算方法.
3、加强训练.
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后,中下部分学生做加法运算的题,竟然把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混在一起算.从这里,又让我得到启示:在学习乘法的同时,还得要学生每天练习一两道加、减的计算题,使他们更清晰乘法的计算方法不同于加、减,同时又巩固加、减的计算技能.
学生错例集(三年级)
病号
病例
病因
改进教学方法的方案
1
96 0
三年数学错题集及分析
1 2 8 0
(刘祥)
学习“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影响,连0+7都得0了.
1、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题混合训练.
2、让学生在做之前说说每中运算算法,再让学生练习.
2
37 0
+ 8 6
1 2 3 0
(李静)
学习“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后,竟然连加法照样这样做.

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完整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完整版
便宜了( )元。
解决问题
退位减法

便宜了(200)元。
这些学生审题有误,填了估算的结果;“先估一估”指口头估算,而要填的是计算的结果。
8
803-495=
计算
退位减法

803-495=408
这些学生在计算退位减法时,个位、十位相减都正确,但百位相减时,忘了被减数已经退了1。
9
805-397=397
805 验算: 805

17÷3=5个……2根
5
3 /1 7
1 5
2
商5应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14
7 / 4 3
竖式计算
有余数除法(二)

5
7/4 3
35
8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小于除数,这些学生没有检查余数与除数的大小,
15
三(1)班共有29人,每节车厢坐3人,小明最后一位上游览车。小明坐在几号车厢?
解决问题
有余数除法(四)
32
有50本书,至少需要增加( )本,可以刚好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
解决问题
总复习

50÷9=5本……5本
至少需要增加(5)本。
题意没有弄清,这些学生解答的是至少减少5本,可以刚好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50本书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到5本,还多了5本,9-5=4本再需要增加(4)本,每位小朋友又可以分到1本了。
三年级小朋友生活经验少,他们认为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
所需时间较少,从一楼走到三楼花费时间较多。
39
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也一定相等。 ( )
判断
总复习

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也一定相等。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编错题题型配套教学难错误情况及归因分析号内容度1填一填毫米的认中不少学生填了 3 厘米 7识分米;学生只注意回形针的一头对准了 3 厘米 7分米 . 却忽视了另一()厘米()毫米头没有对准 0 刻度线。

23000 米- 2 千米填一填千米的认中有的学生填了=()千米识( 1000) .这些学生注意了算式中两个量的单位不同 . 要统一单位 . 但要统一成什么单位呢 .要根据要填的量的单位 . 即化成千米再计算;显然这些学生解题方法不对。

3所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判断题长度单位低有的学生填了(√);率都是 10。

()练习平时说话不严密 . 考虑问题简单 . 判断题就要鸡蛋里挑骨头 .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判错。

4 1 千克铁比 1 千克棉花判断题吨的认识低有的学生填了(√);重。

()“铁比棉花重”这是生活常识 . 其实这也是一句错句 . 学生受此影响;既然都是 1千克应该一样重。

546列竖式进位加法低46+ 75计算+7 1511 1个位相加正确 . 十位相加时 . 忘了加上个位进了 16电饭煲: 168 元;解决问进位加法中买电饭煲和电话机需电话机: 259 元;题要多少元?微波炉: 505 元;168+ 259=427 元电磁炉: 320 元。

答:买电饭煲和电话如果你有 500 元. 可以买机。

哪两器?明理些学生会解决由。

. 但一提得多余 . 看来教要注意范学生的解格式。

7先估一估 . 再算一算。

解决退位减法低便宜了( 200)元。

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些学生有 .元?填了估算的果;“先手机:原价 924 元估一估”指口估算 .价 745 元而要填的是算的便宜了()元。

果。

8803-495=算退位减法中803- 495=408些学生在算退位减法 . 个位、十位相减都正确 . 但百位相减 . 忘了被减数已退了 1。

9805-397=397式减法的低把算的果 397 当805算: 805算 . 并算做算的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错题分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错题分析

