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
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 3.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4.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 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 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 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 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 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 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 生产过程。”
•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 科学本身的发展,“ 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 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 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 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 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 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 功于生产。”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 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 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 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 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 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形成 •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 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 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 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 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 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 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 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 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 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 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 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 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 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 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 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825年以来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及其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及其启示【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致力于揭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支撑。
他们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变革。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技术创新被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需要谨慎对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呼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更多考虑人类的命运和社会公平。
这些观点为我们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观, 启示, 资本主义社会, 技术创新, 社会变革, 社会发展, 人类命运1. 引言1.1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及其启示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致力于探讨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力的需要,还被用来维持和加强资本主义体系的统治。
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分析,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科技领域的剥削和控制,以及科技发展如何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关注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科技的进步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还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也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呼吁要审慎对待科学技术,避免被其所控制,同时要积极参与科技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将其视为一种中立的力量。
只有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科技的真正价值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课件
• 4.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 科学抽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 是科学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 关键环节,它表现在科学术语、科学符号 与思想模型的使用中。
• 科学思维的形式主要有:
• 1.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概念思维是通过概 念、判断和推理来运行的;形象思维是通 过意象、联想和想像而运作的。
• (2)科学事实与科学概念相互循环—科学事 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同时科学事实 必须通过科学概念的描述才能成立。
• (3)现代科学讨论的科学事实并非全由感 觉器官发现,存在着理论预见在先,感官 感知在后的情况。
• 科学事实的基本特征
• (1)个别性。科学事实必须是单称陈述或 命题
• (2)重复性。可重复检验,这是最根本的 特点
•
• 第二节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
•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在我们 的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至 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 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可以在专心从事这项 事业中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
——爱因斯坦
• 一、科学的本质
• 1、什么是科学
• 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 观察不仅要注意预期现象的出现,而且要 留心意外的事件。科学史上有时意外观察 到的事件可能导致科学发现。
• 观察渗透理论。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 感性活动,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下进行的,因此观察与实验须坚持客观性 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科学的观察是主体―仪器―客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在微观领域中原则上不可能排除 仪器干扰,但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仍然是必 须坚持的原则。
•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价值观 • (1)科学精神、科学思想 • 科学精神主要是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7
现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技 术体系, 其特点在于: ①技术科学化.对传统技术的改造、科学的 先导作用、科学迅速在技术得到实现. ②智能技术、人机对话. ③复合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电子技术的综合;甚至包括与社会技术例 如与管理技术的综合.
26
社会决定论,以及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
把技术视作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一个社会建 构。在这种观点看来,技术的产生、发展都受 到社会的制约,是社会价值最终决定了技术的 发展方向与路径。
27
把技术当作一个认识论的问题
技术是一种认知形式或程序活动。因此,应 该把技术同人类的另一些知识形态如科学联 系起来加以考察
48
技术(价值)中性论
技术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一种技 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 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 种善的或恶的力量。
It is a poor carpenter who blames his tools Guns don ' t kill people . People kill people
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代价
生物学意义的代价与毁灭 人文价值的损害与非人化
47
工具主义与实在主义
工具主义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 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E. Mesthene :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 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 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 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 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二、技术的定义
广义定义:M〃邦格《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按 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及 过程并受到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 狭义定义:技术是在创造性构思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个人和 社会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功能、 最终改造世界作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
三、技术的哲学思考
(二) 近现代技术哲学思想
1、技术乐观思想 1877年 德国的E·卡普 《技术哲学纲要》
2、技术理性思想
1897年 法国的A·埃斯比纳斯《技术的起源》 1954年 法国 J·埃吕尔 《技术社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三)伪科学现象及危害
类型:
江湖术士型 商业骗子型 学术骗子型 政治骗子型
2015/10/20
青岛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四、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前期也叫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
(石里克、卡尔那普、罗素) 有意义的命题 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证伪
历史主义:a.库恩 范式 ; b.拉卡托斯 科学研究纲领;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逻辑实证主义
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 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 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 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 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 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 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 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 的统一。
社会与文化因素
2.社会建构论
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 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 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 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 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 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 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 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 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 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技术自主论
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 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 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 代表。
技术进化论
多样性:
19世纪早期的转臂电动机的工作方式与瓦特 摇臂蒸汽机的转动方式是同一种模式:
延续性:
技术演化的选择机制
经济因素
军事因素
(1)科学理论必须是一个严格的普遍陈述 (2)科学理论要是有一个或几个理论被证
伪,整个理论也就被证伪
科学增长的试错法
1.出现问题(现有理论有不尽人意的 地方) 2.猜测各种理论或作假设 3.从各种假设或猜测的新理论中筛选 出逼真度最高的理论 4.新理论又被证伪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技术应该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自身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观中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果。
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劳动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首先,科技进步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智能的工具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科技进步也为生产力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从而掀起了新的生产革命。
科学技术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其次,需要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技进步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力量。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模式: • P1→TT→EE→P2。 科学从问题 (P1) 开始,经过试探性 理论 (TT) ,又经过批判性检验、 排除错误 (EE) ,进而提出新的问 题 (P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 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 却否认了科学知识继承和积累.
