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4《论语》选读与语言、文化的积累梳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4--《论语》选读与语言、文化的积累梳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选择高中语文课中《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句,讨论有关语段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1.诵读。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教读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

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请学生结合自己在初中语文课内以及在课外所学到的《论语》语段,向其他同学推荐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

布置作业:

1、指定《论语》的几个片段,要求认真背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给孔子的颁奖词。

(晋江养正中学谭小松)

点评

这种课常见到的问题是,教师搬来大量关于孔子和《论语》的资料来贩卖,把工夫花在讨论孔子和《论语》的思想

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上,忽视了阅读、诵读和语言积累的功夫。

学习新的语段,联系学过的语段,重新“盘点”自己的“语料库”,很有好处。

2.文化常识

语文课程当然不是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文化,但是要学习好语言和语言的运用,就必须了解甚至熟悉

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要读懂古诗文,那就需要懂得一些

古代的文化常识,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

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节令时辰、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的古代文化常识。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5--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下面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

生活的了解。

一、天文地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文明古国,有着发达的古代天文学。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覆于地。《敕勒歌》中“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就反映了古人这种感性认识。古人很早就注意

到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把恒星作为行星运动的坐标,划分

为若干区域来识别它们。例如“二十八宿”就是最著名的恒

星集群。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

称作“分野”。《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此外,古诗文中还常

常提到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天狼星等,并附以浪漫的

想象或传说。银河在古诗文中有多种称谓,如银汉、天汉、

星汉、河汉、云汉等。

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

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至于名山大川,古诗文中常涉及的有五岳、五湖等。古

代地名还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容易混淆。例如山东山西,要分清是指哪座山(崤山、华山或太行山);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要分清是指黄河流域的哪个地区;

江南、江北、江左、江右、江表,要分清是指长江流域的哪

个地方。另外,还有三秦、三吴、三楚等,各有所指,都要

具体把握。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宿”“牛郎星”和“织女星”等的语句,谈谈它们是从什么角度提及这

些星宿的。

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地名指的是什么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

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二、纪年纪时

自古及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

表盘。寒来暑往,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渐进。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既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

化内涵。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例

如《赤壁赋》中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点明时间。干支

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有些年份,因为发生了重大事件而

闻名,例如辛亥革命发生在辛亥年(1911)。帝王纪年,是按

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由于干支纪年的

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

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人把

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

识日期,例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一句,就记载了

作者观看泰山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

古人纪时最为复杂,对一昼夜的时间分割,有过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像

“平明”“黄昏”,等词语,都是用来纪时的。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例如《与妻书》中“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就表明信是快天亮时写成的。

1.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语句,体会古人纪时的“文化韵味”。

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阑、暮春、三春、三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