二、判断题。

2、把一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5
1。

( ) 3、由4条直的线段,一定会组成四边形。

( )
学生这两道题的错误率很高。

2题是没有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是平均分,这里少了“平均”二字,学生却认为是对的;3题也是定义理解不准确,4条直的线段首尾相接,才可以组成四边形。

三、选择题。

2、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 )。

A 、相等
B 、不相等
C 、无法确定
这道题的错误依然是对周长定义的认识不清,周长在四边形的反应就是四条边的长度的和,这里四条边并没有变,所以周长相等。

六、动手操作(每题5分,共10分)
1、(1)画出两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

(2)求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这道题的错误在(2)题,求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组成新图形的周长。

这个时候学生普遍的做法就是把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加起来,完全没有想周长的定义是怎么样的,又是对定义的理解偏差。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记录与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记录与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记录及分析第一单元时、分、秒题号:01题号:02题号:03题号:04题号:05题号06: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题号:01题号:02应对策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要从问题入手,分析题目中相关的已知条件两步计算的问题,要先求连接问题和条件的“中间量”,问题中含有“大约”“大概”等表示估计的词语,一般用估算的方法解决。

强化训练1.估算:17+22≈ 28-16≈ 648-255≈ 151+78≈2.爸爸妈妈带小明去故宫玩,门票价格成人:268元/人,儿童:134元/人,爸爸准备600元买门票,够吗?第三单元测量题号:01错题记录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错因分析起始端不在0刻度,却把末端刻度当作物体长度。

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讨论: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起始端刻度不是0该怎么办?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测量的结果要用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

强化训练题号:02错题记录判断:1.一枚别针长34厘米。

()2.一只鸡重3000千克。

()3.1瓶牛奶重250千克。

()错因分析没有形成毫米、分米、千米的直观表象,不能结合所给数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应对策略联系生活经验,充分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表象,同时注重积累常见物体长度的相关知识。

强化训练1.热水瓶高4()。

2.一个书架高长2()。

3.汽车每小时行45()。

题号:03错题记录统一单位再计算:7千米+5000米=()千米 1米+78厘米=()厘米6000千克+3吨=()吨 7000千克-5吨=()吨错因分析忽略了单位的不同,没有统一单位就直接计算。

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在含有单位的计算中,一定要考虑单位名称是否统一,并通过训练养成先统一单位再计算的习惯。

强化训练1.23厘米+27厘米=()分米 2.1吨-300千克=()千克3.3000米+7000米=()千米 4.6厘米-2毫米=()毫米题号:04错题记录设计合理方案:三年级35人准备租车出游,一人一座。

小数错题分析

小数错题分析

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错例一:一辆吉普车限载4人,运送298名运动员,至少需要()辆车。

错误:74辆分析:学生没有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本题,认为商即是答案,而忽略了余下的2人。

提示:本题是除数是一位数当中的一道练习,学生能写出这个答案说明他们对于除法计算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只是在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方面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自查或教师质疑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1)当学生说至少是74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验算一下,74辆吉普车一共载走了多少人,这时学生会发现只能载296人,那还有2人怎么办?也应该要一辆吉普车,从而得出答案是75辆。

(2)教师也可以反问学生,在计算时是否是整除?这时学生肯定会注意余数2,那对于余下的2人怎么办?从而得出还要加一辆车。

错例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错误:周长100厘米或120厘米分析:学生出错有两中情况一是空间观念有限,不知从何下手;二是审题不清,将两个长方形拼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

提示:对于空间观念有限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画简易图,使抽象的图形尽量变得直观。

对于审题不清的小马虎我们在平时练习中教他们读题时,多圈关键字。

比如此题中的“正方形”,这样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会有所进步小数减法错题分析一、小测内容:(1)5.9+4.7 (2)5.3+4.7 (3)4.2-3.5(4)9-5.8 (5)4.5-3.7二、错题分析:1、竖式的得数忘记写小数点。