•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 革命模式: •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 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 学……。 • 库恩的“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 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 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 法等。 • 片面地夸大了非理性因素。 •
•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 究 • 1.技术自主论 • 2.社会建构论
•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 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 发展的直接动力 •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2) 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 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 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 的知识体系。 (4) 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武器和工具。
(5) 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 社会现象。
• “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 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 征”。 • 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建制。 • 一种方法。
• 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 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 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 势力之一。 • 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不仅关注科学内部的发展,也关注科学与社会、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科学的社会化进程。
PART 05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出现,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挑战。 这些技术可能改变人类命运,引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变革,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其伦理道德 问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科学技术的 社会作用及其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历史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后来的马 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点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 了自然观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 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然现象的 解释也越来越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自然观的变革,使人们逐渐摆 脱了神秘主义和迷信的束缚,形成了 科学的自然观。
要点二
科学技术为自然观提 供了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观提供了科学 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等 科学方法,人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 秘和规律,为自然观提供科学依据。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制约作用
伦理道德对科技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确保科 技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确方向并防止其被滥用。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必须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准则,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和安全。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观概述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 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
01
CHAPTER
科学技术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结构、 功能、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观点,是人 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不 可逆的损害。
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和应 对措施。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 题越来越突出,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隐私问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能 侵犯个人隐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改善生产方式
03
科技的应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科技推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量子计算的挑战
量子计算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稳 定性差、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算法和应 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等领域。未来生物技术有望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了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制度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
3. 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为人类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革命性作用。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影响和贡献,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关系以及推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科技事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一方面,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事业发展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文章也指出了在科技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的经验教训,展望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和运用,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其基本内容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它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生产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工程科学:其发展得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得水平。
基础科学得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 科。
自然科学得活动结构
科学得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得在于分析事物得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 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 过背景知识得内容。
自然科学得知识构成
1、科学事实 2、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 3、科、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组 成得三足鼎立结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共同得理论基础,其 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科学水平。
1、自然科学得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得社
会历史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得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得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革命 新得常规科学
新得危机
拉卡托斯得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得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得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2、技术得发展模式 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术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得本质与结构
1、科学得本质与结构 在12世纪时才有科学得定义,科学被瞧成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
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五)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
(七)在对事关中国科技进步的战略全局性问题进行充分论述的同时,江泽民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及重大措施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述。
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科技进步道路的不懈探索上。
正如他所指出的:“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
”紧紧抓住我国科技工作中的种种重大矛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阐述。
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第一,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高峰
由于历史的原因,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
为清除科技进步道路上的这一重大障碍,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江泽民极为重
视我们党制定的“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
正如他所说:“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研究这三个方面合理配置力量,确定各自攀登高峰的目标。
”[35]为此,他特别强调科技工作中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非常赞成“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提出既要稳定和保证重大基础研究、高
技术研究,同时又要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集中力
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使科学技术直接为农业、工业、环保及国防等领域服务,从而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地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一向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重大作用,指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的创新探索,是科技进步的先导与源泉。
”[36]“但是,由于国家财力毕竟有限,不可能一时在各个领域都投入更多的力量。
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实行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37]就是发展高技术,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有所赶有所不赶。
”[38]“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要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
……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
努,加强原始创新,第三,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
力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对于我们这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正是为江泽民所一再坚持的。
然而,与此同时,他也多次强调指出,我们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别人。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于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40]要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自主研究开发工作统筹规划,做到有机结合。
”“关键是要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
”[42]“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要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
”[43]尽快结束我国科学技术多年来的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跟踪模仿,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第四,大力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要
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只有“加速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应用,同时不断提升传统产业。
”[44]为此,江泽民以解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矛盾为突破口,明确指出:“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使命,我们将大力推进国民
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
力的跨越式发展。
”[45]因此,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便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应有选择。
,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第五,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
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
在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的同时,江泽民对当代科技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命伦理、网络安全和科技霸权等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他呼吁“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46]要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
为此,他十分重视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提出要加快我国软科学的发展,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加强科技
伦理研究,加强科技法制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活
动,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历代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发展”:——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时俱进,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根据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形势、新特征作出新判断、新结论。
因而,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都成为了各个时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
(八)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我们提供思想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指导人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不要重蹈牛顿的“第一推动力”的覆辙,还告诉人们要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
还有创新论,实践论,矛盾论,历史观,自然辩证法,都对科研有不同的指导。
.。