2、减法算成加法。

3、相同数位没对齐。

4、计算方法还没掌握。

本次错题是在学习了小数减法的算法后的第二节练习课学生在计算时所出现的错题类型。

具体情况如下:针对以上情况,我又设计了一节小数加减练习课,教学内容主要有这几步:一、分析小测错题情况。

(5分钟)二、游戏:对手大比拼。

(25分钟)规则:同桌进行,每人各抽两张数卡组成一个小数,并计算它们的和与差(要写横式与竖式),谁算得又对又快就可得一个红星,看谁的红星最多。

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

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

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典型错题一:题目:解决问题:玫瑰花和百合花共有819枝,并且玫瑰花的数量是百合花的2倍。

玫瑰花有多少枝?学生错解:错误1:819÷2=409(枝)……1(枝) 2个占8.3%错误2:819÷(2+1)=819÷3=273(枝) 8个占33.3%◆原因分析:和倍关系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1.理解能力差影响解题。

学生读题之后,难以找出表示一份的数(单位1),难以找出对应量,问题要我们求大数还是小数还搞不清楚。

导致解答错误。

题目中819枝所对应的是几份数,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273枝到底是玫瑰花还是百合花的数量还搞不清,只是任务观点算出得数就了事了。

2.还不会用线段图或图形等式把文字表达的数量关系表征出来。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主要是没有充分了解各类学生的基础,没有认识到学生理解具体题意的难处,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字转化为图形的具体困难。

从访谈中得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需要画图,会通过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要老师稍加指引,才能顺利解答。

极少数学生是根本不懂,胡乱解答。

◆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养成多读题的习惯读题是解答问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弄清题意,形成题意的清晰印象。

在读题时,对题目中的关键词重音读,边读边停顿,使学生养成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再让学生看题,用简单的语言叙述题意或数量关系,有条理、有根据的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说出来。

要善于挖潜题目中一些隐藏了的条件,如:百合花是单位1(1份),玫瑰花就是这样的2份,其实819枝就是指这样的3份。

2.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一:借助线段图,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线段图可以更好地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步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通过线段图分析题意,线段的长度表示哪个具体量的大小,要弄清哪段表示什么,如:哪段表示百合花,哪段表示玫瑰花,819枝指的是哪个部分。

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
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有的学生就想当然的认为它们的长和宽也相等.此题可结合操作题画两个周长为12厘米的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就会理解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不一定相等..
40
拉动四个顶点可转动的长方形框架,可变成 形.
填空
总复习

拉动四个顶点可转动的长方形框架,可变成1、 四边 形.
2、 平形四边 形.
18分+42秒○1时
在○里填上>、<、或=
时、分、秒

18分+42秒=1时
看题不仔细,18分和42秒单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
18
6:45再过 分钟是7:10
填空
时、分、秒

6:45再过35分钟是7:10.
求经过时间,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或分阶段记时6:45到7:00经过15分,7:00到7:15分经过15分,6:45到7:10经过30分钟,这些学生用45减去10倒着减了.
填空
期中测试

错误情况不一.
1、学生不知道被减数变化会引起差怎样变化被减数十位上的7看成了1,被减数减少了70-10=60,差会减少60,283+60=343;
2、没有正确的解题策略,如举例的方法
373-30=343
313-30=283.
21
两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周长是 厘米.
填空
9
805-397=397
805 验算: 805
- 397- 408
408 397
竖式计算,并验算
减法的
验算

把验算的结果397当做计算的结果.
不够仔细,连谁是计算结果都搞不清楚.
10
54-49=
口算
万以内的加减法整理复习

三年级数学看错题的解法

三年级数学看错题的解法

三年级数学看错题的解法一、加法看错题。

1. 小明在计算一道加法题时,把一个加数35看成了53,结果得到89。

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解析:因为另一个加数没有看错,根据看错的计算结果89和看错的加数53,可以求出另一个加数为89 - 53=36。

然后,用求出的加数36加上正确的加数35,得到正确结果36+35 = 71。

2. 小红做加法时,把一个加数420看成了240,算出的和是510。

正确的和应该是多少?- 解析:先求出没看错的那个加数,510 - 240 = 270。

再用这个加数加上正确的加数420,270+420 = 690。

二、减法看错题。

3. 小方在做减法时,把被减数76看成了67,得到的差是32。

正确的差是多少?- 解析:先根据看错的被减数67和差32,求出减数为67 - 32 = 35。

然后用正确的被减数76减去减数35,得到正确的差76 - 35 = 41。

4. 小华计算减法时,把减数180看成了108,算出的结果是256。

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解析:先根据错误的减数108和结果256求出被减数,256+108 = 364。

再用被减数364减去正确的减数180,364 - 180 = 184。

三、乘法看错题。

5. 小丽在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3看成了8,结果得到的积是72。

正确的积是多少?- 解析:先根据错误的因数8和积72求出另一个因数,72÷8 = 9。

再用求出的因数9乘以正确的因数3,得到正确的积9×3 = 27。

6. 小刚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50看成了5,算出的积是45。

正确的积是多少?- 解析:先求出另一个因数45÷5 = 9。

然后用这个因数乘以正确的因数50,9×50 = 450。

四、除法看错题。

7. 小强在做除法时,把被除数90看成了60,除数没有看错,得到的商是6。

正确的商是多少?- 解析:先根据错误的被除数60和商6求出除数,60÷6 = 1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编号错题题型配套教学内容难度错误情况及归因分析1()厘米()毫米填一填毫米的认识中不少学生填了3厘米7分米;学生只注意回形针的一头对准了3厘米7分米.却忽视了另一头没有对准0刻度线。

2 3000米-2千米=()千米填一填千米的认识中有的学生填了(1000).这些学生注意了算式中两个量的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但要统一成什么单位呢.要根据要填的量的单位.即化成千米再计算;显然这些学生解题方法不对。

3 所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判断题长度单位练习低有的学生填了(√);平时说话不严密.考虑问题简单.判断题就要鸡蛋里挑骨头.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判错。

4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判断题吨的认识低有的学生填了(√);“铁比棉花重”这是生活常识.其实这也是一句错句.学生受此影响;既然都是1千克应该一样重。

5 46+ 7 5 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低46+ 71511 1个位相加正确.十位相加时.忘了加上个位进了16 电饭煲:168元;电话机:259元;微波炉:505元;电磁炉:320元。

如果你有500元.可以买解决问题进位加法中买电饭煲和电话机需要多少元?168+259=427元答:买电饭煲和电话机。

审题不仔细.“把下面5根木条连接起来”看成“把下面各5根木条连接起来”.没有弄清具体各有几根。

24 364位同学到阶梯教室观看演出.入座后还剩4排座位空着.每排有28个座位。

该阶梯教室共有多少个座位?解决问题乘法笔算中364+28=392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要求该阶梯教室共有多少个座位?必须弄清坐了多少个座位、空了多少个座位。

25 3台拖拉机每天共用柴油197千克。

照这样计算.3台拖拉机3天要用柴油多少千克?解决问题乘法笔算中197×3=591千克591×3=1773千克审题不仔细.题中已告诉“3台拖拉机每天共用柴油197千克”.所以“197×3=591千克”就是“3台拖拉机3天要用柴油的千克数”。

三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篇精选

三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篇精选

三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篇精选三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全班41人参加考试,优秀率为36%,及格率为85%。

在填空题中,除法平均数失分较高。

判断和选择题完成较好,但计算题部分学生正确率低。

解决问题和列式计算方面出现较多错误。

在考察位置和方向方面表现良好。

统计失分原因是学生不会自己读题和读表,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做题的能力。

存在的错误类型包括书写不规范、审题能力差、题目开放性和学生思维惯性导致失误。

二、教师自身不足分析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性质和特点的了解,无法完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活动的目标不明确,让学生从事肤浅的操作活动,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研究,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三、改进措施1、注重良好惯的培养学生审题不够认真,抄错数字,看错题目要求,计算粗心马虎等,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是长期不良惯造成的后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养成良好的研究惯,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加强易错易混概念的辨析学生在计算和解决问题时容易混淆某些概念。

针对这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在平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比练,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辨析、掌握。

可以采用题组对比方式。

3、注重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多种形式的练题型,如图文题、表格题及综合运用的题型,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解决。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薄弱,原因是学生观察能力不强,导致找不到解题条件。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注意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4、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不理想。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这些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要予以特护,及时给予查缺补漏,以保证不同的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测试覆盖面广,能够考查学生的多方面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整张试卷以基础知识为主,题目数量适中,没有偏难题型,试题类型灵活,贴近学生生活。

对于本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逐题进行分析:第一题口算基本无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
典型错题一:
题目:解决问题:玫瑰花和百合花共有819枝,并且玫瑰花的数量是百合花的2倍。

玫瑰花有多少枝?
学生错解:
错误1:819÷2=409(枝)……1(枝) 2个占8.3%
错误2:819÷(2+1)
=819÷3
=273(枝) 8个占33.3%
◆原因分析:
和倍关系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具有一定难度。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1.理解能力差影响解题。

学生读题之后,难以找出表示一份的数(单位1),难以找出对应量,问题要我们求大数还是小数还搞不清楚。

导致解答错误。

题目中819枝所对应的是几份数,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273枝到底是玫瑰花还是百合花的数量还搞不清,只是任务观点算出得数就了事了。

2.还不会用线段图或图形等式把文字表达的数量关系表征出来。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主要是没有充分了解各类学生的基础,没有认识到学生理解具体题意的难处,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字转化为图形的具体困难。

从访谈中得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需要画图,会通过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正确解答。

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要老师稍加指引,才能顺利解答。

极少数学生是根本不懂,胡乱解答。

◆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养成多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解答问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弄清题意,形成题意的清晰印象。

在读题时,对题目中的关键词重音读,边读边停顿,使学生养成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再让学生看题,用简单的语言叙述题意或数量关系,有条理、有根据的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说出来。

要善于挖潜题目中一些隐藏了的条件,如:百合花是单位1(1份),玫瑰花就是这样的2份,其实819枝就是指这样的3份。

2.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一:借助线段图,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线段图可以更好地揭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步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通过线段图分析题意,线段的长度表示哪个具体量的大小,要弄清哪段表示什么,如:哪段表示百合花,哪段表示玫瑰花,819枝指的是哪个部分。

)画好图后要注意图与文字的再次对比,以便正确理解题意,从而更好地解答。

总之,我认为我们教师不但应加强学生画图意识的培养,让画图成为学生理解题目的一种手段、工具。

还应加强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进行文字和图形的转化,从而提高解题正确率。

典型错题二:
单位换算:4250mm=()dm()cm
学生错解:
错误1:不懂不会做,乱写一通的有4个,占16.67%
错误2:4250mm=(40)dm( 25)cm,没有化成最简3个占12.5%
错误3:4250mm=(42)dm(50)cm,单位没看清楚4个占16.67%
错误4:4250mm=(4)dm(250)cm,4250mm=(4)dm(25)cm,
4250mm=(4)dm(25)cm,进率混淆,4个16.67%
◆原因分析:
使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但是,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过程,学生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单位间的进率认识不深,容易混淆。

如:50毫米=5厘米,30厘米=3000分米等。

有些学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

二是没有准确掌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小转换方法。

例如:4200毫米=42分米,50米8厘米=58厘米等。

个别学生很容易忽略长度单位之间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

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该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

如:错例4主要是学生对毫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识记不清,此外对单位间的换算方法没有掌握,尤其是没有接触过进率是100、或是1000的小单位化大单位的习题。

三是个别学生出现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意的现象。

如:错例3 。

对于涉及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部分学生容易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出现错误。

当然不能排除学困生,他们一看到“毫米、厘米、分米”类似的字眼,眼都花了,头都昏了,所以对于此类题目根本无从下手。

◆教学建议:
一针对上述出错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熟记长度单位的进率。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等。

二是使学生切实掌握并辨析清楚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方法,能正确判别它们之间的进率,以确保单位转化的正确。

三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即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相应的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相应的进率等等。

四是看到单位换算的题目不要慌,要仔细看清楚是哪些单位之间在换算,先想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再思考大小单位之间的转化问题,是乘以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新-课-标-第-一-网
像4250mm=()dm()cm这道题,可以把4250 mm拆成(4000+200+50)mm的形式,然后一个数一个数的来考虑会更简单些。

经过尝试,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策略后,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

填()厘米()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